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歷史演義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13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東周列國志》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13篇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1

讀懂了歷史,就會獲得前人寶貴的經驗,使自己變得明理智慧。

《東周列國志》描繪的是西周滅亡後東周成立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歷史故事。裡面有許多各自為戰的國家,有無數驍勇的將軍,有能文能武的智者,也有許多昏庸和開明的君主。他們為了權力和土地的鬥爭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性格,善良與奸詐的嘴臉就像一碗攪和著許多人性佐料的湯,不僅再現了那個征戰的時代,還留下了許多令我振聾發聵的驚奇和值得銘記的感悟。

《周幽王女色亡國》一章述說了周幽王因為女色而不勤政愛民,最後招致亡國禍事,八百年基業毀於褒姒。哎!這個悲劇固然可悲,警醒了後人和那些君主,在江山與女色面前要學會衡量,孰輕孰重自己心裡應該有個數。我想周幽王為什麼會亡國,不僅僅是褒姒的責任,他應該負全責,因為從他的故事中我看到他對自己沒有自控力和束縛力,不懂得剛則柔,柔則剛,只是一味的柔,泯滅了上進心,消磨了意志。如果他本身有嚴於律己,修身養性,勤於國事的心,亡國之事便是天荒夜談,即使褒姒再妖媚,也不可能主宰江山的興亡。

歷史總是和人連在一起的,諸多的感情就在歷史的激揚文字中展現得令我感動萬分。鄭莊公因為母親偏愛小兒子,幫助小兒子起兵造反而傷心。母親的計謀失敗後,被髮配邊疆,莊公有誓言“不到黃泉,永不相見”。但是後來因為思念母親,派人迎回了她,母子兩人一相見便抱頭痛哭,盡釋前嫌。讀了這個故事,我十分感動,畢竟親情是最重要的,即使母親對不起自己,但是她也是對子女愛的初衷,才有偏愛。這是個錯誤,但我認為這也是因愛而錯,誰不會在愛的旅途上犯錯呢?我讚揚鄭莊公能夠把親情放在隔閡恨意之上。親人犯了錯誤,不應該一味的責怪,應該學會包容,這樣在愛的融化下,有什麼坎兒過不去呢!畢竟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是十指連心的親情。

這本書裡許多地方讓人感悟非凡,除了親情,還有謙虛讓位。鮑叔牙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便為了齊國的強盛讓位於他。這是鮑叔牙的寬闊胸襟與為國的中心。他在國家與自己的路上選擇了國家。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這樣。自己身居高位,但是我們的榮譽是國家給的,就要為國家著想。有能人強過自己,就要能者居之,謙虛的舉薦,並且為了祖國可以讓位,這樣祖國在能人的帶領下,一定會強大的。自己也會因為國強而獲得自己的幸福。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2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既混亂又精彩的時期,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新的封建社會制度開始形成。西周滅亡後,代之而起的東周沒有約束力,各地諸侯稱霸一方,經長達數百年的連綿不斷的兼併戰爭,形成許多國家,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先後登上歷史舞臺,演出各種精彩緊張的歷史故事。這本書,可以讓你走進一個戰爭時代,它講述了秦國、齊國、楚國、趙國等幾個國家的連綿不斷的兼併戰爭,也同時締造出春秋時期的英雄。

書中有許多個性不同的人物,最讓我敬佩的人是勾踐,他在越國輔佐君主。一次,吳國為了報以前越國侵犯的仇,發兵伐越,結果大敗,後來吳國君主死後,夫差即位為吳王。他打敗越國後,越國勾踐求饒,吳國答應了。於是,勾踐到了吳國養馬,而且整天穿著童僕的衣服,天天斬草料餵馬,還親舔過夫差的大便,夫差見勾踐如此忠心於他,就放鬆了對他的警惕。其實,他每天都要臥薪嚐膽,不忘國恥。就這樣,20年後,經過了文種訓練的越國精兵終於滅了吳國。他那種忍辱負重,心繫國家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

雖然這是一個講國家與國家之間發生爭鬥的歷史故事,但是裡面卻湧現出許多捨己為人、不怕困難、盡忠報國的英雄人無物,如管仲、鮑叔牙、介子推、豫讓、藺相如。其中介子推這個人最讓我欣賞、敬佩,雖然他只在這本書裡出現了幾個故事,但是他卻使我對他念念不忘,在大臣們飢寒交迫之時,他竟然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煮給了飢餓的君臣們吃,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啊!這難道不是捨己為人的精神使他做出這樣偉大的事?的確,這樣的精神,在我們的身邊,也是有不少的人和例子,如我們最熟悉的清潔工,還有我們親愛的老師,雖然他們不是為了捨己為國,但是他們也為我們付出了很多,這也是捨己為人的精神。在大家的回憶裡,應該還記得那牽動億萬人心的那次512時間嗎?在地震的一瞬間,許多人都在想著如何逃跑,有一些人卻用自己的生命來拯救那些在廢墟里無辜的人,甚至連生命也送給了死神,列如譚千秋老師,他為了保護學生,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他們,自己卻與世長辭了。在災難發生時,誰都沒有無動於衷,許多志願者都在救援傷者,為災民犧牲了個人的時間,甚至是生命,無償而不怕艱苦地去救人,這難道不像那一千多年前的忠臣介子推的精神嗎?因此,每個人都應該有無私奉獻、捨己為人的心。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3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醫愚。”劉向的這句話傳頌千古,發人深省,所以我便也在空閒時間閱讀了一本名著——《東周列國志》。由於讀書心切,竟也忘了看前言及簡介,直入文章了。所以現在眼前只剩兩件令我記憶猶新的關於它的故事來向大家分享了。

近期語文學習了《馬說》一文,這也令我聯想到了這本書中的似千里馬、伯樂一樣的角色。“燭之武與佚之狐。”在鄭國處於危難之際,佚之狐慧眼識英雄,力薦燭之武;二而燭之武智勇雙全,且頗有愛國精神,不因為之前鄭伯的冷落而耿耿於懷,最終不辱使命,說服秦伯退兵,從而在歷史上留下了“憑三寸之舌退百萬兵師”的千古佳話。看到這裡,我不禁想,難道他與秦伯正面交鋒時,他就不怕失敗嗎?怕,他當然怕。那麼,是什麼讓他如此大義凜然地決定扮演一個國家的使臣且面對強敵呢?是勇氣,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勇氣。

《東周列國志》一書中荊軻刺秦王一章也體現了這一永垂不朽的勇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易水送別,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氣,在秦王的大殿上,當荊軻手持匕首刺向秦王時,我們看見了昔日威嚴無比的一國之君,竟然也失去了天子的儀態;所有的大臣更是驚慌失措,方寸大亂。荊軻一刺,刺穿了所謂天子的神話。

秦王與大臣的名字,也許在歷史的風塵中漸漸消失,但荊軻之名,永載史冊,萬古流芳。荊軻的生命是短暫的,但他的勇氣卻是熠熠生輝的。

這令我不禁感慨到,燭之武不惜性命為國退秦師,荊軻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毅然刺秦為報燕太子丹之情,這不都表明:“勇氣是挑戰者擂臺的鼓點,它擊退了人的膽小與怯懦;勇氣如航船上的風帆,引領人們走向成功的彼岸”這一觀點嗎?所以,在讀完這本書後,我想借戴望舒之名句說:“勇氣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勇氣是火,點燃熄滅的燈;勇氣是燈,照亮前行的路;勇氣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勇於嘗試,要勇敢,千萬不可怯懦,不可成為遺笑千年的“懦夫”,但也應該做到聰明,切不可為莽夫。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4

這幾天,我讀完了《東周列國志》,這本書裡講述了西周的敗潰、東周的建立和秦王朝的興起。

這本書講了秦王贏政統一六國(韓、趙、魏、燕、楚、齊),以“三皇”裡的“皇”和“五帝”裡的“帝”合體為“皇帝”作為自己的稱號之後,修建萬里長城,做了許多勞民傷財的事情。後來陳勝吳廣農民起義,秦王朝很快就滅亡了。這本書裡講到了大家熟悉的秦王贏政、呂不韋、李斯、范雎、周幽王等等。負荊請罪、毛遂自薦、脫穎而出、圖窮匕見、焚書坑儒這些成語都是在這裡產生的。我喜歡其中“三家分晉”的故事,這個歷史事實使晉國分裂,也加快了秦統一中國的步伐。

晉國實力非常強大。可是到了公元前403年,晉國分裂成韓、趙、魏三國。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晉國的軍隊分上、中、下三軍,每軍都有一個正統帥和副統帥。打仗時,他們是統帥,不打仗時,他們就是朝中的“六卿”。也掌握實權。由於晉獻公時期,聽從寵姬驪姬的讒言,殘害公族,導致同姓公族勢力急劇下降,這異姓大官“六卿”便掌握了實權。當時六卿分別是韓氏、趙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智氏先滅了範氏和中行氏,接著,其他三家要地。由於當時智氏的智伯實力最強大,韓氏族長韓康子聽從家臣段規的意見;魏氏族長魏桓子也聽從家臣的意見,給了智伯地。可當智伯向趙族族長趙襄子要地時,趙襄子卻說:“地是我們祖宗傳下來的,不能給你。”智伯很生氣,聯合韓康子、魏桓子、在趙族的領地晉陽打了一仗。由於晉陽城異常堅固,趙軍又軍民同心,打了一年也打不下來。智伯想了一個辦法,派士兵堵住晉水修建一個渠,放晉水水淹晉陽城。水一直淹了三年,人也只能住在樹上了。趙襄子沒()有辦法,就找他的家臣張孟談商量。於是當天夜裡,張孟談爬出城牆,找到韓康子和魏桓子,說服了他們背叛智伯。一天晚上,智家士兵正在睡覺,忽然聽到嘩啦啦的水聲,原來韓、趙、魏三家的士兵把水改變了方向,直淹智軍軍營。智伯奪了一艘船想逃走,結果被張孟談的伏兵抓住殺了。所以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宣佈:晉國正式分裂成韓趙魏三國。

我對這個故事,也有看法。智伯自仗實力強大,想獨吞晉國,在第一步時就取得了成功,更加驕傲,結果不但沒有獨吞晉國,連自己的性命和老祖宗給他傳下來的地也丟掉了,太可惜了。像這種有趣的故事,《東周列國志》裡還有很多。

我喜歡看《東周列國志》這本歷史書!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5

《東周列國志》是一本描寫春秋戰國時期的書,這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既混亂又精彩的時期。記載了無數國家和個人在這段數百年的動盪不安中俯仰沉浮,講述了春秋列國時的許多史實。

我仔仔細細地讀完了這本書,讓我感觸很深,書中描繪了許多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有傾國傾城的美人,有力能扛鼎的壯士,有精於兵法的將軍,有心懷叵測的奸人,當然還有很多或昏庸無能、或精明強幹的君主。這些人物時而令我感動,時而令我敬佩,時而令我憎恨……

《母子地室會面》是一個讓我感動的故事。當時鄭莊公發誓,不到黃泉,一輩子都不見母親。有一位正直之士穎考叔見莊公對母親不孝,便打了幾隻鴞鳥進獻莊公。當莊公問是什麼鳥時,穎考叔說是一種不孝之鳥,莊公默默不語。正好廚師送上蒸羊,莊公賞了穎考叔一塊羊肩,只見他卻用紙包起來要將美味孝敬老母,看到這一舉動後莊公觸動隱情,悽然落淚,挖地見泉,建一地室,母子在那裡相見,這樣既不違背誓言又能孝敬母親,我被他的聰明、睿智、孝心深深地感動。

《楚莊王一鳴驚人》是讓我敬佩的故事。楚莊王即位後貪圖享樂、專橫跋扈,楚國漸漸衰敗,但後來十幾位大臣一起去勸說,楚莊王最終在忠臣的規勸下,他醒悟過來。他一鳴驚人,整頓內改,關心人民,經過多年的努力坐上了盟主的位置。書上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楚莊王知錯能改,還是一個英雄,我們要向楚莊王學習,做一個有錯必改的人。

《褒姒千金一笑》是一個讓我氣憤的故事。周幽王性情暴戾,沉於酒色。他為了讓褒姒這個美人笑,聽信奸臣,點燃驪山腳下二十多座烽火臺。一時間狼煙滾滾,火光沖天,鼓聲如雷,震人心魄,諸侯以為國有變,紛紛帶兵前來勤王。結果確聽周幽王說是個玩笑,諸侯們面面相覷,憤憤而回。褒姒見狀,大笑不已,這卻給周幽王種下了亡國的種子。後來,犬戎真的入侵了,再燃氣烽火臺,就沒人來救援了,周幽王終於被殺死了。結果君不是君的周幽王因為戲弄諸侯而導致亡國。

……

當然,這本書還有許許多多精彩的歷史故事,如“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故事,現已家喻戶曉,也演變成成語,成為中華文化中的寶貴遺產。它比《三國演義》內涵豐富,人物智謀比《三國》強,是值得我們反覆研讀的,建議你一定要讀一讀此書。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6

這個學期,我讀了《東周列國志》這本書,書是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滅亡,東周建立,進入春秋時代開始敘述的,直至秦始皇統一六國,東周(周朝)滅亡為止,一共五百多年的歷史。在這部人物繁多、事情複雜的史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被諸葛亮所說的“每自比管仲、樂毅”這句話中的管仲先生。管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周穆王的後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我之所以喜歡他,並不是因為諸葛亮的話,而是在於他的智慧與才幹。他的智慧與才幹表現在他遠征孤竹國時,他放開老馬任其識途,走出困境;他的智慧還表現在他擔任上卿時與齊桓公商討國家大策時,首次提出“以民為天”的思想準則,更表現在他的“按照土質好壞、產量高低來確定賦稅徵收額”的經濟理念,在幾千年後,馬克思才提出級差地租的理念。這不正是管仲的智慧所在嗎?他還幫助了齊桓公在春秋時期成為了諸侯國中的強國,幫助了齊桓公成功得“坐”上了“春秋五霸”的席位,並且還使齊國從原來的貧窮國家變成了一個經濟繁榮、國泰民安、地位極高的國家,這樣的局面,不是管仲創造的,還能是誰創造的?

每當想到管仲,我還會想到著名的`書籍《管子》裡面收錄了許多的治國方略與發財之道,令人望而生嘆啊!只可惜,管仲先生在公元前645年(齊桓公43年)去世,後來,齊桓公被奸人易牙、豎刁、衛開方三人在宮中活活餓死,最後,齊國雖然想再創輝煌,可已是無力迴天,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國所吞滅,國家就此畫上了句號。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7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明末小說家馮夢龍的名著《東周列國志》為我們拉開了春秋戰國長達500多年波瀾壯闊的史事序幕。那些被歲月塵封的帝王將相、英雄豪傑、平民百姓像被賦予了新的生命,來到我的腦海裡,走進我的心田。

我彷彿看見各地諸侯稱霸一方,戰亂不斷;列國紛爭,刀光劍影,人民生活災難重重。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勾踐胸懷大志,忍辱負重;齊桓公不計前嫌,任人唯賢;程嬰、公孫許捨己救人、矢志不渝……他們驚世的創舉,慘痛的教訓,遠大的志向,高尚的品格,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古語說得好,“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將相和》的故事向我們展示了這個道理。藺相如足智多謀,定國安邦,而升為上相。廉頗不服,怒罵藺相如。藺相如總是一再退讓,理智地克忍。原來,藺相如並不是懼怕廉頗,而是顧全大局,以國為重。廉頗在他的感召下幡然醒悟,負荊請罪。最後,兩人結為生死之交。“將相和”保證了趙國的長治久安。

“禮之用,和為貴。”“和”是力量的源泉,是勝利的保證;“和”是一種精神,它已深入人心。人與人交流“以和為貴”;家庭講究“家和萬事興”;做生意“和氣生財”,國家“政通人和”。小到個人,大到國家“和能致祥”。社會需要和諧,我們更需要擁有平和的心態。平和的心情能化干戈為玉帛,結交益友,人緣廣佈;平和的心情能化失敗為動力,把握機遇,造就成功;平和的心情還能把自卑熔鍊成自信,把嫉妒鍛造成奮鬥,把孤傲揮灑成謙遜,把挫折捶打成坦途……

“和能嫁接無根樹,能挑海底燈”,和諧並不深奧,和諧就是孝順父母、親近朋友、寬容待人、真誠對己,和諧就是從身邊的事做起!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8

這個暑假,我讀了《東周列國志》,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既精彩又混亂的時期,那時,東周王朝已經衰敗,對諸侯國沒有了約束,於是,諸侯們各自為政,並相互攻伐。經過長期的戰爭,許多國家被消滅了,逐漸形成了戰國末期的七個強國。在這本書中,既有 “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田忌賽馬”等膾炙人口的故事,也記載了許多精彩的歷史人物,在這些歷史人物中,我最佩服管仲,他非常聰明,很有謀略,如果沒有他,齊國就滅不了山戎,齊桓公就不可能稱霸天下。

山戎是北方的一支遊牧民族,他們經常入侵北方的燕國,燕王就請求齊國幫助滅掉山戎,但當齊國軍隊一到,山戎就退兵了,而齊國軍隊一走,山戎又來侵犯,搞得齊國疲憊不堪,齊桓公於是決定不幫助燕國了,但管仲說:“如果不幫助燕國滅掉山戎,一旦燕國被山戎所滅,對齊國來說將後患無窮啊!,而如果我們一起滅掉山戎,燕國將對我們感激不盡,並從此聽從大王的調遣!”齊桓公聽從了管仲的意見,於是,齊燕兩國一起攻打山戎,北方一個叫無終的小國也派大將虎兒斑助陣。

山戎使用誘敵深入的計謀,被管仲識破,於是,他讓虎兒斑假裝中計,另外兩路軍隊從後面包抄,把山戎兵殺得大敗。山戎兵退守黃石山,並切斷了山口和齊兵的水源,齊軍按照公孫夫差的辦法,在蟻窩下面找到了泉水,並且,齊軍繞道去了戎兵的後面,把戎兵殺死了一大半,戎主逃往孤竹國。

孤竹國有個孤竹山,地勢險峻,道路非常難行,管仲讓士兵們唱歌,士兵們唱著歌就忘記了疲勞。翻過了孤竹山,齊兵又被大河阻斷了去路,管仲命令士兵砍到竹子做成竹筏,很快就渡過了河,到了孤竹國都城外,孤竹國國君送來了戎主的屍體,還說願意為齊兵領路,攻打山戎軍隊的殘部,但使者卻將齊兵帶入了沙漠中,這裡白天烈日當空,晚上又奇冷無比。齊恆公帶領軍隊怎麼也走不出沙漠。管仲提議說:“虎兒斑帶來的一些老馬長期生活在這裡,可以讓它們帶路。”於是,虎兒斑選了一些老馬,鬆開了馬的韁繩。老馬們不慌不忙地帶大家走出了沙漠。走出沙漠後,管仲讓一些士兵化裝成百姓進城,晚上,城裡的士兵與城外的士兵裡應外合,一擁而上,攻破了孤竹國。

在攻打山戎的戰爭中,齊軍雖然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依靠管仲的聰明才智和謀略最終獲得了勝利。其實管仲的才智來源於他淵博的知識和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好好學習、多動腦筋、善於思考,我們就能成為像管仲一樣的人。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9

這幾天,我讀完了《東周列國志》這本書,書中最令我百看不厭的是《晏子巧辯挫敵焰》這一篇文章。

楚靈王在位時,楚國勢力很強大。小國向楚國朝拜,大國同楚國進行外交往來,時間一長,楚國就驕傲起來。

一次,齊國派大夫宴嬰去楚國,楚靈王得知後,便和大臣們商量怎樣羞辱宴嬰,因宴嬰身高不足五尺,一位大臣出了個主意,楚靈王一聽,便在城門邊挖個小門。第二天,宴嬰等人來了,見城門禁閉,開口叫開門,士兵說:“大夫也不高,就從這裡走吧。”宴嬰就說:“楚國是狗國,因出使國家走城門,出使狗國才走狗門。士兵不知怎麼回答,便回了楚靈王,楚靈王覺得宴嬰不好對付,便讓人打開了城門。

在通往王宮的路上走著,忽然,兩輛馬車行使而過,車上是一些精壯大漢,身穿盔甲,手握長戟大刀,威風凜凜,想借此顯示楚國人高馬大,晏嬰身材短小。晏嬰明白他們的用意,微笑著說:“我今天來是交好,不是來攻戰的,用得著這麼多武士嗎?”那些人聽了,只得灰溜溜的跟在後面不敢出聲。

來到大殿裡,楚靈王坐在大殿上往下看了看,故作驚訝地說:“怎麼,齊國沒人了嗎?”晏嬰先行了個禮,自豪地說:“齊國有很多人。街上總是擠滿了人,走路肩膀挨著肩膀,甚至會相互踩到鞋子,每人哈口氣就能變成雲彩,每人揮把漢就會下雨,怎能說齊國沒人呢?”楚靈王用嘲笑地語氣說:“既然這樣,那為什麼泒你這麼矮小的人出使我國呢?”“大王有所不知,我們齊國的人成千上萬,但有這樣的規定:賢明的國家泒賢明的使節,差些的國家就泒差些的使節,我晏嬰是齊國最沒用的人,就只好泒到這裡來了,”楚靈王聽了哭笑不得,看佔不到便宜,對晏嬰尊敬起來。

從以上的這些事可以看出晏嬰機智過人,非常聰明,反應靈敏,善於辯論,對晏嬰這種人不能以貌取人。我們應該學習晏嬰,做一個像晏嬰一樣有才華的人。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10

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到秦始皇併吞八荒,一統天下,《東周列國志》展示了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崩壞,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各顯神通的恢弘曆史畫卷。東周列國時期,唯有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求變的強者,才能生存下來。

春秋初,天下分封為一百四十多個諸侯國,至戰國初,僅剩下二十餘個,直到秦國成為最終贏家;東周舞臺上的主角無不是求變最徹底的君主和國家。"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都是在打破舊的制度,任用賢能,改革內政、富民強兵後才成為霸主的。能夠稱雄中華大地的"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也是在求變中崛起的。

東周時期,個人通過改變自我,可以衝破世襲制的束縛,走上歷史舞臺。蘇秦學縱橫之術,遊說秦王不成,潦倒而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以為子。蘇秦乃嘆曰:"此皆秦之罪也!"乃發奮讀書,後配六國相印。"蘇秦刺股"式的個人奮鬥在東周比比皆是:孫臏,張儀,毛遂,吳起,他們通過不斷學習,日新月異,才名垂青史,流芳千古。

泥古不化,拒絕改變的人,就會被歷史所淘汰。宋襄公堅持排兵列陣的古典戰法,不攻半渡的楚兵,等到楚兵擺好陣形再對攻,導致"泓水之戰"的慘敗。楚共王堅持"將在謀而不在勇"的老教條,不用神箭手養由基,害死了太子,自己也弄瞎了一隻眼,方知悔改。趙括"紙上談兵",在"長平之戰"敗給了戰神白起,斷送了四十萬將士的性命和趙國前途,終成千古笑柄。

順應潮流,積極應變,提升的是競爭力,對道義的堅守卻是不變的。鄭莊公黃泉認母,伯牙摔琴謝知音;廉頗負荊請罪,重耳退避三舍。小勝靠智,大勝憑德,齊桓公"尊王攘夷",憑藉的是道義。求變,但要講原則,守道德。若恣意妄為,失去民心,必然一敗塗地。秦始皇一統天下,卻橫徵暴斂;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終究是曇花一現。

東周列國,汰弱留強,勝者為王。順應潮流,積極應變是這一時期的主題。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值得一讀。以史為鑑,受益良多:在今天高速發展的資訊化時代,我們應當不斷改變自我,成為時代的強者。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11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東周列國志》的歷史書籍,這本書演了春秋戰國時期各種精彩緊張的歷史故事,讀後讓我深有感觸

本書第七十一章二桃殺三士我很喜歡,不過我主要還是敬佩故事裡的主人翁晏嬰,他居然可以用兩個桃子就搞定了三員大將,這麼高的智慧這能不讓人敬佩假如讓一個正常人來想關於這件事的辦法,他恐怕想破腦子也想不出這麼高妙的辦法啊!但是晏嬰卻當場想出這麼一個妙招,這一點這能不讓人敬佩他呢 ?

本書第九十六章不屈的藺相如我也很喜歡看,藺相如的機智也十分讓我敬佩,兩次幫趙王解圍,他雖然不會帶兵打仗,但他憑一張利嘴和智慧就給了秦王兩次重重的回擊,如果是別人恐怕到了秦王的地盤連話都不敢說,但藺相如卻表現得從容不迫。這怎麼能不讓人敬佩呢?

還有書中的第三十二章諱疾忌醫也讓我愛不釋手,故事中的扁鵲好心好意的為齊桓公看病,但齊桓公卻毫不領情,還說其求名心切,真是好心當做驢肝肺,最後齊桓公因不聽扁鵲的話而活活病死了。現在世上的好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像扁鵲那樣樂於助人,那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猜疑,但人人都像齊桓公那樣的話那人與人之間將會發生更多的猜疑,人與人之間也不會再互相信任了。

書中雖然有許多的好人,但壞人也不是沒有,比如在書中第三十章出爾反爾的晉惠公就不是什麼好東西,在晉國遇到荒年時,秦國給予他救濟糧食,但當秦國遇到荒年時,他卻乘機攻打秦國,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最後他也沒有什麼好下場被秦國俘虜了。如果晉惠公也給予秦國救濟糧食的話,便不會遭此下場了,如果人人都像晉惠公那樣忘恩負義的話,那世上就不會再有樂於助人的人了,國家也會亂的不成樣子了,所以我們要反對這樣的是發生,而要多幫助別人。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在瞭解歷史時用其積極的一面走向未來,用消極的一面鞭策自我。只有這樣人人才能進取,社會才能進步,國家才能自強!世界才會太平!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12

今年暑假,我把一本好書收入囊中,這本書姓甚名誰——它就是明代馮夢龍編著的《東周列國志》。記載了從周宣王三十九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約六百餘年發生的大事,這真是歷史長河呀!

這本書一共有一百零八回,每一回都講述了不同國家發生變動的經過和結果,讓歷史故事三百六十度展示在讀者眼前,更好的還有後人是怎麼評論的。內容可以分成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主題明確,翔實可信,令人情不自禁看完一回還想往後看。春秋名家有晏嬰、孫武等,戰國時代有張儀、廉頗、白起等著名軍事、政治家。晏嬰能夠處變不驚,遇到事情能夠冷靜處理。當時晏嬰出使楚國,因為楚國在當時是大國,楚王和大臣都想羞辱他,由於他身高不足五尺,楚官員讓他從狗洞進入楚國,他卻說:“進狗國者,從狗門入,進人國者,從人門者,從人國入。”楚王和大臣在宴席上想羞辱他,都被晏嬰的智慧化解了。伍子胥為了報父仇,在打敗楚國後,沒能約束吳兵,使吳軍殺人放火,胡作非為。他把楚平王從墳墓里拉出來,鞭屍三百下,不聽孫武的勸言軍法殺伯噽,最後慘遭吳王夫差賜死。

暑假裡,我和表兄弟在家中玩卡牌遊戲,有一名忠臣,有一個奸細和一位主公。我的卡牌是奸細,表弟是忠臣,表兄是主公,我欲擒故縱,每次用技能把主公打沒血,我就幫他回血。但被“忠臣”看穿了,他就悄悄地對“主公”說:“他是奸細。”但表兄是個“大頑主公”便懷疑表弟是奸細。,就把他打死了。我趁虛而入,瞬間幫小表弟報仇了。表兄玩過很後悔:“我再玩的時候,就要揹負“昏君”這個罵名了。”

讀完這本書,第一感受就是忠言逆耳,不聽勸言,只會自取滅亡,果然驗證了。做人還要懂得能屈能伸,隨機應變,這該向晏嬰學習。唐太宗還說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說得就是看書的益處。

《東周列國志》讀後感13

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既混亂又精彩的時期,西周滅亡後,代之而起的東周沒有約束力,各地諸侯稱霸一方,形成許多國家,因而會有許許多多的磨難,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八十四章《豫讓的復仇》。

這一章所講述的主要內容為:當時的晉國、有智、趙、韓、魏四大家的大臣專政,其實晉哀公只是一個傀儡,智家的智瑤在四家中勢力最強,野心也最大,早有取代晉哀公的意圖。一次智家問另外三家要土地,趙家不給,智瑤便約韓、魏兩家去水淹趙家所在的晉陽城。卻反被趙韓魏三家聯合起來滅了智家。智瑤的僕人豫讓讓他逃過了這一劫,兩次刺殺趙襄子都沒成功,臨死前對著趙襄子的衣服砍了幾刀,才飲恨死去。

讀罷這段歷史,我不禁掩卷沉思,豫讓為了給主公報仇,又是當傭人又是用漆塗臉,用炭薰啞喉嚨,而且視死如歸,這樣的義士天下又能有幾個?這種對別人的小恩小惠銘記於心的人又能有幾個?豫讓這種“有小恩則加倍償”的品質,是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裡人們所缺少的。

我記得自己在一本書上讀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醫生治好了一個財主的大病,但是隻要考每年祭拜獨角鬼才能得到錢財,獨角鬼要他每年的12月12日給他殺一個過路人才行,財主正猶豫不決,兒子正好走了進來,見父親愁眉不展的神情就追問其原因,財主說:“大夫治好我的病,我要是殺了他的話,他又對我有恩。不殺卻不能滿足獨角鬼的要求。”兒子是個為人陰險魚肉鄉民的壞蛋,他笑了笑說:“自古有說法是‘大恩暫且不報,先報仇。’這難道沒有道理嗎?”說完就出門殺了那個醫生。這件事情讓人讀後,不由得寒意從心底升起,現在這個社會裡,像財主兒子這樣的人實在太多了,我們應該引以為戒啊!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像豫讓這種仁義之士越來越少了,豫讓雖然飲恨而死,但是他這種為了“義”而寧死不屈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嘆,我們也應該學習豫讓的仁義至上的精神品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