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漢語 > 語言運用

話題作文思維訓練

話題作文思維訓練


用武力可以得到天下,古時爭奪天下,絕大部分都是馬上得天下,征戰伐獵之後,到處都是血流成河、屍橫遍野、鬼哭狼嚎。戰爭產生了無數的怨婦、冤魂。一方的勝利以另一方的失敗為基礎,勝利者的歡笑背後,有著無數的淚水,閃爍著無數雙仇恨的眼睛。新的局面沒有鞏固,到處都湧流著危險和殺機,隱藏著造反和叛亂的可能。於是,有智謀之士建議皇帝,馬上得天下可以,但是不能在馬上治天下。於是安撫天下,大赦天下,拉攏天下,重新抬出孔子,聽他老人家講社會秩序,講禮義廉恥,講社會的遊戲規則,講老百姓應該如何做一個順民。大多數皇帝都採納了。此招果然有效,社會很快就井井有條,局面很快就煥然一新。於是江山又變大治。漢初皇帝乾脆來個無為而治,天下照樣大治。但個別皇帝不識趣,於是很快就被趕下臺。過了一段時間,皇帝不耐煩了,心想我是皇帝我怕誰,於是亂來,於是酒池肉林,於是夜夜笙歌,於是不把老百姓當人,於是惹得天下百姓揭竿而起,而天下危矣,天下傾矣!民猶水也,君猶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信哉斯言!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伯樂手下,良驥薈萃,百鳥齊鳴,群鷹紛飛。而武大郎開店,面向社會招聘工作人員,一個硬槓槓便是不能超過老武的身高。試想天下才俊之士,絕大部分身高超過老武,於是人才沒有用武之地。而國家的燒餅事業,也因此蒙受很大的傷害。一個好領導帶出一大批好乾部,而一大批幹部又帶出一支支的好隊伍。美玉遇到拙工,可能會被說成是石頭,而石頭在良工的手中,可能會被雕琢成精美的藝術品。

司馬遷說:“狂夫之言,聖人擇焉。”狂徒說的話,聖人也要聽他是否有正確之處。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何況在古代,一大批飽學詩書而又憤世疾俗之士,往往散落民間,遊走在江湖之間,嘯傲于山林之中。如八十遇文王的姜子牙,如果不是文王慧眼識英才,他也只能湮沒於雜草之中,安能一展拳腳,縱橫天下?而想當初,直鉤釣魚的姜子牙,在凡人看來,不也是一個狂徒嗎?其實,歷史有很多狂徒,他們的建議都被君王選擇性地或全部接受。能夠海納百川的君王,也一般都建立了不朽的功業。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生的旅程,都很短暫。但人在生命的旅程中,歷盡萬苦千辛。他負載了太多太多的東西。人是智慧的動物,人也是抽象的動物。他要思考生存的價值,我為什麼活著?為誰活著?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他要思考,這個社會如何才能變得更加美好?如何才能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他要思考,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如何不斷增強?他要思考,我們該為後世子孫做些什麼?

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有所為,必要有所不為。有所能必有所不能,有所不能才能有所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十個指頭,各有長短。人生在世,時光短暫,要有所為,必要捨棄很多欲望,集中精力,方能取得一定的成功。一個人妄圖吃掉整個世界,一腳把地球踢出一個窟窿,其結果,只能是黃粱一夢!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少壯輕歲月,遲暮惜光輝。年少不知愁滋味,往往輕拋光陰,消費光陰,而到了人生的暮年,往往為碌碌無為而羞愧,也倍知人生之珍貴,從而加緊努力,珍惜今天,把握今天。於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當老太爺老大娘正在打太極拳跳交誼舞的時候,我們的有些年輕人卻在借酒消愁,埋怨父母為什麼把自己帶到這個世界上。當老年人倍加珍惜生命的時候,卻有年輕人跳樓自殺。如果每個人在年少的時候加緊努力,每個人在人生的暮年,都會有一個累累的收穫!

天生萬物,唯人為貴。人是天下的精華。為什麼不成為一頭豬,不成為一條狗,這是造物主對我們的恩賜。一個人經過母親十月懷胎後呱呱墮地,到長大成人,歷盡多少艱難險阻,經過人士多少風霜。所以,我們應該珍惜人生,應該珍惜我們做人的資格,並且要活出人生的精彩!

因風吹火,用力不多。我們凡事應該相時而動,順勢而為,因風借力,事半功倍。如果逆天下之勢、逆人世之情而動之,終將事半功倍,甚或一事無成。

金烏長飛玉兔走,青鬢長青古無有。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兔走烏飛,歲月如流。古代不少詩人都發出光陰短暫而寶貴的感慨。如李白《惜餘春賦》眾說:“恨不得掛長繩於青天,系此西飛之白日。”又在《擬古》(其二)中寫道:“長繩難系日,自古共悲辛。”還有其他的詩人也發出類似的慨嘆,如傅玄《九曲歌》:“歲莫景邁群光絕,安得長繩系白日。”如白居易《浩歌行》:“既無長繩系白日,又無大藥駐朱顏。”如司空圖《雜詩》:“烏飛飛,兔蹶蹶,朝來暮去送日月。女媧只解補青天,不解煎膠粘日月。”陸游《醉鄉》:“痴欲煎藥粘日月。”生命是一個旅程,很短暫。在大自然面前,人生是如此的渺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多少人在年少的時候拋灑光陰,到頭來留下無限感慨:“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弟走從軍阿姨死,老大嫁作商人婦。”百年容易過,歲月不饒人。紅顏總有色衰時,切莫輕把光陰度。花有兩度重開日,人無兩度再少年!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各人的價值觀不同,對事物的判斷也不一樣。各人的喜好不一樣,對事物的判斷也不一樣。因此,我們要學會寬容,學會從多個角度觀察事物。唯有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才能比較全面地瞭解事物,從而得出對事物的全面認識。這個世界是多彩的,是千差萬別的。就是因為千差萬別,才讓我們的社會變得如此的精彩!
十一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有著相同價值觀的人,容易走在一起;有著相似經歷的人,有著比較多的共同語言。因此在一個單位,人們除了行政劃分而形成若干個不同的群體外,還有因為興趣、愛好、經歷、年齡、氣質等等差異而分出的不同群體。蜜蜂勞於蜜,蒼蠅逐於臭,小人汲汲於利,君子汲汲於義。蝴蝶遨遊花海,駿馬馳騁草原。牛羊留戀豐美的水草,雄鷹相會於美麗的長空。世界萬事萬物,因為各種各樣的差異,而匯成一道道美麗的風景。
十二
我們歌頌老師,往往喜歡歌頌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矩成灰淚始幹。”顯得如此的悲壯、悽美而動人,其實老師大多數不喜歡人家這樣讚美他。教學的過程不是純粹耗費的過程,它是一個不斷創新創造的過程。教師不是一桶水,不是一口井,而應該是一個廣闊的海洋。惟有廣闊的海洋,才能給學生的思想不斷注進豐富的源泉;惟有廣闊的海洋,才能有不同的魚在上面跳躍,才有自由由的鳥兒在上面自由自在地飛翔。教師的物質也許很貧窮,但他的精神的世界應該無比的豐富。我們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是一個不斷奉獻的過程,不斷付出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不斷獲得的過程、不斷豐富的過程、不斷成長的過程、不斷成熟的過程。老師絕對不是一根蠟燭,因為蠟燭燒完了,個體就消亡了。而我們的老師,在奉獻的過程中,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思想在他的學生身上繼續得到深化,他的智慧在學生的身上會時時閃出耀眼的光芒!老師,他浩瀚如大海;老師,他深邃如藍天!
十三
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謙說:“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人都有一死,但生命各有它的價值。歷史上,很多人面對死亡,鐵骨錚錚,決不變節,決不投降,決不苟活偷生!請聽葉挺的《囚歌》:“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渴望著自由,/但我深深知道,/人的軀體怎能在狗洞子裡爬出?/我期待著有一天,/地下的烈火,/把我連同這活棺材一起燒掉,/我將在烈火中得到永生!”
十四
眾心成城,眾口鑠金。萬眾一心就會變成堅固的城堡,眾口一詞就會熔化堅硬的金屬。眾心齊,泰山移。眾人拾柴火焰高。唯有同心同德,方能眾志成城!在我國改革開放的程序中,面對內憂外患,我們特別需要全國人民團結一致,萬眾一心。如果這樣,我們將無往而不勝!如果我們的國民是一盤散沙,那將導致整個國家的傾覆!外國人批評中國人說:“一箇中國人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是一條蟲”,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輿論的力量也是很大的,當社會上對某個事物形成一個比較集中的意見之後,我們的整個輿論導向便會發生不可逆轉的一邊倒,而這往往是比較危險的!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十五
孔子曰:“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提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做錯,也要引起重視。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整風運動中,也曾經提出這個觀點。廣開言路,虛心地接納各個方面的意見,是政治清明的一個重要的前提,也是保證統治階級長治久安的一個重要的手段。明智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視這一點。如齊威王,虛心地接受了鄒忌的意見,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於是進諫者門庭若市,一年之後,大家的意見都說完了,沒有什麼可以說的了。於是其他的諸侯國都來朝見,齊國不動一兵一卒,而戰勝於朝廷。唐太宗身邊有個魏徵,上了許多奏疏,絕大多數被唐太宗採納,並且按照建議,興利除弊,國家大治,唐朝初年的國力,十分強大。歷史事實證明,哪個時代重視採納老百姓的意見,不閉目塞聽,哪個時代的政治就非常的清明,哪個時代的國力就會非常的強大。與此相反,如果閉目塞聽,阻塞進諫之路,哪個時代的政治就會一塌糊塗、烏煙瘴氣,甚至搞得江山傾覆、國破家亡。周厲王就是一個反面的典型。周厲王是一個貪婪暴戾的統治者,任用“好專利而不知大難”的榮夷公等人,壟斷山林川澤的一切收益,不讓平民前往採樵漁獵。大夫芮良夫規諫厲王說:“王室恐怕要衰微了!那個榮公只知道獨佔財利,卻不懂財利是從各種事物中產生出來的,是天地自然擁有的,誰想獨佔它就會觸怒很多人,榮公用財利來引誘您,君王您難道能長久嗎?”厲王不聽勸諫,還是任用榮公做了卿士,掌管國事。周厲王的暴虐無道終於激起了廣大國人的憤慨,國人都公開議論他的過失。召公勸諫說:“人民忍受不了您的命令了!”厲王發怒,找來一個衛國的巫師,讓他來監視那些議論的人,發現了後就來報告,立即殺掉。這樣一來,議論的人少了,可是諸侯也不來朝拜了。三十四年,厲王更加嚴苛,國人沒有誰再敢開口說話,路上相見也只能互遞眼色示意而已。厲王見此非常高興,告訴召公說:“我能消除人們對我的議論了,他們都不敢說話了。”召公說:“這只是把他們的話堵回去了,並警告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厲王不聽勸阻。從此,國人都不敢說話。公元前841年,發生了國人暴動,人民包圍了王宮,襲擊厲王,他倉皇而逃,後於公元前828年死於彘(今山西霍縣)。秦始皇也是如此,他把那些平時嘰裡咕嚕的有不同意見的儒生活活地埋掉,把諸子百家的書籍燒掉,實行愚民政策,其結果,逼得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推翻了秦朝的統治。不要說當代社會不會出現這些事,文化大革命期間對文化的摧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前車之轍,後車之鑑。前事不忘,後世之師。作為我們的政治家,可千萬要注意!
十六
荀子曰:“肉腐出蟲,木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意思是說,肉腐爛了就會長蟲子,木頭乾枯了就會生蛀蟲。一個人懈怠懶散到了忘乎所以的時候,禍害就會發生。生命在於運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不斷運動,不斷變化,不斷創新,生命才能不斷活化,肌體才會不斷康健,生命的質量才能不斷地提高。死水一潭,會生髮出很多問題,如長蟲,如生蛆。不活化生命,不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一味地沉湎於歌舞昇平之中,沉湎於享樂之中,沉湎於虛無縹緲的幻覺之中,事物就會不斷向不利的方面發展,甚至走上失敗的道路、滅亡的道路。我們都知道,如果把泥鰍丟進熱水鍋裡,求生的本能使他們馬上跳出水面,但如果把泥鰍放進冷水鍋裡,溫柔的夢鄉使它們沒有意識到生命存在的危險,而對逐漸加溫的水失去了警惕性,而慢慢地被煮死在水中。人世間的很多事物也是如此。當一個人、一個集體、一個民族失去了應有的警惕性的時候,就很容易走進失敗和滅亡的深淵。勞累興國,驕逸亡身,這已經為古今中外的很多事實所證明。越王苟踐不忘恥辱,臥薪嚐膽,發奮努力,精心準備,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而吳王夫差一味沉浸於勝利的歡樂中,沉浸在溫柔鄉中,失去了應有的警惕性,終於被越王苟踐打敗。看一看我們周邊的形勢,美國對中國的合圍已經基本完成,為了防止中國的強大,為了防止中國在未來的時間與他們對抗,千方百計地使進各種各樣的陰招損招,企圖打斷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程序。打伊拉克,表面上是為了石油,但其實是在西邊對中國實行合圍,企圖攻打伊朗,其實是為了加快收緊對中國的包圍圈。在東邊,美國慫恿日本,不斷惹是生非,企圖藉助日本挑起戰端,他們認為,此時向中國下手,趁著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沒有完成,是好機會,一旦等中國巨龍騰飛,他們將永遠對付不了中國。我們只有看清這一點,才能明白美日之所為。如果我們一味高呼中日中美友誼萬歲,而自廢武功,我們有一天終將成為人家砧板上的肉,並將落下千古的笑柄。面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我們只有苦練內功。對外,加強對周邊國家的和解和友誼,靈活運用各種外交手段,對國際上的各種反動力量,進行靈活的鬥爭。對內,我們要加快四個現代化建設步伐,不斷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中華民族能夠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十七
荀子曰:“無冥冥之志氣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意思是說,不能專心致志、刻苦鑽研的人,在學習上就不會有明顯的進步;不能默默無聞、埋頭苦幹的人,在事業上就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學習的過程是艱苦積累的過程,不進行艱苦的積累,妄圖一步登天,一口吃出一個胖子,是不可能成功的。荀子《勸學》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說的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重視積累。只要有恆心與耐力,滴水穿石,繩鋸木斷,萬事可為;而如果心浮氣躁,三天打魚、四天晒網,萬事不成。相傳李白年少時在峨眉山學習,有一天,他不想學了,想放棄,要下山。路中遇到一個老太婆,正在磨刀石上磨一支鐵棒,李白問老婆婆:“您在幹什麼呢?”老婆婆回答:“我要把這支鐵棒磨成針。”李白深受感動,重新回到山上,繼續努力學習,為他日後成為一名偉大的詩人,奠下了堅實的基礎。古今中外,很多偉大的學者,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都是勤奮學習的典範。同樣的,在幹事創業的過程中,也需要默默無聞、辛勤奉獻。自古以來,社會的脊樑和中堅,都是那些默默無聞、辛勤奉獻的人,少說話多做事的人。實幹興邦,空談誤國。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更需要我們胸懷偉大的目標,憑堅忍不拔的精神,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才有可能把我們的事業,全面推向進步!
十八
《晏子春秋》中說:“君子過人以為友,不及人以為師。”意思是說:“君子對待別人,如果自己超過別人,就以對方為朋友;如果自己不及別人,就以對方為老師。”人,需要這樣的胸懷。對於不如自己的人,也不要鼻孔朝天,看不起別人,而應該把他當作自己的朋友。國家之間也是如此。對於弱小的國家,應該幫助他們,支援他們,而不能象美國一樣,專門欺負弱小國家,搞得弱小的國家出了很多的人彈,因為他們在正面戰場對付不了美國,因此只能在背後搞。如果世界上的國家之間不管強弱、不管大小,都能平等相處,那我們的地球就不會是今天這樣的硝煙瀰漫的味道。對於超過自己的人,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的優點與長處,從而爭取超過他們。就國家而言,環視全球,我國的經濟總量雖然較大,但在平均國民生產總值方面,在世界的排名就遠遠落在背後。因此,我們不能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應該虛心地向發達的國家學習,吸取世界上一切對我們有用的東西,爭取把我們的綜合國力盡快搞上去。
十九
戰國策》中寫道:“愚者暗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意思是說,愚昧的人對於已經成了的事實還昏昧不明,聰明的人則在事情還沒有萌發的時候就已有所察覺了。這提醒我們,對事物的發展要有預見性,才不至於被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現代化建設,速度是驚人的。但是,我們的有些改革,被群眾批評為烙燒餅。翻過來,又翻過去。比如我們有些城市的市政建設,缺少預見性。這一任領導上臺,為了出政績,城市建設這樣搞。那一任領導上臺,城市建設這樣搞。於是,君不見,中國的城市街道經常開膛破肚,弄得滿目淒涼,群眾意見很大。城市綠化也是這樣,這一任領導喜歡這種樹,於是街道上到處都是這種樹,另一任領導上臺了喜歡另一種樹,於是把老樹砍掉,種另外一種樹。以上列舉的事實,一方面反映了我們的某些政府在城市規劃方面缺少預見性,給我們的國家造成了很大的浪費和損失;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們國家的法制建設,還有待於加強。值得欣慰的是,為了避免城市建設的無序和混亂,不少地方政府,已經實行城市建設規劃立法制度,實行城市建設聽政制度,這是很好的現象。
二十
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中說:“相馬失之瘦,相士失之貧。”意思是說,觀察一匹馬,往往因為它表面瘦弱而錯認為是一匹劣馬;評價一個人,往往因為它貧窮和地位卑微而錯誤地認為不可取。”所以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導致有些千里馬,因為外表不帥,而虛度青春,錯過施展才華的大好時機。歷史上,以貌取人的現象比比皆是。以貌取人,造成了很大的損失。貧窮和地位卑微的人,也常常被忽視,被看低,造成英雄沒有出頭之日。但也有一些賢達之士,在用人問題上,能夠採取比較正確的態度。如孟嘗君,面對門下客馮諼的一再叫窮,並沒有心生怒火,而是禮賢下士,儘量滿足他的要求。讓我們看看《戰國策》裡的記載:“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魚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最後馮諼沒有辜負孟嘗君,替孟嘗君做了很多好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你看孫猴子、豬八戒、土行孫,一個個其醜無比,但他們一個個都是工夫了得啊!人的貧窮也不是永遠的,因為財富本身長著腳,會到處跑啊!如果我們是因為某人貧窮而全盤否定他那就大錯特錯了!
二十一
有一幅對聯中說:“為人莫當前,看戲何如聽戲好;作官且顧後,上臺終有下臺時。”這幅對聯的下半聯是對的,而上半聯是錯的。為政者,需要風物宜長放眼量,要考慮到自己如何向老百姓有一個交代。在臺上時,不要胡作非為,而避免等到下臺時,為大家所唾棄、所不恥,這是對的。但是,此對聯上半聯勸人家不要衝在人家的前頭,不要當看戲的,而應該當聽戲的,這是錯誤的。如果大家都羞答答,不敢衝鋒在前,那麼,這個社會就會缺少向前發展的力量。如果大家遇事都互相推諉,這個世界就會缺少民族的脊樑。我們需要大批的敢於開拓創新的又敢於負責任的勇士,而不需要凡事萎縮、停步不前的懦夫!否則,我們的民族就將沒有任何希望。
二十二
蔡元培在他任職教育總長的演說中說:“在普通教育,務順應時勢,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在這裡,蔡元培已意識到,我國國民的最大缺點,就是人格不健全。他希望自己在健全國民的人格方面有所作為。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中的精英,很多都意識到“立人”教育的重要性,從梁啟超、蔡元培到魯迅等,無不把立人教育作為自己的重任。如魯迅,通過自己的如椽巨筆,無情地揭露和抨擊了國民身上的種種劣根性,目的是引起療效的意思。看來,時至今天,先驅者們的工作還沒有完成,還有待於我們的繼續努力。
二十三
蔡元培在1912年的《全國臨時教育會議開會詞》中說:“我中國人向有一弊,即是自大;及其反動,則為自棄。自大者,以為我中國有四千年之文化,為外國所不及,外國之法制皆不足取;及屢經戰敗,則轉而為崇拜外人,事事以外國為標準,有欲行之事,則曰是某某國所有也。”這段話可謂命中國人性格弱點的命門。由於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所以,不少人動不動就說我們有什麼什麼,沉浸在對往昔榮光的陶醉之中,而對我們的弱點和不足,卻往往視而不見。一旦在外國人的挑釁中敗下陣來,便變得妄自菲薄、一蹶不振。魯迅手下的阿Q身上,便有這種致命的弱點。他要麼自高自大,連自己頭上閃閃發光的癩瘡疤,都把它當作自己驕傲的本錢;要麼自輕自賤,認為自己是蟲豸,一錢不值。時至今日,我們國民的身上,仍有不少人不能正確地把握自己;阿Q的影子,在這些人身上,還時常閃現。
二十四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僅憑第一印象是很難判斷他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只有在長期的交往中,才能夠了解一個人的本性。判斷一匹馬是否良馬,也要經過時間的考驗。隨著時間的推移,哪一匹馬能堅持到最後,哪一匹馬就是好馬。三國時的魏延,一開始很不錯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要造反了,可見時間是檢驗人世間一切事物的標準!
二十五
古人說:“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意思是說,嘴是產生禍害的門,舌頭是斬殺自身的刀子。因此,我們必須慎重說話,不要隨便胡說八道。我們要學會說話,學會適當得體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古人曰:“一人之辯,勝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說的就是語言表達的重要性,說明了語言的威力。這一點,我們在風雲變幻的戰國時期的那些辯士的身上,已經強烈地感受到了這一點;從變幻莫測的外交風雲中,感受到了這一點;從脣槍舌劍的商務談判中,感受到了這一點。語言表達固然重要,會帶來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我們不掌握語言的藝術,不注意講話的分寸,就會給自己和集體乃至國家的事業,帶來沉重的災難。
二十六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說:“兩虎相鬥,必有一傷。”就是說,兩隻老虎相鬥,則必定有一方受到傷害。強強聯合,會凝聚成很強大的力量,把事業推向前進;但如果兩虎相爭,則必有一傷,兩強相鬥,就一定會互相內耗,從而造成我們事業的損失。藺相如本來位居廉頗之下,但由於他在外交鬥爭立下功勞,受到趙王的提拔,位居廉頗之上。這下可惹了麻煩了,廉頗要找藺相如的麻煩。多虧相如以國家大局為重,禮讓廉頗,不然非來個你死我活不可。就是因為藺相如的識大體,知大局,才避免了一場龍虎鬥。歷史上,兩虎想斗的例子很多。如龐涓面對比他厲害的老同學孫臏,竟然使毒招把孫臏的膝蓋挖掉,使他的老同學落得個終身殘廢。後來孫臏報了仇,打敗了龐涓。還有一個例子,三國時的周瑜,也是一個小氣鬼。面對比他高明的諸葛亮,他連連使了陰招損招,結果弄得諸葛亮絕地反擊,三氣周公瑾,讓周瑜落得個吐血而死的下場。因此,我們可以下一個結論,面對比自己強大的人,不要嫉妒,也不要損人家,因為,兩相內耗,你死我活,下場將會很慘!國家之間的交往也是如此,比如美國,一再壓制中國,不許中國和平崛起。但一旦弄得中國只有採取非和平手段崛起,世界將會變得非常的不穩定,美國的日子也會很不好過。
二十七
孫武說:“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意思是說:到了能使自己滅亡的地方,然後能夠得到生存;陷入必死的境地,然後能夠得到生路。把人逼進絕境,往往能激發一個人的鬥志,從而扭轉乾坤,轉敗為勝,這已經為古今中外的很多事實所證明。如歷史上的“背水一戰”的故事,就證明了這個道理。話說當年,劉邦出關與項羽爭天下,韓信受命東下井陘(今河北井陘縣)進擊趙國。韓信率軍在離井陘口三十里處駐紮,又選輕騎二千人,手持紅旗,隱蔽山後觀察趙軍。吩咐他們如果趙軍出營,就乘虛入其營壘,拔掉趙軍旗,換上紅旗。佈置完之後,韓信便率萬人先行,背靠大河佈下軍陣。第二天天一亮,韓信就命令進攻井陘口。趙軍出營迎戰,雙方激戰許久,韓信軍假裝敗退,棄旗丟鼓,退入營壘之中。趙將陳餘見到這個情景,遂以全軍進攻韓信軍。韓信軍背後是河,無路可退,全都拼死戰鬥,勇猛拼殺。就在這個時候,事先埋伏在山後的漢軍乘虛進入了趙軍營壘,拔掉趙旗,將2000面漢軍紅旗插上。趙軍見不能戰勝漢軍,便想退回營寨,卻見營寨已被漢軍佔領,全都驚慌不知所措。漢軍前後夾擊,趙軍大敗。事後,有人問韓信:“按照兵法,應該背山面水佈陣,您反其道而行之,卻取得了勝利,這是為甚麼?”韓信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法的一個原則。我所率的兵,大多沒經過嚴格的訓練,只有將他們放在死地,他們才能人自為戰,拼死爭殺,如果把他們放在生地,他們都會逃走,怎能打勝仗呢?”韓信不愧熟讀兵法,併成功地把背水一戰的兵法原則運用在實踐當中。在現代社會,一些瀕臨倒閉的企業,生存的危機迫使企業的管理人員和員工反思,從而臥薪嚐膽,絕地反擊,東山再起的事也時有發生。
二十八
劉安〈〈淮南子〉〉中說:“井魚不可與語大也,拘於隘也;夏蟲不可與語寒,篤於時也。”意思是說,生活在井裡的魚,無法同它談論廣闊的江海,因為它的視野拘束在狹小的井裡;生活在夏季的昆蟲,無法同它談論冬天的寒冷,因為它的感知侷限在夏天的節氣裡。生活在井裡的魚和只生活在夏天的昆蟲,因為受到它們的活動空間和時間的侷限,視野不夠開闊。海底之蛙的故事,也許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加深理解這其間包含的道理。《莊子•秋水》中說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在一口廢井裡,住著一隻青蛙。一天,青蛙在井邊碰見一隻從東海來的大鱉。青蛙對海鱉誇口說:“你看,我住在這裡多麼快樂呀!高興的時候,—就在井欄邊跳躍;累了,就到井壁石洞裡休息。累時把身予舒服地泡在水裡,有時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步。你看那些懈料、螃蟹之類的小蟲,誰能比得上我呢?”海鱉聽了青的話,真想到井中看看。然而它的左腳還沒伸過去,右腳就已被井欄絆住了。於是,它退回去,對青蛙說:“朋友,你知道海嗎?海之廣,何止千萬裡;海之深,何止千萬丈。住在那樣廣闊的大海里才真正快樂自在呢!”井蛙聽了既驚訝又慚愧。所以古人說,不登高山,不知天地之高也;不遠遊,不知天地之大也。古人說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有道理的。只有行萬里路,才能不斷開闊視野;只有讀萬卷書,才能胸藏萬匯,吐納百川。
二十九
論語》中說:“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意思是說:“花言巧語就會損害人的德行,小事不知忍讓就會破壞大的計劃。”一個人有著流利的語言表達,固然是一種本事,但過於花言巧語,就會給人華而不實的感覺,而給人浮華和淺薄的感覺。在人生的旅程中,還要學會容忍和謙讓。古人說:“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對領導者而言,需要海納百川的氣度;對國家而言,也需要寬廣的胸懷,方能客觀理性地認識事物,駕馭局勢。如果因為一件小事就讓它隨便燃燒自己的情感,那有可能滑向危險的邊緣。
三十
《尚書》中說:“滿招損,謙受益。”意思是說,自滿會導致損失,謙虛會得到收益。毛澤東同志說過,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還有一位老先生說過:人生之大禍,只一個傲字。一個人驕傲自滿,聽不到有益的意見,得不到有益的幫助,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失去很多的機會,甚至逐步走向失敗。如果一個人謙虛謹慎,虛心地接受各方面的意見,那麼,他就會吸納各方面有益的意見,得到各方面友好的幫助,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驕傲自滿的馬謖,最終使蜀國的軍隊大敗,使蜀國的元氣大傷。而小心謹慎謙虛聽取各方意見的劉備,則帶著兄弟們打出了一片江山。
三十一
《尚書》中說:“愛人者兼及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餘。”意思是說,對喜歡的人,連他家屋頂上的烏鴉都喜歡;對不喜歡的人,連他家的牆壁都厭惡。”成語“愛屋及烏”就是從這裡提煉出來。這反映了一個心理學的問題。就是說,我們對人對事往往帶著感情色彩,喜歡一個人,連同他的缺點也喜歡;不喜歡一個人,就往往不喜歡他的一切。那就出現了另外的一個問題,就是人的感情色彩,往往影響和左右著我們對事物的認識。為了能夠比較理性地認識事物,把握事物,我們只有減少情感的成分,多一些理性的因素,才能對事物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
三十二
《三國志》中說:“善為國者必先治其身;治其身者慎其所為。”意思是說,善於治理國家的人一定要先修養好自身的德行,而修養好自身的德行就要養成自己良好的習慣。古人把知識分子的人生理想歸根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追求立功、立德、立言。可見古人是多麼的重視德行操守的修煉。古人還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大概的意思就是說,自己個人的事情都處理不了,又何以治理好國家呢?講的是個人德行修養立身處事的重要性。在當代社會,國家公務員作為社會的管理人員,要治理好天下,只有帶頭守法、帶頭執法,才能成為天下人的楷模,作天下人學習的榜樣。也只有這樣,才能把國家治理好。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中央政府為什麼把反腐倡廉看得這麼重要。因為,如果對腐敗現象不加以抑制,我們的國家和黨就有走向滅亡的可能。請問,象陳同慶、胡長清之流的原我黨高階幹部,能帶領人民把我們的國家治理好嗎?
三十三
漢朝《鹽鐵論》中說:“土積而成山阜,水積而成江海,行積而成君子。”意思是說,泥土堆積而能成高山,水流蓄積而能成江湖河海,好的行為多了而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人。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積累,在成就一個人的事業的過程中,顯得相當的重要。一個國家也是如此,要成就一番偉業,要進行艱苦的積累。
三十四
唐朝王勃在《秋日等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中說:“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莫能汙。”意思是說,縱然在汙濁的環境中,仍能保持清白;即使處在極為艱苦的境地,依然能保持樂觀。明朝(1368-1644)中期大臣于謙寫了一首詩,叫《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表達了詩人投身改革獻身改革而不同流合汙的決心。鐵骨錚錚,讓人歎服。公元1449年,明英宗聽信宦官王振之建議,親自出戰和瓦剌作戰,結果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虜。明朝立刻擁明景泰皇帝朱祁鈺登級,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接著瓦剌軍直指明朝京城,朝庭危機時候起用耿直大臣于謙,于謙組織了京城保衛戰,取得了勝利。後於謙成為景泰皇帝的首輔大臣,推行改革,力求勵精圖治,造福百姓。由於改革觸及了大地主和大貴族的利益,終告失敗。後來,英宗復位,重用石亨、徐友貞等人,於1457年殺了于謙。于謙的死,使得他的改革和新法中途而廢。于謙雖然死了,但他的要留清白在人間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在中國歷史上,周敦頤寫了一篇《愛蓮說》,很有名氣:“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清白自持,出汙泥而不染,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美德,也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標籤:思維 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