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成語故事

四字成語故事-為人作嫁成語故事

為人作嫁原意是說窮苦人家的女兒沒有錢置備嫁衣,卻每年辛辛苦苦地用金線刺繡,給別人做嫁衣,比喻空為別人辛苦。那麼你們瞭解過關於為人作嫁的成語故事嗎?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四字成語故事-為人作嫁成語故事

為人作嫁成語故事

晚唐詩人秦韜玉字仲明,京兆(今陝西西安)人。他的命運同他的詩名一樣不景氣,考了幾年進士也未考中,後來隨僖宗到川蜀避難,在太監田令孜府中當幕僚。田令孜舉薦他擔任了工部侍郎,又踢給他個進土及第。可見他的際遇並不很好。但是這個人擅長寫七律,而且每寫完一首詩,常常被人傳唱。有一首《貧女》詩,就以它的本聯著名而流傳至今。詩云:蓬門未識綺羅香,擬託良媒益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苦限年年壓金錢,為他人作嫁衣裳。這是一首典型的“怨詩”。寫的是一個窮家女因心性很高,不肯迎合世間的流俗而難以找到如意郎君的憂傷和哀怨。詩的大意是:我生在底層貧民之家,原來連續羅綢緞都不認識,更談不到穿戴過。父母想託人為我作媒,想起來心裡更加難過:如今,人們只看重衣著、打扮和家世,誰會把你心性高低當回.事?像我這樣,縱然有一手出色的女紅針線,卻沒有條件去修飾自己;至於把眉毛畫得長長的去討人家喜歡,跟別人爭妍鬥麗,也決不是我所情願乾的事情。如此看來,我這樣不隨和當今世態人情的人,即使託到了再好的媒人,不也是難以找到如意郎君嗎?唉!我年齡一天天大了,終身大事卻至今還沒有著落,心裡本來就煩悶、憂傷;可是還得天天穿針引線刺繡綢衣羅裙,不停地為別人家的姑娘縫製出嫁用的漂亮衣裳,真叫人心酸!

為富不仁成語故事

戰國時,騰國很弱小。當時各國諸侯都為開疆拓土而不斷髮動戰爭,尤其是大國諸侯隨便製造一個事端就向小國興兵。戰勝之後,小國輕則割地賠款,重則國家從此消失。大國諸侯嚐到了甜頭,發動戰爭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喊殺之聲在華夏大地上回蕩,戰爭風雲經年不散,把那個時期稱為戰國,真正的名副其實。滕國本來就國勢衰微,到了滕文公繼位時,面臨的局面更為嚴峻:府庫空虛,民生凋敝,四周列強環伺,虎視眈眈,隨時都有亡國的可能。滕文公決心收拾殘局,振興滕國。他首先徵詢朝中文武官員的意見,讓官員們拿出治國興邦的辦法。滕國官員覺得這個題目太大,不知從何處著手,一個個都像鋸掉了嘴的葫蘆,開口不得,悶悶不語。滕文公一氣之下,命令散朝。滕文公回到宮中憑欄遠眺,默默沉思。他忽然想到,大學問家孟子現今正旅居滕國,為什麼不請教他呢。於是,滕文公輕車簡從,來到孟子住處。孟子見國君親自前來,覺得有些意外。滕文公落座之後,首先問道:“老朽不過是一介布衣,不敢勞駕國君,如有疑問,老朽樂於效力。”滕文公長嘆一聲說:“您是大學者,大賢人,所以特來請教。您知道,滕國兵微將寡,國家貧弱,依先生之見,怎樣才能使滕國早日富強起來不受鄰國欺侮呢?”孟子見滕文公態度誠懇,便直言相告說:“人民是國家的本源,把一個國家比喻為大樹,那麼人民就是樹根,樹根越發達粗壯,才能使技幹強健,樹葉茂密,大樹才能茁壯生長呀。”滕文公問:“怎樣才能使樹根健壯呢?”孟子說:“當然要施仁政,孔子說:仁者愛人。要珍惜民力,不要做勞民傷財的事情,更不要隨意增加人民的負稅。人民安居樂業了,還愁國家不富嗎。陽虎說的想發財就不能講仁義這句話十分荒謬。對一國之君來說,只有講仁義才能使人民愛國,人民才肯為國家效命。如果,國君橫徵暴斂,弄得人民怨聲載道,人民當然不願為國君效力了。”滕文公面露喜色,決心在國內推行仁政。

予取予求成語故事

出處:《左傳·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即汝,你),女專利而不厭,予取予求,不女疵暇也。

釋義:“予”意思是從我這裡求取,現用來表示任意求取,貪得無厭。

故事:春秋初,又貧又弱的申國被楚國攻滅,國君申侯被楚文王留在楚國當大夫。申侯此人很貪,又善於諂媚,楚文王對他很寵信。凡是申侯要的東西,楚文王總是滿足他;後來,楚文王生了重病,怕自己死後別人不能容申侯,便把他叫來,將一塊價值連城的白璧給他,並且說道:“只有我最瞭解你,你貪得無厭,永遠也不會知足。從我這裡拿,從我這裡要,我從不怪罪你。但我死後,別人就未必會這樣了。所以你趕快離開楚國,越快越好。你不要到小國去,小國不會容納你的。”申侯知道不離開楚國不行,收受了白璧後,就前往鄭國。由於他能說會道,鄭勵公讓他當大夫,對他也很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