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1

這個數的0怎樣讀——多位數讀法教學中的一點困惑;

多位數讀法的規律關於0的讀法有這樣的話,“數的中間有一個或者連續有幾個0,都只讀一個0;每級末尾的0都不讀。”這似乎解決了讀0的問題。但是,我在參考相關教學資料的時候,碰到這樣的題目:讀出這個數:400004000。按照我們的讀0的規律,個級的三個0肯定是不讀的,這沒有疑問。現在的問題是,萬級的四個0,到底讀不讀呢?

如果把這四個0的位置放在個級,比如:40000,這不需要讀出來,因為它是級的末尾。那麼,現在400004000萬級的四個0同樣是在級的`末尾,當然不是個級是萬級,應該不讀的吧,又覺得不對,我這樣推測,所以我認為400004000是不讀:四億四千。但是看了書後面的答案,讀作:四億零四千。

於是就出現了異議,請教了些朋友,下面就是朋友的觀點:

“是讀四億零四千”“讀:四億零四千”因為萬級的零一定要讀出來。”“四位一級,級的末尾的0不讀,連續幾個0的時候只讀一個0,這好象是我們多位數讀0的要求,如果說萬級的零一定要讀出來。為什麼??怎樣向學生解釋?”“告訴學生這是規則。”“可是,這樣的解釋很牽強”。“數學上有很多是認為規定的規則,這些是不需要學生猜測的,是必須要記住而且遵從的”“四億零四千,法則就這相關規定的,我們誰也無法改它。從高到底逐級讀。”

從我的朋友觀點上看,好象認為要讀的比較多,但是理由似乎很不充分,有的說是法則規定的,可是依據的哪一條?有人說這是規則,不需要學生猜測的,是必須要記住而且遵從的,這樣解釋似乎很生硬。、

我原來是偏向不讀的,但是現在我無法判斷,因為我認為其實在規律中的表述好象有問題:“數的中間有一個或者連續有幾個0,都只讀一個0;每級末尾的0都不讀。”那麼,400004000萬的四個0是應該作為數中間的0呢?還是作為級末尾的0?現在似乎兩個都符合,那麼它適用哪一句?

一直困惑著!

四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2

本學期的四年級數學更換了新教材,與以往的內容相比雖然變化不是很大,但是編排體系都有不小的整理,本學期我對新課程標準進行了系統的學習,並且依據河北省教學評估細則的要求對本學期地教學工作進行了周密的計劃。根據新大綱的教學要求,我力求使教學結構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教學的改革主要體現在課堂及課餘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餘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細節的教育,加強了雙基的訓練,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

通過課前的3分鐘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對於筆算也是提高和幫助。

二、加強乘、除數的三位數的乘、除法筆算。

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乘、除數是二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好,特別是除法,甚至個別學生的乘法口訣還不會。因此,在教學之外,我讓學生天天練幾道計算題。計算題中還包括簡便計算,學生的漸變計算能力更是差,特別是乘法分配律。

三、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但對於這個班的情況,更是特別,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能力都差。

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

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絡比較緊密又蘊涵著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為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總體來說,四年級的數學教學能夠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收穫。

四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3

1、敢於對教材進行修改整合。教材的編排意圖很好,但選取的材料並不符合實際情況,黃老師根據同學們在國慶期間的遊玩購物或平時看到過促銷活動,甚至是購物時有過這樣的體驗,課前熱身中請學生在moodle平臺的討論區中聊了聊自己的購物經驗,平時在生活中觀察到的一些商店的促銷形式,帶著對課堂教學的熱情和興趣走進課堂。黃老師在課中創設了“單櫃滿100減30”的促銷活動情景,請學生當小胖來選擇兩件衣服。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自然而然地運用了大數湊整的方法,這樣的設計非常巧妙。

2、充分體現數學知識源於生活、數學教學高於生活、數學知識迴歸生活。黃老師制定的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目標的第二點就是讓學生在現實背景中比較三種不同湊整的方法並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積累數學事實。情感與態度目標是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感知數學是有用的,初步瞭解數學的價值。這些目標的設定都是讓學生充分體現數學知識源於生活,並引導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迴歸於生活。

黃老師首先創設了一個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教師創設的商店促銷“單櫃滿100元減30元”這一情境,購物時的優惠方式本身就是在運用“去尾法”或是類似的方法,所以,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了親近感,產生研究問題的願望,很好的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有用和有趣。接著根據四年級要訂服裝,黃老師設計了給自己選校服的尺碼。這樣大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燃起學生研究數學的願望。在這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運用了“進一法”。“去尾法”和“進一法”的情境設計都是一些生活中學生遇到的實際問題。

教學設計中進行了三種湊整方法的對比,讓學生自己體會它們之間的聯絡與區別,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得到了提高,同時也建構了學生的認知結構。

與創設情境相呼應,最後韓老師設計了讓學生通過觀察超市收銀條中積分問題和電費的賬單,瞭解“去尾法”和“進一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還是比較廣泛的,不僅僅只存在於商場的促銷和選衣服尺碼這兩個日常生活的場景中。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合理的解決日常生活實際問題。感知數學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瞭解數學的價值。數學知識在這樣的設計中迴歸到生活,讓學生再一次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中可以處處用數學。數學知識中的取近似值是生活的需要,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資料都是近似值,如我國的人口、佔地面積等等。既然這一知識來源於生活,那就要為生活需要服務。

我的建議:三種湊整方法的比較,由於數比較大,可以讓學生在獨立完成的前提下進行小組交流,擴大交流面,讓表達強的同學帶動表達弱的同學,增強互相合作、互相交流。三種湊整方法的聯絡與區別要講透。在考考你時,可以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去尾法與進一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四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4

這堂課主要目標是引導孩子經歷探索“2的倍數的特徵”的過程,培養學生抽象、總結及概括能力,初步體會“不完全推理”的一般方法。在課前獨立研究前,我首先佈置了這樣的兩個問題:思考“我們怎樣去找2的倍數的特徵” 、“我們採取什麼方法去找2的倍數的特徵?”然後再讓學生按書上的要求在百數圖中獨立的找出100以內2和5的所有倍數。這樣孩子很自然的想到“找幾個2的倍數來看看”,孩子就能夠理解我們為什麼要在百數圖上找2的倍數,找到這些數之後,也會自發地去思考這些數有什麼共同特徵,而不會像牽線的木偶任我們擺佈。在預習作業中我還佈置了另兩個問題:自學書本,弄清偶數和奇數的含義;思考能同時是2和5的倍數的數的特徵。

但在課堂教學中還是出現了讓人啼笑皆非的事,課始,我問學生,你知道這節課我們將會研究什麼問題嗎?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兩個班中學生的回答如出一轍——“研究偶數和奇數”,有同學在位置上竊笑,我沒有立即否定,接著問,那你知道什麼叫偶數和奇數嗎?(我的本意是在讓學生作出正確回答後再順勢而導,偶數和奇數都是與哪個數有關,哪我們這節課只是研究2的倍數的特徵嗎?讓他自己發現回答的不全面)可沒想到的是又來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回答:2 的倍數是偶數,5的倍數是奇數。既然學生的預習效果如此不理想,我決定臨時改變教學策略,跳出“學程導航”的模式,重新用老方法讓學生在課上再一次經歷探索的過程。但是從課堂的練習看,問題還是比較嚴重。

於是我就有些困惑,究竟是我的教學安排出現了問題,還是在預習作業的佈置中語言的交代上不夠清楚呢?我們雖然主張“先學後教”,讓學生課前自主探究,提倡整體預習。但我還是認為,國小生的數學思維還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變的階段,還是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在老師的.引領下合作探究,而一味盲目地讓孩子獨立研究,而老師又不在旁邊加以及時的指導和糾正,而在認知形成的初始階段,一旦在認識上有偏差產生錯誤的結論,再想反它糾正過來往往是很困難的,因為第一印象很重要。現在強調課前預習我並不反對,畢竟學習目標的指向性更明確了,長期的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肯定會得到提高,但對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上有些弱化,另外,缺少了在具體的情景下學習,總覺得知識的習得過於直接,學生容易遺忘。因此,數學預習應因學習內容而宜,因年級而宜。

四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5

“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110塊呢?”的問題情境。

通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通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

(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於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採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

(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於從生活經驗出發,便於學生的理解,也便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四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6

一、關注經驗、有效互動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的根源在於普通的常識。”新課標也指出: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生活,勞動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有利於學生主動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線的認識》一課是第二單元的起始課,學生沒有一定的知識經驗,我在思考,直接進入線的認識,曾聽過,一位教師的課,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學生沒有興趣,感覺到很生疏,於是,我就從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捕捉學生頭腦中對線的印象。新課伊始,出示線團,激起學生對線的認識,由此,學生想到了光線、直線、曲線、射線、線段。學生對線的認識不是一張白紙,是有一定生活經驗的,抓住這一點,一個有效的提問:“生活中有哪些線呢”,激發學生思考的慾望,生成出線的分類。可以說:教學設計要從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始,有利於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生長點,更有利於師生間的有效互動

二、適機追問、有效互動

新課程把教學定位為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逐步形成了“對話”意識,教師與學生之間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實現著生命的湧動,與學生平等交流不失時機的追問,溝通、合作、有效互動。“對話”是一種師生互動方式,抓住生成的教學資源適機追問,牽一髮而動全身,是一種教學的藝術,和學生間構建平等和諧的對話,是轉變教師角色的表現。在認識線段時,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從實物中抽象出線段,抓住這條線有多長,引發學生思考,一位學生說出正好是11釐米,教師抓住,這一生成的教學資源適時追問:“你是怎麼量出是11釐米的?”學生正確表述。從而引出線段是有固定長度的直線是有兩個端點的。追問要用在關鍵處不能提出瑣碎的小問題,只有精當的追問,才有利於學生思考、有利於師生有效互動。

三、經歷過程、有效互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場。”這兩種教學方法,我更贊同於後一者,本節課我就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積極思考,合作交流的漁場,讓學生經歷從實物中抽象出線,動手畫線,發現交流線的特點,生生間進行交流、合作。最終發現線的特徵,有人可能會說,這三種線,直接告訴學生概念及特徵,幹嗎還要費力去發現呢?其實讓學生不但知道三種線的`概念,還要知道三種線的來歷,知道線與生活中的線的聯絡,瞭解三種線的特徵,知識是線的概念和特徵,而獲得線的認識過程與方法就會積澱小數學的思考,數學的解決問題的大思路。新、舊課程都有線,處理思路大不同,加上發現與探究,就加大了線的含金量。那就是在經歷新知形成的過程中,師生間,生生間有效互動,學生的數學思考力、表達、傾聽、合作、質疑能力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在師生間,生生間有效互動中,出現精彩的生成,找準“課眼”,有利於師生共同發展,實現教學相長。

四、改變方式、生生互動

新課標指出:“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本節課,在教學線段的特徵時,讓學生觀察它有什麼特點?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彙報,生生間交流、補充、傾聽,一生說有兩個端點,不能無限延長,一生補充說:“必須是一條直直的線”,一生又說:“線段是有頭有尾的。”教師抓住時機板書重點詞語,共同總結出線段的特徵,在認識三種線是,通過學生從實物中抽象出線,在本子上畫出來的過程,就面向全體學生,全員參與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在認識三種線的區別和聯絡時,設計了一個表格,讓學生小組交流後彙報。

所以說,改變教師的角色,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師生間、生生間的有效互動,更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學生能成為學習的主人,發展學生的多種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力,追求有效的師生互動方式,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綜觀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比如說前鬆後緊,學習前兩種線時間佔得多,學習直線時間有些緊。有時教師給學生一些暗示,不利於學生思考,比如:把什麼是直線及直線的特點直接告訴學生。

在今後的教學研究中要克服這些不足,追問的問題設計在精當一些;學生能表述清楚的,教師不能給過多的暗示;課堂節奏要快些,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落實好三維目標。

四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7

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有兩種情況:一是0除以一個不是零的數商0,這就要涉及到被除數是0的除法;二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後,除到被除數的某一位不夠商1要商0,用0來佔位;所以本段內容我分為兩課時進行教學。這部分內容是第二單元的教學難點,學生在計算時極易出錯,而且在教師不厭其煩地糾正後學生還會出錯。如:408除以4,當被除數百位上的4除以4,商1,十位上的0除以4,學生就忘了商0,個位上的8除以4,商2,於是商就變成了兩位數。522除以4,當被除數個位上的2除以4,不夠商1,要商0,學生也忘寫,直接用22除以4而出錯。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對於商出現了漏寫0的情況常常是渾然不知。針對這一現象,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以下措施:

1、重視估算意識的培養。

學生試商是一個難點,突破這一難點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在豎式計算前,我要求學生先估一估商是幾位數,再計算,這樣可以降低錯誤率;在解決問題時,培養學生對計算結果或問題答案進行估計。如:星光國小832名學生分4批去參觀天文館。平均每批有多少人?這道題學生可以把832看作800,得出平均每批大約有200人,逐步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2、由學生之間的互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在學生試算832÷4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沒有在十位上的數不夠除的情況下商0佔位,十位上漏寫了0,得出商是28;還有的學生直接把個位上的商寫在了十位上,個位上卻寫上0,得出商是280。多數學生在計算中得出商是208。對這三種結果,我沒有急於發表意見,而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 “你認為這三種結果,哪個正確呢?為什麼?”大部分學生認為計算結果為“208”, 分辨的理由有三種解釋:(1)有的學生通過驗算的方法得出208是正確的。(2)有的學生從估計商的位數入手,得出商不可能是兩位數,所以208是正確的。(3)還有的學生結合做題前的估算結果,判斷208是正確的。這樣,學生憑藉已有的知識經驗,很快判斷出了孰是孰非。這時我讓算對的同學給大家講一講自己是怎樣算的,使全體同學同時感受到只有在十位上商0佔位,才能得到準確的結果。有了自己的探索並且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學生心情很愉快。

3、在比較中加深理解。

在學習了832÷4=208後,比較832÷4 與 804÷4這兩道題的寫法有何不同?我是這樣提問學生的.:“832÷4和804÷4這兩道題都是商中間有0的除法,為什麼832除以4被除數十位上的數要落下來,而804除以4被除 數十位上的數不用落下來呢?學生在仔細觀察了兩個豎式的寫法,並且在小組裡討論後,形成了共識:804除以4被除數十位上的數是0, 落下來和個位的4相加還是等於4,落下來沒有意義,所以不用落下來;832除以4被除數十位上的數是3,落下來除以4不夠商一個十,和個位的4合起來就是32個一,除以4商8個一,所以要落下來。

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計算,學生要真正掌握,還必須採取“多多練習”的方法,多讓學生做針對性的習題。在練習中及時糾正錯誤,並通過看、說、估、做、改正等多種途徑,使同樣的知識點不斷在學生的腦海裡迴旋撞擊,從而達到真正的認知。

四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8

有付出定會有收穫,認真反思,我認為本節課有以下幾點處理的較妥:

1、目的性與情境性相融合:

在教學中許多內容較抽象,教師教得費勁,學生學得吃力,抽象內容的學習中學生只是憑死記硬背,而不是理解記憶。直角在本冊內容中就比較抽象,教學時我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巧妙的以擬人的方式,把一個直角說成一個活生生的'人物,以故事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如:“你們能在生活中找到我嗎?”“你能給我畫張像嗎?”等富有挑戰性的語言,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好勝的心理,在輕鬆的玩中學到了新的知識。

2、兼顧各層次學生學習需求,體現分層教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果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教師再努力也無濟於事,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在於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水平不相適應,特別是學困生,在舊知識尚未掌握的情況下,又要學習新知識,長時間失誤積累只能更加厭倦。而本課實施分層教學,體現在內容分層、練習分層,使學生依據各自的學習水平,充分調動原有知識經驗,運用各自的思維方式解決不同問題,使每個學生能在適合自己的層面上進行學習,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都有成就感,提高了學習數學興趣,使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得到了發展。

3、改進教學方式,適時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搭設“腳手架”

新的教學觀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學習過程不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而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活動。在以往的教學中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學無條件的服從與教,使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通過創設情景,為學生提供要探究的物件,讓學生自主探究,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發現、掌握知識。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不僅展示出自己的想法,還可以相互啟發、相互吸收、相互補充,使認識漸趨完善、深化,這樣學生就可以逐步形成具有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四年級數學課教學反思9

教學片斷:

1、出示12個小正方形。

師:數一數,一共有幾個小正方形?如果老師請你把這12個同樣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會拼嗎?能不能用一條簡單的乘法算式表達出來?

2、指名學生列式,提問其他學生:“你知道他是怎麼擺的嗎?”要求學生說出每排擺幾個,擺了幾排。

3、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貼出各種不同擺法:

12×1=12

6×2=12

4×3=12

4、12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能列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千萬別小看這些乘法算式,咱們今天研究的內容就在這裡。以4×3=12為例,12是4的`倍數,那12也是(3的倍數),4是12的因數,那3也是(12的因數)。同學們很有遷移的能力,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倍數和因數。(板書課題)

5、根據另外兩道乘法算式,說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

6、剛才在聽的時候發現12×1=12說因數和倍數時有兩句特別拗口,是哪兩句?

說明:雖然是拗口了點,不過數學上還真是這麼回事。12的確是12的因數,12也確實是12的倍數。為了方便,我們在研究倍數和因數時所說的數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數。

7、說一說

(1)根據72÷8=9,說一說哪一個數是哪一個數的倍數,哪一個數是哪一個數的因數。

(2)從下面的數中任選兩個數,說一說哪一個數是哪一個數的倍數,哪一個數是哪一個數的因數。

3、5、18、20、36

反思:

陶老師從擺小正方形入手,提出“每排擺了幾個?”“擺了幾排?”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用乘法算式把擺法表示出來,再讓學生猜一猜“可能是怎麼擺的”,學生充分經歷了“由形到數、再由數到形”的過程,既為倍數和因數概念的提出積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數和因數的關係,為正確理解概念提供了幫助。接著結合具體的乘法算式介紹倍數和因數,並讓學生根據另外兩道乘法算式說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再通過除法算式讓學生說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最後讓學生從五個數中任選兩個數說說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這樣層層深入,學生對倍數和因數的感受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