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

《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的體裁是書信。字裡行間飽含著巴金對祖國、對家鄉孩子們的熱愛之情。課文難點在於抓住重點句子,體會“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體會巴金的高尚品質,受到要珍惜時光、好好學習的教育。因為這個時代的孩子們沒有吃過苦、受過難,很難切實體會巴金的高尚品質。在學習課文時,我採用多種方式來讀這封信,讓學生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上批註,在不懂的地方打上記號。然後相互交流、答疑,再來有感情地朗讀、體會。

課後第三題的語段是這篇課文裡比較難理解的地方,於是我採用一段口語練習,以加深學生的理解:我們的生命為別人開一次花:一次無償的獻血是一朵花,一句關切的問候是一朵花,( )是一朵花,( )是一朵花……能為別人開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為別人生活絢麗而付出的人是偉大的人。有的學生說:“在公交車上為老人讓座是一朵花。”有的說:“有的學生被難題困住了,我去幫助他,這也是一朵花。”……孩子們用身邊的事例詮釋了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那麼的真實、貼切。看著孩子們學得輕鬆、快樂,我感覺非常愜意。

《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2

1、潛心會文,發展語言

文字沒有寫到孩子們給巴金寫信的內容,抓住這一空白處,我讓學生想象孩子們給巴金寫信,彷彿可愛的孩子們就站在巴金面前,巴金才會在文章中表露對孩子們的喜愛之情,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心靈距離。教學中,我創設多種情境,引導學生一步步走近文字與巴金時,巴金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越發清晰起來,巴金對生命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對人民的熱愛強烈地觸動著孩子的心靈,從信中孩子們讀懂了許多,這個時候設計寫話,表達對巴金的讚揚與懷念,給予學生一個傾吐心聲的機會,在寫話中再次和巴金爺爺對話,提升認識,昇華情感。

2、以讀代講,以讀促思

本節課的教學,立足於“讀”,以讀促思,在教學中我採用“以讀代講,以讀促思”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學習,同時為學生掌握讀書方法提供一個好的渠道。我引導著學生經過了一個瞭解文章的內容到體會作者的感情,再到指導自己的言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文章思想的感受也逐步提高,從瞭解到理解再到感情的昇華。採用“初讀”“細讀”“品讀”由淺入深的方式一步一個要求,目標逐層提高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體會文章的感受,表達學習的感想。最後讓孩子談談自己的感悟,孩子紛紛表示,要向巴金爺爺所說的,珍惜時間,好好學習,決不辜負老一輩的殷切期望。

《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3

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寫一封感謝信是在學習了閱讀短文:《巴金給家鄉孩子的信》、能說會道:“人間處處有真情”之後來完成的作文。這次作文的體裁屬於應用文,作文的要求是:感謝信的格式要真確,把一件事情寫具體,要有真情實感。這是學生們第一次接觸書信,體裁又特殊,所以習作的重點應是掌握正確的書信格式,難點是敘事要有真情實感。

在學習閱讀短文:《巴金給家鄉孩子的信》時我就重點讓孩子們掌握書信的格式,明確應該怎樣寫一封信。緊接著在學習能說會道:“人間處處有真情”時,我又結合本單元課文的內容讓學生重溫那些讓人感動的親情、師生情、海峽兩岸同胞之情,走進情感的世界,敞開心扉講述自己曾經深受感動的一件事。其實在教學本單元課文時我就曾經讓學生在課後小練筆時寫過《讓自己最感動的一件事》,在日記中記錄《自己得到關愛的一件事》。所以學生說起來自然是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在學生講述時我認真傾聽,收集資訊,為作文課做好選材的準備。就這樣雖然還沒上作文課,但我和學生都已做好了習作的準備工作,就不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了,孩子們實際上已經完成了作文任務的三分之一了。

在上指導課之前,我結合前面學生學習的情況精心設計了教案:從導言、教學環節、板書到過渡語,字斟句酌,在腦海中設想上課的情形。課堂上我用富有激情的語調,觸動孩子心靈的的話語,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暢遊情感的天空,採擷一朵讓自己心存感激的人和事的雲朵,激發寫作的願望。由於有了前面學習的鋪墊,孩子們對本次作文的要求及選材及其明確,在小組交流時孩子們說得熱火朝天,真情在他們的眉宇間流淌。然後我根據巡視指導時瞭解的資訊,選了取材有代表性的幾名同學發言。他們有的是要感謝敬愛的老師,有的是要感謝自己的親人,有的是要感謝朝夕相處的同學,還有的要感謝素不相識的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好心人……就這樣孩子們有事可感,有情可抒,有言可寫,自然是下筆如有文。在孩子們動筆寫作的過程中,我發現平時寫作有困難的幾個孩子也不再是眉頭緊鎖,不知從何而寫了。

讀著孩子們飽含感激之情的習作,特別是有的孩子是寫給我的感謝信,有些事情在我看來是那麼的微不足道,但在孩子們天真而純潔的心靈裡卻是那麼的在意,真讓我既感動又溫暖。也更加體會到只有教師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注重積累,加強指導,學生才能在習作中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體會到習作的快樂。

《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4

《給家鄉孩子的信》重點是第四自然段的學習,對“生命開花”的理解是本文學習的難點。為更好地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在思路上採取直接進入重點段,引導學生通過 “類比”的方式首先初步理解“生命開花”的意思。然後回扣前三段及第四段前半部分,讓學生通過理解巴金爺爺的一生付出的愛、精力、時間,然後通過補充課外資料,讓學生了解巴金爺爺在別人身上也花費了更多的同情,進一步體會“生命開花”的含義。最後通過課外資料的拓展,將學生情感激發到最**,懷著對巴金爺爺的崇敬與愛戴深入的體會到了“生命開花”的深刻含義。課上我讓學生反覆朗讀。一段話,一句話都要朗讀上好幾遍。在學生讀第一遍的時候,還沒有完全進入。第二遍的時候有點懵懵懂懂。第三遍的時候感覺已經深入的體會到了“生命開花”的深刻含義。

上完課後感覺遺憾也很多,比如在引導學生感悟巴金爺爺對家鄉孩子的愛幾個自然段時,沒有做到將更多的孩子完全帶入文字,使得部分學生學習的時候不是很投入,以至於感情讀這部分文字時感情不到位。再如理解“生命開花”這段文字時,沒有做到讓學生充分地讀,還有應該多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談“生命開花”,所以感覺部分學生對“生命開花”的理解還是很淺,當然,課堂上的不足是教師教學的不足,作為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每段文字時,自己首先要感悟到一定的位置,不然怎能帶領學生走到一定的高度?

《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5

《給家鄉孩子的信》是一封書信,是作家巴金寫給家鄉孩子們的信。這封信感情真摯,表達了作家巴金對家鄉孩子關心、熱愛的思想感情。同時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享受的深刻道理。在教學本課時,我有如下幾個心得:

1.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重視閱讀的積累感悟。教師的教是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學。如初讀課文時,提出讀書建議:讀準生字,讀通句子,把感覺困難的句子多讀幾遍。在讀通順、流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讀書建議:默讀或小聲讀課文,把你感覺有趣的句子和段落標出,多讀幾遍。這樣一步步有層次、有目的的閱讀,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在閱讀實踐中掌握讀書的方法,形成了閱讀的能力。課堂中還重視學生語言的積累,如讓學生說說:“這封信最打動你的是哪些地方?從中你對巴金爺爺有了哪些瞭解。”他們在朗讀句子“我們每個人都有更多的愛,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時間,比維持我們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要為別人花費了它們,我們的生命才會開花。”時,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談感受等,體會巴金爺爺對生命的理解和對我們的殷切期望。

2.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情感體驗、深入探究和智慧感悟。教學本篇課文前,我引導學生查詢巴金的有關資訊,如:巴金的作品、名言,別人對他的評價等;課上,我注意引導學生抓住文字內容、蒐集的資訊及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閱讀理解與感悟。發現學生對信中重點詞句的理解,情感的體會,交流起來得心應手,情感流露更是真切自然。

《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6

洋溢著時代氣息,體現著素質教育宗旨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標準已推行了幾年。

新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結構、內容、評價等方面充分體現了改革創新的精神,體現出“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當我在網上再次閱讀新課標時,特別是最近聆聽了幾位學者的講學,時值深秋,卻有著春天的感受。

讀著新課標,我聯想到了我上過的一節課。這篇課文是《給家鄉孩子的信》,寫的是老作家巴金晚年身體很差,拿筆艱難,還熱情得給家鄉孩子進行回信,表達自己的人生觀和對孩子們的殷切期望。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有病,寫字困難,提著筆的手不聽指揮,不要說給每個學生寫一封回信,或者像五年級郭小娟同學所要的那樣一句話,就只給你們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有時候一枝筆在我的手裡有千斤重。怎麼辦呢?無論如何,我不能使家鄉的孩子失望,我終於拿起了筆。……”,在初讀課文時,有個小女孩當我走到他身邊時,她指著課本對我說:“老師,這個字不是用錯了?”我一看,心裡一驚,心想:發現不錯,讀得認真!我沒有直接告訴她,而是說:“你認為是應該是什麼呢?”

幾分種過後,大家把課文都讀好了,我們對課文中字詞理解進行了交流。對於一枝筆的“枝”還有幾個同學也提出了疑問,我就此讓學生們進行猜測。有的說,是巴金老爺爺無意用錯了,我點頭讚賞了他,有的說是編書的人把字寫錯了,還有的說,編輯課本人員不會搞錯,打字排版人能搞錯,為了證明是排版的錯誤,有同學竟找起了舊課本,並且如獲至寶地站了起來,說舊書就是用“支”!是老作家用錯了?還是列印錯了?或是編者認為不妥,反覆幫助修改呢?這時,我覺得再討論這個問題就不如討論究竟是“支”與“枝”哪字用得好了?我讓大家再把這段課文讀讀,或許會有更好的意見和體會。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支”做量詞,可以用來表名像“筆”這類物件的多少單位。但文中為什麼不用“支”而用“枝”,可見,用一支普普通通的筆寫字,在年老患病的巴金爺爺的手中,卻似拿著一枝沉重的樹枝去寫字。何等的艱難啊!這不正好照應了前文“我有病,寫字困難,提著筆的手不聽指揮。”巴金老人,年邁病重,為了不讓孩子們失望,堅持親筆給孩子們回信,這種精神多麼難能可貴!關於這個字佔用了很長的時間,而且也不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但我覺得語文課就要活上。還以老規矩要求一節課的目標和環節怎樣怎樣,還算什麼改革啊!

打破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以固定的的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時空,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大膽地想,積極地探究,正是新課標向我們提出的要求。

《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7

《給家鄉孩子的信》是一封書信,是作家巴金寫給家鄉孩子們的信。這封信感情真摯,表達了作家巴金對家鄉孩子關心、熱愛的思想感情,抒發了要讓自己的生命開花的美好情感,同時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享受的深刻道理。

學習本文我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從這樣三個問題去讀文思考:

1、巴金老人為什麼要寫這封信?

2、他在信中寫了哪些內容?

3、表達了巴金老人對家鄉孩子怎樣的希望?

教學這篇課文的重點是引領學生充分展開對文字的解讀、欣賞,感悟巴金對孩子們的真誠關懷,理解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是享受,讓有限的生命體現無限的價值,領略巴金偉大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懷。因此在文中第三小節中幾個重點句處理時,既要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又要作適當的引領,不要讓學生的思想跑得太遠。既要讓學生感悟到重點句的意思,使學生的思想得到昇華,又要上出語文課的特色。選擇學生讀悟在先,教師再引導抓重點詞句品讀,拓展,最後讓學生把自己感悟到的用“美讀”形式把它展現出來。

《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8

《給家鄉孩子的信》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偉大的文學家巴金,在信中,世紀老人談了他對人生的感悟,也談到了自己對後代的殷切希望,非常感人。

通過抓重點詞句的方法體會巴金對祖國和同胞的愛以及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我確定了兩個主幹句子,抓住重點詞語進行體會拓展,既使教學線索更清晰,也使教學更深入,人物的形象也體會較好。由此,我體會到要上好一節課,對文字的深度解讀是非常重要的,你對教材內容挖掘得有多深,你上課的高度就有多高。其次,一堂課不可能面面俱到,應抓住重難點的東西,其餘的就應該大膽地捨去。

音樂的魅力是無窮的,如果在我們的教學中能夠適當地運用上這些多媒體裝置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讓學生體會巴金的奉獻精神時,很多孩子都不能很好地體會奉獻一詞。因此在讓學生交流自己身邊奉獻的例子基礎上,我通過多媒體播放了我收集的一些關於奉獻的`事例圖片,並隨著《愛的奉獻》這首歌曲老師動情地講述了這些具有奉獻精神的事例。在音樂聲中,在老師動情地講述中,我看到很多孩子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我相信這些孩子已經理解了“奉獻”的意義。

《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9

《給家鄉孩子的信》是一封書信,是巴金,一個遠離了故土很久的遊子,一個在中國乃至世界也很有影響的作家,一個把一生的愛和熱情奉獻給文學的老人,在87歲的時候,在收到家鄉孩子的來信後,克服著年老體衰,給孩子們的回信。他的言語從容而舒緩,娓娓道來,一個仁者的風範從他的文字間瀰漫開來,一種恬淡和溫情洋溢位來,一份美好的祝願和希冀流淌出來。“讓生命開花結果”,是巴金老人一生的美好心願,也是對孩子們最殷切的希望。文字質樸感人,散發著濃濃的愛意和樸素的情懷。這樣一位走過一個世紀的老人的心願,這樣一份用一生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讓國小生來理解感悟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備課時我上網查閱了大量的巴金“資訊”:《巴金百歲年譜》、《巴金二十一世紀中國的良心》、《巴金的人格精神與文學品位》、《巴金箴言》《巴金語錄》等,從這些資訊中我瞭解了巴金老人從出生到百歲一個世紀來所經歷的重大事件,感受到巴金老人那崇高的人格精神與文學品位。巴金震撼著我,感動著我,我的心中湧動著一股激情――巴金老人真了不起!此時再來讀課文,每一句話都有深意,每一句話都讓我感動。突然之間我找到了學生親近文字的橋樑——感受巴金,結合著語文課標對高年段學生所提出的具有初步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的要求,課前我就讓學生廣泛蒐集巴金的資料,去感受巴金奉獻的一生、勤勉的一生、博愛的一生,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作了知識和情感的鋪墊。

本文的文體是一封書信,讀一封信要明白寫信人為什麼寫這封信,寫這封信想表達怎樣的意思?信中的語言是帶有情感的,是帶有溫度的。根據課文的特點,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樸素的文字中包含的感情;(2)通過反覆品讀重點句子,走近巴金的內心,明白生命開花的意義。(3)體會巴金爺爺對孩子們的殷切希望,激發學生讓生命開花的願望。根據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一、抓“巴金爺爺為什麼要給孩子們寫信?”引導學生品析詞句、想象體會,通過感情朗讀感受文字背後的那份濃濃愛意。重點抓住“終於”和“千金重”兩個詞,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體會其表達的感情。通過讓學生感受巴金爺爺寫信很吃力,由於愛孩子,還是提起了筆,拉近學生和文字的距離,拉近和巴金爺爺的情感距離,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讓孩子對巴金產生了愛,產生了感情,才會自覺地去聆聽這位老人的教導。

二、以“你讀懂這封信了嗎?”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和巴金爺爺對話,在有感悟的地方留下思考的足跡。信中的語言並不難懂,高年級的學生通過靜靜地與文字對話,聯絡課前蒐集的資訊,應該都能從信中讀懂些什麼,或是巴金對祖國人民的愛,或是如何寫作,或是關於奉獻的道理,或是如何對待活著的每一天,希望通過這樣的一次心靈的交流,去讀懂巴金的心,去感受樸素話語中的真情和真理。“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的作用就是引領學生走進文字,感受文字背後的心語,變他語為己語,化文境為心境。課堂上我努力營造一個交流場,在學生需要幫助時及時給予點撥(如寫作:聽老師讀,談對句子新的體會),在學生情感呼之欲出時及時加點助推劑(老師的過渡語、小結語、頒獎辭),在學生理解還不夠深入時及時引向更深的方向(引:巴金的生命開花了嗎?學生交流巴金相關的資訊,要求用簡潔的語言,對學生來說是對課外蒐集資訊的一次整合和運用,巴金鮮活的例子讓學生更深地感悟了生命的意義),在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反覆朗讀中加深對文字的體會,學生培養了語感,發展了思維,語文素養得到了提高。

三、“情動而辭發”,在一步步走近文字,一步步走近巴金時,巴金的形象在學生的頭腦中越發清晰起來,巴金對生命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對人民的熱愛強烈地觸動著孩子的心靈,從信中孩子們讀懂了許多許多,這個時候設計給巴金爺爺寫話的環節,意在給予學生一個傾吐心聲的機會,在寫話中再次和巴金爺爺對話,提升認識,昇華情感,而寫話又讓學生在應用中學會如何正確地使用語文,如何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

課堂上我努力營造一種氛圍,如自己充滿感情的過渡語,如巴金創作《家》的心靈獨白、感動中國的頒獎辭、巴金的語錄摘選,都希望營造一個濃濃的情感場,讓學生在情感的磁場中不自覺地被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很多不能言傳只能意會的感受便會在這情感場中蔓延開來。

《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10

《給家鄉孩子的信》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十八課,是巴金寫給家鄉孩子的一封書信,巴金,一個遠離了故土很久的遊子,一個在中國乃至世界也很有影響的作家,一個把一生的愛和熱情奉獻給文學的老人,在87歲的時候,在收到家鄉孩子的來信後,克服著年老體衰,給孩子們的回信。他的言語從容而舒緩,娓娓道來,一個仁者的風範從他的文字間瀰漫開來,一種恬淡和溫情洋溢位來,一份美好的祝願和希冀流淌出來。“讓生命開花結果”,是巴金老人一生的美好心願,也是對孩子們最殷切的希望。文字質樸感人,散發著濃濃的愛意和樸素的情懷。

成功之處:

課前我就讓學生廣泛蒐集巴金的資料,去感受巴金奉獻的一生、勤勉的一生、博愛的一生,為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作了知識和情感的鋪墊。

本文的文體是一封書信,在第一課時的講解中主要要求孩子們重點抓住生字新詞,理清文章脈絡,掌握文章大意。讀一封信要明白寫信人為什麼寫這封信,寫這封信想表達怎樣的意思?信中的語言是帶有情感的,是帶有溫度的。

以“信中講了哪些內容?請你用小標題總結每段內容”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和巴金爺爺對話,在有感悟的地方留下思考的足跡。信中的語言並不難懂,高年級的學生通過靜靜地與文字對話,聯絡課前蒐集的資訊,應該都能從信中讀懂些什麼,或是巴金對祖國人民的愛,

或是如何寫作,或是關於奉獻的道理,或是如何對待活著的每一天,希望通過這樣的一次心靈的交流,去讀懂巴金的心,去感受樸素話語中的真情和真理。

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圍繞著“這封信哪些地方最打動你?”這根主線,組織學生或彙報讀書、討論的所得,或提出沒讀懂的問題,教師從一旁適時加以點撥。採取了“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教學步驟,先整體默讀,找到信中最打動自己的地方,整體感知文中包含的豐富情感。再分步去細讀文字,體會情感。在引導學生細讀文字,體會情感時指導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體會文字的情感。最後再將文中重點語句,連起來朗讀,整體感受。

不足之處:

1.由於自身高效課堂業務水平較低,對高效課堂的理解不夠透徹,所以在課堂上給孩子們真正展示的時間太少,對課堂教學時間把握不足,前面作者的介紹,生字新詞的認知佔用時間較長以至於後來理解課文梳理課文脈絡的時間有點緊迫,顯得頭重腳輕

2.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將課堂教給學生,互動還不夠,老師在課堂上的引導過多,教學思維還侷限在傳統課堂中。

改進辦法:

1.加強對高效課堂教學理念的研修,多多學習,觀摩高年級老師高效課堂的教學優質課。

2.在低年級的教學中適當融入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念,在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不斷再實踐,從而做到師退生進,高效有序。

《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11

《給家鄉孩子的信》是一封書信,是作家巴金寫給家鄉孩子們的信。這封信感情真摯,表達了作家巴金對家鄉孩子關心、熱愛的思想感情,抒發了要讓自己的生命開花的美好情感,同時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享受的深刻道理。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有趣味,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課前以為學生自學時一定有話可說,我也就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於是,整堂課都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進行。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是癥結所在。像這樣的課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該如何理解"學生能悟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挑起矛盾”。這裡給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問題: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了,老師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課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組讀議的過程中,教師該提出怎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更深入,以至於“能夠盡興”呢?這就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怎樣發揮才能既促進學生髮展又不會降低任務水平,真正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呢?這個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作更進一步的探索。

《給家鄉孩子的信》教學反思12

一、設計思路:

本次講課主要依據二課時教學目標而設定的,緊緊圍繞師生互動,從“導學案”要求來設定,共分溫故互查、設問導讀、合作交流、自主檢測、展示點撥共五部分內容。並且在每一部分內容中都有問題的設問。

二、教學中的優點:

我認為這節課的亮點有:一是能利用課外收集的資料來證明巴金並不普通,而是一個很謙虛,很了不起的人;二是將導學案中的設問導讀題和鞏固練習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很好地引導學生完成了學習任務。凝聚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更值得我欣賞的一點是,改動後的設問導讀題中,注重了教給學生學法上的指導。開始時,自認為教案寫得比較滿意,但講課後,確確實實發現教案中存在的問題。

三、教案及教學時存在的問題:

(1)教案設計內容過多,精煉不佳。教案設計中設計了全書主要內容,而忽視了重點的突出性。從而使教學中呈現虎頭蛇尾的現象。並且整個過程不夠完整,在重難點突出上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2)時間把握不到位忽略了課堂效益,一味追求“師生互動”。同時,也沒有花大量時間準備,有麻痺大意現象出現。

(3)每次講完課後,總有講不完的感覺。歸結一點:沒有精選所講內容,面面俱到,還是沒敢放開學生,末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主導作用。

(4) “導學案”合理運用,非常不成熟,有點班門弄斧之感覺。在今後教學過程中,我應該認真研究、認真學習、多鑽研新的教學方法,向其他教學優秀的教師學習,多聽聽他們的指導,多多摸索教育教學規律,讓自學的光芒充滿自己的心靈,提升語文素質水平,這樣才能為更好地教學奠定基礎。

(5)多鑽研鑽研語文方面的書籍,多看有關教學方面的書,把自己的業務語文水平提升一個階段,讓更多的知識服務於語文教學,提高語文教育教學水平。

今後,我將把自己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努力上好每一堂語文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

標籤:反思 家鄉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