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對聯知識—意象時空構圖一致性

新學聯者,多有了“意象”,丟了“意境”
老油條者,多顧了“意境”,丟了“意象”

對聯知識—意象時空構圖一致性

然“意象”和“意境”相輔相成,如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又好比“形式美”和“內在美”,兩者損一,都是遺憾。對聯,可以“得象忘境”,卻決不能“得境忘象”。

中國古典詩詞一素以意境為最高要求,但意境一定是建立在意象結構之上的,只有意象的和諧和意境的創造達成統一,才有張力,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契合人們的原始審美心理。不顧意象去談什麼意境,是不可思議的,其實那只是一種“偽意境”、是空中樓閣。

意象的和諧是大前提,任何聯句都要以意象的和諧為最高準則。不論流水對、正對、反對都要在和諧的範圍內進行意象的選擇、結構。在詩來說,這是不須說的。對於對聯,從內容上來說,與詩不同的地方是:存在直接講道理的類似格言一類的內容,也存在不為抒情為本質的句子。從兩者的自身要求來說:詩句是在為意境為最高宗旨的前提下來調動意象並結構的,而聯句是在“切合”所題客體為最高宗旨的前提下來調動意象並結構的。對於詩,最重要的是創造了什麼,對於對聯,更多的是一副聯說出了什麼。

看了[聯會4月常規活動作品點評]一貼,一直在思索“意象時空構圖一致性”的適用問題,試圖從理論上說明什麼樣的對聯/對句,需要考慮“意象時空構圖”的統一。深究之下,發現甚為複雜:)

理順百般頭緒,發現也許借用劉勰“言對”和“事對”的劃分,比較容易說清楚。

1、“言對”一般不用考慮意象時空構圖的統一。
“言對者,雙比空辭者也”。籠統地說,所謂“言對”,就是純粹以作者的思想活動為要內容的句子。這樣的句子,這樣的句子基本上是“因情而文”,其構圖意象元素是作為一種抽象的狀態而存在的。“言對”常見於抒懷、題贈等宜於直接抒發感情的場合,它的特點是思路縱橫捭闔,同樣的出句,對句可以因時而異、因事而異、因人而異,達到迥然不同的意境效果。這樣的句子一般不用考慮上、下句間意象時空構圖的統一,只要意境統一即可。

舉例1:
出句:浮沉宦海為鷗鳥

出句分析:
句中“浮沉宦海”、“為鷗鳥”不是因為作者看到了“宦海”/“鷗鳥”才有這樣的上句,而是作者有感於自身的生活體驗而發生的一種純粹的思想活動,“宦海”/“鷗鳥”也是原形於生活體驗的思想上的一種形象化的反映和感悟。這樣的形象是作為一種想象的狀態存在的。對於這樣的出句,對句,就可以在意象選擇上,不受宦海、鷗鳥等既有構圖元素的限制。

應對分析:
比如:劉墉和紀曉嵐同有浮沉宦海的經歷,劉墉以國為家,同以此為出句,我可以這樣題贈劉墉:
浮沉宦海為鷗鳥
進退國家亦棟樑

而作為一代大才子的紀曉嵐也作官,他嗜書成癖,以此為上句,他這樣述懷:
浮沉宦海為鷗鳥
生死書叢似蠹蟲

舉例2:
出句:願聞己過

出句分析:此出句乾脆沒有明顯的意象元素存在,人是隱含的。“己過”是作為一種虛化的形態,不論是想象,或是想象之於現實的“己過”都是沒有固定形態的可見聞的事物。這樣的出句,應對不受意象構圖的限制。

應對分析:
比如,同以此為上句,我可以題自勉:
願聞己過
不罪人言

而作為清時憂國憂民的林則徐,他這樣作:
願聞己過
求通民情


這裡有一種情況需要特別說明,即含“事對”的“言對”,所謂含“事對”的“言對”,是指,句子的主體結構是“言對”,但其中又包含了“事對”。包含的方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明顯的提示語句顯示句子的主體為“言對”,一種是用隱含的提示顯示句子的主體為“言對”。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含“事對”的“言對”,在應對的意象構圖上,均視同“言對”----即可不用考慮其統一性。

舉例1:(用明顯的提示顯示句子的主體為“言對”。)
出句:喜無樵子復觀弈

出句分析:
“樵子復觀弈”事對,但由於“喜”,改變了結構,使得“樵子復觀弈”成了“喜”(無)的內容,從而在主體上成了“言對”。能夠起到這樣的“提示”作用的詞語不少,比如:悵、嘆、憶、喜、可憐等等,其共同的特點是提示這是作者的思想活動。它們常表現為一種感情的直接抒發,並出現在句首。

應對分析:
要對的有兩方面:1、喜;2、喜的內容,後者是難點----含了一個典故。但由於應對可以不用考慮意象構圖因素,加大了應對的自由度。

比如:我們可以這樣題寫給

喜無樵子復觀弈


而作為武夷山桃源洞的題寫,是這樣的:
喜無樵子復觀弈
怕有漁郎來問津
此應對頗為巧妙,在同樣也含典的基礎上,以上句,切桃源洞山空,對以下句的切桃源洞水靜。


舉例2:(是用隱含的提示顯示句子的主體為“言對”)
出句:劍氣當年橫塞北

出句分析:
“當年”二字使得“劍氣橫塞北”由疑似“事對”向“言對”發生了轉化----使得出句變成了一種思緒,構成了“言對”中的“事對”,這是一種“暗示”。

應對分析:


2、“事對”一般要考慮意象時空構圖的統一。

“事對者,並舉人驗者也”。籠統地說,相對於“言對”,“事對”是以作者的見、聞、行、止為主線的句子。這樣的句子,其構圖意象元素是作為一種具體的狀態而存在的,並且各意象元素間的組合構圖,顯示出一種意象風格。這樣的句子應對時一般不止要考慮意境的統一,還要考慮上、下句間意象時空構圖的統一,或者說意象風格的和諧。

舉例1:
出句:
楓葉荻花秋瑟瑟

出句分析:
“楓葉”“荻花”“秋”是構成出句意象構圖的三種元素。第三種元素“秋”,是“楓葉”“荻花”這兩種秋天的典型代表事物的延申畫面元素。整體的構圖意象風格是蕭然,但不頹廢。

應對分析:
由於很明顯的出句點明瞭“秋”,對句就不應該出現與“秋”不和諧的意象元素,並且一定要在出句意象風格的框架下來選擇對句元素。比如:不顧時令用“柳”“荷”,或者不顧意象風格,用“海”“大漠”等等都是不可以的。

原句應對:
楓葉荻花秋瑟瑟
閒雲潭影日悠悠 [南昌百花洲]

對句選擇了“閒雲”“潭影”和“日”來應對,使得,上、下句畫面渾然一體,共同完成了一副優美完整的意象構圖。


這裡有幾個例外:

1、巧構意趣對聯。
所謂巧構意趣對聯,有兩個特點:
a、句中採用了種種對聯技巧、手法,含有我們通常所說的“機關”
b、以“趣”取勝,而不是“境”

巧構意趣對聯,又分為兩種情況:
a、出句所要表達的都在字面上了,而對思想的空間是關閉的,簡單的說,就是不具備氛圍營造的特點。這樣的對聯以其獨有的趣味性為人所接受,並在民間廣為流傳了許多才子佳人的佳話。但是這樣的對聯,讓人感覺到的只是其中的“趣”,可以說是“有象無境”。上、下句,注重的是合趣,並非為了也不能展現一個共同的主題或氛圍。這樣的對聯,不必考慮意象時空構圖的統一。

舉例:
出句:和尚撐船,篙打江心羅漢

出句分析:
意象構圖背景為:和尚用篙撐船,構圖描述直白,沒有氛圍營造,但是別有趣味:撐船的時候,剛好和尚的倒影也在水裡----形象成羅漢,和尚一篙一篙地點下水去,落在自己的倒影上,就像在打羅漢一樣----而和尚一般是絕不敢打羅漢的。出句通過水的倒影,將實的和尚與虛的羅漢通過篙聯絡起來,篙入水,就是打。這樣的出句,趣味性很強,應對時要對的主要是其中的“趣”,在時空構圖統一的情況下,如果無法應對,可以不強求統一,對出“趣”即可(不過,顯然能統一則最好)。

應對分析:
對句要合趣,就同樣也要虛實結合。既然可以跳出出句的意象構圖,就可以縱橫想象力。
比如:我可以選取月下倒影,這樣對:
和尚撐船,篙打江心羅漢
尼姑採藥,刀削月下觀音

而原句是仍然採用了水中倒影,這樣對:
和尚撐船,篙打江心羅漢
佳人汲水,繩牽井底觀音


b、巧構兼顧氛圍的營造或意境的刻畫。這樣的對聯“有象有境”,對句要和出句一樣,兼顧巧構和意境,也必須要考慮意象時空構圖的統一。

舉例2:
出句:舟下青山軟

出句分析:
基本構圖元素:“舟”“青山倒影”,另外隱含構圖元素:“青山”“綠水”,意象構圖描述:(煦日下)青山綠水,盪舟,舟下青山的倒影隨水波盪漾。由上面的構圖和句中句眼“軟”字,定下了出句的基本構圖風格:悠閒、輕鬆、愜意。趣為:山和軟本來是完全不能搭界的,但是倒影在水上,就剛好契合。

應對分析:
應對要考慮兩點:a、要合趣,即捕捉合適的意象元素和構圖,構成山-軟這樣的形象;b,要時空構圖統一。即不能出現和青山綠水,泛舟湖上,水波婉轉,青山相映這樣的時空構圖相沖突的元素,如明月、星星(時間不合),如古道、長亭(空間不合)

舟下青山軟
杯中笑面輕

青山舟下映水而軟,笑面杯中映酒而輕,相映成趣。上、下句意象時空構圖和諧,風格一至,達到意境美和意象美的統一。


2、構圖元素單一/簡單的出句
在有些出句中,意象構圖元素單一、元素本身是作為感情抒發的需要而引用的,這種情況下,單靠出句的意象元素不能形成一副獨立的畫面,相應地,畫面風格也就不存在。這種出句似介於“事對”和“言對”之間,在意象上傾向於“事對”,在實際表現方式上傾向於“言對”。對於這樣的出句,應對時可不受意象構圖的限制。

舉例1:
出句:一副湖山來眼底

出句分析:
湖山”是句中的基本構圖元素,另隱藏了一個本體元素“人”。但這兩個元素的組合在句中並不能構成一副完整獨立的畫面----因為出句本身就不是意圖通過構圖來表現什麼,這一點傾向於“言對”。但是它又具有“事對”的特點。出句平淡,這樣的出句,若要構成佳對,需要在平淡上樹立奇峰,不必拘泥於意象。

應對分析:
比如,我可以用正對的方法,來題一個半山亭:
一副湖山來眼底
萬家燈火到樽前

而原句出自昆明太華寺,它是這樣的:
一副湖山來眼底
萬家憂樂注心頭
從“湖山來眼底”對自身的情感影響著手,直接點出“憂樂”二字,由自然景象的感官上升到人文關懷的層次,此貌似正對,實為流水對。


3、詩句中,對句自足,以實現意境創造為目的,使用時空跳躍的手法

在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的組合結構上,前輩詩人千年積累下來了寶貴的經驗,時空跳躍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跳躍,不僅是客觀體裁上的限制,更主要的是詩的詩性的自身需要。一方面凝練,一方面體現了詩主要在於傳達、渲染某種思想情感、情緒,並不是要過細的再現某一事物、行為的細節,所謂“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強調的是通過意象的組合所實現的思緒情懷。時空跳躍的手法在中國古典詩詞的意象組合中佔有重要地位,以虛御實,更能啟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進行審美的再創造,從而極大的拓展了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空間。

時空跳躍是作為一種特殊的技巧而存在的,基本上用於詩句應對。在聯句中與此手法響應的是含“事對的言對”,或明示或暗示都有鋪敘,而詩句的時空跳躍手法基本上是沒有鋪敘的。

舉例:
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
藜蒸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
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
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
海鷗何事更相疑

連用了8個空間跳躍。


快差不多了,基本上這樣了,我這個題目不對,應該作一篇《聯句意象論》。那樣可能更容易說清楚。這篇文字太著眼於實際操作了,限於題目又不好深入,非我所願。


=========================================

就以上分析,結合此次[聯會4月常規活動]的出句和作品來說一下。

1、柳動燕簾開
這是事對,一般來講,要考慮意象時空構圖的統一。但由於“柳”“燕簾”之間的巧構關係,使得此句又可列入巧構意趣對聯,至於是否屬於純粹的巧構趣聯,可以商榷。

分析兩個及格的對句如下:

荷搖蛙傘晃
柳動燕簾開

這種對法,是將出句作為純粹的巧構趣聯來對的,沒有強求構圖統一,這樣的對法可以。但是,只能合趣,無法完成一個共同的主題,也無法共同營造一個統一和諧的氛圍,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無境”。

桃紅鶯戶暖
柳動燕簾開

這種對法,兼顧了“趣”和“境”,在意象時空構圖上是統一的,不但合趣,並且上、下句合璧,完成了一個共同的主題,或者說共同營造了一個“春意盎然”的春機圖。

上面兩種對法,相較之下,“桃紅”對句勝過“荷搖”對句。


2、月下停棋問落花
出句很強烈地表現出一種“幽深”的氛圍,這是典型的“事對”。應對要考慮意象時空構圖的一致性。

分析一個優秀的對句:
亭邊踱影尋佳句
月下停棋問落花

對句和出句在意象空間構圖上是統一的,在時間上選取了兩個剪影,用蒙太奇式的技法將它們剪接,並統一在一個完整和諧的構圖中----也就是前面我們提到的時空跳躍。其中“踱影”二字深得“幽深”三昧,尤其是以動引靜,手法老到,上、下句合璧,相互烘托,共同完成了一幅月夜下,雅緻、靜謐,幽深的意象刻畫。的確難得。


有網友提出的反推作者的思緒,這其實就是流水對法,這個問題也順帶說一下。

應對形式上分為正對、反對、流水對,理論上,對一個出句,三種對法都可以採用,但具體到每一個出句,三種對法有難、易之分,表現效果上,也有優、劣對比。

還以 “月下停棋問落花” 出句為例。
首先,用反對,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其次,用流水對,作為結句,停棋、問落花 兩個動作,考慮到 “工”和“貼”的因素,尤其是意境的承接方面,這使得上句欲與下句勢如流水,變得很難。(作為驗證流水對成功與否的一個方法,就是以對句作為上句,看看能不能十分自然地得出下句,其間不能有任何的滯澀)
第三,用正對,相對以上兩者,比較容易做到和諧。

面對一個出句,該採用哪種應對方法,需要仔細考慮。
比如,“流水對”固然好,但用流水對法,在出句為上句時,不妨多作考慮,蓋源頭已有,疏導即可;在出句為下句時,則要慎重使用,蓋流水溯源,繁險之事,不小心,容易迷失方向:)

在此次活動中,關於此句的應對,各有風采,但很多朋友,在“貼”上下的工夫不夠,有必要再說明一下對聯裡“貼”的概念:“貼”不僅指意象上的聯絡,一副好的對聯,更重要的是意境上的聯絡。所謂意象上的聯絡,是指如字面上的聯絡、物象之間的聯絡、上下句之間的邏輯關係等等非感情響應的,或者叫作外在聯絡;而意境聯絡是指通過讀者的解讀,從上下句中體會到的感情生髮上的聯絡。相較之下,得意象聯絡易,得意境聯絡難,對聯,不僅要注意意象聯絡,更要注意意境聯絡----這才是真正的意蘊所在:)

對 月下停棋問落花 有的朋友陷於問落花的原委,而忘了意境上的承接/烘托,(當然,如果,可以做到兩全其美,那當然好,但事實上,如我們剛才說到流水對法時提到的,難哦:))其實,何不換個思維方向?問落花,一定要給出一個為什麼要問的原因嗎?其實完全不用的,有此一問已經足夠了:)。


以此結尾:

“是以言對為美,貴在精巧;事對所先,務在允當。若兩言相配,而優劣不均,是驥在左驂,駑為右服也。若夫事或孤立,莫與相偶,是夔之一足,趻踔而行也。若氣無奇類,文乏異采,碌碌麗辭,則昏睡耳目。必使理圓事密,聯璧其章。迭用奇偶,節以雜佩,乃其貴耳。類此而思,理斯見也。” ----《文心雕龍》

新學聯者,多有了“意象”,丟了“意境”
老油條者,多顧了“意境”,丟了“意象”

然“意象”和“意境”相輔相成,如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又好比“形式美”和“內在美”,兩者損一,都是遺憾。對聯,可以“得象忘境”,卻決不能“得境忘象”。

中國古典詩詞一素以意境為最高要求,但意境一定是建立在意象結構之上的,只有意象的和諧和意境的創造達成統一,才有張力,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契合人們的原始審美心理。不顧意象去談什麼意境,是不可思議的,其實那只是一種“偽意境”、是空中樓閣。

意象的和諧是大前提,任何聯句都要以意象的和諧為最高準則。不論流水對、正對、反對都要在和諧的範圍內進行意象的選擇、結構。在詩來說,這是不須說的。對於對聯,從內容上來說,與詩不同的地方是:存在直接講道理的類似格言一類的內容,也存在不為抒情為本質的句子。從兩者的自身要求來說:詩句是在為意境為最高宗旨的前提下來調動意象並結構的,而聯句是在“切合”所題客體為最高宗旨的前提下來調動意象並結構的。對於詩,最重要的是創造了什麼,對於對聯,更多的是一副聯說出了什麼。

看了[聯會4月常規活動作品點評]一貼,一直在思索“意象時空構圖一致性”的適用問題,試圖從理論上說明什麼樣的對聯/對句,需要考慮“意象時空構圖”的統一。深究之下,發現甚為複雜:)

理順百般頭緒,發現也許借用劉勰“言對”和“事對”的劃分,比較容易說清楚。

1、“言對”一般不用考慮意象時空構圖的統一。
“言對者,雙比空辭者也”。籠統地說,所謂“言對”,就是純粹以作者的思想活動為要內容的句子。這樣的句子,這樣的句子基本上是“因情而文”,其構圖意象元素是作為一種抽象的狀態而存在的。“言對”常見於抒懷、題贈等宜於直接抒發感情的場合,它的特點是思路縱橫捭闔,同樣的出句,對句可以因時而異、因事而異、因人而異,達到迥然不同的意境效果。這樣的句子一般不用考慮上、下句間意象時空構圖的統一,只要意境統一即可。

舉例1:
出句:浮沉宦海為鷗鳥

出句分析:
句中“浮沉宦海”、“為鷗鳥”不是因為作者看到了“宦海”/“鷗鳥”才有這樣的上句,而是作者有感於自身的生活體驗而發生的一種純粹的思想活動,“宦海”/“鷗鳥”也是原形於生活體驗的思想上的一種形象化的反映和感悟。這樣的形象是作為一種想象的狀態存在的。對於這樣的出句,對句,就可以在意象選擇上,不受宦海、鷗鳥等既有構圖元素的限制。

應對分析:
比如:劉墉和紀曉嵐同有浮沉宦海的經歷,劉墉以國為家,同以此為出句,我可以這樣題贈劉墉:
浮沉宦海為鷗鳥
進退國家亦棟樑

而作為一代大才子的紀曉嵐也作官,他嗜書成癖,以此為上句,他這樣述懷:
浮沉宦海為鷗鳥
生死書叢似蠹蟲

舉例2:
出句:願聞己過

出句分析:此出句乾脆沒有明顯的意象元素存在,人是隱含的。“己過”是作為一種虛化的形態,不論是想象,或是想象之於現實的“己過”都是沒有固定形態的可見聞的事物。這樣的出句,應對不受意象構圖的限制。

應對分析:
比如,同以此為上句,我可以題自勉:
願聞己過
不罪人言

而作為清時憂國憂民的林則徐,他這樣作:
願聞己過
求通民情


這裡有一種情況需要特別說明,即含“事對”的“言對”,所謂含“事對”的“言對”,是指,句子的主體結構是“言對”,但其中又包含了“事對”。包含的方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明顯的提示語句顯示句子的主體為“言對”,一種是用隱含的提示顯示句子的主體為“言對”。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含“事對”的“言對”,在應對的意象構圖上,均視同“言對”----即可不用考慮其統一性。

舉例1:(用明顯的提示顯示句子的主體為“言對”。)
出句:喜無樵子復觀弈

出句分析:
“樵子復觀弈”事對,但由於“喜”,改變了結構,使得“樵子復觀弈”成了“喜”(無)的內容,從而在主體上成了“言對”。能夠起到這樣的“提示”作用的詞語不少,比如:悵、嘆、憶、喜、可憐等等,其共同的特點是提示這是作者的思想活動。它們常表現為一種感情的直接抒發,並出現在句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