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天火之謎》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1

《天火之謎》(國標本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祕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裡冒著生命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讚揚了富蘭克林勇於探索、敢於實驗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祕。課文雖然沒有曲折的情節,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富蘭克林勇於探索、敢於獻身的事蹟本身對喜歡新奇、冒險的國小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課文敘述生動、語言準確,很有研讀價值。針對課文特點,從高年級語文訓練的三維目標出發,我精心備好課,積極組織課堂教學,現將本堂課的教學思想及不足總結如下。

一、巧用多媒體

課文第一自然段緊扣“可怕”來寫,是本文的一處採用烘托的手法。用過去人們對雷暴的害怕,來烘托富蘭克林為了探索自然的奧祕而毫不畏懼的精神。在第二課時的教學開始,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段雷電交加的錄象,逼真再現了文體的情境,接著問學生:你看到聽到的是什麼樣的情景?感覺怎麼樣?有了多媒體將課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情境,學生在觀察、表達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身臨其境了,對雷暴的“可怕”體會得較為輕鬆深刻。

二、善磨關鍵詞

《語文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目標”第三學段(5~6年級)中要求,應“聯絡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對學生重點字詞的推敲。

在體會雷暴的可怕後,我出示第二自然段“那麼,雷暴到底是什麼呢?這個謎團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讓學生細細讀讀這個過渡段,從中體會到什麼?開始學生不能體會到深層次上。我再利用課件功能將“直到……才……”這組關聯詞變紅突出,再讓學生從這重點詞“才”上體會,通過引導,學生終於能體會到從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開雷暴之謎是不易,其三富蘭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個詞“冷嘲熱諷”,這也是本文第二處採用烘托的手法,用別人的嘲笑,來烘托富蘭克林堅持自已觀點的勇氣和決心,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來之不易,也是彌足珍貴的。在教學一自然時,我也注重這個詞的推敲。通過讀相關的語句體會,富蘭克林當時的推測是那麼大膽,讓別人非常反感與排斥。接著補充富有成蘭克林的成長史:只讀過二年書,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都是自學成長的。於是自然而然讀到這個句子:“不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潮熱諷。”讓學生想象,當時這些自稱有學問的人是如何對富蘭克林說的?通過言語訓練學生對“冷嘲冷諷”這個詞的'學習較為紮實。

三、精研重點段

課文第三、四自然段是重點段,第四自然段更是重中之重。在教學這二個自然段,我做到以下幾點:

1、訓練學生默讀能力,滲透學法

體會第二自然段的內涵後,我以“富蘭克林是憑什麼解開這可怕的雷暴之謎?快速默讀第三、四自然段,當關鍵詞找出來。”問題式引入這一部分的學習。通過引導交流,學生找出了“觀察、推測、實驗”三個關鍵詞,把第三、四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牢牢抓住了。再根據學生交流的細細品讀相關內容。

2、重視學生情感體驗,以讀為本

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首先讓學生細細品讀文字,從中獲得什麼資訊?在有體會的地方寫點文字。給學生充分課堂自由閱讀與感悟的時間。接著,是自由交流:

A當學生交流到知道其天氣情況,就順帶當文中三處寫到實驗天氣的句子找出來品讀。體會富蘭克林勇敢無畏、忘我的科學獻身精神

B、當學生交流知道實驗的材料,馬上邊讓其他學生動筆在書上劃出相關詞,老師邊在課件中當相應的文字標示。再讓學生再讀讀相關語句,想想這些材料有什麼用處,是怎麼操作的,從中體會富蘭克林的一絲不苟。

C、實驗結果是什麼?哪裡看出?讀最後一句。此時的富蘭克林心情如何?他為什麼會如此欣喜若狂啊?讀好這句話。體會富蘭克林欣喜若狂的心情。

3、演示風箏實驗過程,引導複述

本課有複述的要求。當學生說到對風箏的材料有所瞭解,我又讓學生再讀課文同桌探討一下這些材料有什麼用。接著課堂公開交流,學生明白這些材料的用處後,再讓學生細細體會文中人物動作,明白風箏實驗過程。最後,我將老師準備好的風箏及一些實驗材料,問:誰願意當一回小富蘭克林,將這個實驗過程邊演示邊講解給我們聽?通過這一環節的訓練,學生不知不覺鞏固了風箏實驗的一些要點,更為學生的複述提供了良好契機。

四、適延知識面

本課是一篇科學故事,裡面涉及到較為廣而深的電子學、物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如“靜電放電現象、導體、避雷針”等。在教學過程中,當學到富蘭克林早就觀察到,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象有很多相似之處時,我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中瞭解靜電放電現象:同學們,在生活中你何時感受到了靜電放電現象的存在?老師與學生一起交流,秋冬季節,氣候乾燥,有時碰金屬門柄會有一種麻麻的感覺。有時與同學一起碰到手會有一種被電的感覺。還有晚上,關燈,脫毛衣會有藍色火花伴著“啪”的一聲出現。這都是靜電現象。這樣的交流讓學生很好地延伸了知識面並很好地理解了其兩者的相似之處,體會到富蘭克林的觀察細緻、全面。當學到“富蘭克林發現麻繩上的纖維“怒髮衝冠”般地豎了起來。”時我補充說明纖維的特性,及理解帶電現象的“怒髮衝冠”時,例舉乾燥時節早上起來用梳子梳頭,頭髮會豎起來,這也是帶電有訊號。當最後學到富蘭克林根椐放電的原理,發明了避雷針,我以引讀的方式引導學生課後閱讀了解相關知識,去走近富蘭克林,特意為學生引薦《國小語文課文同步拓展閱讀》,使本課的學習有了較深較廣的延展。最後老師送學生三句相關名言共勉也延伸了課文的學習。

課堂不能完全預設,更需要太多的靈動!第一次借班上公開課,對學生讀得不夠透,期望值過高。當學生在課堂上不能很好地交流體悟時,我有措手不及的奧惱的情緒增生,促使課堂靈變不夠,以上有些精心設計的知識點的滲透沒能如願實行。走下講臺,一時有揮之不去的遺憾感。反思至今,我又有別樣的領悟,這何嘗不是一次難得的歷練。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2

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藉助具體的語言文字向學生傳遞著某種精神,以期學生能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受到高尚精神的薰陶和激勵,對他們的人生觀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為單元之首的《天火之謎》一文,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祕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裡冒著生命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讚揚了富蘭克林勇於探索、敢於實驗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祕。

上課前,本想按著一般的'老路讓學生按著文字的順序逐步深入課文,在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體會人物的閃光之處,提高對人物精神境界的認識。沒想到,剛進教室,校長就沒打招呼地尾隨其後,這倒讓我突然緊張起來,雖說是隨堂課,可是上得太差也交代不過去。匆忙中翻開課文,突然一個念頭閃過:不如就從“風箏實驗”入手吧,因為“風箏實驗”是本文的一個關鍵地方,富蘭克林正是通過“風箏實驗”才解開雷暴的祕密的。對,就這樣吧。於是,我把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作為課堂的重點,從比較實驗風箏與一般風箏的不同到感受富蘭克林為科學研究不顧自己的生命再到富蘭克林發現祕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層深入,環環相扣,既瞭解了“風箏實驗”的經過和結果,又感受到了富蘭克林善於觀察、敢於嘗試、勇於為科學研究奉獻一切的精神。

課後,雖然感覺學生學得還算比較紮實,但總感覺學生一堂課上學得太少,反思自己的教學,其實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細讀文字,讓他們在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批註,然後選取典型句子品讀,分析,效果可能會更好。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3

《天火之謎》主要講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祕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裡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讚揚了富蘭克林勇於探索、敢於實驗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研究和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祕。

整個實驗過程是需要弄清楚的,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我和孩子們玩了“找不同”的遊戲,讓他們找找富蘭克林的風箏與自己平時看到的風箏有什麼不同。學生們通過朗讀課文,很容易就發現實驗用的風箏比平常的風箏多了細鐵絲、麻繩、絲帶、銅鑰匙。接著,我讓孩子們自學課文,小組合作,通過讀懂文字內容,將實驗中的風箏畫出來,並標出每個地方的材料。這個對平時愛科學的孩子來說不是件難事,但是對小部分孩子來說,挺不容易的。但是因為有小組合作,所以,畫出簡易的實驗風箏就顯得比較從容輕鬆。很順利地,6個小組準確地將風箏畫了出來,結合科學課上學到的知識和文字中的關鍵詞,將富蘭克林這樣設計的原理也準確清晰地解說了出來,讓我倍感欣慰。這樣的環節讓語文課變成了活動課、科學課,讓學生的興趣大增,課堂氣氛活躍許多。

接著,我引導學生抓住“欣喜若狂、啪、發麻”等詞語,反覆朗讀課文,來感受富蘭克林的勇敢與執著。又從想象別人的前後反應,來從側面感受到富蘭克林驗證過程的不容易,從而被他的勇於探究、敢於實驗所折服。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4

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讚揚了他勇於探索,敢於實驗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研究和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祕密。 以引讀的方式帶出第二自然段,重點讓學生領悟其承上啟下的作用。

這也是針對學生目前的學習情況(閱讀練習中過渡句的尋找準確率不高,作文訓練中還沒學會合理地用上過渡句)來設計的。課文條理清楚,也要求全文複述,所以我在教學3——4自然段時,先要求學生較快地默讀,既而思考:這個謎是怎樣一步步被富蘭克林解開的呢?在指名回答後相機板書:觀察推測實驗。對於“譏諷”理解得不夠到位。我在自己班裡對到位。我在自己班裡學生提出了提前閱讀《拓展閱讀》的'要求,學生對富蘭克林的出生、背景等有了一些瞭解。這次上課,學生對這些不夠了解,感覺設計上可以再細化一些,可以簡單介紹背景資料,說不定學生對富蘭克林面對重重壓力下的決心和信心理解就要深刻些。在交流的目的既是要學生對課文進一步的熟悉(包括實驗時相關的一些科學常識,也是要通過朗讀、想象、談話使當時實驗的場景能再現在課堂上。最後,學生脫離書本複述實驗過程,效果比較顯著。

實驗成功後,我重點引導學生想象:記得一開始,人們對富蘭克林是冷嘲熱諷,那現在呢?引讀第五自然段。他們會怎麼說呢?(可以設想:普通人群、富蘭克林的同行乃至那些當時的權威這幾種人的語言、態度。)學生說得尚可。最後一段不難理解,以朗讀帶過,體會富蘭克林並沒有沉醉於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繼續不懈地努力,利用科學知識,發明避雷針,造福於人類的精神。學完全文後老師啟發:沒有大膽的懷疑就沒有發明創造,沒有不怕險阻、勇於實驗的探索就不會推進社會的進步。最後,本著激發學生學習科學家精神的目的,學習《綜合習題》中的名人名言:

1.衡量一個人,應從他不幸之下保持勇氣,信心的方式為準。

2.那些即使遇到了機會,還不敢自信必能成功的人,只能得到失敗。

3.信心可以使一個人得以征服他相信可以征服的東西。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5

案例:《天火之謎》第二部分(即2——5自然段)教學片段

師:仔細默讀課文第二部分,說說你覺得富蘭克林是個怎樣的人?你又是從那裡知道的?

(生默讀後發言)

生(1):我覺得富蘭克林是個觀察力極強的科學家。因為他在別人對雷暴恐慌不已的時候,卻已經注意到雷暴和靜電放電現象有相似之處。

生(2):我覺得富蘭克林是個不迷信的人,別人都以為雷暴是神靈的火焰,神聖不可侵犯,可他卻大膽的根據自己的推測進行實驗。

生(3):我覺得富蘭克林是個勇於探索科學奧祕的人。因為雷暴是一種十分可怕的東西,人們躲,還來不及,而他卻感於冒著被觸電的危險,用風箏實驗揭開雷暴的祕密,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

生(4):我覺得富蘭克林是個很聰明的科學家,他精心設計了一個風箏實驗,成功地捉住了“天電”。

……………

師:交流到這裡,同學們肯定會被富蘭克林身上具有的優秀品質所感動,肯定會對風箏實驗十分感興趣,那麼,我們一起跟著這位勇於探索科學奧祕的科學家來研究一下這個實驗吧!

(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很濃)

師:既然這是個實驗,那麼所需什麼材料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在書上圈圈畫畫,找出實驗需要的材料。

(生讀課文,一會兒有同學交流)

生:做這個實驗需要一隻風箏、一根細鐵絲、麻繩、一段絲帶和一把銅鑰匙。

(學生邊說,教師邊繪製示意圖)

師:說得很完整,那麼完成這個實驗還需要怎樣的天氣情況呢?

生:除了這些材料,還需要在天氣十分惡劣的情況下才能完成這個實驗。

師:能聯絡課文說具體嗎?

生:要求天空烏雲密佈,雷電交加,並且過一會兒會下起滂沱大雨。

師:你讀書很仔細。那麼富蘭克林是如何用上述材料,在那麼惡劣的天氣中完成實驗的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聯絡文中插圖,練說實驗原理。

(同學們都讀得很認真,有的同學臉上露出一副疑惑不解的樣子。)

師:同學們,對於風箏實驗的原理,哪些地方你已經弄明白了,哪些地方你還沒有弄明白,我們一起來討論討論。

生(1):我明白了鐵絲、麻繩和絲帶的作用。鐵絲是用來吸收雲中天電的。麻繩被雨淋溼後能成為使電流通過的導體。絲帶能使富蘭克林放風箏時用手攥住。可是我不明白為什麼要在麻繩和絲帶的接頭處繫上銅鑰匙?

生(2):我還不明白,麻繩被雨淋溼後會成為導體,絲帶淋溼後就不會成為導體嗎?

師:剛才兩個同學提出的問題很好,書上確實沒有作解釋,你們能否試著推想一下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呢?

(教室裡格外安靜,同學們都在苦思冥想,不一會兒,有個同學舉手回答)

生:我從課文中“富蘭克林用手指靠近銅鑰匙,‘啪’的一聲,驟然閃現一道藍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陣發麻”,我可以推想出銅鑰匙的導電能力是很強的,他可以大量吸收天空中的“天電”,從而證實他的推論。剛才第二個同學提出的問題,我覺得麻繩被雨淋溼後會成為導體,絲帶淋溼後也會成為導體的,因為我從課外書中學到:雨水是一種可以導電的物質。所以我想凡是被雨淋溼的物體都可以導電,只是導電能力大小不同,可能絲帶的導電能力差些。

(生剛說完,教室裡立即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得多有道理呀!從中我們不得不佩服富蘭克林那種勇於探索、敢於實驗的精神。下面,誰能對照老師的示意圖,完整地說說這個實驗的原理呢?給大家一些時間,做準備。

生:交流。

師:風箏實驗順利完成,人們已經不相信類似“上帝的怒火”這種說法,那麼對於曾經譏笑、諷刺富蘭克林的人們,特別是那些自稱是有學問的人們,他們又會想些什麼呢?

生(1):他們肯定會十分慚愧,覺得自己很無知。

生(2):他們肯定會十分震驚,因為他們很難相信富蘭克林會用這麼危險的實驗去證實他的推論,而且最終推論被證實。

生(3):我覺得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會通過這個實驗明白,其實有些自然現象並不可怕,它們是可以被人們所認識並被利用的。

反思:

(1) 倡導學生個性化閱讀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例如當學生自讀完第二部分後,讓他們說說富蘭克林是個怎樣的人,學生答案不一:有的認為他是一個有敏銳觀察力的人;有的認為他是一個不迷信的人;有的'認為他是一個勇於探索科學奧祕的人等等。再如,學完風箏實驗的過程,談談別人對此的想法,學生們也能說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在以上教學中,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與文字對話,暢所欲言,個性飛揚,使閱讀教學具有了無窮的魅力。

(2) 重視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一個新的閱讀要求,即學會推想課文中的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在這一案例中,我讓學生根據實驗的原理和過程推想銅鑰匙的作用和絲帶的帶電情況。學生通過一翻思考,終於得到了答案。可見,推想能力是一種很重要的閱讀能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推想得到解決。

(3) 引導學生具有良好的態度、價值觀

語文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在這一案例教學中,我自始至終都讓學生感受到富蘭克林身上所具有的那種不迷信、敢於實驗的崇高精神。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6

轉眼學期已過一半,我們五年級現教學第六單元,學習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揭開雷暴的祕密,諾貝爾發明固體炸藥的事蹟,談遷用二十多年時間撰寫《國榷》的故事,從而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持之以恆的意志和毅力和無私奉獻精神。下面就教學《天火之謎》教學情況作一反思。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祕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裡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讚揚了他勇於探索,敢於實驗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研究和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祕密。

學生對於科學家一向有崇拜之心,但可能距離相對遙遠,課文就提供了一次走近科學家的機會,讓學生從細緻的描寫中去領略科學家的可貴精神。教學此文,我把“風箏實驗”作為重點,從中瞭解實驗的具體操作,集中體會人物的精神,複述由老師帶領,設計情境,用生動活潑的語言把孩子們帶入到當時的情境中去,“話說三百多年前,這一天雷電交加,烏雲密佈,就在這樣壞的天氣裡,居然有一對父子準備放風箏啦……”學生饒有興趣地跟老師一起走進設定的特殊情境中,一起當堂複述實驗。

在我第一次研讀完課文後,決定把雷暴的可怕做為課文的切入點,如何讓學生了解三百多年前風箏實驗的偉大意義,並感受富蘭克林堅持不懈,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展示古代雷神的圖片,讓學生抓住雷神的特點來說句子或短語,學生會結合生活說出“凶相畢露、猙獰、殘暴、凶猛等”,由此特點說說為什麼會是這種印象,引出第一自然段,指導朗讀雷暴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災難,並把這種可怕用重音的方式表示出來。

教學第三自然段抓住“不僅……就連……也……”的一段話,指名同學來讀一讀,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並說說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人們對他的不屑一顧、懷疑。)既而想象說話:人們對富蘭克林的冷嘲熱諷、取笑。在觀察、歸納的前提下得出的結論仍然得不到大家的認同,讓學生理解富蘭克林內心的苦悶,討論此時是爭辯還是沉默?富蘭克林選擇了用事實證明一切,從而顯示了科學家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質。

實驗成功後,我重點引導學生想象:記得一開始,人們對富蘭克林是冷嘲熱諷,那現在呢?引讀第五自然段。他們會怎麼說呢?讓學生髮揮想象。

最後一段不難理解,以朗讀帶過,體會富蘭克林並沒有沉醉於自己的成功之中,而是繼續不懈地努力,利用科學知識,發明避雷針,造福於人類的精神。

學完全文後老師啟發,沒有大膽的懷疑就沒有發明創造,沒有不怕險阻、勇於實驗的探索就不會推進社會的進步。而他的這種精神給自己帶來的啟示就是:注重觀察、實踐,實事求是,對待學問有認真、執著的態度。

《天火之謎》教學反思7

本課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祕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裡冒著生命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讚揚了富蘭克林勇於探索、敢於實驗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祕。針對課文特點,從高年級語文訓練的三維目標出發,我精心備好課,積極組織課堂教學,現將將這堂課的教學效果,教學中的問題做如下反思:

一、巧用多媒體

教學開始,我就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段雷電交加的錄影,逼真再現了文體的情境,接著問學生:你看到聽到的是什麼樣的情景?感覺怎麼樣?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自然而然地進入文字,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緊扣“可怕”來寫,這是本文第一次採用烘托的手法。用過去人們對雷暴的害怕,來烘托富蘭克林為了探索自然的奧祕而毫不畏懼的精神。有了多媒體將課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情境,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更是藉助了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雷暴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可怕後果,學生在觀察、表達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身臨其境了,對雷暴的“可怕”體會得較為輕鬆深刻,這從孩子們的朗讀中就可以感受出來。

二、善磨關鍵詞

第三自然段中有個詞“冷嘲熱諷”,這也是本文第二處採用烘托的手法,用別人的嘲笑,來烘托富蘭克林堅持自已觀點的勇氣和決心,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來之不易,也是彌足珍貴的。在教學一自然時,我也注重這個詞的`推敲。通過讀相關的語句體會,富蘭克林當時的推測是那麼大膽,讓別人非常反感與排斥。接著補充富蘭克林的成長史:只讀過二年書,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都是自學成長的。於是自然而然讀到這個句子:“不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嘲熱諷。”讓學生想象,當時這些自稱有學問的人是如何對富蘭克林說的?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卻忽略了這個詞的教學,當時可以問一問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你曾被“冷嘲熱諷”過嗎?你當時的心情怎麼樣?通過這樣的言語訓練學生對“冷嘲冷諷”這個詞的學習應會更為紮實。

三、精研重點段

課文第三自然段是重點段,在教學這個自然段,我注重訓練學生默讀能力,滲透學法。體會第二自然段的內涵後,我以“在富蘭克林看來雷暴是什麼呢?”問題式引入這一部分的學習。通過引導交流,學生找出了“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電現象。”這兩句話,我接著問道“富蘭克林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學生接著通過品讀文字很快找出了相關語句,我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觀察、推測、實驗”三個關鍵詞,這樣學生就把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牢牢抓住了,併為第四自然段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更藉助文字中的相關語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用別人的冷嘲熱諷,來烘托富蘭克林能堅持自己觀點的勇氣和決心。透過這些烘托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是來之不易的。

縱觀整堂課,我的教學預設雖按計劃完成但創新度不夠,教學設計沒有很好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而是以老師的立場來設計教學的所有環節,在備課之初我很想求新求變,有所創新但反而落入了俗套,只能說是中規中矩的完成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