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高中美術說課稿模板彙總十篇

說課稿1.71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美術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美術說課稿模板彙總十篇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基本思路:

A教材主要處理的是美術家的自我認同跟社會環境的關係,也就是說,美術家究竟怎樣看待自己的職業?教師可以通過歷史的透視和具體美術作品的分析,來理解美術家的自我跟社會角色之間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美術家的自我和社會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矛盾。社會試圖分派給藝術家一個明確的身份:工匠、雜役、職業畫師、藝術家;但美術家卻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個完整的"人",遊離於各種身份之間。畫家或雕塑家僅僅是一種通常的稱謂和職業身份,不能反映某個具體藝術家的個性特點。而美術家更重視的,可能正是自己的人格和個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這條中心線索跟對美術作品的分析聯絡起來,層層深入地體現這條線索,並且貫徹到教材提供的兩個"活動建議"當中去。

B、教學材料分析

教材提供的美術作品可以分為三組,反映出美術家表現自己的不同方式:《拉斯科巖畫》和《埃及墓室壁畫》是通過匿名的手段來表現自我的。這幾件作品年代較早,藝術家還沒有充分的自我意識,並且社會也沒有給予藝術家很高的地位,不允許他們過於明顯地突出自己。嚴格說來,在這些作品創作的時期,還沒有我們現在意義上的"藝術家",原始時期的"藝術家"實際上是巫師,而在古埃及和中國的商周時期,"藝術家"的準確身份是工匠,甚至是奴隸。

第二組作品,是14世紀以來的一些美術家的自畫像。教材中的幾幅自畫像已經涉及到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到,除了阿爾泰米西亞?真蒂萊斯基之外,其他畫家的自畫像都沒有用作畫的工具來暗示自己的畫家身份。相反,丟勒像基督,普桑像貴族,金農像隱士,而倫勃朗則把自己畫成一個真實、樸素、平凡、有血有肉的市民。

真蒂萊斯基的自畫像稍微有點特殊,或許因為她是一個女畫家。實際上,當時女畫家的自畫像往往也不把自己畫成畫家,而是畫成淑女。

除此之外,真蒂萊斯基和金農都是用的側面像,這也具有某種心理暗示的意味。一般而言,在正面像中,美術家可以和觀眾達成交流,而側面像則似乎表明畫家更願意自行其是,因而其個性也更加孤僻和鮮明。

第三組作品是處於創作或生活場景中的美術家。在這裡,美術家的工作環境也具有一定的含義。委拉斯貴支的畫室是在皇宮,侏儒、侍女、小公主和鏡子裡的國王和王后清晰地表明這個場所的性質。畫家本人是"宮廷畫師",負責記錄這些人物和事件。而維米爾卻是耐心地坐在自己那狹小的畫室裡描繪一位抱樂器的姑娘。跟《宮娥》相比,這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地方。委拉斯貴支自畫像面前那塊巨大的畫布表明他記錄的是重要的事件和巨集偉的景象,而維米爾那塊小畫布則說明他更專注於普通生活的細節。

2、教學目標:瞭解美術家社會地位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同文化、經濟、政治因素的關係;瞭解創作者的自我意識在作品上的表現方式;學會把特定的視覺圖式以及風格特點跟藝 術家的生活、生存環境聯絡起來,以一種歷史的觀點來看待美術作品。

3、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重點:美術家社會地位的歷史變化;自我和社會的關係。本課的難點:引導他們深入理解自我和社會的關係。

4、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知識與技能:學生要在學習中瞭解分析類似的美術現象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術欣賞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術基本素養。

過程與方法:學生能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欣賞討論,豐富視覺審美經驗,發展美術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能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5、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a、教材或課程所需圖片的多媒體課件。在製作的課件中,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有特點的自畫像或肖像畫作品供學生參考,領會塑造、表現性格的一些方法。將觀察的內容一一地加以列舉並比較,引導學生將觀察與分析科學化、系統化,並運用教材所介紹的知識對比較的結果進行分析。

B、在課前,請同學們從網上或者書中查閱一些關於肖像刻畫(繪畫、攝影),然後到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

二、學法指導

學情分析:高中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但由於高中階段學生的社會意識以及生活經驗的侷限,可能對本課的主題理解的不夠深入,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手段要儘量多樣化,在課前,讓學生去查詢一些這方面的資料或者故事拿到課堂上與同學分享。

心理調節的方法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他們查詢資料,大膽想像和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能體會美術作品的美術語言與形式特徵 .

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從學生對美術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結合具體美術作品的分析,來逐步引導學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內容。一方面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通過歷史背景的講解來加深學生對美術家的自我與社會的關係這個問題的認識。適當運用啟發式教學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思考。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教學方法的選擇及依據:主要採用"比較鑑賞法",提問法,討論法、觀察法等。適當運用啟發式教學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思考。

理論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藉助多媒體課件、圖片等資料進行教學。

四、教學程式

創設問題情景匯入、激發興趣誘發探究

A、圖片欣賞匯入

1.圖片欣賞: 每個藝術家即使在表現同一個物件時,也會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並且還欣賞過金農的作品《月》。(出示圖片)

2.提問: 請同學們想像一下,畫《月》的這位藝術家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學生口頭描述對金農的想像。)

B、講授

1. 思考提問: 現在我們來看藝術家本人對自己的描繪。(出示金農的《自畫像》)

看看跟我們想像的有什麼不同?藝術家為什麼要這樣畫?(學生討論)

小結:美術家對自己的看法可能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

2.作品欣賞:《拉斯科巖畫上的手印》、《埃及工匠正在製作獅身人面像》。

思考:這幾件美術作品表現的是什麼內容?有沒有藝術家留下的痕跡?怎樣留下來的?

進一步思考:這些作品是什麼時候留下來的?當時屬於什麼樣的歷史時期?藝術家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學生討論,教師進行適當的講解。)

3.作品欣賞:三幅《自畫像》(丟勒、普桑、真蒂萊斯基)。

這是一組自畫像。仔細觀察畫面,回答下列問題:

a.是正面還是側面?男畫家還是女畫家?年輕還是年老?

b.你是否知道這些藝術家的相關背景?他們分別屬於什麼時期?

c.畫面是否暗示出創作者本人是一位畫家?通過什麼方式來暗示的?如果沒有這種暗示,那又是為什麼?(結合學生回答的情況,教師進行必要的講解。)

4.完成第61頁的"思考與交流":倫勃朗的三幅自畫像。

這些自畫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麼樣的心情?(中年以後的倫勃朗接連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濟金度日的地步,自畫像也表現出一種濃厚的滄桑感。)

C、集體討論 :對比分析《宮娥》和《畫室》。

1.畫家所在的環境或場所有什麼區別?2.畫家自己是以什麼方式出現在畫面上的?

3.能否看出畫家對自己職業的看法?

D、分組討論: 1.討論和分析物件:《聽琴圖》、《西園雅集圖》。

2.思考: a.畫的是什麼樣的場景? b.作者是以什麼身份在畫畫?

(教師講解:在中國古代,純粹的畫家地位很低,被稱為"工匠";而文人兼畫家這一身份卻具有很高的地位。)

五、總結

在各個歷史時期,美術家的社會地位不同,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也不盡一致。例如《聽琴圖》,宋徽宗是一位畫家,但又是一位皇帝。這件作品既體現了他對繪畫的興趣,也表明了他至高無上的身份。

活動交流 :課下完成"活動建議一",教師選出一些作品進行評議、交流。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2

第一課 什麼是美術作品

一、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審美觀念形式法則的產生和一般規律,以及美術作品的基本含義;培養用審美的眼光去對待美術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各種物品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美的觀念和形式法則是如何產生的?美術作品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難點:如何從生活中去發現美?結合例項明確如何鑑賞美術作品(重要意義)。

三、教材分析:教材內容主要包括三個層面:

1、審美觀念是如何形成的。2、美術作品的基本含義。3、美術鑑賞的重要意義。

四、設計思路:本課教學主要鼓勵學生參與形式美評判的活動中,感受形式美的法則,從形式美的法則入手,提高鑑賞美術作品的能力。(本PPT的內容較多,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加以調整、刪除)

五、課時:一課時

六、新課教學:

影視 (溫州嫁具) 匯入 揭題—第一課 什麼是美術作品

1、 審美觀念是如何形成的?

以《彩陶鯢魚紋瓶》、書法《永》字、《羊》字加“形式美法則”,讓學生初步來認識“形式美法則”。

“美”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源於生活實踐;“美’的觀念與形式法則是長期的歷史積澱的結果

彩陶鯢魚紋瓶 、 永 、 羊(羊大為美)

2、 美術作品的基本含義什麼叫美術

① 什麼叫美術

身邊的美術,

提問學生什麼是美?什麼是美術作品?(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視的靜止的,佔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亦稱“造型藝術”“空間藝術”“視覺藝術”。它包括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四大門類圖片)

② 美術的特點:與音樂文學相比較。(中國古代手藝、工藝、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③、美術的性質:精神產物 具有獨創性 意識形態形式與形式美

3、 美術作品的形式美

意識形態形式與形式美

① 形式與內容關係:內容存在與形式,是內涵,形式是內容物質化體現,是外觀。形式應準確而鮮明地表達內容。形式有獨立審美意味。

② 形式美是指藝術語言的合規律與合目的組合,也就是符合美的與符合審美需要目的的作品。外部形式結構。

馬克思說:“有懂音樂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A、形式美法則

① 多樣與統一

美術作品個別形象,形式要素、語言多樣化、豐富作品的藝術形象,但必須高度統一,構成二種有機整體的形式。例如:太極圖、最後的晚餐、 米洛斯維納斯。

② 對立與和諧

對立:使一些可比成分特徵更加明顯,更加強烈。和諧:各個部分或因素之間相互協調。例:黑白?

③ 比例與尺度

比例包括數學的秩序,尺度是標準規範,包含體現事物的本質特徵和美的規律。(黃金比例 1:1、618 1:0、618) 例:帕特農神廟、薩平婦女

④ 對稱與均衡

對稱就是指整體的多部分依實際或假想。對稱軸或對稱點,兩側形成等形、等量的對立關係,它具有穩定和統一的美感。 均衡是從運動規律中昇華出來的美的形式法則。例:邊防軍

⑤ 節奏與韻律

節奏:原指的天黑夜有秩序出現,有條理反覆,交替或排列

韻律:動勢、氣韻、有秩序、近似對比因素、交替重複 例:巴黎聖母院、西斯庭聖母

B、 實戰演習

(多幅圖片)學生選擇評判

4、 美術鑑賞的意義

A、為什麼要提高審美能力、學會鑑賞。(馬克思說過“如果願意欣賞藝術,你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

① 是不可缺少的現代人文結構 、美是人們長期積累形成的,也是藝術家長期探索形成的規律。

中國的四大美女、 羅丹雕塑的羅米哀爾、委拉斯開支作品《宮女》的侏儒、等。 ② 從實用物品向美術作品的轉換

要求學生說說身邊的生活用品。美術作品有的實用退化,審美凸顯.(玉文化,木版年畫,月份牌年畫等)

③ 情趣高尚,抵禦格調低下,提高精神汙染免疫力。

5、 討論和思考:講一講身邊事物的美

6、 小結: 美——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非常注重營造美的環境,所以我們要學會去認識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我們要學會鑑賞美術作品,提高審美能力。

7、 備用資料

美術鑑賞《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教學案例一單元3課

(一)教材分析:本課為(湖南美術出版社)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美術鑑賞》第一單元《美術與眼睛》第三課。本單元是美術鑑賞的入門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主要是通過對一些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進行嘗試性分析,系統地獲得美術鑑賞的基本意識,掌握科學的鑑賞方法。本課介紹的就是美術作品的四種鑑賞方法。

這個內容主要包括兩個層面:1、對美術作品的認識並不是千篇一律的,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而不同的欣賞角度所獲得的感受和認識是不同的;因此,對美術作品的認識並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我們可以有更新的方式去解讀作品的內涵。2、理解並掌握美術鑑賞的四種基本型別:①感悟式鑑賞、②形式鑑賞、③社會學式鑑賞、④比較式鑑賞。這四種鑑賞方式之間有相互滲透的關係,不是彼此對立的,而是感性向理性深度過渡。

(二)學情分析

在與高中學生的交流中我瞭解到:現在的學生對經典美術作品的興趣並不大。究其原因:第一,是對作品的相關內容、背景瞭解不夠;第二,不知如何瞭解,不會欣賞作品;第三,學生的文化學習壓力很重,沒有時間對作品做深入瞭解 ;另外,經典作品所產生的'時代和

它所表達的精神、內容與現代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也是造成學生沒興趣的原因之一。 《蒙娜麗莎》是一件人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對於這件已經被反覆講述的作品,人們的頭腦中已經形成了一些習慣性的認識,比如說“蒙娜麗莎非常美”,或者“蒙娜麗莎的微笑很迷人”,這些表述已經成為這件作品的固定標籤,把人們對蒙娜麗莎的認識給簡單化、概念化了。甚至很多人不是在用眼睛欣賞蒙娜麗莎,而是用“耳朵”和“嘴巴”在欣賞這幅作品——以一種鸚鵡學舌的方法複述對於作品的評價。但這種態度顯然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賞。事實上,蒙娜麗莎的美是有時代性、典型性的,而並不是永恆性、普遍性的。因此,一方面要鼓勵學生豐富對這幅作品的認識,發現以前被忽略的細節,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提出對這幅作品的個人見解。

(三)教學思路:

這節課要解決的就是如何欣賞美術作品的問題。

本課圍繞《蒙娜麗莎》這件作品而展開。先以一段影片匯入,再通過比較生動的語言描述,借用一些引人入勝的細節內容作為突破口來引發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面對一幅在藝術史上被反覆提及的作品《蒙娜麗莎》,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幫助學生突破以往簡單化、概念化的欣賞習慣,使他們意識到一幅作品所傳達的資訊是多方面的上。另一方面也給學生提供四種較為合理、科學的鑑賞途徑,讓他們能夠比較熟練地從形式和社會學等角度理解作品的內在精神,以及通過比較的方法來全面認識一幅作品,使學生在視、聽、思、說中輕鬆的掌握知識,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

(四)研究主題:

瞭解美術作品所包含的資訊是多方面的,學會用科學、系統的鑑賞方法來讀取美術作品中的視覺和文化資訊,以達到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提高美術素養。

(五)教學方法

教學中始終貫徹教師邊導邊教,學生邊學邊練。

採用欣賞、講述、討論、比較、合作、練習等方法幫助學生突破以往簡單化的欣賞模式,

使他們意識到一幅作品所傳達的資訊是多方面的;另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一種較為合理、科學的鑑賞途徑,讓他們能夠比較熟練地從形式和社會學等角度理解作品的內在精神,以及通過比較的方法來全面認識一幅作品,養成良好的欣賞習慣。

(六)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瞭解美術鑑賞的四種方式

技能目標:掌握美術鑑賞的四種基本方法。能比較熟練地運用這四種方法對作品的形式特徵、社會含義、內在精神以及文化內涵進行具體鑑賞分析。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學會從多角度多層面鑑賞美術作品。

(七)教學重點:如何從多角度去欣賞一幅美術作品。 教學難點:四種鑑賞方法的運用

(八)教學準備:教具:教材,課件,多媒體裝置 學具: 教材,筆記本

(九)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新課匯入

師:播放一段影片

在巴黎的羅浮宮裡,它被稱為第779號畫座。它是描寫一位不知名的義大利女士微笑的畫作,它的名字叫做蒙娜麗莎。從它被畫下來的那一刻到現在已有五百年。全世界都受它吸引被它神迷,這位神祕女郎究竟是誰?她為什麼會成為今日的超級巨星?她的微笑隱藏著什麼祕密?

今天就讓我們一塊兒走近《蒙娜麗莎》,一起感受大師的風采。

二、初步觀察

師:映示《蒙娜麗莎》圖片。請學生談對作品的初步印象:提問1:這幅作品表現了怎樣的一個人物形象?

生:分四人小組討論,將談話記錄整理在課堂練習反饋表上。 生:請代表發言 師:提問2:你看到這件作品之後想到了什麼? 生:討論,記錄,發言

師:歸納總結。引導學生看教材P7頁上的圖表。 提問3:我們的發現和書中圖表有何不同?這說明了什麼?生:回答

師:總結。1、一幅作品所包含的資訊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單一的。2、僅僅靠觀察外表和淺層次的思考並不能真

湘版高中美術鑑賞教材第二課《禮儀與教化》第二課時

本課教學目的:

1、瞭解並感知人類早期文明的傑出代表——古埃及美術多方面的輝煌成就,認識它的價值和意義。

2、初步瞭解美術的起源和人類審美意識的產生,能用所學的知識鑑賞古埃及的美術。

3、能瞭解古埃及美術的原始作用,深刻理解早期美術的服務物件以及發展到現在的功用。 教學重點為了解古埃及美術與古埃及人的信仰與觀念,以及其服務物件及作用,瞭解沿用千年的風格程式。

教學難點為埃及流傳千年的風格程式需要在審美方式上樹立正確的觀念,進行深入的理解。 採用的教學手段為資料圖片展示,相關資料影像播放,師生討論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匯入部分

採用孩子們耳熟能詳的斯芬克司的神話故事入手,由故事中的謎語作為開場匯入,一步步深入設問,引出獅神人面像,從而進一步引出課題古埃及美術。

a、謎語:早晨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 (謎底是人,簡單解釋)

b、提問:這個謎語的來源?請簡單介紹

獅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的神話故事。

c、進一步提問:世界上最著名的獅身人面像現在那裡?距今多少年?(埃及,距今4500年)

引出課題——古埃及美術(板書課題)

第二部分 授課分為四部分

(1)提問思考

a、法老修建獅身人面像的目的?為什麼要把法老的身體做成獅子的形象?

古埃及法老為了製造人們對統治者的崇拜而建立起來的巨大的人工紀念碑。面部按照法老哈佛拉的形象雕刻,身體雕刻成獅子。古埃及人認為獅子是力量的象徵,統治者們喜歡用獅子來比喻自己。雕像實際上是法老力量的象徵,是統治者為了製造人們對他的崇拜的產物。如同商朝的鼎一樣,是權利和禮儀的象徵。

b、獅身人面像旁邊的建築是什麼?

吉薩三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哈佛拉就是胡夫的兒子。

c、金字塔的原始作用?——法老的陵墓

討論:金字塔從外表給你什麼樣的感覺?請同學朗讀遊記

金字塔非常突兀地屹立在開羅西南的高地上,沒有任何鋪墊和過渡。關於金字塔的圖片和報道,我已經看到過很多,按說是不陌生的,但目光接觸的一剎那,還是不由自主地被震撼和俘獲,心生驚悚(s?ng),與生俱來的渺小感就充斥全身。

金字塔除了作為陵墓,法老還出於一種什麼樣的目的把它修建的如此高大?(對於人的精神有一種震懾作用,對於當時神化法老本身以及更好的從精神上統治臣民有很大的作用。) 金字塔作為法老的陵墓,外部巨集偉壯觀,內部也被精心的裝飾有許多壁畫。(引出下一部分內容——埃及壁畫)

(2)壁畫影像播放,壁畫圖片展示

壁畫記錄了法老或貴族的豐功偉績和日常生活,空白部分用文字填滿,當時只有貴族才能夠有權利習字。

a、討論總結古埃及壁畫中人物各個部位的角度變化,討論原因。

頭部側面,眼睛正面,肩部正面,腿部側面,古埃及人把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清晰完整的包括在一個圖形裡。

b、埃及繪畫即定程式總結,影像播放

埃及的壁畫非常裝飾,但是雕塑非常寫實。(引出雕塑的內容)

(3)結合欣賞雕塑《拉荷特普及其妻諾夫爾特公主像》

展示欣賞圖坦卡蒙王陵出土的法老黃金面具。

(4)對比《涅菲爾蒂王后像》和《米洛斯的阿芙羅狄特》

西方美術史家認為雕塑史上的兩件最美的女子雕像

討論思考:喜歡哪一個?說出理由

最後進行總結,古埃及美術的原始作用:為法老和他的統治服務,體現了君主化的神權。同時播放片段影像動態總結。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中國美術鑑賞部分第六課內容中國古代園林的欣賞。中國園林在世界園林藝術中具有鮮明的個性和藝術成就而獨樹一幟。教學內容是中國園林的起源、發展;中國古代園林的的分類: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結合古人造園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原則(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具體介紹具有代表性的幾類園林形式頤和園、拙政園、水繪園等,啟發學生體會中國古代園林的特點和優點,激發學生保護園林藝術。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中國古代園林的種類、特點及代表作品。

(2)結合例項瞭解中國古代造園藝術的思想和原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四個活動來完成本節課。通過中國園林的概況瞭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下面賞析活動打基礎;拙政園的賞析讓學生掌握一些賞析的方法;頤和園與凡爾賽宮的對比,突顯古代造園精神;如皋水繪園的描繪使學生感情的得到昇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我國古代園林藝術的學習,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激發他們的愛國之情以及保護園林遺產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通過幾個經典性的園林瞭解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構成要素,自然環境及人工環境的山水、建築物及特殊的文人內涵、園林內的樹木花卉、園外的景觀-------。是如何達到人與自然地和諧,"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事例啟發學生愛護園林遺產。

學情分析:

前面一段時間鑑賞課的學習,特別是前面一課《皇權的象徵--故宮建築群與天壇》讓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歸納、判斷的能力和鑑賞園林藝術作品的能力。但是農村高中的學生由於外出旅遊觀光的機會少,知識面狹窄,所以學生課前要預習及收集相關古代園林的知識和圖片。

另外以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者,激發學生興趣,培養他們創新意識,主動參與探究學習。

教學準備

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宛自天開--古代園林藝術》。

學生帶課本以及課前準備的資料。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階段(媒體短片欣賞)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象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前一節課我們共同學習過以木結構為主要特色的體現民族文化精神的中國古代建築,故宮,天壇-------。今天我們同樣學習我國古代建築藝術遺產中的一顆明珠--中國古代園林藝術。

【設計意圖】通過幻燈片的欣賞讓學生了解中國建築藝術的博大精深。加深回顧上一課學習的內容,初步感受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特點,為了解欣賞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打下基礎,激發學生對園林藝術的興趣。

二、發展階段

活動一(瞭解思考):中國園林的概況(幻燈片放映並講解)。

園林的歷史:

中國園林最早見於史籍記載的是西周的靈囿,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士大夫等追求自然情趣的私家園林,到明清兩代成為造園的高峰時期,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是造園的鼎盛時期,至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

造園藝術的原則:

中國古典園林的園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來塑造自然的景色,達到"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所以,園林中除大量的建築物外,還要鑿池開山,栽花種樹,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風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畫為藍本,參以詩詞的情調,構成許多如詩如畫的景色。這與"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一致的。老子提出要道法自然,莊子曾說:"山林歟,皋壤歟,使我欣欣然而樂歟。"而作為儒學始祖的孔子則把這種熱愛昇華到把山水比作人的品德的境界。所以,中國古典園林是建築、山池、園藝、繪畫、雕刻以至詩文等多種藝術的綜合體。

園林的分類:

提問:上面我們看了相關園林的歷史以及中國園林的造園藝術的原則,那同學們知道中國古代園林主要分幾類嗎?

皇家園林:圓明園、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

私家園林: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個園、寄暢園、豫園-------。

寺觀園林: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及文字的講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加深對園林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為接下來具體分析園林藝術做準備。

活動二(感受體驗)欣賞私家園林拙政園。

問題:拙政園的佈局設計中是如何體現中國古代的造園的理念和精神的?(學生討論分析)

教師總結:拙政園是我國"四大名園"之一,是蘇州古典園林建築中最大的一個園林。主要以水景為主,富於自然情趣。在佈局上非常活潑,模仿自然地"自然式"的'佈局。該園的水面積佔全園面積的五分之三,亭榭樓閣,造型輕盈活潑,浮廊緊貼在水面的浮廊倚牆起伏而行,猶如游龍戲水,浮在水面。園景模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創造自然的景色,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體現了中國古人尊重自然並與自然相親近的"天人合一"觀念。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對園林藝術的興趣,把賞析活動引向深入。讓學生了解園林藝術設計的理念和精神

活動三(探索分析):欣賞中國古代皇家園林"頤和園"。

結合教材及學生收集的資料請一位學生介紹一下頤和園,包括頤和園的歷史、景點的佈局設計、標誌性的建築、特色景點等。

帶著問題欣賞西方園林"凡爾賽宮":

討論:作為古代園林的我國的"頤和園"與西方的"凡爾賽宮"在園林的設計原則及審美方面有何異同點?

學生:它們的共同點是它們都屬於皇家園林,但是風格上不一樣。凡爾賽宮的設計上很規則,很有現代感。頤和園給人的感覺很隨意,與自然融合,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教師總結:古代建築藝術是審美價值和倫理價值的統一,頤和園與凡爾賽宮同屬於皇家園林,在園林設計上共有的特點是大型建築物佈局嚴謹,體現了等級制度,具有宮廷氣概。但是它們又表現出不同的審美觀念和思想觀念。頤和園把建築通過巧妙地組合與地形和山石樹木互相配合,創造一種富麗堂皇而富於變化的藝術風格。突顯我國古代造園原則"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凡爾賽宮是以中軸線對稱、均勻、規整式的園林佈局手法。造園風格被稱作"勒諾特式"或"路易十四式"凡爾賽宮巨集偉壯麗的外觀和嚴格規則化的園林設計是法國封建專制統治鼎盛時期文化上的古典主義思想所產生的結果,幾百年來歐洲皇家園林幾乎都遵循了它的設計思想。

【設計意圖】通過前面的拙政園的賞析,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分析頤和園,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然後再通過頤和園與凡爾賽宮不同園林的比較,使學生更能清晰地體會中國古代的造園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活動四(課堂拓展)憶水繪園

伴隨著輕音樂向學生展示如皋水繪園的美景。

水繪園位於如皋縣城東北隅,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水繪園是蘇北平原上一顆璀燦的明珠。水繪園以水為貴、倒影為佳,既秀且雅;而其以園言志,以園為憶、並融詩、文、琴、棋、書、畫、博古,曲藝等於一園的特色,又足以說明它原來是一座饒有書卷氣的"文人園"。

通過幻燈片展示再結合同學們自己對水繪園的記憶描繪出你心中水繪園的景象。

找幾幅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師總結:同學們手中表現的水繪園各有特色,都很美。希望同學們能用實際行動保護我們的園林藝術

【設計意圖】作為如皋的名園水繪園,學生基本上都遊玩過。通過憶水繪園環節,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出發,引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錶達能力,增強保護園林的情感。

 三、本課小結

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是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一。園林藝術植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總體性、綜合性很強。

它是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園林建築,在世界園林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象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

四、評價方式

縱向評價,採用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和自我評價的綜合評價方式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全方位評價。

橫向評價,注意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公平公正地評價每一個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尋找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五、教學反思

整個教學流程的安排是以四個活動(瞭解思考-感受體驗-探索分析-課堂拓展)為主線,思路清晰,節奏緊湊。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興趣,控制好知識的深淺度,合理地利用課堂開創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使學生既有興趣學習又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目的在於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讓每個學生感受到世界的美好,體會到身邊有很多美的東西存在。

合理利用評價方式,鼓勵學生學習,幫助他們拓展思維,放飛思想。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4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美版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鑑賞第8課所有的美術作品都一樣重要嗎——美術作品的意義與價值判斷。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法運用、和教學過程三個步驟加以闡述。

一、教材分析

這節課首先對教材進行分析,任何美術作品一旦產生就不再屬於藝術家,而是屬於整個社會和觀眾,所以不同的美術作品在不同的社會和觀眾眼裡就會有意義和價值上的差異。

(一)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的在於使學生認識到,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既有絕對的一面,也有相對的一面。主動參與是美術鑑賞的前提和保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高美術鑑賞的能力,培養審美的眼睛。

這樣設計教學目標,是因為不同的人在欣賞同一幅作品時,對其意義和價值的判斷是不一樣的。

(二)教學重點

有兩個方面:一是使學生了解美術作品的意義與價值與時代性和地域性的關係,二是使學生了解對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的判斷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和理解。

(三)教學難點:

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既有絕對的一面又有相對的一面。

(四)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作為引子說明美術鑑賞不僅要了解藝術家的意圖,還有一個觀眾對其意義和價值的判斷問題;

第二部分講述的是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與其產生的時代和地域之間的關係,即它的產生受當時的時代和地域的限制;

第三部分如何判斷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

第四部分如何看待美術作品意義與價值判斷上的分歧?

二、教學方法採用的有講授法、探討法、展示法。

學法:

三、教學過程:

首先匯入課題,由馬遠、夏圭的小品式山水畫在不同時期不同的人眼裡給的評價不同,說明美術鑑賞存在從不同角度理解和進行價值判斷的問題。

教學內容一: 美術作品的時代性與地域性。

①首先通過

羅中立的油畫《父親》,來了解美術作品的意義與價值與時代的關係。羅中立借鑑西方現代領袖像的形式刻畫了一個勤勞、樸實、善良而又貧窮的老農形象。他那古銅色的'臉,長期的艱苦歲月造成的那條條車轍似的皺紋,柴耙似的雙手以及缺牙的嘴巴無不飽含著畫家深沉的情感和對造成這一現實的深刻反思,從而激發起人們對現實特別是對廣大農民命運的關注。作品與文革時期的“假大空”的題材形式的作品相比是一種反叛,同時真實的再現現實。作品一經展出立即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是新中國成立來影響最大的美術作品之一。由此說明,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受時代限制。

②名詞解釋 :時代性 地域性

以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畫與同一時期中國的文人畫相比較,說明美術作品的意義與價值受地域的限制。

通過部分作品賞析,讓學生自己探討、分析、鑑賞作品,對作品的意義和價值作出正確的判斷。

教學內容二: 如何判斷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

以西方歷史上不同時期三位雕塑家創造的三個《大衛》為例,進一步說明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與時代和地域之間的關係,由此指出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有絕對的一面,也有相對的一面。

教師活動:作品展示:多納太羅的《大衛》,米開朗基羅的《大衛》,貝尼尼的《大衛》

多納太羅的《大衛》表現的是少年大衛殺死巨人哥利雅後用腳踩在巨人的頭上,流露出勝利的喜悅和自豪的神情。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塑造的是臨戰前鎮靜的站在那裡,左手緊握投石器,警惕的盯視著敵人,眉宇間充滿了必勝的信心。雕塑家用這個幾乎靜止的姿勢,有力的傳達出臨戰前的高度緊張氣氛以及那蘊蓄在大衛體內的巨大力量。

貝尼尼的《大衛》塑造的是一個正在艱苦搏鬥中的大衛,更具有生活的真實性。他的大衛更像是一個身處逆境、堅忍不拔的鬥士。在這種狀態下,藝術家得以表現人體旋風般的運動和人物激越的感情。

通過鑑賞三幅作品,瞭解藝術創新的問題,主要是從理解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的完整性方面說的。

實踐練習:

學生作品賞析:《吹笛少年》 《艱苦歲月》 《吹笛女》

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正確賞析作品,同學們之間可以互相探究討論。

教學內容三: 如何看待美術作品意義與價值判斷上的分歧?

這部分著重強調的是個人感受和判斷的重要性,並給出了判斷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的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分歧的產生,既說明了美術作品本身的多義性,也是對作品的豐富和補充。但另一方面對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的判斷又不是任意的,必須建立在對作品及其相關知識瞭解的基礎之上。

教學內容四: 我們對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的判斷可以有以下幾種批評形式:

(1)品評式或品鑑式批評

(2)形式主義批評

(3)歷史批評

(4)社會學批評

(5)心理學批評

四、知識總結

五、板書設計:

通過多媒體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課課題,然後分別展示美術作品的時代性與地域性,如何判斷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 何看待美術作品意義與價值判斷上的分歧?我們對美術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的判斷可以有以下幾種批評形式四個分支環節,講解與探究結合,並穿插部分美術品圖片介紹。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5

教學目的:

讓學生了解基本的作畫步驟,構圖知識,美術術語的基本含義

重點、難點、及措施:

重點理解構圖知識和美術術語的含義

教具:

幾何石膏、掛圖

教學過程:

一、匯入:舉生活中的生動圖片。

二、素描的含義;

1、用單色的點、線、面的結合表現物體的形體,色調明暗層次等造型因素的繪畫。

2、寫生素描從內容上分為靜物,動物,風景,人像及人體素描等。

3、工具可分為鉛筆、炭筆、鋼筆、毛筆、水墨、粉筆。

4、作畫時間可分為長期素描,速寫,默寫。

5、從繪畫傳統的角度分為;中國傳統的素描(白描)、西方寫實傳統的`素描。三、素描的表現語言

1、線條、色調。對於初學者,首先學會用線條表現形象,即學會用線條打準輪廓及把握比例,透視關係等。

2、初學者注意表現形體的明暗和色調的深淺。

四、素描能力的高低取決於三個方面;

1、感覺能力

2、知識(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

3、技巧:勤,練。

五、觀察能力:在動筆作畫之前,應該用足夠的時間觀察,研究,分析形象的特徵。要堅持多看,多分析,不斷深化認識和理解的程度,如觀察表現。

1、首先分出兩大明暗體系。

2、用比較的方法分出兩大體系中不同色調的變化。

3、在比較不同的色調時,要時刻注意形體結構的變化和周圍環境的關係及形面,在色調的處理上,有些地方要細膩柔和,有些地方要簡練,概括。

六、素描的要求:

1、物圖得當。

2、造型準確。

3、質感空間感強。黑白的關係,近實遠虛,近大遠小。

七、素描考試指導:構圖定整。結構明確。層次分明,刻畫深入,總體感強,注意形象(區域性)。

八、靜物寫生:

1、構圖,上下左右均衡。

2、切點定形。

3、形體分析。

4、鋪大調子。

5、深入刻畫(整體-區域性-整體的素描原則)。

6、整體調查。A、形體比例處理。B、形體色調錶現。C、形體背景有空間感

D、物體質感。

九、教師從總體上進行總結,讓學生有一個系統的知識結構。

十、課後作業: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臨摹一幅石膏素描。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6

各位專家、老師:

您們好!我是xx號選手,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美術鑑賞》第一課《學些美術鑑賞知識》。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首先是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學些美術鑑賞知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鑑賞》的第一課。作為普通高中階段美術科目的學習模組之一,美術鑑賞課程要重在幫助學生學會欣賞、鑑別與評價中外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其藝術鑑賞力,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熱愛中華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場。

(1)通過教學,幫助學生了解美術的範圍、性質,各門類的特點及中外美術發展的大體脈絡。

(2)幫助學生掌握美術鑑賞的基本方法,通過對具體作品的典型分析,以點帶面,觸類旁通,儘量做到每課教學能使學生了解相關的美術觀點、美術規律。重在理解、貫通,養成獨立分析能力,而不在於記住個別結論。

(3)讓學生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美術現象,結合從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進行調查研究,收集資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絡

第一課主要是讓學生概略地瞭解美術是什麼,包括哪些主要的門類,懂得進行美術鑑賞應具備哪些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愛好,受到審美教育。

學情分析:

大部分同學在國中時根本沒上過美術課,對美術課早已麻木,失去興趣。不瞭解其對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個人素質的完善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一幅經典繪畫直觀的形象和蘊涵的豐富哲理會影響人的一生。教學目的分析:

通過這堂課,我力求使學生了解美術範疇,建立“大美術” 觀念。

在能力和情感上達到以下目標:

能力目標:使學生了解美術鑑賞的基本方法,並能初步應用該方法進行鑑賞練習。 情感目標:通過美術作品的欣賞,使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培養學習美術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我認為本節課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鑑賞的基本方法。難點是應用該方法進行練習。

教學過程:

我對教學過程的處理分為以下四步:

首先第一步是匯入

同學們在國小和國中都學習了美術,我讓學生暢所欲言,說說都喜歡哪些美術作品,並談談自己喜歡的原因。學生此時回答可能有:中國有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奔馬》、張大千的《春水歸舟》等,外國有凡高的《向日葵》、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等。

不管啥樣的回答,都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主。

接著我讓學生欣賞課本插圖《向日葵》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畫。

我設計了以下問題,引導學生看書:1、鑑賞僅僅是欣賞嗎? 接著講述什麼是美術?它和藝術的關係是什麼?並板書: 美術的定義: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塑造可觀的靜止的,佔據一定平面或立體空間的藝術形象的藝術。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美術、藝術:源於古羅馬拉丁文“art”,都指自然造化的人工藝術,即通過手工製作的一種藝術。包括文學、音樂和戲劇等等。之後中國文藝界、教育界才把“美術”和“藝術”這兩個概念區分開來。藝術包含美術,美術只是藝術的一個門類,藝術還包括音樂、戲曲、影視、文學、雜技等。

第二步、新授部分

首先通過對比的方式引出美術的真正定義。

接著講述美術的範疇並板書:

繪畫 ﹙壁畫、中國畫、油畫、水彩、水粉畫、版畫等美術雕塑 ﹙圓雕、浮雕﹚ 建築工藝 ﹙編織、染織、刺繡等﹚書法、篆刻

我對於美術的各種型別讓學生舉例,然後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⑴歷史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流派及代表人物?

⑵這些著名的畫派在藝術特徵和風格上有何差異?

學生簡單表述後,我結合圖例,採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第一幅:《放牧》

第一是藝術形式:雕刻巖畫:岩石,這自然界的基本要素,從遠古時代起,它就不斷地被人類使用著,作為勞動工具,作為日常用品,也所為生的和死的住所。岩石,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畫布,先民們在岩石上刻劃和塗繪,來描繪人類的自身生活, 以及他們的想象和願望,這就是巖畫。

第二是年代:古代

第三是畫面內容:對動物的各種基本形狀和人手掌的描寫,表達出當時人類的生活方式。 第二幅:《宴樂採桑狩獵交戰紋壺》

戰國時期的雕刻作品描繪了宴請賓客、歌舞聲樂、採桑、狩獵、交戰(水戰、陸戰)等場景,請在圖中一一找出。

第三幅:《人物御龍帛畫》

此處我設定了三個問題:a你從畫面中看到了什麼?b構圖上有何特點?c根據男子的動作猜測他想做什麼? d 該帛畫用什麼造型手法?

分析的第四幅是《奔馬》

我首先介紹該作品的歷史背景、構圖用筆特點。

承上啟下,我接著講美術理論的基本知識。

我首先簡單介紹“六法”理論,氣韻生動、應物象形、骨法用筆、

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

接著講解美術鑑賞基本方法

對不同作品進行比較研究:縱向和橫向比較(並進行板書)

然後讓學生自己觀察,選擇一副插圖進行鑑賞,2分鐘後,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強調他們個性。

第三步是小結

美術鑑賞的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鑑賞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質,為了更好鑑賞必須掌握美術史、美術理論的基本知識,它的方法一般為對不同作品進行比較研究。

第四步是給學生布置作業一個課後練習題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7

一、指導思想及設計理念

高中的美術教育需要在鞏固興趣、發現特長的基礎上不斷地對知識進行拓展、提升。教學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主"的教育思想,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本節課"古代陶器與瓷器"的欣賞,旨在提高學生對中國民間陶瓷藝術的深刻理解,並對其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為工藝美術的審美與認識起到一定的鋪墊作用。

教學思路設計如下:

1、本課的教學以圖片欣賞、圖片對比與分析為主線,不斷滲透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藝術魅力。

2、講解作品的同時,插入陶瓷的一些基本製作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學情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中陶器作品欣賞,旨在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了解人類優秀的的傳統藝術,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本課的教學內容分為三大問題層層遞進。

第一:古代彩陶藝術的發展及藝術特點;

第二:古代素陶藝術的發展及藝術特點;

第三:古代瓷器藝術的發展及藝術特點。

2、學習物件分析

高中生的身心發展水平接近於成熟狀態,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不斷增強,知識和社會素養不斷提高,且具有較強的判斷、辨別、分析問題和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們對古代陶瓷藝術的接觸較少,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具有代表和優秀的不同種類的陶瓷藝術作品進行鑑賞,領略陶器藝術的特徵和相關知識,讓學生感受和體會到陶器藝術的美感,塑造學生較健全的藝術修養、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和充實豐富的精神世界。

三、教法學法分析

美術是一門培養人審美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只其所以然,考慮到高中學生面對應試教學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圖片引導教學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

以圖片引導的方式來推進知識的學習。針對本課陶器的分類、不同陶器的藝術特點、陶器的製作等相關知識,在教學中以環環相扣的任務來推進整節課的教學。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的知識認識的更清晰更深刻。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古今不同的陶瓷藝術作品欣賞,培養學生對陶瓷藝術作品的鑑賞能力,使學生明確陶瓷的基本概念,瞭解我國製陶工藝的悠久歷史和藝術成就,達到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並逐步提高學生對民間工藝美術審美的情趣。

2、過程與方法:

(1)設計循序漸進的問題,讓學生嘗試著去解決,使學生逐漸對所學知識加深印象,增強自信心,從而增強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勇氣和意識;

(2)通過作品欣賞、感受、體驗、討論、評述等過程,培養學生一定的審美鑑賞能力;

(3)展示豐富的陶瓷相關圖片資料,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課外知識的涉獵和介紹,鼓勵學生大膽實踐,增強學生創新的意識並逐漸形成在社會活動中積極主動地觀察和學習,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2)通過學習,瞭解我國古今豐富多彩的陶瓷藝術形式,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從而更進一步瞭解中國本土的美術,熱愛本族優秀的美術形式,並逐步提高傳承本民族藝術的意識。

五、重點難點

重點:不同時期陶瓷藝術的特點

難點:不同時期的陶瓷藝術特點產生的社會背景及簡單的製作工藝。

六、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多媒體裝置、教學課件、相關美術圖片資料、實物陶器和課本等。

學生準備:收集陶器藝術圖片資料、相關課外書籍、新疆土陶的相關資料。

七、教學過程及內容:

1、匯入

教師活動:(提問)上課之前,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一問大家,你們知道英文單詞"China"的漢語意思除了"中國"的解釋以外,還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並回答出還有"陶瓷"的意思等等

教師活動:(1)板書: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與瓷器藝術

(2)回顧知識點並引入本課話題:前面一節課,我們瞭解到中國是一個愛玉之國,崇玉之邦,中國有著燦爛文明的民間藝術形式,除了玉器,剛才大家所說到的"陶瓷"也是中國對世界人民所做出的又一大突出貢獻,其地位從中國的英文名稱中可已看出,它早已廣泛深入人心。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一個非常燦爛的陶器藝術發展史,這節課,就請大家和我一起來學習一下中國古代陶瓷藝術。

2、講授新知識,欣賞並分析作品

教師活動:(1)提問:根據課前的預習及大家對陶器藝術的認識,請位代表向大家介紹一下"陶器藝術產生的社會背景"

(2)板書:一、 陶器藝術產生的'社會背景:

學生活動:(舉手回答問題):(1)陶器的出現,標誌著原始人階段的結束和新石器時代的到來。(歷史學科知識)(2)中國最早的原始陶器發現於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和湖南道州玉蟾巖,距今都在萬年以上,處於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時期,和世界上其他地區陶器的出現年代相近。(p.9)

教師活動:(引導並梳理補充知識):陶器的出現與火的發明和使用有著密切的關係,大約8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在實踐過程中就利用泥土和水混合捏製各種造型的器物,然後晒乾,燒烤後就形成了陶器。相傳我們的祖先在使用火的時候,無意間發現將泥土塗抹在樹木或皮毛之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火功能。人們就經過不斷的改造,終於製作出各種原始陶器,當時的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品,人類在長期實踐過程中不斷對陶器進行裝飾,從而使陶器逐漸達到了實用和審美的有機結合。

教師活動:(1)(提問):古代陶器種類豐富,根據實用功能的不同大致可分為食器和水器,從型制色彩上主要分為幾類,它們的名稱是什麼?

(2)板書:二、陶器的分類

學生活動:看書討論並舉手回答問題:陶器從型制色彩上主要分為彩陶和素陶兩大類。

教師活動:

(1)板書:陶器 彩陶:

素陶:

(2)教師總結後,播放作品圖片,並且請學生對作品做簡單的分析說明,老師引導並補充;

(3)佈置思考題:在分析完作品後,請各小組派代表總結一下彩陶藝術的分類及它們各自的藝術特點。

a、《人面魚紋盆》(仰韶文化半坡型別)

學生活動:(討論並舉手回答問題)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半坡遺址,距今 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該陶盆質地細膩,造型敦厚,簡潔樸實,尤其是盆內壁用紅黑色彩繪出的兩組相對的人面魚紋,在圓形的人面上有髮髻,兩耳左右各畫一條小魚,口內銜兩魚,在人面之間有兩條魚兒在遊動,形成相互追逐的動勢,線條簡練而生動,反映出當時漁民的藝術想象力和藝術創造熱情。

b、《鸛鳥石斧彩陶甕》(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別)

學生活動:(討論並舉手回答問題)出土於河南臨汝縣閻村出土,現藏於國家博物館。此甕外壁繪鸛鳥食魚,其旁繪一石斧。平塗著色勾線,為彩陶中僅見的一種畫法。

c、《彩陶舞蹈紋盆》(馬家窯文化)

學生活動:看書討論並舉手回答問題: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出土於青海大通縣,距今約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內壁口沿畫三組舞蹈人,各組均為五人,手拉手,頭向一邊側著,兩腿稍微叉開,頭有髮辮,身有尾飾。從髮辮和尾飾運動的方向,明顯看出這些人正在有節奏地舞蹈著。盛水之後就像一個小小的池塘,人們在岸邊歌舞,別有一番情趣,無論從題材、裝飾、考古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教師活動:(提問)原始人為什麼把圖案裝飾在盆的內側?

學生活動:(回答)當時的人類都是席地而坐,無論拿在手上還上放在地上,多數是俯視,看到的是盆的內壁。

d、《漩渦紋尖底瓶》

學生活動:(引導分析)實用功能:裝水的容器。瓶口小,攜帶時,水不容易溢位來,尖底可以直接插入鬆軟的土中,以防傾斜使水外溢,兩側穿繩的耳,注滿水可以用繩子提出水面;審美功能:採用漩渦紋圖案,以漩渦為中心,用點、線、面結合,具有奔放的美感。

e、《彩陶旋渦紋甕》

現藏國家博物館,出土於甘肅永靖縣,是儲存種子的器具,造型圓渾,飽滿,在器身的口、肩、腹部,以旋紋為間隔,組成三條裝飾帶,在主要部位繪旋渦紋,上下分繪水波紋、旋紋、主次分明,構圖嚴謹,為彩陶藝術的傑作。該甕上方的連續紋樣猶如一個華麗的大披肩,正面俯視是以瓶口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適合紋樣。(圖片)

教師活動:(提問)看完剛才的圖片,並且通過大家的討論和分析,我們知道了這些單獨的彩器藝術作品所具有的藝術特點,那麼現在每組派代表完成我前面佈置的思考題:總結一下彩陶藝術的分類及它們各自的藝術特點。

學生活動:按小組回答,並且讓其他同學作補充(老師引導並總結,用課件逐步展示以下知識點)

彩陶: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和空間的東西發展,彩陶可以分為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兩種型別。

a.仰韶文化(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

動物紋向植物紋轉化

半坡:以動物紋為主,魚紋最多;

廟底溝:以植物紋為主,圖案漸多;

b.馬家窯文化:以半山型別為頂峰,出現輪制技藝。

旋渦紋或波浪紋,圖案化增強

半山:

馬廠:

教師活動:(1) (總結)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中國彩陶進入興盛時期,並向西北地區推衍,出現燦爛的馬家窯文化,經歷馬家窯-半山-馬廠前後相承的三種文化型別,大約一千二百多年的發展衍變,而進入尾聲。

(2)播放《白陶鬹》及《黑陶蛋殼杯》作品圖片,轉入話題。

(3)提問:請同學們告訴我,這是什麼作品?

學生活動:(回答)白陶和黑陶

教師活動:(1)板書:素陶 白陶

黑陶

(2) (提問)請同學們告訴我,你們在看到這兩幅作品後,與前面的彩陶相比,你們發現它們有何不同嗎?有誰願意起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對素陶的認識?

學生活動:(回答)素陶主要分為白陶和黑陶,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把陶器藝術推向最後一個高峰。(精緻化、貴族化) 大汶口文化晚期(公元前2800-前2500)年已使用快輪製造陶器, 製成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和白陶鬹等貴重器物。到了龍山文化時期,黑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提高,一些典型器物薄如蛋殼而且厚薄均勻,器型規整,器壁厚度有的甚至不到0.5毫米。黑陶的製造是在燒製過程中應用了煙燻法和滲碳技術,使之變得烏黑光亮。以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為代表的黑陶藝術追求材質、造型設計和工藝設計的極致,使陶器製作精緻化、貴族化。並在性質上脫出原來的實用意義而衍化為貴族所獨佔的禮器。

教師活動:(總結)我們剛才一起學習了中國古代陶器藝術的發展,欣賞了一些最有代表性的的陶器作品,分享了他們所擁有的藝術特點,現在我們再來總結一下,中國古代陶器藝術的發展脈絡:

(1)陶器藝術作品圖案的內容由動物紋向植物紋轉化;

(2)陶器藝術作品圖案的形式是從具象向抽象轉化;

(3)陶器的功能是從適用向具有裝飾意義的禮器發展;

(4)陶器藝術的製作工藝從粗糙向精緻化發展。

作業:

中國古代陶器藝術雖然早已離我們遠去,但是我們要是想對其有更深入的認識,同學們也可以去博物館大飽眼福。這些珍貴的考古發現為現在的藝術家及學者們提供了無窮的創作靈感,大家現在就開始尋找尋找你們的創作靈感,參照自己收集的古代陶器藝術資料,畫一幅具有不同藝術風格的古代陶器圖案作品,並預習下一節課"瓷器"的有關內容。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色彩心理》是選取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高階中學美術課本》(試用)第三章《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的部分內容。這一章包括形體、明暗、色彩、空間和肌理共五部分,我從中選取色彩這一節加以擴充套件,成為本節課的內容。本課從首先回顧色彩的基礎知識,然後通過遊戲,讓學生體會色彩心理的作用,並聯系生活去感受色彩心理。採用Authorware製作的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既加強了課堂的互動能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藝術薰陶。

2、教學目標 :

美術欣賞課教學的目的是通過美術基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學會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方法,進而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根據高中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當前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為:

(1)知識目標:

掌握有關色彩的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

A.提高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

B.培養學生對色彩的實際運用能力

(3)發展目標:

A.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B.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C.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競爭和發展的能力

(4)情感目標:

A.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B.培養學生以審美之心來感受生活,看待社會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1)常見色的心理效應

(2)常見色的色彩聯想

教學難點 :常見色的心理效應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 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 中,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在傳統的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教師習慣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講典故、說故事、聊趣聞,逗得學生哈哈大笑。但學生終究處於被動灌輸的地位,他們不會主動去體會藝術作品的魅力、不能將課堂中學到的.美術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一節課下來,除了大笑外,別無收穫。因此本節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 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並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慾望。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式如下圖:

生 初步感知——樂中體驗——討論探究——知識擴充套件——情感昇華

互 動

師 引導觀察——情景創設——啟發點撥——彙總歸納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設計了兩個遊戲,讓學生通過遊戲來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生每參予一個遊戲,都會思考完成遊戲的辦法,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感受到色彩的魅力,然後在遊戲中體驗,在討論的環節中聯絡實際,自由發揮,對討論結果探究驗證,最後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知識擴充套件。教師從學生遇到的問題入手,引出學習任務,然後啟發學生進行討論,對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者學生比較棘手的問題,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最後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於平等的地位。在設計遊戲時要注意遊戲的趣味性,以活躍課堂的氣氛。

三、說過程:

四、說注意事項

1、因為課件的匯入 環節中插入了音樂,在匯入 部分欣賞圖片時,應注意及時把音樂關上,以免授課的其它環節受到影響。

2、在"遊戲一"中,要強調學生看到螢幕上的色彩,說出自己想到的內容時從兩個方面來想:一是實際物體;二是聯想到的心理。如看到紅色,實際的物體可以想到紅旗、血、太陽等,而聯想到的心理有熱情、危險、食慾等。

3、在學生討論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實際生活體會色彩心理的靈活運用,如自己的服裝、校園的環境、教室的佈置等。

4、本課的內容緊密聯絡生活,加上游戲式的教學法,課堂的氣氛非常活躍,教師應注意調控課堂紀律,把握好課堂的活躍程度。

五、小結

本節課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遊戲驅動為主線,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勤於動手、敢於創新,課堂氣氛活躍;從教學效果看,知識目標完全達到,能力、發展和情感目標基本實現。

以上從六個方面闡述了"色彩心理"這一節課的有關設想,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9

1、開場白:

各位好!今天我來說課有兩個目的,一個是不缺單位,另一個是因為我參加了全市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教學比武研討會,回來後我就寫了一個總結報告向學校教導處匯了報,在這裡我準備把外面學習的經驗和收穫結合相關內容把我對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理解和認識說出來,請領導、評委和同志們批評指正。

2、說教材: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是根據《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編寫的,供高中學生選用,共有《美術鑑賞》、《繪畫雕塑》、《設計工藝》、《書法篆刻》和《現代媒體藝術》五個系列共計9本書,我校選發的教材是《美術鑑賞》,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美術鑑賞》上篇第二單元第七課《新的實驗》,也是上篇的最後一課。它既是第二單元的收尾之篇,也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3、說教學目標:

① 引導學生了解20世紀中後期出現和形成的一些新的藝術表現形態,並瞭解他們新的藝術創作理念和特點。

② 通過認知——討論探究——再認知的欣賞過程,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探究能力、理解感受能力)和創新能力。

③ 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審美能力,形成多元化的藝術審美觀和價值觀,逐步樹立寬廣包容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創新精神。

4、說教學重點、難點:

先說教學重點:瞭解20世紀中期以來的藝術家的多種藝術“新實驗”(現代實驗性藝術),以及他們獨特的藝術創作理念和表現手法。

再說難點:大膽發表自己對“新實驗”的感受和見解,通過討論探究獲得對新藝術的再認知。

5、說教學方法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我準備採用如下一些教法和學法。

教法:引導法,演示法

學法:討論探究法,辨析法

教法和學法分別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新課程標準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與傳統教學的角色來了一個互換,教師始終是課程結構的建構者、組織者、開發者、設計者,而學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承載者、探索者、實踐者、創造者,學生才是教學的核心和教學的意義所在。

6、說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採用多媒體裝置和相關的ppt課件,湖南美術出版社《美術鑑賞》教材,教材,參考圖片和相關網頁。

學生準備:湖南美術出版社《美術鑑賞》教材、筆記本等。

7、說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及目標定位

一、課題匯入 用多媒體出示波洛克“滴淌畫”的圖片,然後請同學們發言,波洛克在幹什麼?他的'作畫方式與你以前所見的方式有什麼不同?你能從他的畫中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板書課題:《新的實驗》

從波洛克作“滴淌畫”中引起學生的好奇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和感受畫家的“新實驗”的與眾不同。

二、觀察、感受、探究 第一節:學生自讀全文,自賞每一幅圖片。 第一節:學生通過閱讀欣賞圖文,對20世紀中期以來藝術家的“新實驗”有一個粗略的瞭解和感受。

第二節:學生圍繞如下幾個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並以小組為單位總結髮言。

1、你對現代藝術的看法如何?

2、你同意P51“思考與交流”裡的一些評論嗎?

3、P50—52頁這麼多作品中你最喜歡哪一件作品?最不喜歡哪一件作品?說出你的理由。 第二節:學生通過討論和總結交流 感受的同時,探究現代實驗性藝術的特點:

1、強調藝術的非理性和無意識,從而否定了藝術創作對客觀世界的理性把握;

2、主張藝術的本質在於製造新奇,追求所謂的原創性;

3、嘗試以現成品和自然物來代替藝術品的製作過程,從而取消了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

4、企圖打破藝術博物館體系以及收藏制度,主張藝術向自然靠攏,以此來對抗現代資本主義商品社會對藝術的佔有和消費。

第三節:老師引導學生將P50-52的每幅作品按現代實驗藝術的特點分類,可列出分類表。 第三節:主要是引導學生對現代實驗藝術作品的重新評價,再認知。

三、拓展探究 學生欣賞現代興起的一些新美術形式:沙畫和地畫 讓學生通過欣賞進一步瞭解現代新實驗性的藝術表現形式、表現手法、風格特點,提高鑑賞能力。

四、總結 正如德國藝術家博伊斯所說:“在這個多元的時代裡,藝術是一個不斷擴張的概念,它與生活的界限正在不斷地模糊”。的確,在當代似乎什麼都可以成為藝術。果真如此嗎?也許經過歷史的“大浪淘沙”能夠留下來的“真金”並不多。

高中美術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靜物構圖》是選取湖南美術出版社、現代美術教育研究所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繪畫雕塑》系列中的《繪畫》模組第二課《形的視覺印象》的延伸內容。這一課包括客觀物象在平面上呈現的形體、特徵及我們怎樣梳理客觀物象給我們的印象,我從中選取怎樣梳理客觀物象給我們的印象這一節加以擴充套件靜物該怎樣構圖,作為本節課的內容。本課從首先請同學們把自己最喜歡的照片或圖片進行描繪,然後通過活動,讓同學們給與意見,結合教師所說的理論知識進行修改再創造。採用學生上臺手繪、師生交流的形式教學,既加強了課堂的互動能力,又調動了學生探討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對他們進行藝術再創作。

2、教學目標:

美術繪畫課教學的目的是通過美術繪畫基礎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學會運用繪畫的理論,進而培養學生動手繪畫創作的能力。根據高中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當前美術教學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

掌握有關靜物構圖的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

A。提高學生的觀察靜物取捨的能力

B。培養學生對靜物素描動手繪畫能力

(3)發展目標:

A。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B。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C。培養學生開拓新思維的能力

(4)情感目標:

A。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B。培養學生以審美之心來感受生活,創造生活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靜物構圖的基本形式

(2)靜物構圖的基本原則

教學難點:靜物構圖的基本形式,如何取景

4、教師準備:

靜物作品圖片、知識

5、學生準備:

簡單的靜物:本子,書籍,筆,橡皮擦,文具盒等一些學習用品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因此本節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並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慾望,繪畫慾望。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式如下圖:

生 體會生活總結體會討論探究知識擴充套件再創生活

互 動

師 引導體會說出問題啟發點撥彙總歸納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設計了兩個活動,讓學生通過活動來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首先是回憶自己生活裡的美麗圖片,自己是怎麼把這些情景拍攝下來的,自己有過什麼樣的想法沒有,也可請學生上臺來大概繪畫一下自己有過的好的設想或作品,並闡述一下自己的構思,之後師生一起進行點評,說出優點和存在的一些問題,並請同學提出一些修改的意見,之後教師結合構圖的基本知識點進行講解構圖的要素進而講到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靜物,並講解靜物構圖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原則,結合我所畫的靜物構圖進行分析和闡述。然後要同學們結合靜物構圖理論,自己用眼前書桌上的東西擺設一組靜物並進行取捨描繪,之後再請同學上臺繪一次,並說明自己的想法,怎樣和靜物構圖理論知識結合,我們給與一定的意見,進行完善,並最後總結。在教學中,教師應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於平等的地位,相互交流。在設計活動時要注意活動的趣味性,以活躍課堂的氣氛。

三、說過程:

1、提問:以前出去拍照,你會怎麼拍攝,怎樣構思,有沒有重點?或是自己喜歡的圖片是怎麼樣的,喜歡的是它的什麼?

學生回答

2、活動(一)請同學們把自己美好的回憶再描繪一下,並請同學在臺上進行描繪,闡述自己的觀點

3、大家一起進行點評,提出意見,老師也會提出意見並轉入思考自己該怎樣梳理一些身邊不注意的靜物,該怎樣發現美,並創造美

4、教師結合自己的靜物作品講解靜物構圖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則,並分析作品是如何進行的,另外注意存在的一些常見的構圖錯誤,分析錯誤。

5、學生結合知識要點對自己前面的作品進行修改,並相互交流,完了之後,再創作一幅作品活動(二),就拿自己的學習用品作為道具,進行擺設,取景,描繪,並請同學上臺來展示。大家可以發表意見完善作品

6、總結內容,並發動學生課後去室外取景,並描繪下來

四、說注意事項

1、在活動(一)的時候是要求學生圖說並茂,叫兩個學生上臺就可以了,不拘束學生的思維,暢談自己的設想

2、在活動(二)中,要強調學生結合理論知識來重新認識靜物構圖,並自己創作一幅談自己的感受

3、在學生在下面繪畫時,教師應下臺觀察,選擇有畫的好的或很有想法的同學上臺描繪講解,適當的發問學生這麼畫的緣由

4、本課的內容緊密聯絡生活,加上活動式的教學法,課堂的氣氛非常活躍,教師應注意調控課堂紀律,把握好課堂的活躍程度。

五、小結

本節課以活動驅動為主線,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勤於動手、敢於創新,課堂氣氛活躍;從教學效果看,知識目標完全達到,能力、發展和情感目標基本實現。

以上闡述了靜物構圖這一節課的有關設想,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各位老師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