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1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通過質疑、猜想、例證、觀察、交流、歸納,親歷了探究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

1、注重教學目標的整合化。

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不僅僅侷限於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瞭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髮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在“交換律”這節課中,教師在目標領域中設定了過程性目標,不僅和學生研究了“交換律”“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了數學問題的產生、碰到問題“怎麼辦”和“如何解決問題”。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情並提出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激勵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有效的資訊,加以觀察、分析,主動獲得“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獲得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體驗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學內容的現實性。

新課標裡曾指出,教學時應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進行,開展教學活動。這為我們的教學改革在操作層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換律”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1)找準教學的起點。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學生自立學習的教學過程的基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浙教版國小數學教材中分別安排在第七冊和第八冊,而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並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課教師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髮現並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律的方法上,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課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用辨證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後採擷生活數學的例項:同桌兩位同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你能舉出一個或幾個例子來說明嗎?這樣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祕,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3)改進材料的呈現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本節課在教學材料的處理時,改變了把課本當作“聖經”的現象,讓學生參與教學材料的提供與組織,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創新和實踐的學習環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慾望,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種成功的體驗。另外在材料呈現的順序上,本節課改變了教材編排的順序:在第七冊教學加法交換律,在第八冊教學乘法交換律,而是同時呈現,同時研究。因為當學生在已有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相關的有效資訊時,不可能像教材編排的有先後順序之分,而是同時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2

《正負數(一)》是學生在四年級已經初步認識了正負數,知道了正負數表示相反意義的量,會讀寫正負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作為國小六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與生活經驗,因此在本課教學中主要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理解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並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當中去感受正負數互相抵銷的思想。

在教學實踐中感覺有以下兩個成功之處。

1、聯絡實際學數學

創設剛結束的亞運會中國與韓國女排決賽的鮮活情境,負一局記-1分,勝一局,記1分,中國隊先負兩局該怎麼記分,得分是多少?如果要贏得比賽,至少還需勝多少局?由於比賽的結果扣人心絃,反敗為勝。有觀看比賽的同學那種興奮勁還意猶未盡,因此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課伊始學生的積極性就非常高,參與氣氛濃厚。接著充分利用班級開展的小組競賽活動,讓學生實際來統計各小組的得分情況,讓學生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中發現+1和-1,+2和-2等可以互相抵消,方便快捷的算出最後的結果。

2、突顯學生主體

教學中儘可能做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儘量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發現。如在“試一試”求五袋味精總質量時,我分三個步驟讓學生逐步感受正負數的含義及用抵銷思想解決問題的優越性。首先估算五袋味精的總重量,使學生體驗到估算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及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然後讓學生通過看錶中記錄的資料,思考“實際總重量應該比估算的結果多還是少?”,這個問題就使學生自然地感受到“抵銷的數學思想”在生活的運用。最後問“實際重量是多少克?”就促使學生去思考如何去運用抵銷的思想來幫助計算。經過這樣有層次的'體驗與思考,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正負數的含義與估算與抵銷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用處與好處,而且還在思考過程中,提出了很多種運用抵銷思想來解決問題的方法,閃出了智慧的火花。又如在“太空遊戲”中,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讀懂時間表並讓同學在小組內交流自己所獲取的資訊,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發現負數表示發射前,正數表示發射後,0是正負數的分界點。進而懂得進行相隔時間的計算。

縱觀整節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效果還不錯。但由於本課學習的一個重點是正負可以互相抵消,因此在解決溫差問題時,一些中下生也使用這種方法,如-5~5℃溫差錯算為0℃。由於時間關係,沒能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討論,這是本節課最大的遺憾。我想如果在解決“太空遊戲”的第三個問題:太空人兩餐之間相隔多長時間?之後,立刻引入溫差的練習題的話,學生定能很快的把學到的新知識遷移到練習上去,就能更好的解決問題了。因此,合理安排練習的順序及使練習更有針對性,是我今後教學要改進的問題。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3

由於本課教學內容是線的認識,國小四年級學生對直線、射線、線段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不容易掌握它們的特點,為了使學生更好的認識直線、射線和線段,我是這樣預設以下情節的:

1、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開始就讓學生說一說從圖中你看到了什麼?火車的軌道是怎樣的?斑馬線是怎樣的?等等這樣的問題能培養學生髮散性思維。我們從日常生活體驗數學知識,如從三個圖形中歸納總結出直線、射線和線段,學生從直觀到抽象,從生活中的`事例到學生的學習知識的轉變,有利於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而且符合學生髮展的認知體系。這樣的情景設計即完成了銜接了新課內容,培養了學生的的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2、小組合作、深入探究:

在小組合作前,我先是讓同學們看到直線、射線、線段以及結合圖上,說一說三種線的特點(獨立思考3分鐘),用自己的話說你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讓學生敞開心扉,對三種線的理解到底是怎樣的,再通過小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促進、達成共識。完全在學生開放的情景模式下展開。有的教學搞小組合作在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這樣的教學我個人認為是不完美的,是不以不同學生髮展為基礎的。假如說在小組合作前沒有學生的獨立思考時間,這往往是優等生的專利,而後進生只能是跟著走路沒思考。在小組合作4分後時我也和同學們互相交流說一說,逐步引導從端點、長度、與直線的關係中說一說。學生完全開放學習後要適當的引導是有必要,這樣有利於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輕負高質是現代教學的一個永恆話題,我們不能脫離這個目標。

3、實踐活動、體會規律:

讓學生動手操作,體現了學生自主性。從學生自己玩中體會通過一點能畫無數條直線,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從學生枯燥乏味的教學中解脫出來,符合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的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等數學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學的有滋有味,發揮了學生自己應有的個性特點。

國小四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反思4

在學習“分數牆”之前,學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數(同分母或同分子)大小比較的方法以及同分母分數加減的計算方法,對國小生而言,直觀具體的模型對於學生進行理解和記憶都有很大幫助。利用“分數牆”可以直觀地將分數的大小比較(同分母或同分子)和分數的加減計算(同分母)知識進行復習,同時形象再現相等分數,並作直觀探究。

一、在教學中設計了四個環節

1、通過學生的觀察,自主發現課題,同時引出學習方法“觀察、發現”。

2、通過提問,學生回憶學過的分數知識,利用分數牆演示,直觀形象地再現(同分母)分數的加減;(分子或分母相同)分數大小比較;並利用分數牆驗證所學的知識。

3、通過小組合作,在“分數牆”中找相等分數,脫離分數牆,在相等分數中尋找規律。二次合作學習,展現由具體形象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4、通過練習的設計,體現三個知識點的`整合,不僅對知識作一拓展延伸,同時滲透“轉化”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逐步感受用“轉化”思想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力求體現以下特點

1、注重教材,用活教材。首先,從“分數牆”主題圖再現舊知,進行復習整理。靜態的主題圖學生不容易觀察,利用媒體使靜態變成動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刺激視覺器官,在觀察中發現尋找相等分數的規律。其次,對教材程式的處理:教材先比較分數的大小,再同分母分數加減。現改為先同分母分數加減,再分母或分子相同的分數大小比較,最後尋找相等分數。目的是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

2、注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教學中創設了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數大小比較,異分母的分數加減兩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利用相等分數,運用轉化思想來解決問題,有機滲透“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