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草》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草》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草》教學反思

《草》教學反思1

《可愛的草塘》是人教版第九冊最後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我緊緊圍繞以讀為本,以讀促悟這一新的教學理念來教學這篇課文.

比如在學習描寫草塘景色這段話時,我先請學生自由讀課文,體會草塘有什麼特點,學生體會到草塘大.美的特點;接著披文入情,這麼大這麼美的'草塘作者喜愛嗎?並讓學生試著把作者的喜愛之情讀出來,學生理解的有多深,就能讀出什麼樣的感情;然後讓學生展示讀,班上的韋靜秋同學讀的非常有感情,真正讀出了畫面美,讀出了作者的喜愛之情,於是全班同學學著韋靜秋的樣子齊讀;最後讓學生試背,小組齊背等.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領悟作者對草塘的喜愛之情已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學習描寫小河景色這段話時,我也採用同樣的方法,以讀為本,以讀促悟.這樣既讓學生積累了知識,又減輕了學生的負擔,難道還擔心學生對學習

《草》教學反思2

一、課文簡析: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性的敘事散文,是魯迅先生42歲時“只剩下了回憶的時候”用一顆童心去回憶的童年生活。通過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和三味書屋裡枯燥無味的生活的比較,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生活的情趣,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身心的束縛和損害。教材節選了這篇散文的前半部分,該部分描寫了百草園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處處表現了兒童好奇、求知的心理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初讀《我的百草園》一文,被百草園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所吸引,文中,兒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和對大自然的熱愛,更是讓我無限感慨,內心裡也充盈著一顆童心。

仔細研究之後,我發現:全文的構段方式頗有特色,特別是重點段——二自然段中有關百草園大量景物的描寫,表現了百草園的景象繁複多變,美不勝收的景象,而且是用關聯詞語連線而成的,富有特色。這樣的描寫,不但讓學生欣賞到了作者眼中的百草園美麗、生機勃勃的萬千景象,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還能夠給學生以一定的寫作技巧的.啟發。

二、案例呈現:

有關二自然段的學習,我做了如下的嘗試:

(1)學生自我反覆朗讀,體會作者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百草園?全班交流。

(2)哪些動物、植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麼?勾畫、交流。

(3)這麼一個內容豐富的百草園,作者是怎樣把他們一一展示在我們面前的?勾畫、交流關聯詞語。重點朗讀二自然段的關聯詞語。

(4)學生默讀第二自然段,你最喜歡哪些語句?為什麼?

(5)勾畫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的語句,交流。再感情朗讀二自然段。

(6)教師點撥:段落中羅列了許多事物,由於關聯詞語的連線,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景象就有主有次,有詳有略,構成了一幅內容豐富而又充滿生機和兒童情趣的美麗畫卷。因此,合理運用關聯詞語,是能夠組詞成句,組句成段,表達一個個完整的意思。在我們的習作中,此種方法是可以好好效仿的。

(7)課堂練筆:用二自然段中的關聯詞語,寫一處景物,突出景物特點。

之後的片段練習中,我發現:學生的寫景描寫自然地滲進了這種關聯詞語的方法,還在色彩描寫這方面大有長進,寫一處的景物既是動中有靜,靜中又還五彩斑斕,更充滿童話色彩,很美!

三、教學反思:

首先,對這個重點段落的處理,是抓住了文章的重點,突顯了百草園在作者眼中的童趣;其次,對這個段落的理解,教師在引領的過程中,遵循了閱讀理解的三個層次:認識層次,鑑賞層次,悟道層次,不但使學生的理解能力得以提升,還在鑑賞中悟到了本段寫作的特點,在閱讀中把讀與寫巧妙地結合了起來,又為本單元的大作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然後,又為“課堂練筆”找到了很好的切入點,我們深知,課堂練筆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閱讀的拓展與延伸,它本身也是一種閱讀,只是要求更高,層次更深。它派生於閱讀課堂,融合了閱讀寫作,其首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字內容、習得語言技巧,二自然段的練筆,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只是,我認為:本課例更偏重於語言技巧的習得,在幫助學生理解的這個層面,還做得不夠。

由練筆,生髮出我的一些感慨:在閱讀理解的練筆中,一些“淺練筆”“假練筆”“偽練筆”“空練筆”是沒有價值的,應該杜絕。但,一些理解性練筆,如:表達性練筆,補白性練筆,想象性練筆和遷移性練筆,應根據課文的實際理解狀況,逐步開展,教師的思考,不能只侷限於語言技巧習得的練筆。

最後,從二自然段的教學中,我還充分認識到:朗讀的重要性。由於學校的提倡,向四十分鐘要質量,課堂上,儘量給孩子以動筆的時間,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我們在課堂上聽到的讀書聲是越來越少了,但,這個二自然段的理解,我主要是引導學生從朗讀的角度出發,沒有進行過多講解,而是在一步一步深入的讀中,使學生逐步地走進了作者的童心世界,興趣盎然地欣賞著百草園裡一草一木,一蟲一鳥。古訓: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真是有道理啊!語文教師,一定要在自己的課堂中不斷地堅持下去的。

《草》教學反思3

我上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這樣的傳統教材,要滲透新課程理念,對我是一個挑戰,在課改專家的指點下,我有許多收穫,現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設計問題情景:

我在引導學生精讀“百草園”一段時,先從課文前面的插圖和作者筆下的描寫作對比引入,然後要求學生說說為什麼作者寫得如此精彩。這樣的問題設計得不夠深入,學生只是按照老師的吩咐被動地去尋找,談不上帶著探索的熱情去精讀課文。學生沒有能夠做到主動學習,或者說他們學習的熱情沒有被激發出來,學習的效果當然不會高。專家指點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情景,“請同學們認真讀讀這段描寫的文字,劃出你喜歡的句子,談談你為什麼喜歡它們?”學生有興趣,願意去探究。我想以後備課,考慮怎樣使學生喜歡學比讓學生學什麼更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自主地學習:

我在讓學生精讀“百草園”的精彩描寫時,將已備的所有精彩要點都拋給學生,學生不會回答就自己包辦。回想自己以往上課,總是擔心知識點沒有講透,於是經常不厭其煩地講。專家指點,要深入領會〈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解決問題。即便是學生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全班討論,老師要營造民主,寬鬆的.課堂教學氛圍,解放思想,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想,老師要做 “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後自己頭腦中那種“我講你聽”的思想應該革除,換成“組織他們探討,自己也能從中獲益”的新的觀念。

3、幾點疑問:

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嗎?是不是每一堂課都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模式呢?還有什麼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嗎?老師“滿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師在什麼時機進行點撥,而這一點撥不會成為牽著學生鼻子走的繩子呢?

《草》教學反思4

《可愛的草塘》是人教版第九冊最後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我緊緊圍繞以讀為本,以讀促悟這一新的教學理念來教學這篇課文。

比如在學習描寫草塘景色這段話時,我先請學生自由讀課文,體會草塘有什麼特點,學生體會到草塘大。美的特點;接著披文入情,這麼大這麼美的草塘作者喜愛嗎?並讓學生試著把作者的喜愛之情讀出來,學生理解的有多深,就能讀出什麼樣的感情;然後讓學生展示讀,班上的韋靜秋同學讀的.非常有感情,真正讀出了畫面美,讀出了作者的喜愛之情,於是全班同學學著韋靜秋的樣子齊讀;最後讓學生試背,小組齊背等。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領悟作者對草塘的喜愛之情已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學習描寫小河景色這段話時,我也採用同樣的方法,以讀為本,以讀促悟。這樣既讓學生積累了知識,又減輕了學生的負擔,難道還擔心學生對學習

《草》教學反思5

在教學《可愛的草塘》一課時,首先讓學生齊讀 課題,然後提問:這是什麼地方的草塘?北大荒在什麼地方?誰用搜集的資料介紹一下?你對北大荒有哪些瞭解?生介紹。

在初讀課文時,邊讀邊思考:草塘 有哪些可愛之處?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小組交流所得。學生彙報學習所得。學生主要從兩方面彙報:一景色美麗,二物產豐富。下面同學們對哪一方面最感興趣,選擇你最感興趣的部分選學課文,先有感情的讀課文,然後想一想從哪些地方能看出草塘景色美麗、物產豐富。在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學生彙報時,教師放映相關的錄象,欣賞北大荒的物產豐富,在學生彙報草塘的'美景時,引導學生新賞草塘的美景,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並通過有感情的讀來體會文中的美。在課文將近結束時,師創設情境,草塘的迷人景色令人陶醉,草塘的豐富物產使人留戀。此時,你對北大荒 是一種怎樣的情感?請同學們用喜歡的方式來表達。

這節課 充分的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造了條件,設計精巧,以讀為本引導得法。通過資料的介紹,培養了學生初步的收集資訊的能力,扣住“可愛”設疑讓學生快速瀏覽,使之對草塘有初步的印象,徵求意見,從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出發,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思想躍然於課堂,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精神得以體現。有多媒體配上優美的音樂展現草塘優美迷人的風光 ,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感染,同時,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採用開放式教學,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馳騁了學生的想象力,挖掘了學生的創造才能,展示了學生的個性特長,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草》教學反思6

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剛剛學習了這篇文章,雖然總體看,教學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後,發現許多環節還沒有盡善盡美,按捺不住自己的衝動,要把反思寫一寫,希望對以後的教學有所幫助,也希望在教學之路上能夠鑽研得更深入。

在我的教學設計中,我首先是配圖片介紹作者,但是,圖片沒有起到作用,然後是介紹這組散文,介紹三味書屋的三味,在就是感知課文,分析課文,分析的過程也是按照由課文順序進行。反思後,我發現自己的教學設計忽略了挖掘魯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情感。例如:可以在教學環節中穿插這樣的問題:1、請聯絡自身實際說說認為應該有怎樣的兒童教育。(或談對三味書屋生活改革的看法)2、舊時讀書跟現在有哪些不同?我的這個教學設計完全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以教材為根本的同時,時常跳出文字之外,把整篇文章的教學貫穿起來,處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每位學生都有想在課堂說話的慾望,並且可以根據我校開展的“幸福課堂”激發學生的幸福感,從而強化學生的學習慾望。

總之,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發現這節課有收穫,有失誤,方法上有改進,我想,只要我及時記錄,及時總結,就能在再教時有些創新,久而久之,我們的教學水平就會有一個大的提高。我們的素質必然得到提升,教學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輪課程改革過程中,進行反思性教學,看來是十分必要的

《草》教學反思7

剛剛結束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用了兩節課不到。記得在上學的時候巨恨魯迅的文章。難懂,難背,包括這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此奠定了討厭這個愛罵人的老頭的基礎。直到現在。但是在給學生講這篇文章之前,我就想,能不能不讓我的學生產生我這樣的情緒,拋開個人偏見,魯迅是堪稱文壇泰斗的人物,如果讓他們現在就失去了興趣,那必將是和我一樣的結果,見魯迅的文章就退避三舍。於是,我讓自己不帶任何成見的去重新品讀這篇文章,其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是相當有趣的,初讀下來,會被其中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記得國小的時候我還曾經嘗試著按照魯迅的方式去捕過鳥,雖然一無所獲,但是孩童的那份好奇和天真,現在回想起來仍然很有趣。

所以,在講的時候,第一,要讓學生體會得到童年魯迅的那份樂,事實證明,孩子們的確能夠感受到那份童真和樂趣。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就未免太膚淺了,魯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四十六歲了,身處上海,這自然要從《朝花夕拾》的寫作背景入手,四十六歲的魯迅回憶童年生活,除了快樂意外,還有淡淡的憂傷,這憂傷來自於他對故鄉的思念,正所謂落葉歸根,人到中年,經歷了太多世事的蕪雜,唯有童年那些亮麗、清純的地方才是心靈的避難所。而作為十幾歲的孩子,讓他們深刻的理解這些委實不容易,他們無法感同身受,那麼,就要讓他們瞭解這些背景,去體會魯迅寫文章時不同的心境。

鑑於以上各方面的考慮,一層一層不斷的深入的同時,適時的引導學生不斷的'讀很重要,每讀一篇就帶上不同的情感和體悟,在讀中品味,在讀中走進魯迅。講完以後,有些小小的遺憾,覺得沒有引領學生真正的體會到這篇文章深層的情感。但是,下課後,有一個學生跑過來和我說:“老師,為什麼瞭解了魯迅以後,理解起來就不一樣了呢?”這也算是對我小小的安慰吧。總覺得語文中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受用終生的,在現在不被名利所擾的時候,多帶給學生一些真正語文的東西是我的目標和最大的快樂。繼續努力。

《草》教學反思8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學習本文時,學生應該把握住“我”在百百草園及三味書屋中的生活,並切實體味“我”對這兩處生活的情感和態度,同時也要學習文中成功的景物描寫。

教學時,同樣的問題,在一個班沒有提示,直接做學案,結果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不僅費力而且效果不好,對於什麼樣的童年的理解只限於表面,如快樂的,自由的,開心的等,但為什麼有這種理解就難以表達。而另一個班則是如是提示的:先填寫什麼樣的童年,再用“因為既可以……又可以……;既可以……又可以”的句式,作進一步的.理解,結果學生做的效果比較好,對課文內容有了較深層次的理解。另外,對於寫景狀物的把握,也用了一個排比句式: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手法,使描寫生動形象,例如……;恰當地運用形容詞,使所寫物件的特徵鮮明準確,例如……;多角度描寫景物,

讓讀者多角度感受景物的美妙之處,例如……通過種種提示,學生理解問題時思路清楚了許多,效果也好多了。

《草》教學反思9

本學期伊始,我們就學習了這篇文章。雖然總體看,教學效果還不錯,但是,教完了之後,發現許多環節還沒有盡善盡美,按捺不住自己的衝動,要把反思寫一寫,希望對以後的教學有所幫助,也希望在教學之路上能夠鑽研得更深入。

1、反思備課

一直以來,我的備課十分認真,這節課也一樣,我把知識點備得十分詳盡,按照課文的組織順序,從作者、題目、體裁、選自篇目入手,一滴不漏地進行講解。由於課文寫的十分吸引人,所以學生也十分愛學,剛講完時覺得還不錯,可是課後在回顧時就發現了問題,因為剛開學,小組合作探究我利用地不好,有些應該交給學生解決地問題,我卻沒有放手。比如:第二段的寫景為什麼吸引人,從這你覺得魯迅先生什麼地方值得你學習。另外,我不知道其他老師怎麼處理長媽媽講的故事的,我是一語帶過的。

在研究學情上,我忽略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薄弱,尤其是剛開學,有些同學還沒有從假期的懶散中調整過來,以至於字詞夯的不實。總之,深刻地鑽研一節課,發現了許多可以改進的內容,這其中有很多都源於備課時的考慮欠周到。

2、反思教學目標

我的教學目標是這樣設計的: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學習對比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文章寫景的方法; 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這個目標符合單元教學目標,注重了知識的學習,但是,經過反思和課後閱讀發現,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主要記述了作者童年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於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批判的成分和目的不明顯,所以,教學目標定位“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並不合適,最後我把它改成了對私塾教育稍有不滿。

3、反思學情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式和認知水平,要切實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在本節課中,詞語的字音和字形這個問題上,我犯的錯誤就是沒有考慮到學情,應把對詞語的掌握加入教學目標。課後我做了補充,分別在練習本和練習冊上聽寫了本課字詞,巡視中發現好多學生還沒有完全掌握,好像放了一個假就忘記了怎麼寫字了。

4、反思組織教學

在組織教學中,我的這節課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發揮小組的力量解決問題,雖有師生互動,可是學生互動就太少了,以後要改正。

5、反思教法、學法的設計

我的教學,沒有真正做到放手讓課堂變成學生的課堂,如果在教法上下功夫,完全可以還課堂給學生,是我怕影響教學進度,不敢放手 。

另外,在教學中,我把對比的寫法割裂開了,沒有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現在想來,在設定前置性作業時,應該這樣設計,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景色有何不同,那裡的人物有何不同,作者對此的情感又有何不同,而我在教學中是講完了百草園、講過渡段,再講三味書屋,這樣對比的意味就不突出了。

6、反思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出現了下列誤區:

(1)表面熱鬧、一問一答,美名曰:師生互動。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同時,觀察並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查、審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麼,形成了怎樣的能力,發現並解決了什麼問題。通過這種反思,使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教學行為。在講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我們要求找出和分析“雪中捕鳥”一段的動詞,這時,師生一問一答,課堂氣氛表面上很熱烈,但教學效果卻不理想。這是因為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發揮教育機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視了學生的主動發展。課堂上的問答也只是限於幾個學生,對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理念理解得不透。。

(2)提問只關注結果,忽視對規律的揭示。如只關注答案“是什麼”、“對不對”、“是不是”等,很少引導學生探究的過程。

(3)提問的語言不簡潔,愛重複。

那麼,我的教學就沒有優點嗎?不是的,在作業的設計上,我分別佈置學生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的句式寫景,用一連串動詞寫事,用我和魯迅比童年寫童年趣事。這些作業效果還是不錯的。

總之,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發現這節課有收穫,有失誤,方法上有改進,我想,只要我及時記錄,及時總結,就能在再教時有些創新,久而久之,我的教學水平就會有一個大的提高。我的素質必然得到提升,教學效果也就必然得到提高。在新一輪課程改革過程中,進行反思性教學,看來是十分必要的。

《草》教學反思10

《草》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寫的一首詩。本詩讀起來琅琅上口,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由於學生課前對這首詩都早有接觸,絕大多數孩子已經能熟背這首詩,所以,如何激發孩子繼續學習這首詩的興趣是首要問題。

在佈置預習這首詩的作業時,馬上有學生問道:“為什麼我們以前背這首詩時,題目是《賦得古原草送別》,現在這首詩名字又變為《草》了呢?”聽到孩子提出這一問題,我立刻覺得這就是孩子繼續學習這首詩的興趣所在,所以我順勢說:“同一首詩有不同的名字當然是有原因的,只不過這個謎底我要在上課時揭曉!”低年級學生正處在學知識長見識的黃金階段,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充滿著無窮無盡的幻想和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和想法,遇到不懂的事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善於“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這種寶貴的資源,有助於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學習的興趣。第二天上課,早有學生等不及要詢問我所說的“謎底”,看著他們那種著急勁兒,我並不急著為他們解疑,而是先講解起這首詩來。在引導孩子學好這首詩後,我問道:“今天我們學的這首詩主要講的是什麼?”“草!”很多孩子齊聲回答,“表現了草的'什麼呢?”我追問,“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很旺盛!”聽了孩子的問答,我總結說:“是啊,這首詩寫出了草頑強的生命力,所以它的題目取作《草》。我們以前背過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與《草》相比,有什麼不同呢?”有幾個敏銳的孩子不等我說完,像是發現了什麼寶藏,興奮地說:“《賦得古原草送別》後面還有兩句詩呢!”“哦——那這兩句詩寫的是什麼?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問完了這個問題後,看著孩子們一個個認真思考的樣子,我還帶著提示的意味吟誦起這句詩,果不其然,我的話音未落,立刻又孩子反應過來“後面兩句詩裡有送別呢!”“正是因為這首詩裡有送別的意思,所以這首詩題為《賦得古原草送別》,而這首詩少了最後兩句話,它主要寫的是草,所以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古詩叫做《草》。”

就這樣,我抓住了這首詩有兩個題目這個契機,通過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不僅使他們產生了繼續學習這首詩的興趣,同時也拓展了這首詩的課外知識點,頗有一舉兩得的意味。

《草》教學反思1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本單元重點訓練的是“摘錄詞句”,這是一種語言的積累方式。《含羞草》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文章,文中有許多描寫花顏色、姿態的詞語,可以作為學生摘錄、積累的好素材。不過,語言的積累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字語言。為了讓學生更直觀、更進一步理解,我又採用實物和文字對照,教師適當的講解的方法,來助學生體會花草不同角度的美麗動人,為摘錄作好準備。語文作為一種交際工具,積累、運用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運用”。在整體回顧,交流感受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學習了課文,你現在想對含羞草說什麼嗎?可以用上文中的一些詞句。這不僅讓學生得到了語言實踐的機會,而且讓學生有了積累課文語言之後的靈活運用,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學生也感受到了積累、摘錄的樂趣,從而產生學習摘錄的濃厚興趣。當然,在閱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養成“摘錄“這一良好的學語文習慣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在課堂中這樣的訓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對學生進行訓練,加以指導。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本課內容比較淺顯,內容的學習主要通過學生多次朗讀來體會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在經歷多次、多層次的讀中,學生從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最後到讀中感染,他們的情感在層層遞進,他們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也由茫然漸漸深刻。通過今天的學習,學生還是能達到預期目標的。在課堂上,文字、學生與我之間經歷了一場真真切切的對話,經歷了一個感性、理性、悟性的過程。 婀娜多姿、淡雅、翠綠”這些詞語是學生重點積累的物件,也是學生不理解的地方。在這個片段中,我緊緊抓住“為什麼含羞草原來叫得意草”?先讓學生找到有關小節,再採取不同手段的讀,讓學生質疑,,接著充分藉助媒體,採用文字和圖對照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又有意識的補充一些描寫花草姿態的詞語,再進行朗讀的指導,為課末的積累埋下伏筆。積累首先就要理解,理解並不等於老師把字典上的解釋說一說,現在運用這樣的方法,無論在今後的說話或寫作中,相信學生都能正確的運用這些詞語。

《草》教學反思12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我們用了三個課時學習了這篇文章,雖然總體看,教學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後,發現許多環節還沒有盡善盡美,反思一下,希望對以後的教學有所幫助。

本文是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戀歌,充滿著濃濃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悵惘。對這篇文章有很多的解讀,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但是在文中作者詳盡生動的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那是一個孩子眼中的世界。在我的“樂園”裡,有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有神奇驚險的傳說,有雪地裡捕鳥的樂趣,有離開百草園的失落和眷戀。即使在三味書屋裡,面對嚴厲的.老師,我同樣能找到樂趣,新奇的追問,園內嬉戲,課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美好。

我的學習目標是這樣設計的: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學習對比寫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會文章寫景的方法;

這個目標註重了知識的學習,但是,經過反思發現,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能力的提高。在本文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學習準確的形容,準確地表述動作,學習如何增添文章語言的生動性;學習寫景的方法;從寫景中領悟作者熱愛留戀百草園的思想感情;以點帶面,以課本為基礎,跳出文字之外,深層挖掘,從文章中領悟魯迅成為偉人的原因等。

在我的教學設計中,我首先是配圖片介紹作者,然後是介紹這組散文,介紹三味書屋的三味,重點放在感知課文,分析課文,分析的過程也是按照由課文順序進行。

反思後,我發現自己的教學設計忽略了檢查字詞這個環節,因為課文較長,所以設計時就沒有想學習字詞,但是,在讀文章時就發現了問題,也使我明白了無論多麼細小的問題,教師都要重視,學生畢竟是跟著教師的思路走的。而且,介紹作者的圖片也應該用上,否則,只是浪費,毫無意義。最主要的是課程的進行未必非要按照作者的寫作順序,可以重新組織,使之成為一個有關聯的整體。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而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問題上,課前的考慮不夠充分。

《草》教學反思13

本文教學是開學的第一篇文章,有好的開頭上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學中我仍然堅持用“生本”的方法。經過一個假期,學生是否在學習中又不適應?是否還能夠用生本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來迎接新的學習?為此,我這樣來處理:

第一課時,我將“前置性作業”放在堂內進行,向學生明確學習內容,獨立去完成。我則不斷巡視,及時給予個別指導。

第二課時,我重點解決兩個問題:(1)整體感知。(2)交流閱讀體會。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我特別注意訓練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概括能力,先口頭,後筆頭,糾正學生個在表達上的不足。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我尤其關注學生在“引讀”方面的功夫做到沒有,同時也引導學生善於從多角度去思考賞讀文章。

總的感覺,學生在賞讀批註方面還可以,使上學期生本語文教學的成果得到鞏固。但在“引讀”上學生還是很欠缺的,尤其是材料不豐富。因此,我應該藉此來引導學生必須進行大量的閱讀,這樣才能積累到豐富的材料,才可以使得“引讀”的角度更廣,使學生的思維有深度。

《草》教學反思14

《含羞草》是二年級第二學期第七單元的一篇童話故事,文章採用前後對比的手法,通過含羞草在一年四季中與月季花、荷花、菊花、紅梅樹的對比,使它從得意到含羞,正確認識了自我,得意草也因此更名為含羞草。作者通過這樣的寫作方法,同時把月季花、荷花、菊花、紅梅樹的特徵也寫得清請楚楚。當然,文章所蘊含的道理也就不寫自明瞭。

對本課內容的學習,我主要抓住字詞和閱讀教學展開,通過學生朗讀體會,語言的訓練,深入地理解課文,理解文章的內涵。因此在教學中,我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字詞教學,各有側重

從一年級開始,學生就學習了好多識字的方法,到如今,他們已具備較強的自主識字的能力。因此,本冊教材雖然仍有相當大的識字量,但這種識字與一年級的識字有著本質區別,學生完全可以憑著已經掌握的識字方法和識字能力自主識字。而且,二年級的教學重心已逐步由識字向閱讀過渡,識字是為了更好地閱讀,所以,本課識字的途徑主要通過生生間的交流、互動,把識字與學習課文結合起來,在字音、字形、字義方面各有側重地展開教學。如:“婀娜多姿”的“婀娜”兩字,學生很容易讀錯,在教學時就注意正音,開一列小火車讀一讀;“寒磣”的“磣” 單個字讀的時候讀第三聲,而組成詞的時候讀輕聲,說說它的反義詞,理解它的意思;“翠”這個字上半部分的羽字頭,和“羽毛的羽”寫法不一樣,因此重點進行書寫指導;“色彩斑斕”一詞讓學生通過說話訓練,懂得它寫出了花的顏色燦爛多彩; “不畏嚴寒”則在理解“畏”的基礎上讓學生自行解決。

二、朗讀中理解與感悟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手段,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課文情感,積累語言詞彙,陶冶道德情操。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朗讀,有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分角色讀、引讀、總結時的朗讀等等。我們常說:讀書千遍,其義自現。通過這樣的各種形式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出他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三、 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在重視理解語言,積累語言的同時,我還重視語言的`運用。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多處的說話練習,目的是要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如:教學1——5節時,我讓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含羞草為什麼常常自我陶醉、得意洋洋?還要學生展開想象,說說除了課文中講到的以外,還有什麼原因,幫助學生理解之所以稱它為 “得意草”的原因;又如:在教學6——9節時,要求學生用“什麼季節,得意草和誰相比,覺得怎麼樣”的句式,感受得意草由得意轉變為羞愧的經過;還要學生通過想象說話,理解菊花的千姿百態、色彩斑斕;最後要學生利用積累的詞語介紹自己喜歡的花。總之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語言材料豐富學生的語言,提高想象、說話能力。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力求做到以學生髮展為本,給學生創設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能在課堂中使學生學到一點知識,發展一點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和體驗成功的喜悅,發展個性、張揚個性。

但是,由於準備不夠充分,加上自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也有限,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對時間的把握不夠合理,顯得前鬆後緊,也正基於這個原因,朗讀也不夠盡興;另外,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教學的內容過多,也使得本節課的教學顯得更為緊張。我想,捨得放棄,合理地設計訓練點,合理地把握教學節奏等,都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草》教學反思15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上完了,回憶剛剛結束的兩個課時的授課情況,我感觸頗深。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傳統的、經典的文章,可以說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偉大的魯迅先生用飽蘸了快樂甜蜜和惆悵憂傷的筆觸回憶了自己童年時期的一段生活,文中有優美的寫景,有詳盡的敘事,充滿了童真童趣,也有著淡淡的失落和悵惘。

首先,作者對於百草園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眼裡的世界是多麼的美好:那景色優美的大自然,那充滿誘惑的傳說故事,那雪地捕鳥的樂趣,都讓我們讀者為之讚歎和神往。所以,在離開百草園的.時候作者流露出了淡淡的失望和惆悵,這更符合一個孩子的心理特徵。

其次,對於三味書屋生活的記敘,我們同樣看到了作為一個孩子的好奇心,看到了他對知識的渴求,也看到了一個孩子在單調的學習和課餘時偷樂的興奮。所有的這些描寫,都讓此文充滿了美好和樂趣。

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文中描寫精彩的段落,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朗讀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發掘文中的童真童趣,並且能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去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走近作者。

但是,在學習第二課時內容時,還是有不少學生對本文的寫作主旨提出了質疑,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僅僅是為了回憶他一段快樂的童年生活嗎?沒有更深層次的目的嗎?我知道學生之所以會這麼問,就是因為他們聯絡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歷史背景還有一直以來,各種資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禮教,和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憶童年美好生活,表達自己對三味書屋那種教學方式的厭惡和摒棄”等說法,可以說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

誠然,魯迅先生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覺者的敏銳,有思想家的責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對於黑暗的社會現實,對於國家的貧弱,對於民眾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來說,他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屬於自己的回憶以及回憶中的快樂和憂傷。因此,當他在年已不惑的時候,在他憂國憂民內心憂憤的同時,他更加懷戀那些快樂甜蜜溫暖的童年時光,於是一篇文筆優美的回憶性散文便誕生了。

因此,面對學生的問題,我給他們講出了我自己的想法,然後讓他們自己再結合課文內容去理解作者的寫作主旨。最後,學生們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踴躍發言,談出了真實的感受,認為作者通過對兒童時代美好生活的回憶,來傳達他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歡樂的心理。此時,我感覺學生們真的走進了文章,走近了童年的作者。我想,也許這才是我們可敬的魯迅先生寫此文的初衷吧??

總之,當我和學生一起再讀這篇經典文章的時候,我非常感謝魯迅先生能留給我們後人這麼優美的文章,不但讓我們學到了很多的語文知識,而且讓我們瞭解到了他作為一個偉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時讓我們能再次回憶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