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

萬中無一,零零清清,今天的教學便圍繞著特殊的0展開別具風格的探究。課一開始,便出示5個盤子,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麼?生:“有5個盤子,盤子裡都是空空的。”於是追問:“你想到了什麼?能用數字表示嗎?”——0 0 0 0 0,如果把這5個0加起來,你覺得會是誰?(0)追問:為什麼還是0?你能把它改寫成乘法算式嗎?(0×5,5×0,表示5個0相加。)相繼增加盤子個數,引導學生列出相應的乘法算式。6×0=0 7×0=0 10×0=0 ??師:“仔細觀察,什麼變了,什麼沒變?為什麼?”小結:盤子數量在增加,可盤子裡還是空的,所以總數還是0。師:“像這樣的算式你會寫嗎?”彙報板書:100×0=0 5000×0=0??師:“老師也寫一個a×0=0,可以嗎?a可以是那些數?”師:你有什麼發現?生1:任何數乘0都是0。師:誰聽明白了?生2:無論什麼數,只要乘0都是0,就像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學生的回答讓我有些喜出望外,於是大力表揚學生巧用諺語,讓這句話變得如此生動。接著我又舉出兩個算式:5+0=5,5-0=5,並追問為什麼得數不是0?師:“誰有話想對0說?”生1:“0你真神奇,任何數字乘你都變成0,但有些數加你或減你卻還是它自己!”生2:“0你真神奇,有些數遇到你很倒黴,因為乘了之後就變成空氣了,但有些數卻很幸運,因為他還是他自己。”面對學生如此富有想象力的話語,我意外連連,看來兒童的世界不容小覷。評價:看來0真是讓人歡喜讓人憂,但我們仍然要感謝0給我們的`數學創造出精彩,想想,如果數學缺少了0,那該有多單調啊!生本課堂的腳步正在邁進千家萬戶,也呼籲廣大一線教師慢下步伐,低頭聆聽孩子的聲音。本節課的知識點就只有一句話,但數學教學並不是簡單的告訴與單純的記憶。學生的“竹籃子打水一場空”是課堂的導火線,簡單的歇後語卻將知識點詮釋地淋漓盡致,也才產生後續的放手讓孩子暢所欲言,與0進行深度對話。0雖然表示一無所有,但數學缺少了0,卻是殘缺不全的。於是課後我佈置學生以0為題材,寫數學日記,以此為契機,加深學生對0的認知。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2

周長的認識與初步計算是學生日後計算各種圖形周長的重要基礎。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後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

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知識,所以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設計這一課時,我首先創設情境,從小動物繞樹葉邊線一週的賽跑比賽幫助學生直觀理解周長的初步含義。接著讓學生通過描一描、指一指和判一判等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再次感悟對周長的理解。通過學生這樣不斷地指與描,去認識和理解必須是由起點到終點,也就是由起點回到起點,是封閉的一週。再引導學生去概括概念。然後通過實踐練習,探究周長的計算方法,先給學生提供兩個圖形各邊的長度已標出的材料,讓學生在理解周長真正含義的基礎上自主探索出這兩個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再通過量一量充分理解周長的計算方法。緊接著讓學生體會周長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並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直觀地積累周長的經驗。這裡的應用中我還讓學生和之前所用概念面積進行辨析,讓學生區分兩者的含義從而進一步鞏固所學。最後拓展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應用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和推理解答。

不足之處在於教學時間沒有把握好,認識周長這一環節拖得較長,要讓學生初步理解周長的含義是有一定難度的,在自主探究周長計算方法的時候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還有在鞏固練習方面沒有及時反饋好學生的作業,教學速度較快。 通過這節課使我感觸很深,我覺得一節好課它是有生命活力的,而這種生命活力來自於學生對事件或事實的感受、體驗,來自於對問題的敏感、好奇,來自於豐富活躍的猜想、假設,來自於不同觀點的碰撞、爭辯、啟迪、認同。而恰恰這點就是我的課堂所缺少的。

通過這次講評課結合的學習讓我真正明白,在數學課中一個有效的數學問題,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其實它就是學生思維的碰撞,思想的昇華,數學方法的滲透。所以,我想在我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思考、交流、實踐、探究的空間,引導學生經歷體驗、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去感受、體驗周圍豐富多彩的世界,發現、提升數學的美,使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讓課堂成為學生精神享受的家園。同時作為教師也要不斷去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 因此,我覺得要能在文字間自由地穿梭,挖掘出其中蘊藏著的奧祕,還要將自己領悟到的東西深入淺出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是教師用來塑造一節好課最靈魂的東西。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3

我上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九義教材第五冊的內容,是學生在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之後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也為今後學校其它圖形的周長奠定基礎,因而正確理解周長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理解周長的意義,學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周長的概念和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教學的難點是理解長方形周長的最優化計算方法。整節課我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我覺得這節課突出以下幾點:

1、根據第低階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特徵、知識特徵,在教學中我採用故事引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全心投入學到習中。

2、改變傳統的教師一味的教,學生聽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教育學家波利正指出:學習任何新知識的最佳途徑是學生自己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絡。,教師只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新課標指出:合作交流與積極探索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識是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美國一所大學的牆上寫著:我聽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記得了,我做過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長方形的周長的最優化公式時,我給學生提供充分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分工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並小組討論計算方法總結,全班交流、彙報後,才得出長方形的周長的最優化公式。

3、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重視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把現代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鋪助教學,發揮其新穎直觀的'優勢,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長這一重點,運用電腦演示一週的總長度就是一個圖形的周長。在怎樣瞭解長方形的周長最優化方法時,我也藉助電腦直觀演示過程,讓學生突破這一難點。

4、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係融洽,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我始終以商量的語氣與學生交談,把自己當作一位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與學生處於朋友關係、平等狀態。由於有這樣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所以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主動學,樂意學。

5、有機地滲透情感教育,經過一系列教與學,我提出:小白兔與烏龜新的長跑比賽結果怎樣呢?讓學生猜一猜,通過猜,讓學生懂得了:驕傲必定失敗,堅持就是勝利,失敗一次並不可怕,關鍵是能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從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也是對學生進行了教育。

綜觀整節課,教師和學生都是在一種寬鬆、平等的氛圍中一起學習,學生樂於學,每個學生都在學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教學過程就是一個有缺憾的過程,在教學中由於時間的關係沒能讓每個學生都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對學生的情況瞭解也不足。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4

本節課我由一組填適合的長度單位引入新課:

1、一棵大樹高14()。

2、粉筆長約7()。

3、有地區上個月一次降雨量達18()。

4、課桌長6()。

前三題學生很容易就填出了適當的長度單位,但在第四小題時,學生就很快發現選用前三個單位都不合適,這時有個別學生說:“用分米”,在學生的探究慾望被充分調動時,很自然的匯入到新課的教學中。這一匯入的設計充分向學生滲透了“分米”這個長度單位也是從實踐中產生的,既符合新課標提出的“數學運用生活”這一理念,又為學生直觀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我首先通過比一比——用手比劃出1分米的長度,幫助學生建立初步建立1分米長度的概念和感受1分米=10釐米;再通過量一量——量課桌面的長和寬等物體的長度,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表象,最後通過找一找——找身邊大約是1分米長度的物體,進一步鞏固所建立的概念。本節課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我設計了許多的實踐操作活動,整節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在大量的動手操作中,多數學生已經建立了1分米長度單位的概念。

在本節課的'鞏固練習中,除了完成書中的基本練習後,我還增加了思維拓展題:一根繩子長4米,剪下同樣長的3斷後還剩下190釐米,剪下的每段長多少釐米?學生由於有了書中練習一第6題的基礎後,有近1/4的學生解答出來了。

當然,本節課由於組織測量的活動比較多,所以在組織教學方面也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影響了後面作業量的時間;另外,還有少數學生還要加強對測量方法準確性的指導。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5

本節課是上學期所學口算乘法知識的延伸,主要是讓學生能比較正確地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並且能運用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重視演算法多樣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在本節課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探索多種演算法和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在教學中,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而不是用統一的語言進行操練,使學生在一種自批、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

在學習時,我先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然後通過交流和彙報,展示學生自己探索的口算方法,允許學生有多樣化的演算法,讓學生自己比較,選擇自己認為簡便的方法,老師不做硬性的規定。再結合例題計算79、790、7900,讓學生說思考方法。然後通過一組對比練習,引導學生逐步優化口算方法。

在這節課中仍然存在著不足之處,有的教學環節的設計還不是很好,課堂容量和學生的練習量還不是很大,有些比較特殊的習題,沒有涉及到,對於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沒有很好的處理,駕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提高。在教學這節課的同時,我也有一些困惑

(1)如何讓學生在計算規則的學習中不斷體驗成功?

(2)如何處理口算時多種方法的比較?

(3)應用時如何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6

很榮幸,我參加了中心校組織的優質課評比活動。我執教的是xxxx年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的《分數的認識》。根據課程標準相關要求(能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能讀寫分數。能結合具體情境比較兩個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我把這節課分為三個學習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能指出分數各部分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能用折一折、畫一畫數學活動表示出幾分之一。

3、通過折一折,塗一塗等數學活動,感悟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為了做到教學評的一致性,我設定了三個評價環節。

任務1:同桌之間互相指一指,說一說分數各部分名稱,找學生上臺書寫並讀出分數。

任務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用正方形的紙片折一折、畫一畫、說一說、塗一塗等活動表示出四分之一。

任務3:提問學生還會用摺紙表示幾分之幾。

都知道,《幾分之一》這一部分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差異。學生初次學習分數會感到困難。教材提供了情境圖和操作活動。課標中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絡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所以,為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我設計了一個拍手遊戲。通過月餅的分配問題引發矛盾衝突,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用拍手不能表示出結果時,就自然地引出了分數。這一學習過程自然又流暢,學生不知不覺經歷了分數的產生過程,並積極地創造分數,體會了分數的優越性。

但是也是暴露出了我的一些問題,根據後面教學的時間進度來看,我的匯入的時間有點長。

根據二七區的“多彩”教育,我的數學課堂也是設計了多種方式的學習。通過多種數學活動,希望學生初步理解了分數各部分的含義,的認識是理解其他分數的一個基礎,以的認識為突破口,採用聯絡生活、多重感知的方法。最後通過學生摺紙創造分數,將“數”與“形”結合起來,對於分數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體會,學生能在動手實踐活動中感悟數形結合思想。

但是在學生的反饋中,折一折,塗一塗中,有學生不知道塗哪裡?那是因為學生一看四塊兒都是四分之一,不知道該塗哪裡?實際上大家都知道這個是四分之一,那一個也是四分之一!不知道該畫哪一個。

這個時候我就是缺少自己教數學上的機智,應該立馬看出來這個問題的原因,並指出來的!我們任意一個都是我們的四分之一,所以,塗哪一個都對!

另外,在上大班級課程的時候,我們應該做到的是聲音洪亮!

今後,我將改善自己的不足。通過多聽課,多學習提高自己的課堂效率和課堂水平。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7

一、數形結合,理解概念

有餘數的除法,是從表內除法向表外除法過渡的橋樑,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是指導計算的基礎知識,為了突出意義的教學,我以擺小棒確定為教學活動的主線,注重從直觀、形象、具體的材料入手,讓學生經歷具體問題“數學化”的過程,在觀察、猜測、操作和歸納等活動中,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感知概念的形成,從而使數形有效結合。

當第一次寫9÷4的除法豎式時,學生主要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情況,於是我展示出學生的作業,然後讓學生找其中的不同點,說說這裡的“8”是什麼意思?“1”又代表什麼?並且請學生把豎式中的每個數字在橫式中、小棒圖中也一一找到,並說說表示的含義。通過這個環節的操作,學生能把算式和圖進一步溝通,體現了數與形的有效結合。

二、加深體驗,發現規律

在擺小棒的操作活動中,因為平均分之後還有剩餘,就產生了餘數,從而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初步建立“餘數”這個概念,又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對比,使學生對有餘數除法的結構特徵有所瞭解和認識。

在學習“餘數一定要小於除數”這一結論時,我注意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促使學生主動探究數學規律,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的實踐操作,積累一些感性認識,然後我再讓學生寫出算式,並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讓學生各抒已見。因此我設定了這樣的教學情境:搭3個週期的.正方形,如果有11根、12根……16小棒,請你擺正方形,結果會怎麼樣?請學生說算式,當然,對學生思維的訓練我沒有僅僅停留在直觀操作水平上,緊接著,我啟發學生思考,如果繼續擺下去,用19根,20根小棒,會怎麼樣呢?然後還安排了搭2個週期的三角形,通過大量的體驗和感知,最後丟擲“餘數有什麼規律”這個問題時,大部分同學都能說到:“餘數不超過除數”、“餘數總比除數小”。當問到搭五邊形時,餘數可能是幾?學生也能馬上答出來。最後學生運用不完全歸納法,概括並再次明確餘數小於除數。

以上是我這節課的主要設計板塊,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但我覺得還是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由於環境原因,學生表現的不是很熱情,以致我前面的節奏有點慢,另外,我覺得在反饋中,應發揮合作精神,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當中去,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穫。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8

年、月、日是常用的,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間單位,也是來自學生自身和現實生活。教學時,我把教學內容納入現實生活情境中,將學生置身於一種動態、開放、主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上課時,師生先交流此時激動和高興的心情,再讓師生一起記住這難忘的時刻:20xx年4月2日上午8時31分6秒。師問:這句話裡有哪些表示時間單位?師:時、分、秒是我們已經學過的表示較短的時間單位,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表示較長的.時間單位,年、月、日,這樣很自然地引出課題。同時,也使學生感到,要學習的知識就在他們身邊。再讓學生憑藉自己的生活體驗,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長,使學生初步體會年、月、日的時間概念,接著讓學生說出課本中四幅有意義的日子發生在什麼時間。這樣,再一次將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一思想在學生頭腦中明朗化。最後讓學生在猜迷語的愉悅的氣氛中,進入新課。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整個課堂中,我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始終以導的姿態,讓學生富有興趣去觀察、探索、發現新知。新知的教學中,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觀察年曆,發現:一年中有幾個月?每個月的天數的規律變化,通過這樣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接著在師生共同的遊戲中引出二月這一特殊月份,。再通過學生動手設計一張20xx 年的年曆,知道每個月天數與星期的排列規律。這樣,留給學生自主探索、思考問題的自由空間和時間,學生才會放飛思維,張揚個性,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一教學原則,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判斷推理能力,打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相長,教師只有不斷地反思,不斷總結,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模式,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才能走出疑惑,完善自我。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9

《可能性》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內容,通過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在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在遊戲活動中,通過觀察、操作、交流、反思等學習活動,調動興趣主動學習。

一、教學匯入以遊戲化、生活化的形式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讓學生分組討論對“摸哪袋棋子公平”作出合理判斷。

二、注重將數學問題與生活實際相聯絡。讓學生以熟悉的遊戲活動“下跳棋前,摸棋子決定誰先走”的生活問題展開教學,使學生在積極的參與中直觀地感受遊戲規則的公平性,豐富對可能性大小的體驗,學會用概率的思想去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事物。

三、讓學生充分經歷由形象到抽象的數學化過程。本節課一方面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另一方面,通過“摸哪袋棋子公平”的.問題,引導學生用概率去猜測,通過思考驗證,總結得出可能性的大小與概率的關係,學生經歷由形象到抽象的數學化過程。

回顧本單元的學習,大多數學生都能學會求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和規則的公平性。並且整節課學生始終處於興奮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遊戲的愉悅中鞏固了知識,增強了自信,掌握了所學知識。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0

《軸對稱圖形》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而且比較熟悉的圖形。因此,在教學中我緊密聯絡生活實際來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整個過程我充分讓學生動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軸對稱圖形的美,讓學生充分感知數學美,激發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但課後,我想了又想:還是不應該一上來就把抽象的事物展現給學生,應把實際轉化成抽象,這樣更能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在讓學生畫圖形的另一半,使成為軸對稱圖形時,不應該拘泥與一種形式,放開,讓學生選任意一邊為對稱軸畫另一半,這樣的話,效果會更好,更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最後環節,應該讓學生通過學的`知識,畫軸對稱圖形。既然學了,就應該讓學生嘗試運用學過的新知畫軸對稱圖形,再一次把抽象迴歸到生活中。總的來說,這節課該放手還是不夠放手,作為老師應該多相信學生,相信學生是能做到的。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1

從二年級的測量—認識釐米和米的教學過程中,我就感覺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掌握並不是很好,因為這不同於簡單的加減計算,那時候我就深刻的反思過如何教好“測量”這個內容。也跟同組其他成員討論過,受益匪淺。明白這樣的課一定要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自己操作,自己探究,自己總結。特別是認識分米這個長度單位,學生平時接觸得本來就少。於是,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創造性地安排了很多讓學生自己動手量一量。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開展推理和想象,使他們體會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引導學生總結出米、分米、釐米、毫米之間的關係。首先,我拿出準備好的數學書、粉筆、水性筆,讓學生先估計一下它們的長短,然後實際測量一下,看誰估計得準確。然後從教師直尺上讓學生觀察,以十釐米為一個單位觀察,然後拿出事先準備的十釐米的紙條,讓學生感受。從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認識了“1分米”之後,我讓學生小組內尋找或者回憶,看誰能說說你發現的東西有哪些。沒想到,孩子們的觀察力那麼強,孩子們津津樂道,積極性完全被調動起來了。並且在活動中學會了深入地思考問題。效果非常好!

通過這幾堂課,在教授“測量”知識方面,我又有更多的反思,一定要建立起正確的認知概念,例如1毫米的認識,可以讓學生觀察5分硬幣的厚度,校園卡的厚度,爸爸媽媽身份證的厚度。充分感受1毫米的.長度。還可以通過肢體語言記住這些長度,如張開手臂的長度大概是1米,手掌的寬度大概是1分米,手指甲的寬是1釐米,兩個手指微微張開一條縫是1毫米。這樣學生在沒有測量工具時,也能大概估計出身邊物體的長度,而且學生也會覺得這種方法非常新穎獨特。

沒有反思,就沒有成長。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的年輕老師,更需要不斷學習,才能更好的把教學工作做好。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2

《植樹》是北師大版課本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乘除法”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數口算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突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並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的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主要體現以上幾點做法:

1、提倡演算法多樣化。 由於學生的知識背景及個性差異,面對同一個數學問題、同一道口算題時,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思維方法必然會不一樣,他們往往會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考角度出發,產生不同的計算方法。教學中我把計算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在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在交流比較中體會演算法的多樣化。

2、促進學生主體參與。 教學中我並不急於提示孩子們怎麼做,而是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思考怎麼做,當出現問題的時候,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3、注重課程改革的繼承與創新。本課中對於“除法”的意義的講解教師提供了素材,讓學生自己去充分感知的方法,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單一的傳授。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3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只有當數學問題和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具體的、生動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源泉。本課以植樹活動的學習情境為載體,根據國小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引導學生體驗多樣化的演算法,通過較優化與多樣化的演算法相互驗證來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這一知識。

教學時,為了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1、創設一個貼近學生現實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願望。

2、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體驗探求新知的樂趣。

3、練習生動有趣,學生在快樂中完成練習。

不足之處。

1、 班上人太多,有四五個學生在玩小棒,沒有制止。

2、 學生展示很多很好,但佔有時間較多,練習時間較少。

3、 小組合作中,學困生照顧得不夠,感覺掌握得不好。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4

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主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提供從事數學思維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下面是我教學《小數加法和減法》的幾點反思:

首先,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索:

由於學生已有整數加減法計算的基礎,加上三年級時學過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知識經驗,由學生自己算出結果。教師不給學生任何提示,促使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去解決問題,嘗試當數位不同時小數加減法的豎式寫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同時,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活動將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總結出小數加減法筆算的一般方法,進一步理解列豎式時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其次,緊密聯絡生活,創設情境:

教學內容在引入時是從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素材——購買學習用品入手的。讓學生很容易理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情緒與興趣。其中選取的4個數據,轉化成小數後(前一單元知識的遷移),利用求兩個數的'和與差順理成章地引入小數加減法,主動探索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在鞏固提高環節創設生活中的有關小數加減計算的問題情境。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基本理念。題目編排上體現小數加減混合兩步運算,進一步鞏固學生本冊中學到的簡便運算,也是下一個例題小數加減混合計算的一個鋪墊。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習,學生更能體會出學習小數加減法計算的意義,感受數學的價值。

第三點,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當學生普遍表現出“簡單、都會了”我出示整數減小數這一類題型。9—1。65指名板演。整數的小數部分沒有用補0的方法,使小數部分數位同樣多再減。讓學生自己檢驗,也就是利用整數加減法的驗算來驗算小數加減法。馬上又出示900—1。65,此題設想學生會不會由上題的遷移把數位三位對三位來處理,在課上還真有學生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非常直觀的讓學生認識到小數點對齊的重要性。

複習課上,我又強調了小數加減法需要注意的事項:數位必須對齊,小數點也必須對齊。在練習題中,針對學生的出錯點,又專門設計了一些練習題。整體感覺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掌握還不錯。

三年級上冊數學反思15

《植樹》是北師大版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乘除法”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數口算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突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並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的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主要體現以上幾點做法:

 1、提倡演算法多樣化。

由於學生的知識背景及個性差異,面對同一個數學問題、同一道口算題時,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思維方法必然會不一樣,他們往往會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考角度出發,產生不同的計算方法。另外,學生在計算時口算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教學中我把計算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在情境中,探索除法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在交流比較中體會演算法的多樣化。

2、促進學生主體參與。

教學中我並不急於提示孩子們怎麼做,而是給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思考怎麼做,當出現問題的時候,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3、尊重學生思維方式。

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在展示與彙報中,學生學會了口算除法的方法,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