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簡易方程》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1

記得我以前上學的時候,解最簡單的方程的方式是這樣的:比如方程+5=8就是方程=8-5,方程=3。那時覺得很好懂,但是現在五年級課本上是這樣的:方程+5=8,方程+5-5=8-5,方程=3。看起來比較複雜。開始接觸到這個課程時看到教材例題中的解法感覺很疑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新課程的“解方程”教學要“繞遠路”?如果單單從簡單的加減乘除的方程來看,第一種方法無疑是簡單易懂而且步驟少,而第二種方法就相對複雜了。那教材這樣改的.目的是什麼呢?深入研究教參後我體會很深,明白了新課程數學教學要“瞻前顧後”的道理。

新課程的改革,更加註重知識的遷移和聯絡,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說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學是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決的,學生只要掌握了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減數=被減數-差,被減數=差+減數,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除數=被除數÷商,被除數=商×除數這些關係式,不管是簡單的還是複雜的方程都可以用這些關係式去解。而我們新教材卻完全不是這種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即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不變,和等式的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0除外),等式不變進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規律教學得到位,這樣就能把等式性質掌握好,等式性質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來也有規律可循了。於是,我在教學時充分地利用天平實物以及課件讓學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規律,從而順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質。這樣在解簡易方程時學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數加(或減)一個數時,只要在方程的兩邊同時減(或加)同一個數,未知數乘(或除)一個數時,只要在方程的兩邊同時除(或乘)同一個數即可。一般不會出現運算子號弄錯的現象了。所以雖然複雜,但是更容易掌握。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2

《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改變了國小階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學要求,採用了等式的性質來教學解方程。現將解方程的新舊方法舉例如下: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據運算之間的關係:一個加數等於和減另一個加數。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1:等式兩邊加上或減去相等的數,等式不變。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學參考書):

新教材編寫者如此說明:長期以來,國小教學簡易方程時,方程變形的依據總是加減運算的關係或乘除運算之間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教學解方程。國小的思路及其演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因此,現在根據《標準》的要求,從國小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為基礎匯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為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加強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

從這我們不難看出,為了和中學教學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麼,國小生學這樣的方法,實際操作中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這樣的改革有沒有什麼問題?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真的出現了問題 。

1.無法解如a-x=b和ax=b此類的方程

新教材認為,利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後,解象x+a=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為等式兩邊同時減去(加上)a;解如ax=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為等式兩邊同時除以(乘上)a。這就是所謂相比原來方法,思路更為統一的優越性。然而,它有一個相應的調整措施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迴避掉了。原因是國小生還沒有學習正負數的四則運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a-x=b,方程變形的過程及算理解釋比較麻煩;而ax=b的方程,因為其本質是分式方程,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適合在國小階段學習。

我認為為了要運用等式基本性質,卻迴避掉了兩類方程,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迴避這兩類方程,新教材認為並不影響學生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因為當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時,總是要求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認為,這樣的處理方法,有時更會無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發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貴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

合理的做法應是設桃子每千克X元,從順向思考,列出方程為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編排,因為學生現在不會解這樣的方程,所以要根據數量關係,轉列成5X+0.5=2.53之類的方程。又如:課本第62頁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歲,小明Х歲,爸爸40歲。很多學生根據爸爸比小明大28歲列出40-Х=28,可是無法求解,所以又轉成Х+28=40。

很明顯,第二個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違背的。我們知道,方程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未知數參與進式子,使考慮問題更加直接自然。為實現這個目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列式時應儘量順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難度。這是體現方程方法的優越性必然要求。事實上,如果學生能夠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說明他已經非常熟悉其中的數量關係了,此時,用算術方法即可,哪還有列方程來解的必要呢?我們又怎談引導學生認識方程的優越性呢?

我們不難看出,根據現實情境列方程解決問題,X當作減數、當作除數,應當是很常見、很必要的現象。要學生學會解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學要求,這是不應該回避的,否則,我們的教學就會顯得片面和狹隘。

2.解方程的書寫過程太繁瑣

教材要求,在學生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時,方程的變形過程應該要寫出來,等到熟練以後,再逐步省略。這樣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帶來了書寫上的繁瑣。

因為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每兩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變形。這相對於簡單的方程,尚沒什麼,但對一些稍複雜的方程,其解的過程就顯得太繁瑣了

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國小裡學習等式的基本性質,並運用它來解方程,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許多的現實問題。那麼,如果說用算術思路解方程對國中學習有負遷移,需要改革,現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同樣出現問題,那我們又如何是好呢?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3

開學兩週了,經過開學後的適應,教學工作已經逐步進入了正常軌道。其實說是適應,只是我的適應,孩子們並沒有表現出所謂的"開學綜合徵",開學近兩週他們都表現得很棒!本來剛開學,擔心孩子們收不迴心來,一直佈置很少的一點家庭作業,甚至有時候只是佈置預習而已。當然,這樣做也許也確實讓孩子們能逐漸進入學習狀態,避免出現開學倦怠或反感情緒。

在知識方面,原來擔心孩子們對方程會有不適應或抵制情緒,結果孩子們都表現不錯。方程解法的繁瑣並沒有讓孩子們感到厭倦,因為雖說解方程書寫步驟較多,但規律明顯,順向思維不需要過多的思維過程,抓住關鍵詞列方程就迎刃而解了。最近主要的問題是形如12-X=5或56÷X=14這樣的方程,用等式的'性質來解很彆扭,而用傳統的方法又怕孩子混淆。其實這個問題教材在設計時早有考慮,原則上這種型別的方程不做要求,因此課本上並沒有出現這樣的題目。但孩子們在解決問題時自己會列出這樣的方程,只好臨時先提醒孩子儘量避免列出X在減數或除數位置上的方程。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要刻意迴避這種問題,而是考慮到孩子們對現在的方法還不夠熟練,不宜教給他們另外一種全然不同的解法,這個問題且等孩子們熟練掌握瞭解方程的方法後再說吧!反正教材是不要求做這種題的。

還有個問題就是在解決問題時,算術方法與列方程的選擇。最近一直在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所以孩子們想當然地每道題都列方程解答。教材上雖然有一道題目是指導孩子體驗理解用算術方法與方程方法解決問題的區別,能直接套用公式或順向思維列式的就直接用算術方法解決比較簡捷,用逆向思維考慮的問題可以用方程解決比較簡捷。可能是由於初學,或者因為沒有養成認真分析數量關係的習慣,孩子們在這方面還比較困惑,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指導孩子們逐步理解和掌握。慢慢來,不要急。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4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悟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簡單的數量關係。我由視訊匯入,通過撲克牌,讓學生自主發現,字母可以表示數,並在一定的情境中表示一個確定的數。提出:新學習的內容裡面的字母還表示一個確定的數嗎?讓學生帶著這樣一個疑問進入新課。

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我以學生感興趣的哆啦A夢和時光機貫穿始終。兒歌這一環節讓學生再次感受用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介紹數學家韋達,讓學生感受悠久的`數學文化。最後欣賞生活中的字母圖片,讓學生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整個課堂趣味性十足,環節顯得不那麼枯燥。但也有不足之處:

(1)在讓學生用一個式子表示出爸爸的年齡時,我提的問題不具有引導性。所以,我在巡視的時候,能列出式子的同學很少。

(2)在練習這一環節,我只關注了學生做題的結果,忽略了學生做題的過程。應該讓他們自己說一說做題的思路,過程。

(3)在小結的時候,我提的問題有點抽象,不夠直白,學生不太明白什麼意思,所以很少有學生能答上來。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5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現象,悟出等式的性質變化。

在學習中,我以多媒體中天平的平衡來呈現等式的性質,學生能直觀形象的理解性質,平衡的條件是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體到方程中應用起來學生感覺活動是獲取真知的有效途徑,通過以上的活動,學生可以很順利地得出結果:天平的兩側都加上相同的質量,天平仍平衡。

二、等式性質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課堂上學生對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們原有的經驗中更喜歡用加減法各部分的關係來解,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優越性,從而養成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習慣。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其實學生是非常主動的,他們總覺得天平能啟發著他們去解決這麼神奇的方程,孩子們對方程都有一種難以割捨的好奇心。

新課程的改革,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說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雖然說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但是也讓我感到了許多困惑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45—X=23 24÷X =6等型別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較熟練地利用等式的方法來解方程,但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方程之後,書本不再出現X前面是減號或除號的方程題了,學生在列方程解實際應用時,我們並不能刻意地強調學生不會列出X在後面的方程,我們更頭痛於學生的實際解答能力。在實際的方程應用中,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很顯然這存在著目前的侷限性了。對於好的學生來說,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後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

2、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以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們列方程時怎麼避免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出現等等。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6

解方程是數學領域裡一塊兒重要內容,在實際生活中,學會了列方程解決問題之後,很多不易用算術方法解答的習題,卻能列方程很容易地解答出來,這足以說明列方程解決問題比算術法解決問題有非常明顯的優越性。

今年我教的是四年級,所用教材是青島版五四制教材,第一單元就出現瞭解方程的內容,這部分教材我已經教學了四遍了,按理說這第五次教學這部分內容應該是易如反掌、揮灑自如,可是面對新教材的設計,我這個五年不教學高年級的老師卻有了很大困惑----本教材的教學設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而出乎我預料的則是借用天平演示使學生感悟“等式”,知道“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都乘或除以同一個非零的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從而使學生進一步從真正意義上理解方程的意義,並學會運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在以前幾輪教材中,學習解方程之前都是先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被減數=減數+差;減數=被減數-差;被除數=商×除數;除數=被除數÷商等關係式來求出方程的解,就連我自己小時候學習的解方程也都是根據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求方程的解的。

開始我有些懷疑,以為只有青島版五四制這個版本的教材利用了等式的性質教學的,於是急切的開啟電腦找到各種版本的電子教材翻看這部分內容,卻發現各種版本的教材設計思路是一樣的,都是先學習等式的基本性質,接著再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為了徹底弄明白教材的編寫意圖,我又找到了這幾個版本的教材所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翻看,新教材編寫者大致都是這樣解釋的:長期以來,國小教學簡易方程時,方程變形的依據總是加減、乘除運算之間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教學解方程。國小的思路及其演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因此,現在根據《標準》的要求,從國小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為基礎匯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為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加強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看了這些內容,我才從思想上認可了這種設計思路,原來是為了使國小教學解方程和中學教學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

理解了教材的設計意圖,我開始強迫自己扭轉老的教學思路。結果學生因為是初次接觸,課堂上學習的'竟是那樣的有滋有味。但在後面的教學中,我漸漸發現採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給學生帶來的竟然是區域性的銜接,而存在區域性的銜接對學生會更困難。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雖然有所下降,卻把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的方法單一化了。教材有意避開了形如a—x=b a÷x=b等型別的題目,不教學此類方程的求解方法,因為這類題目如果採用等式的性質來解非常麻煩。很顯然採用等式的性質這種方法教學國小階段的解方程目前存在著很大的侷限性。

但在教學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我們又不能避免學生在列方程時,依然出現形如a-x=b和a÷x=b的方程,特別是我們不能刻意地給學生強調不能列出x在後面做減數或做除數的方程,如果這樣強調,學生心中會存在很大的疑惑,當學生列出這樣的方程時,我們更頭痛於學生求解能力的侷限性。

鑑於以上原因,課堂上我採用了新老教學思路結合使用的方法,先從教材中的新思路運用等式的基本性質教會孩子解較簡單的方程,以便於日後國中學習時順利接軌,同時對於國中學習“移項”也能順利接收。但是面對現在四年級孩子的思維及接受能力,我再利用老教材的教學思路“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教給孩子解方程,至少這樣能讓我的學生會解各種型別的方程,特別是有利於孩子們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他們不會再被“以乘代除”、“以加代減”的思路困擾著列方程,並且列出來還能順利解這個方程。

我個人以為,這樣用新舊方法結合著教學,既能讓學生為以後的學習做好銜接,形成綠色的通道,同時又體現解決同一問題方法、思路的多樣性。通過學生的課堂作業,我發現教學效果出奇的好。

通過解方程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感到不論你的教齡有多長,你對同一教學內容教學了有幾遍,每次教學都需要教師靜下心來好好的研究教材教法,這樣才能用最適合學生未來發展的方法去教學生。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7

本課為人教版第四單元教學內容,本教材解方程方法利用了天平平衡的原理,採用了等式的性質來教學解方程。形如x±a=b一類的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一學生很容易解決,形如ax=b與x÷a=b一類的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二學生也很容易解決。但行如a-x=b和a÷x=b此類的方程,學生就無從下手了,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變形的過程及算理解釋比較麻煩。解決問題時當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時,我就要求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覺得迴避這兩類問題不是很好的方法,否則,我們的教學就會顯得片面和狹隘。如:一共有128人平均分成Х組,每組8人,學生們都不假思索地列出了128÷x=8,但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學生就不會解,但你也不能說這個方程列錯了呀。

因此我當有學生列了a-x=b或a÷x=b的方程時,我藉機教了利用算術思路解方程(被減數=差+減數,被除數=商xx除數)介紹老闆教材的`解方程的方法。基礎好的孩子就容易接受新的方法,而基礎差的孩子就還是無法解答此類問題。

另外教材要求,在學生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時,方程的變形過程應該要寫出來,等到熟練以後,再逐步省略。這樣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帶來了書寫上的繁瑣。因為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每兩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變形。這相對於簡單的方程,尚沒什麼,但對一些稍複雜的方程,其解的過程就顯得太繁瑣了。

看來教材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來解簡易方程也是存在著一些問題,不知各位老師有什麼好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請不吝賜教!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8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現象,悟出等式的性質變化。

在學習中,我以多媒體中天平的平衡來呈現等式的性質,學生能直觀形象的理解性質,平衡的條件是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體到方程中應用起來學生感覺活動是獲取真知的有效途徑,通過以上的活動,學生可以很順利地得出結果:天平的兩側都加上相同的質量,天平仍平衡。

二、等式性質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課堂上學生對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們原有的`經驗中更喜歡用加減法各部分的關係來解,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優越性,從而養成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習慣。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其實學生是非常主動的,他們總覺得天平能啟發著他們去解決這麼神奇的方程,孩子們對方程都有一種難以割捨的好奇心。

新課程的改革,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說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雖然說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但是也讓我感到了許多困惑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45—方程=23 24÷方程=6等型別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較熟練地利用等式的方法來解方程,但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方程之後,書本不再出現方程前面是減號或除號的方程題了,學生在列方程解實際應用時,我們並不能刻意地強調學生不會列出方程在後面的方程,我們更頭痛於學生的實際解答能力。在實際的方程應用中,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很顯然這存在著目前的侷限性了。對於好的學生來說,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方程在後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方程,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

2、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以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方程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們列方程時怎麼避免方程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出現等等。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9

新課程的改革,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說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雖然說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學是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決的,學生只要掌握了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減數=被減數—差,被減數=差+減數,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除數=被除數÷商,被除數=商×除數這些關係式,不管是簡單的還是複雜的方程都可以用這些關係式去解。而我們新教材卻完全不是這種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即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不變,和等式的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數(0除外),等式不變進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規律教學得到位,這樣就能把等式性質掌握好,等式性質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來也有規律可循了。

於是,我在教學時充分地利用天平實物以及課件讓學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規律,從而順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質。這樣在解簡易方程時學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數加(或減)一個數時,只要在方程的兩邊同時減(或加)同一個數,未知數乘(或除)一個數時,只要在方程的兩邊同時除(或乘)同一個數即可。一般不會出現運算子號弄錯的現象了。

為新課奠定了基礎。在突破重難點時,我設計藉助天平理解解方程的過程,當學生根據例1圖意列出方程X+3=9時,我把皮球換成方格出現在大螢幕上時,問學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平上應如何操作?”由於問題提的不符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學生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我連忙糾正問道:“天平左邊有一個X和一個3,怎麼讓方程左邊就剩下X呢?”學生馬上回答:“減去3。”師:“天平右邊也應該怎麼辦?”生:“也減去3”師:“為什麼?”生:“天平的兩邊同時減去相同的數,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我因勢利導地使學生學習解方程的方法及書寫格式。課堂練習時間也不充裕,致使擴充套件思維題學生沒時間去思考,沒有達到預想的課堂效果。一節課雖然結束了,卻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經過認真反思總結如下:

一、教師要進入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教師要鑽研教材,要吃透教材,準確、全面的弄清教材的精神實質,確定重點難點。但不僅這些,教師還要走出教材,縱觀教材前後知識間的聯絡,橫看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體系的位置,對本堂課所教知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應起的作用有個清晰的認識。教師進入教材是基礎,走出教材是目的。惟有如此,才能幫助學生對當前知識進行整合與延伸。

二、教師要善於捕捉教學中的生成性內容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的活動往往會激發出來新的生成性內容,有的內容是學生遺忘的舊知,這時,我們應該幫助學生啟用舊知;有的內容又是超越了本堂課的教學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拓展延伸。生成性的內容它源於教材,又超越於教材,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三、教學要前瞻後顧

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管你任教哪一年級,你都應對數學教材有一個系統的認識。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把本冊教材的知識掌握紮實,還要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系統。把以前學過的知識與當前知識聯絡起來,對當前知識又要有拓展延伸的可能。

四、精心的安排練習題

解方程這部分教學內容與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在方程的解法上,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學生在理解和運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難,而且本部分教學很是枯燥無味,於是我加入了闖關的情節,精心的安排練習題。當講授完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後,馬上進行了“填空練習”,這四個練習題的`安排也是經過精心考慮的:第一個方程中的數是整數,與例題相符合,較容易。第二個方程中的數變成小數,難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個方程,又有所變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沒有變的。從課堂的教學和課後的練習看,學生對解方程掌握的還不錯。

但本節課不足之處在於最後留的時間過少,檢驗的格式沒有完整的交給孩子們。可內心矛盾:檢驗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必須要重視其格式嗎?

總體來說,喜歡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喜歡聽孩子們說:“我還想上數學課。”

《解方程》是人教課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和方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新課程的解方程一改以往的由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的引入方法,運用更能讓學生明白的天平平衡的原理來引入。解題的基本原理從未改變——等式的基本性質,即:方程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除以或乘以同一個不為零的數,方程的兩邊仍相等。

這節課內容不是新內容,但方法卻是新方法,我認為設計教學時應將“方程的解”和“解方程”這兩個概念放到例題1的後面引入,能使學生對概念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

教學中我先利用課件演示了天平兩端同時加上或減去同樣的重量,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讓學生直觀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為學生遷移類推到方程中打基礎。然後出示例1,讓學生列出方程x+3=9,用課件演示x+3個方塊=9個方塊,提問:“如果要稱出x有多種,改怎麼辦?”,引導學生思考,只要將天平兩端同時減去3個方塊,天平仍平衡,得到一個x相當於6個方塊,從而得到x=6。你能把稱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嗎?大部分學生快速的寫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於是我問:為什麼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3,而不減去其它數呢?學生沉默,終於有兩雙小手舉起來了,“為了得到一個x得多少”,我又強調了一遍,我們的目標是求一個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餘的3減去,為了不耽誤更多的時間,我沒有繼續深入探究。接下來教學例2,同樣我利用天平原理幫助學生理解,在學生說出要把天平兩端平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礎上,我用課件演示了分的過程,讓學生把演示過程寫出來,從而解出方程,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總結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質:方程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除以或乘上同一個不為0的數,方程兩邊仍然相等。當學生的解題方法得到了教師的肯定,讓學生明白這種解題方法的優缺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按理說,只要稍加類推,學生應該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來的練習卻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數成績較好的學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幾乎不會做,甚至動不了筆。問題出在哪裡?經過認真反思總結如下:

一是從天平過渡到方程,類推的過程學生理解不透,天平兩端同時減去3個方塊,就相當於方程兩邊同時減去3,這個過程寫下來時,要強調左右兩邊原來狀態保持不變,要原樣寫下來,如果這樣的話就不會造成有的學生不會格式;

二是對為什麼要減去3討論不夠,雖然有學生回答上來了,我應該能覺察出學生理解有困難,課件和天平能讓學生懂得方程兩邊要同時減去相同的數,至於為什麼這裡要減去3卻還似懂非懂,如果當時舉例說明也許很有效果,比如:x—3=6,我們該怎麼辦呢?學生通過對比討論,就會發現我們要求出一個x是多少,就要根據方程的具體情況,若比x多餘的就要減去,不足x的就要補足,這樣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備學生環節出現差錯,這部分內容應該不難,但學生的現有基礎是確定教學方法的基礎,從教學效果看,我明顯做的不夠。

四是教學內容確定不恰當,本來我是想,上公開課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學,既有加減,又有乘除的,只教學加法和乘法的,減法和除法的解法,讓學生通過遷移類推的方法的解決。由於我班學生是本期從各個地方轉來的,基礎參差不齊,而且整體水平較差,因此安排兩個例題有難度。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10

學生經歷由天平上的具體操作抽象為代數問題的過程,能用等式的性質(天平平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對於解比較簡單的方程,學生並不陌生。

比如:x+4=7學生能夠很快說出x=3,但是就方程的書寫規範來說,有必要一開始就強化訓練,老師規範的板書,以發揮首次感知先入為主的強勢效應,促進良好的書寫習慣的形成。對於稍複雜的方程要放手讓學生去試一試,這樣就可以使探究式課堂教學進入一個理想的境界。

不難看出,學生經歷了把運算子號+看錯成了-,又自行改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驗到了緊張、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覺,這時的數學學習已進入了學生的內心,併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真正落實了《數學課程標準》中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標,在這個思維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情感體驗和發現錯誤又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老師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也體現在耐心的等待,熱切的期待的教學行為上,老師的教學行為充滿了人文關懷的氣息,微笑的臉龐、期待的眼神、鼓勵的話語,無時無刻不使學生感到這不僅是數學學習的過程,更是一種生命交往的.過程,學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間,不然,他怎麼會對老師說老師,我太緊張了,這是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複雜情緒的表現。反思我們的教學行為,如果在課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會有更多的愛灑向更多的學生,學生的人生歷程中就會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氣,多一份靈氣。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11

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探究新知識,效果較好。

出示例題2,小組合作學習,討論:

①你是怎樣理解圖意的?

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

③你是根據什麼解方程的?

④怎樣檢驗方程的解是否正確?然後班交流討論,展示學生的練習。

指名回答,說說自己的分析。你對他的分析有什麼要問的`嗎?

教師總結解題關鍵。

教學例3時,讓學生觀察、分析,這道題與前面的練習題比較有什麼區別?這道題可以怎樣解?(先小組交流後個人解答)學生找出解題關鍵,培養一題多解的習慣與能力。

最後讓學生做全課總結:今天學習了什麼知識?解方程的關鍵是什麼?

充分練習,進行思維訓練,設計有趣的習題“幫小兔找家”:

4x-12=20 3x=15 x+7=15 2x+3×2=

18-2x=2 15÷3+4x=

鞏固知識,激發興趣。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12

教學內容:教材第65頁例1。練習十二的第1——3題。

教學目標:

1.學生能根據等式的基本性質解形如ax±b=c的方程,初步學會列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思維靈活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3.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用意識與規範書寫和自覺檢驗的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解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教學難點:正確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列出方程。

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

1.解方程。

x-2.5=10 0. 4x=12 3.2+x=40

2.根據下列句子說出其數量間相等的關係。

1)女生比男生人數的3倍少10人。

2)這個月比上個月水電費的`2倍多200元。

二、情景匯入:

同學們見過足球吧?(出示1個足球)

(出示例1)一起觀察掛圖,問:圖中的哪些資訊是解決“共有多少塊黑色皮?”這個問題所需要的?

三、探究新知:

1.師:要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塊,就必須瞭解黑色皮的塊數和白色皮的塊數有什麼等量關係?

老師可以用線路圖表示幫助學生分析題中的等量關係。

2.請學生依據等量關係式列出方程;還有另外的學生找到另外的等量關係式,列方程。

3.師:大家依據不同的等量關係列出較複雜的方程,怎樣解答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稍複雜的方程”。(板書課題)

4.探究求解過程。

1)生:我們可以用“黑色皮的塊數×2-4=白色皮的塊數 ”這個等量關係式列方程,可以怎麼解呢?

2)強調:把2x看作一個整體,先求出2x等於多少,再求出x等於多少。

3)最後求出 x=12,還要檢驗12是不是這個方程的解。(學生在黑板上展示解方程的步驟)

4)2x-20=4 這樣的方程能轉化成我們原來學過的簡單的方程再解答嗎?(在黑板上展示方程的解法步驟)

5)師:同學們真了不起,這幾個同學解答較複雜的方程都是先轉化成簡單的方程,然後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請同學們不要忘記,最後要檢驗結果是否正確。

5.大家在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時候,有什麼共同特點嗎?步驟是什麼呢?

(生答完特點後,師生共同總結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

① 弄清題意,找出未知數用x表示;

② 分析、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列方程;

③ 解方程;

④ 檢驗並寫答語。)

四、鞏固拓展:

1.p66 第1題 解下列方程 3x+6=18 2x-7.5=8.5 16+8x=40 4x-3x9=29

2.p66第2題

五、全課總結:

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作業:p66 3

板書設計: 稍複雜的方程

例1 解:設共有x塊黑色皮。

黑色皮塊數x2-4=白色皮塊數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答:共有12塊黑色皮。

課後小記:這節課由於有了前面的幾節課對等量關係的訓練,在根據老師出示的線段圖,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關係,列出了方程,方程的求解過程就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一定要反覆的請學生說,達到都會的結果。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13

長期以來,在國小教學解簡易方程,是依據加減運算的關係或乘除運算之間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這種方法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灶,重新開始。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人教版教材從國小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為基礎匯出解方程的方法,使學生擺脫算術思維方法中的侷限性,有利於加強中國小的知識銜接。

猜想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式,通過讓學生綜合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經歷等式的變化過程,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還為猜想等式的性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一旦作出了猜想,就會迫不及待的想去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從而主動地去探索新知。

任何猜想都必須經過驗證,才能確定是否正確,而驗證的過程也正是學生主動學習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用天平稱一稱,驗證自己的猜想,以一種自主探究的方式進一步認識了等式的性質,為後面學習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舉出生活中的例子”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學到的數學知識也要應用到生活當中去的理念,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樣的設計不但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學生在合作操作中,已經對解方程有了一定的基礎和認識,能夠大概地說出解方程的過程和依據,而又一次讓同學之間同桌說一說後再全班交流體現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理解並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為什麼要減去3”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還有針對性地指導了書寫的規範性和檢驗的過程。師生之間的共同探討,顯示了一種平等的師生關係。

練習中學生加深了對“方程的解”的認識,抓住了利用等式的性質這一依據去解方程。不同層次的練習照顧了學生之間學習水平的差異,3X=8.4對等式的性質進行了拓展,有利於發散學生的思維。最後交流學習的收穫促進了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心理。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14

現行第九冊數學是新課程標準教材實施改革新內容,其中的利弊在於:

1、教改方向有點聚向七年級的教學方法,意圖是與七年級的教學接軌,這種設計本來是一件好事,讓國小生儘快接受國中一年級(七年級)教學方法,併為七年級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

2、課程改革改在五年級第一學期就有點不夠恰當了,因為五年級第一學期既沒有學約分,更沒有學六年級的倒數,這樣使教師教起來非常困難,學生對這個知識的掌握也十分艱難。如:解方程:20÷2X=10如果用舊知識來解答是非常容易的,是根據“除數=被除數÷商”,就可以求出2X。再根據“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就可以求出X了。

而新教材的教法是方程兩邊同時×2X,先把方程左邊的2X消去,而20÷2X×2X從國小的算理上講,應該是從左往右算,(在三至五年級學混合運算都是這樣要求學生計算的)這樣就會使學生在心理上出現矛盾,很難接受這種演算法;即使學生接受了這種演算法,方程的右邊出現了10×2X,這時又要在方程的兩邊同時除以10,便得到2=2X,再把2X和2調換位置,成為2X=2,然後再方程兩邊同時除以2,才求出X=1,這種演算法既費時,對成績中等以下的學生又難理解,就會導致相當部分學生對這部分知識落下,並對今後的學習會都產生厭學情緒,不利於國小生對知識的掌握,更激發不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在稍複雜的方程的內容安排上也欠妥。在這一內容上,學習解稍複雜的方程的方法和列方程解應用題同時進行,在同一節課要解決兩個對於國小生來說都是難點的學習內容,至於教師是沒問題的,但對學生來說難度就大了,首先,前面所說的解方程是比較簡單的方程,相當部分學生學得一塌糊塗,再進行學習稍複雜的方程更難掌握。

其次,正是有稍複雜的方程解答方法不能完全掌握,在學生的心理上就有解不開的.結,所以對怎樣運用好的方法去進行列出解應用題的方程,那就更難掌握,因此,有部分學生把這一知識採用的學習方法的放棄,這就不利於學生的學習,更不能達到為七年級打好基礎的目的。

以上三點是本人在教簡易方程中感受最深的淺見,不知各位同行是否有這種感受,請各位同行多提這新教材好教學方法,本人樂意接受。謝謝!

《簡易方程》教學反思15

長期以來,國小教學簡易方程時,方程變形的依據總是加減運算的關係或乘除運算之間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教學解方程。國小的思路及其演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因此,現在根據《標準》的要求,從國小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為基礎匯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為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加強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教學反思《解簡易方程教學反思》。通教材的老師也主張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這樣的問題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形如x+a=b與x-a=b, ax=b與x÷a=b一類的方程,學生方法掌握起來比較簡單。但寫起來比較繁瑣。然而遇到a-x=b、a÷x=b的方程時,由於國小生還沒有學習正負數的四則運算,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變形的過程及算理解釋比較麻煩;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根據現實情境從順向思考列出X當作減數、當作除數的方程,要學生學會解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學要求,這是不應該回避的,否則,我們的教學就會顯得片面和狹隘。於是,我又要求學生遇到X當作減數、當作除數的方程時,要求學生會用減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做。但是,我發現這讓有些孩子無所適從。我現在感到很困惑,我們到底怎樣做才是合理得呢?懇請各位老師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