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論語

讀論語有感(集合15篇)

論語2.01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論語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論語有感(集合15篇)

讀論語有感1

漫漫年華已在彈指之間悄然流逝,唯有一部部經典未被時光的流沙覆蓋,仍散發著光芒。在閱讀越來越呈現碎化片的今天,經典仍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盛宴——讀《論語》,帶給我發自內心的喜悅。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的話開闢了我學習和思考的道路,使我開始探究世界的奧祕。“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的告誡教會我複習和感悟的道理,使我開始溫習和深深感悟。“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的一句話使我懂得反省自身,既傳則習,在學習上不斷反省,以求得更大的.進步。

《論語》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教會我修養自身,從而也能夠使我獲得提高自我的喜悅。“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輕巧的一句話教會我要寬容,需要培養廣闊的心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簡單的一句話,告訴我做人要誠實。面對自己不懂的東西,不需要不懂裝懂,而是要不恥下問,否則只會貽笑大方。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也曾師從多人,而他的經歷也印證了這句話。我從中學習到要向身邊的人學習,學習他們的優點和改變自身的缺點。

《論語》教會我要承擔責任,這也是一種喜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此話應是我們青少年的座右銘。我們身為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棟樑,肩負著復興中華民族的重任。前路荊棘遍佈,前方雷雨交加,我們任重而道遠,但“既然選擇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漫漫長路,我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小一部《論語》卻蘊含著巨大道理,而我們每次的閱讀也不過是管窺蠡測罷了,其博大精深可見一斑。

讀論語有感2

許多人都站下來靜靜地凝望?近年來我們的書刊市場上出了許多好書,但也出了不少壞書。因為這些人,我們的祖國才變得更強,更好。哪一組勝出,就可以拿出自己的一些分數加給低的一組,在接下來的遊戲中幫助他們,讓他們有前進的動力?直到現在,這件事仍然留在我的記憶深處。

閒來無事,掐指一算,自餘去年習《論語》,至今已有一載有餘。除過背了“鄉黨”,“先進”等幾篇以外,竟無甚感觸。正暗暗哀嘆時,周禮不禁觸動了我,遂意欲小議周禮。在此不敢高談闊論以充學者,實只乃表我之淺見也。

禮,乃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周禮,即周朝時期發展起來的,建立在維護統治者利益的基礎上,並束縛人的思想和社會活動,調整人們行為規範的總和。

周禮,和禮法、祭祀於一體。所謂禮法者,即法紀與禮儀。法紀即法律。禮儀,即禮節與儀式。何謂祭祀?即備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禮,表示崇敬並求保佑。於是乎,周禮既為維護統治者利益的道德標準,又是法律規範,形成了禮律相通的禮教。即禮允許,法律亦允許;禮不允許,法律亦不允許。所以,周禮鞏固了統治者的權威,這大概也是周公制禮的真實目的吧:鞏固年幼的成王政權。

為什麼說周禮是統治者鞏固和加強政權的工具呢?因為它強調階級性與等級性的差別並且設計了一套繁瑣的程式來維持這種差別。正如荀子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

周禮要求必須親愛以父權為中心的尊親屬,使親者貴,疏者賤。此謂“親親”。

周禮還要求下級必須遵從上級,特別是周王。嚴格規定上下級秩序,不得犯上作亂。又有“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講的是一個卿大夫冒用皇帝規格的舞蹈,孔子認為不可原諒。此為“尊尊”。

周禮維護父權中心的社會,特別歧視婦女。“幼從父兄,嫁而隨夫,夫死隨子。”

看罷禮法,再來看看祭祀吧!“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說一個大夫級的人物,卻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對。這說明不同等級者的祭祀也不同,絕不允許僭越。

撇開禮的等級性和差別性束縛不談,其實踐過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式繁瑣,如諸侯每月七年級殺一頭羊舉行祭祀,表示‘聽政’開始;國君祭祀賜的肉不能過夜……。

從這些話中,我們不難發現統治者是如何利用禮來壓迫人民:周禮強調等級性、差別性和程式繁瑣性,並且極其嚴格地維持這種等級差別,決不允許任何人僭越,如果違反,輕則受眾人譴責,重則受刑罰制裁。

周禮因身份等級不同而不同,所以,周禮不是一種公平的`社會規範。它不僅表現對被統治者的束縛,更是表現了統治者們不同的等級關係!只可惜,當時的人們沒有一點覺悟,對禮的束縛毫無察覺,並認為能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連聖人孔子都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當然,我們也不能將周禮全盤否定,在當時的社會,周禮還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畢竟“禮崩樂壞”不是好事。同時周禮還形成了古代華夏文明的精神淵源。總之,我們要以歷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華。

讀論語有感3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假期裡,媽媽買來一本《論語》讓我學習。

《論語》這本書是孔子的徒弟寫的,寫的是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書中主要寫了怎樣學習和思考怎樣孝順父母。

我還記得孔子有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還有一個故事呢。

孔子周遊列國,到處講學,一天看到兩個小朋友在爭吵。

太陽什麼時候離我們近,爭吵不休。

他們看見了孔子,就讓孔子評理。

著個問題把孔子也難住了。

就向兩個小孩承認自己不會這個問題。

兩個小孩就嘲笑孔子。

孔子是著名的大教育家,他遇到不會的.問題也實事求是的承認自己不會,也不怕別人嘲笑。

我們也要向孔子學習,實事求是的對待自己不會的問題,不會就問。

《論語》這本書讓我們懂得了很多道理。

讀論語有感4

論語,一個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他講述了“仁”.“禮”.“德”……的教育,讓我們懂得了真心待人,與人為善彬彬有禮,敬賢禮士,冰清玉潔,嚴於律己……

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仁”,我們要先讓自己學會去愛,在引領他人學會去愛,讓世間充滿愛,大愛滿人間!

《論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作,也是人類歷史與世界各國共同的寶貴財富。

讀《論語》,讓我懂得了君子之道,明白了為人處世的道理。學論語,學寬容。學論語,學正義。學論語,學義氣。

讀了論語,我們要學會寬容和忍讓。即使別人對不起我了,我也應該原諒她。是論語讓我知道了,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學會了寬容別人,也就快樂了自己。我們何樂而不為?

讀了論語,我們要學會正直和善良,我們用真心對待他人,用心底那顆最忠誠,最熱情,最樸素,最真誠的心對待別人。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開啟整個你的世界。所以對待朋友要有義氣,才夠朋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論語給予我們的是無窮的真理與智慧,未來的日子我將通過論語不斷地進行自我增值,不求做一個腰纏萬貫的有錢人,只求做一個心明如鏡的快樂人!

讀論語有感5

孟子雲:“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孔子生於春秋末年,雖出身貴胄然垂髫喪父,束髮失母,幸得賢母教而成英才。時倍臣當道人心不古,有禮崩樂壞之勢,故此論語出。

論語之術者,莫非修齊治平也,前人述備亦,餘若附庸贅述,恐畫蛇添足乃至取枉錯直,使直者枉,所以另闢蹊徑以大略觀之,一者取巧避拙,以免貽笑四方,二者拋磚引玉,以求大家新說。

講《論語》就不得不提到另一部經典,那就是柏拉圖的《理想國》此作著時正值雅典城邦衰落。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後,更有傾頹之勢,與春秋末年禮樂崩壞如出一轍。在相似的歷史背景下,柏拉圖與孔子都架構了一種等級分明秩序井然的理想體制,不同的是柏拉圖將權杖交給哲學王,而孔子卻主禮法以為宰者。這種以禮法道德為結構,以高尚個體為單位的社會模式,為日後中華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態奠定了基調。

“禮法”是不同等級的不同行為模式,“道德”則是調節社會關係的潤滑劑,此二者是先賢為促使整體利益最大化而採取的最優策略,圍繞這兩點展開,愚以為《論語》貫穿始終的主題是社會分工與合作。顏淵篇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裡所論述的就是人們在社會關係中應各司其職,在其位,謀其政。承此而啟後者遂有西漢大儒董仲舒之綱常說,可以說綱常不啻為《論語》中描述的.社會模式的總結:君臣、父子、夫妻。層層遞進,權責明確。而仁、義、禮、智、信中除“智”存利己屬性,其他的品質皆有益於他人且能緩和社會關係。論語學而篇中更有:“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一個溫和忠厚謙卑的君子形象躍然紙上。倘若世人依此道而行之,則衣冠安坐於廟堂,黎元勤奮于田畝,每個人各行其政又互相合作,如果將這些君子置於社會的大機器中,社會就會愈發穩固,在生產力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穩定的社會具有最高的生產效率。這也是孔子的終極政治抱負。可以說孔子之於封建主義就如同亞當。斯密之於資本主義,馬克思之於社會主義。

孔子在世人心中的形象,不是縱橫捭闔的政治家。也並非馳騁疆場的軍事家。而是一位諄諄善誘,誨人不倦的教育家。以至於後世皆稱其為“萬世師表”。《論語》也大多數以學生求問於老師的體裁來表達孔子的思想。為何教育在儒家學說中如此重要?究其根本乃教育是孔子實現其政治抱負的最重要的手段。教育將禮法道德變成社會共識,傳遞儒家理想的社會結構,培養溫文爾雅的君子。在漫漫長河之中教育是儒學戰勝諸家學說取得最終勝利的原因之一,也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關鍵,當歐洲的知識還被用晦澀艱深、詰屈聱牙的拉丁文撰寫、用昂貴的羊皮卷束於宗教僧侶之高閣時。我們已將智慧的種子撒遍整個東亞文化圈。中國在歷史中長時間領先於世界也正因為此。而私學之風的盛行則濫觴於《論語》。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嘗無誨也。”將知識廉價化、去壟斷化,孔子可謂居功至偉。

至此,《論語》中所蘊含的社會模式的邏輯關係就敘述完備。一個由禮法法與君子構成的和諧的社會機器通過教育進行傳承。經過一代又一代如董仲舒、程煜、朱熹這樣大家的完善,儒學的理論與《論語》中的社會結構越來越適應於封建王朝的統治,這種完善的結構使中國的封建社會異常穩定,以至於明清時期我們甚至被這種強大穩定反噬,當然此為後話,並不在此篇的討論範圍之內。

餘幼時就嘗讀《論語》,不過心智未開,只解隻言片語。今日再與夫子談心,心胸豁然開朗。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看來今日夫子知我憤悱亦。其實剝掉“大成至聖文宣王”“褒成宣尼公”之類的金衣,夫子是一個很可愛的有血有肉的鮮活的人,如果用《論語》來描述他,我願取“君子坦蕩”四字。不遮遮掩掩,不裝腔作勢。不攀附權貴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重感情,卻有原則。對弟子的死悲痛欲絕卻不欲奢葬,甚至拒絕用槨。有時發發牢騷“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還不忘揶揄子路。與古人交心,實在有趣。

讀論語有感6

中國古代,有很多很好的書籍,這個寒假,我讀了《論語》。

《論語》是孔子與他的弟子的一些言論,被他的弟子寫了下來,裡面有很多有著大道理的名句,我給大家講一講吧。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告訴我們,學習後溫習、珍惜友誼、別人不瞭解自己而自己不生氣,都是很好的`。2、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說明君子講道義而小人只顧私利。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好學。

這本書對我們幫助很大,幾乎每一句都有用處。我在每一天的放學後總要把今天語數英科的學習內容、課堂筆記都看一遍,因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時在玩的時候,我不願去幹一件事情,比如重活,其他人都可能會推給別人,而我則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自己想辦法做出來。有時我不小心做錯事了,別人批評我,我不會去頂嘴,因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是一本很有用的書,能讓我們在生活中變得更文雅、更君子一些,還能讓我們有一個好成績,我們值得讀。

讀論語有感7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在我看來這句話包含三個層面的關係。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自我成長的關係;第二句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是我們和他人的關係;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我們和世界的關係。

“學習”其實是兩個動作,一個是“學”的過程,另一個是“練習”的過程,所以“學而時習之”其實包含兩個動作。就是我們學習了一門課,讀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聽別人講話學習到的知識,不僅僅要停留在“學"的過程,還要做適當的時候多多練習,這樣才能成長。

人的快樂更多的是來自於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事,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就會很容易遇到跟自己的理念相近,目標一致,或者擁有相同愛好的人。

我們有時候會因為別人不瞭解自己或者不認同自己而生氣,但是反過來想一想,為什麼不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保持不同呢,為什麼非要讓別人認同自己呢?我們要了解,別人和自己理念不一致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與其因為別人的不認同而生氣,不如保持一個好奇的心態去理解別人,也許會學習到很多。

讀論語有感8

這個學期,我們學習了《論語》裡的古文,裡面有教人們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著,鮮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有子說:"他(她)做人孝順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歡冒犯長輩的人是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而喜歡作亂的.人是沒有的.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定做人的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卻沒有做到孝順父母.

父母們總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絕了,他(她)們叫我去買東西,我也拒絕了.只要是父母們叫我去幹的事情,我都沒有完成.

有一次,母親叫我去買麵包,我沒答應,這次她生氣了:"只會吃,不會做,真是一個窩囊廢."說完,還打了我.母親從不打我,從不罵我,從不生我的氣,這次她是真的發怒了.我傷心極了,躲到被子裡去哭.

從這學期學了《論語》後,我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學了《論語》對人是非常有用的!會讓人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偉大!雖然父親有時候讓我乾的活比較重,但是他們是為了讓我體會到勞動的收穫!雖然我犯錯時被他們批評了,但是我不怨恨他們,因為我知道:他們表面是在批評,但暗中卻是在教育著我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就是一種愛,這種愛是別人感受不到的愛!

讀論語有感9

想必大家都聽過《濫竽充數》這個成語故事吧!南郭先生明明不會吹竽,卻不懂裝懂,混在隊伍裡充數。最後事情敗露,只好逃跑了。在《論語》中,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條道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就是說: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我也當過一次“南郭先生”。

記得在我8歲的時候,媽媽要下地幹活,臨走時,吩咐我中午做稀飯,並教我做稀飯的.方法。我一心想去看電視,便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我平常看你做稀飯都學會了,你還是快去幹活吧!”我一邊說著,一邊推著媽媽向門口走去。媽媽拗不過我,只好搖搖頭,無奈地說:“那好吧,記住,米要淘3遍,水要淹到電飯鍋裡第二條線的位置,要留意鍋裡的情況,不要讓稀飯漫出來……”“知道了……”

好不容易送走了媽媽,我又撲到電視機前,專心致志地看起了動畫片。不知不覺,到了12點。我伸了個懶腰,該去做稀飯了。

來到廚房,我又犯了難,剛才說“我會做稀飯”,只不過是哄走媽媽的一個藉口。現在到了“真槍實彈”的地方,我卻大腦一片空白。算了,現在去向別人請教實在難為情,還是我來吧!

可是到底應該放多少米呢?我又犯了難。這時,我想到:我和媽媽一共要吃兩碗飯,那就倒兩碗米吧!倒完米後,接下來的一切就順利了很多:淘米,加水,蒸飯……幹完這一切,我又兩眼不聞天下事地看起了電視。

過了一會,我隱隱聽到“嘶嘶”的聲音從廚房那邊傳來,心裡一個咯噔:啊,慘了慘了,忘記掀鍋蓋了。這下完蛋了,媽媽會罵死我的。我連忙跑到廚房,發現米湯濺得桌子上到處都是,開啟鍋蓋,一股焦味撲面而來,嗆得我喘不過氣來。好不容易睜開眼睛,發現鍋裡的稀飯成了一團漿糊,顯然是缺水造成的。我急忙舀了幾舀子水倒進鍋裡,鍋裡的情況才好轉了了一些。可這四濺的米湯,這溢位的米粒,這燒焦的糊味……我該怎麼收拾這爛攤子啊!?要是開始我專心聽媽媽的教導,知道放多少米,淘幾遍米,倒多少水,隔幾分鐘過來看一下……或許,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了,可是已經晚了,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可買,我也不能改變現狀了。

結果呢,我自然是吃了一頓“皮帶炒肉”。不過呢,這卻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麼事都不能不懂裝懂。遇到自己不會的事,要虛心請教那些會做的人,學習他們的經驗,豐富自己的頭腦,這樣才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不懂不要裝懂,人人都不要做“南郭先生”。

讀論語有感10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彙集片酬,後來就成了《論語》。中國歷史上從漢武帝開始,尊儒學為統治思想,《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它的推崇。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專業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實不然。在我看來,《論語》更像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喝下去後讓心靈得到一次洗滌,不,應該用一次昇華。孔子的.《論語》很少由長篇大論,每一則都很簡練。因為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這句短語就是最好的敘述。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傷痕闖過來的。全世界都驚歎於我們,因為我們的一種信念,孔夫子就是一個很叫信念的人。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明信子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比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先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是啊!兵、食物都是護生的,人都有一死,還不如信念重要了。對待生活,孔子最愛顏回,他曾誇獎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論語》像一位智慧老人,給我指引人生。在處世方面,子曰:“何以報德?以直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優何懼。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交友需要謹慎。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子曰:“三軍可多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讓我明白志向重要。

讀論語有感11

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

孔子說,君子不器。於是“不器”二字便猶如珠穆朗瑪峰頂的星星,從古至今的人們思考著它,仰望著它,為它作注,設法踐行,那些在我們耳中那些頂頂大名的賢者們無一不以自己的方式解讀著它,而更加無一例外的是,每一個身體裡流淌著黃河的血脈的中華兒女都堅定地向著它,像每天從不會遲到的越過地平線的第一縷陽光一樣堅定地向著它,向著東方。

第一《易經》有言:“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未成形的抽象的叫做“道”,已成形的具體的叫做“器”。是以“不器”的意思就是君子不拘泥於教條,不僅僅有一技之所用,他要去領略萬物之道,追求道器不離之境。萬物之道是個極廣泛而抽象的概念,而孔子說要去其中有所參透的人是君子,從這裡來看,儒家中所強調的`社會責任感便滲透了出來,君子是讀書人,有仁有德的人,這樣的人長於世便要去領略萬物,要去感懷天地,所以這樣看來君子是自由的不拘泥於形式的,但也是束縛的有著清晰地道路的與方向的。這似乎便與我們今日所談的新青年,新思想有著不謀而合的地方,以自由的靈魂駛向堅定地遠方。

第二,古代的“器”,專門指具有某種功能事物。於是從這個維度來看,“君子不器”便有了另一層意思,君子不像器具那樣,有著侷限的用途。君子該是廣博的,君子的才華該是海納百川的,這好比是我們如今所說的短暫的生命與綿延的厚度,君子當以其生命之有限丈量真理之無限。

第三,而“器”又有刀劍武器之意,所以這樣看來,又有了第三層意思,君子當智慧清明,心中堅定有規,不成為小人的工具,不為任何人所利用。而若以此為意,其另一重要思想“中庸”也似乎也在此得以體現。

第四,“器”也有氣量之意,若以此延伸,便有君子心懷天下,氣量沒有固定的度,包容四海之意。古時君子多為有知識的階級或更有統治階級,他們是人民的牧羊人,當以容恕之道福澤天下,庇護萬民。而今之君子更當以仁之心,恕之方,向著道。

綜上所述四點,謂之“君子不器”。

讀論語有感12

經過一段時間的抄寫、朗讀以及心得體會的書寫,讓我對孔子這個人從瞭解到敬佩。孔子是個言行一致、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學說,經過兩千多年的潛移默化,有的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道德意識、精神生活和傳統習慣的準則,構成了有別於西方國家的中國式的社會風俗。後世流傳的“天不生仲尼,萬古長於夜”和“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雖說有些誇張,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孔子和《論語》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和影響之大。

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其中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式教育。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於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

另外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他樂於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於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讚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可見,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我們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

《論語》中孔子評價過的人很多,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孔子通過對人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善惡是非,為弟子們修身養性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範。孔子生活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社會新聞很多,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視和關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度,宣傳自己的主張。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評論過很多人和事。從這些評語中可以看出他審時度勢的胸懷和抱負,並且也反映了他通過例項教育學生的理論聯絡實際的良好學風。理論聯絡實際,是教學的一條根本原則。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激活了。《論語》流傳至今兩千多年,它是一罈千年好酒,醇香甜美,也是一股清泉,看似無味,卻越品味越濃。

讀論語有感13

放暑假了,王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項“暑期讀一本好書”的任務。於是在和爺爺的商量之下,我們決定從讀《論語》開始。

開始讀的時候,我不知所云。慢慢地在爺爺的助讀下,我竟然在《論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爺爺說,“溫故而知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他從兒時就耳熟能詳的人生智慧。爺爺還說《論語》的思想是超前的,《論語》的魅力是世界性的,它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其中既有聖人的智慧,還有幽默生動的故事,也有發人深省的寓言。它記載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很值得國小生讀一讀。

在讀《論語》的過程中,我收穫最大的就是“誠信”二字。“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每每讀完《論語》,這些至理名言都在我的腦海裡轉啊轉,讓我回想起家人對我的教導。記得我剛牙牙學語的時候,外婆就會經常和我約定某件事,並且會說:“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許變,蓋章”;媽媽也經常告訴我,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老師也經常教導我們“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

我是聽著“誠信”長大的,可前不久我卻做了一件不講誠信的事。

每個週末,爸爸都要送我去補習班,每次去都能看見同學們吃著零食,神氣十足的,我就想:哼!不就是零食嗎?下次我一定要帶零食來。很快到了下一個週末,這天中午我趁家人睡著的時候,躡手躡腳地開啟媽媽的錢包,一百的、五十的、十塊的、五塊的、一塊的……哇,好多錢呀!想來想去,我還是決定那兩張一塊錢,嘻嘻,這樣不會被媽媽發現。我小心翼翼地把兩塊錢塞到書包裡最隱蔽的地方,爸爸把我送到輔導班,我估計爸爸已經走遠的時候,如脫韁的.野馬般飛奔到小店裡。“老闆,快!一包辣條,一個雪糕,一串炸年糕……”我像個“暴發戶”般像老闆吼道。拿著我心愛的零食,耀武揚威地來到同學們中間,一邊聊著,一邊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

可是,第一節課還沒結束,我的肚子突然疼了起來。我用手捂著肚子,疼得實在受不了了,只好趴在桌子上緩解疼痛。即便是這樣,疼痛感依舊沒有減弱。頭上開始冒起豆大的汗珠,嚇得我自己“哇”的一聲哭了起來……最後,我被120送到了醫院,被診斷為急性腸炎。在媽媽和醫生的“盤問”下,我只好把自己吃零食的事情供了出來。緊接著“偷錢”的糗事也被媽媽偵查出來了。從醫院回到家後,免不了被爸爸媽媽狠狠地批評了一頓,我自己也意識到了錯誤。

當我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卻怎麼也睡不著。我一直在想著今天發生的事情,心裡越發惴惴不安。 我再也不能亂拿別人的東西了,不然怎麼能對得起從小陪伴我的“誠信”二字呢!《論語》中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說的不正是這個道理嗎?

《論語》是孔子智慧的精華,書中講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一生去慢慢體會。

讀論語有感14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年輕人在家孝敬父母,做事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廣泛愛護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之後,如果還有精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

我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可是有一些人對自己的父母怎麼樣呢?我就不得而知了。我只知道新聞上老是播,有好多的老人被自己養育了幾十年的兒女們逐出門外,讓自己流浪在外,迫不得已乞討為生。看得自認為冷酷的我都動容。那一些不孝之人永遠都不會明白,自己的父母就像一滴水,他(她)們拼命儘自己的所能呵護你這棵幼苗。卻不知道等這棵幼苗長大之後又是那麼庸俗不堪,喪盡天良,不盡自己贍養老人的義務,甚至將老人逐出家門。天理何在?

人除了孝道之外,還有道德仁義。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見過一則新聞:有一箇中學女生因為自己的學習不好而傷心欲絕至跳樓自殺。我想:如果當時有一個圍觀的人可以出來引導那個女生幾句,勸慰幾句;如果當時有一個圍觀的人中有一個富有道德文明的`人可以站出來叫那些圍觀者不要以激將的方式鼓勵那個女生跳樓,事情就不會那麼糟糕了。但是事情總是那麼不盡人願,反而讓人有一種弄巧成拙的錯覺。

應此,我們要牢記:“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富有人生哲理的話。因為它是指引我們通往人生財富的指明燈,而財富,正是指:道德文明品質。

讀論語有感15

有人說,閱讀是汲取精神的食糧;有人說,閱讀是接受靈魂的洗禮。但我說,閱讀是開啟新階層的人生,每讀一本書,我都感到自己在蛻變,在成長。書,就像一個引路者,它引導著我脫去幼稚的外衣,變得更加沉穩,智慧,向著知識大道走去。而《論語》這本儒家名著,是眾多書籍中給我啟發最深的一本書,每次讀到這本書,我都能從中發現更多的知識,感悟更多的人生智慧。童年,在閱讀中慢慢成長……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這句話,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聽到的名言。那時,我才七歲,但也懂得了“自尊”,經常滿懷嫉妒愁悶,老是想著如何超過別人,抬高自己,這時,我看到了《論語》中的這句話。頓時,我如同捱了一記悶棍,我明白了整天想著如何抬高自己,想這想那,成天憂慮是小人之舉,不僅沒能如你所想,還白白浪費大好時光。而君子,心胸寬闊,宰相肚裡能撐船,與小人相比,顯得多麼有氣度!我立刻提醒自己平時要“制怒”,擁有寬廣的心胸。從此以後,我一旦發現“嫉妒之魔”出現,我就會告訴自己,這是平庸的表現,只有市井小民才會這樣做,道德高尚的君子,心懷如天般寬闊,我要剋制住自己。從此以後,我生氣的次數大減,一直保持著廣闊的胸懷。《論語》,是你教會了我做人之道!

在我成長的每一步,背後都有著一個身影——《論語》。它將不慎落入沼澤的我拉出,將捲入漩渦的我拉出,它幾乎幫助我化解了一切困難。我一見到它,就像見到了一位老朋友,又像見到了父親。它就是一把利劍,幫我將攔路虎一一擊敗。記得三年級,在三月一日那個黑暗的日子裡,我的語文成績跌到了歷史最低點,我就像被人扇了一記耳光,一整天恍恍惚惚。那時的我,就像失足墜落懸崖那般絕望。在這時候,《論語》又給了我以無盡的動力:“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是啊,我怎麼能如此之快地失去了鬥志,變得絕望?難道失敗不是暫時的嗎?人的志氣是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我絕不能輕易失去啊!於是,我立刻恢復了信心,對失敗的原因進行了剖析,果然,在第二次考試中,我的成績又恢復到優秀水平。《論語》啊,是你讓我不斷成長,不斷拋棄壞品質!

看似普通的一本《論語》,卻為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力量!有了閱讀,我相信,我將會迅速成長,有了閱讀,我相信,我的人生必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