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實用)論語讀後感

論語2.43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論語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1

“仁德”——孔子教育學生首先強調做人的問題,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yi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重視其內心的成長,正是外在能力的載體。

“有教無類”——在孔門三千弟子中,有貴族弟子(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貢),然而大多數出生貧賤,特別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簞食瓢飲的顏回,卞之野人以藜藿為食的'子路等。可以說就是因為孔子有教無類這樣一個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級界限,使教育擴及於廣大平民,擴大了學校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這也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不能關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視同仁的對待每個孩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社會需要相統一,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孔子的學說並不是侷限於他那個時代,我們在不同角度、不同領域都可以從中汲取到我們需要的知識,現今世上的各類譯註,讓我有機會讀儒家的各類經典,我會努力尋找開啟這個知識寶庫的鑰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識。

論語讀後感2

這兩天一直在看于丹的《論語》心得之心靈篇!

看完三遍,我理解最深刻的就是:每個人的人生都會有這樣那樣的遺憾,我們不能老是去抱怨遺憾,老是去追究為什麼會這樣子?化解遺憾最好最好的方式有兩步:1,承認這個遺憾2用心地去儘可能彌補。我覺得非常有意義,至少我個人一直都存在這種現象,大學畢業到現在6年的時間,我付出了很多,所以自已老覺得現在的我不應該是這個樣子。很不甘心,不滿足自己的現狀。而正是因為這樣,我一直籠罩在自我困擾的'小籠子中,搞得自己整天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做事沒有激情,老想著一步登天,但現實又沒有條件。簡直真的變成了一個憂鬱小子......

雖然我現在沒有成就,沒有車,沒有房,沒有錢!但我不能再沒有身心狀態下去了。否則就真的一直這樣沉倫下去了。

學會放開自己!看淡自己!看輕塵世間的物是人非,真是不一般的“境界”啊。

不管啥,我現在要做的是,從心底改變我自己對自己的認識,改變那種老是揹著千斤重走路的狀態,恢復四年前的那種勇無不勝的狀態,心神狀態!

承認遺憾並盡力去儘可能地彌補遺憾!

不禁想起一句名言:如果因為失去月亮而哭泣,你也會失去星星!不能讓遺憾成為一輩子的陰影!生命沒有遺憾,只有經歷!

論語讀後感3

閱讀《新論語》才發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通俗易懂,可讀性非常強。通過這次認真地閱讀,我竟然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新論語》把孔子評價弟子的所有言論都集中在一起,便於初學者閱讀和理解,最吸引我的就是孔子對顏淵、子路、子貢三位弟子的評價。

對顏淵的評價——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對子路的評價——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對子貢的評價——女,器也。(瑚璉也)

孔子對三個弟子評價不同,在顏淵身上,他看到了“仁”;在子路身上,他看到了“勇”;在子貢身上,他看到了“智”。“人無完人,孰能無缺”,孔子是一個大聖人,他怎能不知道?可是,他看人,最先看到了他們的優點,而且在後面的言論中,他也充分地發揮每一個弟子的優點和長處,擇其長處而用之。

這讓我想到了,孔子手下弟子多,卻都能和諧相處,這可以看出他統籌有方、協調能力強,因而他對弟子的評價,就顯得很重要。協調能力、溝通能力是做好工作的重要能力之一,對公司各部門的'協調,與外界的溝通合作都是至關重要的,哪一個環節做得不好,都有可能導致前功盡棄,使工作成為一盤散沙。因此,協調能力、溝通能力是一門必修課,孔老先生的智慧是我們取之不竭的寶庫,我一定要下一番功夫再好好學學《新論語》,從中擷取所需,為我所用,從中學到更多的關於為人處事、做好工作的方法和點子,悟出更多的人生哲理來。

論語讀後感4

《論語》是人生之道,必讀之本。

學,是孔子教書的首要。每一個人不論他是職位高低貴賤,只要他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們的老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如今成為一種擺設。如果我們覺得像別人請教問題就低人一等,那我們這樣的學習態度永遠也學不好。真正的學習是用自己的主動,不卑不亢的態度去請教,來達到學習的態目的。

學會了學習,學到了知識,接下來就是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正處。不要讓知識去支配我們,不要做一個被動者,同時也要學會改變,讓學習的知識,智慧,品德融為一體!

我們還要善於反省自己,該說的話該做的事,說了沒有做了沒有;不該說的,不該做的是不是也去說了也去做了!我們要以一個正確的態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覺得這點對我影響很大!

孔子還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說過,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種思想。新東方總裁俞洪敏的成就就得益於他的眾多朋友的`支援,而這些朋友的支援就來自俞洪敏在大學時期的樂於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時候他的朋友就從世界各處紛至沓來,成就了新東方,成就了俞洪敏。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淺的閱讀可能都不能體會其精神的九牛一毛,但是《論語》告訴我要做一個有理想、有智慧、有誠信的人,一個守恆的、內心忠誠的人,這樣才能安安心心,堂堂正正的行走於人世間!

論語讀後感5

讀了《論語》一書之後,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論語》教會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許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響,年輕人越來越強調自信而這自信過了“度”變成了驕傲,自負。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年輕人們高高的抬著頭,自信滿滿的樣子,從不輕易向別人請教問題。

《論語》中的“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及“默爾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充分的表現出了孔子的謙虛。

根據史實記載,孔子曾向老子問禮,曾向頑童請教問題。可見,作為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博學的孔子,還需新的向別人求教,謙虛地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那麼,驕傲自滿的我們是不是應該通過對《論語》的學習領悟出什麼道理,低下高傲的頭呢?

謙虛是一種美德,通過學習《論語》,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謙虛的內涵。

《論語》不愧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我聽說現在臺灣流行一種“經典教育”就是讓孩子們從國小習《論語》,我認為這是很有必要的,《論語》中很多孔子的教授的做人的道理,從國小習《論語》,能夠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品德,這並不落伍,正如儒家所認為的,真正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比才華更重要,有了“德”又有才的人才能造福國家,反之,德行不夠只能是禍害。

讀過《論語》,我更加覺得德行的重要,培養好的品德,學會做人,謙虛,不自滿。這樣不但自己,對國家也是一種福。希望年輕的朋友們能夠多讀一些像《論語》這樣的書。

論語讀後感6

第二輪通讀《論語》我渴望能夠更深層地理解《論語》中每一篇的寫作目的,並更有概括性地理解每一篇中所講的道理。第一輪的《論語》學習,我停留在對這本書的好奇上,更多的是想了解書中到底寫了什麼內容。第二輪一開始,我就在心裡反覆思考,為什麼我會喜歡上《論語》?為什麼《論語》能流傳至今?回顧第一輪的學習,我發現整本《論語》中經常會觸及到人類所一直努力追求的東西---道。在第二輪學習學而篇之後,我理解到的是,此道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為人相處之道;是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的清靜平等覺悟;是無友不如己,過則勿憚改的淡然與從容。當我們貧窮的時候,我們會去追求事業和財富,而在事業財富有得之後,又渴望精神領域的充盈。

作為《論語》的開篇,學而篇有著統帥整本書的`深意。經過第二輪的學習,我發現學而篇整篇圍繞著三個問題進行編排,即:為什麼學?學什麼?怎麼做?

為什麼學?丘哥哥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的學習就是為了徹悟,為了明心見性,為了修一顆晶瑩剔透的清靜心。所以,丘哥哥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學什麼?學仁學禮。仁禮兩字不僅是學而篇的重點,在其他篇也經常講到。

怎麼做?丘哥哥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彙總一下就是我們要向丘哥哥學習做一個“溫、良、恭、儉、讓”的人。

以上就是本次蘇菲要分享給大家的《論語》學而篇的讀後感,理解不周之處還請方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的鼓勵!

論語讀後感7

讀完《論語》,坐著發呆,迷茫中,《莊子。 秋水》中的一句話,浮上心頭。 “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角色是什麼?

是一位在文化封凍的河流上用肩膀奮力拉船的縴夫,是一名在“人治”與“專制”之間撐船的擺渡人。

一個自由的思想家,卻因為世事的束縛、統治的變遷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終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著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籲同情弱者,卻又總是將至德者歸入強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屬於同情範圍。其實,世間多數出色者都因為眾人的分享、爭搶和排擠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證。

在談論理想時,那淺淺的一句:“吾與點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嘆?

《論語》中並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而是質樸的道理和,以身作則。細想身邊

常有這些品格的展露,而習慣於淡漠的我們卻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許華夏的血脈裡,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經過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納,將它凝固住了,現之以墨字,代代相傳。

或許至德者從不抱怨,透過字裡行間,只能隱約看見孔子影影綽綽的無奈。記得有人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擁有一整部《論語》的孔子,留下的卻只有無奈的隱忍。

論語讀後感8

孔子說:“學習和了解習之不是很愉快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難道不是一個人們不認識也不生氣的紳士嗎?”這句話來自哪本書?答對了,它來自《論語》。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寫的,記載了孔子的言行。這本書裡的每一個字都包含著深刻的真理。

孔子說:“如果你通過溫習過去來學習新事物,你就可以成為一名教師。”這句話告訴我們,當我們學習新知識時,我們也應該複習舊知識。如果我們有新發現和新經歷,我們就能成為老師。這種學習方法應該牢牢記住並在日常生活中應用。

孔子說:“李仁很漂亮。他沒有選擇其他人。他怎麼會知道?”這句話告訴我們,與仁慈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明智的。如果你和沒有愛心的人生活在一起,你怎麼說自己是聰明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和有愛心的人交朋友,和有愛心的人做鄰居。它要求全社會倡導和實施仁愛。

兒子想住在九邑,或者說,“陋居,這是什麼?”孔子說:“為什麼紳士有這麼卑微的地方?”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覺得簡單粗暴,不要住在那裡。如果你在一個簡單而簡陋的地方傳播文明,那麼這個簡單而簡陋的地方就不應該是簡陋的。我們應該傳播文明,說文明的話,做文明的事情,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是一個充滿文明與和諧的美麗社會。

這本書不僅有意義,而且故事也很好。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金玉的故事。它主要講述一個水果小販。它的果實總是和剛剛採摘的一樣。一個人買了一個柑橘類水果,回家看看。裡面像棉花一樣。這個故事是用來描述那些只有華麗外表卻沒有實際技能的人,或者那些外表好但沒有實際內容的人。

《論語》給了我們很多理由。有機會的話,你必須仔細閱讀。

論語讀後感9

前陣子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論語》,帶著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論語》中有一句話是: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說:“君子要廣泛地學習一切知識,並且用禮來約束自己,這樣就可以不背離君子之道了。”

為了幫助孩子理解,下面還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小孩很放縱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大家都以為他沒出息。一天,他聽見有人對自己家的孩子說:“你不要和他玩,他仗著自己家有錢不讀書,別跟他學壞了。”他聽了後收到深深的警醒,覺得很有道理,從此發奮讀書,做了一個有用的人。

是啊,我們要從小嚴格約束自己,廣泛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能放縱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這個暑假,我沒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學習,每次都是在媽媽的再三提醒下做作業、看書。我又想到,我的.一個姐姐在常熟市重點中學1200名學生的入學考試會考到了第2名,而她媽媽卻向來不太管孩子的學習,我對姐姐的聰明絕頂佩服不已。而媽媽卻說,姐姐能取得好成績,都是靠自己的勤奮與自覺。她沒有參加任何輔導班,媽媽也只讓她自己學習,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姐姐自己抓重點、做練習,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優秀成績。我想,如果我也像姐姐一樣學習,我會不會也會有她那麼好的成績呢?

故事裡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遠近聞名的學者,姐姐通過自己的勤奮、自覺取得好成績,而我卻仍然事事靠老師,靠家長,總希望別人推著自己前進。可現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我們不能靠老師、靠家長,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奮。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樣,及時改正錯誤,自我約束,奮發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

論語讀後感10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人生在世,面對生活、工作的種.種不公,除了檢討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們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談到孔子“仁者不惑”時講到,“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對那些“利”字當頭的人,或許我們更應該坦蕩處之、平淡視之、淡漠待之,正所謂有容乃大,“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論語》裡面所教給我們的這種仁愛之心是從一開始就去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這一點非常像禪宗裡面所說的`一個境界,禪宗說這個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是這樣七個字。也就是說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就是你內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總之,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淨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啟迪。與友寬容,與同事寬容,與親人寬容,與生活中一切給予寬容,播種樂觀、豁達的處世態度,我想收穫的就是一種熠熠生輝、一種和諧的美。寬容是人生的哲學,但更是一種境界吧。

論語讀後感11

《論語》是一本對話錄,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同時也是對孔子的思想的體現,特別是對“仁”的體現。但是本人才疏學淺,對《論語》無法做出很深刻的理解,所以下面摘錄《論語》中我個人印象比較深詞句進行分享。

一、“君子不器”對於我這個文學常識比較淺薄的人來說,第一個反應便是:“器”是器皿的意思,翻譯過來便是君子不是東西?但真的是這樣嗎,大家都知道“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也是孔子說的,但是這句話的意思不能直意,如果直意我想我會捱打。後來查閱資料發現意思就是:我們要博學多才,不能侷限某一方面。對於一個老師,可能會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教學知識。可能還需要應對某一天學生問的“宇宙是什麼?”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二、有教無類。在孔子那個時代,學習知識是有社會地位人所做的事情,對於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基本出頭無望。而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在當時可能是一個“異類”,這也許也是他偉大的原因吧。而現在我們的國家已經實現了“有教無類”。

三、“以德報怨”,如果真的是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也幸虧讀了《論語》,知道有時在日常聽到也許是斷章取義。

四、“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識就不說了,但這句話體現在邏輯有一點辯證的關係,前半句說不是說因為父母在不能離家太遠,單純看前半句,個人感覺是太片面甚至是錯的,但是加上後面這一句“遊必有方”,成功把到底要不要“遠遊”這件事表達的全面了。

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幾千年前提出了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最後《論語》中的一句話警醒自己“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讀後感12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裡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汙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論語讀後感13

近期,我認真閱讀了孔夫子的名著——《論語》。其中,我對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朋友交而有信乎?傳不習乎?”感觸頗深。

這句話的含義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

我認為曾子說得非常正確!的確,既然是為別人做事,那麼我們就要一心一意做好,不能偷工減料,否則就會失去別人對你的尊重;朋友之間要講誠信,不能搞陰謀詭計;老師傳授的知識要及時複習,如果不復習的話,會前記後忘,這樣是學不好的。

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人物,他們以上面的做人、做事的標準時時刻刻要求自己,一直被人們傳誦。三國時期,蜀國戰敗,劉備病逝,劉備在臨終前,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請諸葛亮來輔佐他的兒子。諸葛亮不負劉備的重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光復漢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末的季布,他一向說話算數,從不反悔,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著名的作家巴金爺爺溫故而知新。他讀書的方法有點奇怪,他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一點地咀嚼,就如同老牛反芻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總會有新的觸悟,新的`理解,新的收穫,新的認識。

三省吾身,是古人對自己的要求,特別是在做人和做學問上面。只要按三省吾身的要求去做,都會得到別人的稱讚,取得成功的。我們應該多多學習古人的優點,傳承他們的思想和智慧,使我們的言行永遠不敗於古人。

論語讀後感14

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最近,我們讀了孔子的學說,也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論語》。《論語》中寫了許多學習態度,交友之道,君子之本等等。還包括仁、德、禮、義、道、智、信等內容。

在《論語》這本書中有許多指導我們學習的方法。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中我知道了孔子是一位謙遜,好學的人。他並不會體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態度,而是不恥下問。還有對待學習的'態度,例如:“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講述了學習不能有虛假,不知道就要虛心的向人請教,不能不懂裝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講述了學習是有樂趣在其中的。死記硬背還不如去投入到文章中,尋找其中的樂趣。

這本書裡還有一些交友之道,例如:“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句話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相近。告訴人們交友的原則。交正直,誠信,知識淵博的朋友有好處。交阿諛奉承,花言巧語的朋友有害。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知道了許多為人處世之道。在小事上不要斤斤計較,當他人不理解自己時也不要心懷怨恨。這樣才能與他人和睦相處。我還懂得了許多學習方法。學過的東西要不斷溫習,學習是要勤于思考,這樣才能不多獲取新的東西。

論語讀後感15

隨著中國近代社會的到來,各種西方學說陸續傳入中國,形成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衝擊,甚至連長期在中國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倖免。在學習了半個學期的《中華元典導讀》課和閱讀了《論語》這部書後,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儒學的根,即孔子的《論語》說起。《論語》大概包括的以下幾種思想,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別加以介紹。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