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國中模板5篇

說課稿1.77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國中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說課稿國中模板5篇

說課稿國中 篇1

各位專家、評委,上午好,剛才我們欣賞了一些四川風光圖片,大家是否感到緊張的氛圍有所緩解,情緒比較愉悅呢?謝謝!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調控情緒,保持樂觀心態》

《調控情緒,保持樂觀心態》是陝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課情緒萬花筒第二目的第二課時,本節課是基於第一目和第二目第一課時的教學之後,學生已經瞭解了什麼是情緒,明確了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對個人有不同影響的前提下,來組織教學的。我打算從五個方面介紹我是怎樣設計這一課時的教學的

一、教學目標

根據《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本要求,遵循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迴歸生活的基本理念,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主動關注自己情緒變化的意識,保持良好、健康、樂觀、向上的心態,積極面對每一天。

能力目標

提高對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辨別能力,培養學生用理智控制和選擇適當方法調控情緒的能力。

知識目標

瞭解主動調節和控制情緒的不同方法及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學會一些調控情緒的方法,主動調控消極情緒。

國中生的情緒表現很不穩定、不成熟,兩極性明顯,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因此,讓學生掌握轉視法、宣洩法等調控情緒的方法,主動調解消極情緒就顯得尤為重要。

另外,如何把調控情緒的方法轉化為內心主動的需要,對中學生而言,確實有一定難度,也需要較長的內化過程。

三、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

1、教材資源: 陝版教材的編寫注重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發展基礎,列舉的例子也多來自於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使用教材中的一些例子在教學中是有效的。

2、學生資源:學生的日常活動、遊戲、興趣、現有的認知發展基礎和差異都是很好的課程資源。

例如:繪畫是低年級學生比較喜歡的一種遊戲方式,而“天氣預報”又是學生已有的生活常識,學生中常出現的.不良現象,這些都應該是一種課程資源。我把這些資源引入課堂,使課堂教學更貼近學生,更為生活化。

3、教師資源:

教師本身也是課程資源。分享故事環節中,教師講自己的情緒故事,可以豐富教育內容,讓課堂“活”起來,同時也營造了師生平等、互動的教學氛圍。

四、教法學法

1、情景教學法

歌曲《快樂老家》引入,藉以儘快調動學生興趣,營造尋找快樂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在尋找快樂的情景中去主動的學習。

2、角色體驗法

提供漫畫等情景,讓學生扮演角色,使他們在不同的角色中去體會不同的調節情緒的方法。

3、自主探究法

用繪畫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個人情緒變化的情況與天氣預報的符號的對應關係,學生會很有興趣的去分析和評價自己的情緒。

五、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通知學生帶繪畫紙和水彩筆,教師準備好自制多媒體課件。

一、新課匯入(3分鐘)

採用音樂匯入,情景激趣。設計意圖是引入課題,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多媒體演示歌曲《快樂老家》,教師引導學生拍手、跟唱。看學生都把注意力投入到課堂上來時,教師問:“想不想做快樂的人?跟我走吧,去尋找讓自己快樂的方法。”

二、新課學習

首先是啟發誘導,繪畫探究,時間8分鐘。設計意圖是採用自主探究法,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情緒變化狀態,知道當消極情緒佔上風時應主動地採取行動,調節情緒。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框第四◎的內容,告訴學生可以把不同的情緒與天氣符號對應,根據自己的情緒變化製作一幅“情緒晴雨表。”學生會被這個新穎的活動方式所吸引,用手中的彩筆畫出富有創意的圖畫。並紛紛主動展示自己的圖畫。教師問:看看自己是“晴天”多,還是“陰天”多?有沒有“電閃雷鳴”的時候?為什麼?學生回答時要恰當評價,先評價 “晴天多”,鼓勵孩子“你是個快樂少年,恭喜你”。後評價 “陰天”等其他消極情緒,過渡到下一環節。

情緒“晴雨表”這個活動不但貼近七年級學生的生活,還有很強的趣味性,所以每個學生都能愉快而又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包括一些成績和語言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畫完後,又讓同學展示他們的作品,相比問答式教學,學生參與的面更廣。而且使絕大多數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促使教學目標很好的達成。

新課教學的第二環節是變變晴雨表,時間15分鐘。方法是角色體驗,合作探究。設計意圖是採用自主探究法,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情緒變化狀態,知道當消極情緒佔上風時要主動的採取行動,調節情緒。我設計了三個情景,都是學生學習、生活中常常出現的場景。情景一是考試沒考好,情景二是喜歡的球隊輸了,組織學生即興表演。表演中突出自己面對消極情緒怎麼辦?表演後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看看這些調控情緒的辦法恰當不恰當。情景三在學校中比較常見,我問:“你有什麼好的方法來幫幫她?” 讓大家提建議。相比前邊的表演,大家可能會拘謹,不願意對這種現象做出評價。這時,我就出示卡通短片,同時告訴大家這種方法叫自嘲法,是用幽默的方法化尷尬為自然,變消極為積極。我又指出嘲笑別人的做法是不尊重他人人格。動畫短片會使同學們活躍起來,給畫中的同學出主意,這樣對曾經嘲笑別人的同學也是一種教育。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每說出一種辦法來,我就板書在黑板上,恰當的方法和不恰當的方法對照著書寫,對不恰當的方法還及時反饋給學生。師生一起找出了宣洩法、自嘲法、轉移注意力等常用的方法,達到了活動設計意圖,突出了教學重點。

新課教學第三環節是故事分享,師生互動,時間12分鐘。在優美舒緩的背景音樂中,老師先講述自己大學聯考失利後,一度背上思想包袱,又怎樣在老師和朋友的幫助下,採用自我激勵法和自我暗示法,終於“陰轉晴”,走出情緒低谷的故事。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融洽師生關係,老師真實的故事使學生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講出自己的故事。然後學生開“心情故事會”,分組講自己調節情緒的故事,再推出講的好的同學到全班講。實現了學生合作學習和經驗交流,學生從上一活動的幫助別人到這裡的超越自己,實現了運用能力的提高,學習了自我激勵、自我暗示、昇華法等運用理智控制情緒的方法,再次分解教學重難點。

當我講自己調節情緒的故事時,優美的背景音樂和我的真實經歷,會走進學生的心靈,深深地感動在場的每一位學生,我相信:孩子們會收到了我傳遞的資訊,體會到我的感受。接下去的學生講調節情緒的故事就變得十分容易了,學生的故事會讓我瞭解他們的煩惱和苦悶,體會到七年級學生的單純和真誠。短短的十分鐘,師生的分享和交流讓我們的心走得更近。在不知不覺中,情感得到交流,知識得到傳遞,認識得到昇華。

新課教學的最後部分是歸納辨析,課堂小結,時間3分鐘。師生一起歸納剛才提出的調控情緒方法,並結合教材上p34的圖畫,辨析方法的適度性。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鍛鍊歸納能力和辨別能力,小結本堂課的內容,使知識更系統、更牢固。

三、結束教學(4分鐘)

由於這是第三課《情緒萬花筒》的最後一課時,要讓教學落腳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上,讓學生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雖然幾課時的教學都圍繞了目標,但還要有所強調。因此我設計了品味短文,昇華提高。學生齊讀短文《快樂的小馬駒》後,並用一句話寫出自己的收穫,看誰寫得精煉、精彩。結合前幾課時的教學,我也贈給學生幾句話,表達我的感受和對學生的美好祝願,結束第三課的教學。

以上是我的全部教學過程。在45分鐘裡,我要努力保持生動、幽默、有趣、貼近生活的課堂氛圍,促使教學目標圓滿實現。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各位專家和評委批評指正,謝謝!最後,歡迎大家

說課稿國中 篇2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中對摩擦力的表述是“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瞭解摩擦力”。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和彈簧測力計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能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的大小有關。

②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

③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④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全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數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探究勇氣、實事求是地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以及與他人交流與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點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難點是實驗的操作(讓彈簧測力計拉動物塊勻速運動)和記錄測量資料的表格的設計。

二、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老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

三、教學程式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先播放一段多媒體畫面:(汽車在雪地上艱難行走,而當輪胎上裹有鐵鏈後就能前進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蓋很難擰開,而用毛巾裹住時就很容易擰開了;生鏽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後就可以打開了;運動員賽跑時穿著帶有鐵釘的跑鞋等等)。

請學生思考一下這些都是什麼原因?

(二)新課學習

1.什麼叫摩擦力

用2個長毛刷毛對毛合在一起,併產生相對運動,讓學生看到2個毛刷的毛分別產生向不同方向的彎曲。進一步引導學生得出摩擦力是在兩個物體表面間產生的,這個力的作用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並且學生也會通過兩個面的刷毛的彎曲方向不同進一步理解每個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摩擦的概念。

課本中是把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合在一起的,沒有具體的區分,我在這裡簡單地向學生解釋了3種摩擦的區別。對於滾動摩擦因為其實質是一種力矩,可以一帶而過;而對於靜摩擦可以作一點補充:當兩個物體之間相對靜止且又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產生的是靜摩擦,並且也可以用二個毛刷作演示。這對學生的理解並沒有什麼難度,況且在“科學世界”裡面也提到了“走路時要利用鞋底與地面間的摩擦”,如不講一下靜摩擦,學生在這裡當聯絡課本中的摩擦的定義時會產生疑問:為什麼沒有發生“相對運動”還會有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1)指導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後,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們的猜想後,還要問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想呢?可以對有的猜想進行歸類,比如有的同學說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重力大小有關,而有的同學說可能與壓力的大小有關,可以指導他們將這二個猜想歸為壓力這一類。在各種猜想都列出來後,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很複雜,對於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日,我們只對4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物體運動的速度有關?是否與接觸面面積的大小有關?並將全班分為4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2)指導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先讓同學們思考:用什麼工具來測滑動摩擦力?(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個力嗎?(不是);那如何才能從彈簧測力計的讀數中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那麼實驗中應該讓木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時的彈簧測力計應該怎樣調零?(放在水平方向然後調零)。通過這樣的引導既起到了複習的效果,又為他們下面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鋪墊。

再讓每組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討論,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那我們在設計實驗時應該注意運用怎樣的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數法)。因為在八年級的學習中,研究弦振動的音調和歐姆定律時,已多次用到過控制變數法進行探究,所以,這裡對學生不算一個難點。

然後請每組派一位同學到講臺前說說他們組制定出的探究計劃,並在黑板上畫出他們設計的記錄實驗資料的表格。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引導全班同學對他們方案的理解,特別是對實驗記錄表格的設計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對不太科學的地方引導本組或其他組同學進行補充完善

(3)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與資料記錄,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老師要進行巡視,並適時進行指導。實驗結束後,四個實驗小組的代表公佈自己的實驗資料,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實驗結束後,還可以鼓勵學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彈簧測力計不動而只拉動木板呢?為什麼?並且讓學生們再簡單操作一次,讓他們自己發現這樣拉動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比較穩定,容易讀出正確數值,實驗效果更好。而且這也更能幫助他們理解“相對運動”的含義。

3.摩擦與我們

回顧剛上課時播放的多媒體,聯絡生活經驗,讓學生分別舉出一些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事例;並且讓他們在對“科學世界”內容的閱讀和剛才實驗的基礎上,對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提出一些方法。對於這個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小組進行討論,還可以採用全班搶答的形式,讓他們自己總結。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只要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就可以了。

4.當堂反饋

(1)採用討論的形式,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並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麼樣呢?並要求學生回去完成“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第4題的科學作文“沒有摩擦的世界”。

(2)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文字並配上錄音,介紹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摩擦,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5.課後作業

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別是採用什麼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的。

說課稿國中 篇3

權利義務有約是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3課第三目的內容,現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及依據、教學難點及依據、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基本程式及分析七個方面做一說明。

【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在權利義務有約這一目裡,教材主要講了兩個問題:一、正確行使權利,二、自覺履行義務。

2、編寫意圖

教材之所以安排這目內容,是因為權利與義務是法律關係的核心內容,它們存在並貫穿於各項法律之中,共同構成了法律的大廈。增強權利與義務觀念,是法制教育的重要目標。具有權利意識,尊重和維護自己的權利;也具有義務觀念,自覺履行自己的義務,這是公民意識的重要內容。

3、地位

本目內容不論是從全書來講,還是從本課書來講,都具有落腳點和總結的性質。從全書來看,學生在前兩個單元瞭解了與自己密切相關的具體權利、義務,很自然地就會落實到什麼是公民權利和義務,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以及如何正確行使公民權利,自覺履行公民義務上來。從本課書來講,本課書第一、二目已經在認知方面介紹了什麼是公民權利和義務、公民權利和義務之間的關係如何,這一目自然地要落實到行為要求上,即如何正確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

【學情分析】

由於當代中學生絕大多數是家裡的獨生子女,所以養成了他們很多人中以我為中心的心理,他們中有些人義務意識淡薄,有些人在行使自己權利的時候,不關注國家、集體、社會的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另外,由於中學生是弱勢群體,有可能面對侵權受到傷害,而不知道用合法的方法和程式去保護自己。因此,對他們進行權利、義務教育,使之明確如何正確行使公民權利,自覺履行公民義務就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教學目標】

“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係,學會尊重他人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是《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目標。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在本課學習中學會正確行使公民權利、自覺履行公民義務的具體要求。

(2)能力目標:在本課學習中增強聯絡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本課學習增強權利、義務意識,進而增強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及依據】

(1)學會正確行使公民權利

在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中,我們每個公民都享有法律賦予的權利。然而我們在明確自身享有的合法權利的同時,還應該懂得如何正確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這樣才能擁有安全、美好的生活。

(2)學會自覺履行公民義務

在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中,我們每個公民都肩負著法律規定的義務,也正是依靠每個公民自覺地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才能建設法治國家和社會。所以,自覺地履行義務是十分必要的。

【教學難點及依據】

如何使學生在本課書的學習中真正樹立起權利意識和義務意識,以使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真正能做到正確行使公民權利、自覺履行公民義務是本課書的難點。因為要想發揮思想品德課的思想教育功能,認知、情感、行為三方面缺一不可,而長期以來,我們在教學中往往重知識而輕情感的陶冶和行為的培養,致使思想品德課缺乏應有的實效性,在導致這一現象的眾多原因中,情感的陶冶和行為的培養較知識教學來講要艱鉅和複雜的多是其中一條重要的原因。這節課我把教學難點確立為權利義務意識的培養和正確行使公民權利、自覺履行公民義務的行為要求,原因也就在於此。

說課稿國中 篇4

一、說教材

《夜晚的實驗》講述了科學家從蝙蝠飛行的現象上發現了超聲波,並利用這個科學成果造福人類的事實。這篇課文是本冊第四單元“探索與發現”的典型例文,課文條理清晰,語言通俗易懂。

二、說教學目標

能力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能聯絡語言環境,懂得課後作業中“瞎子”、“穿透”、“聽”等詞的意思及其所帶引號的用法。

認知目標:學會3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情感目標:通過朗讀複述等一系列語言訓練,感受並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大膽實驗,不斷利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

三、說重、難點

1. 在教師的指導下,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課文。

2. 在課文的學習中,體會斯帕拉捷科學嚴謹的態度,堅持不懈的精神,在課文的學習中培養學生從小愛觀察、肯動腦的良好習慣。

四、說考點、易混點

考 點:斯帕拉捷的4次實驗分別是怎樣做的以及結果是什麼。

易混點:區別“靈巧”與“輕巧”、“敏銳”與“敏捷”

五、說學法

六年級學生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學習了《讀書做記號的學問》和《精讀和略讀》,初步掌握了一些讀書方法,通過讀書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主動參與、樂於探索、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

六、說教法

在突破認知目標時,我採用自學檢測法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有些學困生適時點撥,不理解的詞語運用聯絡上下文及的方式來解決,生字回憶以前學過的形近字來比較學習,以達到溫故而知新。

在突破能力目標時,採用合作探索法,小組內自由讀課文,分自然段輪流讀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讀的過程中,自己提問題,小組內探討,最後全班集體交流,分項讀書收穫。

對於情感目標,主要培養和感受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就採用自讀自悟法及互動式教學法,全班同學交流討論後,由教師佈置新案例,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創新精神。

七、說教學過程

這篇課文是一片有關實驗的文章,但作者在敘述中語言組織具有極大的跳躍性和想象空間,這樣的描述,這樣的跳躍,卻給學生的'質疑、思考、探究、創新留下了極大的空間。於是我對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計:

一、話說科學,誘發興趣。

1、師:同學們喜歡上科學課嗎?為什麼?你們知道科學的任何一次發明、發現都是從哪兒開始的嗎?

2、師:課文《夜晚的實驗》講的就是一個科學家發現的故事,讓我們一塊去經歷一下科學家發現的過程,同時探究一下課文在表述這個故事時有什麼特點,好嗎?

二、整體把握,梳理線索。

1、師:下面請同學們自讀一下課文,想一想:

①課文講了誰?什麼時候,看見了一個什麼現象?

②這位科學家一共做了哪幾次實驗?這些實驗都是從哪兒開始的?

注:學生交流時,可讓學生把“人物、時間、現象、疑問、實驗”的有關內容寫在黑板上。

2、師:你能把這些疑問處都找出來嗎?

三、讀中誘疑,轉換創新。

1、師:下面我們來研究第1次實驗和第1個疑問之間的關係好嗎?

誰願把第2自然段讀一下?(指名數人讀)

2、師:再請同學把第1個疑問句讀一下。(可找兩三人)

3、師:你們覺得科學家斯帕拉捷所做的第一個實驗,是從這個疑問開始的嗎?

注1:如果學生聽不懂,可換個角度:假如你就是斯帕拉捷,你看到這個現象,產生這個疑問,會馬上就去做這個矇眼睛的實驗?

注1:這個問題丟擲後,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意見,一種是“是”,一種是“不是”。可讓學生說說理由,展開矛盾,讓同學們仔細聽辨,哪部分同學說得更有道理。

4、師:可是,作者寫了斯帕拉捷的這個疑問後,卻緊接著就寫了斯帕拉捷做的第1個實驗。這樣寫,你們覺得合適嗎?

注:不管是說合適還是不合適,都要說出理由,這樣就有可能自然地說到第3自然段的有關內容上。

5、師:讀讀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在這裡有沒有說清,如果認為說清了,能說說作者說清了什麼嗎?

注:學生可能會說作者在這裡說清了第1次實驗的理由或假設,教師可在原有板書中新增“假設”。

6、師:假如我們要改變一下作者這樣的表達方式,你覺得可以怎樣改?

注1:學生會把假設的內容放在第1句疑問後說。當學生在嘗試語言轉換再創時,教師要引導其他學生聽,思考怎樣把表達清楚意思、恰當使用句式。

四、讀中質詢,感悟再創。

1、師:請同學們讀讀第2次、第3次、第4次實驗的描述,你覺得這三次描述中,哪些地方可說得更清楚點,讀過以後和同桌交流、商討一下,行嗎?

2、學生集體交流。

注1:學生繼上學習後,一般能發現第2次和第4次實驗的描述缺乏一定的假說。交流時可讓學生說清文字的描述缺失了什麼。

注2:當學生在語言重組和再創時,可引導學生注意新增有關假說的句式,要多樣化,儘可能不與上面的句式雷同。

3、師:通過這樣幾次實驗,斯帕拉捷終於發現蝙蝠是靠聽覺來辨別方向,確認目標的。請同學們想一想:科學發現一般要經過哪幾個過程,才能有所發現,獲得結果。

注:這一步著重是讓學生再梳理一下科學發現的全過程,體味科學研究就是從身邊的現象開始,從疑問開始,進而提出假說,不斷實驗,逐步逼近實質的過程。

五、再讀感悟,發現意義。

1、師:作為一個科學實驗,是不是僅僅為了得到這樣一個結果?請同學們讀讀課文7—9小節,想想科學家為什麼對蝙蝠飛行的祕密還要繼續研究下去,目的何在?

注:學生可能會馬上說到“發明創造,造福人類”這個目的上去,教師可引發學生再讀第8自然段,想想繼續研究的目的,首先應是什麼。

2、師:能說說科學家對其它事物或現象的研究,從中發現了什麼而發明創造,造福人類的事例嗎?

六、回顧小結,誘發再探。

1、師:讀了這個故事,研究了這篇課文語言文字的特點,你有哪些啟發和收穫。

注:這裡的回顧、小結,不應僅僅指向教材內容所呈現的科學發現過程,以及科學家所持的態度和精神,還應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在對課文表達的學習上,有什麼收穫和啟發,以讓學生建構一種批判、反思、深究、再創的學習品質。

2、師:課後有這樣一個習題,讓我們也來探究一下好嗎?(出示課後練第4題:讀一讀,說說下面句子中引號的用法。)

⑴那幾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⑵蝙蝠的耳朵又怎麼能“穿透”黑夜,“聽”到沒有聲音的物體呢?

注:探究方式可小組合作,也可獨立完成,但交流時一定要讓學生充分說出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在交流中辨別、區分、選擇。同時還可有機引導學生搜尋相關資料,證明個人見解。

七、展示圖片,啟發聯想

1.人類從動物身上揭開了許多奇妙的現象,並受到啟發發明了許多對人類有用的東西。如人們從魚的身上受到啟發,發明了潛水艇,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你知道多少呢?請寫下來。(可以通過閱讀書籍、報紙或者上網查詢,或者問問爸爸、媽媽去更多地瞭解)

2.平時在自然課上,同學們一定看過或者參與過一些實驗,你能把其中的一個實驗的過程生動地寫下來嗎?(注意按順序、步驟來寫,寫清楚每一步做了什麼,讓人一看就明白)

八、板書設計

夜晚的實驗

蝙蝠夜行 引起好奇

矇住眼睛 輕盈敏捷

堵住鼻子 輕鬆敏捷

多次實驗全身塗漆飛行不受影響結果

堵住耳朵 碰撞跌落

引起探究 帶來巨大恩惠

說課稿國中 篇5

一、教材地位與作用

《如何講禮貌》是北師大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上冊第3單元第6課第2站內容。學會如何講禮貌是文明交往前提,是做一個文明人基本要求。如今中學生在文明禮貌上存在很大欠缺,本課學習會對學生文明禮貌素質形成具有正確引導作用,這將為學生今後健康發展奠定基礎。因此這一課在全書思想品德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

另外,《如何講禮貌》上一站內容主要向學生說明了禮貌是什麼?為什麼要講禮貌?這一站內容則從不同角度說明如何才能做到講禮貌,承接了上一站內容。同時,講禮貌也是平等待人,與人為善前提與基礎。因此,本站內容在教材編排上起到了承上啟下過渡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知道如何從態度、語言、行為、儀表方面做到講禮貌。

2.能力目標:通過學習講禮貌中對態度、語言、行為、儀表方面要求,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並通過課堂活動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讓學生深刻意識到禮貌在人際交往中重要性,從而自覺樹立文明禮貌意識,養成文明禮貌行為習慣。

三、學情分析

通過前一課內容學習及學校、家庭教育,學生對禮貌知識有一定認識基礎;隨著年齡和知識增長,七年級學生也具有了一定分析辨別能力;另外,七年級同學正處在身心發展過渡時期,思想行為方面具有極大可塑性。為此,根據七年級同學還具有樂於表現、擅長直觀形象思維特點,我將採用合適教學方法讓同學較好地掌握本節課內容。

而七年級同學又存在不定性,所謂不定性包括兩方面:

①七年級同學還未深刻意識到學習重要性,導致上課時定力不足,容易開小差、走神;

②當今社會存在著很多不文明現象,加上家長對禮貌教育忽視,致使一些同學受到不良環境影響,很難自覺養成文明禮貌好習慣。[page]

四、教學重難點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結合學情,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同學知道如何在語言、行為方面做到講禮貌。

確立依據:語言和行為是同學日常生活中最常見、最易受影響,也是能最快從課堂教學上得到實效方面。

教學難點:針對同學在生活中很難自覺養成文明禮貌習慣情況,我本節課教學難點就確定為:如何讓同學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養成文明禮貌好習慣。

在教學中,我將對同學身邊不禮貌案例進行分析,加強教學針對性;開展課堂活動,進行情境表演,讓學生獲得切身體會;並通過課後作業,將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促使學生在課外生活中自覺養成文明禮貌習慣。以此爭取突破重、難點。

五、教學方法

1.教法:基於本節課內容具有很強實踐性,為體現“以學生活動為主,老師講解為輔”教學原則,結合學情,本節課我將採用以下教法:①案例分析法 ②情境教學法 ③直觀教學法。

2.學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本節課內容,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方面有以下方法:①自主探究法 ②總結反思法。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匯入(3-4分鐘)

課堂討論——《“變質”牛奶》

一名客戶來到餐飲店,要了一杯熱牛奶、一杯檸檬汁。他在熱牛奶中加進檸檬汁,發現牛奶結了塊。他大發雷霆,責問服務員:“怎麼是變質牛奶?”服務員很有禮貌地將“變質”牛奶端走,微笑著送上一杯新奶。她對客人說:“熱奶加檸檬會起反應,您最好分開喝。”客人聽了,面露愧色,連聲道歉。

提問:①這位客人為什麼會面露愧色,連聲道歉呢?

②你喜歡這位服務員嗎?為什麼?

③這位服務員從哪幾個方面做到了講禮貌?

設計意圖:運用有趣故事匯入,在課堂一開始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也讓學生從故事中感受到禮貌魅力;通過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在思考中得出結論:要從態度、語言、行為方面做到講禮貌;鍛鍊了學生分析能力,也為後面知識點具體展開做了鋪墊。

(二)講授新課(約35分鐘)

☆態度應誠懇(板書)

案例分析——《志強與志輝故事》

志輝因為別人誤解而鬱鬱寡歡,為了排解心中煩惱,他向好朋友志強訴說自己苦悶,希望能得到志強幫助,可是志強卻態度冷漠,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幫助志輝解決問題,還不如對他敷衍了事。志輝見他如此態度,只好黯然離去。以後他不再像從前那樣對志強無話不說了。志強也覺得很委屈。

提問:①志強與志輝兩人漸漸疏遠,問題出現在什麼地方?

②如果你是志輝,你能接受志強態度嗎?志強應該是什麼態度?

設計意圖:這個案例貼近學生生活,易激發學生興趣;通過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換位思考,找到問題根源,從而明白態度誠懇重要性,達到對這個知識點理解和掌握。

☆語言應文明(板書)(重點)

1.漫畫欣賞——《買書》

提問:①為什麼李明先到書店買不到書,而後到那位同學先買到了書呢?

②李明和後面那位同學用稱呼有什麼不一樣?聽人感受有什麼不同?

2.小品表演——公交車上芳芳同學踩到另一位乘客腳??

提問:是什麼原因導致兩種情況出現?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設計意圖:漫畫很形象、直觀,符合七年級學生思維特點,學生很容易理解;漫畫中故事可以引發學生思考,設計問題可以讓學生馬上意識到語言文明重要性。再用小品形式活躍課堂氣氛,讓課堂更加生活化,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及我點撥,達到對知識點鞏固與強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行為應得體(板書)(重點)

1.視訊觀看——你有過這樣行為嗎?

提問:①平時生活中,你是否看到過或自己也有過類似行為?

②這些行為對嗎?它們會造成什麼樣影響?

③我們應該怎樣改正?[page]

2.情境演示——遇到以下情況怎麼辦?

①遇見同學時,應該?? ②回答老師問題時,應該??

③進入別人房間時,應該?? ④家中來了客人時,應該??

⑤同學走上頒獎臺領取獎品時,應該??

⑥上課遲到了,進教室前,應該??

⑦在圖書館看書時,應該??

⑧立正時,應該?? ⑨坐時,應該??

⑩行走時,應該??

設計意圖:這兩個活動設計意圖在於通過視訊可以讓學生很直接地看到不得體行為造成不良影響,從而意識到行為得體重要性;情境演示中通過全體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將意識轉化為行動,從而規範自己行為。也培養了學生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儀表應大方(板書)

1.案例分析——《有個性》

七年級學生小強自認為有個性,長時間不理髮,不洗澡,牛仔褲穿三個月不洗,甚至連每天刷牙洗臉都嫌麻煩,他認為這才是男子漢象徵。可是正當他洋洋得意於自己與眾不同時,卻發現周圍朋友開始遠離他,班裡沒人願意和他同桌。

提問:①故事中小強是真有個性嗎?

②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他?

2.大家來找茬——錯在哪?

用多媒體展示學生儀表規範和不規範圖片,讓學生對比找出錯誤,再由學生對自己及班上其他同學儀表進行點評。

設計意圖:這兩個步驟通過一個簡單案例分析鍛鍊學生分析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學生也能從中能得出儀表要大方知識結論;第二個步驟則是對這個知識運用,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找出圖片中錯誤,並引起反思看看自身儀表是否符合規範,不符合要怎麼改正,從而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三)課堂小結:(2-3分鐘)

以學生為主角,讓他們說說自己在這堂課學到了什麼?收穫了什麼?最後,以一首歌曲《我們從小講禮貌》結束本課。

設計意圖:課堂小結可以幫助學生梳理課堂知識,同時在總結感悟中使知識在學生心中得到昇華。

(四)作業佈置:(1-2分)

①請自己爸爸媽媽指出自己身上存在哪些不文明、不禮貌地方,把它們記下來,並思考自己將怎樣改正?

②觀察生活,分別舉出兩個你所看到講禮貌例子和不講禮貌例子。

設計意圖:通過這兩個課後作業,將課堂延伸至課外,學生通過自我反思和對別人觀察,在生活中學習,從而自覺養成文明禮貌習慣。也有利於突破本課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