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集錦十篇

說課稿2.73W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集錦十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課是人教版國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7節課。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學習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要求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並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而《答謝中書書》是一篇寫景的優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徵來寫,注意到在不同時間內(晨昏、四季)景物的變化,並且情景交融。體現了作者能夠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學好本課,對學習本單元的詩文能起到承前啟後的效果。

2、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⑴準確理解課文下注的詞語,弄清詞句含義。

⑵把握文章的修辭手法,學習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⑴佈置預習,讓學生解決生字,記下文中難點,然後進行講解。

⑵點拔法、串講法、誦讀法、問答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學重、難點:

重點:

⑴讓學生反覆誦讀短文,體會文章意境;

⑵學習文中寫景狀物的方法。

難點:

⑴引導學生在思想上超越時空,與作者對話,領會他們的思想感情。

⑵學習文中寫景狀物的方法。

4、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提前預習,標出疑難。

二、說教法、學法

1、自主學習享受美的愉悅,提高審美鑑賞能力(應多讀少講,以讀代講)。

2、重點提示、分析。

3、學法指導:要體現文言文教學之特點,既要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又要注意字詞句句落實。

4、教學課時:一課時。

三、教學程式(利用多媒體課件,邊讀邊引導分析。)

㈠檢查預習

1、分組讀課文

2、字詞正音(課件1)。[說明]:以誦讀和給較難識記的字詞正音,來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同時幫助同學對有關字詞的識記。

㈡匯入新課

1、導語(課件2)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周圍的一切美嗎?也許你忙於繁重的學業中,無暇欣賞,但當你抬頭遠望窗外的一瞬間,你會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樣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蔥籠,鳥的飛翔……無不讓你心曠神怡。今天我們學習的《答謝中書書》就是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讓我們一同去欣賞。[說明]:此設計幫助同學們在頭腦中再現大自然的美景,設計一個較好的教學環境,為課文教學作情感鋪墊。

2、解題(課件3)答 謝中書書①答:回覆。②謝中書:見課文註解①。③書:書信,是一種應用文體。我國應用性文體從來不排斥審美的文學屬性,尤其是書信一體,多記事陳情。3、作者簡介(課件4)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現在江蘇南京)人。有《陶隱居集》。他曾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混濁的人世,後隱居山林,但“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課件5)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寫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鑑賞意義。

[說明]

1、題目易誤,故作解釋,並交代文體。

2、瞭解作者的生平,有助於體會作者寄於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決“書信”之常寫內容與課文內容不同,給同學們帶來的疑惑。

㈢正課

1、齊讀課文。

2、疏通文意。

⑴請同學翻譯課文。

⑵同學之間補充,糾正。

⑶教師明確,指出應注意的問題。如:“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談”,應譯為“讚歎”之意。“猿鳥亂鳴”“亂”應譯為“四處”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應譯出得意之感等[說明]讓學生注意字詞翻譯時,要與文章所表達的意境相吻合,這樣才確切自然。

3、齊讀課文。

4、分析課文。邊分析邊板書(課件6)。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以感慨發端,總領全文——美

高峰 清流 石壁 青林翠竹 —— 靜

具體描繪 (高) (低) (遠) (近)

猿鳥亂鳴 沉鱗競躍——動(聽) (視)

最後一句,又以感慨收束,總括全文:“實是欲界之仙都”

[說明]藉助多媒體,以板書形式分析概括,使學生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掌握,並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5、齊讀課文。

6、評析語言特點(課件7)問:本文語言優美,讀來琅琅上口,試歸納語言特點?[說明]設計這一步,使學生學會用確切的詞語,優美的語言來表達自己愉悅的美好景色。

7、小結(課件8)文章以清峻的筆觸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並通過借古證今,說明了山川之美,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課堂練習

1、背誦課文

㈤作業(課件10)“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歷代詩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請大家收集這方面的詩句相互交流,並試簡評詩句特色。[說明]:藉助課文的學習,引導同學們繼續收集這方面的佳作,積累一定的知識,擴大知識面,並通過交流、簡評,進一步欣賞情景交融的美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位於八年級下冊的第七單元,第七單元全是古代詩文,都是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閱讀這類詩文,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湖心亭看雪》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作者張岱對故國往事的懷戀,以淺淺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實則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遊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寫出了作者超凡脫俗的文人雅趣。

二、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課文,把握文意,積累文言詞彙。

2.學習作者寫景和敘事的技巧,瞭解白描手法。

3. 理解作者孤高自賞的情懷,評價作者的性情。尋求人生的啟示。

三、教學重點:

在深入理解寫景特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四、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我們剛剛領略了承天寺中如水的月色,今天,讓我們再到杭州,去領略西湖的秀麗風光。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更是一處風景絕佳的地方,它自古就令許多文人墨客魂牽夢縈,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請同學們回憶描寫西湖的詩句: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蘇 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讓我們隨著張岱的文筆,去欣賞雪中的西湖。

二、初讀課文

1、教師範讀

2、正音正字

3、學生齊讀

4、學生自由讀

5、指名讀

三、學生合作探究:

1、語詞破譯組:解決文章中生字、文言詞語以及文言翻譯等方面的問題。

2、心靈探密組:走進作者心靈,體會他遊西湖時與眾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產生這種感情的原因。

3、性情評價組: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後評價作者這樣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還是不可取。

4、寫法賞析組:對文中的寫法以及表達方式的運用進行賞析。

四、交流探討的結果。

1、語詞破譯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學生自由翻譯課文,然後一生讀一生譯。教師糾正不妥之處。

2、心靈探密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作者與眾不同的表述:

A、作者寫作本文時,明朝已經滅亡,可是他為什麼要用明朝的年號?

對故國的留戀

B、天寒地凍他為什麼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獨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嗎?

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獨行於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的人生徹悟之感。他脫俗喜歡寧靜,遺世獨立。不隨流俗的性情。

C、“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潔身自好,不願意與那些俗人為伍。在作者眼裡這些人並不存在。

D、一切景語皆情語,他筆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怎樣的狀況?

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遠近、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E、金陵人請他喝酒的時候,他連姓氏都沒有通報,只是離開的時候才問,也沒有記下來,有什麼深意?

君子之交淡於水,作者交朋友沒有什麼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溝通,心靈的交融。

(2)能夠總括作者形象特點的.一個詞是“痴”,怎麼理解這個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個“痴”字點題,表現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濁孤獨的獨特個性。

3、性情評價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古代文人中有許多曾經有過遺世獨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於句曲山中,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經掌朝廷機密文書,後來不仕隱居,娛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劉禹錫,住在陋室,“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2)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辯論:

A、可取的地方:他們品德高尚,潔身自好,不與腐朽的官場為伍。他們性情高雅,娛情山水,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絕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們消極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統治階級,可是另一個方面他們沒有為當時的現實社會作出自己應該有的貢獻。他們的獨善其身,使他們的傑出才幹沒有了社會的價值。

4、寫法賞析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本文寫景的句子;寫景的方法;景物的特點;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寫景的句子: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時湖上冰花瀰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帶來亮色,映入作者眼簾的“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一與和諧。

預備資料:關於白描手法的解釋。

(2).寫作方面,作為一篇遊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敘事、抒情的關係的?

敘事是行文的線索,須用儉省的筆墨交代,如文中寫“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遊蹤。

寫景是遊記的表現重點,要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景物最打動人的地方表現出來,景中含情。本文寫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點,作者以他準確的感受體會到簡單背後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容。

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但是都與“看雪”有關,是“看雪”行動的延伸。由從景的角度寫景轉變為從人的角度寫景,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參與,給有可能顯得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而人與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總結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現了自己遺世獨立的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而又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遊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說學生

《你一定會聽見的》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一篇隨感式小品。本篇課文放在以“祟尚科學”為主題的第四單元,其目的是要引導學生注重觀察,體驗生活,在感受生活豐富多彩的同時,堅持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感官靈敏、感受豐富而又有主體意識的人。

結合八年級學生“獨立意識萌芽但又很不成熟、渴望夢想卻又容易忽略現實”的心理特徵及“語文課要有語文味”的特點,我將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

2、初步學會如何把聲音寫得生動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品味文章活潑優美的語言。

2、仿寫文中優美語句,學習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描寫抽象事物。

情感與態度目標:

學會運用自己的耳朵聆聽,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初步學會如何把聲音寫得生動

難點

學會運用自己的耳朵聆聽,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

四、說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其中包括優美的音樂,精美的畫面,答題的要點,方法的總結等。

五、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新課: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新課前,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一組有聲畫面與一組無聲畫面,引導學生以“我看到……我聽到……”發言。通過兩組畫面效果的比較感受聲音的重要性,喚起學生對聽覺的感情體驗,切入課文主題,“不知不覺地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題上,引起新的學習興趣”。

(二)、美讀,感悟文字。

多媒體課件播放班德瑞的《森林狂想曲》,由一名學生配樂朗讀。全體學生思考:作者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這節課中的很多背景音樂都選自班德瑞的《寂靜山林》專輯,因為這些音樂節奏舒緩親切,更重要的是,音樂中夾雜著不少的大自然中的聲音,如鳥鳴聲、流水聲、蟬鳴聲,風格與內容與課文的風格內容相一致,而且容易觸發學生的想象力。此處播放背景音樂是為了給學生的自由朗讀提供一個相應的情景和輕鬆的環境,讓他們能融入其中,而問題的設定能引導學生迅速抓住課文中心。)

(三)、品讀

提示學生找出自己認為精彩之處,與大家交流意見,說明理由。注意修辭地運用,句式地選取,譴詞造句等方面的考慮。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所以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就很有必要讓他們找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歡或認為寫得很精彩的語句或段落,並談談讀後的感受。同時《語文課程標準》還強調“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這是一篇自讀課文的特點,因此在這一環節要讓學生盡情發揮個人的感受,無論從語言風格還是所運用的修辭方法、語段講述的內容及描繪的意境均可,教師只要適時運用點撥引導法在此文轉自淘.教。案網精彩段落的寫作和朗讀方法上稍作指導,對於學生的發言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表揚,對於不當之處適當給予點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研讀

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對文章謀篇佈局、譴詞造句等方面加以質疑,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在學生思考問題,解答疑問時,多媒體課件播放背景音樂,以創造一個輕鬆和諧的氛圍。

通過以上三個環節,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已較深入,但,由於學生髮言多為零散的意見,不成系統,所以在學生髮言後,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前三段語言精彩之處,並總結文章美點與文章寫作技法,以給學生一個整體而系統的印象。同時能對下一環節的練筆起到指導作用。

(五)課堂練筆

愛因斯坦說“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總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教師以平等對話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成果展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營造出一種輕鬆活潑的教學氛圍,訓練學生的想像能力、書面表達能力。

由於描寫聲音,尤其是感受生活中被忽略的聲音難度較大,我在學生練筆前,展示了兩段範文,以起到示範作用。同時,由教師配樂朗讀,把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境界中,使其受到美的薰陶。

(六)課堂小結

在最後,展示一首小詩,由學生集體配樂朗讀,從而得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對大自然對生活充滿愛,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靈去聆聽和感悟,你就一定能聽見生活中各種美好的聲音的結論。這樣,一節課在音、畫中開始,在音樂中結束,以期創設溫馨、和諧、優美、輕鬆的課堂氛圍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尊敬各位老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國石拱橋》,我的說課分六個部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步驟、板書設計,這六部分都依託我研究的課題《國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的階段研究成果進行說明,我研究的階段成果是教學基本模式:“全面自讀——方法指導——課堂檢查——方法引導——自主合作——成果鼓勵——師生反省”。

一.教材分析

我對教材的把握:《中國石拱橋》選自魯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是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先生寫的介紹石拱橋知識的說明文。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的特點,說明了我國橋樑事業的飛躍發展,字裡行間洋溢著民族自豪感。文章的內容的感知可以在“全面自讀”環節學生自主學習可以完成,目的是轉變學生觀念,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 。

在學習本文時,要注意課文怎樣抓住特徵來介紹事物的,要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理清說明順序,瞭解常用的說明方法。為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在明確說明文常識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也就是“方法指導”環節。

標:揣摩語言,把握說明文語言準確、嚴謹、周密的特點;瞭解本文說明順序。理解選擇有代表性的例子說明事物特徵的寫作方法。

3、情感目標

二.學情分析

我對學生的分析:八年級年齡段的學生思想發展逐漸成熟,思維活躍,具備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能力,要他們說出抓住怎樣的特徵來介紹事物的不難,但是在前面沒有系統地接觸過說明文,要他們理清說明順序和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周密有難度。

三.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把握,本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制定了本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中國橋樑建設的偉大成就,把握石拱橋的特徵。

2、能力目標:激發學生自豪感和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四.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倡導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和思辨能力。根據這一思想,我採取以讀促教的教學方法和自主學習方法,並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五.教學步驟

生學指導自主學習的課堂是先學後教,以學論教,教師的神聖使命是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教師必須高度關注學生,在學習的複雜過程中循循善誘,強調要把教師的“給予”有機地轉化為學生自主的“習得”。依據這一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為:巧設懸念入新課、自主加語明物件、自主對比理特徵、自主梳理明方法、自主賞橋思原因五個環節。

(一)、巧設懸念入新課

匯入要緊扣課文的.主題,使學生在短時間裡知道今天課堂要學什麼,也就是給學生學習定下一個方向。

老師板書:今天我們共同走近一種特殊的路:橋 、 拱橋 、 石拱橋 、中國石拱橋。這一環節學生的感受是:名詞前加的限定詞語越多,說明物件就越具體化,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為了準確科學的說明物件,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形象的詞語像“弧形、暴漲”等,這個環節來檢查預習情況。“課堂檢查”環節增強自主學習的信心,使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心理基礎。

(二)、自主加語明物件

高效課堂教學要求:學生要更好的體會文章內容,就必須是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來體會。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遵循了先整體後區域性的審美規律。這個環節主要是培養和鍛鍊學生的自主概括能力。

基於以上的考慮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給3分鐘時間思考、準備。對題目加定語。儘量對所新增的內容能用課文裡的句子作一點解釋。

設計這個環節目的在於通過“方法引導”,使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上,更要講究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率,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成就感”並能逐漸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會提供給學生較充足的思考時間,我會深入學生之中,觀察學生的思考狀態,接受學生的詢問,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在這一環節中,我預測:

學生可能新增的定語是:

古老的……

世界著名的……

美麗而堅固的……

造型奇特的……

巧妙絕倫的……

有優良傳統的……

多姿多樣的……

這樣就可以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能使學生掌握文字的內容,更加明確了說明物件的特點,從而也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三)、自主對比理特徵

為更具體細緻的感知中國石橋拱的特徵,落實好知識目標。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自主合作”環節:

課文中舉了趙州橋、盧溝橋兩個例子來說明中國石拱橋,能否理解為中國石拱橋只有這兩種形式?

設計這個環節是因為學生的自主意識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在教師的啟導下逐漸形成的。 學生自主的參與教學過程,在教師值得下,動腦想、動口說、動手做,主動獲取知識,發展智慧。

要求:引用課文裡的句子作根據回答問題。

明確:這樣說是不能的。課文裡說:“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驚人的傑作。”

為什麼課文中單舉趙州橋、盧溝橋這兩個例子呢?

學生可能回答是:

因為這兩座橋最著名。

因為這兩座橋最有特點。

因為這兩座橋最有代表性。

因為這兩座橋集中了中國石拱橋的一些特徵。

因為這兩座橋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教師順著學生的思路,逐一引導他們弄明白他們的分析是否正確;重點引導學生研究這兩座橋代表了中國石拱橋的哪些“特徵”。獨拱、聯拱代表了中國石拱橋的兩種型別,因此,必須都要介紹,才能說明得全面、準確。

在此基礎上思考文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說明的?由主到次,由一般到個別。

(四)、自主梳理明方法

為更清晰明瞭的感知中國石橋拱的特徵,落實好能力目標。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 “成果鼓勵”環節:

中國石拱橋的共性: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作者用什麼說明方法說明趙州橋、盧構橋體現了這些特徵?

設計這個環節是為強化學法指導課的重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身的指導性、引導效能夠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對自主學習的效果肯定和鼓勵,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有促進作用。

學生可能回答是:

摹狀貌: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姿萬狀,惟妙惟肖。

列數字: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9.6米,中部略窄,寬9米。

做引用:唐朝的張鷟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飲澗”。……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舉例說明語言的準確性、嚴謹性和周密性。

石拱橋石拱橋在世界橋樑史上出現得比較早。(“比較”一詞,去掉行嗎?)

我國的幾乎到處都有。(“幾乎”一詞,去掉行嗎?)

橋的主要設計者李春就是一位傑出的工匠,在橋頭的碑文裡刻著他的名字。(“主要”一詞,去掉行嗎?)

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在當時”一詞,去掉行嗎?)……

(五)、自主賞橋思原因

為更好的落實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師生反省”環節:

採用多媒體播放中國比較有特色的橋,讓學生牢牢記住其原因。

設計這個環節是為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還在於鼓勵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讓學生挺起胸膛走路,滿懷信心做學問。

以上的教學五個步驟緊扣課題《國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階段成果是教學基本模式:“全面自讀——方法指導——課堂檢查——方法引導——自主合作——成果鼓勵——師生反省”。七個環節進行,其中可能會有偏頗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六.板書設計

本著實用,簡潔美觀的原則,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中國石拱橋》

茅以升

特徵: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

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

說明語言:準確性、嚴謹性、周密性

七.時間安排

(1) 巧設懸念入新課 約2分鐘

(2)自主加語明物件 約10分鐘

(3) 自主對比理特徵 約15分鐘

(4) 自主梳理明方法 約10分鐘

(5) 自主賞橋思原因 約3分鐘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綜合性學習寫作課,獻給母親的歌。是在學習了課文胡適的《我的母親》、課外閱讀老舍的《母親》之後,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健康美好的倫理親情,引導他們感受愛、理解愛、奉獻愛。通過本課多側面的認識母親,體會母親的關愛,培養孝敬母親的情感;全面瞭解母親一生的酸甜苦辣,能夠理性的思考母愛;培養用多種方式(實踐、口語表達、寫作)表達情感的能力。

二、說學情

從年齡發展階段來看,八年級學生自我意識加速發展,獨立性增強,他們對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了自己的評價。但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又導致他們看問題的偏頗,從而引起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與父母交往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部分學生心安理得地接受別人的愛而不知回報。

從地域特點來看,馬王堆中學地處城鄉結合部,大部分的家長可分為兩類:一部分是批發市場經營戶,早出晚歸,與孩子相處時間少、溝通能力較差;另一部分是本地拆遷戶,生活一夜暴富,對孩子要求較低,溺愛較多。我們的學生與父母缺乏交流,缺乏相互瞭解。

從寫作實踐來看,學生寫作的困難主要是缺少素材或不會積累素材,儘管母親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作文時還是搜腸刮肚、編織故事,文章乾巴巴的,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實感。我曾經在教學中總結過一個笑話:學生筆下的媽媽們統一干三件事,感冒發燒,半夜送醫院,凌晨守床頭;放學暴雨,送傘溼自己,背過臭水溝;考試砸鍋,不但沒臭罵,安慰暖胸口。

三、說教材處理

針對以上情況,我對教材進行如下處理:

1.將情感激發的重點放在瞭解母親上。原來教學本課時,將課堂重點放在激發對母愛的體驗上,但是這樣缺乏了對現實生活中母親的瞭解,這種對母愛的體驗容易流於形式,變成了名家名篇名句做代言的局面。在本堂課的45分鐘裡,學生要做到透徹地瞭解母親是不可能的,但我希望他們能意識到母親的社會身份不僅僅是兒子的媽媽,她還是媽媽的女兒,丈夫的妻子,以及公司的職員等等。也就是說,母親不是僅僅為兒女而存在的,她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她對兒女的愛不是天經地義的,是偉大的無私奉獻。

2.將寫法指導的重點放在如何觀察和體驗上。如何瞭解母親,就從日常生活的觀察入手,觀察母親的'外貌、言語、行動等等,在觀察的基礎上,體驗母親的內心世界,感受母親對生活的態度,對自己的關愛。

3.將課堂成果的重點放在課外完成。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堂課正是激發學生憤和悱的過程,而不是形成某個成果的過程。除極少數真正瞭解母親的學生在這堂課能獲得巨大的成功的喜悅外,大多數學生會體驗到自身的不足。而這種感覺正是他們在課外的生活中進行自主探究的動力之一。真正主動地去了解母親,完成對寫作素材的積累,都得靠在生活中的觀察和體驗。為了更好的完成課外學習的部分,在學生的學案設計裡,我將每一個成果展示部分都分成課內和課後兩部分,對學生的課外探究進行鼓勵和督促。

總而言之,我對本堂寫作課的定位是:它是生活的楔子,主體由課堂拓展到課外,指導和鼓勵學生深入生活達成目標;它重情感體驗,淡化技法指導,鼓勵體驗真情,自由表達。

所以最後本堂課確立的三維目標是:

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習如何真實而立體地認識母親,鼓勵在生活中對母親的觀察和體驗,積累素材,筆下人物能富有個性特點;能敞開心扉,向夥伴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交流時不走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體驗和探究活動過程中激發情感共鳴,鼓勵通過自主探究深入生活了解自己的母親,更好地與母親交流,運用多種方式(實踐、口語表達、寫作)表達情感。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能主動地瞭解母親,體會母親的情感,能夠理性的思考母愛。知道如何去愛母親,如何表達這種愛。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

1.單元及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題目是《蘆花蕩》,它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一單元第二課。這一單元收錄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聞,一篇書信,一篇小說。雖然體裁不同但都是與戰爭有關的內容。可見編者是用戰爭題材的作品來讓學生了解過去的歷史,來了解正義戰爭的威力與非正義戰爭的罪惡。我所說的這篇文章是一篇小說,它通過塑造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當時特定歷史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勇氣與威力、信心與信念,揭示戰爭給受害國人民帶來無盡的傷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無情的殺戮。這看似殘酷,反映的卻是一個不屈民族的抗爭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氣,體現了“以其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爾基說過“文學即人學”。學生通過對此文的閱讀,在享受審美愉悅中,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從而激發起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國無尊嚴,以此引出梁啟超說的“小年強則國強”的道理,來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操和發奮學習的強烈慾望,從而達到語文教學“文以載道”的目的。《蘆花蕩》是中學語文教材傳統篇目,是孫犁的“白洋澱紀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說《荷花澱》),此篇小說是他在延安時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引起過文藝界的注意”①。小說通過“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一樣的年近六十的老頭子用船護送兩個女孩子(大菱、二菱)通過敵人封鎖的葦塘,由於他“過於自信和自尊”而被敵人發現,大菱負了傷,就此引發了老人在水中用鉤子鉤敵人的腿、用竹篙砸敵人腦袋的復仇過程,從而讓老人洩了民族之憤、找回了自尊。老頭子與侵略者之間的對立關係實際上是中華民族與侵略者之間不可調和的關係,是瘋狂的侵略與勇敢的反侵略的一個縮影。所以作者自己說,只有我們這個時代(抗戰),英雄“像是一種志向,和必要完成這種志向,死無反顧,從容不迫,卻是壯烈的千古一致的內容。”②如果我們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擊節而歌”的話,那蘆花蕩裡的老頭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荊軻。作者借用這樣一個及不惹人注意卻很有個性的小人物,設定了一個簡單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情節,表現了一個在反侵略戰爭的偉大背景裡湧現出來的中華民族抗戰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的主題。

2.教學設想

《蘆花蕩》是以白洋澱地區軍民抗日鬥爭為題材的小說。隊伍駐紮在葦塘內,裡外交通全靠“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來完成。我們可以試問一下,維繫整個葦塘內抗日隊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個老頭子負責(他的工作範圍廣的很:裡外交通,運送糧草,護送幹部;而且不帶一枝槍)不覺得奇怪嗎?但我們從老頭子那雙“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過於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賦予了愛與憎的情感、智與勇的靈氣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得緊緊把握住老頭子的性格特徵來分析,分析他愛與憎的價值取向、智與勇的執著表現,以此來揭示人物情感的附著點,找尋他能夠不負抗日軍民之厚望獨自一個人擔當交通員的深層原因,從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寫作意圖,揭示小說主題。

3.教學目標 :

按照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m)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以及本單元編者的要求,我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認知能力目標、動作技能目標和情感取向目標。

1)認知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體會人物愛與憎的情感、智與勇的靈氣。這是本課的重點。啟發與鼓勵學生髮表獨特而新穎的見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2)動作技能目標:揣摩“老頭子”用竹篙砸敵人腦袋時的心理獨白並把它寫下來,字數300左右。

3)情感取向目標:樹立正確的愛憎意識,反對侵略、主張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和諧友好的原則。

二.說學情及學法

1.說學情:

“高爾基說小說是‘時代的生活和情緒的歷史’。我們鑑賞小說,應仔細尋味一個特定的時代各種各樣的人物是怎樣生活、思考、憎愛和追求的”③坐在課堂裡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從現有的八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上看,對小說的閱讀已有一定的感性認知和具備初淺的理性分析能力,這是教師引導學生尋味小說中人物生活、思考、憎愛和追求的依據與出發點。雖然班級學生語文素質良莠不齊,一部分學生底子薄,基礎差,但本文文字淺顯,通俗易懂,情節引人入勝,再加上有一部分學生對抗日戰爭題材的故事已相當熟悉或懷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課堂上應通過激趣促使學生保持濃厚的注意力。

2.說學法

1)自主學習法:自主學習是學生感性認知文字的實踐基礎,是學生個性化閱讀文字的漸進過程,也是教師發現學生聰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須要求學生自主、獨立地預習,並收集有關抗日戰爭的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資訊篩選資訊的能力,為上課作好準備。

2)探究學習法:本文是一篇必修課文,語言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學生通過摘要性的預習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與故事情節,但“老頭子”的核心性格“過於自信和自尊”的傳奇色彩是他功與過產生的淵源,值得我們仔細咀嚼品味與探究。如,對“丟人現眼”、“沒臉見人”等詞語就包含著一種強烈的自責,愧疚得無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應引導學生好好的品味,進行重錘敲打,細細琢磨。這是釋惑的重點,也是學生個性化閱讀最易出彩的環節。

3)合作學習法:由於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之間的個性化發現進行交流、比較、補充,激發並牽引底子薄、基礎差的學生,從而“達到一同參與共享進步”的目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有必要進行小組內的合作學習。

三.說教法:

1.學生中心法:此課文由於語言淺顯易懂、故事性強,能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們就可以這樣設計:讓學生讀完課文後以合作小組為單位當堂用紙條的形式把問題告訴老師,老師整理、分類、篩選後把問題寫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組進行交換討論、解決。如果學生還有困難就再去引導他們生成知識與能力,這樣就充分體現了“學生中心觀”的新課標要求,也體現了探究性學習的特點。當然,學生所提的問題也許反映不了課文的重點與難點,這就需要老師敏銳感知有沒有補充問題的必要。如,學生往往會忽略的“老頭子為什麼一個人能承擔內外的交通重任?從老頭子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等等深層次的問題也許就需要教師及時提出來。

2.對話教學法: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教育即對話,對話是一種創造活動。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過程。”④這種對話並非師生間一問一答的簡單操作過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與融合、是愉悅氛圍的分享與共處、是精神陶醉的呈現與接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人格的平等與溝通!如,也許有學生會問:既然老頭子這麼厲害一個人能殺滅十幾個鬼子,那抗日隊伍怎麼會藏在葦塘裡不敢出來呢?這個問題在現有的任何參考書裡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學生提到這樣的類似問題,表明學生真的讀出了個性、讀出自我對老頭子的看法,在此老師就必須說明這篇文章的體裁歸屬,是作者在宣揚一種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反侵略戰爭中呈現出來的一種旺盛的民族鬥志。以此來貼近與學生的對話。

四.說教學程式

第一步:匯入,展示背景圖片,理清故事概況:課件播放背景音樂《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及蘆花蕩的圖片,教師作適當的解說,讓學生感知故事發生的地點、環境和時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藉助形象傾注的'情感(哪兒是對大菱二菱的愛,哪兒是對敵人的恨)並口述故事情節。再找出本文的主角——老頭子的性格特徵:“老頭子過於自信與自尊”(約3分鐘,3—4個學生)

第二步:速讀,勾畫性格寫照,呈報疑難問題:哪些地方是老頭子性格的具體寫照呢? 這裡要說的是人物的性格寫照都散落在課文中,請學生圈點出並用“從這一句看出了 ┅┅”或“這一句表現 ┅┅”的句式獨自舉手發言。例如,從“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可以看出老頭子的自信。完了後學生還需把要解決的問題寫在字條上呈報上來,老師整理、分類、篩選後把問題寫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組進行交換討論、解決。學生自己找的問題一般都比較淺顯,這些問題在書裡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但教師有必要對一些問題進行補充,以完善文字對學生的要求,從而引領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合作探究。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意在檢查學生從自主預習到效果反饋過程(約6分鐘,全體學生參與)

第三步:研讀,走進人物內心,增強情感體驗:“好的小說總是把思想隱藏在形象深處的。小說形象的描寫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⑤。這篇小說中的老頭子對大、小菱的拳拳愛心與對侵略者的切齒憎恨、在同敵周旋中的智慧與以少勝多的勇敢都寄存在這個形象中並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於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課文再次研讀相關語段:(注:由於教師對學生當堂呈報的問題有不可預知性,所以只能暫時用文字要求學生掌握的問題來表述教學過程,不過後面還留有機動的時間可作調整)

1.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組討論。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⑥。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不可越俎代皰。如果只有教師的侃侃而談或者只讓學生獨自思考,一部分學生可能會陷入罔然而一無所得,在此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創設學生對話氛圍,激揚學生閱讀思維,讓智慧在碰撞中產生,讓知識在交流中生成,讓能力在互惠中提升,這是設計這一環節的理論基礎。在此學生討論後可能會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徵的作用——愛國抗日的勇毅,愛憎分明的正氣,自信自尊的嚴苛,智勇雙全的寫照;或者按教參的說法——貫穿全文的線索;甚至還有可能會說到是對二個小姑娘對老頭子抱懷疑態度的反襯等等,在此教師有必要給學生以相應的肯定和正確的引導。(約5分鐘,8-10個學生)

2.全體學生朗讀“這時那受傷的才痛苦地哼哼起來┅┅怎麼張嘴說話?我這老臉呀!”問題:此段屬於什麼描寫?有什麼表現力?此題讓學生獨自思考回答,以瞭解學生對重點語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學生的語文素養與天賦,為課後的面批面改、分層教學提供事實依據;如果學生回答不理想,教師可以適時扮演起課堂中首席的角色。(約3分鐘,3-4個學生)

3.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來讀一讀,並說明原因。本題將採用小組合作探討的形式學習,先由同學自己選擇喜歡或感受較深的句段在組內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和組內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再由組內派代表講出所選句段喜歡的原因並把該句段朗讀出來;教師可就學生的語氣、語速、音準、句逗、輕重等閱讀問題進行評價並作適當的調整,提高學生對自己所選語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過於”“毒蛇”即要讀得重又要讀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該詞在語段中的作用。採用這種方法可以體現:①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確保個性化閱讀的時間;②培養合作探究的良好習慣,為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③啟發與鼓勵學生髮表獨特而新穎的見解,化解本課的難點。(約8分鐘,6-8個學生)

4.讀語段練筆:“一個鬼子尖叫了一聲,就蹲到水裡去。┅┅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問題:老頭子在用竹篙砸鬼子們的腦袋時,他心裡會產生怎樣的獨白?請同學們揣摩並寫出來,字數300左右。(寫作加交流約10分鐘,全體學生寫作,4-5個學生交流)設定這兩個問題就是要學生仔細品味揣摩老頭子愛與憎、智與勇的具體內容,增強學生們的情感體驗,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在閱讀與練筆中發現自己,融入作品創設的環境,從而達到在情感的體驗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第四步:反饋,鼓勵學生提問,創設對話環境

學生有可能會提到我在前面講到的問題,那就是:“既然老頭子這麼厲害一個人能滅殺十幾個鬼子,那抗日隊伍怎麼會藏在葦塘裡不敢出來呢?”等這樣富有創新思維的問題,在此我們就有必要進行預設給學生一個滿意的答案。設定這樣的環節為的是讓教師與學生在課堂裡擁有了真正平等對話的機會。(約2分鐘,3-4個學生)

第五步:延伸,摘引相關材料,拓展閱讀空間:課件展示《生死攸關的燭光》片斷:“一天晚上,屋裡闖進了三個德國軍官。┅┅蠟燭熄滅了。”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以課文為原點形成閱讀輻射,擴大學生閱讀視野,提高學生對語言材料外化資訊的鑑賞與內隱素養的結合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世界和平的意識。(約3分鐘,教師讀材料,2-3個學生回答問題)

第六步:小結,教師適時煽情,引發學生共鳴:用一些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華民族英勇抗戰的圖片,配上背景音樂《九一八》來襯托小結,渲染中華民族在外敵入侵時那種誓死抗爭的悲壯歷史,以此表現“正是有許許多多象‘老頭子’一樣的英雄存在,才顯示了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⑦這一事實。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把課堂的氣氛推向高潮。(約2分鐘,教師準備小結稿約300字左右)以上共42分鐘,留約3分鐘時間作機動處理

五.說教學手段:

1.多媒體課件提供《蘆花蕩》相關的資料及簡略的作者介紹;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後渲染時代氛圍;

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關的研讀內容時,多媒體同步顯示教學內容,外帶穿插些中國人民抗敵鬥爭的圖片或者編輯的視訊材料,與課文主題相扣;

3.拓展材料列印成課件隨時呼叫。運用多媒體,可以扣緊課文與課堂的環節,勾連課內與課外的脈絡,提高課堂結構的密度,保證課堂前後程序的流暢。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隨課堂進度而同步呈現(用手寫在黑板上)

蘆花蕩

“老頭子” 一切保險 (自信) 愛憎分明

(過於自信 過失(大菱負傷) 民族

與自尊) 我沒臉見人 (自尊) 英雄

復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雙全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我今天所說課的篇目是《背影》,它是人教版九年義務初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

一、新大綱對國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

新大綱對現代文閱讀教學的要求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訓練學生閱讀一般的現代文,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思路,瞭解基本的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

(二)使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

(三)初步學習各種閱讀方法。

(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能力訓練”的“閱讀訓練”項中特別強調了“整體感知課文的大致內容”“從課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賞課文中優美精闢的語句”“用普通話正確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圈點批註的方法精讀課文”等等。

二、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採用記實的手法,通過一個特定的角度棗背影去寫父子之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之下的相愛相憐的感情。寫得真摯而動人。此文在新教材中編入第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從編者意圖來看,顯然出於以下幾種考慮:

1、通過此文去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關注父母的生活與情感。因為新教材的第一冊的編輯思想是根據反映生活的內容編排。第一單元即家庭生活,其中第一課《這不是一顆流星》是寫祖孫關係,第二課《羚羊木雕》是表現同輩的朋友關係,此課反映父子關係,而第四課《散步》表現的是整個家庭之間的關係,由此可見,教材編輯的意圖是要示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認識和反映家庭成員之間的美好的情感。

2、訓練學生整體上學習與運用語文的能力,編者將此文的訓練重點之一定為“中心與段落的關係”,意在訓練學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據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冊的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注意到與國小的銜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冊教材的學習在整個中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強調語文學法的指導、最基礎的語文能力的形成與良好語文習慣的培養。這三方面的要求是體現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當中的。

三、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乃至我校的學生語文基礎差,特別體現在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背影》這篇文章反映的畢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情感,因而較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點“淡淡的憂愁”是很難讓這些剛上七年級的學生真正的領會。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這樣一些內容進行大膽的捨棄,在課堂上不做要求。

四、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將此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

1、訓練用普通話正確朗讀的能力學習圈點批註的讀書方法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3、體會中心與段落層次的關係

4、通過學習課文引導學生觀察父母的生活與情感,主動為父母分憂解難

教學重點是目標2、3

課文2、3兩段對於表達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

五、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聖陶語),但教材又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它與數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個綜合性的複雜性的例子,從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這個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將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們還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魚而忘荃,可以說,“言”“荃”更為重要。

“整體閱讀,以語言訓練為主”是我上這節課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主要體現這一點,在處理教材時,先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等方式從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並對重要的字詞進行訓練;再對文章的大致內容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之上,進行重點文段的閱讀訓練,著重訓練詞語的運用和關鍵語句的.理解。最後對“中心與段落的關係”進行領會與分析。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採用圈點批註、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

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提高效率,採用投影,播放錄音等媒體。

六、學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顯得異常的重要,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因此,本課十分注重以下四點

1、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

2、學習使用圈點批註的方法

3、對基本語料的積累

4、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

七、教學過程設計

本課教學時數擬為二個課時

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的教學要點有:聽讀、朗讀訓練,語彙積累,圈點批註與整體閱讀,文章大致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具體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匯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提問:

1、在你的生活中誰最令你感動,最令你感動的是什麼?

2、而在我們今天所學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誰是令他最感動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動的又是什麼呢?

(第一問的設計體現語文與學生生活的聯絡,讓學生由生活中的具體形象出發;第二問旨在激起學生的閱讀需要,同時,也體現了對預習的要求)

(二)朗讀訓練

1、聽錄音朗讀(選一段節奏舒緩情調感傷的音樂)

要求:將那些自己讀不準的字標出記號;將自己不能理解的詞語框出來

2、正音練習(幻燈出示,見附一)

教師對這些詞領讀兩遍

3、朗讀

1、2段一組同學讀,3、4段二組同學讀,5段全班同學讀,6段三組同學讀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們學生最薄弱的也是這一點,是順其自然,還是切實去改變,我選擇後者,七年級時期是訓練朗讀的關鍵時期,如果此時不加以強化,到了高年級再去補已經很難有成效,心理學認為人發展某種能力具有關鍵期,朗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就在國小和國中階段。根據學生實際,七年級第一學期朗讀要求為正確,對一些學生讀不準的詞語,採用英語學習中學單詞的方法,教師進行領讀。)

(三)圈點批註與整體閱讀訓練

1、閱讀全文,用規定符號進行圈點批註

批註要點

1)詞語:不能理解的用橫線,認為用得好的用框框

2)關鍵語句(或寫得好的語句)用波浪線

3)有疑問的地方,用括號再加問號

4)用雙豎線和單豎線劃分文章層次

(這一環節主要用於學習讀書方法,形成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既是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熟悉,又是個種發現式的學習過程,當然畢竟是七年級的學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夠有所批註,不論對錯都是可貴的)

2、簡要說說批註的地方並理由(找成績好的同學,旨在給其它的同學做出示範,教師可在學生閱讀時巡視,找那些批得較好的同學發言。教師可根據此收集反聵資訊)

3、詞彙積累——課堂練習二

(寫完後對照課本,找出寫錯的字並改正)

(詞彙是語言的材料,切實落實,此練習一方面設計聽的能力,一方面練習詞的意義,一方面練習正確書寫,一石三鳥)

4、閱讀嘗試練習(提問討論)

1)“我”與父親最後一次相見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

(理解記敘要素)

2)我與父親是在一種怎樣的背景下見面的?從文中找出寫見面的背景的句子。寫出了怎樣的一個背景。

3)文中一共寫了幾個背影?

4)文中一共寫了作者幾次流淚,找出這些語句?

5)對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幾種看法,你認為正確的是,簡要說明理由。

A、表現父親疼愛兒子

B、表現父親的生活艱難和老境頹唐

C、表現兒子體諒父親

D、表現父親憐愛兒子,兒子體諒父親,父子之間的美好親情

(重點討論解決2、5)

(嘗試練習的設計的目的是檢測整體閱讀的效果,同時解決一些次要的目標。提問5的設計可視作是對此課的總結)

(四)作業佈置

1、將預習提示中的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抄寫在作業本上。(語料的積累,習慣的培養,這類練習表面上看較為機械,但對低年級學生是有效的,所以是必要的)

2、完成課後練習七(不借助其它參考書,做錯沒關係,做在書本上)

3、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的教學要點是重點段落研讀、關鍵語句意義的品讀、理清本文的層次與結構體會中心與段落之間的關係、比較閱讀訓練。如果說第一課時側重於基礎能力和基本習慣,是整體感知課文,那麼第二課時主要是突破重點難點、完成主要目標並進行遷移訓練。第一課時的鋪墊,第二課時是發展。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8

第一說教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知識:怎樣抓住特徵來介紹事物,理清說明順序,瞭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而本課是這一單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間順序進行說明的文章。課文容量很大又缺乏趣味性,相對比較枯燥。但課文內容簡單,語言淺顯,易於理解。

第二說學生

首先國中學生空間概念不很強,其次是有許多學生沒有見過故宮。“僅憑老師一張嘴,任你天花亂墜”的講析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所以,只有憑藉直觀的畫面,形成感性認識,然後才能達到目的。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從而突破空間想象困難,明確說明文的空間順序。

第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以及學生情況的分析我設立了一下教學目標:

1.認識理解故宮的建築佈局及特點。

2.培養把握實物說明文空間順序的能力。

3.開闊眼界,激發對祖國傳統建築藝術的自豪感。

第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能夠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以及找準作者的立足點;

(2)文章總體結構:總—分—總。

難點:

(1)學會按照空間順序來說明覆雜事物的寫作思路;

(2)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巨集偉藝術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說教法

從實際出發,遵循知識傳授與能力發展相結合,形象感知與邏輯思維相結合,性情陶冶與知識拓展相結合以及以學生為本位的原則確定本課的教法:1.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興趣。2.讓學生當導遊,從總體上把握全篇說明順序、建築結構及佈局,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第六說學法

結合新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特點設計學法。1.通過朗讀感知課文。2.通過討論協作梳理課文。3.通過做小導遊的片段作文練習深入理解課文。

第七說程式

由於這是一篇篇幅很長而又比較重要的文章,結合學生的實際,我設計了三個課時,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具體的課時安排。全文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遊蹤介紹。重點:說明順序、課文結構。

第二課時:講解落實重點段落。重點:各種說明方法的運用及說明文按空間順序說明時該如何尋找立足點。

第三課時:課文知識、能力及其情感培養的拓展以及對課文做小結。重點:學習寫作以空間順序為說明順序的說明文、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巨集偉藝術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第八,根據以上設計,今天我就來說一說,第一課時的具體安排。總的安排了九個教學步驟,如下:

(一)匯入:以一系列珍藏於故宮博物館的珍品圖片激起學生對故宮的好奇,從而引出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檢查生字詞讀音。

(三)分析課文第一部分1.學生齊讀課文1-2自然段。2.學生自主介紹通過朗讀課文1-2自然段所瞭解到的故宮。3.演示課件,總體介紹故宮及簡略介紹故宮四大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四)師生一起理清課文說明順序1.根據圖片及課文填寫課後練習一中的圖表。2. 利用多媒體課件,重尋作者行蹤,帶領全班同學參觀故宮。理清參觀順序:天安門—端門 —午門—漢白玉石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順貞門—神武門—景山

(五)完成課堂活動:根據圖片和課文(5—8自然段),寫一段導遊詞,介紹太和殿。

(六)理請課文結構1.在第一部分中找出與課文最後一句“這樣巨集偉的建築群,這樣和諧統一的佈局,不能不令人驚歎。”相照應的句子。2.課文首尾照應,都是對故宮博物院的'—總體描寫,而中間的部分則是對故宮博物院各大建築的具體描繪,由此可見,課文的總體結構為:總-分-總。

(七)朗讀課文第三部分(最後一自然段)。

(八)小結:文章基本上沿中軸線由南向北推進,又輔以左右(東西)兩旁建築加以介紹,同時將線路上的建築分成幾個部分,總體、個別介紹相結合,給人清晰鮮明的印象。

(九)佈置作業:從以下作業中任選2題

1.試著由北向南,從神武門進入,介紹一下故宮博物院。

2.從文中摘抄10個形容詞,寫一段課外練筆。

3.以空間順序寫一篇說明文,介紹我們的學校,或者你的家、你的房間。最後我們來說板書設計,很容易看出,我們朗讀的部分分別是課文總說的兩部分,而具體分析的則是課文分說的部分。分說部分則又是按作者的遊蹤以空間順序為說明順序來說明的,而且我們做活動的部分正是課文寫得最詳細的故宮最主要的建築—太和殿。通過對課文的梳理,我們很容易得出課文是以“總—分—總”的結構以及由南向北的空間順序來說明的。

如若能夠通過第一課時的教學達到以上設計,那就為後兩課時的教學奠定了基礎,也培養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和對以空間順序為說明順序的說明文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以空間順序為說明順序來說明具體事務的寫作能力。當然也就達到了我的教學目的。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9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的散文代表作,作品採用記實的手法,通過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寫父子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的相憐相愛的感情。在新版教材課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⑴ 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認識家庭成員間的美好感情。第二單元都是以愛中心話題的,阿長與《山海經》、《臺階》、《老王》等,都從不同角度去讚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選入第二課,更有利於後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培養他們對真善美的學習和鑑別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

⑵ 本文描寫人物特徵細緻,中心與段落的關係很典型,學習本文有利於培養學生整體應用語文的能力。

⑶ 本文語言樸實,飽含情感,而且貼近生活,又位於第二課,有利於學生國小知識與中學知識的銜接。

2、教學目標的確定:根據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結合實際,我將素質教育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環境下進行細緻描寫的特點;

能力目標:通過關鍵語句表達特殊的感情;

德育目標: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感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情感薰陶:感受父子間的濃濃親情,聯絡自身,淨化靈魂

3、教學重點:

⑴ 重點文段的閱讀,學習文中的細緻描寫,體會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⑵ 理解其中關鍵句的含義,體會樸實語言中飽含的深情。

4、教學難點:

中心與段落的關係,尤其二三段對於表達中心的作用。

5、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聽讀、朗讀訓練、語彙積累、整體閱讀、文章大致內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課時:重點文段的閱讀、關鍵語句的品味、中心與段落的關係、德育教育。

【說教法】

學生情況分析:我們的學生是剛從國小升上來的山區學生,語文基礎比較差、尤其體現於學法方面、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根據我們學生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國中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採用以下教法:

1、以語言品味為主,採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2、設計帶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誘導學生思考,通過語言的.體會,解決本文重點;

3、採用比較閱讀,形象的圖例,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突破本文難點;

4、同時採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效率,採用幻燈、投影、播放錄音等媒體。

【學法指導】

教與學是相長的,為了老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根據我校學生的情況、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學法方面我採用“導-思—點撥—練”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在這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以下指導:

引導學生注意緊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關鍵性語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聯絡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指導學生注意體會文中語言特點,加以積累、運用,加強語文基礎;指導學生注意文中抓住人物特徵的細節描寫,把這種寫法運用到具體寫作中去,提高語文水平。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0

各位評委,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愛蓮說》,我的說課分四步一、教材分析二、教學方法三、教學過程四、教學預測

一、教材分析

《愛蓮說》是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散文,作者北宋哲學家周敦頤,文章文字優美,意味深遠,是託物言志的名文旨在託“蓮”以表達自己不幕榮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同時也諷喻了當時追逐名利,趨炎附勢的世風

依據大綱國中學生能疏通文意、理解文章主旨、體會作者感情的規定,我設計了以下三個課堂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誦讀課文,掌握文言字詞的意義

(2)、能力目標:誦讀能力;把握託物言志、對比襯托的手法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嚮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良好品質

目標(1)為重點,目標(2)為難點

二、教學方法

依據八年級學生兩極分化日趨嚴重的現象以及對“蓮”這種事物不熟悉的事實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方法

1、“小組提問答疑法”,由小組同學之間相互提問,相互答疑,疏通課文的字詞句,以此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小組合作展示法”:託物言志對比襯托手法是教學難點,我設想借助小組合作的力量及現代多媒體的手段,為學生設計問題,製作教具(蓮花瓣),鼓勵學生上講臺展示成果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3、“遷移練習法”通過課堂練筆加深對託物言志手法的理解以及促使其良好品質的形成

三、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一)、匯入新課(二)、教授新課(三)、談收穫和疑問(四)、教師總結(五)、板書設計

(一)、匯入新課

依據八年級學生對有關蓮知識的積累和本文的特點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蓮花的美令人讚歎,唐代詩人李白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唐代詩人王昌齡說:“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宋代詩人楊萬里說“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些都反應了人們對蓮的喜愛,不過人們常常欣賞的都還只是蓮外形美,其實真正值得讚歎的還是他的內在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讚美蓮內在品質、顯示作者高尚情操的精美散文《愛蓮說》此導語的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蓮的品格,以便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老師們,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勢在必行為此,我在教學設計中努力探求一種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把學生活動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的方法,著眼引導學生通過自學,培養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讓他們把課堂當作能力展示的天地,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據此我把整個教授新課的環節用“小組合作展示法”來讓學生從5個方面分析課文,通過小組內合作探究,將問題答案寫到老師製作的教具上(荷花瓣),然後由小組代表到講臺上展示講解教師做評價小結

(二)、教授新課

1、認識“愛蓮”人

藉助多媒體展示問題:內容是文體和作者此環節的目的是:檢查預習,讓學生了解“說”這種體裁的特點,獲得有關作者的資訊瞭解創作背景

2、誦讀“愛蓮”文

依據大綱對學習文言文反覆誦讀領會其豐富內涵和精美語言的要求,我設計了以下5步誦讀訓練,來完成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a、學生自讀課文:弄清字、詞、節奏

b、聽錄音,劃出朗讀節奏

c、學生跟讀,把握語氣和節奏

d、學生齊讀課文,讀正確字音,聲音響亮,精神飽滿

e、分組疏通文意,學生對照註釋及提示,同學之間相互提問,相互答疑,理解文意

誦讀課文,配以中國古典樂曲,營造學習的氛圍與情境用大螢幕顯示課文畫面,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去感受蓮花那高潔正直的品質,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3、體會“愛蓮”情

藉助多媒體展示問題:

a、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蓮花?

b、表現了蓮哪些品格?

c、突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4、把握“愛蓮”法

藉助多媒體展示問題:

a、作者把蓮比作什麼?這種借贊花來贊人的寫作手法叫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態度?

b、作者還寫了菊和牡丹,其用意是什麼?作者對三種花各持什麼態度?

5、抒寫“愛蓮”心

藉助多媒體展示問題:

模仿例句,引用原文句子用託物言志的手法造句

造句:我愛蓮花,因為它“”,

例句:我愛蓮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我喜歡梅花,因為它是花中的志士,堅強不屈

我設計了仿寫的拓展練習,目的是讓學生把握託物言志的手法,培養學生嚮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良好品質

整個教授新課環節可以讓每個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真正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以便教師關注每一個個體的閱讀體驗,尊重他們任何一條不成熟的看法及觀點,讓課堂成為學生盡情表情達意的理想場所讓學生即獲得了知識又鍛鍊了能力也讓本課的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三)、談收穫和疑問

通過讓不同程度的學生來談收穫和疑問獲得反饋資訊,以便做好教學反思和下節課的教學計劃

(四)、教師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在情感上得到昇華,思想上受到教育,為了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我設計了以下的總結語:

同學們,作者周敦頤既不願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更不願像世人那樣貪圖富貴,追求名利他要在當時渾濁的世間,獨立不移,永遠保持高潔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實在難能可貴!至今仍對我們有積極的教育意義生活中我們應保持高尚的情操,做一個像蓮那樣純潔正直的人這些話會讓學生感悟一些做人的道理,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當堂背誦

(五)、板書設計

除了課件輔助教學以外我還設計了以下板書:

愛蓮說

周敦頤

“愛蓮”人“愛蓮”文“愛蓮”情“愛蓮”法“愛蓮”心

四、教學預測

我感覺如此設計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培養了他們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從而獲取了知識、提高了素質、增長了能力

好!我說課完畢,請多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