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讀《論語》有感[必備14篇]

讀後感2.33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論語》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論語》有感[必備14篇]

讀《論語》有感 篇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聽!這是我們家庭成員——爸爸、媽媽和我早晨起床的必修課。

說起我的家庭成員,我得向大家介紹介紹了。我媽媽是國小教師,爸爸是體育教師,我呢,就不用自我介紹了。媽媽崇尚儒家學說,算得上是孔老夫子的“粉絲”了。平時,說話總時不時蹦出幾句“之乎者也”來;而爸爸呢,就只有“婦唱夫隨”了,也跟著“吾呀爾呀的.”;我當然也在他們的薰陶下,對這些難學的古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就這樣,我們家庭的《論語》之旅就出發了。先從稱呼開始吧!古時候不是都把有學問的人尊為“子”嗎,於是,我尊爸爸為“老子”;爸爸尊稱媽媽為“妻子”;我就被爸爸媽媽尊為“孩子”。哈哈!我們三個都帶“子”,也算是“文化人”了吧。

早晨起床,在“老子”的催促下開始晨練,節奏由“一二三四”變成了《論語》名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知之為知之”……中午飯桌上,老媽端上香噴噴的菜:“此乃紅燒雞也,趁熱快吃矣!”於是,我們便在這“熱騰騰”的“古文餐”中完成了午飯。晚上,我們全家人就沉浸在《論語》中,“老子”問,“孩子”答,可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妻子”讀,“孩子”誦,可謂“溫故而知新”。

“老子”、“妻子”有時也為了孔子的學說爭得面紅耳赤;“孩子”有時也為了這難記的古文而垂頭喪氣;而“老子”“妻子”“孩子”更多的是為我們的學習成果而欣喜若狂。

哎呀!真沒想到,難學的《論語》竟給我們家帶來了這麼多的歡聲笑語,我真得感謝你呀——經典《論語》。

讀《論語》有感 篇2

孔子是古聖先賢,他說古之學為已,今之說為人。切合實際!在當今天資訊化時代,幾乎人人都在玩朋友圈,做了一些光彩的事都在宣傳。有些可能就是些表面功夫,華眾取寵而已,有些是實際的。自己常發朋友圈,也是自我的一種宣傳。但是,做事,首先應是出自自己的良知,自發自願的一種行為。學習,首先是為了自己成長。

裡面有幾句對自己震憾比較大的。比如,君子憂道不憂貧。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這是對現代人在盲目追求物質利益一種警示。現今金融市場,以及各行各業,盲目追求物質利益,坑蒙拐騙的情況時有發生。都難長久,事情敗露之後,有些人可能進監獄。一人得利,眾人受罪。凡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一定是遵守做人做事基本原理準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合乎道義!!

另外,論語六言六蔽,對自己也有較大震憾作用。如右: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六種美德,不學習發展到極端就變成一種惡習。對別人仁慈仁愛雖是好事,但是若不明其中道理,不分是非的好,那就不是好事了,會變成一種愚蠢;一個人雖然聰明,但不學習不提高自己修養,其弊端是容易放蕩不羈;一個人講誠信卻不學習,其弊端是拘於小信而賊害自己(出現韋生抱樹而死的情況);喜歡直率而不好學習,其弊就是說話尖刻刺人;喜好剛強而不愛學習,其弊是狂妄自大。做人做事在於恰到好處而已!!!

論語是講人際關係的一本書,是教人學好的倫理老師。想處理好人際關係的朋友,不妨好好讀讀。

讀《論語》有感 篇3

七月,盛夏。日子波瀾不驚,此時,窗外雨水滴答,清脆悅耳。雨點濺落在窗臺上,風吹著雨絲穿過窗戶,一陣涼意。這樣慵懶的時刻,捧一本書,在文字裡度過。此季的主旋律,源於一本《論語》。

書桌上,靜靜地躺著《論語》,思緒又飄到了剛剛接觸《論語》的時候。記憶裡,簡陋的國中課本,我還是一隻小小的毛毛蟲,不知道鮮花的芬芳,懵懵懂懂的跟著老師讀、念、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當時的感覺很困惑,天天做作業,不是複習就是預習,哪來的愉悅?

現在想想,那時雖讀《論語》,始終一知半解,參不太透。偶爾提及,只是人云亦云的.胡謅幾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耳熟能詳的句子。後來,偶遇舊書攤,附庸風雅地淘來一本線裝的《論語》繁體本,一行行繁體豎字,硬著頭皮讀了一遍。說實話,那一遍沒讀懂什麼,只讀了一些表面的文字而已,得出結論:《論語》難讀!在沒有小說看的日子,偶爾也會翻翻那早已發黃的紙頁,只是依然無法讀懂其意!

再讀《論語》,正是于丹熱播的時候,那個時候不叫讀了,是看。于丹教授聲情並茂的解讀,我又一次翻開那本《論語》,泛黃的書頁由於歲月的風蝕,留下了時間的滄桑,失去了特有的那種書香,有些黴味,但這並不影響我徜徉在經典裡。那些日子,孔夫子親切得猶如鄰家老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論語》也不再深不可測、高不可及,那些似曾相識的警句、良言迎面撲來……而我如遇故知,信矣!

輕輕地合上書卷,穿越2500年風雲的華光,驚覺這一團燃燒了數千年卻依然熊熊的火焰,跨越漫漫時空,仍然照亮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我等,我能做的,只是,跨越千年的距離,瞭解你,仰望你。不為別的,只為貼近你的溫暖。

讀《論語》有感 篇4

今天,我讀了《論語》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春秋時期的孔丘寫的。它和《中庸》《孟子》《大學》合稱“四書”。

這本書主要寫了孔子對一些仁孝、君子、政治等問題的看法,也寫了孔子的一些習慣。後面還有學生與孔子的對話。從而寫出了許許多多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它分了二十篇,每篇又有幾十章。

在這本書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是《學而》篇第一章。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孔子說:“學了知識後,能按時反覆地溫習它,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遠道而來,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理解我,我並不怨恨,不也是個有修養的人嗎?讀完了這一段話,我明白了,要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就要好好學習,多學一些文化知識,講文明、懂道理。還要熱情好客,家裡來了客人,要熱情接待,不能小氣,要大方一點。最後就是寬恕。我們在生活中自己和別人總會遇到誤會或做錯了什麼事。這時你要原諒別人,寬恕別人。你寬恕他人,自然別人也會寬恕你的。古今中外多少人是君子啊。我也要努力做一個有修養的人。

這本書告訴我做人的道理,是一本多好的書呀。我也要像書中說的一樣孝敬父母做一個有修養的君子。

讀《論語》有感 篇5

我們經常聽到:做事要思路清晰。原先在企業做大資料時,每天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做事思路清晰。思路清晰,邏輯,條理性等好像是當代人時刻具備的硬技能。帶娃半年,就會發現有些小孩天生思路清晰,有些小孩卻思維混亂,我稱之腦子一團漿糊。老師面對思路清晰的孩子總會多關照一些,而那些腦子一團漿糊的人無論多麼努力,卻總是不能討喜。好像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教育能改變這種不平等麼?很難,很難。首先思維混亂的問題能不能被家長意識到。做到第一步,就難於上青天。解決兒童思維混亂的問題,似乎沒人提出來,而分析商業案例時,寫系統分析文件時,行業內是有大師訓練的,但也是針對某一塊內容,比如企業分析,比如系統分析。但是並不是企業分析做的很好的人,生活上就能保持思路的清晰。

以上我提出了兒童思維混亂的問題。但是怎麼解決呢?

以下是我切身的經歷.

從今年2月份,我開始帶我侄子讀書,我也在我侄子的班級任英語老師。我願意培養他,也是因為他父母善良孝順,孩子雖不是天賦異稟,但也還算善良,大方。但是不懂教育的父母很可怕,他們從小給孩子玩手機,看電視,旁邊還有個奶奶恨不得掛在孫子身上,幫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我剛帶去海南的時候,打掃衛生,洗衣服,整理床鋪,洗碗啥都不會。成績也是差的很。我們班早上有三節課經典背誦課,別的孩子一早上能背上2-3段,而他一週只能背一段。其他學科更是慘不忍睹。大部分家長一定會先解決讀書的問題,哪科不好補哪科,於是數學補習班,英語補習班等等。

而我教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尊師。我剛帶他去見老師的時候,我沒有對老師說,你要多多照顧我家侄子,畢竟我是這個班的老師,其他老師總得給點面子。我對著我家侄子說:你要照顧好老師。拜師學習,首先不是老師對學生好,而是學生把老師照顧好。尤其在兒童時代,能教會孩子這點尤為重要。學會這點,他這一輩子會遇貴人無數。家長們總會怕孩子在學校受欺負,所以每次見到老師的時候,都會希望老師能照顧好學生,而忘記給孩子強調老師是需要被照顧的。再有一些比較有見識的家長,會強調讓學生不要給老師惹麻煩。這已經是一大進步了。但還不夠,沒有達到尊師的要求。好的老師會給孩子思維上極好的訓練,所以必須尊師。

第二件事,就是教他怎麼生活獨立。一些家長意識到人生活的自立能力比學科的學習更加重要。有些比較有見識的家長就會給孩子報各種夏令營,學習打掃衛生,洗衣服。本應當家庭承擔的責任,外包給各種培訓機構做了,孩子回去之後又變回原樣了—什麼都不做,依賴爺爺奶奶,保姆,機器人,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生活的問題和思維又有啥關係呢?關係大了。洗衣服,做飯,打掃衛生是最好的訓練思維的方式。我們看到好的保潔工,做事情總是很有條理。估計沒有父母說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清潔工。但是灑掃卻是訓練孩子思維方式的第一步。在我半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那些在生活自立能力強的人,學科成績表現得很好。也不乏有些孩子天賦異稟,生活能力極差,但是學的特別快。我的侄子肯定不是屬於那萬分之一的人。所以當他學科成績表現差得時候,我並未急於給他補課,而是教他如何生活,洗衣服,晾衣服,打掃衛生,一點點教,花的時間是最長的。

其次,斷絕一切電子產品。有很多人說這樣做會讓孩子脫離社會,其實如果不好好用電子產品,也會讓人脫離社會,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裡,宅男宅女就是很好的例子。孩子判斷力,自律能力不夠時,遠離電子產品是很好的選擇。

之後,體育鍛煉,高強度的體育鍛煉。有個很好的體育教練是很好的,但是我們沒這個條件,就讓他跑步,每天一個小時,2個小時的跑步。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強身健體,看不見的東西就是孩子的心性。我們班有個孩子長期練永春拳的,靜定能力就非常好,她總是能保持持續專注。

其次,就是讓他背經典。我觀察到背經典的孩子靜,也就是禪定功夫很強,這樣的孩子學習就學的很快。我說的不包括特例哦!有些孩子天生就是那底層的萬分之一,很難教。孩子真正的背誦經典之後有這個功夫,也有些國學機構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罷了,拉了一個很長的做國學的橫幅,學生估計沒讀幾本書。我家侄子就是背經典,週末也要早起背誦,反覆的讀背。讀背一定時間之後,就開始學習解經。

最後才是其他學科的學習,數學,英語等,這些全部自學,老師不上課,只引導。

長時間這樣的訓練,孩子的思維會慢慢清晰,做事有條理。

讀《論語》有感 篇6

翻開《論語》,那些思想的精華就好似悠悠的花香,沁人心脾,在我的腦海裡迴響;那些深奧的道理就好似涓涓的溪流,清澈純潔,將我的心靈淨化。

初讀論語,應該是在上國中的時候,猶記得學生時代的我尤其懼怕論語,因為在文章的最後,總會有出現四個大字,那就是“全文背誦”,拗口的文言文無疑是我印象中最可怕的噩夢。

現在工作了,閒暇之餘重新捧起了書本,再次讀起了論語。從前覺得晦澀難懂的文字,如今年長了,經歷的事情多了,似乎一字一句也變得了生動起來,有趣起來。而當我讀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這一句時,這種感覺就更為強烈了。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缺點。在我看來,這句話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有些類似,當你向身邊優秀的朋友、同事看齊,學習時,那麼你也會取得進步,也會變得優秀,反之,去接近和學習那些有較多缺陷的人,自己也會如同墨汁滴入水中,趨向渾濁。在我踏上了鐵路公安這個工作崗位之後,我發現了身邊有許許多多優秀的同事,他們有的.擅長辦案,有的擅長寫作,有的工作認真,熱情開朗,我不禁暗暗下定決心,要向他們學習,努力從一名新警,轉變成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

同時,我也明白虛心求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遇見不懂的要及時請教別人,虛心聽取他人的建議並加以改正。如果人們沒有“見賢思齊”這種精神,那麼你,你還是原來的你,不會有任何前進的步伐,只能如那方仲永,漸漸地泯然眾人矣。

人生似乎就像是一段旅行,在你不斷前行的過程中,那沿途的風景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當你再次回頭遠眺那落在身後的風景時,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或許,就是閱歷與閱讀的意義吧!

讀《論語》有感 篇7

讀一本好書,猶如同一個高尚的人對話。假期雖短,可讀罷《論語》,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腦海中浮現,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歡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自己和他人關係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可以這樣說,忠恕之道是孔子發明的。子貢曾向孔子表達過兩點願望:我不想別人強加於我,我也不想強加於別人。孔子當時就在子貢頭上澆了一瓢冷水:“子貢呀,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從個人來講,要想成為一個仁人君子,就應該從“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的習慣,但有些原則不一定為他人所接受,一個善於處世的人,應該本著尊重別人個性習慣的`原則去適應化解,不能接受別的人的人說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應學會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這樣,就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係。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這是指在對待仁的問題上,即使是老師,也可以不與他謙讓。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視師生關係的和諧,強調師生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不過這是在一般情況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用謙讓,這是實現了把仁德擺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標準。

孔子對教育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傳授知識給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還領會不了的時候,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但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要去啟發他;告訴他方形的一個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個角,就不要再重複去教他了,這是孔子有名的啟發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歡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學者看成消極的接受者。他強調,施教者要循循善誘,學者要積極思考。啟發式的教育原則,乃是在學者有了迫切的求知願望時,也就是他急於要做卻做不成功,急於要說卻說不清楚的時候,才給予開導和啟示,使之主動進行深入思考和反覆試驗。

在不知不覺中,我已讀完了《論語》,看似簡單的一本書,竟蘊含著如此巨大的智慧。通過讀《論語》,我彷彿穿越到幾千年以前,也成為了孔老夫子的學生,坐在學堂裡,聽他講解人生的真諦……

讀《論語》有感 篇8

今天,我懷著興奮的心情讀完了《論語》第一篇——《學而》。心裡猶如點亮了一盞明燈。《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百善孝為先,這一句是在深化孝這一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能盡孝的話,他是更不可能為社會、為國家盡責的。只要能做到孝,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道義,承諾才能兌現。恭敬要合乎於禮,就能免遭恥辱。所依靠的,應該是親近自己的人。才是可靠的住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承諾別人的事情,要是自己可以辦到的,今後可以兌現,不是空頭支票。恭敬別人的時候,要顧忌到別人的身份,才不會遭受恥辱,招人煩感,這樣才是君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和道理,又能時常加以溫習演變成自己的技能,這不是很愉悅的事情嗎?有志趣相投的夥伴從遠方慕名而來,這不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嗎?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不覺得憤怒或怨恨,這不就是君子的.作為嗎?”這句話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說明了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快樂,正如古語說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學習要先正心,不要把學習當做一項任務,而是一種快樂,是自我修身修心的快樂。不斷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交流和傳播,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最後一句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越是有知識、有格調、有涵養的人,也越是寬容。

至此,我明白了。做人應該先講孝道,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讀《論語》有感 篇9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非常敬佩他,是因為他視人如己,要求統治者關愛弱者,愛護百姓,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治國思想,四處遊覽、講學。“仁”是他的思想表現,除此之外,孔子還主張以德教化人們,以禮治理國家,他有一部著作,名為《論語》。

《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於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之所在,我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學到了許多的知識,在《論語》集裡,有許多句子是可以做為我的座右銘的,也有許多句子是終身受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學自己要對別人做什麼時,先想想自己是否願意承受這樣的事,如果自己不願意承受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我覺得《論語》這種為學的'精神也是我們效法的地方,《論語》裡面的這種人生修養,我認為是永遠年輕的,所以這種學習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我還是進步的,隨時有新的境界。

讀《論語》有感 篇10

這個暑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一般的《論語》共二十章。

《論語》分為《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等章節。

《論語》的句子都很有道理。例如《學而》裡的,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就是孔子說:“別人不瞭解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瞭解別人。”還有,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說:“學的知識時常去複習,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瞭解自己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我從《論語》中懂得了許許多多。我知道了做人一定講信用;做人一定要仁愛;做人一定要知錯就改!我知道了讀書人如果有志追求真理,卻以穿破衣、吃劣食為恥辱,這樣的人是不值得跟他討論真理的;我還知道了看見賢人,就應該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心裡就應該進行自我反省。

有一次我看見一個衣衫簡陋的老奶奶乞討,我本來不想理,但是自從讀了《論語》,我便把我三個月零花錢都捐出來。還有一次我考了第一名便向親戚朋友們炫耀,後來讀了《論語》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便虛心聽取別人意見,不自大,虛心跟別人學習。

是《論語》,讓我知道了怎樣做人;是《論語》,讓我知道了怎樣學習;是《論語》,讓我知道了這大千世界的醜態和美態。以後,我一定嚴格遵循《論語》條條名言警句,做一個好孩子!

讀《論語》有感 篇11

放暑假了,王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項“暑期讀一本好書”的任務。於是在和爺爺的商量之下,我們決定從讀《論語》開始。

開始讀的時候,我不知所云。慢慢地在爺爺的助讀下,我竟然在《論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爺爺說,“溫故而知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他從兒時就耳熟能詳的人生智慧。爺爺還說《論語》的思想是超前的,《論語》的魅力是世界性的,它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其中既有聖人的智慧,還有幽默生動的故事,也有發人深省的寓言。它記載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很值得國小生讀一讀。

在讀《論語》的過程中,我收穫最大的就是“誠信”二字。“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每每讀完《論語》,這些至理名言都在我的腦海裡轉啊轉,讓我回想起家人對我的教導。記得我剛牙牙學語的時候,外婆就會經常和我約定某件事,並且會說:“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許變,蓋章”;媽媽也經常告訴我,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老師也經常教導我們“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

我是聽著“誠信”長大的,可前不久我卻做了一件不講誠信的事。

每個週末,爸爸都要送我去補習班,每次去都能看見同學們吃著零食,神氣十足的,我就想:哼!不就是零食嗎?下次我一定要帶零食來。很快到了下一個週末,這天中午我趁家人睡著的時候,躡手躡腳地開啟媽媽的錢包,一百的、五十的、十塊的、五塊的、一塊的……哇,好多錢呀!想來想去,我還是決定那兩張一塊錢,嘻嘻,這樣不會被媽媽發現。我小心翼翼地把兩塊錢塞到書包裡最隱蔽的地方,爸爸把我送到輔導班,我估計爸爸已經走遠的時候,如脫韁的野馬般飛奔到小店裡。“老闆,快!一包辣條,一個雪糕,一串炸年糕……”我像個“暴發戶”般像老闆吼道。拿著我心愛的`零食,耀武揚威地來到同學們中間,一邊聊著,一邊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

可是,第一節課還沒結束,我的肚子突然疼了起來。我用手捂著肚子,疼得實在受不了了,只好趴在桌子上緩解疼痛。即便是這樣,疼痛感依舊沒有減弱。頭上開始冒起豆大的汗珠,嚇得我自己“哇”的一聲哭了起來……最後,我被120送到了醫院,被診斷為急性腸炎。在媽媽和醫生的“盤問”下,我只好把自己吃零食的事情供了出來。緊接著“偷錢”的糗事也被媽媽偵查出來了。從醫院回到家後,免不了被爸爸媽媽狠狠地批評了一頓,我自己也意識到了錯誤。

當我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卻怎麼也睡不著。我一直在想著今天發生的事情,心裡越發惴惴不安。 我再也不能亂拿別人的東西了,不然怎麼能對得起從小陪伴我的“誠信”二字呢!《論語》中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說的不正是這個道理嗎?

《論語》是孔子智慧的精華,書中講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一生去慢慢體會。

讀《論語》有感 篇12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孔子說:說得多,做得少,君子以為恥。今天我喜歡這一句話,感覺孔子說的很有道理,對自己也有幫助,而且還可以在平常通過這句話來提醒自己,並加以反省。

在這句話中給大家詳細解釋一個字恥,這個字的意思是羞愧,慚愧,指有缺點但是未能盡責而感到羞恥。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給我的第一感受和懂得的道理是:不要把決心下在嘴皮子上,而是要付出真實的行動,就像孔子說的,說的多而做得少的人,君子認為這是很恥辱的'。我也把這句話當做我的座右銘,這也讓我反省了以前每次考完試後在作文裡下的決心,可最後碌碌無為一個月過去了,期會考試來臨了,可這次結果又讓人失落,於是再一次下定決心期末要考好請大家相信我!我一定會繼續努力的,下次用實力來證明自己。這樣一系列的話相信大家都見過、讀過也聽過,但是畢竟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承諾的很好,結果啪啪打臉,這些也都是我之前的老路,也用自嘲的一種方式來告誡大家要靠行動去證明自己,而不是嘴上說的那麼簡單。

也許當你努力去想奮鬥時,會被某些人翻出以前的舊歷史來打擊你,給你潑涼水,但是請一定不要氣餒,因為通往成功的路沒有哪一條很通暢,都要經歷磨難,只有經過風雨才能有陽光出現,而且努力分解開來拼成的是成功二字,也讓我們知道努力背後是成功,決心背後要靠行動,我們一定要少說多做就如孔子所說,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讀《論語》有感 篇13

《論語》是一本家喻戶曉的名著,這個暑假,我又重新溫習了一遍。

《論語》中分每一句話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有的給予了我們人生髮的啟示,有的讓我們學會了如何與人相處。

要會善於學習,就要不恥下問,《論語》中有一句話:“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這是曾子曾經說過的話,含義是:一個人他自己是有能力的,還向沒什麼能力的人請教,一個人很有學問,還向學問少的人請教。我想:一個人內心有智慧,敏感多思,願意好好地去領悟知識,願意“不恥下問”,以獲得更多的`知識,這不過是一種難得的態度嗎?就像生活中,小孩子的眼光定是與大人不同的,稍向天真爛漫的小孩子學習,也說不定能給人啟發。曾經有人問一位學者,你是在哪兒學到最有價值的東西的?結果大家以為最有價值的答案是:幼兒園,這就是孔子和他學生眼中的“學習知道”吧!

孝敬之道也在《論語》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亦。”意思是:一個人孝敬父母,卻喜歡觸犯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的確,孝敬父母和尊重上級不是一個含義嗎?———細心為別人呢著想,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父母的訓斥而感到委屈,但仔細想想,其實父母是為我們好。其實,孝敬不一定是讓父母豐衣足食,為他們多著想一點,就算是最好的孝敬了。讀完這句話,我回想平時為父母做過的事,更深一層地理解了孝敬的含義。

《論語》,這本擁有無窮奧妙的書,帶給了我們無限啟發,告訴了我修身養性的道理,作為一個國小生,我們應該遵循孔子的道德思想,爭取在學習生活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讀《論語》有感 篇14

初學論語還是在極小的時候,那是還亂不清楚什麼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那時候會把“三人行,必有我師”掛在嘴邊,卻不知道是何用法,後來隨著年紀增長,論語裡面那些句子,大多是能讀懂和理解了,不過略讀此書,雖然每則都有相當的解釋、譯文以及賞析,但其如此博大精深,不是隨隨便便瀏覽一下就能參透的。

有句話叫做天機不可洩露,讀《論語》後,我想說他就是天機,懂的人自然一通百通,不懂的人自然一竅不通。

宋代的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想而知它的價值所在。話雖如此我覺得此書不光要讀懂,更要著重的是去實行。不管做到了其中哪一則都會使我們受益終生。

讀了許久,我還是對我之前就學習過的幾則感觸極深。《論語》開篇就提到了“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告訴我們學習放到第一位,把學過的東西經常加以鞏固,才能讓我們掌握的更牢固,並且要及時實踐,學以致用才達到目的,才能體現學習的效果。

由此我想到不久的將來我們可能就是一名人民教師了。我們現在所學的與將來的教學工作息息相關。因此我們現在大學生應加強各方面的知識學習,並運用到實踐中去。

現在我們的學習不僅侷限於書本知識的學習,還有戶外的學習,生活中的.學習。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說得很好,我現在也有所感觸,在我們班這個大家庭裡,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我學習的地方,都可以作為彼此的老師,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得《論語》而知天下,待你讀懂論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你所有的迷惘也將找到歸途,那時候你會發現,讀書其實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踏著書香,遍地生花,大概是每一個文人墨客的終極思想,而我的終極目標不過是在茶餘飯後,捧著一本質感醇厚,如老茶一般散發親人清香的《論語》,在夏日的葡萄架下,或者在皎白的月光下,靜靜品讀,悟其中真意,不忘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