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曾國藩讀後感15篇

讀後感9.42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曾國藩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曾國藩讀後感15篇

曾國藩讀後感1

看了《曾國藩》後,實際上已找到了答案,曾國藩就是一個集中國傳統文化於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身上有著民族和文化的負載,並且他的經歷也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處在變革時期浮躁不安的現代人,依然渴求來自本族文化的滋潤,尤其期盼從這種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獲取某些啟迪,這啟迪因同源、同種、同血脈的緣故,更顯得親切、實用,也更有效。

在現代資訊爆炸競爭激烈的年代,機遇良多,一刻千金,人們再也沒有往日田園般寧靜的心境和經年累月足不出戶閉門讀書的悠閒,少了古人那種琴棋書畫的幽雅和內涵,更多的是一種浮躁和空虛,如何讓忙於事功者在沉浮的商海中把握人生的航向呢?如何在喧雜的鬧市中保持一顆純淨的心靈?

合上書本,一遍遍地想:作為一個個體生命,曾國藩以病弱之軀在短短六十年裡,何以做了那麼多有意義的事?他的超常精力和睿智的頭腦從何而來,作為一個頭領,他白手起家建立了一支體制外的團隊,在千難萬險中將這支軍隊帶到成功的'彼岸,他的本事在何處?作為一個父兄一生給子弟寫信數以千計,即便在軍情險惡時仍對子弟不忘諄諄教誨,他的這種非同尋常、不計功利的愛心源於何處?作為一個國家高階官員,在舉世昏昏不明的時候,他能提出向西方學習徐圖自強的構想,並在權力範圍內加以實施,他的這種見識從何而來?即使100年過去了,他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仍令人回味無窮,成為人們研究的課題?

曾國藩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但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怎樣才能明強,他認為:一是能自勝者謂強。二是從自修處求強。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注重自己內心的修養,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通過日積月累,逐步形成聖賢標準的道德品行。這樣就能求得真正的明強。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也許讀懂這本書,便與胸中有著萬千溝壑的大人物心靈通了一次話。通了一次話,就明白了很多事理。感覺擠壓在心底的那些惑事竟然輕輕化解了。

也許讀得有點狼吞虎嚥,還沒完全讀透。好書不厭讀,待有時間再細細品味咀嚼吧。

曾國藩讀後感2

當我讀完唐浩明叔叔寫的《曾國藩》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曾國藩為了幹一番大事業,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老天給了他一次機會。那時太平軍衝出廣西,向江寧發起進攻,皇帝立即要各位大臣組織民團對付太平軍。可曾國藩向皇帝進書說現在組織民團已沒用了,必須組織新軍,皇帝同意了,於是曾國藩建立了“湘勇”。在練兵期間,曾國藩受盡了白眼、嘲笑,可他還是忍了過去!他是個讀書人,他非常明白:要幹大事,就要學會忍!

我讀了這本書,認為曾國藩值得我學習的有四點:

第一點,是曾國藩懂得用人。當太平軍成立後,他們所到之處,關於孔、孟、程、朱這四位聖賢的所有東西都被毀滅,代替的是天父天兄,這也是太平天國運動的一個失敗原因,因為許多讀書人信奉的是孔、孟、程、朱這四位聖賢,而太平軍卻毀了關於他們的所有東西,怎能不氣憤!自然到曾國藩那裡給曾國藩出主意消滅太平軍。曾國藩也知道“亂世中必須要聰明人出主意才能做大事”這個道理,便想辦法考投靠他的人,較苯的人就想辦法開除,聰明的人就留下來給他出主意。每遇見一件難事就叫他的收的.那些讀書人商量辦法一起解決,你說他不聰明嗎?

第二點是曾國藩在練兵期間和士兵同甘共苦,一點也不擺統領的威風。想想我自己,不能和爸爸媽媽一起起床,總比爸爸媽媽晚起來。爸媽整天忙完了還要來照顧我,真慚愧呀!

第三點是他處事果斷。我以前有個毛病:處事不過斷。

當我看了曾國藩處事果斷那篇文章後,我心想處時一定要果斷,不要猶豫,可我還是失敗了。不過後來我找到了祕訣:要果斷,必須學會―狠!必須讓自己狠,不過不是狠到做壞事,而是要狠到處事果斷為止!

第四點是曾國藩很有計謀。他知道他是個漢人,在滿人統領的中國裡統領一隻軍隊,會得到多方的猜疑,於是他決定做幾件事:一、自從湘軍打了勝仗後,肯定會驕傲、目中無人,必須裁湘軍。二、人一當上官,就會做一些身不由己的事,必須叫弟弟辭官。三、自己必須處事小心。這就是做的那幾件事。

而且,他對清朝很忠,他雖然手握兵權,但他沒有造反和做對清朝有害無利的事,反而裁軍讓清朝放心。他這樣做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天下蒼生啊!要是太平天國消滅了,他曾國藩卻又攻擊朝廷,你說天下人會怎麼想?怎麼做?曾國藩一輩子一身清廉,他是個好官!天下人有的恨他,有的讚揚他。但不管人們怎樣說,他都是我心中佩服的曾國藩!

曾國藩讀後感3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曾國藩—血祭》的書。

"遠遠地看到家門口素燈高掛,魂幡飄搖,曾國藩悲痛萬分,他三步並作兩步朝大門口奔去。三道大門早已全部開啟,曾府老少數十人一律站在中門兩旁。曾國藩一眼看見父親拄著柺杖站在正中,便不顧一切地跑上前去,雙膝跪在父親面前,語聲哽咽地說:"不孝兒來遲了……"話未說完,眼淚早已一串串流下來。"

"正是要自己辦大事的時候,為何如此瞻前顧後、疑慮重重呢?""世無艱難,何來人傑?"

我看出:曾國藩非常孝順,這可以從"遠遠地看到家門口素燈高掛,魂幡飄搖,曾國藩悲痛萬分,他三步並作兩步朝大門口奔去。三道大門早已全部開啟,曾府老少數十人一律站在中門兩旁。曾國藩一眼看見父親拄著柺杖站在正中,便不顧一切地跑上前去,雙膝跪在父親面前,語聲哽咽地說:"不孝兒來遲了……"話未說完,眼淚早已一串串流下來。"看出。

曾國藩有決心戰勝困難,從"世無艱難,何來人傑?"可以看出。

如果曾國藩不孝順,那他就不會悲痛萬分,如果這樣,他的母親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寧。

如果曾國藩沒決心,那他就不會成為清代的著名將領。

我要像曾國藩那樣孝敬父母、有決心戰勝困難。我會幫父母分擔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會對自己說"世無艱難,何來人傑?",這樣,我會有戰勝困難的勇氣。

曾國藩孝敬父母、決心戰勝困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成語九泉之下:九泉:地下。死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陰間。如:漢·阮瑀《七哀》詩:“冥冥九泉室,漫漫長夜臺。”《魏書·陽平王傳》:“若為死鬼,永曠天顏,九泉之下,實深重恨。”又如:替你孩兒,盡養生送死之禮,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

成語漫漫長夜:漫漫:無邊際的樣子。漫長的黑夜無邊無際。多用來比喻社會的黑暗。如:《古詩源·甯戚〈飯牛歌〉》:“生不逢堯與舜禪,短布單衣才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

曾國藩讀後感4

讀完《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之後的第一感覺就是不可思議。原來曾國藩和我心裡認為的一直以來都是不一樣的。現在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概括曾國藩的特點那就是笨且執著。他的一生都在學習與自我鞭策。他對自我的約束已經上升到幾乎是自虐的地步了。他的日課更是讓我不可思議多參加一頓飯局要反省,少看了一本書要反省,多看了其他姑娘一眼要反省。曾國藩是以聖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

在曾國藩成功以前,他一直都是飽受磨難的。其中有五次受辱,被曾國藩始終銘記在心,而第四次與第五次受辱可以說是曾國藩人生的兩個轉折點。在長沙組建湘軍時差點讓鬧事的兵痞殺了。但曾國藩忍辱負重,終於在與太平軍作戰中獲得勝利。長沙之辱帶給曾國藩的道理便是要愈挫愈勇,百折不撓。也讓我明白挫折並不是來打敗你的,而是來成為你成功路上的'奠基石的。而第五次受辱更是讓曾國藩的為人處事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曾國藩不再像以前那樣與整個大清王朝官場都格格不入了。曾國藩的這番變化讓我明白做人不必太過憤世嫉俗,而因該在必要時能和光同塵,圓潤柔軟。

明朝時的海瑞是個舉世皆知的清官,清到在官府裡種菜,清到出來買肉都能引起滿城轟動。但他的清也僅此而已。他除了清以外也沒有做成一件對百姓有益的大事。但曾國藩不一樣,曾國藩公私分明,決不將公款收入腰包。因為曾國藩的志向是做大事。他做事重效果,輕虛名。也讓我認識到,至剛者實為弱者,強者能做到含蓄包容之人。想要成就大事業,就不能死腦筋,而要學會靈活變通。

從曾國藩身上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便是堅持。曾國藩天資愚鈍。同時代有名的大人物都是十幾歲時變通過秀才與舉人的考試,但曾國藩一直到二十三歲才考中秀才。曾國藩知道自己笨拙,所以他每天都讀書,寫字,做日課,做到了持之以恆,堅持了幾十年。讀後感·而我們現在的大多數人都不比曾國藩笨,卻學識比不上他,很重要的一點原因便是浪費了自己的天資,不能堅持每天學習。曾國藩的堅持甚至幾乎達到自虐的地步,讀書時通常數月只讀一本書。每天都堅持固定日程從不懈怠。我想我們要是有曾國藩一半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想象的吧!

讀完《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後不禁長嘆一口氣,為曾國藩悲哀,即使他如此努力,大清王朝還是再走下坡路,他也只能哀嘆“天命之不可為”。但曾國藩身上最閃亮的一點“有恆”任值得我們學習。

曾國藩讀後感5

歷史上著名的賢臣曾國藩曾說過一句傳誦千古的名句:“人敗皆因懶,事敗皆因傲,家敗皆因奢。”的確,他的名言給予了我們無限的啟示和教訓,並對我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從古至今,人才倍出,但他們卻未能幹出多大的成就,要麼是因為政府衰敗,統治無能,但更多的還是因為他們自己的緣故。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的懶惰。要實現一個遠大的理想,最重要的是要有努力和堅持,要是這個人連一點兒奮鬥的精神都沒有,那更別說成功,更別說戰勝無數困難了,連一個估計都打不敗。只有像曾國藩那樣,儘管多次科舉都未能入仕,但仍然堅持不懈地一次又一次考試,最終步入了仕途,創造了自己的幸福人生。

令人可惜的是,有些名人名士獲得些權力和威望之後,就開始驕傲自大,為非作歹,把社會攪得一團糟,輕點的`,降個級;重點的,炒了魷魚;再重點的,流放邊疆;再重點的,被殺頭腰斬;最重的,乾脆就一股腦兒地誅滅九族了事。正所謂是“滿招損,謙受益”。曾國藩後來儘管平定了太平天國,為清國的江山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從未驕傲過,反而主動請求降職,巧妙地避開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內亂,平安無事;反觀當時一些手握兵權的大臣們,死在了腐敗的政府手中,這些家族也一落千丈,甚至消隱無蹤。

“家敗皆因奢”這句話更是印證了歷史上的許多事件,不光是家敗,國敗也是一樣的道理。如商紂王、秦二世,都是因為沒有絲毫的滿足,花動大量人力,財力,打造一座座豪華奢侈的宮殿,到處尋找美麗的金銀珠寶,搜刮天下美女,百姓遊離失所,戰火侵襲每一塊土地,民不聊生,屍橫遍地,血流成河,造成史無前例的恐怖災難。曾國藩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於是以廉立身,以儉持家,平安地生活著,永遠立足於中國大地。

曾國藩所講的這些道理,我覺得我並沒有做到多少,只要一遇到困難,我不會像他那樣通往直前,背水一戰,而是心存後退之心,戰戰兢兢,不敢往前,而在偶爾獲得一次成功時,我會手舞足蹈,十分滿足,從而放鬆了自己,功虧一匱。所以,我要從現在開始,把曾國藩當作自己的榜樣,努力學習,堅貞不屈,實現自己的夢想。

曾國藩讀後感6

我對於曾國藩這一歷史人物的瞭解並不是很多,他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給人的評論也是很有爭議的,通過閱讀了《曾國藩家書》,我意識到這本書不僅字裡行間表達了他的真知良言,另外更是可以作為研究曾國藩這個人物及這一時期的重要歷史資料。

曾國藩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洋務軍工企業安慶內軍械所,是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他也做了一些引人謾罵他的事情。然而,在我看來,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等條件,特別是曾國藩這樣的學識很高的人物,決不能片面的下評價。

《曾國藩家書》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有修身、齊家、勸學、養生、教子等領域,是他在治政、治家、治學等的主要思想的反應。全書分為勵志篇、勸學篇、修身篇、齊家篇、敦親篇、教子篇、做人篇、養生篇、師友篇、人才篇、居室篇、軍事片以及為政篇。通過閱讀曾國藩寫給其弟的書信中,我知道他對很多事情都有獨到的見解,另外他經常勉勵弟弟們要“用功譬如掘井,與其多掘數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這對我們現在的學生來講仍是非常實用的。現如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東西或者文化都變成了“快餐”式的了,即“快餐文化”,很多人沒能夠持之有恆,不然就是過眼就忘,只是稍稍看個大概,並無法深入瞭解其中的精髓。再者,讀了這本書不難聯想到,經濟的發展與物質文化的發展仍無法取得一致的步伐,很多家庭的經濟水平上升了,也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錢,但是卻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並沒有投入及時的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為人處世等方面的教育知識,造成了很多人格方面的缺失。這是我們現代人應該檢討的地方,試著努力瞭解曾國藩的其思想,學習其治國治家治政的精髓,改正現今不正確的教育孩子的出發點的`方面。

《曾國藩家書》裡面讓我看到的是一個好兒子,好哥哥,好父親,他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為人處事態度。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未能落實到實處。現在的青年應該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不僅要有才,更要有德。

曾國藩讀後感7

昨天才拿到《曾國藩傳》就迫不及待地讀了第一章,第一章主要介紹了曾國藩及其家族如何通過科舉之路一步步踏上從政道路並實現階級跨越的。

從本章節可以看出,曾國藩的原生家庭雖然小有富庶但並非名門望族或官宦之家,甚至前幾十代人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可見他並非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富二代或官二代,憑藉自身的努力一步步脫穎而出,進了翰林院,相當於現在知識分子的精英中的精英階層。總結來看,我認為曾國藩能夠成功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原生家庭重視教育。從第一章可以看出,從曾國藩的爺爺輩就非常重視教育,不惜花重金培養曾國藩的父親和曾國藩本人。本來祖父是想培養父親的,可惜父親多年不能中取,祖父就是不信邪,把希望放在孫子上,從小非常重視曾國藩的教育,所以曾國藩在這種教育氛圍濃厚的家庭中長大,自然文化基礎和素養也不差。

二、繼承了家庭的優良傳統精神—鍥而不捨。我們讀第一章可以看出,曾國藩的父親多次科考,多次不中。考了好多年,終於在40多歲才榜上提名。而曾國藩本人也考了好多次才考上秀才。父子倆的這種成績成了當地鄉親的笑話,但這些都沒有阻止曾氏家族追求金榜題名的夢想。他們帶著這樣的夢想,一步步鍥而不捨地向夢想邁進。終於父子倆都在不同的時間實現了自己或大或小的金榜題名之夢。而能帶著他們堅持下來的就是他們家的家族精神——鍥而不捨。曾國藩回憶,他的'祖父有“三不信”,不信風水,不信醫生,不信和尚,只信人定勝天。我想翻譯過來,就是對夢想的鍥而不捨的這種精神。

三是善於從失敗教訓中分析原因和總結。通讀曾國藩的科舉之路,發現他的科舉之路走得並不順利,他失敗的次數其實還是得挺多的,但是有一次的失敗開啟了曾國藩的人生拐點。那就是他的父親中秀才,而他卻名落孫山,還被當成反面典型進行通報,批評他的文章寫得文理不通,相當於現在說的語句不通,結構混亂之類的,還是批評得相當厲害了。這件事使得曾國藩深受打擊,他痛定思痛,反思自己失敗的原因,並將自己的文章和其他優秀的文章進行對比,準確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己的一套寫文章的方法。第二年,他再次進行科考,終於如願以償金榜題名。從此以後,曾國藩找到了自己的學習方法,成績開始突飛猛進。可見善於從失敗中找尋原因,找差距,總結經驗是多麼重要的事。

曾國藩讀後感8

古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細讀《曾國藩家書》,讓我感受到這句話其中的深意,彷彿是在與一位滿腹經綸的長者對話,書中一行行細膩的文字,一封封深情的信件,讓我感受到了曾國藩為人處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對於自身,他注重講德,講求誠心、正意、修身、齊家的道理,努力做到不負父母生養之德。他終其一生都在嚴格要求自己,體察人才,一直都心存善念。從他的家書中,不難看出他不斷完善自己的品德,每天都要用小冊子記錄自己的想法和失敗教訓,以便及時克服。他“吾日三省吾身”,在自省中謹言慎行、孝順父母、疼愛兄弟,成為後人學習的典範。我們時常懶散,在一件事情上即使是有了去實現的想法,最終卻做不到知行合一。因此,我們要用高標準要求自己,講德行、講孝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對於工作,他盡心盡力。欲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大格局、大氣魄。做一件事情,要心思縝密、注重細節、全神貫注,自始至終不鬆懈。人沒有恆心,做任何事都不會有成就。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們的工作是神聖的,我們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在工作中遵規守紀、安分守己、踏實做人、乾淨幹事。對當事人負責到底,心中時刻記得群眾,耐心傾聽群眾的訴求和心聲,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好各種法律問題。時刻講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做有品位、有品質、有品德的人。

對於學習,曾國藩在《致諸弟》中提到讀書的重要性和讀書的.方法。關於讀書與修身養性,他教育兒子和兄弟子侄讀書要勤勉,安於居家苦學,堅持早起,擁有恆心。他勉勵兄弟自立課程,還為他們設立了課程表,從早到晚,從讀書到寫字再到修身養性,詳細至極。作為青年幹警,我們始終要注重增強理論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強化系統性、條理性,不斷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質。在學習書本上知識的同時,更要運用到實踐中,和同事討論學習,互幫互助,努力做到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用。同時對照標準要求,針對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剖析,做到從心靈深處查詢自己認識上的不足,從工作態度中查詢工作落實上的不足,從生活態度中查詢在自身要求上的不足。

《曾國藩家書》中處處洋溢著德行、慎獨、親情、友情,這就是我們所缺失的東西,學習這本書中的內容,我們也會少幾分浮躁和狂熱,多一些寧靜與安逸。

曾國藩讀後感9

曾國藩,一名出將入相、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連毛主席也曾評價:“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讀罷隱卷,他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做人之道。

赤膽忠心

曾國藩總是想著精忠報國。當他居喪在家時,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曾國藩雖然想要保衛國家,但他正處於服喪之際,如果貿然出山,就是不孝,將會罵名留世。“自古忠孝兩難全”,國難當頭,曾國藩既想“捐軀赴國難”,又想表現自己的盡孝之心,只有久久躊躇,深感進退兩難。

而當時的曾國藩只是一介書生,對於兵法、列陣、行軍等是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雖然行軍打仗對他來說是困難重重,他自己也是再三躊躇,但他最終還是克服困難,組建湘軍,並親自奔赴戰場。當他帶領軍隊討伐太平軍勝利後,朝廷開始處處針對他,但他沒有擁兵自重,而是裁軍自抑,持盈保泰。

在處理“天津教案”時,為了國家、百姓,曾國藩委曲求全,即便是放棄自己的聲譽,背上“賣國賊”的罵名也在所不惜。

這一切舉動,都是常人難以做到的,但曾國藩做到了,這完全是出於他對國家的一片赤膽忠心啊!

自強不息

從無到有,曾國藩不僅建立湘軍,還建立了湘軍水師。面對強大的太平軍,雖然敗多勝少,但曾國藩不斷吸取教訓,改變戰術,從不屈服。不僅如此,他還繼續建立淮軍。可見其百折不撓的決心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平定了起義,曾國藩大力發展洋務,可謂打破清代“閉關鎖國”狀態第一人。開設鐵廠,製造輪船、槍炮等先進武器,曾國藩為中國近代化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是他的`自強不息,保留了晚清的最後一點生氣。

慎獨自省

曾國藩從修身做起,他提出“慎獨十二課”,每天反思自己,並加以改正。於是,他改掉了暴躁的壞脾氣,變得處事圓滑;他改掉了恃才傲物,變得謙恭有禮;他摒棄了內心私慾,變得不貪念私情……

正是自我改進的點滴匯聚,使得曾國藩成就了最後的成功。

其實,曾國藩何嘗不是我們做人的典範。他的赤膽忠心告訴我們:在任何外界壓力下,都要以大局為重;他的自強不息啟示我們:面對困難,應百折不撓,永不退縮;他的慎獨自省則點醒我們:要學會自我反省,在反思中不斷進步完善自身。

學習曾國藩的立身之道、做人之道、治國之道,反思自身行為,我獲益匪淺。努力成為曾相這樣的國之棟樑,當是我畢生的追求。

曾國藩讀後感10

《曾國藩家書》收集、整理了曾國藩和祖父母、父母、兄弟之間信件往來的精華部分,書中通過教導讀書、研究學問、修身、立志、堅持……等方面,讓我們在他平淡的家事中看到了曾國藩的“真”,從而對曾國藩有了更深一層地瞭解。

讀其家書,我是深深地受教了。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但要想真正做到這“三不朽”卻不是件易事,而曾國藩用他的實際行動像我們述說了。然而要做到這那該需要多大的決心,多大的毅力啊!在我看來,曾國藩是一個好哥哥,也是個孝順的.兒子。他總是告誡弟弟們要好好讀書,認真研究學問。他認為自己能夠幫助父母親教育好弟弟們是一件盡孝道的事情,也就盡心教導弟弟們。遇到問題時,他總能夠先從自身找錯,反省自己的缺陷。在與兄弟間發生矛盾時,他感到很難過,但卻不會意氣用事去追究對方的過錯,而是冷靜處理,仔細維護兄弟之間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體現。他曾對其弟說,“凡兄弟有不是處,必須明言,萬不可蓄疑問。如我有不是,弟當明諍婉諷。我若不聽,弟當寫信稟告堂上。”我覺得就是要這樣子的。家人之間有什麼問題就應該開啟天窗說亮話,有什麼都說出來。如果有問題而不說,一味地埋藏在心裡,那又有誰會知道呢?這樣只會讓之間的矛盾更加的尖銳,一旦矛盾激發,只會讓彼此收到的傷害更大更深。

在其家書中,我們看到了曾國藩對長輩的尊敬。凡有什麼都會先跟長輩商量或告訴長輩一聲,而不是自作主張,不理會他人的感受,只求自己舒服。遇事就應該有商有量,這樣才有助於事情更好的解決。曾國藩的父親曾在書中對其弟說過,“境遇難得,光陰不再”。是啊,時間很快就會過去,人的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能夠成為一家人是極其不易的,能夠成為和睦家庭中的一員,有人關心,有人呵護就更加不易了,因此,我們應該學會珍惜,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東西,一直在我們眼前,只是我們一直以為是理所當然,不懂珍惜,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曾國藩家書》給我的啟示遠遠不只這些,我還需要好好的學習。

曾國藩讀後感11

說起曾國藩,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清朝的政治作風,想到的是他政治方面的成就。然而,其實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即將崩潰傾倒的清王朝又延續了60多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儲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這是近代志士仁人膾炙人口公認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澱了一整套“守窮”的官場絕學。“窮為保官之道,窮為善身之道”這是他的一個信條,這信條用之於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寫一副對聯“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來激勵自己,一生做個“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怕死”的守窮廉政的好官。在家書裡可以看出,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導和照顧好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

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今人看來高不可攀的.。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裡,認真地讀讀《曾國藩家書》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真是值得每個人一讀,尤其對當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多因紈絝子弟的“文官愛財、武官怕死”丟了世襲蔭澤。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階幹部。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他寫出的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個朝代的文壇,可謂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讀罷《曾國藩家書》,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還是敬佩!

曾國藩讀後感12

和張小硯聊天,姑娘說:《曾國藩全傳》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她說這話的時候,我才看了一半,“血祭”看完了,“野焚”讀了一半,“黑雨”還未開啟。我不知道張小硯說的是不是我看的這本《曾國藩全傳》,因為在百度上搜索這個書名,你會發現,有多個版本。

我讀的這本是長篇歷史小說,作者唐浩明,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xx年出版,分為血祭、野焚、黑雨三部;另外還有人物傳記《曾國藩全傳》,作者蔣星德,中國文史出版社20xx年出版,為曾氏侄兒的親筆撰述;嶽鑫、張弘編寫的'《曾國藩全傳》包含曾國藩正傳》、《曾國藩演義》、《曾國藩逸史》《曾國藩別傳》四部,是最大部頭的一部,京華出版社出版,價格870元。其中流傳較廣的是前兩套,等讀完手頭這一套後,可以再買來另一套讀。

曾國藩有三點過人之處:曰自律、曰識人、曰馭人。

自律,就是對自己嚴格要求。為此採取的主要方式是寫日記,對自己進行剖析,進行學淋淋的自我批評,從點滴之處進行自我約束。“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則天下制矣”這是岳飛所言,也是曾氏原則。作為文武統帥,曾國藩以身作則,“勤”“儉”修身,恪守“慎獨”,嚴守自己的品行,只有這樣的領導才能夠以個人的人格魅力帶領一支有戰鬥力和凝聚力的隊伍。

識人,就是識別人才。曾國藩著有《冰鑑》一書,現在可以買到。此書據說為面相識人之大成者,雖言過其實,但終究面由心生,生理和心理的相互轉化影響是有道理的,此書可以買來一讀。

馭人,就是是通過賞罰、教化、交流、共事等方法讓人才為我所用,這是一門微妙的學問,值得一生學習。我曾說過,最美的風景在人的心裡。可以借鑑卡耐基《人性的弱點》。

識人只有和馭人互相配合才有其意義,只懂其一,不足成事。識得人才,但是不能為我所用,那又有什麼意義呢?人有些人雖然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是卻不能為我所用,比如左宗棠者,只能順其發展,取其自然,合理利用,沒有必要在這些人身上多費工夫;那些心地醇厚、具備突出才能、同時又可克服的缺點的人才是有價值的,識別人才後,加以鼓勵,加以培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持久,比如李鴻章者。

其實,自律和識人馭人之間也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嚴於律己,才能耳清目明,識得人才,並讓人才聚攏在自己的人格魅力之下,並且駕馭他們為我所用。

曾國藩讀後感13

八教是指與以下八種人交朋友:勝己者;盛德者;去圍著;肯吃虧者;直言者;志趣廣大者;惠在當厄者;體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與以下九種人交友:志不同者;諛人者;恩怨顛倒者,全無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佔便宜者。

曾國藩在京為官,從不肯輕受人惠,情願別人佔他的便宜,斷不肯佔別人的便宜,在《家書中》,他多次告誡子侄親近良友、對待朋友必信必誠、患難與共勿留遺憾、勿與權貴相交、不可輕取人才等。

從某種程度上講,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與什麼樣的人交朋友,交什麼樣的朋友,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在青少年曾國藩家書讀後感

讀《曾國藩的家書》不難聯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問題也不容我們迴避和粉飾。如鄧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問題。“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我們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此刻的社會、家庭也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超多的精力與金錢,孩子們不堪學習重負也成為普遍社會現象。但教育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信仰缺失、極度自我、道德淪喪、浮躁空虛等,教育問題不榮樂觀。

曾國藩作為國之棟樑,是人們眼中最好的兒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親。在曾國藩的330多封家書中,他講求人生理想、道德修養。他說:“凡人皆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的君子”。這也折射出我們教育的問題來,我們的教育似乎太過重視“才”,忽視了“德”的教育。我們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談、口號的層面。

《曾國藩家書》中對弟子的教育是從生活行為入手,著眼道德培養。而我們這天的教育卻是一味地讓孩子學技能,導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礎,不懂得要去敬愛自己的父母。這樣又怎樣去愛他人、愛祖國。對家庭失去職責感,又會去擔負什麼社會職責呢不“修身”怎能“齊家”何談“平天下”這些都值得我們的深思。

價值觀念構成的關鍵時期,把握交友原則至關重要,交友不慎就會貽誤自己的前程。

曾國藩讀後感14

買書時無意看到這本書,猶豫著是買家書還是這本呢?想想家書有傅雷,還是這本吧。

帶大娃小妞間隙裡讀完此書,佩服仰慕之情猶如滔滔江水。

還記得這位如假包換的笨小孩,一篇很短的文章,讀了兩個小時背不下來,藏到床底的盜賊實在忍無可忍爬出來流利背誦,揚長而去,他望著背影繼續搖頭晃腦背起來。

還記得,23歲的曾大人在第七次秀才考試中終於入圍,名列倒數第二,5年後,風雨不改、雷打不動的讀書學習,用盡全身氣力和無數汗水,終於在28那年入圍“同進士”,正式步入仕途。十二年京官生活,臭罵皇上,權貴唾罵,終於在母親去世守孝得以解脫。

還記得,回老家後不久,使命和忠誠驅使他從湖南團練到巧建湘軍,為了發展水軍,他建水排,受盡嘲笑,建“曾氏軍艦”黯然收場。

還記得,他曾大人炎炎烈日中訓話四小時,規範軍紀,理學治軍。湖南、江西、安徽直至佈局東南,覆滅天國,大清王朝內憂恢復了短暫的平靜。

合書回憶曾大人的一生,讓我想起這樣的幾個關鍵詞:毅、穩、誠、忠、忍。

毅,青年時,才智欠佳,多次落榜但不灰心,想見軍機大臣穆彰阿一面,天天寫詩文呈送,連拒13次感動大人;戰爭時,屢屢被困想到死,但都“打脫牙和血吞”,然後徐圖自強,終於功成名就。

穩,“穩紮穩打”是曾大人的人生關鍵詞,咸豐帝催、慈禧太后催,幕僚催、親兄弟催......這些都影響不了他的深思熟慮,非萬事具備不行動,守多攻少,戰場、官場功名赫赫。

誠,曾大人行就將木,實在無力再任直隸總督,舉薦了學生李鴻章。當學生請教老師,我國事削弱,外人虎視眈眈,稍有錯誤,後果不敢設想,曾大人只回復一個字“誠”,誠能動物,洋人亦同此人情,李大人醍醐灌頂。多年後,李鴻章依然記得:一,要自強;二,以誠相待。

忠,捷報頻傳,戰事所控領域從湖南擴至大清東南,多人多次明示暗示自稱為王,均被心中的“貞”字回絕,寫下“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人生最後時刻交代弟子,依然說:保太后、皇上之安,保衛神州華夏,人不因私情而動國事。忠孝仁義是他的'名片,更是他的靈魂。

忍、巧拖、大智若愚、格物致知......優秀品質的詞彙腦海裡浮現出一串。

曾國藩深諳“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的道理:不走捷徑、紮實徹底、一步一個腳印,日復一日“結硬寨、打呆仗”,逼到絕境也絕不鬆勁,最終硬是熬死了不可一世的天平天國,超越了同時代的所有聰明人。

曾國藩讀後感15

讀過這本書後,讓我認識到一個傳統的儒家文化的正面價值,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儒家文化的彈性、儒家文化的活力。

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薰陶,對弟也要求極嚴,並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恆、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儲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

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階幹部。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簷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為賊,而曾先生卻成為毛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一個資質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動下,可以達到什麼樣的高度。

我不期望我能做多大的官,賺多少薪水。但我將好好學習曾先生的長處,努力為社會、為企業、為家庭做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