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1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條形統計圖並初步掌握了統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是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著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著不同的用處,雖然從兩種統計圖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資訊,但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增減變化趨勢。我在教學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從情境中引出折線統計圖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用兩個城市的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這一個情境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繪製一個城市的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回顧條形統計圖的知識,然後出示還可以用折線統計圖,從而認識了折線統計圖,並且強調讀統計物件和專案、讀點、讀線和讀整體趨勢四個方面,逐步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讀點又從直觀讀與座標讀兩個層次進行;讀線不僅從線讀出數量的增減,而且從線的平陡讀出數量增減的快慢;不僅關注線的區域性,而且關注線的整體發展趨勢,這樣完整的解讀了折線統計圖所反映的資料。

二、體驗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折線統計圖“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這一特點,在相應的條形統計圖中同樣可以體現,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讓學生有效地感知這一特點?比較重視讓學生經歷從條形統計圖到折線統計圖的演化過程,且採取加強對比的策略解決它。通過出示兩幅圖來進行比較,這樣可以讓學生很清楚地看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不僅溝通了兩者在反映數量變化趨勢上的不同,更彰顯了折線統計圖的直觀性與便捷性。

當然,從數學的現實意義上來說並不是所有的條形統計圖都可以用折線表示,所以在通過練習初步建立折線統計圖的表象後,安排了在不同情況下選擇統計圖的討論與練習,使學生在思辯中明晰兩種形式的統計圖各自的.作用,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更明確的認識。

三、體會統計意義和作用

新課標提出,統計教學應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並能根據統計的資料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本節涉及這樣的例題是小明的身高情況、某病人的體溫圖,這些題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使學生不但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且能根據折線統計圖資料變化的趨勢做出合理的推測。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了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培養了學生描述、分析資料和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資訊的統計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統計內容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自己經歷一個調查統計的過程,並討論用什麼樣的統計圖呈現,使學生更好的認識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的區別和應用。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設計我力圖從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方法選擇、學習方式的轉變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充分體現課程標準的理念和要求。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基本上

做到了以下四點:

1.資訊科技的合理運用,較好的突破教學重、難點。

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是改進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本質和提高數學探究和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探究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時,在學生觀察討論的基礎上,通過課件的動態演示“點”表示的意義和“線”的陡緩變化趨勢,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維能力,較好的突破了本課教學的重難點。在繪製折線統計圖時,通過動態演示畫圖的過程,使學生不僅明確畫圖步驟,還掌握了畫圖的正確方法。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的獲取不是教師給予,而是引導他們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掌握一些數學學習的思想和方法。在對摺線統計圖的認識過程中,先引導學生比較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的異同,初步感知折線統計圖的特點,然後讓學生自己確定研究目標:折線統計圖中的“點”和“線”分別表示什麼?接著學生分小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觀察和思維的碰撞中發現了特點、變化趨勢並進行預測。這樣,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不僅獲取了知識,更使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

3.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培養他們的資料分析觀念。

著名教師張齊華老師說過:“我們需要的是孩子的思考”。因此,在本節課中做了幾個努力: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工作人員根據資料製成折線統計圖,而不製成條形統計圖呢?”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思考,培養他們質疑問難的精神,增強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思考“折線統計圖中的點和線有什麼作用呢?”,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引發學生對統計圖背後蘊含資訊的思考,從而發現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統計表用什麼統計圖表示比較合適?”引發了學生對兩種統計圖特點的反思,體驗資料分析方法的選擇要根據具體的問題背景來選擇,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資料分析觀念。

4、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在學習中感受統計的價值。

《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師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背景,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統計活動中才能真切的感受到統計在生活中的應用。本節課中,選擇用折線統計圖表示:參加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的情況、心電圖、股票走勢圖、汽車銷售情況、沙塵暴天氣變化情況、陳東0-10歲身高情況、中國男性平均身高變化情況、芳芳一次生病期間的體溫記錄,以及讓學生根據“四一班第一小組1分鐘跳繩統計表”和“王芳6次1分鐘跳繩統計表”中的資料選擇合適的統計圖等等,這些事例的呈現,充分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學生興趣盎然,既感到親切自然,又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統計的實用價值。

本節課也存在著許一些不足:學生表達能力有差異,個別學生心裡明白,但不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想法,需要老師的不斷地提醒;繪圖時仍有學生忘記標資料,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加強訓練。

同時也在思考一些問題:如何更好的利用白板系統服務教學、是不是能充分放手,直接給出課題,讓學生自主確定研究的目標,但這樣做會不會跑偏?浪費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這些都有待嘗試!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3

《折線統計圖的畫法》是在學生學習了折線統計圖的認識以後的一個學習內容,學生在本課時內將初步瞭解畫單式折線統計圖的一般步驟,體會所畫的座標點及折線應該具備正確性、合理性、簡明性、美觀性。基於新課標中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理念設計教學,本課主要用“活動—參與”法、“討論—交流”法作為主要方法貫穿整個課堂教學之中,並以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讓學生充分交流,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中掌握繪製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方法和步驟,這樣就有效地突破了難點,為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統計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創設和生活相關的情境,為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

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教材,以上海氣溫變化為主線,引導學生探索畫折線統計圖的一般步驟,並總結怎樣的折線統計圖是合理的、美觀的。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積極交流,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

在展開教學的過程中,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嘗試,然後進行全班交流學習,我給學生留了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學生積極的參與研究與學習,我也以學生的身份和學生一起去探究、交流,在學生有疑問的時候,幫助學生排除障礙,合作學習體現的比較充分。在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反饋,讓學生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過程中,瞭解畫單式折線統計圖的一般步驟,初步學會對摺線統計圖的範圍與結構進行把握。

三、以學生為本,追求教學過程的活。

在教學中,不拘泥於教材,創設了讓學生自主繪製2月平均氣溫變化情況這一環節,由於這個內容有一定的`難度,教材上的設計給出了波浪線和最下限的刻度。但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如何的折線統計圖才是合理的、美觀的,因此在課上我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嘗試,通過對出現的不同畫法的比較、優化,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縱軸刻度如何選擇才是合理的,理解當資料較接近時,確定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的方法,學會了對摺線統計圖的範圍與結構進行把握。

四、培養思維,追求課堂教學的深。

折線統計圖的畫法主要以技能操作為主,傳統的教學以老師的示範和學生的模仿為主,缺少思維方面的培養,但畫法這一內容在這個時代顯然不是僅僅在追求學生如何精確、細緻地畫出完整的折線統計圖,更注重於學生對於折線統計圖的理解和思維上的層層深入。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根據要求畫完整、當1點上沒有資料說明什麼、縱軸刻度如何根據資料進行選擇、出現怎樣一組資料需要用波浪線、選擇哪些資料進行統計等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思維明晰化、條理化。

在教學中,通過自主探究,有效促進對數學本身的感受、領悟和欣賞,從而促進學生的整體性發展。但如何讓學生感受到資料應用的廣泛性、體會學習統計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瞭解excel軟體在繪圖中的作用和優越性還值得進一步的探討。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4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是在學習《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的,使學生根據資料作出簡單地預測和判斷,並進行交流,注重在具體情景中對可能性的體驗。

本節課教學重點是使學生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上,使學生能看懂簡單的折線統計圖,並對統計資料進行分析,作出簡單的推測和判斷。事實上,統計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也很容易學會,主要是讓學生感受統計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生的統計意識,這些方面的.目標不容易達到。所以先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學習,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資訊,啟發調動學生以有的知識經驗,回憶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步驟,然後由學生自己找到製作方法上不相同的地方,並對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步驟進行改造,在此基礎上切實掌握折線統計圖的製作方法。

不足:在課後的練習中,我認為還應佈置實踐性的作業,使學生加強對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的瞭解,並藉此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5

一、“讀懂教材”

初讀教材,我認為這一節課有三個教學價值。另外,起初我覺得教材裡的條形統計圖不必讓學童畫出來。當時我想,一節課四十分鐘,畫條形統計圖就要用到十分鐘,多耽誤時間,這節課是折線統計圖的認識,複習條形統計圖的繪製過程有什麼意義呢?但是在作業中我發現,有的孩子並不會畫折線統計圖的縱軸和橫軸。設計統計圖的縱軸和橫軸是一箇舊知識,但是教材以條形統計圖引入,兼具複習的作用,同時又引導孩子注意到這兩種統計圖制橫軸和縱軸的方法是一樣的。教材這樣設計真是獨具匠心。即便不畫,書中有一個問題,你能獲得哪些資訊?如果這個問題追問一下“你是怎麼知道的?”也可以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條形統計圖的橫軸和縱軸。比如,看橫軸,我們知道了年份;看縱軸,我們知道了人數。把這個過程說一說,就加深了孩子對橫軸和縱軸的理解。因為製圖時制橫軸和縱軸實在是一個重點和難點,就是讀圖它也是一個重點和難點。

讓學童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這是一個重點。孩子怎麼能發現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呢?我覺得有兩個策略。一個策略就是比較。橫軸,一樣;縱軸,一樣;每一年份的具體數量,條形統計圖是用豎條,折線統計圖使用點;接下來還有一個比較很關鍵———條形統計圖的每一個數量是單獨的,而折線統計圖的各個具體的數量連在一起了,連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線。向上折的時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時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時候,就是沒發生變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這就是變化,也就是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它可以反映數量的變化。這種變化就靠它的折線。還有呢,當折現比較陡的時候,變化就大;折線比較平緩,變化不明顯;折現平平的,就是沒有變化。關於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我覺得學生必須要經歷這種比較的過程,才會使他們對於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有很清晰的認識。這個比較的過程還有一個價值和意義就是———讓孩子在例二繪製折線統計圖的過程中瞭解每一步繪製過程的必要性。比如,點是必須繪製清楚的,因為它表示的是具體的數量;繪製過點之後還要把點連起來,這樣才能用折表現出變化。第二個策略就是讓孩子到折線統計圖中找到在條形統計圖中獲得的資訊。這個策略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看折線統計圖。比如在條形統計圖中,1998年是佔了3個格子的豎條。表示3萬人;在折線統計圖中,1998年是在第三個格子點一個點。還有一點,我覺得二者的區別在繪製方法上,觀察背景,條形統計圖的背景是空白的,而折線統計圖通常用座標格作為背景。通過查詢資料,我發現人們製作折線統計圖的時候通常都會利用座標作為背景描點連線。也有不使用座標的,但很少。

看,簡簡單單的兩幅圖,通過閱讀教材,能夠解讀出這麼多的教學價值呢。

我覺得我的課堂就是缺乏這樣的細緻的學的過程。孩子必須塌下腰來學,課堂才有真實的感覺。我感覺自己這節課上的假就在這裡,雙方都很客氣,蜻蜓點水,禮儀性的對知識做了一些簡單的交流,沒有對學習的知識做很深入的思考,這真要不得。拿過教材之後,我只是看到了完整的兩幅圖,但是,怎樣才能深入淺出的用好教材,真是需要我細思量細琢磨細設計。上過這節課再讀教材,在這兩副主題圖的使用上,我梳理出了這樣幾個教學價值————

1、複習條形統計圖製圖的方法,為學習折線統計圖製圖的方法做鋪墊。

2、運用比較的策略,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3、運用在折線統計圖中找到條形統計圖中呈現的資訊的策略,學會讀折線統計圖。

再者,為什麼例一和例二要分開教學呢?我認為一體下來比較合適。因為例一孩子們只是瞭解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還沒有進行資料分析,也沒有嘗試完成折線統計圖的一部分也沒有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一些合理的資料分析。把例一和例二分開了,就是把知識是什麼,和知識怎樣運用分隔開了。

二、讀懂學生

在今天的課堂上,有一個很細微的聲音,用很沒自信的聲音在說:“比如,男孩和女孩,可以用條形統計圖;女孩連續七天做的花,可以用折線統計圖。”這番話沒頭沒尾,放著書中的例子不用卻另起爐灶。後來我才明白過來,其實我是錯過了一個很聰明的孩子的很聰明的思考。為什麼這麼說呢?據一位專家介紹,曾有老師上完課問過這個問題,他覺得條形和折線的許多功能都是相同的,有什麼必要還學其他的呢?這就是離散量和連續量的刻畫了。條形統計圖一般都是刻畫離散量,比如幾年或幾個月的資料對比。而折線統計圖則更多的是刻畫連續量,比如,一個人一天的體溫等。孩子真是很有數學學習的天賦,他朦朦朧朧的感覺到了這兩種統計圖的區別。孩子第一種舉例說的男孩和女孩,可不就是兩種離散量嗎?孩子舉例想說明的女孩連續七天做的花,可不就是一組連續量嗎?“離散量”、“連續量”,不必讓學童瞭解這些專業術語。但是也許可以舉兩個例子,比如,班級裡面七個小朋友的跳繩考試成績;一個星期的溫度的變化。讓孩子考慮一下選擇哪種統計方式比較合適。

課堂瞬息萬變,有時候囿於我們的本體知識的匱乏,真是很難在瞬間讀懂孩子的想法,讀出這些想法裡的精彩和智慧啊!但是我們可以關注,多問一問自己孩子們為什麼會這麼說。

三、讀懂課堂

今天的課堂,劉義愷一個人和全班小朋友“單挑”,當孩子們都在異口同聲的認為折線統計圖優於條形統計圖時,當孩子們都在說,折線統計圖能表現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時,劉益愷堅持認為,條形統計圖也可以表現出數量的增減變化呀。這裡有一個思辯和交鋒。很可惜,當時我沒有讓孩子們不僅辯,而且把各自的理由說一說。這表現出我應對課堂偶發事件還缺乏教育機智。如果把各自的理由展開說一說,比如說,折線統計圖怎麼表示變化的?折線統計圖的.各個具體的數量連在一起了,連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線。向上折的時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時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時候,就是沒發生變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這就是變化呀,也就是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它可以反映數量的變化。這種變化就靠它的折線。還有呢,當折線比較陡的時候,變化就大;折線比較平緩,變化不明顯;折線平平的,就是沒有變化。那,條形統計圖能不能表現變化?看,柱子的高矮,我們直觀可見,這不就可以很直觀的表現出變化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不是誰取代誰,以及誰比誰在某一方面有優勢的問題。是的,確實不是取代的問題。教參上為了說明折線統計圖引入的必要性,說折線統計圖能表現出數量的增減變化。但是,數量的變化,因為條形統計圖很直觀,所以一樣看得出來呀,從中我感覺,我的數學課還上得太假,當一個問題一個交鋒真的在數學課堂上出現的時候,我們肯不肯舍不捨得會不會讓孩子去交鋒?假如真的這樣一交鋒,孩子們對兩種統計圖的認識就更加深了,其實這是加深了知識之間橫向的聯絡啊。這個課堂偶發事件使我掌握了一個策略—今後再遇到類似的事情,一是不能放任,二是要立刻把思辯雙方組織起來交鋒。不要讓孩子們只是堅持論點,更要緊的是拿出論據來。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6

第一課時先主要複習了一下統計表,以及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讓學生從統計表中能看出什麼資訊,學生會說可以看出某一年參加機器人大賽的隊伍有多少支。然而做成條形統計圖也可以看出某一年參加機器人大賽的隊伍有多少支,並且還可以清楚的看出最多或最少等,這主要體現了條形統計圖的優點。

如果畫成折線統計圖又有什麼特點呢?讓學生自己發現,研究交流發言,其實學生說的非常好,能看出增減變化的趨勢,從20xx到20xx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總體呈上升趨勢,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想,學生說的也很好。

然後有練習做一做,記錄的陳東0到10歲的身高變化的統計表,讓學生繪製折線統計圖並回答問題,學生做的非常好。老師又提問了有關陳東身高增長快慢的問題,學生也回答的非常好。以及預測11歲陳東的身高大家也預測的比較合理,說明對單式折線統計圖學生理解的還是很好的。接著做練習二十六的第一題的練習1,把1到6年級的喜歡看科普讀物的人數繪製成折線統計圖,學生都畫得很對,只有個別同學用鋼筆作圖,老師再次強調一定要用鉛筆作圖,錯了便於修改。後面的問題學生回答的也很好。並且學生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學生提出的也很好。接著的練習也都做的很好。

總之,這節課學生學得還不錯,自己動手畫的也很多,老師能及時發現問題。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7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之後進行教學的,但是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著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著不同的用處。雖然從兩種統計圖中,人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資訊,但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裡的發展變化,展示的是事物發展的趨勢。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設計的思路是:初步感知——比較認識——動手製作——分析應用,運用這樣的方法,讓學生通過比較不同特點的統計資料,理解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共同點和區別,能根據不同要求選擇不同的.統計方式。而對於折線統計圖畫法的教學上,我只是在準備找點的方法上做了進一步的強調,而放手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再從學生畫圖的實際情況中,糾正學生在畫圖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如我邊講邊畫折線,忘記標註資料等現象。接著讓學生爭議這一資訊更適合用什麼樣的統計圖展示呢?學生在辯論中明晰兩種形式統計圖各自的特點和區別,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了更好的認識。

最後,讓學生再通過交流自己課前調查的資訊,並討論用什麼樣的統計圖呈現,使學生更好的認識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的區別和應用。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8

折線統計圖是國小階段統計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該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對根本的統計過程和描述資料的方法有一定體驗的根底上學習的。學習折線統計圖有利於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稍複雜的統計圖奠定根底。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成功之處:

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改變了教材的預設,播放了“上海世博會宣傳片”和“某地年汛情報道”兩個視訊,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認識折線統計圖,會根據折線統計圖上的資料去分析、預測事件的開展,並且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和作用。表達”數學從生活中來,並效勞與生活”的課標理念。在教學中,結合詳細情境,我還對學生進展了愛國主義教育,通過上海世博會的舉行及抗洪搶險取得勝利,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學生們的愛國情操,讓他們體會到祖國的強大。

在“議一議”這個環節,把前面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和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進展比擬,分析它們的異同點,使學生在比擬中認識了折線統計圖,知道了各部分的名稱,明確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讓學生在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資料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資料的增減變化情況,既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又穩固了所學的新知。本節課,通過電腦媒體提供大量的能主動探索的、能利用已有知識經歷的、能體驗感悟的素材,使學生在用眼觀察、動口交流、動腦思考的主動性的個人學習和小組學習中,掌握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開展了他們利用所學知識進展簡單的分析和預測的能力。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表及裡認識,培養學生的思維也應是由淺入深。在讀“某地年8月1日至8月6日水位變化統計圖”時,先讓學生認真讀圖,交流從這張折線統計圖中獲得的數學資訊。學生一般都能獲得一些直接資訊,能看出圖上各點所顯示的資料及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這是外表的資訊。緊接著讓學生思考:從這些資料組成的折線統計圖中,我們還能獲得什麼資訊呢?讓學生進一步觀察後,思考根據這些資料組織起來的有聯絡的資訊。如:水位是在變化著的,水位從幾日到幾日是上升的?水位從幾日開始下降?這些資訊是需要學生根據資料觀察、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今天,我與學生共同學習了折線統計圖。這是在學生已掌握了條形統計圖的根底上進展教學的。由於學生已掌握了條形統計圖的製作步驟,而折線統計圖的製作過程與其大同小異。所以我在教學中主要採取小組自主學習的方式進展。通過學生的預測、觀察,發現瞭解折線統計圖的製作過程以及與條形統計圖的異同。本節課表達了以下幾方面:

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對教材進展必要的調整和加工,恰中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鮮活的題材引入教學中,賦予教材以新的內涵。因此,我在設計的時候特別注重統計知識與生活的嚴密聯絡。選取學生身邊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讓學生感受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備課中我發現教材中的例1是某市中國小生參觀科技展人數統計圖,考慮到與我們學生的實際不相符,於是我嘗試進展了改變,用中國代表團歷屆奧運會獲得的金牌數來代替例1,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民族自豪感。所以我在創設情景這一環節中,利用奧運會的相關知識作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統計知識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此,我在教學中加強統計知識的內在聯絡,引導學生了解不同統計圖的特點。一是在有效遷移中引入。我首先出示了中國代表團歷屆奧運會獲得的金牌數統計表,讓學生自己繪製條形統計圖。並從中獲取一定的資訊,複習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接著直接出示一幅完整的折線統計圖,(明確課題)以條形統計圖為根底引出折線統計圖,加強了兩種統計圖之間的聯絡;二是在充分比擬中發現。引導學生對兩種不同的統計圖進展充分的比擬,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比擬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表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數學是思維的藝術和體操。”一堂缺少思維的數學課,即使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配合得再默契,也算不上一堂好課。因此,我重新選擇了學習材料,力求讓折線統計圖的教學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都有不同的收穫,能積極主動獲取知識能力和情感體驗。首先,老師出示一幅完整的折線統計圖,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小組交流作圖方法,而不是由教師直接教給學生作圖方法,這樣的設計目的就是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學生在自己獨立思考、動手實踐、闡述理由的過程中充分展示他們活潑的思維,凸顯了個性。其次,在給出兩個身高統計表後讓學生選擇適宜的統計圖時,學生聯絡實際,調動已有的知識經歷做出判斷,並在這樣的比照中,更深地感受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最後,在想象某位學生的身高統計圖的折線開展趨勢時,學生想到了成年後身高折線的變化趨勢,培養了學生用開展的眼光看待數學問題的能力,表達了大課堂的數學教學觀。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我能從學生實際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舊代新,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但在教學中也存在許多缺乏,如:時間安排上不合理,學生在製圖的過程中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後面的概括也變得較為倉促。個別學生出現了製圖不完整、忘記標明資料等情況,這都是被忽略的。課中我還安排了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的欣賞,由於時間缺乏,也沒有展示出來。同時,教師語言啟發性不強,課堂氣氛不夠活潑。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9

《折線統計圖的認識》這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及其特點,能利用折線統計圖既看出數量的多少,又能看出數量增減的特點並進行簡單分析。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學會使用條形統計圖描述、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本節學習單式折線統計圖,通過從單式折線統計圖上獲取資訊,獲得分析資料和進行合理推測的初步經驗。因為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工作密切相關,我們要讓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更要讓學生體會數學的生活價值。

折線統計圖從學生參觀科技展覽這個生活情境中來,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線統計圖,會根據折線統計圖上的資料去分析、預測事件的發展,並且使學生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和作用,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並服務於生活”的'課標理念。在教學中教師注重了新舊知識的聯絡和遷移,把前面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使學生在比較中認識了折線統計圖,明確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資料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資料的增減變化情況,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

總之,教師給學生充裕的思考、交流的時間,能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標。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10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條形統計圖,初步掌握了統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著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著不同的用處,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裡的發展變化,展示的是事物發展的趨勢。在學習時,我注重了以下兩點:

一、利用生活例項,在生活中學習折線統計圖。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只有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學生才有興趣。因此,在教學時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生身邊熟知的例子,由此展開教學。我藉助前段時間的.體檢結果,把其中一個同學的身高製成統計表,引領學生根據統計表製作折線統計圖,掌握製作方法:描點、標數、連線。因為學習的材料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學生學習興趣濃厚,興致較高。

二、注重在分析資料與預測中體會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新課標提出,統計教學應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並能根據統計的資料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這節課中有很多題目需要進行預測,比如說預測奧運會上中國的金牌枚數、預測下一年的身高等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使學生不但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且能根據折線統計圖資料變化的趨勢做出合理的推測。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了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培養了學生描述、分析資料和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資訊的統計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11

借用北師大版教材的“三個讀懂”來做今天的教學反思。初讀教材,我認為這一節課有三個教學價值。另外,起初我覺得教材裡的條形統計圖不必讓學童畫出來。當時我想,一節課四十分鐘,畫條形統計圖就要用到十分鐘,多耽誤時間,這節課是折線統計圖的認識,複習條形統計圖的繪製過程有什麼意義呢?但是在作業中我發現,有的孩子並不會畫折線統計圖的縱軸和橫軸。設計統計圖的縱軸和橫軸是一箇舊知識,但是教材以條形統計圖引入,兼具複習的作用,同時又引導孩子注意到這兩種統計圖制橫軸和縱軸的方法是一樣的。教材這樣設計真是獨具匠心。即便不畫,書中有一個問題,你能獲得哪些資訊?如果這個問題追問一下“你是怎麼知道的?”也可以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條形統計圖的橫軸和縱軸。比方,看橫軸,我們知道了年份;看縱軸,我們知道了人數。把這個過程說一說,就加深了孩子對橫軸和縱軸的理解。因為製圖時制橫軸和縱軸實在是一個重點和難點,就是讀圖它也是一個重點和難點。

讓學童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這是一個重點。孩子怎麼能發現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呢?我覺得有兩個策略。一個策略就是比擬。橫軸,一樣;縱軸,一樣;每一年份的詳細數量,條形統計圖是用豎條,折線統計圖使用點;接下來還有一個比擬很關鍵———條形統計圖的每一個數量是單獨的,而折線統計圖的各個詳細的數量連在一起了,連在一起就形成了折線。向上折的時候,就表示上升;向下折的時候,就表示下降;平平的時候,就是沒發生變化;看,上升下降平平的,這就是變化,也就是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它可以反映數量的變化。這種變化就靠它的折線。還有呢,當折現比擬陡的時候,變化就大;折線比擬平緩,變化不明顯;折現平平的,就是沒有變化。關於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我覺得學生必須要經歷這種比擬的過程,才會使他們對於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有很清晰的認識。這個比擬的過程還有一個價值和意義就是———讓孩子在例二繪製折線統計圖的過程中瞭解每一步繪製過程的必要性。比方,點是必須繪製清楚的,因為它表示的是詳細的數量;繪製過點之後還要把點連起來,這樣才能用折表現出變化。第二個策略就是讓孩子到折線統計圖中找到在條形統計圖中獲得的資訊。這個策略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看折線統計圖。比方在條形統計圖中,1998年是佔了3個格子的豎條。表示3萬人;在折線統計圖中,1998年是在第三個格子點一個點。還有一點,我覺得二者的區別在繪製方法上,觀察背景,條形統計圖的'背景是空白的,而折線統計圖通常用座標格作為背景。通過查詢資料,我發現人們製作折線統計圖的時候通常都會利用座標作為背景描點連線。也有不使用座標的,但很少。看,簡簡單單的兩幅圖,通過閱讀教材,能夠解讀出這麼多的教學價值呢。

我覺得我的課堂就是缺乏這樣的細緻的學的過程。孩子必須塌下腰來學,課堂才有真實的感覺。我感覺自己這節課上的假就在這裡,雙方都很客氣,蜻蜓點水,禮儀性的對知識做了一些簡單的交流,沒有對學習的知識做很深入的思考,這真要不得。拿過教材之後,我只是看到了完整的兩幅圖,但是,怎樣才能深入淺出的用好教材,真是需要我細思量細琢磨細設計。上過這節課再讀教材,在這兩副主題圖的使用上,我梳理出了這樣幾個教學價值

1複習條形統計圖製圖的方法,為學習折線統計圖製圖的方法做鋪墊。

2運用比擬的策略,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3運用在折線統計圖中找到條形統計圖中呈現的資訊的策略,學會讀折線統計圖。

再者,為什麼例一和例二要分開教學呢?我認為一體下來比擬適宜。因為例一孩子們只是瞭解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還沒有進展資料分析,也沒有嘗試完成折線統計圖的一部分也沒有根據折線統計圖進展一些合理的資料分析。把例一和例二分開了,就是把知識是什麼,和知識怎樣運用分隔開了。

在今天的課堂上,有一個很細微的聲音,用很沒自信的聲音在說:“比方,男孩和女孩,可以用條形統計圖;女孩連續七天做的花,可以用折線統計圖。”這番話沒頭沒尾,放著書中的例子不用卻另起爐灶。後來我才明白過來,其實我是錯過了一個很聰明的孩子的很聰明的思考。為什麼這麼說呢?據一位專家介紹,曾有老師上完課問過這個問題,他覺得條形和折線的許多功能都是相同的,有什麼必要還學其他的呢?這就是離散量和連續量的刻畫了。條形統計圖一般都是刻畫離散量,比方几年或幾個月的資料比照。而折線統計圖那麼更多的是刻畫連續量,比方,一個人一天的體溫等。孩子真是很有數學學習的天賦,他朦朦朧朧的感覺到了這兩種統計圖的區別。孩子第一種舉例說的男孩和女孩,可不就是兩種離散量嗎?孩子舉例想說明的女孩連續七天做的花,可不就是一組連續量嗎?“離散量”、“連續量”,不必讓學童瞭解這些專業術語。但是也許可以舉兩個例子,比方,班級裡面七個小朋友的跳繩考試成績;一個星期的溫度的變化。讓孩子考慮一下選擇哪種統計方式比擬適宜。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12

這節課主要是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徵,能讀懂單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回答有關問題。在教學這節課之前,我瞭解了他們以前對統計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有把握的進行備課。

這節課的安排是先對條形統計圖的知識的回憶,引出折線統計圖。先出示條形統計圖,向孩子們提問“這份統計圖記錄的是什麼?是我們以前學過的哪種統計圖?”提這一問題目的,為了讓學生在分析統計圖時要先注意統計圖所記錄的內容是什麼?再讓孩子們交流從統計圖上所瞭解的數學資訊。邊說邊演示(只演示了一個), 假如我將每個月的平均溫度不用直線表示,用點表示,再依次連線,也就成了一種統計圖,告訴學生們這叫折線統計圖。然後讓同學們討論這兩幅統計圖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學生們答的不是很好,回答的過程當中又穿插重複了好多的內容。這一內容弄完後,接著問學生“這個地區20xx年的月平均氣溫是怎樣變化的?”和問題“讓學生指出1月到2月間的平均氣溫的變化是哪段?2月到3月的平均氣溫的變化是哪段?”。這些問題處理完後解決“哪兩個月間平均氣溫升得最快?哪兩個月間平均氣溫降得最快?”學生自己想,交流重點是交流找的方法。還按排著一個內容是“在生活中哪些情況適用折線統計圖?”這一問題只是輕微的處理了一下處理的並不深入,時間不夠第二個草莓題沒有處理。

這節課是順利的上下來了,孩子們在課堂上思維還是比較活躍的,能跟著老師的問題積極的思考,思維的方式也是多樣的。如提問“哪兩個月間的平均氣溫升得最快?說說你怎麼看出來的?”有個學生說“我從這兩個月之間線段的幅度看出來的”孩子回答說的不嚴密,但我能明白他說的是什麼意思,給予了及時的糾正。還有一個孩子說“我拿尺子比出來的。”他解釋不清楚,就讓這個學生進行了演示。可見孩子們各有各得法,都動腦筋了。在這個地方我要是加上一句,“我們看、量都會有誤差的。最準確的是算一算,只有算才會讓我們得到準卻的答案。但是我卻強調了一句,用計算來輔助,這樣就使孩子們誤認為,我只要能看出來就可以不算,從而忽略算得重要性。在分析折線統計圖時又將重點的總結內容落下了,“折線統計圖可以清楚的反映資料的變化情況。”課後想到在分析折線統計圖(完成書上的議一議)時,可以直接將問題出示,讓學生思考回答,就會節約很長的時間。還有一遺憾,在匯入中使用了屬於無效語言的,“今天我們在將統計的知識擴大一些行不行?”不能因導而導。孩子們對問題的回答有偏差怎麼辦?如“你從這一條型統計圖瞭解到那些資訊?”學生回答“上面的書都是小數”這一數學資訊對與這道題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我就沒有處理,應該進行處理要不孩子不會明白自己找的不對,也可以在孩子說出後讓孩子讀出每個月的平均氣溫,這樣孩子會更明白看些什麼內容,而不是隻看數字。在這節課中我明白了在上課時,一定要牢記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完成該完成的就好,不要太深也不能少完成了。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13

折線統計圖是國小階段統計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該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對基本的統計過程和描述資料的方法有一定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習折線統計圖有利於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稍複雜的統計圖奠定基礎。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成功之處:

1、注重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使德育滲透潛移默化。

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改變了教材的預設,播放了“上海世博會宣傳片”和“某地年汛情報道”兩個視訊,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認識折線統計圖,會根據折線統計圖上的資料去分析、預測事件的發展,並且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和作用。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並服務與生活”的課標理念。在教學中,結合具體情境,我還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通過上海世博會的舉行及抗洪搶險取得勝利,潛移默化的培養了學生們的`愛國情操,讓他們體會到祖國的強大。

2、注重新舊知識的遷移和對比,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體現。

在“議一議”這個環節,把前面學過的條形統計圖和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分析它們的異同點,使學生在比較中認識了折線統計圖,知道了各部分的名稱,明確了折線統計圖的特徵。讓學生在體會到了折線統計圖的優勢:不僅能清楚地反映資料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資料的增減變化情況,既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又鞏固了所學的新知。本節課,通過電腦媒體提供大量的能主動探索的、能利用已有知識經驗的、能體驗感悟的素材,使學生在用眼觀察、動口交流、動腦思考的主動性的個人學習和小組學習中,掌握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發展了他們利用所學知識進行簡單的分析和預測的能力。

3、注重學生思維的層次性,使他們能可持續發展。

學生認識事物是由表及裡認識,培養學生的思維也應是由淺入深。在讀“某地年8月1日至8月6日水位變化統計圖”時,先讓學生認真讀圖,交流從這張折線統計圖中獲得的數學資訊。學生一般都能獲得一些直接資訊,能看出圖上各點所顯示的資料及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這是表面的資訊。緊接著讓學生思考:從這些資料組成的折線統計圖中,我們還能獲得什麼資訊呢?讓學生進一步觀察後,思考根據這些資料組織起來的有聯絡的資訊。如:水位是在變化著的,水位從幾日到幾日是上升的?水位從幾日開始下降?這些資訊是需要學生根據資料觀察、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14

帶著學生去光碟播放室上完了複式統計圖,談談一下幾點感受:

複式折線統計圖是建立在學生學完單式折線統計圖和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是讓學生產生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讓學生體會它的優越性。

所以在教學一開始,為了照顧基礎比較弱的同學,分別出示了青島市和昆明市20xx年降水量統計圖,然後讓這些基礎比較弱的同學說說兩個統計圖中的資料,並問你獲得了哪些資料?基本上錢皖、王波能說出圖中的資訊。

接著出示問題:你能看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學生思考,我下去巡視,這時我看出有的學生把昆明市的每月降水量寫在青島市的統計圖每月的下面;有的學生則觀察兩個表中的.每個月,然後記下他們每月的差;還有幾個學生沒有思路,青島市統計圖看一下,昆明市統計圖看一下,找起來很困難。

這時我讓比較典型的學生彙報結果,然後追問:解決這個問題要看兩個統計圖,你覺得怎麼樣?有的學生回答要細心、仔細,有的預習同學則說:看起來不方便,可以把兩個折線統計圖合在一起這樣看起來直觀方便。水到渠成,自然引出了複式折線統計圖。但這是我並沒有直接出示覆式折線統計圖,而是追問:如果你來把兩個折線統計圖合在一起,你會怎樣合起來?這是學生引出了兩條折線不能一樣,可以用實線和虛線區別開來,然後我在追問橫軸和縱軸分別是什麼,改變嗎?學生很清楚地回答後,我覺得學生對複式折線統計圖有個一個大概的瞭解。這時我再出示統計圖。學生很快判斷出前兩個問題。效果還不錯,特別在第三個問題,從圖中你還獲得了哪些資訊?學生回答更是積極。朱詳甚至把這個月的降水量是另一個月降水量的幾倍給找出來。

整節課下來感覺還不錯,但出現了不足:一是整節課的容量不大,在照顧後進生複習以前的單式折線統計圖的時候花的時間多了,還有在讓學生回答“從圖中你還獲得了哪些資訊”時,很多學生想說,花的時間稍多了。二是本節課我只是侷限於讓學生產生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需求以及去認識和分析統計圖,沒有意識到學生統計觀念的情感培養,本節課可以讓學生很把統計和現實生活聯絡起來,可以使學生的眼界更開闊。

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反思15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它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課改的十年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單式折線統計圖和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中安排的內容有的是讓學生看圖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有的是讓學生在已經確定的了縱軸、橫軸並畫好格線的圖中畫兩種不同的折線表示相關資料,淡化了不必要的製圖操作過程,突出了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關鍵環節,關注的是學生對統計知識的感知和對摺線統計圖特點和作用的體驗。

一、本節課較為滿意的方面:

1、建起數學和生活的橋樑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教材上先出示了兩個地區各月降水的情況統計圖,我引導學生觀察每一幅統計圖,分析表中的資料。為了讓學生感覺數學來源於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經驗思考為什麼兩個城市7、8月份降水量都比較多。學生通過已有經驗發現7、8月份是夏天,所以降水就多。教材上的還有幾幅統計圖也和我們的生活有密切的聯絡,我讓學生用已有的經驗看這些統計圖,分析其中的資料,得出一些合理的結論。

2、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

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人。我先出示中國地圖,引出兩地區的降水量統計圖,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學

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觀察完統計圖之後,我鼓勵學生自己根據統計圖提一些問題,然後由其他的同學解答這些問題,這樣就有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

3、注重傾聽

傾聽是學習的好習慣,我會提醒學生仔細傾聽別人的回答,如果回答的不好,可以舉手補充;回答的好可以鼓掌示意。每提出一個問題,我都會認真傾聽每個學生的回答,這也是培養學生傾聽習慣的一個方法。學生會有不同的意見,我支援他們各自闡述理由,這樣其他學生由於好奇就會認真傾聽他們的理由。對於一些一聽到問題就舉手的學生,我便提醒他們要考慮周到。與其鼓勵他們沒思考好久隨便舉手不如鼓勵他們認真傾聽。

二、這堂課的不足之處

我在教學時有些拘謹不夠放鬆;教學語言還不夠簡練;對學生回答的評價比較單調,沒有變化,教學時間的把握還不行。我還要不斷地學習教學理論,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