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7篇

說課稿2.31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7篇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分類活動包含一系列複雜的思維過程,因此,分類能力的發展,反映了兒童的思維發展,特別是概括能力的發展水平。兒童分類能力的發展表現為以下趨勢:從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徵(如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發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個別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的)進行分類,最後,能根據概念,即客觀事物抽象的、本質的特徵進行分類。分類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兒童能夠自己提出分類依據。

所以,在評價兒童分類時,重點是觀察兒童能否獨自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而不是由教師提出分類依據。分類能力既是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方面,又對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進行分類時,首先要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綜合,通過比較,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絡與區別,並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點與本質屬性。而這一系列認識活動,都是思維的基本過程。

分類也是將零散的、個別的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從而形成有關客觀世界概念的過程,因此,分類的發展對於將來理解、接收和掌握系統化知識,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方式也有很大益處。在實際生活中,分類思想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商店裡的物品分類擺放,便於顧客很快找到想要買的東西;學生也要學會對學生用品和生活用品分類整理,學習和生活才會有規律等等。實際上,在本冊教材的有關內容中,已經滲透了分類的思想。

例如,在教學認數時,我們說“有5個學生”已經運用了分類的方法,因為這些人之所以能說成“5個”,是因為他們都是同一類的,其標準就是他們都是學生,“學生”是他們的共同屬性。在認識物體和圖形時,要求學生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學生運用分類的方法,把“形狀”作為分類的標準,把不同形狀的物體劃歸為不同的類。本單元把分類列為一個單元教學,是為了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初步的方法。

2.教學目標:

(1)讓每個學生親自經歷分類的過程,理解分類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類有一定的標準。

(3)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整理事物的好習慣。 3.教學重難點:不同的事物按單一標準分類的方法。

二、說教法

學法教材由易到難分別安排了單一標準的分類和不同標準的分類兩部分內容。以不同事物之間共有的某一種屬性作為標準,把它們劃歸為一類,就是單一標準的分類。如果這些事物之間有幾個相同的屬性,我們可以分別以這些屬性作為標準進行不同的分類,就是不同的分類標準。單一標準下的分類結果是既定的,不可改變的。而不同標準的分類,由於標準的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本節課主要完成單一標準的分類。結合我校正在著手研究的“探究性學習”,我把教學安排為以下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把教材中文具商店的情景圖改為老師家的房間圖,因為寶寶沒有養成好習慣,而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讓學生首先產生親切感,呀!老師家的房間被寶寶弄亂了,今天由我們來整理老師的家!真有意思!無形之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2、創設時空、自主探究探究性學習強調,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類似科學家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的喜愛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究和創新的積極慾望。探究性學習的過程通常圍繞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結束。就這一過程而言,需要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在問題的情境中培養學生自主、自動收集和加工處理資訊能力。這一過程也就是學生啟用已有的知識儲存、學習和運用一些研究方法,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學生有迫切希望想整理老師的家的慾望指引下,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時,老師先讓孩子們冷靜下來,找到整理房間的最佳方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並把小組合作的成果進行展示。我給每個小組分了一套和老師一樣的學具,讓學生充分的動手、動腦、動口。通過這樣的活動,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把同類的物品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物品,使學生體會到分類的意義和必要性。另一方面,這是一個用單一標準進行分類的例子,通過讓學生自己發現為什麼要把某些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找出分類的標準,學會單一標準下分類的方法。

3、應用拓展、自主構建過去的教學一般定向鞏固所學知識,培養技能,靠程式化和技能方法解決問題多,思維方式單一。探究性學習強調,以實踐為主的開放問題,為自主學習提供廣闊空間,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的層次上得到發展。在尋求解答的過程中收集處理資訊,尋找恰當的解題策略,追求優化和方法遷移等,其認知結構不斷得以完善。本環節中,首先讓學生聯絡實際,想想我們周圍還有哪些應用?把孩子們的思維再一次帶到生活中,讓數學問題生活化。然後通過課本中的兩道題(從不同中找相同;從相同中找不同,並用一定的符號表示)的練習,又把生活問題數學化了。

通過藍藍的天空、寬闊的草地、潺潺的小河作為背景,老師帶來一群可愛的小夥伴,把孩子們積極性再次推到頂峰。學生閉眼等老師送一份驚喜,化動為靜,符合低年級學生心理。當學生睜開眼睛的時候,教室裡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分類。通過引導,讓孩子們把小動物們送回大自然,給孩子們進行了一次熱愛大自然、保護動物的教育。

4、評價反思、自我體驗 “你今天有哪些收穫和感受?還有什麼遺憾?”這樣的評價促進了學生的發展,不是給出學生在群體中的位置,不僅關注知識技能,也關注其他目標。方式除了老師對學生評價外,還包括學生對自己學習活動的反思和自我評價。

《分 類》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新課程標準教材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分類》

教學目標: 1.讓每個學生親自經歷分類的過程,理解分類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類有一定的標準。 3.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整理事物的好習慣。教學重點:不同的事物按單一標準分類的方法。

教學難點:

教具準備:掛圖、文具圖片、服裝圖片、玩具圖片、動物圖片、實物投影學具準備: 1.房間圖、文具圖片、服裝圖片、玩具圖片(每小組一份) 2.學具盒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

1.小朋友在家裡一定能幫媽媽做做很多事情,誰願意告訴大家你都會做些什麼呢? 2.看來同學們都是熱愛勞動的好孩子!可是呀,老師家的寶寶林林,一回家就把房間弄成這個樣子了,你們看看(出示房間圖)。你們有什麼想法?(好亂)

二、創設時空、自主探究

1.說說房間裡有些什麼呢?

2.你們都是她的哥哥姐姐了,你們願意幫助她嗎?

3.師:這麼多東西要收拾,好麻煩哦!你們準備怎麼收拾呢?(同桌說一說)

4.討論:一窩蜂的上來會有什麼後果呢?我們怎麼避免呢?(分工合作)我們怎麼分工呢?強調: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整理,注意不能亂搶。比一比,看哪一組合作得最好!老師給這個小組獎一顆合作星!

5.生彙報,並說一說為什麼都願意把同一類的物品放在一起?

6.師小結:把同一類的東西放在一起,在數學裡叫做分類。(板書:分類)衣服放在——櫃子裡;文具放在——書桌裡;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間現在怎麼樣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學習了,上哪找? 7.現在的房間變得怎麼樣了?

看來,我們要學會把各種物體按照它們各自的特性進行分類,這樣就能使亂七八糟的東西變得整齊起來。

三、應用拓展、自主構建

1.分類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呢?你能說說嗎?

2.把同類的圈起來。(找相同) 先說說分別是些什麼物體,再進行分類。

3.每行中不同的是什麼?(找不同)

4.給動物分類

(1)教室裡這麼熱鬧,可把一群小夥伴可急壞了,它們好想和大家一起玩啊!想知道他們是誰呢?閉上你的眼睛,千萬別睜開,你會得到一份驚喜!(師分發動物圖給學生,並出示掛圖)

(2)睜開眼睛看看,你們看到了什麼?(生說)師:藍藍的天空,寬闊的草地,潺潺的小河……多美的大自然呀!

(3)想想你手中的小動物該回到哪裡呢?(回到大自然!)那麼這些可愛的動物該放回到大自然的哪個地方呢?你能把它貼到合適的地方嗎?(生有序地上臺貼動物)

(5)誰能說說你是怎麼分的呢?會飛的——天上;會跑的——草地上;會游泳的——水裡。

(6)同學們把小動物們送回來了大自然,真是愛護動物的好孩子!老師還聽到這些動物們悄悄地對老師說:謝謝你送我回家,我願意和你們做朋友!你們想對小動物說什麼呢?

5.整理學具盒

(1)看來呀,大家都是有收穫的!下面一輪把學具盒開啟,看看你們的`學具盒整齊嗎?如果不整齊,你能用今天學習的分類的方法把學具盒整理好嗎?如果整齊,你能幫幫你身邊的同學嗎?

(2)彙報:你是怎樣整理的?

(3)把學具有序地進行整理,放到學具盒裡。

四、評價反思、自我體驗你今天有哪些收穫和感受?還有什麼遺憾?

五、板書設計

《分 類》教學反思

分類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的劃分和組合的過程。學生分類能力發展的重要標誌是能夠自己提出分類的依據,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分類整理既是方便我們的生活,又利於學生自身的發展。根據數學課堂教學“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組織系列教學活動。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自動手分一分、畫一畫、貼一貼、擺一擺,在數學活動中經歷分類整理的過程,從中體會分類的結果在不同的標準下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分類、有序整理事物的能力。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體會到分類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方便。利用十一長假休息期間,帶孩子去北京旅遊,恰逢北京新鴻儒教材教法研究所舉辦全國四市十二省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觀摩課交流研討會。帶孩子玩了兩天後,放棄了遊玩時間,和孩子一起聽課了。

因此,有幸聽到了吉林市船營區實驗國小的張秋菊上的一節課《分類》,所不同的是這是北師大教材的。張老師的教學中,通過幾個活動——整理房間、分水果和蔬菜、貼動物、分卡片、整理書包,體會了分類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課後,聽取了湖北省特級教師梅安妮老師的指點,整節課雖然體現了分類的思想——按標準分類,體現了數學問題生活化,但是新課程倡導的生活問題數學化,幾乎沒有類似於給同類物體畫圈等練習,是本節課的一個缺憾。在張老師這節課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上完課後,感覺比較舒心。但是,美中有很多不足。例如,什麼是類?什麼是分類?這個重點突出不夠,學生儘管已經會分類了,但是還沒弄清楚什麼是類。在學生整理完房間後,還有個小結:“衣服放在——櫃子裡;文具放在——書桌裡;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間現在怎麼樣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學習了,上哪找?”這部分其實就是突出類和分類的,這隻有下一節課中強化了。

又如,給動物分類,還欠考慮。學生出現了“獅子老虎放遠點!”的呼喊,是我史料不及的。看來我對學生的瞭解還是欠缺,低估了學生的思維方向。還有對學生的組織還不夠,課堂雖然活,但是感覺有點亂。努力做到活而不亂,是我們所有老師共同的祈望。因為活,導致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但是這不重要,學生已經掌握了分類的方法。聽了賀老師的評課,我更清楚該怎麼上好這節課了。

《分 類》評課分類是一種數學思想,也是一種數學方法。本節課要求學生能夠按照事物的用途、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也就是單一標準。那麼,學生應該掌握什麼呢?什麼是類?什麼是分類?是本節課學生所要感受的重點。

本節課,教師做了充分地準備,情境的創設起到了教育價值作用。從整理房間開始,“你在家都幫家裡做些什麼?”在學生說的過程中瞭解孩子們是否有勞動觀念,教師及時用語言進行激勵“你真能幹!”“真厲害!”給學生樹立了愛勞動的信心。整節課,教師教態自然,不急不躁,每進行一個環節都給學生訊號,停頓、等待,環視學生。從凌亂的房間讓學生產生一個問題,該怎麼辦呢?孩子們就要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滲透了良好生活習慣。在實施設想之前,先統一意見再動手操作。

可以這樣調整:第一、學生手上拿到的是和黑板上一樣的房間圖,對學生來說難度大了,可以給學生一個房間平面圖,圖上標出衣櫃、玩具櫃、書桌的方位,貼上標籤,學生就知道把分好類的衣服、玩具、文具放到哪些地方了。

第二、小組代表說你們是怎麼放的,三個人分好工,誰整理衣服,誰整理玩具,誰整理文具,不需要再找人上臺,避免迂迴。

第三、為什麼要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要多花語言說。因為,衣服都是穿的,玩具都是玩的,文具是用來學習的。用途相同的東西可以看作是同類,比如我們是人類,還有肉類、鳥類等等。把同類的東西放在一起的這樣一項工作,在數學中就叫分類。這裡要讓學生弄清楚什麼是類,什麼是分類。第四、生活中的分類例項?在本節課出現太早,學生還沒有弄明白分類的真正含義,可放在後面體現把生活問題數學化。同時把練習提前,課本第40頁的第一題,通過感知內化,要求學生說出分類的依據是案用途來分的。第五、風景圖出現後,讓學生談感受——“太空了!”這只是一個方面,還有“美感”,“你感覺美不美?如果你生活在這個美麗的環境下,你感覺怎麼樣?學生在拿到動物後,應該分批上去貼,並說出理由,不要一窩蜂上去貼,以免影響效果。注意提醒學生先想好放哪裡美些,再放,不要放了再進行調整,浪費時間。學生迸發出的“獅子、老虎放遠點!” 的呼喊,體現了學生善與美的判斷,是學生的真實想法的體現。此時的分類標準可按動物的生活習性來分類,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其實,還可以在背景圖中加上遠處的山,讓獅子、老虎遠離這裡。第七、此時再讓學生談談“你覺得分類是怎麼回事?你會分類了嗎?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景屬於分類呢?學生有了前面的基礎,他們就能順理成章地說出他們所瞭解,所見過的分類了,這樣就把生活問題數學化了。那麼,下一節課就可以按不同的標準分類了。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認識鐘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認識整時,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建立時間觀念”的順序編寫。

一般來說,一名6歲的兒童每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 認知目標:

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結合生活經驗總結出認識整時的方法;知道表示時間的兩種形式。

2、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3、思維拓展目標:

(1)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2)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重點: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掌握認讀整時的方法;

難點:正確說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

二、說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一年級的學生。根據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的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創設情境,設計了色彩鮮豔的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同時我還採用了動像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通過合作交流發現鐘面的結構,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想,激發了他們的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想一想、數一數、說一說、比一比、寫一寫、撥一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1)創設情境,誘發興趣。(2) 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3)課間休息。(4)應用新知,解決問題。(5)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利用學生熟悉的動畫人物小丸子給他們帶來謎語,讓學生猜出鬧鐘,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出示各種造型的鐘面,並提問“小朋友你們也想設計出這麼漂亮的鐘表嗎?”多方位地調動學生的情感,營造了學生積極向上,勇於挑戰、敢於創新的氛圍。接著,教師繼續激勵學生,要想設計更漂亮的、美觀的鐘表,先要學會認識鐘錶。(板書課題)。

(二) 動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認識鐘面

先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小鬧鐘,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然後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彙報觀察結果,教師板書:時針 分針 12個數,並且強調長的是分針,短的是時針。接下來我通過演示撥鬧鐘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在鐘面上的走動方向,通過觀察學生髮現時針和分針是按照從數字1到12這樣順時針方向走的。再讓學生沿著這個方向撥一撥鬧鐘,進一步鞏固知識。

2、 教學整時的認,讀,寫

我創設了一個小朋友起床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試認整時。學生在生活中雖然有的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用課件出示3個表示不同時刻的鐘面,學生通過觀察對比、討論交流,最後達成共識:這三個鐘面的.分針都指12,引導總結出當分針指12時,時針指幾就是幾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撥鐘面,先老師說時間學生撥,然後讓學生作主說時間老師來撥,為了突破只有當分針指向12才是整時這一難點,在這裡我故意將分針偏離12,讓學生判斷老師撥的是不是他們所說的整時。最後我讓同桌之間互相撥,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讓學生掌握了認時整時的方法。

3、 學習時刻的另一種表示法——電子表示法

教師出示有許多鐘錶的課件,讓學生髮現了一個不同的鐘表——電子錶。接著出示鐘錶和電子錶表示的時刻,讓學生觀察,看看有什麼發現?然後教師再提問:電子錶是怎樣表示時間的?像電子錶這樣表示時刻的方法你還在哪裡見過?你能試用這種方法表示3時嗎?

學生試著用電子表示法寫時間。教師小結出用電子錶表示時間的方法,為了鞏固知識,我緊接著出示8時、10時讓學生用兩種方法寫出來。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說設計思念】

針對新教材,我在設計本課時力求體現《新課程標準》精神,把新理念融入課堂當中,整堂課都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為主,讓學生親身體驗、實際操作、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充分的參與中去感悟、去體驗。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圖形的拼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辨認和區分所學的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裡主要通過一些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徵,如知道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條邊相等,並感知平面圖形間的一些關係,既不能在上學期的基礎上簡單重複,又不能拔高教學要求。

2.教學目標

要想讓學生喜歡數學,最重要的是向學生展示數學自身的魅力和創造的樂趣,所以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通過實際操作,使學生知道長方形、正方形的形狀和邊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通過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能夠辨別、區分這兩種圖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體會長方形和正方形邊的特徵。

(2)教學難點:平面圖形間的轉換和聯絡。

4.教具、學具準備:

的風車,各種平面圖形,固體膠、剪刀、紙

【教法學法】

我主要運用遠端教育資源,並加以整合,設計恰當的活動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追求教學的有效性。

【說教學流程】

1.談話激趣,引入課題

首先,我將風車作為禮物呈現給一年級的小朋友,趁機問:你知道這個風車是怎麼做的嗎?藉此引出正方形、長方形,並說明本節課要在上學期的基礎上把這些圖形拼一拼,引入課題《圓形的拼組》。

2.創造性地運用電教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本節課的關鍵是在充分利用電教資源的前提下,通過學生動手摺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實際活動,培養學生認識圖形的特點,會拼組一些簡單的圖形。

3.課堂小結

讓學生談一談自己這一節課的收穫、感受,然後教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肯定。

4.拼圖大賽,課後延伸

課堂最後設計了一個實踐創新活動的拼圖大賽,這一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將一些生活中有趣漂亮的圖案拼在紙上,讓學生既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生興趣盎然。教師鼓勵學生課後拼出更多更美的圖案,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自己所學的知識是身邊的數學,是生活中的教學,是有用的數學。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數學課應讓學生動起來,動手操作,動口交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發現,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應是活潑的數學——數學與活動相結合;是生動的數學——數學與電教資源相結合;是親切的數學——數學與生活相結合;是智慧的數學——數學與創造相結合。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十幾減九),這是蘇教版第(二)冊第(一)單元20以內退位減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認識20以內的數,掌握10以內加、減法以及20以內進位加法的)基礎上,教材通過(小猴賣桃、小兔買桃的童話情景引入13-9,再讓學生自己思考,探究演算法,並引導交流,體會不同的演算法,意在讓學生在比較中選擇喜歡的演算法),這部分內容是20以內退位減的起始課,是學習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的重要基礎知識,能為後繼教材的學習做好遷移準備。此外教材的例題與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例題相對應,都是從學生感興趣的現實情境中提出問題,並通過列式計算解決問題,這樣把解決簡單實際問題和計算結合起來,使計算成為解決問題的需要,既有利於啟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慾望;又有利於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學生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本課時最重要的一點是重視讓學生經歷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提倡演算法多樣化,並逐步引導學生優化演算法,十幾減九的計算出現了四種演算法:數數法、破十法、平十法、想加算減法,在“想想做做”中,明確提出了“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性。

所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認知規律,結合教材編排的特點與要求,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訂如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提出並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理解計算十幾減9的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十幾減9;2、能力目標: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探究、思考的意識和能力,體會演算法多樣化,發展創新意識和思維的靈活性;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加強交流,體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樹立合作交流的意識。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計算十幾減9的方法,正確計算十幾減9。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十幾減9的演算法。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準備採用以下一些教法引導學生學習:

①教學中,我將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動機,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

②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給學生較大的空間,開展探究性學習,讓他們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經歷數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的過程。

③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靈活多樣的練習,鞏固方法,提高技能。

④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的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的價值,促進學生的發展。

接下來,我詳細說一說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在匯入新課之前,我設計了相應的複習鋪墊,如:9加幾的進位加、十幾的組成、9的分與合等,旨在幫助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同時對下面十幾減9的不同演算法起推波助瀾的效果。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課件出示猴子賣桃、小兔買桃的故事。引導學生觀察並說說畫面:(1)1盒桃再加3個桃,一共有幾個桃?(2)小兔買了9個桃,猴子還剩幾個桃?怎樣計算?算式怎樣列?教師根據學生口答板書算式:13-9。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常見的“買桃”一事,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憑著日常生活中買東西的經驗,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產生學習數學的願望和興趣。

第二環節:活動探究,獲取新知。

教師用一句話引導:讓我們也來當一回售貨員,從13個桃裡拿出9個,可以怎麼拿?學生獨立動手操作。這一環節是每個學生有較明確的操作目的,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儘量讓每位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發現13-9的計算方法,逐步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獨立思考的能力。然後進行組內交流,學生邊操作邊說出從13個桃中減去9個桃的操作過程。最後進行全班交流,根據交流情況,相機用課件演示拿桃的過程,並出示相應的計算過程。學生可能出現書上的`4種想法:第一種,從13個桃中一個一個減,減9次;第二種,先從10個桃中減去9個,再和其他3個桃合起來,這時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說說這種演算法是把13分成幾和幾,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第三種,先減去盒子外的3個桃,再減去盒內的6個桃,這樣共減去了9個桃,教師引導學生說說這種演算法是把9分成幾和幾,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第四種,13個桃分成9個桃和4個桃,所以13減去9等於4。在學生表述時,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想法,不要讓學生感覺到四種演算法有何優劣之分,而是引導學生對演算法進行比較,找適合自己的並努力學好。以上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把各自的生活經驗轉化為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第三環節:聯絡實際,深化應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1-3題:第一題,學生動手去畫去圈,有困難的學生還可以擺擺小棒,著重讓學生說出思考過程,並正確計算,不強求統一方法;第二題,先讓學生說說括線圖各部分表示的內容,在引導列式計算,並說演算法;第三題,要求學生用喜歡的方法去計算,其實也就是學生最熟悉的方法。這個環節,雖然學生用各自的方法計算,但教師要了解哪種方法最受學生歡迎,對全班學生的思維水平做整體上的評估。這一教學環節,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同時,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

第四環節:鞏固提高,總結髮散

完成“想想做做”第4、5題:第四題做成口算卡片,反覆練習;第五題學生獨立完成後,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豎排)發現算式的排列及得數排列的規律,使學生在理解演算法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記憶。這一環節緊扣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設計多種形式的數學練習,為學生提供創造、發展思維的空間。最後學生總結所學內容,談感想及收穫,教師全課總結。並延伸內容:如果小兔買的是8個桃,那麼還剩幾個?這一環節有助於學生知識的鞏固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綜上所述,本課中,我重在從情境、探索、交流三方面,讓學生思考、實踐,理解十幾減9的演算法,正確進行十幾減9的計算,體驗到自主學習成功的快樂。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1、教學內容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第三課時的內容。

2、教學內容的地位與作用

《左右》是前後上下的延續性學習。但認識左右比認識前後上下要困難一些。“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要具有更強的空間觀念。通過學習,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以後認識立體圖形建立空間立體感打好基礎,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3、教學目標

(1)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體會其相對性。

(2)在認識“左右”的過程中,培養初步的判斷能力,能夠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並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4、教學重點: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

5、教學難點:體會“左右”的相對性

二、說教法本節課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和學習,重視讓學生親身體驗,因此,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充分挖掘現場課程資源來啟發學生進行學習,並採用各種有趣的小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一個廣闊、自主的'空間中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在觀察與操作中認識和體驗左右。

1、首先,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情境,與學生交流談話,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有的兩隻手,一隻是左手,另一隻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與右,並且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慾望。

2、在學生初步感知“左右”後,以學生原有的經驗出發,開展各種學習活動。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說一說”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做一做”小遊戲,聽口令做動作;“擺一擺”學具等。讓學生在這些簡單而有趣的活動中辨別左右,加深對左邊和右邊的認識。這樣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學生既感到親切而又不覺得枯燥,樂與參與學習。

3、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身邊的實際生活相聯絡,“左右”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處處可見,因此,除了認識和體驗“左右”外,還要引導學生懂得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左右”的認識,並且體驗到數學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說學法低年級兒童好奇、好動,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應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徵,因此,學生的學習應以活動為主,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基於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左右”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不一定準確判斷的情況下,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說、找、做、擺、看、練的活動,逐漸加深對“左右”的位置關係的認識。

1、說。是從生活經驗入手,說左右手分別能做哪些事,這是對左右的初步認識。

2、找。是找像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這是對左右的進一步瞭解。

3、做。這是聽口令做動手的小遊戲。除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加深學生區別左與右。

4、擺。通過擺學具,使學生把對左右的認識變成得心應手的知識。

5、看。這是讓學生觀察由於他們的轉動,右邊事物的不同,初步體驗左右的相對性。

6、練。達到鞏固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培養學生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說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談話:同學們,淘氣和笑笑他們平時可喜歡玩遊戲了,你們喜歡嗎?喜歡的請舉手。你知道你舉的是哪一隻手嗎?(右手)那麼另一隻手就是(左手)。

2、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對新朋友:左右(板書)

(二)操作活動,認識左右

1、親身體驗,初步感知左右

(1)右手除了用來舉手發言,還可以做什麼?(拿筷子吃飯、拿筆寫字……)左手呢?(吃飯時用左手拿碗……)

(2)左右手是一對好朋友,能幫我們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還有這樣的好朋友嗎?(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腳……)

2、小小遊戲,進一步認識左右

(1)動一動:張開你的左手搖一搖,張開你的右手搖一搖;伸出你的左手向左轉一圈,伸出你的右手向右轉一圈。

(2)聽口令做動作:左手摸摸左耳,右手摸摸右耳,跺跺你的左腳,跺跺你的右腳,左手拍拍右肩,右手拍拍左肩……

3、擺擺學具,辨別左右

(1)動手擺:鉛筆在最左邊;小刀在最右邊;文具盒在中間;橡皮在文具盒的左邊,鉛筆的右邊;尺子在小刀的左邊,文具盒的右邊。

(2)說一說: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尺子的左邊有什麼?右邊呢?

(3)打亂學具,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小組內議一議,說一說。

(三)引導觀察,體會“左右”的相對性

(1)同桌同學面對面站著,觀察左手和右手,你發現了什麼?

(2)轉動方向,觀察左邊和右邊的事物,你發現了什麼?

(3)小結:方向改變了,左邊右邊也改變了。

(四)聯絡實際,解決問題

(1)解決課本60頁“找一找”。

出示掛圖:

師:這位小朋友遇到了一個難題,你們能幫助他解決嗎?這位小朋友想到小明家玩,可他只記得上樓左拐是小明家,小明住在幾號房呢?

(2)解決“練一練”第3題。

A、師:停車場的管理員聽說你們學會了新知識,想請大家幫忙解決一個問題,看看是什麼吧。

B、出示掛圖:從右邊數大客車是第5輛,一共有()輛車。

C、交流說說是怎樣想的。

(3)解決“練一練”第5題。

A、出示掛圖:想一想,他們都是靠右邊走的嗎?

B、小組討論、交流

C、到樓梯去走一走,親身體驗一下

D、小結:我們不僅僅上下樓梯時要靠右邊走,在馬路上行走時也要像這些小朋友一樣靠右邊走。遵守交通規則,注意安全。

(五)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六)拓展延伸

同學們回家後,看一看你們家左右兩邊分別是誰的家。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確立目標,分析內容――說教材

《猜數遊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第三單元第四課34、35頁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5以內加減法及0的認識,對加減法的意義有了初步瞭解,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通過猜數遊戲歸納出6的加減法,讓學生繼續瞭解加減法的含義。學習本節內容後,為後面加減法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學習好本節內容十分重要,它是本章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將制定以下三個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觀察和操作等學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能解決簡單的問題,並正確計算得數是6的加法及相應的減法。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語言表達、動手操作和初步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生動活潑的情境和遊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學會6的加減法,突破方法是引導學生在遊戲中,通過合作與交流使學生掌握所有的算式。

教學難點:

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計算的熟練程度,突破方法是組織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6的計算。

二、瞭解學生,因材施教――說學情

由於學生入校時間不長,尤其是正式上課時間才一個月,很多的習慣和學習方式還不能與老師的要求同步。所以,組織教學會佔用老師很多的時間,影響上課的進度。從思維方式來看,他們的認識與思維方式仍處於直觀形象的階段,在抽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師的進一步引導。學生由於本課是遊戲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從而產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預期學生是可以理解並掌握的。

三、遵循規律,合理運用――說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但比起看螢幕和活動,學生活動更利於老師掌控一些。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活動引入。即複習5以內的加減法→活動引導學習有關6的加減法及6的組成→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得出6的組成的結論→教師總結→學生練習反饋

四、合理安排,循序漸進――說程式

本著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構建高效課堂,面向全體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原則,為落實學生自主學習、展示交流、互動探究的新課改精神,我在教學中主要設計了5個教學環節:組織教學、複習鞏固、猜數活動、總結、實際應用。(教學過程見教學設計)

五、查漏補缺,自我提高――說反思

作為一名新調入青東國小的教師,第七週我上了一節彙報課,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將這一節課進行自我反思。

成功之處:

1、本節課最大的特點就是數學遊戲貫徹於課堂教學活動中,在遊戲中激發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著孩子們主動地參與。

2、組織教學:我班的課堂組織教學在一個月時間的不間斷的強化訓練下,已經初見成效,學生基本能夠參與課堂活動,學習的'意識和積極性較好。學習時,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態度端正。

3、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及時給予評價。

不足之處:

1、教學設計:對6的加法的探索學生掌握加法的意義就行,但為了後面整個單元的內容有序學習,我又加入了探索規律這一環節。從教學效果來看,雖然使教學內容有了深度,但這部分教材的整合有些畫蛇添足。更應該把這部分內容放到課後的練習或者思維練習中。因為佔用了一定的時間,導致後面的練習沒有完成,課堂環節不夠完整嚴謹,練習的容量也有些小。因為練習少,所以少了些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

2、學生對6的減法基本掌握,但對減法的意義————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數,求另一個數,應用和理解都需要進一步加強。

3、基於對學生學習習慣的擔心,對學生抓的過緊,課堂還不夠活,有待於在以後的教學中從收開始到放,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藝術性要進一步提高。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買文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購物》的第一課時。本節課突出讓學生在活動中瞭解、認識人民幣,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是本單元的第一節課,由於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已經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教材中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買文具,讓學生在購物活動中初步認識人民幣,理解人民幣的功能。通過“買文具”、“認一認”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並對小面額人民幣上的數字、圖案等有初步的瞭解,然後進一步讓學生掌握元、角、分之間的關係。最後通過“填一填”來了解人民幣之間的兌換,以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認識元、角、分,並重點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

2.通過購物等活動,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理解人民幣的功能。

3.培養合理使用和愛護人民幣的意識。

教學設想

通過“買文具”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理解人民幣的功能。然後通過看、拿、想、說、換、比等手段,加深學生對小面額人民幣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元、角、分之間的關係,並且真正體會1元錢的幣值,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合理使用和愛護人民幣的意識,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準備

課件、圖片、人民幣、多媒體。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你買過東西嗎?今天,老師想帶你們去商店看一看,你們願意嗎?(出示商店情境圖)這個商店是賣什麼的?(自由發言,引導學生說完整的話,準確運用數量詞)在商店裡你都看到了什麼?(自由說)這麼多的文具你想買什麼呢?(讓一名學生說)那你用什麼買呀?(人民幣)你認識錢嗎?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些咱們中國通用的錢——人民幣(實物人民幣)。

【藉助文具商店這一情境,引出本節的主題——人民幣,並揭示人民幣的功能。】

二、小組合作,獲取知識。

1.師:現在,你們想仔細去看一看嗎?下面請每個小組拿出信封內的人民幣,大家輪流看一看、摸一摸,你能發現什麼呢?觀察時小朋友們要互相謙讓,有禮貌。

2.師:你都發現了什麼,誰願意說給同學們聽一聽?(主要引導學生從人民幣的數字、面額、字樣和各種圖案說一說。)

3.個別發言,出示教材第68頁“認一認”。

【這一步主要是讓學生認識人民幣,通過讓學生親自去看、摸,使學生對人民幣有初步的瞭解,同時,凸現學生的個性思維及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購物活動。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人民幣,現在我們就一起去買東西,看你會不會買?(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購物活動。)

1.小組合作:組長來當售貨員,其他同學用課前準備好的人民幣(課本後的彩圖)購買自己想買的文具。

2.師:同學們的收穫都不小,你能從你買的文具中選一種介紹一下你是怎麼買的嗎?(指名說一次購物過程。)

3.師:小朋友們,你們看,我這裡有1張1元錢,我也想去買一些文具,你們願意幫我去買嗎?下面就請同學們用1元錢去買文具,你能買些什麼呢?(小組繼續購物。)

4.反饋,並板書:

1元

2角 找回8角

1角 找回9角

買文具 教師說課,標籤: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國小數學說課稿,

……

運用課件演示元和角之間的關係,以及角和分之間的關係,並板書:

1元=10角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1元=10角,也知道1元錢能買哪些文具,你能獨立完成第69頁這些題嗎?(學生獨立試做。)

5.師:大家都完成了,現在誰願意把你的展示給大家看一看。(實物投影反饋。)

6.師:在你的生活中,1元錢還可以買哪些物品呢?(同桌交流。)

【通過購物讓學生初步理解人民幣的功能,掌握元、角、分之間的關係,同時,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解決簡單問題。

1.請學生來當售貨員,老師拿一張5元的人民幣去買一支鋼筆,售貨員沒有零錢找給老師,由此創設一個需要兌換人民幣的情境,然後讓售貨員自己去想辦法。

【讓學生體會到兌換的必要性。】

2.師:你在平時的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嗎?你現在想不想讓同學們幫你去解決呢?你可以找一位好朋友去兌換。

3.師:哪一對好朋友想把你們的'收穫告訴大家。(全班交流,並板書,用實物貼上。)

5元 能換5張1元

2元 能換2張1元

5角 能換5張1角

……

4.獨立完成教材第69頁“填一填”第1題。

5.師:誰想把你做的展示給全班同學看。(實物投影反饋。)

【通過情境讓學生體會到人民幣之間可以兌換,也讓他們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此類問題應如何解決,加強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絡。】

五、練一練。(卡片)

2元=( )角 30角=( )元

4元=( )角 50角=( )元

3角+6角=( )角 2元+2元+1元=( )元

六、說一說。

師:人民幣是我們平時生活中離不開的,在勤儉節約方面,愛護人民幣方面,你是怎麼做的?說給你身邊的小朋友聽。

七、實踐作業。

訪問或調查並記錄:你對人民幣還知道些什麼?

【培養學生蒐集資訊的能力。】

評析

本節課學生是在購物情境中完成的,學生對情境非常感興趣,本節課的任務也完成了,但是學生對人民幣的感知還不夠,在學生獨立觀察人民幣後,讓學生說一說時,教師的指導還不到位,學生說不出來的一些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來,比如人民幣上的數字是什麼意思,人民幣上的圖案都有什麼,等等。接下來的購物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而且在活動中自然而然地認識了人民幣及元、角、分之間的相互關係,理解了人民幣的功能,還培養了學生正確的數學學習方式,將數學教學變成了數學活動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