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六年級語文上冊《橋》教學反思 (通用17篇)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上冊《橋》教學反思 (通用1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六年級語文上冊《橋》教學反思 (通用17篇)

六年級語文上冊《橋》教學反思 篇1

《橋》是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作為一篇微型小說,記敘了一位村黨支部書記面對暴發的山洪,以自己的威信、忠於職守的信念和沉穩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在黨性面前,他一視同仁,要求同是黨員的兒子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在人性面前,他又推著兒子先走,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他用一位共產黨員的信念和一個父親的愛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在教學時時常要借鑑名師的'教學設計,蔣軍晶在設計這一課的時候,採用群文共讀的方法,在故事情節上,將課文通過分析老支書與船長做法的區別來理解人物形象,在文章寫法上,與《在柏林》進行對比,來理解微型小說設定懸念,結局意外的特點。

所以在講解這篇課文時,我也採用了蔣軍晶老師的教學設計來進行教學。在課堂上,針對環境描寫,通過對“舔”、“獰笑”、“潑”等詞語的的分析,讓學生理解當時環境的危機與緊迫,理解洪水的可怕。以此突出人物的可貴品質。在這個環節,學生暢所欲言,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在與《諾曼底號遇難記》進行比較的環節,通過讓學生對比兩人做法的異同,深層次的分析老支書的人物形象,在這方面,學生更是從人物的身份入手,來分析人物的做法。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從老支書要求不守規則的人退黨,結果所有人都按要求排隊來體會在人們心中,黨員身份的神聖,理解的更深刻。

最後,在與《在柏林》進行對比分析的時候,學生不僅體會出微型小說結尾設定懸念的好處,也模仿這種寫法,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進行寫法指導。對於群文閱讀的嘗試則讓我看到了課堂的轉變:不再是圍繞一篇文章的繁瑣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在第一課時初讀文字之後,結合語文要素的一個知識點,去以一篇帶多篇,讓課堂容量增大,學生接觸更多同類型的文字,學會方法的同時也能夠增加閱讀量。

六年級語文上冊《橋》教學反思 篇2

本課採納了新課標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課堂效果很好。聆聽學生們肆意揮灑著的暢想,欣賞著孩子們學習的那一分熱情與執著,我認為這才真正放飛了他們充滿想象的心的翅膀。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新思想,本課教學主要體現了兩方面的新觀念。

1.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卻成了課堂的發現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節課我不去幹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的交流、討論、爭辯、質疑。教師只是規範學生的學習行為,適當引導。學生盡情的發言,抒發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

2.體現開放式教學思想。本節課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課文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我們提倡多元化教學,這包括學生對文字的不同體驗和感受。比如:學生出示的問題裡有這樣一個問題:省略號省略了什麼?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卻構建起了學生們美麗的想象。有的學生想到了古老的民族文化,有的想到了水底輕輕搖曳著的美麗的水草,還有的同學想到了水邊垂柳的婀娜多姿。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從他們的眼神裡全然沒有了老師在身邊的拘謹。他們大聲說,高聲笑,使課堂成了他們的演練場。

總之,新課標、新理念的語文教學還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探索,去實踐。讓我們傾注愛的心血,使每一朵鮮花早日開放。

六年級語文上冊《橋》教學反思 篇3

孫老師到底是骨幹教師,她的課程讓人耳目一新,給人啟迪。今天孫老師執教的是《橋》這篇課文。

開課簡單明朗,讀課題,讓學生質疑,然後孩子們初讀課文,找出問題的答案。

接著,教師範讀課文,檢查學生生詞的讀音,檢查生詞的時候出示了兩組詞,寫洪水的:“咆哮、獰笑、放肆、沒腿深”,寫老漢的“擁戴、清瘦、沙啞、揪出”讓學生認讀並讓孩子們說出這兩組詞分別是寫什麼的。然後老師從寫洪水的詞語入手,帶著孩子們走進了讓人“膽戰心驚”的洪水世界,讓孩子們體會洪水的可怕和凶猛。這篇文章的寫法比較有特色,用非常簡短的字句去表達複雜的內容,因此,我覺得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當時的雨大洪水大的時候,還可以讓學生體會作者在寫法上的特點,進一步去體會雨大和洪水的.凶猛,從而體會當時形勢的危急,瞬間,就會奪走人們的生命!

然後,教師引導孩子們去認識老漢。同樣,老師也出示了一組寫老漢語言動作的句子,引導著學生去一一體會。這裡的引導老師非常細緻,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也很高,他們基本上都領悟到了老漢是一個臨危不亂,捨己為人的英雄。孩子們的朗讀也非常到位。但是我覺得既然老師在開課之初出示了寫老漢的一組詞,這裡有沒有必要再提出來呢?不然,最初的出示對教學有什麼幫助呢?

最後,教師帶著孩子們學習了課文最後一部分,也就是揭示老漢與小夥子關係的那三個自然段。結尾共有三個自然段,但是每個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話單獨成段。言簡意賅,意猶未盡啊!這裡老師是不是要指導孩子們通過朗讀去體會課文所瀰漫的這種悲慟色彩!這裡無須過多的講解,但是要反覆地朗讀,低沉、緩緩地朗讀。我覺得老師在教學這個部分的時候顯得倉促,用時不夠!既然這裡意猶未盡,是不是可以讓孩子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續寫課文呢?

老師的結束語非常精彩,可以陶冶孩子們的情操,受到潛移默化的文學薰陶!

我認為在教學環節中還缺少一個內容,那就是課文是以《橋》為題的,教學中應該帶著學生去理解為什麼以“橋”為題。如果只簡單帶著學生分析老漢是個什麼樣的人,教學還顯得不夠完整。

總的來說,孫老師駕馭課堂能力強,教學思路清晰,這堂課為我們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聽孫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

六年級語文上冊《橋》教學反思 篇4

本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這座橋樑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絡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但是想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沉浸在文章情景當中可不太容易。因此,根據文中的老漢是在面臨不斷上漲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決定,理解他的言行決不能把當時的情景與行為割裂開,於是我讓學生先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並談一談自己讀文後的感受,然後圍繞“課文中的老漢是個怎樣的人”細讀課文,畫出描寫老漢的有關語句,在旁邊做簡單的批註,之後與同學交流自己對老漢的認識。

在學生對老漢有了一定的認識後,我又讓學生畫出課文中令自己感動的句段,談一談原因,然後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自己的感動,從而昇華對老漢的理解和認識。朗讀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讀出洪水的肆虐,情況的危急,人們的慌亂和老漢的沉著、鎮定。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人物的情感,加深對老漢的理解,並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從而使學生與作者、文字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在學生理解、感悟了課文內容之後,我還注意從表達方法這一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和評價。我藉助課後思考第3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和評價,讓學生再次深入到文字,看一看課文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想一想作者這樣寫的好處,指導學生從課文結構的安排、句式特點、語言描寫等多個角度引發思考,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和評價能力。不過教學這篇課文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例如對於“老漢像一座山”這句話,學生體會的還不夠深入,要是再體會體會,加上老師點撥,讀起來效果會更好。另外就是課文的結尾的處理,課中在體會老漢形象時學生已經理解了一些,但結尾如果給學生樹立一些優秀黨員形象,讓學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書這樣的黨員在人民生活中不僅僅只是這一個而有很多很多,這樣黨員的形象就鮮明的樹立起來了。

此外,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構思新穎別緻,設定懸念,前後照應;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表現力。針對這些特點,我又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

交流預習後,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描寫大雨和洪水的句子後,將學生找到的句子在一張幻燈片上展示出來,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可以從內容上來談,也可以從作者的表達方法上談;在體會英雄言行的時候,重點指導學生讀好老漢說的話,從而體會老漢臨危不懼,堅定果斷,用嚴格先人後己的黨紀控制了局面,組織大家有序地撤離;引導學生體會老漢從剛開始惡狠狠的“揪”到最後危難關頭又“吼”又“推”,急於求生的小夥子到最後危難關頭又“推”老漢先走,學生髮現矛盾與疑惑。設定懸念,體會到老漢是村支書記,也是一位父親,他血氣方鋼,他也充滿父愛。最後讓學生通過用自己的話來讚美老漢,並儘量使用上“橋”字,從而理解題目“橋”所蘊含的深意。學完課文後,提供了拓展閱讀:①[法]雨果《“諾曼底”號遇難記》②《倫敦地鐵大火災》幫助學生積累。

當然,課堂中也有不足之處。

1、應該抓住課堂上生成的.一些新資源來引導學生,提高教學效率。

2、在課文最後讓學生用上“橋”來讚美老漢,提的要求有些高了,使得學生迷惑,不知如何回答,如果將這個問題分解一下,先讓學生髮自內心的讚美老漢,然後再讓學生用上“橋”,這樣效果會更好些。

3、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關注面要不廣,沒將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除了師生間的交流互動,還要讓學生間的交流互動更活躍些,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

《橋》這一課,講述了面對洪水來臨,村裡的老党支書臨危不亂,鎮定的指揮村民有序上橋,並讓自己的兒子排在最後,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橋,而自己和兒子卻被洪水吞沒了。回想自己剛拿到課文時和語文教研組老師一起研究,覺得文章中的這個老支書真是一位高風亮節,捨己為人的好支書。但是想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沉浸在文章情景當中,可不太容易。

在這節課中我力求突出“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

讀中感悟,一篇文章只有通過多層次的形式多樣的讀,才能讓學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讀,才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激起情感共鳴,真正有所感悟。特別是引導學生個性化的讀,如“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橋。”學生分別抓住“只有”“窄窄”“木”,讀出不同的理解,讀出不同的韻味。如“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學生分別從“他不說話”“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進而讀出個性。還有課文中的兩個“吼”字的不同理解。第一個“吼”應該讀出生氣,讀出批評,讀出命令,讀出威嚴,讀出不容爭辯,等等。第二個“吼”字應該讀出老漢對兒子的“愛”,讀出他的急。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即使是同一個字,在不同的環境中表達的意思也不同。讀是實踐,又是訓練,學生在其中既有理解,又有體驗,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

只是,由於我沒有把握好時間,致使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今後,在備課時,一定要預設好每一環節的教學時間,做到心中有數。

六年級語文上冊《橋》教學反思 篇5

《橋》這篇課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在深入解讀文字後,我將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定位於:

(一)認識6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咆哮、狂奔、獰笑”等詞語。

(二)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中的老漢在生死關頭,捨己為人的高尚品質;領悟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三)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成功之處

1.情感渲染這是一篇情感性較強的文章,要想文字感動學生,教師必須先被文字感動。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把自己獨特的人生體驗融進文字,努力創設良好的環境,使文字、學生、教師三者融為一體。

2.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在教學中,我通過抓重點詞句讓學生充分地讀,層層深入地讀。特別是抓住“洪水不斷上漲的三個階段,老漢的'每個舉動”,感受他在危急時刻將生的希望留給別人,將死的危險自己扛起來的精神與人格。所以本節課激起了學生情感共鳴,真正有所感悟。

教學不足

1、在教學中雖然力求讓學生通過讀來感悟課文,但是在課堂上對語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讓學生體會讀少了一些;教師的點撥多了一些,學生的自悟少了一些。

2、備課中所設計到的幾個教學的切入點,如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放在最後才點明這樣寫的好處;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運用對文章所起的作用,這幾點雖然都設計到了,但由於前面花的時間太多,沒有點透,也是遺憾之處。通過這節課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師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須深入解讀文字,教師解讀文字的程度越深,領悟文字的涵義就越透徹,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就越強。

六年級語文上冊《橋》教學反思 篇6

一、注重朗讀訓練,以讀為本。

在課文的學習中,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注重了讀的層次,使讀書紮實有效。比如學習文中描寫洪水的部分,就有四讀:一讀,默讀課文,畫出描寫洪水的句子;二讀,在學生彙報並初步體會後,自由練讀句子,試著把自己感受到的讀出來;三讀,展示讀,老師及時進行評價。四讀,師引讀句子,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感受。

二、以多種形式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聽”,注重培養學生聽的習慣,我認真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並及時做出恰當的.評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教育孩子要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中訓練學生聽能力;“說”,在學生讀文或回答問題時,遇錯及時糾正,鼓勵學生說話不緊張,把話說完整,注意說話的條理性;“讀”在課文的學習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讀的形式多樣;“寫”,本來設計中有練寫短句的訓練,考慮到時間關係改為練說短句。

不足:我感覺這節課中學生對老漢精神的偉大有較深的感受,同時落實了聽、說、讀、寫的訓練。但我對文中短句的處理過簡,沒達到預期的目的。對教材的把握欠靈活,還有很多不足。

六年級語文上冊《橋》教學反思 篇7

以前很排斥上公開課,覺得把自己擺在檯面上,供別人評議,很不自在,所以每次拋頭露面的事,我都退避三舍。後來,漸漸意識到自己的成長速度緩慢,教材解讀、課堂操控能力呈原地踏步的趨勢,終於意識到公開課的重要,也喜歡上了公開課。雖然每次講課前還會絞盡腦汁、惶惶終日,但每次反思總能夠發現自己的進步:課堂上把控力增強了,狀態變好了,教學設計有自己的想法了,能做到“一課一得”,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效能兼顧了。

學校最近舉行“語文主題學習”展示活動,經過備課,我今天完成了《橋》這一課的教學,總的來說比較成功,但依然有很多問題存在。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

一、開課伊始,我抓住課後提示語:

“課文在表達上很有特色,文中有多處關於暴雨和洪水的描寫”將課堂焦點迅速集中到了“作者是怎樣表達才讓我們有這種感覺的呢?作者用了哪些表達方式?”這一具有語文意識的教學內容上來,通過描寫暴雨和洪水的句子,引領學生感悟文字的表達方式。這一過程中,我以讀為主,通過學生個性化朗讀,感受作者語言的簡短有力、擬人、比喻、反諷這些修辭手法,過程處理得當。

二、在突破重點內容時,我以生為本組織教學

以“這樣肆虐的洪水中,你感受到了一個怎樣的老漢形象?”充分將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與文字充分對話。由於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學生可以從多方面回答,導致學生回答的順序比較雜亂,雖然他們每次回答的很精彩,但是我沒有足夠的課堂把控力,沒有很好的進行引導,起到引領著的作用,比如在學生說到老漢對待小夥子的兩個場景時,我應該恰當介入,引導學生抓住洪水的變化:老漢揪出小夥子時,洪水已肆虐到什麼程度?當洪水沒胸深時,老漢又是怎樣做的?從老漢的一“揪”一“推”中,讓這個人物更豐滿起來,感受老漢平凡中的`不平凡。在最後昇華主題時,學生點到了課題“橋”的兩層含義,這時老師應該進一步引導學生感悟“橋”的內涵,從而使學生更能體會老漢人格的偉大,做法的可貴。

三、主題連結的過程中,我提出了小小說的寫作方法:

語言簡短、環境烘托、結尾巧妙,從而與主題叢書《交接》進行語用點連結,遺憾的是未將寫法提煉在副板書上,只是一語帶過。學生主題學習時間太短,後期還需要進一步精簡課堂容量。

課堂總是遺憾的藝術,一堂課結束了,但反思永無止境。

六年級語文上冊《橋》教學反思 篇8

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橋》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情節感人。它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斷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和家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這座橋樑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絡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所以到最後,學生也說出了這其實是一座“生命橋”、“希望橋”、“救命橋”、“感人橋”。

在教學時,我緊緊抓住兩條線來展開。第一課時,我以描寫洪水和雨水的句子進行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學生很好地抓住了“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裡狂奔而來,勢不可當。”“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等句子,充分感悟了當時危急的情況,對人們當時的恐懼之感就體會更深刻了。再來讀,緊張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這樣危急的時刻,老漢的出現也就成了必然。這一課的教學也就為下一個課時埋下了伏筆。

在第二課時,我自然地以老漢的言行來展開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學生很快地找到描寫了老漢動作、神態、語言的句子。“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大山。”“老漢突然衝上前去,從隊伍裡揪出一個小夥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後面去。’老漢凶得像只豹子。”“老漢似乎要喊什麼,猛然間,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通過“衝、揪、凶得像豹子、”等詞的體會,學生也就體會到了老漢的不殉私情,捨己為人。再來練筆寫一寫老漢可能會喊些什麼,學生也都能寫能說了。對於小夥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漢的一揪一推,更是含義深刻,令人回味。

另外,在教學本課時,我注重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讓學生從老漢的語言、動作、神態中,感受到老漢在危險面前沉著冷靜、捨己為人、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培養學生樂於助人的品質和寬大的胸襟。

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構思新穎別緻,設定懸念,前後照應;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表現力。

針對這些特點,我在備課時抓住課後題“老漢是個怎樣的人?”來貫穿整堂課,之後再過渡到題目明明是橋,卻處處在寫老漢,老漢和村民之間究竟有怎麼樣的聯絡。過渡到題目,再引申到橋的含義,最後理解表達方法。從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和朗讀等效果上來看,這一點還是成功的。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善於抓住語言的生髮點,情感的突破點,想象的連結點,把抽象的語言變成生動的形象。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走進作者、文字的情感世界,語言與思維得到真正的發展與提升。

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感受最深的是認真備好課是講好課的根本,深入研究教材是備好課的根本。教師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必須深入解讀文字,教師解讀文字的程度越深,領悟文字的涵義就越透徹,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就越強。

六年級語文上冊《橋》教學反思 篇9

20xx年10月20號上午第三節課,我在六一班講了《橋》第一課時,這是國小接觸的第一篇小說體裁的課文。現寫下教學反思,以改本節課之不足。

《橋》這篇文章情節跌宕起伏,語言簡練生動,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1.構思新穎別緻,設定懸念,前後照應;

2.多用於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

3.大量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了表現力。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文中環境描寫的`好處。

3.體會老支書的個性特點。

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研讀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結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橋發生的變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漢在危急時刻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自己扛的人格與精神。與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但是整節課下來,缺少語文教學中很關鍵的讀,所以學生對本節課感情的掌握還不是很透徹,今後,我將把更多的教學時間交給學生,以讀促悟,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六年級語文上冊《橋》教學反思 篇10

《橋》教學反思《橋》一課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

本文故事性強,情節感人。成功之處:上課開始我讓學生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寫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體會。學生從“像潑”“像倒”兩個短句體會出不僅描寫雨水之大,還表現出雨水的來勢凶猛,為下文的山洪爆發作鋪墊。從“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裡狂奔而來,勢不可當。”可以看出山洪來勢凶猛,不可阻擋。

通過抓重點詞句體會到了洪水凶猛可憎,像魔鬼一樣向人們逼近,讓學生感悟險情並明確:險情越險,為後文渲染的氣氛越濃。接著我讓學生抓住老漢的語言、動作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從而感受其高大的形象和先人後己、捨己為人的高尚品質。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練習,進一步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在教學中我進行適當的朗讀指導,以讀促思,讓生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升華情感。不足之處:由於課堂時間緊,沒有讓學生把想象的內容寫下來,做到讀說寫結合。以後我會合理安排課堂時間,把每個環節安排得恰到好處。

六年級語文上冊《橋》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帶著孩子們學習了小說《橋》,《橋》篇幅極短,不足七百字的一篇小小說卻把一位老黨員老支部書記的光輝形象永遠銘刻在讀者心頭。一場洪水與死神的威脅面前,百十號人要擠過一座窄橋逃生,如果沒有有序的疏導,後果也許不堪設想。將要退休的老支部書記,“像一座山”,挺立風雨與洪水面前,用自己的黨性給眾人上了最後一課,也給自己的人生交了最後一份答卷。文中,老支部書記共講了四次話。

可以說,老漢的每一句話都力鼎千鈞,少一句都不行。因為正是老漢的這四句話在傳遞著老漢內心情感的'洶湧波濤,也在推動著情節的層層進展,老漢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藉助了這極為簡潔的四句話。危險面前,一位老黨員以自己的鎮定來安撫人心,人心搖動之時他又以黨支部書記的威嚴來給予震懾,親情大義之間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而那股血脈骨肉親情,讓他在最後的關頭還是試圖把生之希望留給兒子。

六年級語文上冊《橋》教學反思 篇12

今天去馬村進行教研活動,他們安排是同課異構。講授的是五年級的一篇課文《橋》。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本單元主題為“他們讓我感動”,其他幾篇文章均為革命傳統教育故事。本組單元訓練重點為兩個方面:一是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二是領悟文章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兩位授課教師,都能抓住了訓練的重點展開教學。都是通過找重點句,對重點句中的重點詞的理解感悟,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於表達方式的.滲透,第二位老師,相對的引導的到位。兩位老師切入點不同,所進行的教學設計,相對側重點就有所不同。兩位老師對本文的教學難點:課文為什麼以《橋》為題目?基本都是一帶而過。沒有讓學生理解了,這座橋樑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絡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涵。

我個人認為,這篇文章,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讀。如果學生能夠讀的入情入境,說明他已經理解了文字。對於洪水的肆虐可以藉助視訊演示,讓學生能夠有身臨其境,直觀形象的感悟,對重點詞語加以點撥,剩餘時間都可以去鑽研文中老漢的形象。老漢的形象角色理清了,對於文章為何以《橋》就會很容易理解。

六年級語文上冊《橋》教學反思 篇13

《橋》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文章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講述了老漢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沉著指揮、大公無私,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

語文,講求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我個人很贊同這樣的說法:語文課,要琅琅書聲,更要靜思默想;語文課,要整體感知,更要咀嚼涵詠。將“文”化為“語”,把文章語言內化為自己的感悟,通過交流,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這樣的課才是有“語文味”的語文課。

本著這樣的宗旨,試教後,採取許多老師的建議,我刪剪了許多人文性說教的環節,最後緊緊圍繞教學重點——“感悟老漢形象,感受共產黨員氣概”展開教學,著力在環境的渲染、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下力氣。並始終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咀嚼體味、反覆誦讀來實現文字解讀,引導學生“角色體驗”走進人物內心,與“老漢”進行心靈的對話。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的同時受到情感的薰陶、精神的洗禮和人生的啟迪,爭取讓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諧統一。

一、以“讀”為主線,關注學生的“體驗”。

首先是多種形式的讀,強調學生的自主感悟。讓生自由練讀描寫洪水凶猛咆哮的句子,展示讀最好的一句;串讀咆哮的洪水和人們的慌亂表現;默讀課文7—23段,劃劃描寫老漢表現的語句,你感受到老漢是個怎麼樣的人;齊讀送給老漢的讚歌等等,為學生搭建與文字直接對話的平臺。其次反覆讀,強調學生多角度的閱讀。對含義深刻的字詞或句子,需要反覆引導讀,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我在學生交流了對“揪”字的感受後,帶著自己的理解讀這句話,在讀中加深體驗,感受老漢的精神魅力。

二、拉近文字與學生的距離,營造與文字內容相似的氛圍。

考慮到文章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有一定差距,我在課前談話中剪輯穿插了洪水的錄象片段,串讀洪水語句時配上洪水洶湧澎湃的聲音,讓學生進入了文字氛圍。這對後面成功地感受老漢形象起到了重要的.鋪墊作用。

三、尋找語言訓練點,落實寫話訓練。

讀是一種語言表達方式,那說和寫更為關鍵。所以我努力結合文字創設語言訓練點,並落實書面學習感受表達。串讀洪水語句,“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時,出示“這座窄窄的木橋就是”用來提升認知;當人們跌跌撞撞向木橋擁去時,老漢“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引導學生理解為什麼說老漢像一座山,想象他曾經為村民們做過什麼?此時他心裡怎麼想?從而引出“他得像一座山。”最後對“揪”字的寫批註,讓學生在靜思默想的寫話中提升語文能力,更是豐滿了老漢的人物形象。

教案設計是死板的,課堂是靈動生成的。由於經驗的缺乏,課堂上出現了許多不足之處,最大的不足體現在教學“揪”和“推”的對比感悟人物形象過程中。當問出“你覺得這是怎樣的一揪”時,很多學生就能夠較好的深入課文去回答。這時未能及時地調整教學流程,直接讓學生寫批註。以至於這裡的教學稍顯混亂,環節不清爽流暢。其次,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沒能及時加以肯定,點評語言的恰當和豐富性也值得進一步完善

六年級語文上冊《橋》教學反思 篇14

我以引讀第一自然段的方式和學生一起回顧前文,啟用學生已有的閱讀積累,迅速進入學習情境;接著,帶領學生們玩“造彩虹橋”和“送生字寶寶過橋”的識字遊戲,讓學生們在遊戲中體驗成功,感受識字的快樂,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藉助學生第一課時中的質疑:

課文為我們介紹了哪幾座奇妙的橋?讓學生通過讀2、3、4自然段,知道文中具體描寫了三座奇妙的橋,並學習用第一自然段中:“有用……造的橋,有用……造的橋,還有用……造的橋。”的句式來說說這些奇妙的橋。

不僅讓學生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將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活學活用。我用玻璃實物(自己手工製作的紙橋),讓學生了解玻璃(紙,鹽)的特點,孩子們十分興奮,也懷疑:玻璃(紙,鹽)能造橋嗎?抓住這個契機,及時讓學生的注意力投入文字,通過對讀設問句的形式,讓學生了解玻璃(紙,鹽)確實能造橋。

接著我以“玻璃(紙,鹽)造的.橋會是什麼樣的呢?”的問題,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和語句的理解,反覆的朗讀,利用CAI課件的直觀教學,讓學生感受這些橋的特點,美和奇妙。在學生感受到了這些橋的奇妙後,引導學生用誇一誇的形式,通過讀最後一段“這些橋真是太奇妙了!”來表達對它們的讚美之情。

並且,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圍繞“你還知道其他的奇妙的橋嗎?”進行課前收集資料的交流,點燃他們探究科學的激情,昇華學生的感受。

六年級語文上冊《橋》教學反思 篇15

《外婆橋》是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謠,這首童謠傳送時間很長,我雖然並不知道它是什麼時候創作的,但是,我從小就聽過: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誇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還有湯糰和年糕。

活動前,我瞭解到,班上相當一部分孩子都是外婆在帶著,沒有外婆帶著的孩子,也大多對外婆比較親,活動開始部分是談話:“小朋友你家都有那些人?你喜歡誰?為什麼?你的外婆怎麼樣,跟大家說一說。”很自然的過渡到第二個環節,提問孩子“你們是怎麼去外婆家的?”有的說坐汽車,有的說坐火車,還有的說乘爸爸的摩托車等等,然後出示視訊,問孩子,視訊中的寶寶是怎麼去外婆家的呢?孩子們看的很仔細,是搖船去的,我發現有部分小朋友不是很認真,中間我突然提問:“搖啊搖是怎麼搖的?”幼兒舉手很積極,甚至還做起了動作。學習童謠,這部分剛開始我覺得有點枯燥,教師朗讀,幼兒欣賞,再就是跟讀。出示的圖片也很好的幫助孩子們記住兒歌的內容,整個過程中,幼兒很快的理解了童謠的意思,所以,學起童謠來比較的快。

這個活動的重點我放在了學習方言,出示的`另一段音訊就是太倉方言,本地的孩子一聽就知道,剛才童謠中是普通話,在學念方言童謠的時候,外地的孩子明顯有點困難,將“還有湯糰和年糕”拎出來重點學說,在此基礎上進行方言童謠的兒歌歌詞創編,將湯糰和年糕換成外婆家裡其他的東西,普通話的創編應該說很簡單,但換成了方言的創編,孩子們就有所困難,就幾個本地的孩子會說,最後拓展幼兒感情思想:外婆對小朋友這麼好,你們要不要對外婆好呢?你想怎樣對她好呢?孩子們紛紛說要給外婆買東西,有個寶寶提到了要給外婆敲敲背,點到了孩子們的一些思維,就想到了要親親外婆,抱抱外婆等等,讓孩子從小就懂得要尊敬老人。

六年級語文上冊《橋》教學反思 篇16

《橋》一課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本文故事性強,情節感人。在教學本課時,我注重以“讀”為主線,引導學生自主感悟。

1、反覆讀,強調學生多角度的`閱讀。

“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是課標中的要求。對含義深刻的句子,需要學生反覆讀,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如在解讀“老漢像一座山”我指導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為什麼要把老漢比作一座山。學生解讀老漢沉著冷靜是一座山。引導學生感受“對老漢有話要說嗎?”“很敬佩他。”“真了不起。”“請帶著敬佩之情讀,(學生讀句子)“老漢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我接著引導學生聯絡下文體會,學生解讀老漢受人擁戴他公正無私,他是領頭羊是群眾的靠山。教師學生再讀句子,“老漢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反覆讀,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讀時,提升學生的感悟。

2、以“讀”為主線,關注學生的“學”。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的理念。語文素養靠語文實踐,讀,無疑是最好的方法。但在強化讀書感悟的同時不能忽略了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即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新課程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是其中的一維國小語文主要目的不是學“道”(指文章內容),而是學“文”(指語文規律和讀寫規則)。在轟烈烈的感悟中,教師要不忘學習方法知識,基本的語法知識和修辭知識。

在閱讀感悟的同時,要學習方法。本課突出體現在引領學生學習人物時,注意讓學生歸納學法,“剛才我們在體會老漢的形象時,大家是通過對老漢的哪些描寫感悟到的。”“聯絡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義。”“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體會的。”

3、讀寫結合,生髮語文能力。

在學習到最後一部分的時候,讓同學們展開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裡的人們,這時他們想對老漢說什麼呢?這樣既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又是對交際能力的一種培養。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讀促說,讀說寫結合,學生才會感到易於動筆,只有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生才樂於表達。

但本課當中回想其中,不足之處為過於追求學生自主的回報感悟,作為教師沒有很好的處理課堂上即尊重學生的體驗,又能面向全體的教學藝術。

六年級語文上冊《橋》教學反思 篇17

《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組的第三篇課文。上完這節課,我對自己這節課有這樣一些想法,也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建議和幫助。

一、以生為本組織教學,抓住課文重點,以“老漢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個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學生充分讀書的基礎上,從孩子們那躍躍欲試的神情,我覺得學生與文字對話的時機已成熟。在交流“老漢是怎樣一個人?”時,由於這是一個開放型的問題,學生可能從多方面去回答。果然,學生一開始就直接到15自然段,也就是老漢揪出兒子的場面,我馬上調整思路,為更深刻地體會老漢的行為,我緊緊抓住了洪水的變化:老漢揪出小夥子時,洪水已肆虐到什麼程度?當洪水沒胸深時,老漢又是怎樣做的?從老漢的一“揪”一“推”中,讓這個人物更豐滿起來,感受老漢平凡中的不平凡。文中還有幾處也對老漢進行了描寫,在學生交流體會老漢是怎樣一個人時,根據學情相機引導學生感受洪水的肆虐、橋的危機、人們的慌亂,從而更能體會到老漢人格的偉大,老漢做法的可貴。在引導學生了解老漢這個人物的過程中,相機滲透文章的'表達方法,如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作者結尾才交代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感受文章設定懸念的表達方法等。

二、注重朗讀訓練,以讀為本。

在課文的學習中,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注重了讀的層次,使讀書紮實有效。比如學習文中描寫洪水的部分,就有四讀:一讀,默讀課文,畫出描寫洪水的句子;二讀,在學生彙報並初步體會後,自由練讀句子,試著把自己感受到的讀出來;三讀,展示讀,老師及時進行評價。四讀,師引讀句子,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感受。

三、以多種形式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聽”,注重培養學生聽的習慣,我認真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並及時做出恰當的評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教育孩子要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中訓練學生聽能力;“說”,在學生讀文或回答問題時,遇錯及時糾正,鼓勵學生說話不緊張,把話說完整,注意說話的條理性;“讀”在課文的學習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讀的形式多樣;“寫”,本來設計中有練寫短句的訓練,考慮到時間關係改為練說短句。

我感覺這節課中學生對老漢精神的偉大有較深的感受,同時落實了聽、說、讀、寫的訓練。但我對文中短句的處理過簡,沒達到預期的目的。對教材的把握欠靈活,還有很多不足,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