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集錦十篇

說課稿5.43K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集錦十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大綱要求

新課程標準和新大綱對高中語文閱讀與鑑賞的介定與要求其中有以下幾點:

1、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字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

2、注重個性化閱讀,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鑑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二、本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裝在套子裡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體裁是小說。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共編排了六個小說單元,其中第四冊有三個單元為小說單元,本單元作為高中小說教學的起始單元,無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和鑑賞小說的習慣至關重要。

三、教學設想

1、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特點及本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處地位,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2、能力目標: 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3、情感目標: 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及勇於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裝在套子裡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係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一遍後,作為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於小說的內容及主題,卻並不能準確深入地瞭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為:①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②深入把握小說主題。

2、教法與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從學情出發,我考慮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喜歡語文課上得有深度、有內涵。作為一節小說鑑賞課,既不能熱熱鬧鬧沒內容,又應力避追求深度而顯死板的偏頗。為此,我採用了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應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

四、教學程式

1、佈置課前預習,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2、匯入新課

首先,在螢幕上打出“自殺?他殺?”先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緊接著用具有鼓動性的導語幫助學生進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裡,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後,20xx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深入調查。很多學生從小就想做警察,這無疑給了他們一次圓警察夢的機會,很容易就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問題探究

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後,指出調查應涉及的幾個方面:調查一:案發背景; 調查二:現場勘查; 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 調查四:有關人士採訪。通過這四個問題旨在探討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要求學生四人組成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後小組討論交流,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考慮到調查三、調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兩份材料加以引導:

材料一(表格) 本人 檔 案資 料

姓名 住所 性別 階級成份 死亡日期 生前職務 愛好 死前狀況 特徵 人際關係

材料二:“有關人士採訪”物件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布林金)及虛擬物件(“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 4、成果展示

讓學生充分準備15分鐘後,確定組內一人宣讀,組織班內交流、研討課堂過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 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趁熱打鐵,把課堂引向另一個高潮(同時也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難點):本案引發的思考?讓學生領悟“創新求活,守舊必死”的主題。

5、能力延伸訓練 借鑑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巴爾扎克葬詞》 為“別里科夫”寫一篇悼辭。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陳情表》。我說課的內容分為五部分:

一、說教材

《陳情表》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五冊第二單元的自讀課文。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屬於中國古代散文。單元教學目標是通過誦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鑑賞文章的語言特色。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新教材在文言教學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 根據教學大綱,分析本文特點,結合學生實際,特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課文,積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識。

2、品味作者在敘述中蘊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義。

3、鑑賞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詞得體的寫作技法。

教學的重點仍然是實詞虛詞

教學難點是體味真情,體會作者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

三、說教法

主要指導學生用“四讀法”(速讀、誦讀、品讀、研讀)並結合適度的課堂討論,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完成對課文的理解。

四、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蘇軾曾經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今天我們共同體會《陳情表》中的“孝”

陳情表 (板書)

2、解釋題目所涉及內容並引出作者和寫作背景

陳:陳述。

“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為內容

3、結合“表”的文體特徵,提問:

(1)是誰陳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晉武陽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時師事著名學者譙周,以學問文章著名於世。曾出仕蜀漢擔任尚書郎,屢次出使東吳,很有才辯。晉武帝徵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辭不應徵。

(2)向誰陳情?

晉武帝。晉武帝司馬炎靠野蠻殺戮廢魏稱帝,為人陰險多疑。建國初年,為籠絡人心,對蜀漢士族採取懷柔政策,徵召蜀漢舊臣到洛陽任職。

(3)陳什麼情?

李密向君王上書陳述祖母劉氏年老多病,無人侍奉,暫不能應徵,請求辭官終養祖母的衷情。

(4)如何陳情?

此處可結合學生具體情況而定,主要目的引導學生從課文每一段得出李密陳什麼情、如何陳情。引入課文內容

4、範讀正音

在範讀正音之前給學生輕聲讀課文,勾畫註釋的時間。如果直接範讀,會有相當多的學生會忙著聽音注音,而忽視節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況我會給學生幾分鐘讓學生把註釋的音移到課文中,這樣範讀時才能提出聽讀要求:聽準字音,聽清節奏,聽出感情。

5、朗讀指導

本來在正音之後,安排有個別學生分別朗讀,然後就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字音、節奏、感情處理問題進行討論、評價、指導。

6、學習過程

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個任務,重點是和學生討論字詞(強調字音),梳理結構簡單賞析(板書內容)。二是在此基礎上指導背誦,並進行分組朗誦比賽。三是鞏固詞句、通假字、文言實詞。

7、課堂小結:

《陳情表》這篇文章,它的動人之處也就在於李密將孝道表達地情真意切。從小撫養自己的祖母已到風燭殘年,“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正需要自己養老送終;李密再三強調:“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恰如其分地提出了“先盡孝、後盡忠”忠孝兩全的解決辦法,還作了“生當隕首,死當給草”的保證,晉武帝終於被李密的苦情、親情、孝情、忠情深深打動了。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希望我們同學能將這一美德發揚光大,希望李密對祖母的烏鳥深情能讓我們有所感悟,有所行動,為親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卻真誠的回報。

8、作業佈置:

鞏固本文所學內容。

以“親情”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藥》是一篇具有強烈時代意義的小說,作者魯迅以辛亥革命為背景,描寫了幹革命者夏瑜的鮮血這被當成了平民華老栓為兒子治病的“藥”這一發人深省的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利用鋼刀鎮壓革命和利用“軟刀”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表現了群眾的愚昧和辛亥革命嚴重脫離群眾的弱點。這篇小說主題深刻,人物形象鮮明,情節安排精巧,環境描寫典型,既是魯迅短篇小說的代表,更是作為小說教材的典範。編者把它放在教材小說單元的第一篇對於教會學生如何讀懂小說,如何欣賞小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說目標

教學《藥》這篇小說必須實現以下三方面的目標:一是知識目標,職高學生在本學期第一次接觸小說這種文學樣式,要求學生了解小說的基本知識,比如小說的三要素;識記有關文學常識,比如作家作品;積累字詞。二是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欣賞小說的能力,通過分析主人公的言行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小說的主題。三是情感目標,體會作者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對作品中人物的複雜感情。

 三、說重點、難點

《藥》是一篇揭露封建統治者鎮壓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的小說。重點確立在對這個雙手沾滿了革命者鮮血的劊子手康大叔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作者通過對康大叔的肖像、語言、動作的個性化描寫,充分表現了康大叔凶狠、殘暴、貪婪、無恥的性格特徵。醜陋的外衣裡包裹著一個醜惡的靈魂,通過人物的性格認識他所代表的階級的反動本質。教讀本文的難點是作者對作品中人物的複雜情感態度。小說描寫了一群人,是一幅社會眾生相,作者對這些人物的情感態度是不相同的,這跟他所持的立場密切相關,他對當時的社會的認識是入木三分的。作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他站到了鬥爭的最前線,用他那支犀利的筆同舊的勢力作不妥協的鬥爭。“橫眉冷對千夫指”,作者在《〈吶喊〉自序》中說,“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突破難點的方法是分析比較法,通過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來比較他們性格的異同,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之前,要求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職高一年級的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閱讀能力較弱,沒有課前預習,會浪費很多課堂教學時間,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完成以下任務:利用校園網瞭解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瞭解作家生活時代的特徵,利用工具書識記文字的字詞並積累部分詞語,瞭解小說的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在讀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並寫出你的猜想。在課堂教學中不必面面俱到,可採用長文短教的辦法,檢查學生預習後,交流一下學習心得,師生之間共同解答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的疑難,然後就抓住重點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突破難點,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就整篇小說而言,作者的情感態度是帶有強烈的批判性的,“恨”是作者的基本態度,但是作者對不同的人物恨是不同的,對康大叔是一種階級仇恨,是憎恨;對華老栓等社會平民是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怨恨,對革命者是一種帶著悲哀的惋恨。小說的主題也能夠通過作者對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態度表現出來。課後,要求學生完成練習,說說以“藥”為題的含義。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湧而出。 讀林庚先生的《說“木葉”》,我首先想到這樣一段話。誠如林先生所言,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控”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學”的解答的。

林先生在這篇詩論中所給的結論是:詩歌語言富於暗示性。“這暗示性彷彿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後”,成為一種“潛在的力量”,詩人“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於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成為令人玩味無窮的“精妙”的詩歌語言。在吟詠之間,那些“潛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讀者,感染啟發著讀者,讓人情思靈動,視通萬里。就比如文中所說的“木葉”,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就是“樹葉”。然而,“木”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幹,而很少會想起了葉子”,這樣,也就有了“落葉”的暗示,還有顏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乾燥的而不是溼潤的”。於是,“木葉”詩句便“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讀著它,甚至“彷彿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遊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之於“樹葉”一字千里的差異。 林庚先生深諳詩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詩歌創作與鑑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祕的面紗。我們將會在一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參悟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詩歌的殿堂。

二、教法探究

1、小組討論研究。 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過詩歌鑑賞實踐,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三、教學設計

基於以上分析,確定本文的教學目的是:1、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 2、瞭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質;3、培養學生把握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詩歌的賞析能力。教學重難點為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鑑賞實踐 。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同學們知道這裡的“落木”是什麼意思嗎?(學生明確“落木”即“落葉”之意後)那杜甫為什麼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呢?”“木”與“葉”有何區別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林庚的《說“木葉”》來解開這個迷吧。

二、整體感知 把握全文 (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來理解全文)

1、 四人一組討論尋找你認為能表現文章行文脈絡的疑問句,並加以整理。

2、 以小組為單位追尋上述問題的答案。 問題設計 (1)詩歌的語言富於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鑑賞詩歌,不僅要品嚐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嚐言外的滋味。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麼異同?

探究學習: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本植物的通稱。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幹,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樣,“木”也就給人以落葉之感。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能給人以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 (2)課文說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彷彿是概念的影子,成為語言形象的潛在力量,這些潛在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結合起來,就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文中說到的“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有怎樣不同的意味?

探究學習:“樹葉”,“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給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的感覺;而“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乾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甚至還讓人彷彿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遊子的漂泊。“木葉”是屬於風的而不是屬於雨的,屬於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屬於沉沉的陰天,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葉”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而“落葉”,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來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淨了。

(3)第4、5段是課文的中心段,文中闡釋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藝術特徵?

探究學習:“木”在形象上有兩個藝術特徵:其一,“木”比“樹”更顯得單純,它彷彿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幹,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乾燥的而不是溼潤的。

(4)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而標題卻擬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探究學習: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恐怕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標題擬為“說‘木葉”’,文章選取古詩中的“木葉”意象作為論題,在結構安排上由引古詩到探意蘊,先排除古詩人考慮文字洗煉的因素,再從它用於秋天的情景中探尋其含有落葉等因素,最後才觸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問題並加以闡釋。這樣,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並滲透於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並逐層深入,探幽發微,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說‘木葉”’的擬題應該是本文的一個亮點。

(5)課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諳詩歌妙道的學者,也是一位暢遊詩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詩人關於“木葉”的詩句,揣摩一下這對於闡發道理起了怎樣的作用。

探究學習:一是作引子,引出議論話題;二是作為例證,使得析理有憑有據;三是調節文氣,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內涵。

3、 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麼異同?你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

三、 探究閱讀 融會貫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人們的感傷情懷。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程序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

作業;可以以古詩歌中常用的物象為例,如:月、鬆、梅、蘭、竹、菊、等進行有目的的詩歌鑑賞,仔細體味詩歌的精妙。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鑑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參讀作品: 曹操《短歌行》,劉禹錫《石頭城》,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望月懷遠》,李白《靜夜思》,杜甫《月夜憶舍弟》,孟郊《古怨別》,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詩歌語言的精妙在於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後人受屈原“木葉”詩句的影響,於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請找出來,作專題研究。

研究方法: (1)閱讀古詩,找出一兩個常見意象 (2)作比較賞讀。

(3)召開詩歌鑑賞研討會 參讀書目: 《詩集傳》《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詩集。 3.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於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裡,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詩歌中寫 “梅”的不勝列舉,所表現的感情就不盡一致。請找出一些,試辨析並交流.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

一、說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選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三課,這是一首具有自傳色彩的現代詩,詩人通過對兒時被寄養在乳母家的回憶,展開了對情似母親的乳母——大堰河的追憶。本詩運用反覆和排比相結合的手法,將作者的情感迴環往復的突顯在我們面前,同時也充滿了韻律美。

二、說學情

我們常說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佔主導,本首詩在內容理解上難度不大,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著重對詩人濃烈的情感加以引導,並且結合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習詩歌的誦讀方法,體會排比反覆修辭的好處和詩歌抒發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覆誦讀和揣摩詩歌語言,鍛鍊朗讀能力,培養鑑賞能力,體會詩人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嘗試著自己動手寫一寫自己心中的情愫。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

體會作者對大堰河的感情和文中排比、反覆等修辭運用的好處,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五、說教學方法

誦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關鍵詞句賞析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與學生共同回憶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引導學生回憶作者對國家深沉的愛,引出作者對於其保姆——大堰河的愛,順勢匯入本課《大堰河——我的保姆》。這樣設計能夠引導學生回顧之前所學的內容,同時可以達到情感的有效遷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整體感知

首先,讓學生通讀全詩,標出小節並試著劃分出節奏讀出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艾青對大堰河的情感。

其次,教師範讀第六小節,劃分節奏。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突出的描寫了地主家庭的富足以及我的不適感,與我之前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誦讀時,注意:“紅漆雕花”“金色的花紋”“‘天倫敘樂’的匾”“絲的和貝殼的”“油漆過”“安了火缽”“碾了三番”等修飾語都應適當強調,以符合作者突出地主家庭富足這一意圖。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自比為“新客”,比如在讀“摸”“呆呆”“看著”“不認得”“不熟識”等詞語時應用心誦出“忸怩不安”之態,以突出作者的不適感。

最後,學生帶著這個任務繼續讀詩:這首詩很長向我們講述了怎樣的故事?

引導學生得出以下的結論,1.分別介紹我和大堰河;2.雪天作者在囹圄中,觸景生情,回憶起自己的保姆大堰河;3.抒發對於大堰河的愛。

通過以上三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環節,將學生的思路與文字緊密聯絡起來,同時運用“以讀促悟”體現誦讀指導法在學習詩歌時的重要地位,為下面的深入詩歌做好鋪墊。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詩中的細節來反映整首詩的情感,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

首先,引導學生髮現第4節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畫面?運用哪些修辭手法?

引導學生髮現這是一幅充滿溫情的勞作畫面,大堰河在一天的勞作之後抱起我、撫摸我,充滿溫情。這樣文字讓每一位讀到的人都會感覺到溫暖,比如“厚大的手掌”“懷裡”“撫摸”“灶火”“煮熟”等,與第3節的“雪”“墳墓”“枯死”等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反映出作者在困境中(入獄)觸景懷人,引起作者對於溫暖美好的回憶。運用“在……之後”的排比和“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裡,撫摸我;”這樣的反覆,通過排比的列舉突出了“大堰河”的勞作辛苦,通過反覆,突出的體現了大堰河對我的愛並不會因為繁重的生活而有所減少,給幼小的作者帶來了豐富的愛的感受。

其次,設定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作者後來回到了他的家裡,他的感受是怎樣的?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感受呢?同時明確要求:小組內的成員都要積極發言並且認真傾聽其他人的發言,可以聯絡自身的生活實際去理解作者的心理變化。

引導學生體會,“新客”將作者回到富足的自己家中的不適凸顯了出來,面對家裡華麗的裝飾和物質生活上巨大改變,我產生了強烈的陌生感,這樣的陌生感足以讓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心理崩潰。

最後,通過剛剛分析過的兩節,你認為排比和反覆的修辭在“新詩”當中有怎樣的作用?

引導學生從內容和形式兩個維度上思考。比如:內容上,起到了強調突出的作用;形式上,與古體格律詩比較起來,沒有嚴密的韻腳和整齊的句式,但是通過排比和反覆的運用讓全詩節奏鮮明旋律迴環,體現出新詩的韻律美。

通過這樣的環節學生能夠把握批註式閱讀,深入文字,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課下我會為學生布置了二選一的任務:1.作者的兩個家是“貧與富”“親與疏”“簡陋與華麗”的對立,如果你是作者你更喜歡哪個“家”呢,說說你的理由。2.運用排比和反覆的修辭手法,試著自己寫一首自由詩,內容不限,真情實感即可。這樣不同型別的作業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課部分

老師好,同學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詠懷古蹟》(其三)

(一)、說教材

《詠懷古蹟》(其三),選自《杜詩洋注》,這組詩共五首,這裡選的是第三首,是詠歎昭君的出塞之作。詩人杜甫遊歷昭君村時,觀古蹟而抒己懷,詠歎自己同昭君一樣,不被賞識,遠離家鄉的悲苦。

《詠懷古蹟》(其三),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二課。這個單元學習唐詩,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學習這個單元,需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要注意聯絡不同的時期、不同創作背景和不同的創作風格解讀,注意在朗讀背誦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學生們在國中已經學過杜甫的詩歌,對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詩的風格也有了一定的瞭解。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將文字設定為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象,體味詩歌的情感。

2、掌握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借詠古蹟、古人所抒發的深沉怨恨。

再結合本詩的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古詩鑑賞是高二學生的薄弱環節,很多同學在做題時無法準確理解詩歌情感;因此,我將教學重點設定為品味本詩的語言和意象,體味詩歌的情感;教學難點設定為掌握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的深沉怨恨。

(三)、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紀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於這個理念,再結合本篇課文的文字特點,我確定了本課堂的教學指導思想:即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課堂,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從而實現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

具體做法:一、朗讀法,學生朗讀詩歌,整體感知。並配以PPT圖畫展示啟迪學生。

二、以提問法為主,啟發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

三、以講授法、討論法為輔,讓學生理解領悟詩歌情感,完成教學。

我的說課到處結束,下面正式進入模擬授課環節。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中國詩的特徵。

2.掌握字詞、文學常識、名言名句等基礎知識。

3.學習本文語言幽默風趣的特點。

教學重點

1. 基礎知識積累及應用。

2. 理解中國詩“富於暗示”的特點。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和深入研究,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學過程 是一個“詩的國度”。不僅戲曲“以詩為詞”,小說“有詩為證”,而且書法也要寫詩,繪畫也要題詩。然而,什麼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呢?中國詩有什麼特徵呢?讓我們來聽聽玩轉中西文化的魔術師——錢鍾書先生的見解。(板書課題《談中國詩》)

二、 作者簡介

錢鍾書(1910——1998),我國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文學史家和古典文學研究家。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等。錢先生的治學特點是貫通中西、古今互見,融會多種學科知識,探幽入微,鉤玄提要,在當代學術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譽為文化大家。在其六十餘年的學術生涯中,他除了創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創性和學術開拓性的論著,在中國現代史上獨樹一幟,因而使得研究“錢學”成為中國現代學術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同時亦成為反思百年中國人文發展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

主要作品有《管錐篇》《談藝錄》《宋詩選注》及唯一的長篇小說《圍城》,另有短篇小說集《人獸鬼》,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華社播出的新聞通稿中出現“永垂不朽”字樣。

三、 簡介背景

本文是一篇文藝論文,是作者根據自己於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對美國朋友做的一篇英語演講稿節譯而成的。作者通過對中外詩歌的源流、形式、意韻、風格以及內容等方面的比較,突出了中國詩的獨特性和普遍性,為外國朋友瞭解中國詩打開了一扇窗。是中國較早的中西比較詩論之一。

四、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文章共有8段,思路如下:

第1段, 談“中國詩”的前提與立場。第2段, 中國詩的發展“早熟”的特色。

第3段, 中國詩篇幅簡短,但意味無窮。第4、5段,中國詩的含蓄的特色和形成這一特色所用的手法。第6段,中國詩清淡、安和的詩調。

第7、8段,中國詩內容上的特色:和外國詩大同小異。

五、 重點解讀

本文的說理,充滿了幽默風趣,讓人忍俊不禁。且這種幽默風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諢,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徵博引,充滿機智,充分體現了錢鍾書語言的幽默特色。請找出你自己感興趣的句子,談談你的理解或感受。(注意句不離篇)(討論)

示例: 1.中國人的心地裡,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經》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雲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的聰明。

理解:用西方的科學“地心引力”來寫中國詩發展的特點,突出中國詩發展的“早熟”與靈動。用印度經典故事來寫中國人的聰明。2.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並不妨礙延長,彷彿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

理解:“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所從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來比喻中國詩人創作的詩歌之精練簡短。用生活中的看東西要看得遠些、把眉眼顰蹙來比喻中國詩的精練微妙更是逼真,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了。

3.西洋讀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清淡,詞氣安和。我們也有厚重的詩,給情感、思戀和典故壓得腰彎背斷。理解:“壓得腰彎背斷”是一種生活中的具體形象,這裡用來比喻思想內容上的“厚重”,化抽象為具體,便於讀者更好的理解。

4.你們的詩人狂起來可了不得!有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中國詩絕不是貴國惠特曼所謂“野蠻狂吠”,而是文明人話,並且是談話,不是演講,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理解:形象地進行中外詩歌風格的比較。說外國一些詩人的風格是“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準確。以“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比喻中國詩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準”,妙趣橫生中凸顯出總體上“筆力清淡,詞氣安和”的特點。

5.“我們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圖不過是靈魂的思家病,想找著一個人,一件事物,一處地位,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漠漠的世界裡有個安頓歸宿,彷彿病人上了床,浪蕩子回到家。出門旅行,目的還是要回家,否則不必牢記著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對本國的詩有更高的領會,正像諸位在中國的小住能增加諸位對本國的愛戀,覺得甜蜜的家鄉因遠征而增添了甜蜜。”理解:結尾引用的這兩處比喻,有情有理,點破了比較文學與研究者的關係。切合聽眾實際,拉近與出門在外的美國士兵的距離,顯得溫馨親切。

6.貴國愛倫坡(Poe)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長詩”這個名稱壓根兒是自相矛盾,最長的詩不能需要半點鐘以上的閱讀。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理解:這裡作者的用意在於襯托中國詩的超出想象的短小精練,而不是嘲笑愛倫坡的目光短淺。“太可惜了”,給人以遺憾的感覺。這樣說,也注意到了聽者的心理反映,讓聽者有親切感。

課堂拓展:錢鍾書語言精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除本文外,你還知道哪些錢鍾書的趣言妙語呢?請說出幾句與大家共同分享。(自由發言)

示例展示:(1)科學家跟科學大不相同,科學家像酒,愈老愈可貴,而科學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錢。——《圍城》

(2)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靈感》

六、教讀小結

本文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在中外詩歌的比較中,得出中國詩的特徵。開篇明確論述的原則,然後逐層展開,分別論述,而在論述中又不時廣徵博引,使文章跌宕有致。

另外,本文還巧妙地引導美國朋友把目光逐步聚焦在中國的古詩——中國古代的抒情詩——中國古代抒情詩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上,並注意調動聽眾的知識積累,時不時地進行對比,也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七 、佈置作業

1.把本文所引用的中國古代詩人的詩句摘出,與篇名、作者、朝代一一對應,並熟記。2.幽默風趣是錢鍾書作品的一貫特點,我們寫作時有意為之,可使作品收到特殊的效果。下面是一篇學生作文的一部分,語句不夠幽默,請打破拘謹嚴肅、死板乏味的人物描寫套路,重新寫作,使它生動幽默,富有情趣。

“我的班主任個子較高,身材微瘦,雖然年輕,卻已稀頂,幸虧周圍頭髮還算茂密,才不至於讓人誤認為是一個老頭。”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8

教學目標:

⑴學會通過戲劇衝突和精彩對白把握典型藝術形象

⑵欣賞戲劇的語言藝術

⑶掌握欣賞戲劇的一般技巧

⑷通過哈姆萊特的學習,學會正確的認識我們自己

教學重點:

⑴通過戲劇衝突和精彩對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⑵品位莎士比亞戲劇的語言藝術

教學難點:

⑴如何理解哈姆萊特關於“生存還是毀滅”這段對白

⑵理解哈姆萊特性格的典型性

教學過程:

一、匯入:當人們提及文學名著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有一種敬畏之心,敬其恆久的藝術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其實,如果我們靜下心來認真品讀,就會發現名著距離我們很近那麼,今天就讓我們真正走進名著,深入名著,來一起欣賞莎士比亞的經典劇作《哈姆雷特》

板書:《哈姆雷特》

二、複習提問

1、通過上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矛盾衝突的雙方是哪些人物?

2、哪位同學能回憶一下他們之間的複雜關係?

三、佈置任務:圍繞下面的問題分組討論:(幻燈片)

1、戲劇衝突是戲劇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為外在衝突和內在衝突

⑴在這場戲中,主要外在衝突是否表現為哈姆雷特與奧菲利婭的衝突?為什麼?

⑵衝突雙方力量對比上有什麼特點?

⑶在這種情況下,哈姆雷特堅持個人復仇結合時代背景,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麼特點?

2、戲中,哈姆雷特的內在衝突表現得非常激烈,請仔細閱讀“生存還是毀滅”這段對白,說說激烈的衝突來自於哈姆雷特對哪些問題的思考?思考的結果如何?這體現出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3、哈姆雷特,奧菲利婭的對白,說的都是瘋話嗎?為什麼?請舉例說明這反映了他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4、在奧菲利亞的獨白中,哈姆雷特過去是怎樣的形象?莎士比亞為什麼借奧菲利亞之口對哈姆雷特極力讚美?

四、完成任務:老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以學生自主回答為主)

明確上面問題的答案:

1、(1)不是因為哈姆萊特的直接復仇物件是國王他與國王之間的矛盾衝突應為主要衝突奧菲利婭因不明真相併以為哈姆萊特真的瘋了而無法與哈姆萊特溝通的矛盾仍從屬於哈姆萊特與國王之間的矛盾,因為她是被人利用

(2)懸殊強大(強大到一個封建集團)弱小(弱小到一個人)

(3)個人英雄主義強調個人力量的偉大,表現了對人的自我的極大的肯定新興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

2、生存與毀滅思想與行動

他選擇生存,選擇復仇激烈的思想鬥爭後他選擇了行動與堅持

特點:在面對巨大的挫折時,他善思、憂鬱、延遲、

3、不是因為哈姆萊特的很多話都是直逼現實的,直接反映了現實問題如:對美麗與貞潔的思考,反覆強調奧菲利婭進尼姑庵,嘲諷天下女人煙視媚行、淫聲浪氣等

性格:偏執他曾母親改嫁而感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4、莎翁用了七個短語從七個角度來極力讚美哈姆萊特,使他近乎完人

儘管哈姆萊特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他仍不失為一個有知識、有理想的青年,他敢於承擔重任並堅持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亞深愛著筆下這個人物,他代表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進步思想,代表著正義向邪惡的封建的集團挑戰他是一個英雄,同時也是一個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並非完人,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成為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藝術典型

五、總結哈姆雷特人物性格(以學生自主回答為主)

六、學生現場戲劇片段表演(表演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的對白)

七、學生評議

從藝術形象的角度分析是否符合哈姆萊特的性格

八、名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進一步明確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形象的典型性)

德國詩人海涅說:“我們認識這個哈姆萊特,好象我們認識我們自己的面孔,我們經常在鏡子裡看到他”,並說看到的“正是我們自己的相貌”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認為任何人都會同情哈姆萊特的原因是:“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在哈姆萊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點”

俄國批評家別林斯基幾乎把哈姆萊特從個人擴大到全人類,他說哈姆萊特“是偉大的,深刻的,……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法國文豪雨果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哈姆萊特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他是一個巨人,卻又是一個真實的人因為哈姆萊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大家哈姆萊特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人”

九、在戲劇中,一個鮮明的藝術形象是靠精彩的藝術對白來實現的下面就讓我們來品位一下《哈姆萊特》的語言藝術

莎士比亞是世界公認的語言大師,曹禺是中國現代話劇史上的奇才

試比較《哈姆來特》(節選)與《雷雨》(節選)戲劇語言特點的異同

明確:(1)相同點:都是主要靠人物對白來表現突出人物性格的舞臺藝術

(2)不同點《哈姆萊特》採用了大量的人物內心獨白來突出人物性格;而〈〈雷雨〉〉主要運用有力的舞臺說明和簡潔的人物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

莎翁的戲劇,大量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語言華美,抒情性濃郁;〈〈雷雨〉〉的語言比較樸實自然,生活化

十、總結課堂教學內容和研讀戲劇的鑑賞技巧,觀看經典名著影片〈〈哈姆萊特〉〉,完成對世界經典的深入品讀。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鑑賞文學作品。”本文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繪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動、語言優美、典雅,藝術技巧純熟、自然,是一篇經典的美文。鑑於以上分析,根據課程改革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1、德育目標:瞭解作者尋求寧靜、嚮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審美情趣。

2、知識目標:學習巧妙的語言修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3、能力目標:訓練朗讀、分析、表達能力。

(三)教學重點:鑑賞語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藝術手法

(四)教學難點:通感的學以致用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的分析以及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和年齡、心理特徵(感性思維為主),擬採用誦讀法、直觀演示法、設疑討論法。聲情並茂的配樂誦讀法:此法可使聽眾漸入佳境,引起共鳴。圖文並茂的直觀演示法:利用多媒體打出荷塘月色圖幻燈片,配合語言描繪,視聽結合,調動人的多種感覺器官和想象,使學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動的設疑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集中探討。

三、說學法

教學相長,學生又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結合學生特點,以提升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為目標,有針對性的引導他們自學自我提升。

1、 課前預習,明確課堂任務,提高效率;課後拓展,多渠道閱讀相關文章,廣開眼界,鍛鍊自身收集資訊、自主閱讀能力。

2、 多模仿示範朗讀,是提高朗讀水平的有效途徑

3、 深入研讀課文,課堂上積極參與,提高思辨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 匯入(2分鐘)1、擬用舊知識匯入法,讓學生列舉關於“荷”“月”的古詩詞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汙泥而不染”“月上柳梢頭”“月兒彎彎照九州”,等等。2、明確本堂課教學目標為賞析語言美,感受畫面美。

(二)4、5、6段課文分析(33分鐘)

先介紹作者是為了排遣不寧靜的心情,選擇了獨遊荷塘,然後自然過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學習。(一兩句簡單的過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點,又保證課堂結構的完整性和嚴謹性。)

1、朗讀訓練(8分)

課前預習已整體感知文章,課堂設計配樂朗誦,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選學生代表與老師一起聲情並茂的朗讀,並進行點評。

2、賞析語言美,品味畫面美(25分)

提問:這幾段寫了什麼?都說它美,它美在何處?

理論依據:美感是一種心理現象,美感產生的生理基礎有視、聽、味、嗅覺等多種感覺器官,品味作者筆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調動多種感官的想象,這種美的想象屬於心理學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據別人的描述或圖樣進行的想象。一句話,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進行想象,給予學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間,才能深刻品味到這種美。

⑴語言美

本文語言突出特點,運用大量修辭手法,神采飛揚,其中的博喻、疊詞、通感為重點,對此學生卻較生疏。

①博喻就是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覆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又叫連比,運用博喻能加強語意,增添氣勢,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潔、瑩潤、精緻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幾眼嗎?

學以致用:發揮想象,仿寫或擴寫,寫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寫、擴寫是大學聯考考察的語文能力之一)

②疊詞

切入角度:用音樂的擊鼓打節奏方式領略疊詞獨有的韻律感,如“曲曲/折折”“陰/森森”“脈脈”節奏分別是……(學生會用手指叩響桌子去感受疊詞帶來的音樂美感,荷塘月色的靈動飄逸。)

課外拓展:《詩經》中的大量疊詞,如“關關雎鳩“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③通感:

明確定義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典型例句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讓讀者通過聯想、想象得到了嗅覺、聽覺上的雙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隱若現、撲朔迷離。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0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選讀》是“文化論著研讀”系列選修課的一種,本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正確解讀和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具體學習目標中的第三點,提高個人的精神品格。所以根據這一目標,編排了這一課。本課所選內容就是反映了儒家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生哲學。孔子對待陳恆弒君一事的態度、隱士對孔子的評價、孔子對待隱士的態度和孔子的喟嘆,都可以反映出孔子這種大無畏的崇高精神。

教學本文,首先應指導學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探討孔子的精神。課堂教學以問答法、文化延伸拓展法為主,創設濃郁的教學氛圍,體會孔子精神,增加感性認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常見文言詞語。

2、能力目標:通過改寫的方式,擴充文字中的留白處,提高學生的對文字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標: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樹立堅毅品質。

本章選擇的幾段語錄,表現出孔子堅持理想、堅持原則、認定目標的執著精神。人是需要一種信仰、一種理想、一種精神的,孔子一生堅持朝著自己的理想前進,不管多少艱難險阻,甚至明知理想難以實現,但還是儘自己力量堅持到底。

本課中,有接輿、長沮、桀溺、丈人、晨門等隱士,他們身處亂世獨善其身的做法自然無可非議,但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體現了儒家追求理想的執著和奉獻精神。孔子的一生,躬身踐行著這種追求,始終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無視於苦難與死亡的威脅,處處碰壁而不改理想,不改為人處事的準則。這是一種深切的社會責任感和勇敢的擔當精神。這種精神照耀了中華民族史,影響深遠。

教學重點:理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內涵。

在理解並積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詞語之後,在此基礎上,通過品讀本課幾個選段,分析人物的行為細節和語言神態,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想象孔子的處境和心境,並通過與隱者的對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分析孔子孤獨、寂寞於亂世,卻鍥而不捨地追求道的品德。

本課的學習難點主要是認識“不可”與“為”的關係。即使明知結果必定毫無結果,但他認為此事該“為”,明知“不可”也要“為”。

教學準備:選段改寫。

教學方法:

運用啟發式教學,精心設計富有啟發生,針對性,層次性的問題。

運用情景教學法,通過改寫,還原當時對話的場面,來體會孔子的心情。

探討交流法,讓學生交流莊子和孔子的不同人生態度。

教學設想:

本節課在上述切實可行的教法及靈活多變的學法下,將精心設計出課堂教學的環節、程式、步聚,摒棄串講串問,讓教學服務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做到教學目標以語言訓練為主,教學過程以學生實踐為主,教學方法以指導讀書為主。使學生通過本課入情入景的學習,體會孔子的精神。

學情分析:

根據現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及自身素質,很難理解孔子為何知其不可還要為之的心情。

學習方法:

通過改寫的方式,學習課文的語言文字,領會“不可”也要“為”的精神。

注重學生課堂交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同學投入到交流中,共同體驗成功的歡樂。

教學過程:

(一)匯入: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與孔子精神相契合)

(二)文字疏通,複習上節課的學習情況。(承前啟後,在此基礎學習文章內涵)

沐浴 告夫三子 之三子告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趨而闢之

子路問津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止子路宿 見其二子焉

不仕無義 欲潔其身 果哉!末之難矣

(三)文章研討第一則

1、在得知陳成子殺了齊簡公之後,孔子為何要“沐浴而朝”?(體會孔子對此事的重視)

(明確)沐浴就是齋戒,古代在舉行祭祀或其他典禮前進行齋戒,包括沐浴、潔食、禁慾,以示莊重和虔誠。這說明孔子對這件事情的重視。

2、按理來說,陳成子殺簡公,哀公應該早就知道這件事,但他卻沒表示要出兵。況且殺的是齊國國君而並非魯國國君,為何孔子還要如此隆重地請求魯哀公出兵討伐?(體會孔子對禮的重視,凸顯其品質)

(明確)這是因為在孔子的觀念中,臣子應該有自己的本分,應該依禮行事,臣子僭越諸侯的禮節都已經使他很憤怒了,如他就曾說過:“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況竟然有人弒君,那就是冒天下大不韙。此種行徑應該天下群起而攻之,不僅是為了簡公,還為魯哀公的統治,甚至為了天下的君主統治的秩序。這是孔子“禮”的體現,所以他才會如此隆重地提出這種要求。

3、文字語言簡單凝練,讓學生在留白處發揮一定的想象,模擬出當時對話雙方的神色和心態。(有助於學生理解孔子和魯哀公當時所處的處境和心境,為解決4、5題打下基礎)

4、孔子在稟告時為何直呼陳成子為“陳恆”?哀公又為何說“告夫三子”?

(明確)古代稱呼他人,同輩稱字或稱官職。陳成子作為齊國的掌權大臣,地位何其尊貴,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體現了孔子對他弒君行為的憤怒。這與後人所謂孔子的“春秋筆法”是一致的。春秋筆法:指寓褒貶於曲折的文筆之中。

而哀公說“告夫三子”,實屬無奈,因為當時的魯國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強大,三桓握有實權,以致國君沒有實際的決斷權。

這種情況孔子理應知曉,但他首先稟告國君而沒有直接找三桓這種實權人物,也體現了他遵守禮制的思想。

5、報告無效後為什麼反覆申說自己“不敢不告”?這反映了孔子怎麼樣的心情?

(明確)“不敢不告”說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責任要求自己,表現他對周禮的虔誠,而且也體現“在其位,謀其政”,另一方面也說明孔子對於魯國君臣實現自己的要求就沒有報多大的希望,帶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意味,反覆申告反映了孔子無可奈何的心情。

小結: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一種勇敢的擔當精神。這種積極入世的態度,比一般“獨善其身”的態度更為崇高而悲壯。

(四)文字研討其餘幾則,指導學生對“仕”和“隱”進行探討。

通過與隱士的對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1、孔子在聽了接輿的勸說之後,為什麼“欲與之言”?發揮你的想象,你覺得孔子會以什麼態度對待接輿,又會說什麼話?(根據課前改寫,讓學生進行討論,言之成理即可)

(明確)孔子聽完接輿的話後,應該明白接輿的意圖,即認為從政已岌岌可危,應避禍為是,別去救治,要孔子及時悔改。但以孔子的一貫追求和主張,他必定不會放棄自己的堅持。

2、如果接輿有一種對話的態度,孔子會說些什麼?在原文中找相關語段。(文章相關段落的理解)

(明確)“鳥獸不可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小結:中國向來多的是人精,缺的是志士。如不和天下志士在一起還能和誰在一起?如說“滔滔者皆是”而先下動亂,那麼此時正需有人知難而進、知不可而為之,給黑暗以光明,方見君子仁人的分量和質量。

(五)思想總結

試試用簡潔的文字概括“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內涵。(學生探討)

(明確)孔子一心要積極入仕,恢復周禮,平定亂世。雖然自己也知道很難成功,但他仍然表現出堅定的原則性,從不動搖。如果從積極意義角度說,這是一種值得尊敬的社會責任感。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替天行道”的社會責任感,也是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更是一種從政的強烈自信。這種力求用世的態度,比一般“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態度更為積極。)

(六)文化拓展(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楚辭》)

在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和莊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之間,你如何抉擇?

(學生探討)

(明確)“知其不可而為之”並不是執迷不悟。首先,所堅持的必須是正道,而不是歪門邪道。其次,要懂得方法策略,不做無謂的犧牲。

(七)學生週記片段欣賞。

(八)哲理共勉

追求,永遠不會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