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鄉下孩子》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1

《鄉下孩子》是一篇兒童詩,詞句優美,描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遊戲、勞動等生活情景。短短的幾句話,寫得很優美,但怎樣才能讓孩子們讀懂呢?對,在讀字上下功夫。

因此在設計這個課時,我首先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於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鄉下孩子生活和活動的幸福,快樂、有趣,並進行適當的想象說話訓練。比如在教學第一小節中,我通過將“歡唱的黃鸝”和“盛開的'野菊”兩個重點詞語出示,指導朗讀,用一句“這隻黃鸝正在唱著歡樂的歌,誰能再來讀好這個詞語呢?”提問孩子們,然後進行朗讀指導。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則先進範讀,再在齊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想象,想想鄉下孩子會編什麼樣的故事?既激發了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在緊張學習之後有放鬆的時間。在教學第三小節時,我則通過讓學生想象“撐圓肚皮的小豬”和“樂壞饞嘴的貓咪”是什麼樣的,然後進行拓展,既朗讀出了詩句的感情,又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

總之,整堂課學生各式各樣的讀始終貫穿其中,使得學生在讀中學,讀中悟的教學目的得以達成。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2

《鄉下孩子》全文用兒童詩的形式描寫了農村孩子的快樂生活,讀來清新舒暢,是一篇孩子樂學的詩文。別看這篇詩歌內容短小,可是要真正的做到讓學生學懂、明白,可就不太容易了。課文內容雖然短小、優美,可要仔細琢磨起來,東西還不少。教學中我以“讀”為主,在我的引導和解讀中,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鄉下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種趣事,以及他們善良、樸實、聰明和能幹。創設各種不同的情況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各自想象,啟用課堂氛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突破難點,理解課文內容。例如:“曾是媽媽懷裡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躺在媽媽懷裡是怎樣一種感覺?趴在爸爸背上去野外遊玩又怎樣一種感覺?學生爭先恐後的'說“幸福、溫馨、快樂等”,也通過學習學生了解了鄉下孩子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在這一節課我覺得課外拓展還不夠顯著,這一環節今後還得加強。

讀第二節時,抓住“捉蝴蝶”----“編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裡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於是我趁熱打鐵指導學生讀好最後一節:“哦/鄉下孩子/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裡。”通過朗讀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詩句,學生們體會到了農村的廣闊與前途的光明。老師講得再多,也不會比課文字身更生動更形象,不如老老實實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去學習,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迴歸到語文的本位上來。”

反思可以促進教學,可以更好的服務學生。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3

《鄉下孩子》是一首反映農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詩歌。全詩共4小節,選材典型生動,語言洗練而有童趣,所創造的意境清新活潑,讀來清新舒暢,令人如沐陽光,是一篇孩子樂學的詩文。

第一課時是一堂看似平常而普通的側重認識生字的課,但這節課卻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上來卻饒有趣味,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歸納了幾點成功的經驗。

備課時,我分析這課的生字,一堂課要面面俱到地掌握每個生字並不現實,所以我選擇將生字與二類字分開教學。含有二類字的詞語我側重讀音;含生字的詞語我重視學生是否讀準了字音和認清了字形,以及這個字所組詞的含義。把詞語分成兩批來出現並各有側重點的.方式學生也覺得興趣很濃,實踐證明這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式。

其次,在生字的教學中,我採用形式多樣的認字方法,比如“懷裡”和“樂壞了”兩個詞中的“懷、壞”的比較是這課要突破的重點,我讓一個小女孩撲到我懷裡來,讓學生們觀察,然後我告訴學生“懷裡”是靠近心臟的地方,所以是豎心旁,因為這個場景,相信學生對這一知識點不會遺忘。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4

《鄉下孩子》是一首反映農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詩歌,全詩共有4小節,詞句優美,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遊戲,勞動等生活情景。我首先定了教學目標,重點在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鄉下孩子生活和活動的幸福,快樂、有趣,並進行適當的想象說話訓練。

首先以圖匯入,讓孩子觀察圖上的女孩子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引出她是一位鄉下孩子,揭示課題,引入課文,鄉下孩子的生活怎麼樣呢?比如在教學第一小節中,我通過將“歡唱的黃鸝”和“盛開的野菊”兩個重點詞語出示,指導朗讀,用一句“這隻黃鸝正在唱著歡樂的歌,誰能來讀好這個詞語呢?”然後進行朗讀。

在理解第二節時,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裡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針對第一句,我激發學生想象:看看圖,想想田野上都飛舞著什麼樣的蝴蝶?鄉下孩子捧著這美麗的蝴蝶,編織了什麼美麗的故事呢?學生思如泉湧。有的說,他也想變成那美麗的蝴蝶,為花兒傳播花粉,讓花兒開得更鮮豔;有的說,他希望蝴蝶能帶上他飛到城市裡去,看看和他一樣大的小朋友是怎麼玩的……課堂氛圍異常活躍。通過第二小節的學習與歸納,第三小節採用“放”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來歸納,再以一組填空來激發學生的想下,如:

割一籃青草。

採一束野花。

捉一條小蟲。

第四小節主要理解了“曠野”,學生已經體會到鄉下孩子的勤勞、能幹、自由。朗讀的感情比較到位。

其次,讓孩子進行語言模仿沒在紮實的語言積累的基礎上,二三小節語言優美,很適合句子仿說訓練。如:“捉一隻蝴蝶,能編織美麗的故事;含一片草葉,能吹出動聽的歌曲”“挖一籃野菜,撐圓了小豬的肚皮;逮一串小魚,樂壞了饞嘴的貓咪。”我啟發學生在美麗的田野裡,你還能做什麼,仿照句式來說,孩子們由於還沒有進入那個遊戲勞動場裡,說的不夠生動,進行句子訓練應該是自然而然的生成,而不是硬憑空想象。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5

《鄉下孩子》是一首充滿童真的小詩,它描繪了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裡的鄉下孩子特有的快樂生活。全詩共四個小節,第一小節寫鄉下孩子幼小時生活在爸爸媽媽懷抱裡的情境;第二小節寫鄉下孩子在田野裡歡快遊戲的情境;第三小節寫勞動給鄉下孩子帶來的快樂;最後一小節是對鄉下孩子在農村廣闊天地裡幸福成長的讚美。

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以讀促悟,以悟促情。詩歌文字簡略,極具跳躍性,如果能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髮揮各自想象,定能啟用課堂氛圍,發展創新思維,對於突破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也有極大幫助。

本節課我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二年級學生閱讀實際情況,主要通過情景匯入、自讀體會、語言發展、詩歌創作這四部分,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1、情景匯入,激趣學習

課堂一開始,我就以自己的童年趣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幾乎說了半節課,孩子們的興致可高了,這樣讓學生聯想到鄉下孩子的生活是多麼快樂,很自然地匯入課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抓住學生的`興趣的同時,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這樣的設計活躍了課堂氣氛,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

2、自主選擇,細讀體會。

詩歌的二、三小節是本課的主要內容,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教學時要反覆朗讀,達到背誦的要求。首先課文二、三小節的寫 法基本相同,我就安排學生自主選擇朗讀的內容,這樣尊重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在這幾件有趣的事中,你最喜歡哪一件?把它多讀讀,讀有趣一點,如果你能加上動作就更好了。”這一環節的設計,又一次將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起來,不但喚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而且還改變了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變傳統的教師“講”為學生自己“讀”。

3、語言發展,提高思維。

課標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加強思維訓練是因為,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質的關鍵。思維又是語文能力的核心,是語言能力的基礎。根據本課內容和學生特點,我在學習第二、三小節後,設計了讓學生“學做小詩人”仿照詩句改一改,編一編,續一續等,並且經詩歌創作寫在黑板上,最後再讀一讀,這又是一個積累和鞏固、內化的過程,也是學生詩歌創作“扶”的一個階段,改變詩中的幾個字,就變成了自己的小詩。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更使學生在詩歌創作中受到了美的薰陶。

4、詩歌創作,延伸教學。

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課文只有四個小節,老師建議你們能將剛才說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有趣的事創編成兩句(也就是一小節),讓這首詩的內容更豐富更有趣。”教師讓學生在開啟了思維之窗後,發揮各自想象,仿照例句,創作自己的小詩。

整篇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情激情,以讀促悟,以悟促情,以情促說。創設具體、生動情境使學生通過形象感受來理解課文,並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交流等手段,使學生在想象、創作等方面能得到有效地發展。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整個教學過程,氣氛愉悅和諧,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作用,有效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6

一、積累詞語,讓學生舉一反三。

1.結合課文二、三自然段出示:捉蝴蝶、含草葉、 挖野菜、 逮小魚

2.交流詞語特點:誰能來說說這四組詞語有什麼特點?(主要要說出這些詞語第一個字都是表示動作的,以及這四個詞語都是在說做一件什麼事情。)

3.拓展積累:教師示範:每個小朋友都來試一試,說一個表示動作的詞語,我們這樣說“採 採蘑菇”。

4.學生拓展說詞。(師評價:你們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很會觀察,很會積累。說得詞語豐富極了……)

二、想象畫面,培養思維、想象力。

品悟重點段落,體驗鄉下孩子的快樂生活。

如:“捉蝴蝶”,編了什麼故事?

“含草葉”,吹了首怎樣的歌曲?

挖野菜 喂小豬 逮小魚 喂貓咪

鄉下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其樂無窮。想想他們還有那些趣事?

結合本課詩歌的結構特點仿寫:採一籃蘑菇,逗樂了可愛的`小白兔。端一盤骨頭,迎來了調皮的花狗。等

三、植根生活想象,仿寫詩句感悟快樂生活。

1.古詩中的鄉下孩子也有豐富多彩、其樂無窮的生活,一起來看他們在做什麼呢?(放紙鳶、採白蓮、學垂綸、捕鳴蟬)

《村居》、《池上》、《小兒垂釣》)《所見》

四、寫一寫城裡孩子。

過渡:這些都是曾經的鄉下孩子的生活,我們現在城鄉結合了,都成了城裡孩子,我們有我們快樂。請小朋友們用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去尋找,並用詩的語言,仿照課文中的詩句把城裡孩子的快樂生活寫下來。寫一寫城裡孩子。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7

《鄉下孩子》是蘇教版國標本二上的一篇課文,全文用兒童詩的形式描寫了農村孩子的快樂生活,讀來清新舒暢,是一篇孩子樂學的詩文。

第一課時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堂看似平常普通的側重認識生字的課,上來卻饒有趣味,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歸納了幾點成功的經驗。

備課時,我分析這課的生字,感覺二會字、四會字特別多,一堂課要面面俱到地掌握每個生字並不現實,所以我選擇四會字與二會字的分開教學。含有四會字的詞語我側重字型、詞意的分析;含二會字的詞語我重視學生是否讀準了字音。把詞語分成兩批來出現並各有側重點的方式我以前教學中並沒採用過,因此學生也覺得興趣很濃,實踐證明這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式。

其次,在四會字詞語教學中,我採用形式多樣的認字方法,比如懷裡和樂壞了兩個詞中的懷、壞的比較是這課要突破的重點,我讓一個小女孩撲到我懷裡來,讓學生們觀察,然後我告訴學生懷裡是靠近心臟的地方,所以是豎心旁,因為這個場景,相信學生對這一知識點不會遺忘。

在分析詞義的環節中,孩子們的回答也很精彩有趣。如饞嘴一詞,有個孩子說,老師,《西遊記》裡的'豬八戒就最喜歡吃東西,他就是饞嘴,典型的人物形象讓學生對這個詞語有了最直觀的認識。在孩子理解詞義的基礎上,我還指導學生朗讀好一些特別的詞語,如歡唱、樂壞了,我要求他們歡樂高興的讀出來,為朗讀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8

曾看過一篇文章,對現在的語文教學頗多微詞。其中有一點是說現在的語文課是在教課文,真正的語文課應該是用教材教,以培養學生的能力。我也認為筆者說的沒錯,多少年,我們就是這樣過來的,認為學生把課文讀懂了,領悟了,一篇課文就學完了。雖然在課程改革之後,有所改變,但我認為也是小打小鬧,改變不大。就從教學目標的確定上來說吧,多數是指向教學內容的,如理解詞語的意思、重點句子的含義、體會思想感情,而能力目標就比較欠缺了,大多時候都比較模糊。教學二年級《鄉下孩子》時,我有意地注意了這一點,下面是我的一些教學感悟。

教學目標:

1、讀課文的時候,能聯絡生活實際想象課文中描繪的'情景,理解課文內容。

2、用合適的詞語形容一下鄉下孩子的生活。

3、我們也是鄉下孩子,試著也來編寫一個小節。

我認為這樣的目標比較明確,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目標的。目標1是說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因為這是一首詩歌,讀懂詩歌的方法之一就是透過文字進行想象。教學中,我利用圖片和教師的描述引導學生想象第一小節,學生們感受到了鄉下孩子享受著父母的愛,生活得非常幸福。目標2是培養學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孩子們用幸福、自由、快樂、勤勞等詞語來形容鄉下孩子的生活,可見他們真正讀懂了課文。目標3是一種寫的訓練。課文語言優美,適合孩子們積累模仿,教學中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補充了很多內容,大大充實了課文內容,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們寫的句子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的幸福生活,站起來讀的時候一個個都美滋滋的。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9

教學本課時,我引導學生以吟讀為主,讓孩子們自由想象,發表自己的理解。首先請同學們藉助拼音,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做到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瞭解。在給孩子正音後,讓學生二讀課文,劃出小節。想想每小節都寫了鄉下孩子什麼有趣的事?接著,我讓他們聆聽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範讀,激發他們也要把課文讀好的慾望。通過三次不同要求的讀,使學生對詩歌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逐步培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課文絢麗多彩的插圖提供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廣闊空間。我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察幻燈片,讓孩子對文中景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通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上飛舞的蝴蝶,遊動的小魚和漂亮的白鵝,可愛花狗,美麗的公雞,饞嘴的貓咪,,憨厚的胖豬,清澈見底的溪水,盛開的野花等景物,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鄉下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裡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通過朗讀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詩句,學生們體會到了農村的廣闊與前途的光明。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去學習,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文字的魅力。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10

《鄉下孩子》是一首充滿童真的小詩,描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遊戲、勞動等生活情景,以及他們特有的一種歡樂。詩歌語言簡略、生動、活潑,讀來令人如沐陽光,如嗅青草野花氣息,如聞童聲笑語,悅目賞心。課文中的插圖更是把人引向一個廣闊的空間。

在教學過程中,我創設了一個帶孩子們去鄉下游玩一番的情境,那麼,鄉下孩子有怎麼樣的生活呢?帶著好奇,進入了本課的學習。在教學第一小節時,我抓住“歡唱”、“盛開”這兩個詞讓孩子們體驗感受鄉下孩子幼小時在爸媽懷抱裡的幸福。第二小節,我讓學生通過想象去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課文插圖,想想,田野上飛舞著什麼樣的蝴蝶?鄉下孩子捧著這美麗的蝴蝶,編織了什麼美麗的故事呢?學生的想象很豐富,有的說為花兒增添色彩,有的'說讓蝴蝶帶他去玩……學習第二句時,我讓學生想象,你彷彿聽到了一首什麼歌曲,彷彿看到了什麼?學生說好像聽到了樹林裡小鳥的美妙叫聲,鄉下孩子吹出的童年歌曲,鄉間歌曲……有了這樣的體驗,我讓學生自己邊想邊讀,學生讀起來,有情有趣,能讀出那種輕鬆愉悅。在第三節中,我讓學生自己看圖帶著想象去讀,同時,進行了一個遷移性的語言練習,意在讓學生通過看圖想象,進一步感悟鄉下孩子的多彩生活與勞動的樂趣。在語言實踐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節奏美,積累句式,豐富語言。第四小節,通過看圖,並聯繫上文,理解“曠野”這個詞,讓學生體會鄉下孩子的勤勞、能幹和幸福快樂。

在教學中我也有值得深思的地方,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的評價語,顯得有些單一,對於膽小緊張的學生,沒能很好的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是今後教學中需多注意的地方。在教學中,我還有很多不足,以後需多學習、多積累。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11

《鄉下孩子》是一首充滿童真的小詩,他描繪了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裡的鄉下孩子特有的歡樂生活。文中絢麗的插圖更是給人引向一個廣闊的空間:藍天白雲、綠草紅花……

教學本課時,引導學生以吟讀為主,讓孩子們自由想象,發表自己的理解。想象是思維的翅膀,是形象思維的主要特徵,也是人的創造力的基礎。詩歌文字簡略,極具跳躍性,如果能創設各種不同的情況讓學生開啟思維之窗,發揮各自想象,定能啟用課堂氛圍,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於突破難點,理解課文內容無疑也有極大幫助。

首先以圖匯入,讓孩子觀察圖上的女孩子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引出她是一位鄉下孩子,揭示課題,引入課文,鄉下孩子的生活怎麼樣呢?

學習第一節時:抓住“歡唱的黃鸝、盛開的野菊”體驗感受鄉下孩子在父母關心下的幸福。

在理解第二節時,我抓住兩個想象點,讓學生通過想象去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針對第一句,我激發學生想象:看看圖,想想,田野上都飛舞著什麼樣的蝴蝶?鄉下孩子捧著這美麗的蝴蝶,編織了什麼美麗的故事呢?學生思如泉湧。有的.說,他也想變成那美麗的蝴蝶,為花兒傳播花粉,讓花兒開得更鮮豔;有的說,他希望蝴蝶能帶上他飛到城市裡去,看看和他一樣大的小朋友是怎麼玩的……課堂氛圍異常活躍。針對第二句,我播放了一首優美的草葉曲,和著樂曲,我輕聲問:你眼前彷彿看到了什麼?孩子們邊閉著眼欣賞,邊帶著陶醉的語氣告訴我:看到了樹林,聽見了小鳥唱歌,還看見了一個鄉下孩子騎在牛背上快活的吹著草葉。就這樣一片普通的草葉,鄉下孩子能吹出如此動聽的歌曲,你覺得鄉下孩子怎麼樣?學生紛紛趕到佩服。這時,再煽動學生的情緒:這麼美、這麼動聽,相信一定能讀好!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讀起來自然是不成問題的。

通過第二小節的學習與歸納,第三小節採用“放”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來歸納,再以一組填空來激發學生的想下,如:

割一籃青草, 。

採一束野花, 。

捉一條小蟲, 。

最後一個填空,採用可開放形式,任由學生自由馳騁。

第四小節以不用多說,主要理解了“曠野”,學生已經體會到鄉下孩子的勤勞、能幹、自由。朗讀的感情非常到位。

接下去我把課外找來的兩首兒童詩,配上音樂,美美地讀給學生聽,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連連說有趣極了。我由此引導學生語文就是這樣美,如果你能學好語文,用好語文,你也能寫出如此美妙的小詩來。

發展性課堂教學的首要特徵是注重發展。:“對於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後的多方面的發展和成長。”“對於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中的最基本的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與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生命價值的體現。”課堂教學不僅應成全學生生命整體的發展,而且也應使教師獲得生命滿足,使師生雙方的發展相得益彰。我想今天的這堂課,給了學生不僅僅是一首小詩,更多的是給予了學生對詩歌的感悟,對生活的熱愛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12

新大綱指出:“閱讀教學中,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下面,我以《鄉下孩子》為例談談體會:

一、分層初讀,整體感知。

上課前,我先佈置學生預習:請同學們藉助拼音,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做到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瞭解。在給孩子正音後,讓學生二讀課文,劃出小節。想想每小節都寫了鄉下孩子什麼有趣的事?接著,我讓他們聆聽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範讀,激發他們也要把課文讀好的慾望。通過三次不同要求的讀,使學生對詩歌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逐步培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二、圖文對照,精讀品味。

這首詩歌描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遊戲、勞動等生活情境,反映了他們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作者以鄉下孩子從幼年到漸漸長大的時間推移為“經”,以鄉下孩子從媽媽懷裡,爸爸背上到廣闊田野的空間轉移為“緯”,交織成鄉下孩子童年生活的鮮活畫面,同時融進作者嚮往之意,讚賞之情。課文絢麗多彩的插圖提供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廣闊空間。通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上飛舞的蝴蝶,遊動的小魚和漂亮的白鵝,可愛的'花狗,美麗的公雞,饞嘴的貓咪,,憨厚的胖豬,清澈見底的溪水,盛開的野花等景物,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鄉下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讓孩子們的思維如駿馬般馳騁在想象的空間裡,指導他們讀好第一節:“曾是媽媽懷裡/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孩子們已回憶起自己幼小時媽媽抱、爸爸背的情景,情不自禁地配上動作朗讀這一節。孩子的天真可愛以及在媽媽、爸爸“懷裡”、“背上”的幸福、溫暖之情早溢於言表。

朗讀第二節時,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裡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於是我趁熱打鐵指導學生讀好最後一節:“哦/鄉下孩子/生在陽光下/長在曠野裡。”通過朗讀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詩句,學生們體會到了農村的廣闊與前途的光明。此刻,我們老師也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感覺。由此而產生的藝術魅力,用三言兩語又怎麼表達得清楚呢?

楊再隋先生說:“只要我們抓住它的主幹,讓學生多讀就能感悟,還需多費口舌幹什麼!老師講得再多,難道還比課文字身更生動更形象嗎?不如老老實實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好、讀美,在讀中去感悟、去學習,在讀中去欣賞,去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迴歸到語文的本位上來。”

三、聯絡實際,熟讀成誦。

我們的學生雖然是鄉下孩子,但他們的農村生活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歡樂,他們通過朗讀,對課文內容理解得比較透徹。聯絡實際,我讓他們自由聊聊現在童年生活中的樂趣。課堂上頓時沸沸揚揚,學生爭先恐後地談論自己的感受泛而談。這個說曾經滑冰摔了幾個跟頭,那個說曾經和夥伴們踢球撞到一起的樣子”;還有的說“跳皮筋”……

在一次次的個別讀、集體讀、比賽讀的過程中,學生們不知不覺將字字珠璣的課文熟讀成誦。

葉聖陶老先生說得好: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是一種享受,而不看作是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

教材字裡行間湧動著情感的暖流,彙集著愛國情、長幼情、鄉土情、擁軍情。我們要認真貫徹教學大綱,堅持“以讀為主,以講促讀”的原則,讓學生在朗讀、背誦中意會課文鮮活的語言,體味課文深遠的意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美,讓朗讀在閱讀的過程中一路通行!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13

《鄉下孩子》全文采用兒童詩的形式描寫了農村孩子的快樂生活,讀來清新舒暢,是一篇孩子樂學的詩文。由於學生對詩歌很感興趣,因此在上課前已有不少同學能熟練朗誦這首詩歌。

根據這個實際情況,我在講課時主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插圖,展開想象,在朗讀、想象中體會鄉下孩子豐富多彩、幸福愉快的童年。通過看圖,使學生明白黃鸝是歡快的,野菊是美麗的.。

鄉下孩子是歡唱的黃鸝,也是盛開的野菊。再通過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進入鄉下孩子這個角色,進入他們的生活境界:你現在就是鄉下孩子了,小時侯曾在媽媽懷裡做過什麼?爸爸曾揹著你去過哪兒幹過什麼?讓學生弄懂,活潑可愛的鄉下孩子就像“歡唱的黃鸝”一樣快樂,笑得像“盛開的野菊”一樣美麗,從而理解了詩意,突破了難點。

在這節課上,我隨同孩子們一起去鄉下,感受到了那裡孩子們生活是多麼幸福、快樂。我看到了孩子們滿臉的興奮,感受到了優美的詩歌帶給孩子們的樂趣,真讓人羨慕。語文就在生活中,今後將帶孩子們多觀察、多體驗,把有趣的事記下來。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14

過去的課堂,學生的思維被老師牽著走,現在提倡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在學生領悟詩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換位體驗,創造想象,拓展課文內容,讓學生爭當小詩人。我首先舉例“撒一把米粒,樂壞了飢餓的公雞”,此時,“一層激起千層浪”,學生個個處於一種躍躍欲試、呼之欲出的狀態。於是,智慧的火花不斷在課堂上迸發,“捉幾隻螞蚱,樂壞了可愛的公雞。挖一籃蘿蔔,撐圓了小兔的肚皮。採一束鮮花,喜壞了年邁的奶奶。……”此時,學生的思維打開了,一個個稚嫩而富有靈氣的.小詩人誕生了。他們擁有了歡樂、興趣,也擁有了自信、動力和成功。課堂真正充滿了活潑的生機。

總之,在本節課中,我以讀書為主線,以感悟的培養為重點,給孩子留下機會,真正賞識孩子,聽到了孩子發自心靈深處的聲音。

《鄉下孩子》教學反思15

本課是一首反應鄉下孩子童年生活的詩歌。鄉下孩子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在農村廣闊天地裡,自由地嬉戲,快樂地勞動,健康地成長。

課文中有插圖,畫中有文中提到的事物,還增加了雞,鵝,狗等動物,富有鄉土氣息。對於啟發學生回顧,想象農村生活很有幫助。課文中一系列動詞的準確使用,使得整首詩語言生動活潑,人物形象鮮明豐滿。我在教學時藉助圖片讓學生認識黃鸝,黃鸝又叫黃鶯,羽毛色彩豔麗,是大自然的歌唱家,鳴聲悅耳動聽,古人將它的鳴聲稱為“鶯歌”。然後向學生提問:詩中的“黃鸝,野菊”指誰?引導學生想象此時的鄉下孩子在爸爸媽媽身邊的生活情景。也許正在媽媽懷裡撒嬌,想唱就唱,想笑就笑;也許正在爸爸背上開心地做著遊戲,無憂無慮······讓學生體會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鄉下孩子生活得很幸福,很快樂。

鄉下孩子平時會做些什麼呢?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第二三小節,瞭解他們的生活。讓學生邊讀邊想,邊做動作邊朗讀。捉蝴蝶就能編故事,含草葉就能吹出歌曲,多麼聰明的.鄉下孩子;挖野菜撐圓小豬肚皮,逮小魚樂壞貓咪,多麼愛勞動的鄉下孩子,從中感受鄉下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