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三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模板集合6篇

說課稿7.01K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三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模板集合6篇

三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教材簡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蘇教版語文第六冊最後一課《剪枝的學問》。

這是一篇記敘文,文章按事變生長的次序,以“我”“滿懷好奇——一臉迷惑——半信半疑——又驚又喜”的生理變革為線索,以輕鬆生動的筆調娓娓到來。末了,“我”的感悟寫得蘊藉蔚籍,雖未一語道破,但讀者心中自明。

二、計劃理念和目的: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計劃時我以情為基點,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語文的緊張特點是“情”,注意情緒體驗是閱讀教學的根本要求。本課教學從情入手變更學生的生存履歷,在老師全情緒染下,學生切己體察、感同身受地與文字對話。以讀為主線,開啟學生情緒的閘門。本筆墨裡行間蘊涵著作者富厚的情緒。引導學生聯合課文內容,領會作者的生理變革知道“淘汰”是為了“增長”的原理。以悟為強音,加深學生認知的深度。當代教育生理學研究評釋,感悟能直接作用於學生的課堂舉動,並影響和轉變學習的質量。因此,教學中老師通過筆墨資訊“滿懷好奇”、“一臉迷惑”、“半信半疑”、“又驚又喜”等讓學生從材猜中去吸收、發掘、內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明白出筆墨的寄義,咀嚼出字裡行間的意境。為此,我訂定了如下目的:準確、流暢、有情感地朗讀課文。捉住重點詞語,邊讀邊悟,根本讀懂課文內容,相識剪枝是為了來年能勞績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確“淘汰”是為了“增長”的原理。能構造語言,把本身的感悟表達出來。

三、設計特色:

本課教學體現學生主體在閱讀實踐中有自讀、精思、感悟、鑑賞、吸納,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四、教學過程設計以及意圖

文字是語言的載體,是孩子情感體驗的途徑,研讀文字是課堂教學的本質任務。在朗讀、理解文質兼美的文字的時候,才能體會人物情感,感受文字所要表達的人文內涵。根據這個理念,我對第二課時學文進行了這樣的設計。

(一)走進文字,感受人文內涵

1、複習匯入,探究學文

課文中的“我”三次走進王大伯的`桃園。誰能告訴我小作者三次走進桃園都看到了什麼?指名說後板書:冬剪枝春開花夏結桃這個環節設計鞏固了課文內容,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按照學生的意願來學習課文,尊重學生的個性。

讓孩子們帶著“對這三次進桃園哪一次最感興趣,就去讀一讀,並想一想,為什麼最感興趣?”這個問題去讀書,實實在在的給足時間,讓他們讀準、讀通課文,在讀的過程中去尋找答案。接著讓孩子挑自己喜歡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體展示了“紅雲片片的桃園”,並且我要求學生用“我喜歡第———次去桃園,因為———”的句式來交流,旨在培養學生說完整通順的話。

教師的激趣方法越高超,教學效果就會越好,通過啟發引導學生既感到老師的問題簡單,又感到新鮮有趣,這一環節巧妙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輕鬆、和諧的課堂教學的氛圍,這樣一方法同時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為師生互動、為下一步的朗讀作好了鋪墊。

2、讀讀說說三進桃園,語言實踐

根據學生交流的內容,我利用媒體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園看到的情景,讓孩子自讀,不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後呼應,依次展開,有機地拓寬知識面。通過學生練讀、指名讀,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點評。指導讀好“我”的話:“王大伯您怎麼啦?幹嗎要把這些好好的枝條剪掉呢”?為孩子搭建一個展示朗讀的舞臺,給孩子創設一個發揮潛在智慧的機會。

3、挖掘資源,豐富積累

在課文中有幾處知識點,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讀語言文字時,我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麼枝條?(讓學生明白簡單的科學道理),剪掉的是粗壯的而且不結果實的枝條。這些知識點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也激發了學生探究自然科學的慾望。

“語文是讀出來的。”這裡以讀代講,讀中感悟,同時讀、思、議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讀書中達到目標。

引導讀好王大伯的話,這裡存眷弱勢群體:我要找誰人這堂課沒舉過手的學生答覆。豈非只要是粗壯的枝條就都要剪失嗎?從王大伯的話中你知道了什麼?生再讀課文全班交換。同硯們憑據課文內容小組討論:剪枝的學問到底是什麼呢?互助學習,生生、師生互動是新課改所提倡的新理念。本關鍵給學生提供互助體驗的空間,讓學生在交換中學習既加強了互助意識又增長了情緒相同,同時使他們能自動思索,大膽表達,善於諦聽,共享結果。

我接著提問:聽了王大伯的話,我將信將疑,我相信什麼?懷疑什麼?他憑什麼就相信呢?教師的追問使得學生再次聯絡文字。

王大伯說的話到底對不對呢?我們必須要驗證驗證就一起走進夏季桃園。自由讀課文思考:王大伯的桃園變成什麼樣了?當小作者看到這一切是又驚又喜,他為什麼會吃驚呢?

4、感情朗讀,整體迴歸

在學生了解小作者三個季節都在關注著王大伯的桃園,從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驚又喜終於相信了王大伯的話以後,請學生把課文從頭到尾讀一讀,再次感受。

通讀了課文,聽了王大伯的話,你有什麼感受?想說的,想做的都可以談。我設計這一環節,意在昇華情感,使學生內心感悟得到深層次的內化,真正做到“課已畢,趣猶存”。

5、總結昇華

生存中有許多的學問,我盼望各人做生存中的故意人,到處把穩生存,用一雙善於發明的眼睛去視察,善於思索的頭腦去探索,你肯定能成為生存中有學問的人。這一關鍵報告學生從社會生存中學語文,樹立大語文觀,勉勵學生從講義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昇華情感體驗

1、內容延伸,探求知識

文字給我們提供的資訊是有限的,作為語文課程的實踐者和操作者,我們不僅要“重文字”,而且要“超文字”。

讀完全文,我讓學生思索我從王大伯話裡悟出了什麼原理?學習了這篇課文後接洽自身現實說說“淘汰”是為了“增長”原理,這樣操縱旨在讓學生更深刻地明白“多”不願定比“少”好,是對他們課內知識的延伸,也是為了滿意孩子無窮的求知慾,更好地引發他們探求知識的慾望。

2、作業拓展,實踐體驗

末了,我給學生留了一個作業,用多媒體出示作業內容:接洽現實說說“淘汰”是為了“增長”這個原理。

在開放的、自主的運動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本領和動手本領,造就他們熱愛自然、熱愛生存的情緒。

三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教材內容:

《五月的田野》是冀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勾勒了田野美麗的風景,描摹了田間孩子們的快樂,讓我們瞭解到了農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濃濃的鄉土氣息。

這篇課文在第六冊第四單元,本單元的文化主題是“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 本單元選取的幾篇文章雖然都與兒童生活有關,但是題材不同,有記敘文,有散文,還有詩歌。本課是篇優美的散文,重在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美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對學生學習並積累語言有著重要的作用。

結合新課標及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我確立以下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學習文中語言,感受鄉下孩子在田野中的快樂。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文中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圍繞著我的教學理念,我把“學習語言,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重點,把“感受田野的美麗及鄉下孩子的快樂,並能入情入境地朗讀”作為難點。

為了完成以上的教學任務,我進一步分析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

 二、說學情

鄉村兒童生活之快樂,是我們每個孩子所向往的。對我班學生來說,他們缺少這種生活及體驗,所以學習起來,情感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不過,孩子們已初步具備了用多種方式理解詞語的能力,所以在內容理解和感悟上要做到“以學定教”。

根據學生的這些實際情況,為了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三、說教學流程:

(一)鞏固舊知,再現意境:

由於這是第二課時,所以上課伊始我會先讓學生認讀學過的生詞,再說說五月的田野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設計意圖:這樣通過知識的復現,訓練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從而引出本節課要交流的話題。】

(二)自主學習,感悟意境:

對學生的發言進行梳理歸納後,出示中心問題: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了田野的美麗,孩子們的快樂?

【設計意圖:中心問題的提出,既指向文章的主旨,又是對學生學法的引導。】

(三)細細品讀,融入意境:

這環節中,我做了如下的預設:

1、預設一:田野美麗

①學生最有可能會先抓住兩個表示顏色的詞,為了讓他們更好的感受疊詞的韻律美,我設計了一項語言的對比練習,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兩句話的不同之處,感受到疊詞不僅韻律美,表示的程度深,而且作者的情感也融入其中。接下來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讀這句話,我先讓學生自由練讀、然後指名讀,如學生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時,我會範讀,讓孩子在薰陶感染中再練讀,直到讀出喜愛之情為止。

②疊詞的運用是本文語言的一個特徵,為了讓學生養成積累的習慣,我說:這樣的詞以它自身的韻律美讓我們喜歡它,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詞?比比誰說的多。學生可能會說紅紅的,白白的等等。這樣就讓學生有了一個積累的過程。

③當學生理解最後一句時,這樣引導:“它們”指誰?它們會笑嗎?你感覺此時誰的心裡也在笑?(交流中讓學生明白這是擬人寫法,表面上是寫麥子和豆莢的快樂,實際上更表現了鄉下孩子們的快樂。)然後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這句話。這句話是朗讀上的一個難點,要想將田野之美清晰地展現出來,當學生讀的不夠入境時,我會出示一些圖片,讓學生通過視覺感官產生身臨其境般的感受。

④最後,再讓學生配樂美美的讀讀整段話。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是要豐富學生頭腦中意象,加深學生對文字的感悟,從而真切的感受到田野的美麗。】

過渡:田野這樣美,在這美景中,孩子們尋找到了怎樣的快樂?

2、預設二:孩子快樂

①當學生說到“孩子光腳在田埂上走”有關句子時,他們可能會用到知識遷移的規律,抓住“暖暖的、軟軟的”來體會,那麼我就會順勢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說說光腳走在軟軟的土上是什麼樣的感覺?然後引導學生帶著這種感受讀一讀。

②當學生說到“孩子在田野上撒著歡地跑”有關語句時,我會這樣引導:你從哪些詞感受到了孩子的快樂?有的學生可能會抓到句中的動詞,就讓學生用做動作的方法加深理解。有的會抓住“撒著歡兒地跑”,就讓學生回憶自己平時撒著歡兒地跑是怎樣的跑,進而想象孩子們那種歡樂的場面。最後,引導學生通過讀讀出那種“田野因孩子而富有生機,孩子因田野而快樂”的意境。還是採取多種朗讀方式,如自由讀,同桌互讀,賽讀,讓朗讀的過程成為感悟、理解語言的過程。在此基礎上試著背背這段話。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想象並發現快樂,想想如果你就是田野中的孩子,你會做些什麼呢?用文中的句式練習仿寫,既感悟了語言又體會了快樂。

【設計意圖: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處處有課堂,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實際,感受童年生活的樂趣,達到與作者、與文字情感的共鳴。】

③從孩子們簡單的“野炊”中,讓學生聯絡實際說說“你認為什麼樣的飯菜是噴香的”,再和文中“噴香的飯菜”做比較,引導學生要向鄉下孩子們那樣善於從平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最後通過邊想象邊朗讀體會“大地當床,藍天當被”的意境,感受到鄉下孩子們的淳樸和對生活的熱愛。

(四)拓展閱讀,延伸意境

語文學習的空間是沒有止境的,課文帶給我們純樸、真切的農村生活,讓我們每個人為之嚮往,課下我推薦孩子們閱讀一些有關農村生活的故事、散文、詩歌,將孩子的快樂加以延伸。

【設計意圖:這樣將課內外閱讀有效地銜接在一起,拓寬學生視野,增長學生見識,同時也是對課文情感的進一步理解】

(五)板書設計

本著板書為教學服務的目的,我設計瞭如下的板書。整個板書簡潔、概括,讓學生對文章的中心一目瞭然。

總之,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通過多種教法和學法相輔相成地結合,使學生輕鬆愉悅的入情入境地學習,實現了尊重兒童,發掘童心、童趣的課程價值。

一、說教材

教材內容:

《五月的田野》是冀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勾勒了田野美麗的風景,描摹了田間孩子們的快樂,讓我們瞭解到了農村孩子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濃濃的鄉土氣息。

這篇課文在第六冊第四單元,本單元的文化主題是“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 本單元選取的幾篇文章雖然都與兒童生活有關,但是題材不同,有記敘文,有散文,還有詩歌。本課是篇優美的散文,重在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美及童年生活的美好,對學生學習並積累語言有著重要的作用。

結合新課標及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我確立以下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學習文中語言,感受鄉下孩子在田野中的快樂。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文中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圍繞著我的教學理念,我把“學習語言,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重點,把“感受田野的美麗及鄉下孩子的快樂,並能入情入境地朗讀”作為難點。

為了完成以上的教學任務,我進一步分析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

二、說學情

鄉村兒童生活之快樂,是我們每個孩子所向往的。對我班學生來說,他們缺少這種生活及體驗,所以學習起來,情感很難與作者產生共鳴。不過,孩子們已初步具備了用多種方式理解詞語的能力,所以在內容理解和感悟上要做到“以學定教”。

根據學生的這些實際情況,為了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三、說教學流程:

(一)鞏固舊知,再現意境:

由於這是第二課時,所以上課伊始我會先讓學生認讀學過的生詞,再說說五月的田野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設計意圖:這樣通過知識的'復現,訓練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從而引出本節課要交流的話題。】

(二)自主學習,感悟意境:

對學生的發言進行梳理歸納後,出示中心問題: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了田野的美麗,孩子們的快樂?

【設計意圖:中心問題的提出,既指向文章的主旨,又是對學生學法的引導。】

(三)細細品讀,融入意境:

這環節中,我做了如下的預設:

1、預設一:田野美麗

①學生最有可能會先抓住兩個表示顏色的詞,為了讓他們更好的感受疊詞的韻律美,我設計了一項語言的對比練習,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兩句話的不同之處,感受到疊詞不僅韻律美,表示的程度深,而且作者的情感也融入其中。接下來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讀這句話,我先讓學生自由練讀、然後指名讀,如學生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時,我會範讀,讓孩子在薰陶感染中再練讀,直到讀出喜愛之情為止。

②疊詞的運用是本文語言的一個特徵,為了讓學生養成積累的習慣,我說:這樣的詞以它自身的韻律美讓我們喜歡它,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詞?比比誰說的多。學生可能會說紅紅的,白白的等等。這樣就讓學生有了一個積累的過程。

③當學生理解最後一句時,這樣引導:“它們”指誰?它們會笑嗎?你感覺此時誰的心裡也在笑?(交流中讓學生明白這是擬人寫法,表面上是寫麥子和豆莢的快樂,實際上更表現了鄉下孩子們的快樂。)然後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這句話。這句話是朗讀上的一個難點,要想將田野之美清晰地展現出來,當學生讀的不夠入境時,我會出示一些圖片,讓學生通過視覺感官產生身臨其境般的感受。

④最後,再讓學生配樂美美的讀讀整段話。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是要豐富學生頭腦中意象,加深學生對文字的感悟,從而真切的感受到田野的美麗。】

過渡:田野這樣美,在這美景中,孩子們尋找到了怎樣的快樂?

2、預設二:孩子快樂

①當學生說到“孩子光腳在田埂上走”有關句子時,他們可能會用到知識遷移的規律,抓住“暖暖的、軟軟的”來體會,那麼我就會順勢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說說光腳走在軟軟的土上是什麼樣的感覺?然後引導學生帶著這種感受讀一讀。

②當學生說到“孩子在田野上撒著歡地跑”有關語句時,我會這樣引導:你從哪些詞感受到了孩子的快樂?有的學生可能會抓到句中的動詞,就讓學生用做動作的方法加深理解。有的會抓住“撒著歡兒地跑”,就讓學生回憶自己平時撒著歡兒地跑是怎樣的跑,進而想象孩子們那種歡樂的場面。最後,引導學生通過讀讀出那種“田野因孩子而富有生機,孩子因田野而快樂”的意境。還是採取多種朗讀方式,如自由讀,同桌互讀,賽讀,讓朗讀的過程成為感悟、理解語言的過程。在此基礎上試著背背這段話。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想象並發現快樂,想想如果你就是田野中的孩子,你會做些什麼呢?用文中的句式練習仿寫,既感悟了語言又體會了快樂。

【設計意圖:生活處處有語文,語文處處有課堂,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實際,感受童年生活的樂趣,達到與作者、與文字情感的共鳴。】

③從孩子們簡單的“野炊”中,讓學生聯絡實際說說“你認為什麼樣的飯菜是噴香的”,再和文中“噴香的飯菜”做比較,引導學生要向鄉下孩子們那樣善於從平凡的生活中獲得樂趣。最後通過邊想象邊朗讀體會“大地當床,藍天當被”的意境,感受到鄉下孩子們的淳樸和對生活的熱愛。

(四)拓展閱讀,延伸意境

語文學習的空間是沒有止境的,課文帶給我們純樸、真切的農村生活,讓我們每個人為之嚮往,課下我推薦孩子們閱讀一些有關農村生活的故事、散文、詩歌,將孩子的快樂加以延伸。

【設計意圖:這樣將課內外閱讀有效地銜接在一起,拓寬學生視野,增長學生見識,同時也是對課文情感的進一步理解】

(五)板書設計

本著板書為教學服務的目的,我設計瞭如下的板書。整個板書簡潔、概括,讓學生對文章的中心一目瞭然。

總之,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通過多種教法和學法相輔相成地結合,使學生輕鬆愉悅的入情入境地學習,實現了尊重兒童,發掘童心、童趣的課程價值。

三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3

當作為一名普通讀者去讀一個故事的時候,對故事都會有不同的獨特感悟;當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去讀一個故事的時候,更會有一個個知識點的在我們眼前湧動。我認為語文教師此時面對文字,應該考慮的是預測學生閱讀這個文字時,會對什麼最感興趣;通過這個故事的學習後,給學生最終留下點什麼?下面我就我上的這堂課說一說我的設計意圖:

一、說教材

《夸父追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三年級下冊的課文,集體備課時,我在閱讀文字後產生以下兩種不同的:觀點

觀點一:夸父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夸父心中的巨集願“希望太陽永遠固定在天上,讓大地永遠充滿光明”至死也未能如願。讀後讓人有一種淡淡的酸楚,深深的遺憾。夸父雖敗猶榮,他的精神與天地同在。這不禁讓人想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荊軻可謂英雄也!項羽自刎烏江,壯志未酬,然他仍是一代梟雄。真是成亦英雄,敗也英雄。

觀點二:神話故事描述時所展示出來的.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應該是課文的精髓。閱讀的興趣點應該在故事的神奇之處。孫悟空的七十二變,上得了天,入得了地,下得進海,令人非常羨慕;女媧用泥土捏出個泥人,仙氣一吹便成了真人,這是神奇。課文《夸父追日》也是一個這麼神奇的神話故事,學生的興趣點會在何處呢?應該不會在於夸父是否是英雄?而在於故事的神奇在哪裡?

根據本單元課文都是神話故事的特點,我確定了第二種思路。根據本文的重點是

難點是,根據課文的重點和難點,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讀通課文,有所感受。

2、細讀課文,從讀夸父的神奇到感受夸父為追求光明,實現願望的決心和意志。

二、說教法與學法

我意圖從神話故事的神奇處著眼,循著學生的興趣點,以學生的原需求出發,把對故事的認識和感受寓於讀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並逐漸的認識神話中的神奇人物——夸父,由衷地產生敬佩之情。這種以學生的求知慾望和閱讀的興趣點為基點組織課堂,又不失教師的引領,如此更能夠贏得學生的歡迎,更能夠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通過教師、學生和文字的對話,力圖在知識環境中尋求人的“適意安居”。淡化了教學行為,淡化了僵硬的學習,讓學生卻學得那樣輕鬆自然,愉快充實。讓學生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課堂中我始終引導學生去感受,去發現。通過幾個重點句子:

① “第二天早晨,當太陽……夸父的手杖變成的。”們

2“於是夸父拿著手杖,提起……一眨眼跑了兩千裡。感受速度快得神奇,並明白為什麼要奔跑得如此快。引出句子:“我不喜歡黑暗,我喜歡……讓大地永遠充滿光明。”

3“夸父伏下身子……可是還沒止住口渴。”感受喝水速度快得神奇,肚量大。

4(重點處理)“他還沒大澤就像……閉上眼睛長眠了。”(拋)

的指導, 讓學生通過讀、辨、悟,激起了學生去尋求,去感受,去體驗豐富、生動有趣的語言美的願望。尊重學生經歷了可貴的情感體驗。新課標要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學生的情感體驗。本節課的學習過程,展示了學生心靈成長的過程,是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課上,我始終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國家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課堂教學應是學生語言實踐活動的主戰場,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運用,注重朗讀、默讀等綜合感知的能力的培養,還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

三、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

1.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觀,本堂課的教學過程是抓住一條主線輻射全程:你從哪裡感受到神奇?讓學生自己去找有關句子,去讀去理解,去感悟。

2.樹立大語文觀,通過課前談話,引導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古老和厚重,神話故事的神奇。課後拓展:引用〈山海經〉中的原文,讓學生初步感受古文,感受這個故事的悠久歷史。

三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文包詩”的課文是蘇教版教材的首創。我非常喜歡這種形式的課文,因為我的孩子們喜歡。我的孩子們喜歡這類課文,是因為這類課文所寫之事往往淺顯易懂,文中所包的詩也往往是他們似曾相識或早已熟背的,特別能夠引發他們的興趣點,更重要的是文中所描述的情景能夠幫助孩子們自己讀懂古詩,這讓他們很有成就感。

《李廣射虎》就是這樣一篇“以文包詩”的課文。它採用“文包詩”的形式介紹了唐代詩人盧綸所寫的著名詩篇《塞下曲》。課文生動地敘述了李廣將軍一次夜巡,在朦朧的月光下,樹林深處風吹草動,誤以為虎,箭射入石的傳奇故事,表現了了李廣將軍力大無窮和神勇無比。所寫之文為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古詩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本文思路清晰,層次分明。課文由介紹《塞下曲》開篇,引出“飛將軍”李廣。第三、四自然段具體描述了古詩所表現的情景,便於學生理解古詩的大意。

二、說教法學法

我想男孩子會特別喜歡這篇課文,也許因為他們有崇拜英雄的天性吧。所以我想初步感知課文對於學生來講,並不困難。難的是:一字詞的理解,如神勇無比、影影綽綽等;二是對“飛將軍”的理解,什麼樣的人被稱為“飛將軍”?李廣為什麼能將箭射入石頭中?對於這一點,我想孩子們能夠體會到的是李廣力大無窮,對“神勇無比”的體會則需要通過李廣的心理活動“想到這一帶常有猛虎出沒”、李廣的.動作“便用警惕的目光四處搜尋著”“連忙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來感悟。而第四自然段“那白羽箭深深地扎進了石頭裡,任將士們怎麼拔也拔不出來”則進一步說明了李廣的力大無窮和神勇無比。因此,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學是重點。其中第三自然段描述了《塞下曲》前兩行詩的內容,第四自然段描寫了後兩行詩的情境。

對於以上難點,我設計了從故事中理解古詩,通過古詩來講故事這兩個環節,並穿插表演,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三、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李廣射虎)。

師:唐代詩人盧綸寫的一首著名的詩--《塞下曲》,你還能正確、流利地讀給大家聽?那麼,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呢?哪些詞語你還不理解呢?

2、生交流,師相機板畫。師:這首詩裡還有個有趣的小故事,你們想讀嗎?

二、學習課文、理解內容。

師: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回到西漢時期,跟隨李廣將軍去夜巡吧!

1.學習3、4自然段

(1)過渡:請大家輕聲讀讀課文3、4自然段中的小故事,看看詩中的哪些小問號,你能解決了?

(2)生自讀課文,嘗試解決小問號。

(3)交流:瞧,大家自信滿滿的樣子,看來你們心中都有答案了。可老師讀完了這個小故事後,對“夜引弓”還不理解,你們能幫幫我嗎?

A“將軍夜引弓”中的小問號

1、你從哪些句子中理解的。

引導學生:我是從“猛然間,李廣發現前方的草叢中,影影綽綽蹲著一隻老虎,便連忙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嗖”的一聲,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這些句子中理解“夜引弓”就是……(相機板書:拉弓猛射)

2、(將軍是怎樣引弓的?)你具體從那些詞語中理解的。

從中體會你到了什麼?(李廣射虎威武,神勇無比)

3、大家想不想學一學李廣?老師做了一張簡易的弓和箭,誰來表演一下。

4、點評:說說他表演得怎麼樣?

5、說說你的體會。(射箭不容易,每個動作都要做到位。)

過渡:這只是一把簡易的弓箭,小朋友拉開它都覺得費勁,要拉開李廣將軍就更不容易了,需要更多的力氣。

6、那請小朋友讀讀這兩句話,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李廣力氣大,神勇無比)

你是從哪體會到的?(運足氣力,拉開硬弓,嗖)

這些句子中,除了李廣氣力大,你還體會到了什麼?從哪些詞語中體會的?

(猛然間連忙)看出李廣非常機敏,神勇,果斷。

7、指導朗讀。師:體會了這麼多,你能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嗎?

師:對於他的朗讀,你有什麼想對他說的。生評

指名再讀,師:這就是將軍夜引弓。

8、(將軍為什麼要引弓呢?)(將軍為什麼認為有老虎呢?)(板書:以為有虎)引出“林暗草驚風”

“一天夜晚,月色朦朧,……沙沙的聲音。”說說你的理解

9、師:李廣將軍夜間外出巡邏,樹林深處風吹草動,發出了“沙沙”的聲音,(林暗草驚風),李廣將軍以為有虎,便“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射出了一枝白羽箭。(將軍夜引弓)。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第三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李廣將軍射虎時的情景。

過度:李廣將軍夜引弓射出一枝白羽箭,可“平明尋白羽”,卻“沒在石稜中”這些詞語,你又是從哪理解的呢?

B“平明尋白羽”中的小問號

“沒在石稜中”中的小問號討論。

1、生:我理解的“平明”是……

“矇矇亮”指什麼時候?(板書:清晨)“石稜”實物教學

2、師:第二天清晨,李廣的隨從去射虎的現場尋找被白羽箭射中的獵物,

(相機板書: 尋找獵物)

相機出示:“呀!大家全都驚呆了。……”為什麼全都驚呆了?

僅僅驚歎射中了巨石嗎?

大家驚呆的是白羽箭深深地扎進石頭裡……相機板書:扎進石頭

深深地扎進石頭裡,沒在石稜中。

3、從這些句子中“深深地扎進……怎麼也拔不出來”你體會到什麼?(武藝高超,力大無窮)

4、指導朗讀:白羽箭深深地扎進石頭裡怎麼也拔不出來,不光將士們的驚訝,我們也驚呆了,你能讀出這驚訝和對李廣將軍的佩服嗎?

三、朗讀背誦

1、師:同學們真了不起,通過學習§3、4,明白了《塞下曲》這首詩的意思,還知道了李廣不愧是一位神勇無比的將軍。

師:你們佩服李廣嗎?讓我們想著故事的經過讀一讀《塞下曲》,相信大家一定能讀得更好!

2、有感情朗讀課文

師:你能再讀一讀課文的§3、4,體會詩的意境,讀出李廣的神勇無比、讀出你對他的佩服嗎?

(一二兩大組讀§3三四兩大組讀§4)

3、師:《塞下曲》這首詩,寥寥二十個字,就寫出了一個有趣的故事,那你能看著古詩,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嗎?師相機插話,這就是“林暗草驚風”……

4、練習背誦古詩。

(1)自由練背。師:李廣將軍如此神勇,《塞下曲》如此著名,你有信心把這首詩記到自己的頭腦中去嗎?

(2)背給你四人小組的同學聽一聽,還可以大家一起背!

(3)閉上眼睛想象當時的情景一起來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

唐代詩人盧綸寫過一組以《塞下曲》為題的詩,我們課本上只是其中一首,老師還為小朋友準備了一首。這裡面也藏著一個小故事呢?

附板書: 8李廣射虎

夜晚 風吹草動 以為有虎

神勇無比 拉弓猛射

清晨 尋找獵物 扎進石頭

三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

《她是我的朋友》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八冊的一篇含蓄雋永的佳作。作者巧妙地設定懸念,先在讀者頭腦中埋下一個謎,以引起強烈的期待和追索,繼而謎底揭開,真相大白,使讀者從中獲得驚喜和教益。這篇課文講的是戰爭時期的一個故事。孤兒院的孤兒阮恆,為了救護受傷的同伴,毅然獻出了自己的鮮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當問他為什麼要獻血時,他只是說"她是我的朋友".課文通過對阮恆獻血神情、動作的真實描述,生動地展現了他為救朋友而無私奉獻的優良品質。 學習這篇課文,要繼續訓練學生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指導學生運用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理解課文,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阮恆無私奉獻的品格。

2、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

體會描寫阮恆獻血時動作、表情的語句,瞭解他當時複雜的心情。

二、 說教法

1、情境法。本課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師的語言,課文中的插圖,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本課分三步進行:

(1)披文入情,整體感知;

(2)精讀品味,體會感情;

(3)指導朗讀,陶冶情感。

2、扣題法。本課課題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後,說說"她"是誰?"我"是誰?為什麼要用人物的語言作課題?再簡單介紹小女孩、阮恆的情況,用二三句話說清楚這對朋友之間發生了什麼事?訓練學生審題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

3、談話法。本課教學,多處採用談話法,匯入新課時,為誘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可通過談話營造緊張、危急的氣氛。學習過程中,學生在自學、討論後,以自由談話的方式彙報自己的學習收穫。使學生對所理解的內容得到及時反饋,在談話中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活躍思維,發揮主動性。

三、 說學法

1、讀書方法的指導:運用"邊讀邊想"的方法來學習課文。初讀課文,嘗試理解不懂的詞語,提出問題;細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思考理解,體會感情;最後想想學了這篇課文,在讀書方法上有什麼收穫。

2、思維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句段,由表及裡地深入領會語言文字的內在意蘊。如結合具體詞句體會阮恆獻血時的感情變化時,先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表示"哭"的詞,再辨析這些詞語的細微差別,討論:阮恆當時的心態怎樣?使學生明白:阮恆從啜泣到嗚咽再哭泣,可以看出阮恆在輸血過程中痛苦、緊張、恐懼的心態,可他沒有中斷輸血,而是在不斷地掩蓋自己,這正是他捨己為人,無私奉獻高尚品格的真實寫照。

3、遷移方法的指導:在指導學習第五自然段後,引導學生結合思考練習2的要求小結出學習方法,再讓學生用這種辦法學習第九、十自然段。

四、說程式

(一)披文入情,整體感知

1、匯入新課時,通過語言描述把學生帶進課文中的"輸血迫在眉睫"的情景,喚起學生對小姑娘安危的關注之情。

2、教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學生帶進故事情節,撥動學生的心絃。

3、默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讀中自悟,與作者產生共鳴。

4、引導學生緊扣課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掌握課文內容。

(二)精讀品味,體會情感

1、抓關鍵詞,瞭解危急。抓住"迫在眉睫"一詞,質疑、釋疑,瞭解事情的起因和所面臨的嚴峻情況,明白給小姑娘輸血是救命的關鍵,刻不容緩。

2、品詞析句,感受悲壯。

(1)決心獻血。以課後思考練習2為例,讓學生找出其小手的動作:顫抖——舉起——放下——舉起,從這一系列動作變化的語句中,引導學生感悟他獻與不獻思想鬥爭非常激烈,但為了救小姑娘,下定決心舉起手來,以自己的死去換取她的生。

(2)獻血時的表情、動作。採用以上的方法來學習,先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哭"的詞,引導學生比較"啜泣"、"嗚咽"、"抽泣"這幾個詞的意思,提出問題:阮恆為什麼會這樣?他當時的心情怎樣?再劃出他不斷地掩蓋自己痛苦的動作,聯絡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討論,明白:他是在以頑強的意志戰勝害怕和恐懼,再大的痛苦也改變不了他救人的決心,他那不讓別人看到自己為朋友犧牲時的痛苦的高尚靈魂也越來越鮮亮感人。學生在品詞析句中,真切地感受這悲壯的氣概。

(3)解除"死亡"警報。醫生用輕柔的聲音安慰他,他立即停止了哭泣,好像沒事似的,這是為什麼?引導學生領會雖然輸血不會死,是虛驚,但他那純潔無瑕、願為朋友獻出一切的美好心靈卻放射出奪目的光彩。

(三)指導朗讀,陶治情感

1、把握環境特點讀。如指導讀面臨嚴峻的局面的句子時,語速要稍快,讀出緊張危急的氣氛。

2、把握感情基調讀。如"一陣沉默之後,一隻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忽然又放下去,然後又舉起來。"為表現孩子的思想鬥爭,"沉默"要讀得緩慢、輕聲;為強調精神緊張,讀"顫抖"的聲音稍帶發顫;"舉——放——舉"這三個動詞要讀出語速的變化(從慢到快),特別是最後"舉起來"語氣要堅定。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品味人物的心聲。

3、圖文對照情景交融讀。插圖與課文內容相輔相成,畫面向學生展現直觀的形象,讓學生圖文對照進行朗讀,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朗讀課文第九、十自然段,先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再圖文對照讀,強調重音、停頓、節奏、語調。體味其情感變化,使阮恆的心靈美自然而然滲入學生的心田,受到巨大的感染和教育。

三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趕海》一課是蘇教版第六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選了三篇文章,雖然描述的內容不同,但都表現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大海,熱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學習後學寫一篇自己覺得有趣的事。《趕海》為本單元的第一篇,這篇課文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舅舅去趕海的趣事,抒發了作者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懷。因此它是完成後面教學任務的橋樑和鋪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寫,每當“我”唱起《大海啊故鄉》這支歌,便想起童年趕海的趣事。文章巧妙地以人們熟知的歌詞開頭,很自然的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三到五自然段)按時間順序,具體記述了“我”童年時代的一次趕海的經歷:“趕到海邊—抓蟹—捉蝦—快樂而歸”。其中“抓蟹”,“捉蝦”是記敘的重點,具體生動,充滿趣味。結尾再次引用同樣的歌詞,從內容上說,突出的抒寫了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從結構上說,照應開頭,文章結構緊湊,渾然一體,頗具所謂圓合之美。

文章語言活潑,趣味橫生,字裡行間充滿了童趣,流露出了作者熱愛大海,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懷,是激發學生熱愛童年生活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教材編排的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本課教學目標

(a)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良好的聽說能力。

(b)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說一段話。

(c)能理解課文內容

(d)通過學習課文感受“我”童年趕海的樂趣,激發學生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點,難點

三年級學生對大自然的瞭解不是很多,雖說橋頭人生活在海邊,但對大多數同學來講:趕海是有點遙遠的。因此,我把“感受“我”童年趕海的樂趣”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同時,由於學生的生活體驗有限,尤其是像趕海這樣的事較難有真切的體驗,因此,我把“激發學生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的思想感情以及通過文章的語言描述感受趕海的樂趣”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學情

三年級學生屬於轉折點的學生,積累了一,二年級所學的知識,雖掌握的知識不多,但已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以及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具有一定的合作學習能力.

三、說教法

(一)以讀代講法

“三分文章,七分讀”,“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加之本文語言生動活潑,字裡行間充滿了童趣,為此我採用以讀代講法,感情朗讀貫穿全文教學。以讀代講,不但可以培養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感受課文的語言美,使學生能“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二)情境教學法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情境,通過恰當的方式把學生完全帶入這情境之中,才能讓學生在具體情境的啟發下有效的進行學習,才能讓他們學得興趣盎然.在教學本課時我使用這樣的'教學語言“誰來充當小作者鬧著要舅舅帶我去趕海的事?”“為什麼螃蟹不甘束手就擒呢?”,“我”又是怎麼捉拿“武將”?不知不覺把學生帶入情景。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在輕鬆愉快非常感興趣的氛圍中自主的掌握知識。

四、說學法

(一)探究法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則誘發探索,因此我把質疑,釋疑作為學生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我抓住教學的疑點難點,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啟發鼓勵學生思索探討,逐步解疑。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說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最有價值的本錢。”因此,本篇課文教學我主要讓學生通過“讀、思”感受趕海的樂趣及文章的語言美。

(二)合作學習法

我們培養的是新時期的人才,他們除了自身要努力學習勇於創新外,還必須具備真誠的態度,開朗的性格以及善於與人合作的精神,因此,我在本課教學時,讓學生小組討論,讓他們集思廣益,互相切磋,在知識方面互補充,在學習方法上互借鑑。

五、說教程式

教學程式是否安排得科學合理,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為了順利達到教學目標,我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學習生字詞,幫助學生讀通順課文,初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課文內容。第二課時進一步加強技能目標的訓練和完成情感目標。也就完成本課的重點,難點。

下面 ,我著重講第二課時

(一)、匯入揭題

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趕海》這一篇課文,那麼趕海這件事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呢?讓學生簡要說說.師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有的人童年是快樂的,有的人童年是幸福的,那麼課文中的小作者的童年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將繼續來學習這篇充滿童趣的課文,讓我們也跟作者一起去感受一下趕海的樂趣.(教師板書11趕海)課一開始,我通過自己富有感情的語言並結合課文的圖畫,把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提起來了, 教育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感興趣!”就這樣學生學習積極性給調動起來了。就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引導他們理解全篇課文的內容.

(二)精讀課文

1、精讀第一自然段

首先指名學生讀這一自然段,接著提問:“是什麼勾起了我童年趕海時的樂趣”?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唱《大海我的故鄉》)教師提醒:在朗讀時,帶上對趕海趣事幸福甜蜜的回憶,朗讀時要充滿對大海故鄉的深情。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每當……便”說明了什麼?然後用導語過度下一自然段:趕海對我來說是那麼的有趣,那麼我童年趕海時是個怎樣的情景呢?在趕海的過程中,我的心情怎樣呢?請同學們細細閱讀課文。

2、講讀第二自然段

讓學生自由朗讀這一自然段,閱讀並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應成為主動的探索過程,因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思考問題:

(1)、文中哪個詞表現了我趕海的迫切心情?

(2)、“我”初到海邊看到了哪些有趣的情景?

(這樣使學生明確了為什麼樣而讀,要思考什麼問題,使學生養成閱讀時動口、動筆的習慣。)

學生交流彙報,教師板書:浪花回頭,追趕浪花

接著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悟作者趕海時的喜悅心情。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深入體悟趕海的樂趣,以及體味課文的語言美,同時發動學生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白本自然段運用恰當的擬人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海浪與趕海人相互依戀、嬉戲的情趣。

3、講讀第三自段

這一自然段類似第二自然段,我讓學生自學為主,輔以引導,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並要求他們找出:

(1)、在海邊“我”看到人們在幹什麼?

(2)、這些動作用什麼關聯詞語連線的?

(3)、誰能用:“有的……有的……有的…..”說一段話.

(4)“我”又有什麼活動?

(5)、你覺得哪個場景最有趣?

(帶著問題閱讀,這樣使學生明確了為什麼樣而讀,要思考什麼問題,使學生養成閱讀時動口、動筆的習慣。)

學生合作交流彙報,教師根據回答板書:

抓海星 捉 撈撿 捉蟹、蝦

最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4、講讀第四、五自然段

(1)、細讀第四段,展開想像,理解課文內容。

(2)、過渡: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太陽偏西了,趕海的人們不得不回家……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趕海的人們都帶些什麼東西回家?(學生自由發言,這樣有助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3)、師述把學生帶入情境: “我”提一大堆“來之不易的海鮮”,迎著柔和的海風,沐浴著夕陽的餘暉,踩著軟綿綿的沙灘走回家的路上,感到舒服極了,不由得哼起了最愛唱的歌。

(三)、總結

總結在昇華,我這樣設計結束語:今天,我們跟著童年時代的作者一起到海邊趕海了,並且感受了濃濃的趕海樂趣,有機會我們也要親自去感受一下抓蟹、捉蝦的樂趣。

(四)說板書

這一板書設計我主要板書趕海過程所看到與所做的,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更直觀的瞭解趕海的趣事 ,並激發他們熱愛大海,熱愛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板書設計

11 趕海

浪花回頭 追趕浪花

摸海星

捉螃蟹

捏大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