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篇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生物入侵者”指的是“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在上這一課時,學生找到了課文中的原文來闡釋了“生物入侵者”的含義。我也認同了這種說法。可是,在隨後的教學探討中,我發現對於文中的這句話,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否則,會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錯誤。

“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它們不僅會破壞某個地方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且還可能給要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作者如是說。但這樣說有失偏頗。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後來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比如,原產於西域的黃瓜,在西漢時引種到中國後,並未見其對某地生態環境的破壞,也並沒有給人類社會造成經濟損失,反倒是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增加了可食菜餚的品種。像黃瓜這樣的“移民”,生活中可謂多多。如西紅柿、胡蘿蔔等這樣帶有“西”、“胡”字眼的植物,或是由國外引進,或是由少數民族地區引種。它們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但,是有益的。

當然,反面的例子也是有的。幾十年前我國從國外引進了一種植物——水葫蘆,曾一度用它淨化汙水。後來,引入“高原明珠”滇池後,水質汙染導致它瘋長,幾乎覆蓋了整個滇池,使很多水生植物幾乎絕跡,每年國家要花巨資打撈。類似的還有薇甘菊,它也使深圳濱海大道北側的紅樹林區,由80000多平方米銳減至不到20xx平方米。紫莖澤蘭也在四川涼山上惟我獨尊。

這樣看來,對於生物“移民”,我們不能如作者那樣,一概稱之為“生物入侵者”,看之色變。我們也要認識到這些生物“移民”中,也有許多有益於自然和人類的物種。它們也會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民展,也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福祉。但是,對於“在新的生存環境中不受同類食物競爭以及天敵傷害等諸多因素制約”的物種,我們也要提高警惕,不能讓它們無節制的繁衍。

所以,在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善於發現,勇於質疑,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從而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不然,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這是一片科普性和文學性都具備的詩歌,學生不僅喜歡詩歌的內容,也對優美的文字很感興趣。一課時我進行了大量的朗讀,而且朗讀的形式也很多,使得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朗讀中的美。二課時默讀後提問——你讀懂了什麼,通過板書的歸納整理文章的思路,學生還說到了第一小節和最後一個小節,但是作者為什麼要寫這兩小節,這就是寫作方法上的指導,啟發學生說出了總啟下文和總結全文的作用,並且立即進行作文教學中的方法指導,學生的印象又加深了。這堂課的重點還是仿寫,可是仿寫的指導怎樣高效而又有力度,這是一個難題。由於學生之前沒有找到較為豐富的資料,所以在仿寫時侷限於那一兩種自然現象,不過我分別進行了兩種格式的.指導,還提出了“隔山打牛”的寫作技巧,學生很感興趣。不過這堂課上的比較隨性,反思的時候感覺思路還不夠清晰。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本課的學習側重於練習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概括能力。所以課堂多采用提問或讓學生自己提問題的方式來進行。因為學生課前準備充分,閱讀較好,並且對環保問題較為關注,所以整個課堂氣氛較為活躍。

不足之處在於:學生的能力差異較為顯著,而課堂時間有限,不能使所有學生得到練習,今後的.課堂學習將會在這一方面加強。課外拓展延伸設計較好,學生課後完成興趣及質量較高,類似的課以後應加強學生學習興趣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以活動為載體推進探究過程,這是本課最主要的設計宗旨。

學習是學生的天職,愛玩是少年的天性,這“天職”與“天性”是一對矛盾。但如果能把兩者巧妙的結合起來,既完成學習任務,又激發學生興趣,豈不兩全其美?給學生一個球場,學生自然知道去盡情踢球;給學生一個舞臺,學生自然知道去盡情表演。基於這一認識,本課在整體感知的環節裡一連串的設計了三大活動,即:別出心裁的“畫插圖”,引人入勝的“猜謎語”,極富創意的'“當翻譯”。這些活動將聽、說、讀、寫融為一體,把學生的探究熱情充分調動起來,把學生的探究潛力充分挖掘出來。這些活動,環環相扣,不斷深入,使理解課文深刻含義,理解象徵手法及其運用這樣複雜枯燥的教學任務變得簡單而又充滿了趣味,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探究任務。

課堂教學的成功,緣於對每一個環節的精心設計和每一個細節的精雕細刻。本課最成功之處在於以精心設計的活動為載體來完成探究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是當前課程改革的主導方向,在這個過程中,以活動為載體來促進探究可以算是一種成功的嘗試。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不久前,我參加了校內優質課競賽,教學內容為八年級(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你一定會聽見的》,雖然這一課被放在說明文單元,但基於本文優美的文字和蘊含的深刻哲理,教學設計時我是把它當作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來處理的。具體設計方案如下:

教學目的: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喚醒自己麻木的心靈,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去聆聽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去感受人世間的愛的和絃。

教學重點:

1、通過作者優美的語句和生動的事例,找尋你已經失去的或將要失去的純真心靈。

2、通過尋找聲音,尋找對生命的珍愛的方式。

3、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的意識。

教學難點:

1、對聽見一詞的理解。

2、對習慣思維的突破。

教學過程:

一、由回憶寫聲的詩匯入新課:

二、讀課文,思考:

1、作者列舉了生活中哪些聲音現象?

蒲公英、螞蟻、雪花、風吹、動物、水……這些聲音有的細微而有詩意,有的常見也常被忽略,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奇妙無窮的聲音世界。

2、這些聲音對於我們生活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呢?(原句)

應該怎樣對待生活呢?(原句)

3、這篇文章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三、拓展:桂文亞不只用耳聽,也用心來聽,在嘈雜中聽出了寧靜,在寧靜中聽出了美,又在美中發現了人生哲理,現在,老師想問問大家,你用心聆聽過嗎?你聽到了什麼?

我們也來聽聽看好嗎?

從下面的文字中,你聽到了什麼

1)從親人的嘮叨中,我聽到了……

2)從老師的批評中,我聽到了……

3)從朋友的勸慰中,我聽到了……

4)從綿綿的春雨中,我聽到了……

5)從轟隆隆的雷聲中,我聽到了……

6)從樹葉飄落的聲音中,我聽到了……

7)從花開的聲音中,我聽到了……

四、仿寫:

以“你聽過的聲音嗎?”仿寫。

(學課文,可摹聲,可繪形,可狀神,可描態)

例:你聽過考試的聲音嗎?筆在紙上沙沙地劃過,宛如血管在搏動,那是生命日積月累的厚重在一點一滴地釋放啊。

五、小結

還記得春節聯歡晚會上的那個表演嗎?一群失去了聽覺的舞者深深地打動了所有人的心,他們聽不見音樂,但他們又聽得比我們任何人都要好。

從今以後,讓我們喚醒自己麻木的心靈,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去聆聽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去感受人世間的愛的和絃。

最後,這堂課被評為二等獎,自我反思一下,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1、用詩歌引入,緊扣住這是一堂語文課。

2、課外拓展比較成功,特別是學生的仿寫有一定深度,如:

A、你聽到花開的聲音了嗎?花兒有著一個含苞待放的花蕾,當花兒靜靜綻放時,花瓣兒悄然開啟,如一個新生命的萌發,向人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活板》是一篇說明文,本篇文章主要圍繞“活”字佈局謀篇,但由於是篇文言文,篇幅較長,生字詞較多,因此理解文意對學生來說就是個難點。

課前我讓學生先預習課文,讀通、讀順課文。課上我採用多種形式進行教學,需掌握的字的讀音、一詞多義、重點實詞、重點虛詞、通假字等。讓學生照著自主學習內容自學課文,然後在組內交流自主學習情況,這樣既檢查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又提高學生的參與率。本課教學中學生對重點的實虛詞掌握不理想,我將重點的實詞虛詞提出來重點講解,最後再次強化學生記憶,結合課後題和其他練習鞏固學生所學知識。雖然每節課字詞理解講解的較少,但從作業及學生反饋來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並不理想。也是偶然想著如果讓學生自己動手錶演活板印刷,這樣效果會不會更好呢。同學聽說這樣的表演之後個個興趣十足,準備好了軍旗做為道具,這樣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彌補了語言資訊的缺失,又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使學生真正地掌握了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真是一舉多得。

本課是有關製作的說明文,學習此課,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找到了自信、得到了快樂,因而充滿了幸福感,真正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掌聲》一課主要敘述了身患殘疾而內心又極其自卑的小英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最後她終於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課文主要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

整堂課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主動積累等學習方法:體會人物心理,懂得且願意主動關心、鼓勵他人,並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以新課標精神為指導,以新課標理念為基礎,採用多媒體直觀展示法,讀詞、讀句到讀文的漸進式語文教學法等多種行之有效又契合語文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理解兩次掌聲的含義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動作、神態,感受人物的心理等方法。並通過多角度的讀,最終感受到了小英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小英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整節課我努力挖掘教材空白處,讓學生開啟想象的閘門,抒發內心情懷,發表獨立見解,揣摩人物內心,以便與主人公產生情感共鳴。如:我巧妙地運用換位思考,讓學生走進文中的.角色,假如你就是小英,你會怎樣做?你會怎樣想?並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通過抓住小英掌聲前後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昇華

整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通過過渡語、小結語、評價語和激情語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的情感與文字產生共鳴,但本節課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還需改進。

一節語文課,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合理的教學設計首先要靈活,要真正地走進文字,過分追求形式的靈活,往往會與知識的掌握相碰撞。教者要本著“為學生服務,以學生為主”的原則備課,課堂上應更多地注重讓孩子有收穫,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深入地鑽研教材,提高課堂的效率。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十分清楚,這節課上到底要教會我們的學生什麼?千萬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字的層面上,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文字,提高語文能力,還學生一個紮實有效的課堂。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每當從講臺下來,我總是百感交集,課堂上的一幕幕仍然在我心頭魂牽夢繞,我為之歡喜為之憂。課堂是我的樂土,為此我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上完《醉翁亭記》,我的心裡有著許多的感動和快樂,從課堂的'默契交流中,我相信學生也是快樂的。誠然,在教學中,我們總在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興趣,可是有時卻忽視了老師自己在教學中如何才能體會教學的樂趣,享受教學的藝術,而不僅僅是關注技術層面的操作。我認為,語文老師應是這樣的人:

一、語文老師首先是熱愛語文的人。語文是充滿著靈氣、靈動的,經典的文章之所以撼人心魄,是作者為此投入了生命般的熱情。我們語文愛好者也應該有這種精神。儘管外界的誘惑太多,但真正地愛著我們的語文,就要為她獻身,不要僅把她當作可以掙飯吃的職業,而應該當作值得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創造令我們感到欣慰和滿足的教學藝術。

二、做一個性情中人。常聽到一些語文老師說:我特別喜歡這篇課文。這就是性情中人。試想一想,你自己都不喜歡這篇課文,如何感染學生來喜歡?換句話,你自己都不喜歡,僅僅為了完成任務,或趕教學進度,你如何激情飽滿地來上這篇課文?白開水一樣地將這篇課文講完了,學生又能得到什麼呢?語文給人理想,但不能帶來當下的現實利益;教語文的人必須是一個性情中人。在教《醉翁亭記》的時候,我覺得我就像文中的歐陽修,和自己的百姓徜徉在山水之間,講到盡興處,情不能抑,自己一遍遍吟詠,完全自我陶醉在“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境界中,真不知何為醉翁,何為自己也!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上學期我擔任了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剛結束的九年級教學相比,八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我好好反思。我們都知道八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八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七年級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七年級年級剛剛從國小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直到現在,我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最近,我發現,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令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這些障礙,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裡,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我意識到:要處理好培養求異思維與培養求同思維的關係。不是想法、說法越新越好,越與眾不同越好。關鍵是要說真話,說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國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

反思語文課堂中的幾種現象:

1、自主的價值在於學生自主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教師的主導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夠的鋪墊,學生已經知道自己應該學什麼。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對一個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過程可也不能忽略結果,探究的目的是為了問題解決。

3、盲目活動很可怕。雖然新課標強調對話,認為閱讀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並不等於在課堂中閱讀理解的過程以教師、學生的一問一答來完成即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4、語文學科要有語文學科的特色,語文的文學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視。盲目綜合,把語文上成科普課、生物課、思品課不可取。不管在課上擴充的是什麼材料採用的什麼活動,其落腳點都必須為聽說讀寫服務,為積累語言,沉澱語感服務。

5、課本不能丟。不能拿著新課標中提倡“否定‘課本中心’”的說法當尚方寶劍,完全忽視文字本身所承載的價值觀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謂的“新意”“創新”還有什麼意義?純粹的“大膽的說”進而“編造的說”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後,語感和語言的挖掘從何談起?

沒有反思,就沒有進步,沒有課前、課中、課後的一系列反思,就沒有精彩的課堂教學,就沒有不斷成長的生命活力。只有不斷的反思,不斷的改進,不斷的完善,教學質量才會不斷的上升,幼小的學生才會茁壯成長。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新學期的第一次彙報課結束了。

我們本次執教的課文為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浪之歌》一文。這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的散文詩《組歌》的其中一首。是敏感的詩人以象徵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聲的美文。

或許有礙於自己平時的閱讀傾向,或許受到“期待視野”的負遷移作用,我在初讀文章之後竟茫然不知其所云。於是又連讀三遍,之後似乎對作者通過海浪與海岸這對情人形象所要傳達的情感才有所領悟。這樣的閱讀經驗,使我對教授此文有些惴惴不安起來。

於是,在做教學設計時,我謹記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儘量順著他們的感性思維一點一滴引導,逐步向上攀升進入對文字思想內涵的理解。首先,在匯入部分,用孩子們生長在沿海城市的生活經驗,喚起他們對大海那些熟悉的記憶。接著通過朗讀,整體感知浪是以海岸的情人形象出現,讓學生明白文中的浪所唱的首先是她與海岸的一首熾熱的情歌;然後深入文字,作鑑賞品讀,進一步領會浪還是一個“人間世界的守護者”的形象,而她所唱之歌的深層含義則上升到一首寬廣博愛的讚歌。從而總結出作者通過這篇散文詩所要表達的對世間萬物所懷的博大的愛。這樣由淺入深的學習探究過程,大概能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通過前後兩次的授課實踐,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但其中仍出現了不少問題。首先,問題還在於課堂不夠形象、生動。匯入部分原本完全能要學生調動最大的生活經驗,進入與海浪、海岸的溝通,但由於我沒有給學生以視覺化的大海情境和形象化的海浪聲音,造成原本熟悉的海遠離學生的課堂學習。而在問題設計上,教師的語言尤欠生動,過於理性和生硬,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其次,對文字主題的探究還不夠全面。第一次授課時,我在引導學生挖掘這首散文詩的第二個層面的主題時,對作者紀伯倫做過相關的簡介,但沒能結合他的身世和經歷,從詩人與祖國的情感方面來探究。雖然這點在第二次授課期間得到了補充,把它插入在第一層面主題與第二層面主題之間。但從課堂的總體架構來看,這部分內容的加入破壞了課堂設計的整體性,有點“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的感覺。而這個愛國主題又不得不說,因此左右為難,最後只能將愛國主題放在最後——由詩人出生地環境與文中的海的環境做一聯絡,再用創作背景的相關說明做一個巧妙的過渡並出示詩人流亡海外,為祖國的獨立而奔走呼告的經歷,那麼讓學生理解文中所表現的那份對國土的思戀和赤子深情便水到渠成了。所以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還要學會對課文相關資料與課文內容的結合與轉化運用。而有時一個巧妙的過渡就能讓左右為難的事變成兩全齊美。這也是師傅經常向我強調的。

最後,就是朗讀問題。總所周知,語文學科的朗讀非常重要,更何況是這樣優美的散文詩。雖然知道教師的朗讀能夠帶動學生的品讀,調動學生的情感。但是,在我們自己做學生時,默讀、速讀已經成為習慣,對於高聲朗讀確乎十分陌生。然而我還是相信“勤能補拙”這句話,反覆的練習定能夠提高我們現有的朗讀水平。

以上是我通過本次彙報課所得的反思和感悟。但是,對於《浪之歌》這樣的散文詩,從作為一名中國讀者的角度去考慮其手頭上的文字本身的優劣,我認為還是有待商榷的。倒不是對紀伯倫這樣偉大的詩人及其作品有所非議。然而,再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要被介紹到中國,必需先被翻譯成中文,而漢語的語義和語境畢竟不同於英語、法語等拉丁語系,部分帶有文化背景和民族審美意識的東西是無法被完整地翻譯的,就像中國的《紅樓夢》,再好的英美譯本也無法傳達其深藏於文字字裡行間的東方民族文化的精髓。更何況譯者本身又有自己的思想傾向,在他們翻譯的過程中就已經給文字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色彩,因此總不如讀原著來的更加原汁原味些。而我們課本中的《浪之歌》,在部分語句翻譯的遣詞用句方面有一些值得改進之處。因為,有些語感強的學生就在朗讀這篇散文詩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覺得譯者用詞不夠恰當。

當然,凡事不能處處求完美。就像我們的課堂一樣,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八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比如,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閱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習作中不拘形式的要求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

1、給優生以雄心

優秀的學生有他紮實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還有獨道的學習方法,基於這些優越的條件,我要求學生擁有的是雄心壯志,要定下更遠更高的目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郭優和牛夢曉是極具語文天賦的兩位女生,她們的語文學習興趣濃烈,文筆優美,閱讀鑑賞及審美能力都很強,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老是給她們灌輸要爭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闖的勇氣和決心,因此,在兩年的每次考試中,她們都能考出好分、1、對好生注入嚴厲的情感而非寵愛

常言道,嚴是愛,鬆是害。我對學生要求嚴格,愈是好生,我更是當面說壞話,背後說好話。在我的班上,優生沒有趾高氣揚的神態和養尊處優的病態,因為他們跟所有同學是同等的,有時甚至更苛刻些。佔偉同學曾因少做一道閱讀題在全班同學面前作檢討,黨展紅同學因寫錯一個字而被罰寫一百遍,劉雪峰同學因重理輕文被罰向全班同學做思想剖析等,這些同學因為受到了嚴厲的“懲罰”而改正了自己的壞習慣,經過努力在本次語文測試中都取得了90多分的高分。

2、給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總是吊在中間,因而好多易滿足的同學也就樂於呆在這個位置,平平而過,懶懶散散,消極地對待自己的成績。針對這種心理,我給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勵他們通過努力還可往上一些,我把他們歸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趨勢,因而好多學生恢復了信心,他們努力趕超,擴大了優生的範圍。對中等生關愛非慢怠,在我所帶的班中,有這樣一類女生,語文成績較好,但理科成績弱,總名次總是上不去,因而也沒了位置,失去了信心。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我找她們談心,肯定她們的長處,教會她們協調各科的關係,樹立她們單科精品意識。我常常拿巴東的.名人、著名文藝導演周龍然的事例開導啟發她們,要發揮自己的優勢科目,不放棄自己,因此,這類同學的語文成績也上升極快,教學反思《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3、給差生以上進心

在一個優秀教師的眼中,學校中應該沒有“差生”,只有學有困難的學生。我尊重這類學生。努力激發他們的上進心,“我並不比別人差”,“我還有優於別人的長處”。我班有個叫黨淵博的同學,學習上一竅不通,但他會用電腦,因此我常常在語文課上穿插資訊科技知識,讓他表演,獲得大家稱讚,還有一位張萬春同學,學習極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難題(也許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機會大肆渲染,鼓勵他,促使他上進。這樣,這些所謂的差生有了一點學的甜頭,也就多了一點學習的勁頭了。對差生包容而非放棄,寧永鵬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差生,但我對他採取了包容的態度,允許他課堂上犯一點點小錯誤,如聽課走神,作業做不完等,但我並沒放棄他的求知,上課要求他抄課文、練字,45分鐘並不白白浪費。這個孩子儘管成績差,但國中兩年來從沒拖欠過作業,其實也是一個可愛的學生。

二、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直到現在,我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最近,我發現,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令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這些障礙,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在閱讀和作文教學中,我意識到:要處理好培養求異思維與培養求同思維的關係。不是想法、說法越新越好,越與眾不同越好。關鍵是要說真話,說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國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

反思語文課堂中的不足:

1、在處理已有的知識與傳授的知識的時候,有時不能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係。

2、對部分教材內容把握不全面、有時只求形式,忽視了內容實質。

3、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學難重點處理的有偏差。

4、盲目活動很可怕。雖然新課標強調對話,認為閱讀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並不等於在課堂中閱讀理解的過程以教師、學生的一問一答來完成即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1、學習中華“和”文化,理解其深刻內涵與現實意義。

2、合作探究學習“和”文化,理解古今“和”多樣化的思想內涵。

3、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促進個人、家庭和諧,構建和諧環境。

一、匯入新課

中國曆來有和氣致祥、和衷共濟、和顏悅色、和藹可親、和氣生財、和和美美、琴瑟和諧、家和萬事興、人和百業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語。同學們發現沒有,在這些含義豐富的詞語中都包含了一個“和”字,“和”到底是什麼?對我們傳統文化的影響為何如此巨大?“和”文化在今天又被賦予了怎樣的含義?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談談“以和為貴”!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探“和”之義(說故事)

1、“和”故事接力賽。

教師先引入故事,鼓勵學生將自己蒐集的故事也大聲分享出來。

師:《羅威飼犢》

漢代有個人叫羅威,鄰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莊稼,他和鄰居交涉,鄰居不予理睬。羅威並沒有火冒三丈,而是想,問題的焦點在牛,就從牛身上去尋找解決矛盾的途徑吧。於是,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後悄無聲息地堆放在鄰居家的牛圈前。牛一聞到鮮嫩的青草,就大嚼特嚼起來,吃飽了就睡覺,再也不去吃莊稼了。鄰居每天起來,總看到牛圈前有一堆青草,頗感納悶,經觀察,知是羅威所為,頓覺愧疚,從此對牛嚴加看管。“羅威飼犢”的故事也就傳為美談。

師:老師講的故事就是《羅威飼犢》,那我們“下一棒”誰來講呢?

生:《司馬徽讓豬》

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是東漢末年一位善於識拔人才的有名學者。有一次,鄰居走失了一頭豬,因為司馬家的豬和他走失的豬相似,就誤認為是他家的。司馬徽並不爭辯,說:“是你的你就拿去。”鄰居便毫不客氣地把豬趕回家。過了幾天,鄰人從別處找到了自己的豬,很抱愧地把誤認的豬送還司馬徽。司馬徽不但沒責備他,反而說鄰里間發生這類誤會並不奇怪,還讚揚他懂道理、知錯能改。鄰居聽了十分感動。

生:《楊翥(zhù)賣驢》(具體故事內容見電子資源)

生:《於令儀寬偷》(具體故事內容見電子資源)

師:同學們一起分享了這些“和”的故事,和善、和諧也是中華文化一直追求的。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有兩個觀點極具現實價值:一個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一個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中國傳統文化歷來主張平衡和諧,“以和為貴”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徵和基本價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對“和”這一理念的具體闡發。

小結:從哲學意義上講,“和”是和諧,是統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內在的,“同”是具體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那麼,怎樣才能達成“和”的局面呢?實際上,孔子已為我們指明瞭答案——“不同”,也就是不強求一致,不重複別人。只有在大目標不衝突的前提下,承認差異,包容差異,乃至尊重差異,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榮。

2、由“和”故事聯想到現在我們所提的“和”文化。

明確:“和”文化也是和諧文化,是以和諧的內涵為理論基礎的文化體系,是中國乃至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思想文化,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前提條件。只有在和諧文化的引導下,才能創造出和諧的政治與和諧的經濟;只有用和諧文化培養出來的人,才能自覺地去建立和諧社會。

目標導學二:尋“和”之用(談看法)

戰國時有“將相和”的美談,清朝康熙年間又有“六尺巷”的故事,“以和為貴”的故事層出不窮,和和睦睦是我們社會和諧的追求,請你就這些故事談談你對“和”的社會意義的.理解。

明確:“和”的思想,在我們生活當中多用於調和人際關係,解決各種糾紛,大到國家安全問題,小到校園學生之間的摩擦,林林總總,歸結為一句俗語,即“和為貴”。“和”在生活中是“和睦”“和氣”等義,不管是“將相和”,還是“六尺巷”,對我們為人處世都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目標導學三:為“和”宣傳(擬標語)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英的這首打油詩,可以看作一則詮釋“和為貴”的精彩標語,我們平時也會經常看到各種各樣的標語,標語對宣傳主張、倡導行為、製造氛圍等有著特殊的作用。今天我們一起探討研究了“和”文化,學以致用,請同學們也創作幾條以“和”為主題的宣傳標語。

明確:①和為貴,善為本,誠為先②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③和以處眾,平以養心,獨以思己④居家貴和睦,近鄰勝遠親⑤和諧使宇宙運轉不停⑥如果你不同意別人的說法,至少不要和他人爭執⑦促進和平的人受人景仰,挑起摩擦的人遭人嫌惡⑧持久的成功建立在和諧的人際關係之上⑨機器的摩擦耗費成本,人際的摩擦損耗心靈

教學反思

可取之處此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在課前讓學生做了預習,並將全班同學分成了若干學習小組,有利於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交流,這符合我們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

不足之處在活動中,關於學生參與度及參與效果等問題,缺乏一些行之有效的評價方式。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與朱元思書》這篇課文,篇幅短小,語言優雅,所以對這篇文章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讓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養這種能力,首先要做到:讀懂文字並能順暢地朗讀以至成誦。對於朗讀的指導,首先在預習之前,我先將課文給學生範讀一遍,要求學生在這一遍裡標註字詞的讀音及停頓,然後要求他們回去將課文讀熟。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要學生將課文讀熟,並按照一定的節奏來讀,那大體意思也就懂了。指導學生在朗讀中語速放慢,在朗讀中有一定時間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這篇文章的難點在於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論世務者,窺谷忘反”兩句的.理解,由於學生現在生活閱歷的限制難以理解此中的深意,如果刻意深析,可能效果更差。所以在賞析時,只要求學生掌握字面上的意思,在此基礎上,介紹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個人經歷,以及這兩句在文中側面襯托景物的優美的作用。對學生能否理解其含義不作明確硬性要求。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三峽》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佳作。雖然編者認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認為古人竟然能用這樣優美的文筆對祖國的河山如此謳歌,真讓我歎為觀止。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或許是中國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謝靈運這樣,陶弘景也這樣,蘇軾也這樣,更不用說陶淵明、酈道元這些人了。酈道元在三峽中著重寫了三峽雄奇壯麗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連綿而高峻,挺拔而秀麗,彷彿是鬼斧神工雕琢出來的一樣。你看:“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見倒影,寂靜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悽婉。在酈道元的眼中,山彷彿成了容載萬物的容器,讓那高峽容括所有水的美,水彷彿也有了靈性,“清榮俊茂,良多趣味。

在講課過程中,我將自己朗讀的感受與學生交流,談三峽的美,談我到過三峽後的感受,但當我讓學生談自己閱讀課文的感受的時候,學生只能感受到皮毛,只能說出寫了三峽的四季,寫了三峽的山山水水,卻不能深刻體味作者對三峽的讚美。

我想,這或許是因為學生沒有到三峽的緣故吧。如果他能到三峽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樣了吧!

當然,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比如課文裡有趙州橋,有盧溝橋,有故宮博物院,有蘇州園林,有錢塘江大潮,有西湖,學生不可能都去過,甚至我都沒有全去過。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我們學習課文並不代表我們一定熟悉課文的.材料。讀書與實踐是兩回事,但是,如果學生長大,能有機會見識那些勝景,他又對這些景物有深刻的認知,感受應該不同吧。

文言文的學習,我們向來都是注重在識記,記住作者,記住文學嘗試,記住字詞翻譯,記住的中心,記住文句的分析,記住一些“為什麼”和“答案”。其實,我認為,光靠記憶,文言文學習的熱情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情會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嘗不是語文教學的悲哀?

所以我嘗試著讓學生來給三峽進行描述,寫些導遊詞,做些繪畫,加入些詩詞,做點朗誦。但矛盾又出現了,學生根本就做不聊,他們寫不出導遊詞,也畫不了畫,更不能在畫上新增自作詩詞,當然朗誦可以進行,可只有別人的,什麼時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在教胡適的《我的母親》時,我課前讓學生欣賞了滿文軍的歌曲《懂你》,有的同學不自覺地跟著輕和著,那樣的投入,那樣的認真,我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母愛,一個飽含溫柔深摯情意的永恆話題,的確,無論是年長年少,還是天涯海角,單飛後心和另一端永遠牽掛的是對母親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胡適的人生經歷,去感受對愛的力量。”現在,我們滿懷深情地出聲朗讀這篇飽含對母親感激、懷念的文章。

同學們放聲地朗讀著,不時也動著筆在書上圈點著,可我觀察到,大多數同學只是機械地讀著,甚至有的讀幾個自然段就停下來搞小動作,老師看時在裝模作樣地接著讀,一問,同學們說,反正一會兒老師分析課文時跟上記就行了。哪個自然段老師在結構分析中都有標註,何必浪費時間和感情去讀呢?我恍然大悟,原來學生是這麼想的,怪不得在考試中,語段分析看似很簡單,有些學生答得文不對題,我終於明白,學生在課堂上只是充當了“記者”的身份,沒有把自己當作是真正的“學者”,掌握了同學們的動向,我改變了以住的`教學方法,嘗試著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首先,讓學生主動地憑著自己的閱讀敏感去認知,自主地帶著自己的思想去探索,從文中感悟,從文中入情,用“讀”帶動“品”和“悟”。其次,教師不應該將自己對文字的理解原封不動地傳授給學生,而是承擔著閱讀指導的責任。教師不是傳授知識的權威,而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夥伴和指導者。第三,教師應該幫助學生使閱讀過程發現、質疑、思考和探索,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使學生成為真正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