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山地的形成》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山地的形成》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地的形成》教學反思

《山地的形成》教學反思1

第一課時

根據新課標準的要求,《山地的形成》這一節是作為認識分析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的一個案例,目的是通過這一節的學習,學生能夠明白到內力作用是如何改變地表形態的,及其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這一節學生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不多,但 “山地的形成”涉及到地殼運動,對學生來講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講解背斜、向斜及斷層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遷移出背斜向斜斷層的地理意義,這是該節課的意義所在。在背斜與向斜的判斷講解中,岩層的新老關係通過動畫演示,形象直觀易於理解。地形倒置的原因分析特別要指出背斜主要是頂部受張力作用而向斜則是槽部受到擠壓作用形成的,其受力部位和受力方向不一樣。對於向斜的槽部在受擠壓作用的講解中採用了兩手的相互擠壓方式,學生理解較簡單。在背斜的儲油構造中應指出岩層都是緻密的,沒有空隙的,而在岩層的交界處有小的縫隙,在地殼運動中油氣會向此聚集形成富集區。關於背斜、向斜和斷層的地理意義,需要結合實際案例加以分析說明,讓學生產生理性認識。同時結合教材p74“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理解。

第二課時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火山的成因和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對於火山的教學,通過視訊(如維蘇威火山的噴發)資料,邊看邊想的方式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這部分教學難度不大。對“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大學聯考熱點。本知識教學可以圍繞“活動”內容,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活動1,通過對錶4.1和表4.2的分析,使學生理解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的影響,同時培養學生運用資料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活動2的探究重點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1.引導學生觀察圖4.16中不同地區地表形態的差異;

2.觀察、對比圖中不同地區公路形態特點;

3.引導學生提取圖中資訊,結合自己的知識,分析在山地地區不同位置,影響公路線路選擇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以加深對“山地影響交通運輸”這一問題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地理問題的能力。通過活動,讓學生體會地表形態與人類生活、生產關係關係非常密切,以實現課標要求的教學內容。

《山地的形成》教學反思2

我校在20xx年11月6日舉辦了三校聯誼活動,本次活動的指導思想是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推動新課程教學研究工作和教師隊伍建設,著力促進中青年教師在教學方式方法上的研究和創新,調動教師和學生的主動、內在的創新動力,發揚教師和學生自覺自主的發展精神,實現學生和學校互動發展,即主動發展的辦學思想。我本著“起點低一點,臺階密一點,訓練精一點,節奏慢一點”的原則,設計了我的課,並代表地理備課組參加了本次教研活動。學校對這次活動非常重視,提出了優化課堂的五個要求:一是研究教材考綱,優化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二是明確課時教學任務,優化課堂教學環節設計。三把握學生注意規律,優化課堂教學時間結構。四是抓住學生學習興趣,優化課堂提問設計。五是鎖定學習目標達成,優化作業練習設計。我在備課中認真思考以上要求,鑽研教材和考綱,對《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課得到了專家評委的稱讚。活動結束後我反思我的課,感受頗深,概括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1、研讀課標很必要。

以往,我們撰寫教學設計方案時不是研讀課標,而是研讀教材。其結果,教材寫什麼,我們就教什麼。教材不寫的,我們就不教。這帶來的後果是比較嚴重的。其一是教學內容選擇常常偏離課標的要求;二是教學難度的確定把握不了;三是教學目標的確定不準確;四是課時的計劃很隨意。出現了繁、難、偏、舊的教學內容照樣充斥著我們的課堂,體現不了新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比如本節課,課標要求是“結合例項,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如果我們不研讀課標,只看教材,那什麼我們都可以講。研讀了課標,我們就可以明白的知道,本節課重點是運用內外力原理去分析地形成原因的思維方法的學習,而不在於具體某個山地是怎樣的,所選擇的例子僅僅是個案例,要透過這個案例看到它背後規律性、原理性的東西。這才是我們課堂教學所需要的。按照課標要求,我對於本條標準的把握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標準中的“分析”屬於理解性的知識層次。

(2)以運動、變化的觀點及綜合的觀點看待地表形態。

(3)學會分析常見地表形態及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確定如下理念:

1)創設情境,為教學生成提供充分的時間與空間。

2)把學生當作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鑑於此,我又考慮到本節課的內容相對枯燥和缺乏感性認識,我設計了傳授的基本模式:通過圖片,動畫,視訊資料,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在引導,總結和小練習的基礎上,學生掌握理性知識,並且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探究這些知識的實踐意義,在探究過程中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如在講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時,培養學生尊重客觀規律,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辨證唯物主義觀。完成課堂內容後,激發鼓勵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勇氣和信心。

2、確定教學目標很重要。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課堂教學的歸宿。教學目標確定不正確、不準確,都會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效率與質量。確定教學目標,一是要定好知識目標,二是要寫好能力目標,三是要定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學目標確定得好,教學方向就不會迷失,才能通過一節又一節這樣的課達到課程標準所確定的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以本節課為例,其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

(1)運用示意圖判斷地質構造;

(2)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型別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

(3)分析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追溯原因—解決問題—形成認識(知識與方法);

(4)將所得知識、方法應用於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5)對地理學科的興趣,樂於學習與探究地理問題。這一教學目標確定下來,我們在教學時就會心中有數,什麼該講,什麼不該講;什麼詳講,什麼略講;什麼重點講,什麼簡略講等等都不會再含糊。

3、教學理念與方法很關鍵。

你如何看教師,如何看學生?如果你把教師看成先知,把學生看成無知,那你肯定採取灌輸的教學方式與方法;如果你把教師當成主導,學生看成是主體,那你就會想方設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以學定教。以本課為例,學生在國中時對本部分的知識雖然已經有所瞭解,但只是停留在表象,對知識沒有一個理論上的提升,實際應用能力還不具備。如果不從學生學習實際需要出發,只是按著課本來講,必然炒冷飯。學生不愛聽,老師也教得累。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本節課的教學方法主要選擇了演示法和案例分析法。案例為學生喜聞樂見,學生愛聽、愛看,比如當你播放褶皺和斷層形成動畫視訊時,你會發現學生都很專注地看,這種神情,是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所看不到的。我在教會學生褶皺的基本形態—背斜和向斜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兩種構造的新老關係,我手工畫了一張七個岩層的裙皺,然後形象的從下向上將七個岩層排序為大哥到七弟,用上下對摺的方式依次把背斜和向斜展示給學生,在展示中讓學生假定自已是一名地質工作者從中間向兩側走,很容易學生就能判斷出背斜岩層是中心老兩翼新而向斜相反。本課在教法法選擇多樣化的方法,既有圖片欣賞,也有視訊觀看;既有問題個人思考,也有同學間面對面的提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4、問題設計有梯度,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提出具有梯度性邏輯性,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問題是教師教學水平高的重要體現。《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中指出教與學方法的選用符合內容需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教師教的方法當然包括了問題的設計。回過頭來看看本節課的問題設計有一處得到了好的教學效果。那就是關於隧道的選址。我課前思考在只有“背斜向斜形態,形成地貌和岩層新老關係”的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學生是很難正確作答的,所以我這部分提問之前先設計了背斜找油向斜找水的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給出相應知識的鋪墊,還在探究背斜開鑿隧道時展示趙州石拱橋圖片作為提示。這樣學生有了以上知識積澱,很容易就能得出背斜適於開鑿隧道的三個原因。

5、教學流程的設計要環環相扣、銜接自然。

教學內容要落實,教學目標要實現,需要通過教學流程才得以現實。教學流程如設計不好,會影響整個課堂的教學程序及其質量。以本課為例,我把整個教學流程設計成三個環節,一是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山地的形成原因,反推其背後的原理與規律;二是遷移與運用,丟擲幾個問題,步步設問,牽引學生不斷去思考、去解決實際問題;三是練習鞏固,通過練習訓練,學生不僅可呼叫已有知識,起來強化、複習與鞏固的目的。這三個環節,每個環節間都有必要的過渡,這樣就保證了流程的流暢及過渡的自然。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於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也對我們地理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置身於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具備更深更廣的地理知識,然後才能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學無止境,教亦無止境,讓這堂課作為自己一個新的起點,為著將來上出更多的好課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