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選高中語文說課稿集合十篇

說課稿2.07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高中語文說課稿集合十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和處理:

《蜀道難》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3第二單元的第一首詩歌。第二單元是唐代詩歌單元,單元目標重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的審美情趣,解讀不同時期、不同創作背景的不同風格,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內容、表現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本單元的設定意圖是在必修2古代詩歌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大學聯考對詩歌鑑賞的考查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依據以上內容,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製如下:

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了解作者,整體感知詩意,能夠知人論“詩”;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反覆誦讀,鑑賞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品位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感受本詩的巨集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培養學生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鑑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我們知道誦讀是詩歌鑑賞的重要環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語言的最好手段,它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語言表層的東西,所以鑑賞一首詩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誦讀。而要想透過語言表面讀懂文字背後深層的意思,那就少不了問題探究,要想讓學生真正學會鑑賞詩歌,就要給他們自主鑑賞的機會,給他們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臺,因此,我將本課的

過程與方法目標定為:

1. 本詩教學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動交流----擴充套件昇華”的過程進行。

2. 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採用誦讀法、問題探究法、自主賞析法。

(1)誦讀法 掃除文字障礙,初步品味字、詞、語的妙用;

(2)探究法、點撥法 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後的知識,品味李白語言的獨特魅力;

(3)賞析法 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膽的雕琢,從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賞析點,從李白的作品中讀出自己的李白來。

誦讀詩歌,可以讓我們從中獲得審美感受,從而陶冶我們的情操,基於此,我將本課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定為:

瞭解李白的放達,感受本詩的巨集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 之所以詩情勃發雄放,極具感染力,和它的藝術手法是分不開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藝術手法,才能進行深層次的探討與拓展,所以我把教學重點確立為:

感受本詩的巨集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學習本詩的藝術手法。

古代詩歌距離我們年代久遠,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學難點確立為:

體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得到審美享受,感受詩歌的藝術性。

怎樣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我以情感自我體驗,喚起學生誦讀興趣,使他們愛學。開放自主協作,激發學生探討鑽研,使他們會學。聯想探索實踐,啟用學生思維,使他們善於學習。依據教學媒體優化組合原則、直觀性與抽象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我採取如下教學方法和手段:

誦讀法,討論法,啟發、點撥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誦讀法。,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美學價值,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第二、討論法。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思,甚至能夠生髮出自己的個性見解。

第三、啟發、點撥法。當學生陷入迷途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該發揮了,教師的適時的啟發、點撥,就會點鐵成金。

第四、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李清照詞兩首》,這是高一第二學期後半學期的學習內容。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四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李清照詞兩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中的篇目,這一單元選編的是宋詞,在新課標實驗教材五個必修模組中,這是唯一的宋詞單元。本單元選取的是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四位詞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體現了宋詞的發展脈絡和藝術價值。李清照的詞《醉花陰》《聲聲慢》放在最後,屬略讀篇目,安排一課時完成教學。《醉花陰》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發“相思閒愁”,《聲聲慢》是作者南渡後的名篇之一,將重點賞析,寫詞人歷遭國破家亡夫喪劫難後的愁苦悲慼,是詞人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徵。本課的學習將引導學生深入熟悉詩詞鑑賞的基本方法,為以後進行詩歌與散文系列的選修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二部分——學情介紹

通過本單元前面六首詞的學習,學生對豪放派和婉約派的風格特點已有了大體認識,對詞的文體常識和基本鑑賞方法已有所掌握,這一點對學生學習本課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這兩首詞如果不瞭解詞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難把握兩首詞中深層的感情內涵。

針對學生學習本課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學生在課前1.回顧以前學過的李清照的作品2.查詢相關資料瞭解李清照生平3.利用早讀熟讀成誦,初步感知兩詞。第三部分——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教材地位、學情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①背誦這兩首詞,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要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②通過反覆誦讀,對比探究,品味意象,體會“閒愁”與“悲愁”的區別,熟悉詩詞鑑賞的基本方法,學會知人論世。因《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要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和深層意義”,還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要學習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學會知人論世,瞭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據這兩點所以我確立了教學目標二,同時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③體會真情之美,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及審美情趣。《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因此我確立了教學目標三。

教法與學法

依據教學目標,及《語文課程標準》中“語文教學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要求,本課將通過誦讀法、情境法、對比探究法來進行教學,學生通過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來學習。

說完了教法與學法,緊接著我將要說的是“教學過程”,分五步走。

第四部分、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課前播放《菊花臺》歌曲,學生欣賞完我會問:為什麼說“菊花殘,滿地傷”?菊花有什麼象徵意義?學生對《滿城盡帶黃金甲》這部電影比較熟悉,可能會想到鋪滿皇宮的菊花,宮廷軍變的失敗,生命的凋殘消逝??我會順勢總結到:菊花在影片中象徵①對已逝輝煌的傷感②對生命凋殘的悲悼。“花”這個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古人有以花喻女子美貌的習慣,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南國有佳人,容華如桃李”,“美人二八顏如花”,“綠窗人似花”,“人面桃花相映紅”等等,黃花也無例外地成為這一習慣借用的物件,菊花就是黃花,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黃花”表達情思的人,《菊花臺》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對古詩詞中黃花意象的繼承。

李清照在一個秋雨點點滴滴的黃昏,看著滿地堆積殘損的黃花正傷懷,聽著急風細雨吹打梧桐的哀樂,又想起那聲聲淒厲的雁鳴,不覺悲從中來,百感交集,寫出了飽含苦澀愁情的詞作《聲聲慢》,而在《醉花陰》中她寫黃花則是一句肝腸寸斷的“人比黃花瘦”,同樣的黃花詞人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情感體驗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李清照詞兩首》,從黃花入手,感悟一般黃花別樣情。

之所以設計這樣開頭,是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這一情境和導語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營造氛圍,讓學生更容易融入到詞的意境當中。

二、誦讀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中建議“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所以在本環節我將引導學生通過聽讀、自由誦讀把握兩首詞的不同愁緒,然後提問:為什麼一般黃花別樣愁?這樣就順利進入到教學的第三環節:

三、品讀探究——賞析意象

1、首先請兩位學生分別朗誦兩詞,然後全班一起探究問題一:對比賞析《醉花陰》《聲聲慢》中的黃花意象。(讓學生結合自己蒐集的作者生平資料全班自由討論)學生討論後自由發言,然後教師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資料,再補充明確:

這個問題其實有兩問,我會引導學生重點賞析“瘦”“憔悴”“堪摘”。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越來越強,思維靈活,已能對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概括,所以這個問題通過課前預習和當堂討論,學生可能會賞析出《醉花陰》中的黃花是作者的顧影自憐,黃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體態相近,詞人借黃花反襯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達抽象的“愁”。

《聲聲慢》中黃花的賞析學生由課前預習和匯入可能會想到①作者借殘損凋零的黃花喻指漂泊殘老的自己和風雨飄搖的國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黃無人憐惜,可能想不到深層次的,這時我會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資料並創設情景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說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一直是伉儷情深,夫妻恩愛,志趣相投,經常一起踏雪尋梅,品詩論畫,觀賞美景,可是現在呢?學生在引導下可能會說出睹花思人這層意思。我會說:②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黃花,夫婦總是攜手共賞,丈夫摘取一朵為自己戴上,萬般柔情,千種疼愛,而此刻自己卻

是形影相弔,恓惶煢孑,無心賞花,亡人已遠,音容猶在,事過境遷,情何以堪?

③作者經歷了北宋到南宋的歷史鉅變,目睹了國破山河碎,飽嘗了時代苦難,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懷,作者才如此傷感,作者借殘損的黃花傷己、傷時、傷國。

之所以設定這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在鑑賞古詩詞時學會知人論世。探究完本問題,我會緊接著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二:

2、自讀並比較《醉花陰》《聲聲慢》中愁緒的不同,通過前一問題的鋪墊,學生會很容易回答出:《醉花陰》中是相思閒愁,是浪漫的愁、是懷著期盼與等待的美麗的愁;《聲聲慢》中是家國悲愁,飽含著亡國之恨、喪夫之痛、孀居之哀、顛沛之苦,是絕望的、壓抑的、難以訴說的愁。

之所以設定這個問題,是為了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感受兩首詞中愁緒的不同,突破本課教學重點。

接著我會總結到:從黃花意象背後,我們讀出了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畫面和主人公愁苦的情狀,體會到了詩句意象背後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這裡第一個象和景指詩詞意象淺層的形象,第二個象和景指詩詞意象深層的情感和思想。我們賞析詩詞,一定要讀出它的深層內涵。比如孟浩然的《春曉》表面似乎只描寫了詩人春日酣眠醒後發現落紅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層則暗含著惜春、惜時的思想感情。

指導完詩詞鑑賞方法,我會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三:

3、作者還通過那些意象表達了兩種不同的愁緒,請同學們再讀兩詞,選出你喜歡的詞句及意象,從深層賞析兩詞,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試用散文化的語言,加入適當的想象和聯想,以“我”開頭進行描述。

認知發展論指出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能進行相關的學習遷移,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可能會賞析到過雁、酒、黃昏、梧桐、細雨等意象,對淡酒、過雁可能賞析不到位,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對學生獨創性的賞析要給予表揚和激勵。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示範到:我最喜歡《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我形單影隻,只有殘損的黃花在這清冷的秋風中與我相伴,我苦苦尋找,尋找我逝去的青春,尋找我魂牽夢縈的丈夫,尋找我失去的藏書和金石,尋找我們曾有過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卻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伶仃的我,內心湧起萬千愁思和悲痛。作者從動作、環境、心理對愁苦的情狀進行了層層深入的描摹,為全詩奠定了悽慘悲涼的基調。

之所以設定這樣的活動,是因為《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語文教學應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心理學家皮亞傑在認知發展論中也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知識,而是設定充滿智慧刺激的環境,讓學生自行探索,主動學到知識。

同時這一活動的完成就實現對本課教學難點的突破。我會以下面一段話對本課的教學進行總結:

四、課堂小結

通過對比賞析,我們體會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閒愁;晚年的“愁”則是在歷經國破家亡夫喪後的悲愁。真是“一般黃花別樣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可見,鑑賞古詩詞一定要做到知人論世,賞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

請同學們化身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讓我們在吟詠背誦中結束對本

課的學習。

通過課前預習和當堂的反覆誦讀、賞析理解,學生背誦本詞已沒有多大障礙,這樣就完成了本課的教學①,教學目標③則貫穿在整節課的誦讀賞析中,教學重難點的依次突破,教學目標的逐步實現後,本課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我會安排課後作業:

五、課後作業

1.你對本課還有別的疑問和理解嗎?請寫成小論文,如果沒有請任選一首詞改寫成散文。

2.積累有關黃花、梧桐、黃昏、酒、雨等意象的詩句,體味這些意象在古詩詞中的文化內涵。

設計意圖:根據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作業設計可以呈現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業的形式符合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綜合素質,新課改還提出學習語文應該養成積累和梳理的習慣。因此我設定了這兩項作業。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勸學》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主要是先秦諸子散文,其篇目的順序安排也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定,前面兩篇分別是孔子的《論語》和《孟子》的《寡人之於國也》,而《勸學》則是《荀子》的開篇之作,主要講述了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為什麼要選擇這篇呢?首先,荀子是繼孔孟之後先秦儒家學派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而且,《勸學》是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所以放在這個位置,對於已經熟悉高中學習方式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高中語文教材大綱要求我們:繼續熟悉常見的文言實詞的一般用法,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閱讀課文,從文體上講,又是一篇典型的總——分式議論文,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既要擔負起積累文言文基礎知識的任務,又要把在精讀課中學到的知識延伸,能力遷移,形成基本技能的雙重任務。基於此,我確立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彙。實詞如:勸、中、就、假、絕等等,虛詞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理解重點詞句含義,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3、德育目標:瞭解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根據這些教學目標我確立了本文的重難點:

1.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絡。

二、說教法:

學生通過前一單元的文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級中有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在教師地點撥下較準確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種特殊現象,比如詞類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所以擬定採用以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突破重難點。主要的教學設想是:

1、抓住學生好新好奇的特點,利用幻燈片激發其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集中注意力,並激發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講,以思維訓練為中心,通過提問、討論、學生質疑學生答疑、教師點撥的方式餓授課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文字障礙,並掌握文言知識,特別是重點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3、以文章的脈絡為基礎,在自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句,並引導學生得出比喻的含義和他們的內在關係,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輕鬆轉化成學生的認知結構。

4、在授課的同時注意提醒學生背誦課文的技巧。

三、說學法:

由於初高中對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高中要求得更深,所以,這對於部分學生特別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來說,聽不懂,看不懂的挫折感可能會更加嚴重,這時候,學生只有從教師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也才能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學生的年齡層決定了他們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的特點,所以,在學生的學法上我設定:

1、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讓更多的學生髮表見解,並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

2、學生在學習本文時將遇到一些知識障礙,如"雖有槁暴,無復挺者,鞣使之然也"生詞比較多,又是判斷句式,學生比較難於理解,所以教師更做好點撥工作,首先讓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嘗試翻譯重點句子,從而教給他們處理這類問題的能力。

3、學會辨析詞義,並對重點字詞的意思進行歸納總結。

四:說教學程式:

佈置預習:預習《勸學》,找出比喻句,思考每一段的比喻句的含義和它們的內在聯絡。

第一課時:

1、匯入:以《花未眠》中"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入手,引出人不能因為能力有限自然美無限就停止審美,停止審美意味著死亡的結論,使他們更深刻的明白,學習不能因為沒有止境就停止學習。自然匯出新課

2、解題。包括:

(1)、"勸"的意思為鼓勵,並聯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中的句子(國人皆勸),起到統領全文的作用。

(2)、荀子簡介,複習孔子和孟子的相關知識。

3、聽磁帶並對照註釋,正字正音。主要有:輮、槁暴、輿、跬步、騏驥、鍥

根據預習,學生對不理解的字詞進行質疑,其他同學答疑,教師進行點撥。

4、找出第二段中的五個比喻句,並分析其含義和內在聯絡。

"青,取之與藍,而青於藍"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輮木為輪

"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得到提高和發展,並且能夠改變原來的狀態。

5、約五分鐘時間給學生按照論證過程嘗試背誦。

6、仿照第二段的分析方法,嘗試以相同的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的比喻句的內在聯絡

7、歸納:本文的設喻有什麼特點: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

設喻方式多樣(類比、對比、正面、反面)

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7、總結:《勸學》以"勸"字統領全文,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個角度說明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

五、教學設計依據:

通過學生的討論、質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樣循序漸進,能發散重難點,使其迎刃而解;又有利於學生從大出入手,品味細微知識,並形成好的閱讀習慣,逐漸形成一個學習系統。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逍遙遊》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語文第四冊第六單元的首篇課文。《逍遙遊》作為《莊子 內篇》的第一篇,具有開宗明義的價值。更關鍵的是,莊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的理想就集中體現在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現實的理論依據和深層動力

並本單元要求學生加強自學,掌握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詞和句式,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欣賞作品的情節、形象和語言。欣賞中要展開想象,進入作品創造的藝術天地。

《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學生具有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繼續加強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

另外教學大綱要求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整合,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語感的培養,以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據此本文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詞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及其形象化說理的風格。

智慧目標1、練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養展開想象、進行文學鑑賞的能力,能欣賞作品聽情節、形象和語言。

德育目標: 1、能一分為二地恰當評論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思路縱橫、氣勢非凡、汪洋恣肆的特點,欣賞其渾莽開闊的意境和獨具特色的氣韻美。

〔教學重點〕

1、掌握和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詞和句式。

2、瞭解、賞析本篇形象化的說理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無所待”的思想

二、教法運用教法的選擇是要看物件的,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根據本課的教材特點及相應的教學目標,結合所教學生的基礎實際,我採用以下方法教學:

1.教師提示誦讀要領,學生誦讀,整體感知的教學方法。有助於學生了解內容並體味、把握其中的感情變化。

2.介紹歸納整理相關知識點的方法,點撥詞句,幫助學生學會積累文言詞語,培養學生髮現文言現象的能力。為了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主要採取發現法、聯想法。發現法是來訓練學生髮現問題從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思維的高階形式;聯想法練習思維的發散,有助於學生開拓思維空間,為創造思維打下基礎。對重點字詞句則是引導、啟發學生結合課文註釋,聯絡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利於記憶掌握及鞏固。

三、學法分析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存在著一種不好的現象,就是學生被動接受。對文言文學習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學,不願意學。文言文學習停留在一種教師單邊進行的層面上。文言文教學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瓶頸。本課還將採用自主式學習法,讓學生在學習古文時“動”起來,引導他們自主發現,自主整合,自主積累和自主提高。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勸學》。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勸學》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閱讀鑑賞,啟迪學生智慧、鞏固文言基礎。

《勸學》是荀子的一篇論說文。作者闡述了在學習方面的觀點。把《勸學》安排在本單元,對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說學情

本課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生對文言文知識已經有了基本的瞭解。但是,相對而言,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還有所欠缺。

三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合理論證的能力。

3、情感目標: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要“積累”“堅持”和“專一”的道理。

4、教學重點:積累文言文知識,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5、教學難點: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和思想內容

四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法和點撥法

(1)誦讀法——主要是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小組齊讀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2)討論法——主要是提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師生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點撥法——對學生提出的難點進行點撥。

2、學法:我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1)自主學習體現在利用工具書和註釋疏通文意的過程中。

(2)合作學習體現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

(3)探究學習體現在質疑問難,與文字深層次對話的過程中。

五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本節課共有6個學習環節

環節一、溫故匯入激發興趣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歷代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關於學習的詩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後帶領學生一起走近《勸學》,看一看荀子給我們留下了關於學習的什麼思考。

環節二、初讀文字整體感知

1感知作者和寫作背景方面,由學生介紹課前收集到的資料。我會加以補充。

2字詞方面,學生課下已結合註釋和工具書進行了梳理。課上我會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就學生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識積累。

3然後,請學生聽配樂朗誦。

環節三、再讀文字理清思路

我會設定問題,要求小組合作,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以及論證方法。

問題1、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引導學生齊讀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學生可以找出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即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問題2、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論證中心論點的?

引導學生 小組朗讀第2、3、4自然段

明確: 是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和方法三個方面來論證的。

問題3、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引導學生明確: 本文使用了比喻論證 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通過這3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完成教學目標三,突破教學難點。

環節四、三讀文字鑑賞語言

要求學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絡。

引導學生明確: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動形象,深入淺出。

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完成教學目標二,突破教學重點。

環節五、拓展遷移

設定討論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討論1:《勸學》告訴我們哪些道理?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

此問題的設定,可以培養學生及時總結的習慣,能把作者的觀點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討論2:就觀點“學可以已”和“學不可以已”進行辯論。

此次辯論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 用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並嘗試使用多種論證方法。

然後教師總結,通過辯論,我們可以得出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終身學習”的觀點是一致的。

環節六、總結

我會和學生一起梳理文章脈絡,要求學生嘗試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這一環節意在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背誦能力。

佈置兩個作業

必做作業:1、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選作作業:以“學習”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500字。

我的板書設計是這樣的

勸 學

荀子

學習的意義 比喻論證

學不可以已 學習的作用

(論點) 學習的方法 對比論證

(論據) (論證)

我這樣設計板書,可以讓學生一目瞭然地 把握文章脈絡,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五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一)單元教學目標

必修四第二單元的總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鑑賞評價能力,包括風格、意境、表現手法等方面。具體分為以下三個目標:

1、領會宋詞的藝術特點 。

2、具體領會宋代幾位著名詞人的藝術風格。

3、初步鑑賞古代詩詞的方法。

(二)課文特點及在單元中的地位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詞八首》中的一首詞。第二單元所選的都是名家名篇,而《念奴嬌﹒赤壁懷古》既是蘇軾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詞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詞八首》中又特意選了婉約派與豪放派兩相對照的詞篇,我選擇這首詞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對不同風格的作品有一個比較性的體會,因此本節課在單元學習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通過對本詞的學習,有利於學生區分兩大風格詞派的作品以及以後進行詩歌鑑賞的訓練。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新課標理念,我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二、學情介紹

本課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年級平行班與美術班的學生,其語文基礎較差。經過上一首詞《雨霖鈴》的學習,他們對婉約詞的特點有了一定了解,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對於豪放詞還不太熟悉,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採用比較閱讀的方法,理解兩種不同詞風的特點,提高對詩歌的鑑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鑑賞—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詩詞鑑賞能力。對此,我主要採用了對比分析法(主要針對教學重點)、合作探討式教學法(主要針對教學難點)、多媒體演示法(主要用於誦讀部分)。

四、學習方法

這是一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體現學生主體的朗讀鑑賞課,因此我安排以下三個步驟的學法引導。

誦讀法,感受詞的語言和意境。

運用對比的思維方法,掌握兩種詞風的不同特點。

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理解“人生如夢”。

五、教學過程:

(一)【學習目標】

第一、知識目標

1、瞭解蘇軾的有關知識。

2、把握豪放詞的意境及特點。

第二、能力目標

1、提高學生的朗誦水平。

2、通過比較,認識豪放派與婉約派藝術風格的不同。

第三、情感目標

教育學生正確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困難與挫折,樹立積極的人生觀,保持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體會詞人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比較豪放派與婉約派藝術風格的不同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人生如夢”。

(二)自主學習

1、自由誦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全詞。

2、為下面的字詞注音:

瑾( ) 綸( )巾 檣櫓( )

酹( ) 壘( ) 華髮( )

(三)合作探究

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一句在全詞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大江東去”是赤壁之戰的襯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懷古”的點題。這一句泛寫作者憑高遠眺,所見所感,是全詞起興之筆,詞一開頭就濃縮了浩瀚的時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風流人物融成一片,創造了一個的曠遠、深沉的意境,為“周郎”出場造成聲勢。

2、“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描繪出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明確:亂石壁立,高聳入雲,怒濤澎湃,雪浪千迭。先寫江岸,後寫江水。既正面描寫赤壁江山勝景,又勾勒古戰場景象,真可謂是有聲有色。

3、“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在上下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過渡。“江山如畫”承上,“一時多少豪傑”啟下,由狀景過渡到述人,十分自然。這一聲慨嘆將懷古之情和江山之勝融為一體。“一時多少豪傑”,既照應了開頭“千古風流人物”,又為下片寫周瑜作了鋪墊。

(四)教師質疑

1、為什麼詩人單單懷念周瑜?

明確:

a、建功年齡

蘇軾四十多歲 團練副使 虛職

周瑜二十多歲就被重用

b、機遇

蘇軾遺憾沒有碰到這樣的機會

周瑜碰到了孫權這樣的明君

赤壁之戰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懷古的目的是為了抒發感情

2、如何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是積極還是消極?

明確:“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是蘇軾對人生的無限感慨,有大徹大悟、超脫塵俗的味道。蘇軾在《前赤壁賦》裡說:“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裡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也許蘇軾在想:人生真的猶如一場空夢,輝煌像周瑜那樣是一生,鬱悶像我蘇軾一樣也是一生,在滾滾不息的長江面前,在圓缺迴圈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鬱悶愁苦又算得了什麼呢?“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開,才能出得來,因此,蘇軾才會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這就是蘇軾的生存智慧,這就是蘇軾的達觀態度,這也就是蘇軾的詩意人生。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心情,這難道算是消極嗎?這其實告訴我們一個樸實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當你遇到人生苦難時,抱怨無濟於事,傷感徒增煩惱,所以要學會自我解脫和心靈釋放,想想人生也就猶如一場夢,“古今將相今何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天大的困難放到短暫而寶貴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麼呢?又何必苦苦去計較什麼呢?這就是人生的豁達境界。蘇軾年輕時也是意氣風發,拼搏進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烏臺詩案”讓他站到了死亡的邊沿線上,也許鬼神在向他敲門的時候,蘇軾才能真正的體會和領悟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如果說這就是“消極”,那麼,我想說,人生需要這樣的消極,建立自己的彈性人生,或許正是一個人積極進取的另一種表現。

(五)課堂小結

全詞由江帶出,景史情渾然一體,洋溢著一種緬懷英雄、追求功業、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三維一體構成了一種心情,這就是詞的主旨所在。

(六)當堂檢測

背誦並默寫本首詞。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蜀道難》,以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過程三個方面做解說。

一、教材分析

《蜀道難》選自人教版普通高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本單元是唐代詩歌單元,單元學習目標是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意境,提高對詩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獲得情感體驗和心靈共鳴。本文是李白在長安時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屬於一篇古體詩。

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瞭解李白豪邁飄逸的詩歌特點,整體感知詩歌寓意。

2.反覆誦讀,鑑賞詩歌的意境美,瞭解詩歌的寫作技巧

3.提高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為:把握與體味詩歌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是:提高學生閱讀鑑賞能力

二、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因此,我確立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法、啟發法、點撥法。只有反覆的誦讀學生才會理解詩歌的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其參與討論才能激發學生的個性見解。當學生陷入迷途時,教師要適時的啟發、點撥。

教是為了學,教師的教授只有在學生那裡轉化為學習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我所任教的班級屬於音樂班,學生語文基礎較好,並且思維活躍,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所以,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本課根據詩歌的特點採取誦讀、賞析、背誦的步驟。

教學手段上我採用多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學過程

本課我計劃一課時完成,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環節一】、匯入新課。

由學生回憶李白的詩句匯入,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想到“床前明月光”“飛流直下三千尺”“白髮三千丈”等詩句,由此得出李白詩歌一個很大的特點,奇特的想象,誇張的表現手法。從而引出《蜀道難》。此環節意在由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引發他們更大的學習新課的興趣。

【環節二】、認識李白。

此環節由學生課前預習,課堂自主發言完成,既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幫助教師瞭解課前預習情況。

【環節三】、誦讀感悟

詩歌學習重在誦讀,所以,此環節首先設計由學生推薦一名學生來朗讀,初步感受詩歌意境。然後師生共同欣賞flash配樂朗誦《蜀道難》,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此時,學生的情緒已被詩歌感染和打動,再以配樂的形式讓學生學生集體朗誦,加深理解。

【環節四】、討論文字

學生上一環節通過充分地感受詩歌,已經有較深的印象,本環節主要用討論法、啟發法來理解詩歌內容,分析藝術技巧。新課標對古詩文的學習要求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教師鼓勵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討論解疑.把提出的問題交給學生解決,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並且培養了團結協作精神。教師在這個環節要給予正確的點撥。

例如當學生討論本首詩歌的主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的說法,最後確定一種最有據可循的說法“送友人入蜀”。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的同時又使理解不發生偏差。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在藝術技巧上,由於學生對誇張這種修辭很瞭解,所以會很容易發現原文有多處誇張時,而學生沒有意識到的手法,則需要教師點撥。

例如學生提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時,教師要適時的補充虛實結合的手法。

這樣,看似無序地問,實際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

【環節五】、拓展延伸

課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評析詩歌主要運用的藝術手法並且與《蜀道難》進行比較閱讀。此環節意在擴充套件學生課外知識,同時深化對教學重點的理解。

【環節六】作業設定

背誦詩歌。意在通過背誦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8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的《雨霖鈴》。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五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一)單元教學目標

必修四第二單元編選的是宋詞,在人教版五個必修模組中,這是唯一的宋詞單元。本單元選取的是四位著名詞人的作品。四人中蘇軾和辛棄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傑出的女詞人,四人在詞壇上都佔有一席之地。教材編者可謂用心良苦,編選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詞來學習,通過比較,使學生了解完全不同的兩種詞風,進一步體會四位詞人不同的創作風格。

本單元教學課上努力做到學生、教師、編者和文字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在學生理解詞的內容後,教給鑑賞詞的方法。通過鑑賞,體味詞中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傳情達意的,進一步瞭解詞的特點和寫法(情景交融、點染、白描、疊字等),讓學生在學習後對詞的鑑賞建立一個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為必修五模組已沒有古典詩詞的學習內容,所以本單元的學習還應引導學生對鑑賞古典詩詞的一般方法進行總結,為以後進行詩歌與散文系列模組的選修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文特點

這首詞是宋代婉約派的代表作。這首詞寫的是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的柳永離開都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的別離情景。以“離情”為線索,用白描、鋪敘、點染的手法,細緻地描寫了情人話別時留戀難捨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鬱悶心情,景中見情,以情帶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被譽為千古名句。

《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根據教材特點及《大綱》要求,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1、瞭解婉約派的主要特徵;2、瞭解柳永及“雨霖鈴”詞牌。

能力目標:1、初步掌握鑑賞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2、理解“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3、理解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情感目標:培養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及純正的文學趣味。

教學重點為:1、“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2、理解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為:名句的鑑賞方法。

二、學情介紹

本課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年級的學生,對詞這種體裁併不算陌生。在國中時已有接觸,必修一學過《沁園春·長沙》,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應善於啟發,相機誘導,教學才能獲得成功。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學本身就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據此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啟發誘導式教學法;

2、學生討論與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

葉聖陶說:“‘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授之於魚”,更要“授之於漁”。據此,學習這篇課文,教會學生1種學習方法:學習名句鑑賞法——易詞造意法。

此外還靈活運用提問法、討論法、練習法和板書圖示法。

四、學法指導

整體把握察內容,再現意境體詩情,易詞造意賞名句,熟讀背誦多識記。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語

宋詞作為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詞,不能不提到婉約詞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鈴》。這是一首飽含了千種風情的別離詩,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形形色色的分別,無不貫穿著一個主題:分別痛苦。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北宋婉約派代表詞人柳永的“雨霖鈴”又是怎樣寫“別”的呢?

(二)、介紹柳永及寫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早年屢試不第,生活窮困潦倒,處世抱著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更多的時日跟歌伎們一起,過著浪蕩自由、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瞭解這些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傳誦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城(現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詞的內容和感情

1.播放配樂朗讀磁帶。

2.誦讀點評。

3.學生放聲朗讀,自行品味。要求:讀準字音,熟悉內容,把握感情,注意語調、節奏,熟讀成誦。

4.指名誦讀,感受本詞的情感氛圍。

(四)、探究賞析

教師點撥名句,深化學生理解:(視學生掌握情況決定詳略分析)

例一:“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寒蟬淒涼急促第叫著,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的時候,急雨剛剛停歇。

分析:起筆用融情入景、以景襯情的手法不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點,寫出所見、所聞、所感,而且醞釀出足以出動離愁別恨的氣氛和情調。試想:在樹上寒蟬悽切的叫聲裡,在暮色蒼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別時面對長亭,該是多麼動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這個時候,陣陣驟雨,剛剛收住了雨腳,好朋友啊,就要走了!這時節,動人的愁思將怎樣地抒發出來呢?

例二:“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問1、情人的離別,照我們當下的情形,一般採取怎樣的方式?為什麼作者在這裡用“執手”?為什麼不用“吻別”“擁別”“話別”或是“揮手告別”甚至是“揮著手絹”等方式。

學生可能只會注意到作者當時沒有現在開放,不可能“吻別”“擁別”。但這種理解是淺層次的,教師要誘導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執子之手,與君偕老”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牽手”,此處“執手”一方面寫出其“不捨”,另一方面,“執手”這一動作大膽直接,充分體現了柳詞“俗”與“直”的一面。

此處用人物的動作表情來揭示內心活動,大膽率直,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三:“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問1、將“去去”改為“此去”如何?

問2、“千里煙波”改為“千里波濤”如何?

問3、既然是“沉沉的`暮靄”為什麼“楚天”卻會“闊”呢?這不矛盾嗎?

採用討論的方式,可由學生先提出可供置換的意象或詞語,再進行比較,品評。

此詞不是簡單的寫離情別意,而更多的滲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歸期渺茫,命運難測”的身世之感。這一點是學生最容易忽視的。

學習下闋,重點鑑賞典型詩歌意象。

典型意象:酒、柳、風、月“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問1:明代詞評家賀裳稱,柳永此詞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

問2:看似尋常的兩句詞,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曉風殘月”如何?

問3:改為“楊柳岸,悽風冷月”如何?

問4:改為“今霄夢醒何處”如何?

如學生有困難可稍作解釋“名句”的特徵,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類比。

此環節需要相機點拔,學生很有可能出現“有所感卻說不出”的情況。要通過誘導讓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誦讀本文,爭取背誦

總結上下片各寫了什麼內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確:上片:離別情景,以實寫為主;下片:想象別後情景,以虛寫為主。

建議由學生討論,找意象。學生對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對學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師可適當提示補充。

(六)、小結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長亭送別,執手相看,柴門扶杖,汽笛聲催,生命總在演繹著悲歡離合的故事,而當我們輕輕敲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一個個悽婉纏綿的動人故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了柳永的詞《雨霖鈴》,感受作者了筆下哀婉動人的感情,想必也會有某種特別的感受,寫下來吧。

(七)、作業(任選一題)

1、將此詞改寫成現代詩。

2、比較《雨霖鈴》與《念奴嬌·赤壁懷古》,體會兩首詞的不同風格。

3、描寫“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場景,不少於100字。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語文 號。

我今天說的課題是______________(板書:課題、作者)。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式、板書設計和總結遷移六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_______中語文必修_______第_______單元_______課《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本單元是_______單元,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_______個教學目標的設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區域性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並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課的訓練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定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三、說學法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髮現真理。"讓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相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3.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懸念法——帶著問題,鞏固提高。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眾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程式

(一)激趣揭題,質疑定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思之始,學之端。"可以對學生髮問: "______________?"根據學生的疑問,巧妙地交代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整體感知,讀中學讀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應該首先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讀後討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析結構,精讀感悟

劉勰說得好:"觀文者批文以入情。"閱讀教學中應該像葉聖陶先生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可以扣"問"展開,結合學法指導,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指導學生讀中悟情。

1、細讀悟理

(1)整體層次:做到思之有序。這部分可分三個環節:

A、提供自學材料;B、個人嘗試練習;C、小組交流反饋。

(2)研讀悟學法:讀中解惑悟情。這部分採用教、扶、放的方式。(導讀、交流、自學)

2、精讀悟情

抓住本課中你認為最精彩的語段進行分析,談談你認為他寫得好在哪裡?可進行遣詞造句的錘練。

五、說總結遷移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著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為此,可以利用這樣的問題總結全篇課文:你認為自己這節課學得怎麼樣?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師這節課教得怎麼樣?有哪些地方你覺得還沒有講清楚?繼而根據學生情況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__________.

六、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程式、總結遷移和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短文三篇》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三篇短文,富含哲理,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有思想衝擊的力量。它們告訴學生要熱愛生命、熱愛生活,要學會思想,學會平等、合作和承擔責任,它有助於學生提高生命質量。同時,三篇短文質樸而富含哲理的語言和以小見大、比喻、對比等技巧的運用,值得學生借鑑。

蒙田的《熱愛生命》文章語句平實,思想卻深刻,作者把深邃的思想通過鮮明的對比呈現了出來從對比中可以看出,生命是否可愛,取決於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世界只是一個角度,而生活也只是一種心境: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以不同的心境營造的是迥異的生活從對生活苦和樂的對比中,作者調製出了“心的轉化劑”,同樣在對生和死的對比中,作者提煉出了“樂觀的美酒”作者為了突出“生”的樂趣,鮮明地提出了“生之本質在於死”的觀點樂觀地面對每天升起的太陽,充實地度過上帝賜予你的每一天生命,死亡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總是顯得那樣耐人尋味在一句簡短的比喻中作者形象生動而又高度準確地概括出人的兩個本質的屬性:肉體的脆弱和思想的偉大文章的開頭,作者把人比作葦草,似乎透露出蒼涼的意境,傳達出人的自然生命的脆弱性的無奈但是,這絕非單純的感傷情緒的流露,因為作者並沒有將人簡單地比為草木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思想”與“葦草”兩個意象的疊加產生了詩性的張力,將人表述為一種矛盾的、辯證的存在,其中蘊涵著精神與物質、理性與感性、倫理的尊貴與自然的卑微等相反相成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雖然“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但作為世間唯一能思想的動物,他卻比整個宇宙更高貴正是人對自己有如草芥一般脆弱和微末的處境的自覺體認成就了人的崇高與莊嚴作者強調人生命的脆弱正是為了突出人思想的偉大

《信條》就是這樣一篇指導我們如何把美好的願望付諸實踐的文章。一切美好的藍圖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變成現實,擁有愛的情愫,擁有思想的靈光,更需要有行動的橋來連線心靈和現實。作者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傳達出精深的人生準則,在輕鬆愉悅的氛圍裡,靈魂獲得了高標準的昇華作者談到的十七條準則表面似乎是“幼兒園語”,實際上句句精警有力,引人深思,值得我們踐行一生,是促進人生幸福、社會和諧、世界太平的法寶作者像一位飽含愛心的阿姨,拈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精心打磨成一顆顆璀璨的珍珠,串在一起,就成為一掛折射生命內涵的項鍊;又像一位閱盡滄桑的智者,用關愛、尊重、盡責等音符合奏出生命的幸福之曲,演繹出世界的和諧之音最可貴的是,作者認為這美妙的旋律不應只彈奏在心間,更應迴響在現實世界的每個角落。

二、說學習目標和重難點預設

《語文新課程標準》注重“以學定教”。學生自學後,根據對文字的把握,教師根據對課程標準的把握,我們共同討論,師生一起預設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概括三篇短文的主旨,能說出關鍵句的內涵。

過程與方法目標:摘抄散發思想華彩的語句,品味文章樸實富含哲理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文章豐富的精神內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命觀,提高個人素養。

三、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理論,為了維繫良好的教育生態,全面提高學生素養,在課堂上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理念,我採用“三段自主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學習,構建“高效課堂”。“三段自主學習模式”,即課前自學、課中展示、課後反思三段。這種學習模式最終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

[教學設想]

本課的隨筆充滿了哲理色彩和生命意識,並且作者都是具有獨特思想體系的哲學家,因此在教學中應力求通過設定能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問題,引導學生認真研讀文字,突出學生的個性解讀,以提升境界為指向,讓學生走進人類思想的寶庫中,感受思想者的高貴,與作者相約,與生活接軌。

因此根據本課的特點,將三篇短文依據“人啊!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這一名言展開,按照“人是什麼”“人的生命”“人的生活”三個主題分別對《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熱愛生命》《信條》進行研讀第一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以教師講授為主,第二篇《熱愛生命》以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分析為主,第三篇《信條》以學生合作探究為主,每篇文章都像是一位靈魂的導師,引領我們走向精神的家園

[教學過程]

匯入:(將三篇短文作為一個整體,匯入的同時板書):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短文三篇》,每個人都有過少年維特的煩惱,也有青春不能承受之輕,在煩惱的時候常常不自覺要思索人生問題,是啊,人——一個多麼複雜的字眼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生命呢?人是有思想的動物,那麼思想對於人又意味著什麼呢?時代瞬息萬變,有沒有不變的信條呢?讓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短文三篇》,聽聽哲人們給予我們的人生箴諫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1、匯入:由“人是什麼”引出匯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2、分析文章的標題

3、闡述思想的高貴

4、教師總結:人是宇宙中一個偉大的存在!提升思想也是熱愛生命,因為思想可以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裡書寫永恆!

《熱愛生命》

1、匯入:以“葦草”生命的脆弱引出“人的生命”,展開對生命討論

2、閱讀課文, 討論、分析:作者是如何熱愛生命的?

3、結合事例拓展、討論

4、教師總結:生是死之開始,而死是生的極限;生命的價值是在具體的生活中實現的,生活中我們做的有意義的事情,我們做的有意義的事情越多,那麼,我們生活的價值就越大,我們生命的價值就越大,那麼,死的價值也就最大,因為死是生的極限,這個時候,生命是最充實的時候。

《信 條》

1、匯入:以思想的靈光,愛的情愫,更需要有行動的橋來連線心靈和現實引出“人的生活”

2、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感觸較深的句子,並在旁邊適當作一些批註

3、學生對課文質疑,學生討論、解答,教師作必要的點撥

4、教師總結:真理往往是最樸實的話語,我們在慢慢長大,但無論什麼時候,千萬別忘記兒時,父母師長的語重心長正如孟子所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結束語: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短文三篇》,我們簡單回顧一下,生命是人的自然基礎,思想體現人的人格追求,而信條是人的生活原則, 這些閃爍著理性光芒的短文給了我們深刻的啟迪:當我們懂得了生與死的關係時,我們會更加熱愛生命;當我們知曉了人如葦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們變得尊貴而強大時,我們看到了思想對於生命的意義;當我們明白度過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兒園裡學到的那些信條時,我們不禁感慨看似簡單的信條中包含了多少永恆!三者構成了穩固的三角結構,共同支撐起一個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