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文

踏莎行閱讀答案

語文1.25W

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你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算得上好閱讀答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踏莎行閱讀答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踏莎行閱讀答案

踏莎行閱讀答案1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踏莎行·春暮

寇準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

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墉將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1.“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是從哪兩個角度寫景的?描繪了一幅怎樣的面面?(5分)

2.這首詞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又是如何表達的?請簡要分析.(6分)參考答案

參考答案

1.詩句是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進行描繪的(2分)開篇描繪出一幅暮春風物,鶯兒聲老,紅英落盡後,梅樹上也結出了小小的青色果子。由所聞到所見,猶如畫卷般,營造一片清幽的景象。(3分)

2.要點:表達了抒情女主人公對於紅英落盡、芳歇春去的感傷與惋嘆,思念之情,孤寂情懷(3分)上片寫景,下片抒情,全詞情景交融(3分)

參考譯文

春色將盡,鶯聲燕語漸漸不聞,滿地落花堆積,稀疏的青梅斜掛枝頭,眼見著春殘夏初了。濛濛細雨中,一個消瘦的`女子靜靜獨立在畫閣外,眼前的屏風半掩著廳堂,惟見縷縷沉香從屏後嫋嫋散來,更添了幾分幽幽的心事。遙想當年,我們依依惜別時的深情約定啊。如今一別經年,遠方的他依然杳無音訊,可曉得我這份斷腸的思念麼。妝奩久未開,菱飾塵灰滿,眼下竟然連照鏡的心都懶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欄杆上,心下縱萬語千言,卻又向誰人說起?惟有無語凝噎,暗自銷魂罷了。天空灰濛濛的,黯然地銜著綿綿不盡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踏莎行閱讀答案2

踏莎行·楊柳回塘

賀鑄

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雲帶雨,依依似與騷人語。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14.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詞中荷花所處環境,綠柳環繞,鴛鴦雙憩,襯托出荷花的幽獨。

B.詞作既表現了荷花無人欣賞的寂寞,也抒寫出芳華零落的悲苦。

C.詞作運用雙關、擬人等多種手法,既寫荷花處境,也詠荷花情懷。

D.本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懷,情景交融,呈現出柔婉曲折的美感。

15.詞的下片最後兩句有何含意?請簡要分析。(6分)

14.D詞的上、下片都將寫景抒懷相融合。

15.荷花不願意在春風中開放,沒有理由地卻被秋風耽誤了(在秋風中凋落)。(2分)這兩句託物言志(1分),表現了自身不願趨時媚俗(高潔、孤芳自賞)的品質(1分);以及年華虛度、失時零落的`悲哀(或者懷才不遇、不受重用,鬱郁不得志、功業未成的感傷)(2分)。

這首詞是詠荷花,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詞的上闋描畫了一個詳和而恬靜的池塘。而荷花卻生長在池塘僻靜處,只能寂寞地凋落。就象一位美女,無人欣賞,無人愛慕,飽含零落的悽苦。詞人通過美人的自嗟自嘆,也暗露了自己年華的虛度。下闋仍借美人之口言志:即使悽風冷雨,我仍然不在百花爭豔的春天開放,寧願盛開在炎炎的夏日。荷花、美人、君子,形成了完美和諧的統一。

踏莎行閱讀答案3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

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墉將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8.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 是從哪兩個角度寫景的? 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5分

9.請簡要賞析結句長空黯淡連芳草。(6分)

參考答案

8.(5分)詩句是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進行描繪的(2分)開篇描繪出一幅清幽的暮春風物圖(1分)。鶯兒聲老,紅英落盡後,梅樹上也結出了小小的青色果子;由所聞到所見,猶如畫卷般可感可見。(2分)

9.(6分)長空黯淡連芳草運用以景結情手法(2分),長空黯淡寫女主人公遙望遠方,心情黯然;芳草連線長空,表現主人公思念之情綿長(2分),表達了抒情女主人公對春色逝去的感傷惋嘆,孤寂之情和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2分)。

閱讀練習二

8.詞的上闋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有什麼作用?(5分)

9.宋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評道:忠愍詩思悽婉。試結合詞句作簡要賞析。(6分)

參考答案

8.答:描繪了一幅衰落殘敗、寧靜沉寂的暮春圖景。鶯兒聲老,紅英落盡,小梅綴枝,堂外細雨濛濛,堂內屏風半掩,餘香嫋嫋,給人衰殘沉寂之感。(3分)營造了衰敗孤寂的傷感氛圍,引出下文閨中思婦的形象。(2分)(其他補充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答:從描繪的景物看,詞中之景皆處暮春,衰落慘敗,迷濛孤寂,營造出一種淒涼感傷的意境,悽惋動人;(3分)

從抒發的情感看,詞人寫閨中思婦,面對衰敗孤寂之暮春殘景,心情黯然,內心滿是對春色逝去的感傷惋嘆、閨中獨處的孤寂落寞以及對遠人的綿綿思念。(3分)

賞析一

此為一首閨怨詞。全詞表現了一個閨中女子暮春懷人的幽怨情思。上片開頭三句先以景入,首句總寫,次句耳聞,三句目見。將暮春衰落、悽清的景色鋪陳一番,為後面的'傷春情懷做了渲染。接著自室外寫來,由景及人,堂外細雨濛濛,室內靜寂無人,屏風掩住了廳室內的景象,只見未燃盡的沉香,嫋嫋地從屏後散出。此處以餘煙嫋嫋來襯托畫堂之靜,含蓄地表達了女主人公對遠人的渺茫期待。

過片寫到女子不由回憶到當年惜別時彼此的私下約定,可此時離人依然杳無音信,自己的妝匣許久未曾開啟,上邊已滿落了灰塵。這三句直貫而下,層層鋪染,感情逐句加深,將女子長久以來愁苦寂寞,卻始終情真不渝的心愫,表達得極為沉摯凝練。結拍寫女主人公心情極度難過,倚樓遠望,魂銷腸斷,只見到暗淡的長空,連綿的芳草,卻始終翹盼不到心中的他的身影。末句以景收篇,直寫得情思綿延,餘韻無窮。全詞語言曉暢,格調悽婉,實為閨怨詞中佳作。

踏莎行閱讀答案4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小題。

踏莎行山居

秋入雲山,物情瀟灑,百般景物堪圖。丹楓萬葉碧雲邊,黃花千點幽巖下。

已喜佳辰,更憐清夜,一輪明月林梢掛。鬆醪常與野人期,忘形共說清閒話。

[注]“鬆醪”:是鬆膏釀製的酒。

14.下列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句“秋入雲山”,語言簡明形象,“入”字寫出了深山秋意颯然而至的景象。

B.詞人以“瀟灑”形容“物情”,賦予萬物以情志風神,秀逸靈動,意蘊無窮。

C.下片寫月圓之夜,詩人身處良辰佳景,獨對冷清的秋夜,難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上片寫了斑斕如畫的秋山景象,下片寫了清朗閒雅的山居之景,詩中有畫,情景交融。

15.詞人的山居生活有什麼特點?詞中是怎樣表現的?(6分)

答案:

(二)古代詩歌閱讀(9分)

14.(3分)C(並非孤寂悲苦之情)

15.(6分)特點:山居生活愜意自在、閒適清閒。(有“清閒”一詞即可得1分)以優美曠遠,清幽自然的環境來表現;(1分)用與山村田野老相伴對酒共話的`日常生活來反映;(2分)用作者淡泊的心境,怡然自得的心境來表現。(2分)

【其它答法示例:生活環境優美如畫(曠遠、優美、安寧的生活環境;風景如畫,置身於如畫的自然之中),山中清幽的月色;(1分)有鄉村田野之人相伴對酒共話(生活愜意、閒適、清閒)“鬆醪長與野人期,忘形共說清閒話”,詞人常與山野之人相約飲酒,不拘形跡地在月光下談天說地;野人清閒的談吐作者山居生活閒適愜意、怡然自得不拘形骸,心境淡泊。】

踏莎行閱讀答案5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21~22題。(7分)踏莎行[宋]賀鑄

楊柳回塘①,鴛鴦別浦②,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返照迎潮,行雲帶雨,依依似與騷人語。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注]①回塘:曲折的水塘。②別浦:江河的支流入水口。

21.這首詞詠歎的事物是,詞上片描寫的環境特點是。(2分)

22.詞的'最後兩句“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歷來為人所稱道,請作簡要賞析。(5分)

答案:

21.荷花優美、幽僻、恬靜(意思相近即可)

22.將詠物、擬人與自寓完美結合。作者巧妙地將荷花開放與凋謝的時節與它的生性品質、遭遇命運聯絡起來,一方面表現出美人、君子不願趨時媚俗的品質,同時又顯示出他們年華虛度、抑鬱不得志的悲哀。

踏莎行閱讀答案6

山居

徐璣

柳竹藏花塢,茅茨接草池。

開門驚燕子,汲水得魚兒。

地僻春猶靜,人聞日自遲。

山禽啼忽住,飛起又相隨。

踏莎行·山居

秋入雲山,物情瀟灑。百般景物堪圖。丹楓萬葉碧雲邊,黃花千點幽巖下。

已喜佳辰,更憐清夜。一輪明月林梢掛。鬆醪【注】常與野人期,忘形共說清閒話。

【注】鬆醪:用鬆肪或松花釀製的酒。

15.下列對這兩首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徐詩首聯前句寫垂柳婆娑、勁竹青翠、繁花似錦景色,後句寫綠草春池與山居之所相接,自然環境與屋舍完美融合。

B.徐詩尾聯寫小鳥忽然停止鳴叫,飛離而去,一會兒又相隨人後,饒有情趣,襯托出山居環境的幽靜,和頷聯相呼應。

C.張詞上片“物情瀟灑”,寫出景物之情,又可見詞人瀟灑的筆意。景中有我,我在景中,情深意遠,極盡賞愛之意。

D.張詞下片以樂景襯哀情。先寫中秋佳節,詞人望著一輪明月高掛林梢,接著筆鋒一轉,引出下文對借酒消愁的敘寫。

16.這兩首詩詞都是寫山居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詩人所抒發的情感有共同之處。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15. D .“以樂景襯哀情”“引出下文對借酒消愁的敘寫”錯誤,張詞下片“已喜佳辰,更憐清夜。一輪明月林梢掛”寫仲秋夜月之美,表現出閒適愜意、怡然自得的山居樂趣,是借樂景抒樂情,且“鬆醪常與野人期,忘形共說清閒話”寫詞人常與山野之人相約飲酒,情投意合,不拘形跡地在月光下談天說地,沒有“對借酒消愁的敘寫”。

16.這兩首詩歌都抒發了詩人閒適自在、怡然自得的歡愉之情。

①徐詩通過對幽靜清雅的山居景物、屋簷下受驚飛起的燕子、池塘汲水的魚兒和停住啼唱忽而飛起的小鳥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清靜閒適的'山居生活的喜愛,以及人與自然相得之樂的歡愉。

②張詞上片寫秋山之美,下片寫中秋夜月之美。詞人常與山野之人相約飲酒,不拘形跡地在月光下談天說地,抒發了對山居生活的喜愛,以及閒適愜意、怡然自得的山居樂趣。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鑑賞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徐詩:“柳竹藏花塢,茅茨接草池”寫幽靜清雅的山居景物,“開門驚燕子,汲水得魚兒”“山禽啼忽住,飛起又相隨”寫燕子、魚兒、小鳥的活動,整首詩抒發了詩人對清靜閒適的山居生活的喜愛,以及人與自然相得之樂的歡愉。

張詞:上片寫高高的山上現在進入了,景物清爽秀麗。景物眾多爭豔鬥奇就像一副圖畫。楓葉之多盡染萬山一直連綿到雲彩邊上,在山岩深幽之處。無數的,點點灑灑。寫出秋山之美。下片前三句,寫仲秋夜月之美。仲秋,是一年一度的佳節,人人歡度,故而曰“已喜”。又逢天氣爽朗,夜空碧清如洗,因而格外高興,故曰“更憐”。下面由寫意轉而,點出“一輪明月”。月圓如輪,高掛林梢,銀輝流灑,清光燭地,正是賞月的大好時刻。故而末結兩句雲:“鬆醪常與野人期,忘形共說清閒話。寫詞人常與山野之人相約飲酒,情投意合,不拘形跡地在月光下談天說地,淡泊的心境與清幽的月色交融在一起,表現出閒適愜意、怡然自得的山居樂趣。

這兩首詩歌都抒發了詩人閒適自在、怡然自得的歡愉之情。

踏莎行閱讀答案7

踏莎行

張孝祥①

長沙牡丹花極小,戲作此詞,並以二枝為伯承、欽夫②諸兄一觴之薦。

洛下③根株,江南栽種。天香國色千金重。花邊三閣④建康春,風前十里揚州夢。

油壁輕車,青絲短⑤。看花日日催賓從。而今何許定王城⑥,一枝且為鄰翁送。

[注] ①張孝祥:字安國,南宋著名詞人。當時張浚出兵北伐,張孝祥被任命為建康留守。②伯承、欽夫:指吳伯承、張潁司判⑾櫚暮糜選"勐逑攏褐嘎逖簟"莧螅褐改銑潞籩魎俅骸⒔徵病⑼扇蟆"蒽:帶嚼子的馬籠頭。⑥定王城:指長沙城。

1.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哪些思想情感?請簡要概括。(4分)

2.簡要賞析詞中“虛實結合”手法的運用。(4分)

答案:

1:①懷念故土,渴望收復北國大好河山的愛國之情;②報國無門的憂愁與無奈,對統治者苟且偷安行為的不滿。(每點2分)

2:①詞人回憶昔日在洛陽婦女們坐著油壁輕車,男人們騎著高頭大馬,天天催促賓客相從賞牡丹花的情景,是虛寫;(1分)如今只能在江南的.長沙城欣賞極小的牡丹花,是實寫;(1分)虛實結合,兩相對比,豐富詩歌內涵,突出表達了詞人渴望收復北國大好河山的心情。(2分)

踏莎行閱讀答案8

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後回答問題。(6分)

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徵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近處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⑴這首詞表現了什麼人的什麼情感?(3分)

⑵文字以少勝多,用一字而神態畢現,境界全出,叫煉字;使思想出眾,句意警人,叫煉意。古人評詩,有“煉字不如煉意”的說法。請選出詞中煉字或煉意的一個例子並作簡析。(3分)

 答:

⑴遠行客子的思鄉之情。(“遠行客子”1分,寫“離人”“行人”“旅人”均可,“思鄉”2分,共3分)

⑵①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中的`“殘”“細”可謂煉字精品,既寫出了時令特點,又把滿眼春光寫得悽楚動人。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用比喻手法把抽象的感情變成了具體的形象,讓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長、時間變久而產生的離愁;③“寸寸柔腸,盈盈粉淚”,用疊字渲染出女性居者對男性行者的思念之深,離愁無限;④“平蕪近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用對比、襯托手法,寫出春山已遠,而行人更在春山之外,將情景融為一體,景在想象中擴大了範圍,情也在想象中增加了容量,層層深入,增加了情感的震撼力量。(找對句子給1分,分析出了句子的作用給2分,共3分)

踏莎行閱讀答案9

踏莎行·山居

秋入雲山,物情瀟灑,百般景物堪圖。丹楓萬葉碧雲邊,黃花千點幽巖下。

已喜佳辰,更憐清夜,一輪明月林梢掛。鬆醪常與野人期,忘形共說清閒話。

[注]“鬆醪”:是鬆膏釀製的酒。

忘形:指朋友相交,不拘行跡。語出《·讓王》:“養志者忘形。”

1①下列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首句“秋入雲山”,語言簡明形象,“入”字寫出了深山秋意颯然而至的景象。

B. 詞人以“瀟灑”形容“物情”,賦予萬物以情志風神,秀逸靈動,意蘊無窮。

C. 下片寫月圓之夜,詩人身處良辰佳景,獨對冷清的秋夜,難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 上片寫了斑斕如畫的秋山景象,下片寫了清朗閒雅的山居之景,詩中有畫,情景交融。

2.詞人的山居生活有什麼特點?詞中是怎樣表現的?(4分)

3.古今詩歌中有許多描寫秋景的佳句,詩人對秋景的描寫也各有千秋。請結合“丹楓萬葉碧雲邊,黃花千點幽巖下”一句並再 舉一個描寫秋景的句子,對它們的特色加以賞析。(不少於200字)(10分)

參考答案:

1(3分)C(“心生悲切,悲喜交加”錯。)

2、特點:山居生活愜意自在、閒適清閒。(1分)一是以優美曠遠,清幽自然的環境來映襯;二是,寫與山村田野老相伴對酒共話的日常生活來反映;三是寫作者淡泊的心境,怡然自得的心境來表現(3分)。

一是環境特點,二是生活狀態,三是作者心境①生活環境優美如畫(曠遠、優美、安寧的生活環境;風景如畫,置身於如畫的自然之中),山中清幽的'月色;②有鄉村田野之人相伴對酒共話(生活愜意、閒適、清閒)“鬆醪長與野人 期,忘形共說清閒話”,詞人常與山野之人相約飲酒,不拘形跡地在月光下談天說地;野人清閒的談吐③作者山居生活閒適愜意、怡然自得不拘形骸,心境淡泊。

3.(10分)(第一問: (3分)萬、千見壯,丹、碧、黃、幽見色彩,碧雲邊見曠遠,幽巖下見清幽。秋山壯麗,色彩明麗、斑斕絢爛,寧靜曠遠、清幽,構成一幅色彩斑斕、意境深遠的秋山畫卷;聯絡恰當(2分),分析意境(具體、合理)(3分),語言表達順暢、清晰(2分)。

2.上片從白日斑斕如畫的秋景來寫(秋意遍浸山中風物,楓葉與黃花各有風韻),側重側面烘托;(2 分)下片從清夜舒朗閒雅的山居秋景及與山民飲酒閒話來寫山居生活的閒適與愜意,側面烘托和正面描寫相結合。(2 分)

賞析:

“百般景物堪圖畫”,更進一步說,這首詞分明就是一幅鮮活的山居秋景圖。它清麗,它絢爛,它典雅,它恬靜。

詞的上闕,起拍寫秋季進入雲山,看到的各種景物都清秀爽麗,堪稱是絕美的圖畫。《孔雀東南飛》上有:“物物各自異,種種在其中。”此詞所寫之景,大抵亦如此。這就可以說得上是人在圖畫中了。

接下來“丹楓萬葉碧雲邊,黃花千點幽巖下”一句是工整的對仗,“丹楓”對“黃花”,“萬葉”對“千點”,“碧雲邊”對“幽巖下”。讀時朗朗上口,讀後令人回味無窮,如賞名花,如品佳釀。天邊片片如丹的楓葉,點點的在幽巖下悄悄開放。色彩是這樣的絢爛,但也不失山間景物的清淡、灑脫。細膩的描摹,勾畫出美侖美奐的秋色來。

詞的下闕承前而來,又轉入新的意思。不再是單純的,而是在迷人景緻中又加入了人的情感,人的活動。

一“喜”一“憐”生動貼切地道出了詩人的情感所在——對“佳辰”、“清夜”的喜愛。“一輪明月林梢掛”更是一語天然、樸素精煉。試想月上林梢又色皎如玉,則必然素影婆娑,為夜色增輝。這樣信手拈來,不飾雕琢,卻將清夜美景寫得清純細麗,讓人享受到無窮逸緻。正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然而山居的樂趣,還不僅僅在於欣賞瑰麗的景色。“鬆醪常與野人期,忘形共說清閒話”,在詩人看來,與朋友飲酒、閒談,才是無上的享受,才是山居更大的樂趣。

“鬆醪”是一種用鬆膏釀成的酒,“常與”點明瞭興趣所在,樂此不疲。“忘形”便是隱士悠然自得、不拘形跡的寫照。《莊子》說:“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這裡表現的境界,就是詞的主旨。忘卻無聊的追名逐利,沒有個人得失的煩惱,只有退隱山林的愉悅,於是形成了這樣一種恬淡閒適的格調。

掩卷遙想:丹楓、碧雲、黃花、幽巖,這是多麼有韻味的一片秋色;秀美的山景,幽雅的月色,醇香的鬆醪,閒適的山居情調,又是多麼叫人心馳神往呀!在一派喧囂的塵世氛圍中,我們什麼時候會再見到久違了的自然,什麼時候能返回自然的懷抱?

踏莎行閱讀答案10

踏莎行·初春

(清)徐燦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①已作天涯絮。晶簾宛轉為誰垂,金衣②飛上櫻桃樹。

故國茫茫,扁舟何許,夕陽一片江流去。碧雲猶¨舊河山,月痕③休到深深處。

[注]①春魂:情懷。本詞作於明亡入清時。②金衣:指黃鶯。③月痕:月影,月光。

12.對這首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起句點明時令尚在早春時節,梨花還沒有開放,百草剛剛發芽。

B.“晶簾”句寫水晶簾寂然空垂,無人掀動,觸發詞人愁思渺渺。

C.“金衣”句明寫鶯聲悅耳,暗寫詞人渴望掙脫牢籠、奔向自由。

D.全詞借景生情,含蓄地抒發了興亡之感,帶有濃厚的民族意識。

13.填入下闋“碧雲猶¨舊河山”方框中最恰當的一項是()。(2分)

A.疊B.隱C. D.藏

14.前人評價此詞“於念舊傷離之中,寄滄桑之嘆”,請據此賞析下闋情景相融之妙。(4分)

12.(2分)C

13.(2分)A

14.(4分)下闋首先以景物點明春愁原因:不見故國,沒有歸舟,唯見落日、江流不盡;“夕陽”“江水”暗示前朝沒落,“扁舟何許”暗含詞人精神無著落之痛,(2分)尾句詞人祈求不要將“舊河山”照亮,免得觸動內心痛楚,這個典型的景物最為深切委婉,寫盡易代之悲。(2分)

踏莎行閱讀答案11

踏莎行

晏殊

細草愁煙,幽花怯露,憑欄總是銷魂處。日高深院靜無人,時時海燕雙飛去。

帶緩羅衣,香殘蕙炷①,天長不禁迢迢路。垂楊只解惹春風,何曾系得行人住!

【注】①炷:燃燒

1.“細草愁煙,幽花怯露”中哪兩個字用得生動傳神?請簡要分析

2.請簡要分析這首詞主要運用的手法。

參考答案

1.①最生動傳神的字是“愁”和“怯”。(1分)②用“愁”來表達草在煙靄中的感受,那細草在煙靄之中彷彿是一種憂愁的神態,用“怯”來描寫花在晨露中的感受,那幽花在露水之中彷彿有一種戰驚的感覺。(2分)③作者運用擬人手法表面上說的是草和花的心情,實際上是通過草與花的人格化,來表明人的心情。“愁”與“怯”表現出作者非常細膩的情思。(2分)

2.借景抒情。(1分)上闋寫室外之景,草愁花怯,渲染了淒涼的`氛圍;“海燕雙飛去”暗示了思念遊子的情緒。下闋寫室內之景,香蕙殘敗,衣帶漸寬,暗示身體消瘦,進一步渲染離愁。結尾借埋怨垂楊點明思念遊子。(3分)通過寫景抒發了主人公因離別、思念而淒涼悲傷的情懷。(2分)(如答擬人手法,並能結合詩句分析亦可)

踏莎行閱讀答案12

七、古代詩歌閱讀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

踏莎行

宋·洪邁

院落深沉,池塘寂靜。簾鉤捲上梨花影。寶箏拈得雁難尋①,篆香消盡山②空冷。

釵鳳斜,鬢蟬不整。殘紅立褪慵看鏡。杜鵑啼月一聲聲,等閒又是三春盡。

【注】①寶孥拈得雁難子:“雁”字連”記,說指等而上永弦的柱,參差斜列如雁行,稱“雁柱”,柱可以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高。②山,指畫屏上的山。。

19.本詞上闋重在寫景,寫景順序是_______:下闋重在寫人,描摹人物的_____

20.賞析本詞的劃線句。

答案:

19.從外到內形態/神態

20.①表現手法上,運用杜鵑啼歸的典故,以景結情,既是渲染冷清的環境,又用催歸的杜鵑聲表現思婦對行人的期盼。②語言技巧上,運用疊詞,“聲聲”二字反覆使用,從聽覺的角度強化了杜鵑的鳴叫聲帶給人的心靈衝擊:“又”字,強調數年時光已逝,伊人不在,光陰難熬的痛楚。③兩句既寫出了主人公所承受的相思之苦,又凸顯思婦對遠行之人的深切懷念及盼其早歸之情。

【解析】

19.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上闕寫景:開頭兩句的“院落”“池塘”是女主人生活的院落的環境,給人一種“深沉”“寂靜”的感覺,透露出境中人的.孤單和寂寞;第三句寫到“簾鉤”,轉換視角,寫了女主人居住的房間,進一步加深冷清空闊的感覺,簾鉤上只有“梨花影”作伴,足見女主人的空虛和寂寞;那麼,人在何處呢?人在屋內,她在彈箏,女主人公“寶箏拈得”而“雁難尋”,連音調也除錯不準,有相思而無法於弦上訴說,眼看著“篆香消盡”而懶得去添,以致帷冷屏寒,難以入睡。由此可知,作者的寫景順序為“從外到內”。

下闕寫人:開頭三句“釵鳳斜,鬢蟬不整。殘紅立褪慵看鏡”寫女主人公的容貌,“釵鳳斜”“鬢蟬不整”“慵看鏡”,形象地反映了受痛苦煎熬相思成災的神態。由此可知,下闋重在寫人,描摹人物的“神態”。

20.

本題考查學生鑑賞詩歌之煉句的能力。

月下傳來杜鵑鳥一聲聲催歸的啼叫聲,不經意間,一年中三春的美好時光就這樣輕易終結了。首先,表現手法上:化用“杜鵑啼歸”的典故,“杜鵑啼月一聲聲”,表面上只寫環境,只是在進一步創造冷清的氣氛,因為“杜鵑啼血猿哀鳴”是自然界最淒厲的聲音,實際上這裡還用催歸的杜鵑聲表現思婦對行人的期待。

其次,語言技巧上:運用疊詞,“聲聲”二字的反覆使用,給人以聽覺上的震撼,一聲聲的杜鵑啼歸之聲更加深了對丈夫的思念;“又”字把這種相思的情形無限延長,不知不覺就在這樣的相思成災的日子中,春天又過去了以後的光陰將如何熬的下去?“又”字凸顯了女主人公對丈夫的深切思念。

最後,在感情表達上:這兩句既表達了女主人公相思之苦的之深、之重,同時又表達了女主人公對自己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盼望丈夫歸來的急切心情。

踏莎行閱讀答案13

徐燦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簾宛轉為誰垂?金衣飛上櫻桃樹。

故國茫茫,扁舟何許?夕陽一片江流去。碧雲猶疊舊河山,月痕休到深深處。

【注】①徐燦:明末清初女詞人。②金衣:指黃鶯。

(1)上片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試簡要說明。(4分)

(2)下片碧雲猶疊舊河山,月痕休到深深處兩句,含蓄隱曲,歷來為人稱頌。請對此進行賞析。(4分)

參考答案

⑴(4分)借景抒情,以樂景襯哀情。(2分)獨居閨閣的作者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剛剛開放、柳絮漫天飛舞、樹上黃鶯鳴囀等初春美景,反襯了自己如柳絮般飄零、淪落之感和傷感落寞之情。(2分)

⑵(4分)第一句寫碧空層層疊疊的雲朵覆蓋的仍然是故國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舊,卻已改朝換代,委婉地表達了對故國的深切懷念之情;(2分)第二句請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國河山的深處,言外之意是這樣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國之痛,委婉地表現了故國淪亡後內心的悲愴之情。(2分)

閱讀練習二:

1.詞的前三句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景色?有何作用?(5分)

【答案】詞的前三句描繪了一幅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剛剛開放、柳絮漫天飛舞的初春美景,(2分)以樂景襯哀情,(1分)反襯了自己如柳絮般飄零、淪落之感和傷感落寞之情。(2分)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依據上片所寫景象,芳草梨花柳絮晶簾金衣櫻桃樹等體現的是初春美景,景物描寫一般是來烘托人物心情的。但是天涯絮為誰垂等詞,寫出了詩人飄零、落寞、感傷之情。所以上片採用了借景抒情,以樂景襯哀情。

2.此末尾兩句表達了詩人什麼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答案】詞的末尾第一句寫碧空層層疊疊的雲朵覆蓋的仍然是故國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舊,卻已改朝換代,委婉地表達了對故國的深切懷念之情;(3分)第二句請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國河山的深處,言外之意是這樣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國之痛,委婉地表現了故國淪亡後內心的悲愴之情。(3分)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鑑賞詩歌的語言及情感。在分析語言特點時可抓住碧雲舊河山月痕深深處等詞進行分析,體會寓情於景的寫法;在分析情感時可抓住猶休來體會詞人對故國的懷念和傷感之情。

註釋

踏莎行:詞牌名。莎,音suō。

春魂已作天涯絮:春天的精靈已化作柳絮飄向天涯。春魂,春之精靈。

晶簾:水晶垂簾。

金衣:指黃鶯。

故國茫茫,扁舟何許:故國不知消失在何處,任憑小舟漂流,不知將飄向何處。故國,指明朝。

碧雲猶疊舊山河:美麗的碧雲,覆蓋的仍是原先的河山。表示山河依舊,卻已改朝換代。

月痕:月影,月光。

賞析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八字寫初春景象,神貌畢至。這是春愁還遠未滋生的時節: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騷人墨客準備好了無數瑰麗的`辭藻來謳歌美麗的春日,可徐燦筆下卻是一片蕭瑟傷情。春魂已作天涯絮,春魂寫其悲涼,天涯絮則隱隱逗出山河破碎風飄絮之感,其實乃是心造的幻境。惟有此幻境,晶簾宛轉為誰垂之疑惑、金衣(即黃鶯作者按)飛上櫻桃樹之跌宕就別有意味,預示著在詞人的心中,這是一個不平凡的初春。

故國淪亡,身世浮沉,作者和她的丈夫應該選擇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李商隱《安定城樓》)之路,可是那一葉扁舟又在哪裡。趙宋遺民張炎曾寫道空懷感,有斜陽處,卻怕登樓(《甘州》)的悽惻詞句,而徐燦面對的仍然是那一輪夕陽,天上碧雲,層層疊疊,依稀做出舊日山河的模樣,那無情的月亮不要照到山河深處,免得清晰的呈現出殘山剩水,令人痛傷!這就是徐燦筆下的初春。

詞的上片景中寓情,下片情中帶景,章法井然,筆致蘊藉,傳達出沉鬱悲涼的時代感覺,因而獲得高度評價。如譚獻《篋中詞》雲:興亡之感,相國愧之,帶入陳之遴,所評極精審;又如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贊其末二句雲:既超逸,又和雅,筆意在五代北宋之間,亦得箇中三昧。

踏莎行閱讀答案14

踏莎行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②,魚傳尺素③,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④流下瀟湘去。

注:

①由於新舊黨爭,秦觀先貶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酒稅,最後又被人羅織罪名,貶徙郴州,並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祿。這首詞正是他寓居郴州旅舍時所寫的。②驛寄梅花:陸凱在《贈范曄詩》中有“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

③魚傳尺素:《樂府》中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④為誰:為什麼。

題目一:  

1.“砌成此恨無重數”一句,“砌”字使用精妙,請你談談“砌”字的表達效果。(5分)

2.王國維評價“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是一種“有我之境”,請結合簡要闡述。(6分)

3. 蘇東坡最欣賞這首詞的結尾兩句,親自把它寫在扇面上,並嘆曰:“少遊已矣,雖萬人何續!”這是為什麼?請你替蘇東坡談一談最欣賞的原因。

4.這首詞上片寫景,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5分)

5.“此恨無重數”是作者心中之語。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恨”有哪幾重。(6分)

【參考答案】

1.(1)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一束束梅花,一封封書信,彷彿成了一塊塊磚石,層層壘起,以至於達到“無重數“的極限。(1分)

(2)一個“砌”字把不可言傳的抽象的微妙的感情,變為具體形象的東西,給人一種直覺的感受,如磚石砌牆。(2分)

(3)同時也可以使人想象詞人心中的積恨也如磚石壘成的城牆那般沉重堅實而無法消解。(2分)

2.(1)詞人居住在寂寞的孤館,料峭春寒不時襲來,杜鵑啼血之聲淒厲無比,恰逢日暮時分,夕陽西下,郴州客館其境不勝其悲。(3分)

(2)可堪,即不堪。詞人羈旅之身,感受此境,抒發了客居的寂寞孤單,遊子的歸思,遭逢貶謫的悽苦心情。(3分)

3.流水本無情,可詞人卻故意責怪其不留情,不願留下來陪伴詞人渡過這寂寞難熬的日子,詞人用擬人的手法,極其含蓄宛轉地表達出內心的極度痛苦。

4. ⑴運用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把被貶郴州後謫居客館的重重愁苦融於淒涼的景物描寫中。

⑵運用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將樓臺、津渡、桃源(虛景)和孤館、杜鵑、斜陽(實景)有機結合起來,營造出悽迷悲涼的意境。

⑶運用,“桃源“是指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的世外桃源,作者因找不到這樣的清靜安樂之地而感到迷惘、孤獨,前途渺茫。

(評分標準:答“融情於景、借景抒情”並分析,給3分;答“虛實結合”或“用典”並分析,給2分。意合即可)

5.“恨”可概括為如下三重:孤苦飄零之“恨”;被貶謫居之“恨”;思鄉懷人之“恨”。詞上片寫景,恰切地寫出作者無限悽迷的意緒和孤身飄零之恨;難覓“桃源”,又住在遠離京師的郴州旅舍,易產生思鄉懷人之情;作者身閉“孤館”,極端愁苦,親友的寄贈沒能使他得到安慰,反倒更勾起被貶謫的怨恨。(點出三重恨3分,具體分析3分,意合即可)

題目二:

(1)有人認為這首詞的開頭三句具有象徵意義,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麼?

答:①同意。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霧氣瀰漫,月色朦朧,讓人看不清樓臺,望不到津渡,更找不到當年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或樓臺在茫茫大霧中消失,渡口被朦朧的月色所隱沒,當年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更是雲遮霧繞,無處可尋),實際上這裡的“樓臺”“津渡”“桃源”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徵,表現的是詞人被貶官後感到美好的已經消失,內心具有一種無所適從、找不到出路的惆悵之情和對前途的渺茫之感。

(2)善於用典是這首詞的特點之一。“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這兩個典故在詞中起什麼作用?

答:②這兩個典故起到反襯愁苦和使愁苦之情變成具體形象的作用。本來收到朋友寄贈的禮物和慰藉的書信,應是高興之事,但由於詞人遭遇貶官,精神至感痛苦,所以朋友的禮物和書信不僅沒讓他感到高興,反而更引發了他思鄉懷舊的離愁別緒;而且這種離愁別緒就像朋友的禮物和書信一樣越積越多,越積越厚,從而使離愁別緒這一抽象的感情變得具體形象。

(3)此詞上片寫景,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選擇其中一種作簡要分析。(4分)

①運用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將樓臺、津渡、桃源等虛景和孤館、杜鵑、斜陽等實景有機結合起來,表現了詞人屢遭貶謫的悵惘之情和對前途的渺茫之感。②運用象徵(想象)的藝術手法,以景物的悽迷朦朧象徵前途的渺茫,表現了詞人屢遭貶謫的悵惘之情。③運用寓情於景(觸覺、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藝術手法,詞人客居孤館,感受到料峭春寒,聽到杜鵑哀鳴,見到日暮斜陽,通過對眼前淒涼景象的'描繪,表現出被貶郴州後謫居客館的惆悵悽苦。(手法1分,結合內容分析2分,情感1分)

(4)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歷來為人稱道,請從煉字的角度加以賞析。(3分)

“砌”字化抽象為具體(化虛為實)(1分),把無形之“愁”化為具體可感之“磚石”(1分),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愁緒之多之濃之不可化解(1分)。

5.詞的上闋描寫了哪些意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霧失的“樓臺”、月迷的“津渡”、無尋處的“桃源”、封閉的“孤館”、悲鳴的“杜鵑”、料峭的“春寒”、慘淡的“斜陽”等意象(答出4—5個給1分,答出6個以上給2分),表達了一個屢遭貶謫的詞人失意的悵惘(惆悵)、內心的悽苦和對前途的渺茫。(答出任兩點即可給2分)(共4分)

6.此詞末兩句曾令蘇軾擊節讚歎,竟書於扇面。這兩句究竟好在何處?請簡要分析。(5分)

答:①採用了擬人手法,由於分別加入了“幸自”和“為誰”兩個字,使山水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②採用了象徵手法,本應環繞郴山,而卻離鄉背井、“流下瀟湘去”的郴江之水,象徵了作者本想為國效力,如今卻離鄉遠謫的深長怨恨。如答“比喻”、“反問”(或“反詰”“詰問”)也可。(5分;①②各2分,其中“手法”1分,“簡析”1分)

題目三:

⑴填空:秦觀是北宋時  派著名詞人,這一詞派的代表詞人有  等。(請寫出一位)(2分)

⑵秦觀好友蘇軾認為末二句“郴江”之問最為精彩,而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更讚賞“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甚至認為蘇軾的看法“僅得皮相”。那你更認同誰的評價?請從詩句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角度,分別加以分析。(6分)

答案:

⑴婉約(詞) 柳永(李清照)(2分)

⑵蘇東坡和王國維二人看問題角度不同。各有所愛,但都不失為各有一得。答案並不絕對化,示例如下:(6分)

第一種:更認同蘇軾的看法。

這兩句似是詞人在對郴江說:郴江啊,你本來是圍繞著郴山而流的,為什麼卻要老遠地向瀟湘而去呢?(解釋原句意思,1分)其實是藉此問含蓄表達了詞人的感情:(以下三種任選其一,3分)

①意即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遠方去了,可是詞人還得羈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零丁。

②意即詞人自嘆身世:自己好端端一個讀書人,本想為朝廷做一番事業,正如郴江原本是繞著郴山而轉的呀,誰會想到如今竟被捲入政治旋渦中去呢?”

③意即詞人感悟到:生活並非固定,不可預測,就像這繞著郴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向瀟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滾滾向前,不知它還將把自己帶到什麼樣苦澀、荒涼的地方!

這兩句既採用擬人手法,顯得山水有情,同情著詞人的悽苦命運;同時也採用了象徵寫法,景物注入詞人被貶謫異鄉的孤苦悽情、深長怨恨,顯得意味深遠。(寫法,任取其一得2分)

第二種:更認同王國維的看法。

這(“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兩句是正面實寫詞人羈旅客館的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館,緊緊封閉於春寒之中,而杜鵑陣陣悲鳴中慘淡夕陽正徐徐落下。(解釋原句意思,2分)(以下分析可任選一,4分)

①杜鵑“不如歸去”的叫聲、“斜陽”都能引起遊子歸思、鄉愁。營造了一種淪落天涯、身世淒涼之感。(內容分析,2分)本詞句以用典手法(注:“斜陽”的思鄉意味,可見“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顯得含蓄委婉,內涵豐富,引人聯想。(寫法,2分)

②春寒,即心境寒。獨處客館,一個“閉”字,鎖住了館門,也鎖住了詞人的心。杜鵑聲勾起鄉愁。斜陽漸沉,表現出詞人擔心夜晚來臨更寂寞難耐的心情。所有景物觸動一腔身世淒涼之感。(內容分析,2分)本詞句借景抒情(融情於景),詞人連用“孤館”、“春寒”、“杜鵑”、“斜陽”等色調灰暗,令悲傷心的景物,領起一種強烈的淒涼氣氛,顯得委婉含蓄。(寫法,2分)

譯文

霧失樓臺,霧迷濛,樓臺依稀難辨,月迷津渡,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

桃源望斷無尋處。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

可堪孤館閉春寒,怎能忍受得了獨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杜鵑聲裡斜陽暮。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遠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砌成此恨無重數。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

郴江幸自繞郴山,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為誰流下瀟湘去?為了誰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譯文

霧迷濛,樓臺依稀難辨,月色朦朧,渡口也隱匿不見。望盡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無處覓尋。怎能忍受得了獨居在孤寂的客館,春寒料峭,斜陽西下,杜鵑聲聲哀鳴!

遠方的友人的音信,寄來了溫暖的關心和囑咐,卻平添了我深深的別恨離愁。郴江啊,你就繞著你的郴山流得了,為什麼偏偏要流到瀟湘去呢?

〔寫作背景〕

秦觀(1049-1100)字少遊,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縣)人。北宋詞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初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初蘇軾薦為祕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

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稅,?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

宋紹聖初年,秦觀以舊黨被貶為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浙江麗水)酒稅,又削去官職,遠徙郴州(湖南郴縣)。此詞為紹聖四年(1097)在郴州所作。

此約作於1097年,其時秦觀因新舊黨爭先貶杭州通判,再貶監州酒稅,後又被羅織罪名貶謫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祿。

秦觀由處州貶郴州,又貶橫州,此詞作於離郴前,寫客次旅舍的感慨。

元?六年七月,蘇軾受到賈易的彈劾。秦觀從蘇軾處得知自己亦附帶被劾,便立刻去找有關臺諫官員疏通。秦觀的失態使得蘇軾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敵的攻訐,而蘇軾與秦觀的關係也因此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分析表明,秦觀作於紹聖四年春天的那首著名的《踏莎行》的下闋,很可能是其在流放歲月中,通過同為蘇門友人的黃庭堅,向蘇軾所作的曲折表白。

〔賞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詞人秦觀的作品。此詞大約作於紹聖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時。詞人因黨爭遭貶,遠徒郴州(今屬湖南),精神上倍感痛苦。詞寫客次旅舍的感慨:上片寫謫居中寂寞淒冷的環境;下片由敘實開始,寫遠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全詞以委婉曲折的筆法,抒寫了失意人的悽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對現實政治的不滿。

上片寫人生的悲傷。起三句寫嚮往的美好地方渺不可尋,“可堪”兩句寫自己所處之地:驛館孤單,周圍是春寒日暮,杜鵑哀鳴,以自己淒涼的處境與所向往的美好地方相對比,更加深了處境的可傷,人生的可悲。

下片寫客地思鄉。起三句寫遠方親朋寄來的禮物與書信,本來極可寶貴,卻又給自己帶來無限的離恨,“砌”字化抽象為具體,表現離恨的積累與堅固。最後詞人發出苦悶的呼喊:郴江本來繞著郴山,為誰又流下湘江去,而不陪伴我解除這寂寞的離愁呢?無理的發問,深刻地表現了離愁的深重。

踏莎行閱讀答案15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

踏 莎 行

【宋】晏殊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 高臺樹色陰陰見。 春風不解禁楊花, 濛濛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 爐香靜逐遊絲轉。 一場愁夢酒醒時, 斜陽卻照深深院。

(1)這首詞所描繪的暮春初夏景象由哪兩幅圖景組成?詩人藉此抒發了內心怎樣的情懷?請簡要說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翠葉藏鶯,朱簾隔燕”在結構上起到怎樣的作用?請結合全詞作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2.(1)包括出遊時的郊外之景和歸來後的`日落之景。抒發了詩人對韶光易逝的惆悵、惋惜的情懷。(4分。兩幅圖景各1分,情懷1分,分析1分。)

(2)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這兩句詩分寫室外與室內,一承上,一啟下,轉接自然,不著痕跡。上句說翠綠的樹葉已經長得很茂密,藏得住黃鶯的身影,與上片“樹色陰陰”相應;下句說燕子為朱簾所隔,不得進入室內,引出下面對室內景象的描寫。(4分。作用2分,分析各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