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國小五年級數學反思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什麼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五年級數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五年級數學反思

國小五年級數學反思1

《分數除法三》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十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分數應用題的教學是國小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如何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呢?教學時,我沒有采用書上的情境,而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入。《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教學一開始我就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例如:我們班有多少女生?有多少男生?女生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現在知道“全班人數”和“女生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求女生有多少人,怎樣求?學生很快就知道列出乘法算式解決。反過來,知道“女生人數”和“女生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求全班人數呢?這樣引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讓學生理解題中的數量關係是解決分數除法應用題的關鍵。教學中,我通過省略題中的一個已知條件,讓學生髮現問題,親自感受應用題中數量之間的聯絡,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從而讓學生體會並歸納出: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的關鍵是從題目的關鍵句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本課重點是要讓學生學會用方程的方法解決有關的分數問題,體會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模型。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藉助線段圖的直觀功能,引導孩子們理清解題思路,找出數量間的相等關係。

在學生學會分析數量關係後,我把分數除法應用題與分數乘法應用題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對比,感受它們之間的異同,挖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絡與區別,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掌握了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後,我又鼓勵他們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教學中,給學生提供探究的平臺,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探究解題方法,在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探究不同的解題方法。使學生經歷獨立探究、小組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對“分數除法問題”的演算法有初步的感悟,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為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國小五年級數學反思2

一個學年的工作又接近尾聲。回想這一學期的工作有欣喜、有感動、有收穫也有著困惑和遺憾,這更是一個不斷學習、實踐、探索、提高的過程。回顧反思,我覺得自己在語文教學方面主要做法有:

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潛心讀書的習慣。我班學生男女生人數平均,學生好動、活潑,但大多數不喜歡看書。為此我讓學生蒐集家中的適宜讀物進行整理,編訂了“讀書筆記”,利用可利用的時間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同時結合語文課本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中的“寫讀書筆記”這一內容讓學生讀書、寫筆記、做手抄報。這樣一來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讀書興趣,這些本來無書可讀的學生也因為相互的交流不僅有書可讀而且好書不少。那些向來喜歡吵吵鬧鬧不斷的孩子一有空就會捧起書來讀,班內紀律隨之好了一些。

(2)自主學習的`習慣。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上,我首先從課堂上入手,對一些閱讀課文重在引導學生讀熟、讀好,對內容的理解卻不做深入地講解,而只是拋給學生一些問題進行引領,讓學生自己閱讀、體驗成功。

(3)自由表達的習慣。學生進入高年級自然而然的開始沉默寡言,變得保守起來。我儘量的鼓勵學生,並運用各種激勵手段:語言的肯定、讚許的眼神、表揚的手勢。除此之外我還鼓勵學生用小紙條或是手機簡訊和我交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朋友,讓學生因為喜歡我而喜歡語文、喜歡閱讀。

(4)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這個班有個別學生不完成作業的習慣,為此我很是頭疼。本學期,我充分發揮班幹部的作用:小組長必須查清本組的作業方可上交,學習委員進行統計、上報。這樣一來每天無需老師點名,對班內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一目瞭然,一些學生也因此而精心起來,按時完成作業。對於剩下的一些學生則通過個別談心、動員家長等方法督促學生完成作業。

2、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本學期我在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務本、求實、創新”,一方面積極地參加各類學習,領悟其中新的理念、好的方法,結合自己班內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安排、設計,努力讓我的語文教學更具特色,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在日常教學中,我堅持切實做好課堂教學“五認真”。課前認真作好充分準備,精心設計教案,並結合各班的實際,靈活上好每一堂課,儘可能做到當堂內容當堂完成,課後仔細批改學生作業,不同型別的課,不同學生採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學生對語文更有興趣,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3、認真撰寫教學隨筆。

教師要想盡快的成長起來,就要學會不斷的反思、提高。每天課後我都會認真反思這一節課的得失並認真地記錄下來,有時只是一個個教學片斷,有時只是短短的幾句甚至是發生在我與學生之間的故事。我覺得寫教學隨筆一方面是一個反思、提高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蒐集、整理資料的過程,我從中受益匪淺。在課餘時間,我還會閱讀一些教學專著,如《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並積極撰寫讀後感

4、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還記得第一次將孩子的作文本收上來時的驚訝:這些孩子好像都不會寫作文,怎麼辦?對,首先要讓學生喜歡上寫作。於是儘量創造輕鬆的習作氛圍,給予學生鼓勵性的評語等。這學期,我發現身邊的優秀更有激勵性,於是我經常讓學生欣賞班內的優秀習作,並將一些好的習作進行整理修改,然後讓孩子們輪流閱讀。有時我把孩子們的習作發到網上。有時我會將每一個學生的習作精心挑選,有的學生是整篇文章、有的學生只有隻言片語,這樣一來使學生在習作方面很有成就感,從而更加的喜歡習作,習作水平也相應的提高很快。

5、關注學困生、找準契機,促進學生整體提高。

面對班內學生成績兩極分化嚴重的現象,我將課後的時間更多地投向學困生,尋找它們身上的閃光點,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不想上進的學生,關鍵在於老師怎樣去教育。對於一個班而言,只有整體成績提高了才是真正的優秀。關注學困生,讓我受益不少!

國小五年級數學反思3

一、為學生自主探究創設足夠的空間

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應該努力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足夠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主動從事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本節課我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到質數、合數與一個數的因數個數的關係,明確了探究的方向,為學生主動探索構建了思維空間。通過小組內的合作交流,讓學生在發現中領悟了研究數的方法,加深了對質數、合數的理解。

二、為學生積極互動創設足夠的空間

通過對教材的悉心揣摩,精心設計,有效重組和完善整合,凸現嶄新的教學理念。設計讓學生思考一個數的因數個數應怎樣分類才合理,將質數固有的特性巧妙地隱含於學生所要探究的問題中,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或拼擺、或畫圖、或在腦子裡想象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進行探究,並發現一個數的因數若要把個數相同的分成一類,那麼無法進行分類時,進一步引導學生尋探這些數的共同特點,學生自己會發現它們的因數只有1和它本身,從而獲得質數的本質屬性,在與質數的比較中,建立合數的概念。在這種數形結合、多種感官參與以及自主探究的活動中,學生建構起質數與合數的概念,自然理解透徹、印象深刻、記憶牢固,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及探究精神得到較好的鍛鍊和培養。

三、為學生體驗數學創設足夠的空間

如何讓學生願意親近數學、瞭解數學、喜歡數學,主動地從事數學學習,單純地採取教師權威的方式迫使學生參與數學學習,顯然是不行的,而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是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教學策略。我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相聯絡,這樣可以使枯燥無味的數學問題變成活生生的生活現實,使抽象空洞的數學知識變成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親切感,促進了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的發展。在本節課上我利用生動的遊戲,不但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完成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且使學生體驗到了數學無處不在。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感受最深的是,作為教師要使自己真正成為活動前的策劃者,活動中的引導者和合作者,疑難處的參與者和研究者,要搭建一架無形的'梯子,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登攀中拾級而上。

值得深思的問題:

由於外界教育資訊的豐富多彩,加上家長對子女教育的重視,不少學生實際上對本課內容已經有或多或少的掌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有所反映,學生能不約而同的說出這樣的數叫做質數,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等等。課後對學生的個別談話中瞭解到,有的是父母事先教過的,有的是自己看書學習的,儘管他們的認識有可能是一知半解,但至少有一定層次的認識,但從中可以看出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應注重考慮學生現有的教學起點,如何找準教學的起點?教學的切入口在哪裡?是否可以在課堂上充分呈現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展開教學,放手讓優秀學生帶動中下游學生展開學習,以體現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另外課堂教學中還表現出對知識掌握的兩極分化的現象,老師又如何全面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這些都值得我們在以後的實際教學中進一步探究和開拓。

國小五年級數學反思4

《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數學廣角里的內容,屬於一節思維訓練課,以“找次品”這一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試驗明白解決問題的多樣性,體會運用優化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主要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掌握找次品的最優方法。

本節課先分析從5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初步認識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後再來分析在9個零件中找一個次品的方法和次數,這時進行優化,並且延伸10、11個零件怎麼分?教材雖然給我們提供一個基本教學思路,但是教學過程如何展開;優化在什麼時候妥當;還需要教師充分地備好課。

充分的動手操作和課件直觀演示是學生分析找次品次數的基礎。本節課是屬於思維訓練課,所以難度較大,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會有困難,特別是對學習能力中下的學生。這節課我給每個學生提供了學具,讓學生借學具模擬稱一稱,並小組交流方法,同學間相互幫助,讓學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為接下來符號化分析稱球過程打下了基礎。課堂上還有一部分同學一直很“安靜”,那就是他們的思維根本就沒有調動起來。

本節課中教師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始終貫穿著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找次品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於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學會找次品的方法乃至認識更多更廣的生活世界,這也是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經常要體現的重要思想。

國小五年級數學反思5

數學的生命力在於其應用的廣泛性。教育學生運用學到的抽象知識,去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問題,正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絡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社會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個土地面積單位比較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形成表象確實有些因難。所以在教學中為了讓同學們感受1公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我讓大家猜測、想象身邊哪些熟悉場所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1平方千米?結合學生熟悉的場地,如教室的面積一般是50平方米,200個教室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通過學生的想像,加深學生對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在使學生明確了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學生對1公頃形成了表象之後,讓學生想象一下100塊1公頃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也就是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再估計各省的面積,閱讀你知道嗎,使學生加深對1平方千米的認識。這樣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絡起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如此密不可分。

同時在課堂上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很多:如,課堂上學生雖然能儘量的去猜,去想象1公頃到底有多大,但還是沒有實際直觀的一個感受,如果可以讓學生到實際的操場上去跑一圈,感受100米的長度,感受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這樣學生建立1公頃的概念就更加清晰,有了1公頃的表象,那麼1平方千米就是100個1公頃,就更加容易理解。相信學生在這樣的參與過程中,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提高,充分理解數學的無處不在,數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書上涉及的單位換算大多是在整數的範圍裡,而在實際的應用中很多都不是整數,所以課上要注意資料的大小,可以有不同的數,關鍵是強調高階單位到低階單位要乘以進率,低階單位到高階單位要除以進率,公頃到平方米的進率是10000,小數點移動4位。平方千米到公頃進率是100,小數點移動2位,平方千米到平方米的進率是1000000,小數點移動6位。 另外可以要求學生用邊長是1( )的正方形面積是1( )來描述各面積單位,相信學生在熟記之後,能幫助更好的理解進率。

國小五年級數學反思6

優點: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另外,新《課程標準》同時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根據以上認識以及五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我把整堂課設計成“摸球遊戲”活動課,設計了體驗操作、猜測驗證和綜合應用三個活動來學習“可能性”。學生掌握的很好。

不足: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初步體會事物的不確定性和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認識事物出現的隨機性。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體驗可能性大小的問題。

改進措施: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有些事可能,有些事不可能。

國小五年級數學反思7

國小數學揭示概念的方式有多種,有用圖畫來揭示概念,有用描述的方法來揭示概念。“含有末知數的等式是方程”,這是用定義的形式來揭示概念。根據方程定義的需要,教學中先教學等式,再教學方程的意義。而所有的教學都離不開天平圖,離不開天平平衡的具體情境,這是聯絡學生數學與生活的紐帶。在教學中,我引領學生將現實問題數學化。課中注意從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通過觀察、分析和比較,在獨立思考和交流中,由具體到抽象感受、理解,構建方程的意義。

課後反饋:

與馬科長席談,令我獲益匪淺。馬科長肯定了我的教學思路,並對課堂上學生的積極發言感到欣喜,對我班學生的小組合作習慣成效,訓練有素甚是高興。(說實在,一直在尋找小組合作的良方,上學期作了些嘗試,不過技藝尚不夠純熟、多樣),然而提出的以下三點更是讓我深思。

1、充分利用“組合拳”。比如說、寫、動手操作等等。特寫是寫,不要滿足於學生口頭表達正確,其實有時寫起來錯誤百出。是啊,舉個小例子:有些漢字我們認識但一寫起來,無從下筆,還有課堂上總歸能得到正確答案,(不然老師不會放過)但它不表示,人人都知道正確答案,我們時常評講過一個練習,或讓學生重新訂正完一份試卷,收上來一看,結果卻差強人意,想必原因與此同理。我們的課上應讓每個孩子動起來,讓他們展示,小黑板、實物投影,十八般武藝,能用盡用上,而不是僅限於口說正確完畢。

2、書本的運用。現在的課堂有一趨勢,依賴課件多多,自主發揮創新多多,我也不例外。雖然新課標希望教師用自己的思考解讀課本,但課本捨棄不得,它畢竟是優秀的學者的心血之作。是啊,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當挖掘教材價值,不放過一丁點的利用價值,特別到高年級,可藉助課本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啊。今後的教學,我定會多多注意。

3、細節的處理還可再斟酌。比如等式與方程的關係教學。此環節什麼時候出現?怎樣出現?為什麼出現?顯然我的.教學明顯操之過急,其實,我也知道,只是上得興起,太投入了,不自覺的就冒出來了,其實應該在完成練一練的第一題時討論才好,並適時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二者之間的關係,真正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現在想起略顯遺憾,好在我倒也淡定,因為此生遺憾的事太多了。不過我也要提醒自己:對教材,對學生,千萬多思三個“W”即“what、when、 why”。

國小五年級數學反思8

一、命題的指導思想

本次命題緊扣新課程理念,從概念、計算、應用三方面考查學生的雙基、思維、問題的解決能力,可以說是全面考查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命題本著密切聯絡學生生活實際,知識結構科學合理,對基礎知識的考核也體現了遷移性、靈活性,側重了基本技能的考察,同時也體現了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考核。重點突出以下幾方面:

1、注重雙基的考查:不論是填空、判斷、選擇,還是計算、統計、解決問題,都立足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理解和運用的能力。

2、注重學生觀察能力和空間觀念考查。

3、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考查。

4、注重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

二、考試概況及問題分析

通過閱卷可以看出,多數試卷卷面清晰,書寫認真端正,正確率高,及格率和優秀率都比較高,取得了滿意的成績;學生的計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基礎知識掌握以及運用能力較強。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下面對測試情況做以具體的分析:

(一)、填空部分:問題出現最多的是第(3)小題,此題是為了考查學生對“方向與路線”知識的掌握,多數學生對平面示意圖上的方向的辨認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多個觀測點,用角度確定並描述線路,也就是指出從某地到另一地的行走路線出錯率極高;再有就是角度的測量,學生會“用量角器測量”的基礎不牢,使用量角器也存在一定的技術問題,其原因不外是動手能力差些。

(二)判斷題部分:出錯率較高的是第(2)、(4)兩小題,前者屬數與代數,後者商品打折屬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而學生並沒有弄清等式的概念,對於用字母表示數基礎不紮實,以及缺乏打折和讓利的生活經驗,因此失分。

(三)計算中的解方程及列方程求解的問題很多:新教材增添了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而我們的學生從卷面上多數看不出在使用這個性質,近三千多張試卷只有約10%體現了使用這個性質。

(四)解決問題部分:錯誤率最高的是第(6)題,學生都能用折線統計圖去描述資料,但絕大多數學生沒有或者根本不會標出平均銷售量。

三、失分的主要原因是:

(一)學生方面

1、概念不清晰、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欠缺

在新知的學習過程中,尤其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內容,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太少,體驗不深,沒有相關經驗的積累,因而學生頭腦中建立的概念不清晰、不紮實,使用學習工具的方法不正確、不熟練。

2、推理、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

一是學生對動手操作和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不足,二是學生運用已有的學習經驗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

3、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審題不認真,讀題不完整,做錯順序,抄錯題,這類情況導致很多同學無謂失分。

4、學生缺乏綜合能力培養

學生的知識與生活聯絡還不夠,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單一,不能綜合運用已學過的數學知識來分析數學資訊,缺乏綜合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方面

1、關於教材增加的內容

(1)生活中的負數:教材安排的學習內容是由生活中的現實問題逐步擴充套件到動態的課堂實驗,即認識了負數,又認識了用負數表示事物的變化。它要求學生不但能用正、負數表示問題,還能學會用資料分析問題。而老師僅僅滿足給學生一個把生活中的經驗與負數表示的意義聯絡在一起的學習空間,卻忽略了藉助溫度計在實驗過程中記錄溫度變化的學習,顯然使學生的學習有缺失。

(2)方向與路線:五年級安排的學習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東南西北等八個方向,會看簡單的線路圖,會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基礎上學習“在示意圖上用角度確定並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描述簡單的線路圖”。教材中示意圖上的角度直觀,便於學生觀察、操作和描述。而試卷上的問題明顯反映出教學中有缺陷。雖然課標準備調整“方向與路線”的內容,但課標中“會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數”的要求不變。

2、關於教材調整的內容

(1)解方程的依據和分數除法問題的解決方法:傳統教材中,把國小階段加、減、乘、除各部分間的關係作為解方程的依據,分數除法問題的解題套路是“已知部分和所對應的分率,求整體,用除法”。新教材按照課標:國小階段“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方程”;有關“分數除法問題的解決只採用列方程解答”的要求編寫了相關的學習內容。而學生的試卷則普遍反映出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印記,老師們的固執,勢必造成學生對一種新的`數學思維和方法的不習慣和不熟練。

(2)物體的周長和長(正)方體表面積的學習:新教材在認識圖形的特徵時,都是選擇了學生非常熟悉的物品(農用三輪車也不例外),特別加強了操作活動,並把操作、體驗、探索的學習過程作為活動的目標之一。當學習物體的周長和長(正)方體表面積時,都不是統一的給出計算公式,而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習知識。學生的探索能力,就反映在能否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或遷移到其他知識中去。探索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獲得的,學生的試卷也直接反映出了這方面的不足。

四、改進建議:

(一)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發揮集體備課的作用。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而發揮教師群體力量進行備課,可以彌補教師個體鑽研教材能力的不足,共同分析、研究和探討教材,準確把握教材。

2、重視知識的獲得過程。任何一類新知的學習都要力爭在第一遍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操作、實踐、探索等活動充分地感知,使他們在經歷和體驗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獲得屬於自己的“活用”知識,達到舉一反三、靈活應用的水平。

3、堅持認真寫好教學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數學教師要經常對自己教學中的得與失進行自我反思,分析失敗的原因,尋求改進的措施和對策,總結成功的經驗,撰寫教學案例和經驗論文,以求更快地提高自身課堂教學的素質和水平。

(二)、繼續加強雙基的訓練。

1、注意知識的梳理與整合:在一道題中包含多個知識點或多個單元的知識點,往往錯一步就會導致連環錯誤,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構建知識網路,才能在解決問題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在探究中合理性能力的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讓學生在實踐中選擇有用的資訊,解決數學問題,通過不斷積累內化成自己的經驗,形成解決問題的自覺意識與能力。

4、利用和拓展教材的空間,補充和完善各部分的聯絡,理清脈絡,構建知識網,強化訓練。

(三)、繼續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審題不嚴,讀題不完整,寫丟答案,做錯順序,不認真檢查,這類情況各校普遍存在,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需要老師持之以恆地付諸努力。

(四)、加強教師自身業務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國小五年級數學反思9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材的最後一個單元,由於本人對這一教學內容並不熟悉,於是在上這個單元之前,我仔細觀看有關這方面的教學視訊,體會如下:

一、儘量體現教材意圖

從教學過程的設計來看,我們可以看出教者在準備上還是挺足的,特別在資訊的收集上,教師很花費了一定的心思。老師把這節課當作實踐活動課來教學,用一節課來完成有關編碼的內容,這樣把重點就放在認識與編碼兩塊內容上,一般老師就教學身份證號碼,而對郵政編碼少有涉及,往往是一筆帶過,這樣設計非常有道理。但教材是怎樣的.呢?我也查閱了人教版教材,《數字與編碼》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里內容,教材說明把這部分的內容分三節課教學,我個人認為,第一節課教學例1例2,主要是對一些編碼如郵政編碼和身份證號碼的認識,第二課時教學如何進行編碼,第三課時進行綜合練習。所以教者就根據教材的安排,把這節課著重的放在對編碼特別是身份證號碼的認識上,讓學生初步去嘗試,充分體現教材意圖。

二、儘量體現“數學味”

數學味或者說數學化是現在數學課堂提倡的理念,是我們所追求的,編碼的很多知識都是已定知識,如果純粹讓學生了解這些編碼的話,那麼一味講解學生可能更容易獲得知識,但這樣很容易上成是常識課或者生活指導課,怎樣體現出數學味呢,怎樣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與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數字編碼呢?老師在本節課做了一些努力,例如,出示不同地區的身份站證號碼,讓學生經歷多次觀察、比較、分析這些編碼,在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中,加強橫向與縱向數學化的過程,使學生能從身份證號碼的具體例項中初步瞭解蘊含其中的一些簡單資訊和編碼的含義,探索出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

三、儘量體現方法滲透

本節課中教者還力圖滲透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觀察,比較,分析、猜測等方法始終貫穿著整節課。我覺得,如果單單讓學生獲得一些有關編碼的知識似乎意義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編碼也不可能在一節課中一一認識,只有具備了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樂於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認識編碼乃至認識更多更廣的生活世界,這也是我們教師要在教學中經常要體現地重要思想。

當然本節課聽完之後,還有幾點考慮,願與大家思考與討論:

1、怎樣更科學讓學生認識編碼?如何讓學生更有興趣走進編碼世界?

2、一節課就讓學生接觸身份證號碼,單薄嗎?

3、在這樣的課中怎樣進行更有效的探究與學習?

4、怎樣教學生查閱資料?

國小五年級數學反思10

教師在教學時做了如下一些努力:

(1)捕捉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絡,幫助學生理解概念間的關係。數學課堂中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表達,離不開教師的培養,今天在教學前,教師讓學生學說話,就是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概括能力和對事物間關係的理解能力。因為今天教學的倍數和因數是講述兩個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係,於是教師利用課前談話讓學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係,課中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2)改動呈現倍數和因數概念的方式。書上用12個小正方形擺長方形,然後自己用算式把擺法表示出來。由這些乘法算式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數關係的存在,從而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併為下面學習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教師還出示了一個除法的算式,讓學生來找找倍數和因數的關係,這樣不僅溝通了乘法和除法的關係,也讓學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據乘法還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數和倍數。

由於這節是概念課,因此有不少東西是由老師告知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生完全被動的接受。當學生認識了倍數之後,教師進行了設問:8是4的倍數,那反過來4和8是什麼關係呢?儘管學生無法回答,但卻給了他思考和接受“因數”的空間,使學生體會到8是4的倍數,反過來4就是8的因數,接下來2和8的關係,學生也迎刃而解了。

國小五年級數學反思11

期末考試已經結束,期末考試是考核學生一學期所學知識的一種手段,這種手段是通過測試卷這種媒體來間接實現的,一份試卷的內容與質量直接地引領著基層教育的方向。下面我想從這份試卷的特點,並結合本班的一些具體情況談一談自己對這份試卷的幾點感想。

一、試卷特點:

1、題型全面,合理。本學期期末檢測卷題型結構設計較為合理,填空、判斷、選擇、計算、列式解答、應用題6種題型,數學測試卷的型別基本如此。其各題間的分值比例也較為合理,更能突出本學期教學的重點是分數應用題,因此,應用題的分值達到28分。

2、考核內容既全面又有重點。看整份試卷,其考核的內容基本涵蓋了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學期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以及一些學生容易造成錯誤的知識點,其考核的面還是非常全的。這些考核的知識點中,分數應用題的比重最大,超過了整份試卷分值的50%,在填空、選擇、判斷等非應用題中都有大量內容,題型多變,更加多樣地考查了學生對分數應用題的掌握情況,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考查學生對分數應用題的掌握情況。

3、試題體現數學知識的生活性。學習數學知識要運用於實際生活,解答數學問題要根據生活實際。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絡,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讓數學知識得到靈活地運用,這也是這份試卷的最大特點。

4、試卷難易適中。總的來說,試卷以基礎知識為主,題目難度並不大,看不出有什麼壓軸的題目,各分數段的人數也比較平均,考核的知識點較全面細緻,想考到滿分也是很不容易的.。

二、本班情況:

本班此次期末考試我認為存在以下問題:

1、高分不多。這份試卷在90分以上的全班有23人,滿分只有1人,這個數字遠遠小於我的期望值,有好幾個平時成績優秀的學生只考到了80幾分,嚴重下降,令人失望之餘又有些出乎意料。

2、低分增多。有幾個平時成績在65分左右的學生這次考到50分左右,分析其原因,是隻會做死題,不會考慮實際情況。

3、計算薄弱。粗心現象非常嚴重,特別反映在計算上,錯誤率很高,導致了一些不應該的失分。

面對這些問題,我不得不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只教學生做題,沒有傳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題目稍一變化,便不知如何下手。

2、對後進生的關心不夠,沒有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

3、忽視了對中等生的鼓勵、促進,應幫助他們向優等聲轉化。

4、要注意培養學會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在檢查作業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用逆向思維檢查作業的方法與能力。

總的來說,這份試卷還是能夠全面地考查學生對一學期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的。是一份較好的試卷,通過考試,我也深深感到自己在教育教學上的不足我也將吸取教訓,爭取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國小五年級數學反思12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解簡易方程》這個單元中,教材是通過等式的基本性質來解方程,這個方法雖然說使得國小的知識與國中的知識更加的接軌,讓方程的解法更加的簡單。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對學生以後的發展是有利的。但是教材中故意避開了減數和除數為未知數的方程,如:a-x=b或a÷x=b,要求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成如x+b=a或bx=a的方程。這樣的處理方法,有時也會無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發生矛盾。例如“爸爸比小明大28歲,小明Х歲,爸爸40歲。”很多學生列出了這樣的方程:40-Х=28,方程列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應該怎麼解呢?允不允許學生用四則運算各部分的關係來解方程?是否該向學生講解方法?還是讓學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樣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學生傳達這樣的思想:這樣的列法是不被認可的,那麼以後在學習“未知數是減數和除數的方程”時,學生的思維不就又和現在衝突了嗎?現在學習的節方程中,學生很容易看見加法就減,看見減法就加,看見乘法就除,看見除法就乘,如把30÷Ⅹ=15的解法教給學生,能熟練掌握並運用的學生很少,對大部分學生來說越教越是糊塗,把本來剛建構的解方程方法打破了。如果不安排,那麼每次在出現的時故意迴避嗎?

在教學列方程解加減乘除解決問題第一課時,我是這樣處理的。先出示做一做的題目,這題更接近學生的實際,學生也能更好理解數量關係。小明今年身高152釐米,比去年長高了8釐米。小明去年身高多少?先讓學生讀題理解題目中有哪幾個量?引導學生進行概括,去年的身高、今年的身高、相差數。追問:這三個量之間有怎樣的相等關係呢?

去年的身高+長高的8cm=今年的身高

今年的身高-去年的身高=長高的8cm

今年的身高-長高的8cm=去年的身高

你能根據這三個數量關係列出方程嗎?學生嘗試列方程。幾乎全班學生都是正確的。

X+8=152 152-x=8 152-8=x

追問學生你對哪個方程有想法?學生一致認為對第三個方程有想法?生1:這個根本沒有必要寫x,因為直接可以計算了。生2:x不寫,就是一個算式,直接可以算了。我肯定到:列算式解決實際問題時,未知數始終作為一個“解決的'目標”不參加列式運算,只能用已知數和運算子號組成算式,所以這樣的x就沒有必要。接著讓學生解這兩個方程X+8=152 、152-x=8方程。學生髮現152-x=8解出來的解是不正確的。告訴學生減數為未知數的方程我們國小階段不作要求,所以你們就無法解答了。接著,我再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個數量關係,他們之間有聯絡嗎?其實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是有加法轉變過來。因此,我們在思考數量關係時,只要思考加法的數量關係,這是順向思維,解題思路更加直截了當,降低了思考的難度。接著只要把未知數以一個字母(如x)為代表和已知數一起參加列式運算x+b=a,體會列方程解決問題的優越性。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列方程解決問題。

接著用同樣的教學方法探究bx=a的解決問題。

我這樣的教學不知道是否合理?其實國小生在學習加減法、乘除法時,早就對四則運算之間的關係有所感知,並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感性經驗。要不要運用等式的性質對學生再加以概括呢?

國小五年級數學反思13

《分數混合運算(一)》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分數混合運算》第一課時教學內容。下面結合實際教學反思如下:

優點:

1、充分利用情境圖創設問題情境

能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問題情境改為學生所熟悉的校園特色團隊作為學習素材,以此激勵學生的學習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絡,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在新課程背景下,計算教學不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而是把它作為解決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新課前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圖創設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並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對自己或他人的活動過程、結果進行評價反思,從而使學生正確地選擇了計算方法,按照一定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列出分步、綜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數學模型。學生在觀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動中,感受運算順序的自然生成。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成功地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生成。

2、關注學生的學情

學生在解答所提出的問題時,自覺地利用了分數(一步計算)的解答方法,通過畫示意圖、寫等量關係、找到了解題步驟與關鍵,通過由先分步,再列出綜合算式這一過程,學生很自然地將“整數的運算順序”遷移到“分數的運算順序”,這足以說明學生有自己豐富的數學現實,並能用之進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注重對學生的課堂生成的及時捕捉和對比反饋,讓學生在觀察、交流、比較中,進一步體會分數連乘、連除或乘除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注意格式的規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3、重視數學的體驗發展提升數學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感受、去應用,從而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如在“通過畫示意圖,列分步、綜合算式,著重說明綜合算式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從而讓學生理解算理,掌握運算順序”這個環節上和通過讓學生分組解答不同的提問,回答這道題要先求什麼等思維活動,來加深學生對數學的.體驗。在學完本節課後,讓學生談這節課的收穫,使學生又體驗到豐富的數學內容,而且在這種氛圍中,師生之間的情感也達到了和諧統一。

4、能結合實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的基礎上開展探索與交流,鼓勵學生在嘗試、交流中學會分數連乘、連除或乘除混合運算的計算及其方法,體會一次性約分可使計算相對簡便。體會整數的運算定律同樣適用於分數運算。

不足:

1、教師放手不夠,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觀察、思考、比較、分析,和充分表達的時間,更好地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

2、教師在教學中對電腦操作不熟練,所以造成一些時間的浪費,影響了學生的情緒,也影響了老師的情緒。

國小五年級數學反思14

這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我覺得教學時要注意下面幾點:

1、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數學教學要以人為本;數學問題要從生活中來,再應用到生活中去;教學時要有意識地進行探究式教學,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該放手時就放手,當學生能以課堂主人的身份主演舞臺時,用他們的理性主動詮釋課堂,闡明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為課堂增色時,我們就應該放手了,可以盡情欣賞他們的表演。

2、突出小數的位數的.變化。小數位數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我為這個把教學內容提前到例2之前進行,並安排了兩個練習,一個是探索積的小數的位數與因數中小數位數的關係,二是判斷小數的位數。在判斷小數的位數後選擇了兩題讓學生計算,認識到並不是積的小數的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都是一樣的。

3、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有了前面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0.8×3時,學生不再感到困難,最後引導小結:筆算小數乘整數應該做到末尾數字對齊。

然而也有很多不足,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應變能力有待提高,有時忽略學生的想法,沒能及時捕捉到學生髮言中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學在動態中延續不夠,說明老師在課堂上要注意傾聽和思考,在今後的的教學中我會多注意這些細節。

國小五年級數學反思15

成績分析:五年級共23人,這個班的成績是:優秀率75%,及格率91。3%。總體成績較好,存在問題與不足也是自己預料之中的。值得欣慰的是,學生計算能力進步很大。

本張試卷主要從小數乘除法的。計算、解方程、組合圖形、觀察物體等方面來考察學生。試卷的形式多樣,讓學生填一填、辨一辯、選一選、算一算、考查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

試卷分析:本次考試得優秀的同學18個,主要問題是辨一辯第一小題,學生接觸這類題目,看到小數就從字面意義來判斷,造成學生看圖出現問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學生判斷是錯的,造成大量的失分;其次是第三大題的第五小題,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把平行四邊形當成三角形來處理了,不能完整理解題意,;還有第六大題的第六小題學生方法正確,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出現計算錯誤;另外就是在計算方面也有失誤,主要問題是小數乘除法小數點位置的確定;還有小部分學生對混合運算和應該的簡算分不清楚,也是失分的.原因之一。

教學措施:通過本次測試,使我進一步瞭解到學生對本學期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學生計算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正確的計算出結果是對一個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要求。而計算失分也是最普遍的現象,對題率較高主要是學生能天天堅持計算練習,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常抓不懈,保持這一良好的習慣。

其次,基礎知識比較紮實。學生在填一填、辨一辯、選一選等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題目中丟分現象較少。

最後,通過本次試卷測試,在今後教學中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向40分鐘要效益,適當時候可以進行分層教學,讓每個孩子得到發展。“功在課前,利在課中”,備好每節課,精心準備,為每個孩子設計一個發展的空間。今後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接觸不同的題型,多讀多練,使學生能紮實地掌握基礎知識,基礎打牢了才能靈活運用。計算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培養學生準確快速的計算是我們的主要任務,要強化計算準確率和速度提高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