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聲聲慢教學反思(通用3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聲聲慢教學反思(通用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聲聲慢教學反思(通用3篇)

聲聲慢教學反思1

《聲聲慢》是李清照的代表詞作之一,感情深婉細密,耐人尋味。因此,我把《聲聲慢》的教學重點定位為:通過朗誦、探究等讓學生品味這首詞的情感,理解詞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屬性,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首先,通過朗誦讓學生初步體會這首詞的情感;

接著,在朗誦的基礎上加深對這首詞的理解,真正走向《聲聲慢》的更深處。同時小組相互交流對這首詞感受,總結這首詞的意象和意境,情和景的關係,使學生對《聲聲慢》這首詞有一個整體把握。

最後,為了讓學生對李清照有較深刻的認識,我設定了拓展延伸環節,以檢測的形式來判斷學生對這首詞的理解。

通過以上幾個教學環節,本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我想,這主要得益於我在教學過程中採取的.討論——交流——探究這一教學模式。

討論——交流——探究這一授課形式可以使學生主動學習,還可以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語文活動的機會,真正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在上課過程中,我注意到,強烈的表現欲使學生戰勝了被動、依賴、害羞的心理,他們不知不覺參與到《聲聲慢》的鑑賞中。在整個討論——交流——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或問或答,或思或記,大部分

學生都主動、積極地思考,學習效果較好。同時,學生可以向我大膽地提出不同的觀點及疑惑,我也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他們思考,這樣便於實現真正的師生互動。

當然,我在教學中也有不足之處,一少部分學生對整首詞的把握不夠全面,在引導學生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另外,課堂容量偏大,使得學生不能完全消化知識。

聲聲慢教學反思2

《聲聲慢》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絕唱,詞情悽清,催人淚下,是一篇寫”愁”的名作,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徵。其藝術表現方式是獨特的,李清照善於選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環境、行動、細節來展現自我的內心世界——她獨有的寂寞心境。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把教學目標定為:知識與能力: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瞭解李清照的婉約風格;

過程和方法:誦讀課文,鑑賞分析,比較探究;

情感態度:感受《聲聲慢》的悽美,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感悟能力。

回顧這節課,基本實現了教學目標,而且從學生課堂的表現看,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也較好,但是自我反省,還有很多不足:

1、朗讀不夠教讀古典詩文,一定要以讀帶動教學的程序,“讀”,不僅是老師的範讀,還有學生的`各種各樣的讀,但無論是何種方式的讀,必須讓學生明白,“我讀這一遍,要達到一個什麼目標”,也就是“帶著問題讀課文”,而我在講課時,沒有處理好這一點。學生讀懂了,讀透了,方可進入詩的意境,然後,學生們才可帶著感情讀出韻味來。

2、在“緣愁選景”步驟中我要求學生從詞中找出相關描寫愁的意象並進行分析,這樣雖然可以讓學生迅速把握作者宣洩“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學中更利於操作,但卻無形中削弱了對整體詞句的品讀,使詞作的分析有些支離破碎,“愁”的深度和濃度都變淺、變淡了。因此我覺得詩詞的賞析一定不要駕空,意象的品讀要融入具體詞句,邊讀邊品,每分析完一個意象,應用精煉的總結性語言幫助學生提升對此意象的把握和其與全詞的內在聯絡。不宜純粹脫離感情基礎去找一些景緻。

3、課堂內容的安排還是有些多,使得以上環節不能充分展開。

聲聲慢教學反思3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後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詞作。整首詞最後收束到了一個“愁”字上,我給學生提供了品讀這種“愁”的三個切入點,以便學生自主完成賞析任務,就像新課標要求的“把課堂還給學生”。

由於大家對李清照的生平較為熟悉,所以我擔心學生都從“聯絡詞人的生活遭遇”這一點來品讀,這樣容易導致思路侷限而且品出的“愁”脫離文字,不夠深入。於是,我就決定由自己來完成這一點,讓學生集中精力從二、三兩個切入點進行品讀。

在我語言的'感召帶動下,學生們都很積極地發言,特別是從第三個切入點賞析時,課堂出現了一個小高潮:學生在對“憔悴損”的理解上,展開了激烈地討論。有的說“憔悴損”指的是“菊花”,有的說指的是“李清照”,而且都言之有理。直到我對他們的理解都給予了肯定,他們才停止了爭論,並都不自覺地鼓起掌來。

課堂的另一個高潮出現在賞析完全詞後,學生朗讀整首詞時。這一遍朗讀,和初步感知時的朗讀真是天壤之別。當學生由這三個切入點,深入理解了李清照晚年飽受的顛沛之苦、喪夫之痛、亡國之恨後,感受著清照低吟的名句“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他們積攢在心中的情感在此刻的朗讀中傾瀉而出了。

當然,最令我滿意的還是教學思路十分清晰。首先,整堂課都圍繞著一個“愁”字展開,分析了《聲聲慢》和《一剪梅》中的“愁”,並且比較了這兩首詞中不同的“愁”。其次,在分析“愁”時,指導學生賞析的方法,這種賞析的方法也是貫穿在整堂課的賞析過程中的。

總的來說,這堂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我也得正視自己的不足:首先,朗讀不充分。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對任何文章的理解,朗讀都十分重要,更何況是一首詞。正式上課時,我卻因為緊張,幾處都忘了讓學生朗讀。特別是在賞析“尋尋覓覓”這句時,提到疊詞的音樂美,卻沒讓學生齊讀感受一下,這很不當。還好學生極賦深情地朗讀,幫我彌補了這一不足。其次,在給學生提示,降低問題難度方面還不能很好的處理。

關於自己的不足,我也在努力彌補。在聽老教師的課時,我更加關注他們的設問、提示以及降低問題難度等方面。自己也在平時的教學設計中注重問題的設定,在課堂上注意簡練自己的評語等,希望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早日做一名優秀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