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有關八年級語文說課稿彙總7篇

說課稿1.26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八年級語文說課稿彙總7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說“屏”》這篇課文選自義務教育階段八年級語文第3單元第15課。該單元反映的是建築園林,名勝古蹟,共5課,內容豐富多彩,主題集中,其中《說“屏”》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作者陳從周,古建築園林專家。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和學法,上課程式及板書設計等方面談一談這一課的教學設計。

首先說教材。作者著眼於向讀者介紹屏風的實用功能和藝術裝飾功能,對如何使用屏風提出建議和希望。本文多處引用古詩文,增添了屏風的文化意味。這篇課文特點鮮明,就內容而言,不能把它作為說明文處理,應強調訓練學生的閱讀概括篩選資訊的能力,體會小品文語言的優美。因此,在教材處理內容取捨方面,我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閱讀能力,抓住主要資訊,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蒐集篩選資訊的能力;二是適當複習,介紹說明文的文體知識。不少學生可能沒見過屏風實物,教師可提供一些圖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後文章就好理解了。可以讓學生自學課文,不必過多講解本課內容,要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審美能力等。鑑於此,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1.掌握重點字詞。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瞭解屏風的有關知識。4.理解文中古詩詞的含義。5.把握說明物件及特徵,進一步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學習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裝點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濃濃的詩意,進一步提高語言感悟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會文章詩情畫意的語言。2.使學生能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中引用的古詩文的含義。

其次說教學法。《課程標準》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得到積極提倡。所以採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如下:

1.導讀法——創設情境,指導點撥。

2.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方法,在實踐中提高能力。

3.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佈置學生蒐集相關知識。

再次,說教學程式,分四個步驟來說。

(一)匯入新課

激發興趣教師出示一面屏風,由此匯入:1.這是一件什麼東西,誰能說明一下?2.大家回憶一下,那篇課文中提到過這東西?3.除老師提到的外,你還見到過什麼樣的屏風?

問題1有實物匯入,創設情境揭示課題,激發興趣,讓學生身臨其境,並由問題2引導學生複習舊知識,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至於問題3,《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這篇自讀課文的特點,此一環節盡情發揮個人的感受,老師適當點撥,對學生適當表揚,達到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同時也有利於活躍班級氣氛。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正音釋義,積累詞語

2.快速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麼是屏,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給“屏”做一個解釋,並說明其用處。(2)本文作者對屏風的感情是怎樣的?請指出具體的句子。

此一程式的設計旨在掃清閱讀障礙,讓學生掌握識字的方法,達到漢字辨形的目的,培養學生查字典的習慣。其中問題2的設計在於讓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課文。這一環節的時間實際上也是訓練學生獲取關鍵資訊的能力以及篩選歸納和概括資訊的能力,反覆朗讀並變化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研討課文,合作探究

1.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古詩詞,並嘗試理解。

2.老師提供《秋夕》全詩,讓學生猜讀字面意思,詩歌內容,進而猜測意境。老師點撥:此為一個失意宮女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面板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是一個孤單的宮女用夏日的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她在無聊中過著怎樣的日子?

3.老師小結:這些古詩詞使全文有了濃濃的詩意和韻味,而這和本文的說明物件“屏風”這種傳統器具是相稱的。

這一環節的設計在於讓學生體會文中古詩詞的含義,培養學生對古詩詞,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感受濃濃的詩意,進一步提高語言的感悟能力,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四)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此環節旨在讓學生再次明確教學內容和重難點,並鞏固所學知識。

最後說一下板書。就文章內容而言,首先就交待了什麼是屏,並引出其“似隔非隔,在空間中起著神祕作用的東西”的特徵。緊承前文,介紹了屏風的三個作用:分隔內外,藝術點綴,擋風,而後介紹分類,最後點出用屏的不足,提出希望,含有期盼之情。而在字裡行間又滲透著對屏的讚賞之情,所以做以下設計:

說“屏”

1.物件及特徵

2.作用和分類讚賞之清

3.應注意的問題期盼之情

4.再強調作用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單元課文都是敘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以“愛”為主題,幾篇課文都在訴說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本單元閱讀教學,要求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關注身邊的人。楊絳的《老王》,寫自己與車伕的交往,寫車伕艱難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關懷不幸者的社會問題。

2、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重點提出,要讓學生“關注人類,關注身邊的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根據以上兩方面的要求,結合本課的內容和特點我這樣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⑴ “知識和能力目標”能在快速閱讀課文過程中,抓住主要資訊,概括內容要點,在聽與說雙方互動過程中,增強知識點的刪選能力,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鍛練,思想認識得到提高。

⑵ 深入探究:全面把握課文,領會作者與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⑶ 情感態度:關愛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教學重點難點:

領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聯絡身邊的人,關注、關愛他人。

4、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法分析】

學生情況分析,我們的學生是山區學生,語文基礎較差,尤其體現於學法方面、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據我們學生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國中生的認識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採用以下教法:

1、以語言品味為主,採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2、設計帶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誘導學生思考,通過語言的體會,解決本文重點;

3、同時採用朗讀、討論、質疑、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效率,採用多媒體。

【學法分析】

教與學是相長的,為了教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根據我校學生的情況,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學法方面我採用“導—思—點撥—練”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在這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以下指導:引導學生注意緊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的關鍵語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聯絡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導學生注意體會文中語言特點,加以積累、運用,加強語言基礎,指導學生把這種寫法運用到具體寫作中去,提高語文水平。

【過程設計】

(一)

一、進場匯入

蘇芮的《奉獻》──長路奉獻給遠方 玫瑰奉獻給愛情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 我愛的人 白雲奉獻給草場 江河奉獻給海洋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 我的朋友

(設計說明:使學生一進教室,便能進入音樂所營造的氣氛中,為進入主題作為鋪墊。)

二、教學匯入

以20xx年度超級女聲的冠軍相關情況入手。

三、教師結語

生活中人們總是對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關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關注過身邊的普通人?我國著名作家文學家楊絳曾經關注過一個車伕,為他寫下了散文《老王》。

(設計說明:以一組反差相當大的圖片進行對比匯入課堂教學,建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激發學生對課文、人物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快速進入教師設定的情景中來,,為下面的教學打好情感基礎。)

(二)

環節一“走近老王”:面對陌生的老王,我們有那麼多的揣測和關切,現在我們就循著楊絳的筆墨,一起走近老王,解開心中的謎團。

(設計說明:遵循閱讀規律,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閱讀的體驗,以學生閱讀心理為切口,啟用閱讀思維,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又訓練學生篩選資訊思維能力。)

環節二“評說老王”:討論老王的品質,說說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用“老王是一個 的人,表現在 。”的形式表達出來。並說說“我們”一家人是怎麼做的?

(設計說明:在感受文章之後,引導學生概括老王品質,尋找文字依據,理解老王的善良、樸實,引導學生從文章區域性進行自主閱讀,進一步深入文字,在提高學生對內容要點概括能力、語言感受能力的同時,強化他們的情感體驗,體現教學重點。)

環節三:懷念老王:善良老實的具有金子般心靈的老王就這麼去了,在他生前經常關注他的楊絳有什麼樣的感受?她為什麼能這樣想?

(設計說明:進一步理會作者隱含在內的深沉的感情,也一進陶冶自己的情操。)

環節四關注“老王”:我們身邊也有許多象“老王”一樣遭遇的人,他們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別人是怎麼看待他們的?在今後的日子裡,你將會怎麼去對待那些不幸的人?(以一組新時代老王的照片為參考依據)

(設計說明:“讀書是為了明理”,學習一篇課文,要讓學生在態度、情感、價值觀上有所增益,能夠更好地關心身邊的弱者,關注生活,關注人生,淨化思想。由書本向現實生活的思維拓展,是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理解的途此文轉自淘.教。案網()徑,也是書本學習的目的。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環節把課本和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鍛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環節五:拓展延伸:造句:假如我是一團火,就為他人;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為他人;

假如我是一顆星,就為他人;

假如我是一片雲;

假如我是一棵樹;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設計說明:通過造句的形式,把感情進一步深化,並拓展,同時也進一步提升、淨化學生的感情。)

五、結語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個人由於境遇不同,就有幸運與不幸運的差別,甚至差別很大。一個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現在,社會要求我們每個人有人道主義精神,要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作家一家對不幸者老王懷有一顆愛心,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人。

以《愛的奉獻》結束,讓學生一起高唱,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幾篇課文都與科學知識有關,學習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化石吟》是以詩歌的形式,讚美了化石對於人類認識古代生命的作用,目的是啟發學生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因此,在本詩的學習中,除了詩歌知識的學習,還必需瞭解化石的有關知識作為背景,才能較深刻地理解化石對於生物進化論的貢獻以及作者的讚美之情。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化石等古生物方面的知識較為缺乏,要靠教師補充和引導。

三、教學方法:

1、預習背景知識的方法。教師提供化石與進化論方面的知識材料給學生預習,使學生對化石的感受能夠豐富起來,側重點是理解化石說明了生命演變的事實,證明了生物進化的真理。在此基礎上理解作者讚美化石的感情,激發學生探索生命奧祕的興趣。

2、擬採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出示遠古動植物化石的相關圖片和播放有關遠古時代恐龍的科學幻想片(《侏羅紀公園》)。(這個做法能積累理解本詩第3節、第6節的知識背景)。

3、對比法。引入學生學過的《石灰吟》和本詩對比,同是讚頌詩,但讚頌的側重點卻不同。

4、朗讀法。本詩與第6課《理想》一樣,節奏感強,適合朗讀。在朗讀中理解化石的外表特徵,如“冰冷的骸骨”,“肉體腐朽”,“黑色的軀殼”,“臉上道道皺紋”等。同時在朗讀中理解本詩的押韻、設問、擬人等特點。

5、拓展延伸法:閱讀本冊教材第166~167頁“進化論和神創論的激烈爭論”,請利用學過的或查詢的化石資料,為達爾文的進化論進行辯護,寫出300字左右的短文

四、教學過程:

1、課前印發教師收集的“化石簡介”的資料,學生自由閱讀。

2、課堂提問,就同學們所看資料,回答:a、什麼是化石?b、化石是怎麼形成的?c、化石分為哪幾類?d、科學家是怎樣研究化石的?e、化石說明了什麼真理?

3、請一個同學背誦《石灰吟》,另一個同學朗讀《化石吟》,思考這兩首詩歌的異同點。學生回答後,教師明確,兩首詩歌都是讚美詩歌,但前者主要是詠誦石灰的堅貞的精神,目的是用來象徵一種人;本課則是讚美化石講述了令人驚訝的'“神話”,是讚美化石本身,讚美它講述了生命演化的故事,讚美它證明了生命進化的真理。

4、多媒體播放化石的圖片。然後請同學們齊讀詩歌,談談同學們對詩歌中描繪的化石形象做一個對比,增強對“冰冷的骸骨”,“肉體腐朽”,“黑色的軀殼”,“臉上道道皺紋”的理解。

5、同學們對圖片上的化石形象也許有點失望,這樣的化石怎麼就“講述了奇幻的神話”呢?播放《侏羅紀公園》中的凶猛的恐龍和原始森林片段5分鐘。接下來請同學朗讀詩歌的第6小節,理解作者對大自然的由衷讚美。(即“高明的魔法師”,“卓越的雕刻家”。)

6、再次朗讀詩歌,分析詩歌的寫作上的特點。結構分為3個層次,1、2小節設問,第7小節回答,形成首尾照應。中間3、4、5、6小節寫化石對回答了真理,它的珍貴和證明了生命的不停息的事實。並歸結到對大自然的由衷讚美。再分析一下擬人手法的使用好處及本詩押韻上口的特點。

7、小結作者讚美化石的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化石儲存了遠古生命的資訊,使人類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從相信上帝、相信造物主到相信科學的進化論,這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在這裡就有化石的功勞。

8、作業設計:閱讀本冊教材第166~167頁“進化論和神創論的激烈爭論”,請利用學過的或查詢的化石資料,為達爾文的進化論進行辯護,寫出300字左右的短文。教師批改作業後,選擇一部分好的在教室牆壁上張貼,供學生們交流。

附錄學生預習資料:

化石簡介

1、什麼是化石?

儲存在地殼的岩石中的古動物或古植物的遺體或表明有遺體存在的證據都謂之化石。

簡單的說,化石就是生活在遙遠的過去的生物的遺體或遺蹟變成的石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這些生物死亡後的遺體或是生活是遺留下來的痕跡,許多都被當時的泥沙掩埋起來。在隨後的歲月中,這些生物遺體中的有機質分解殆盡,堅硬的部分如外殼、骨骼、枝葉等與包圍在周圍的沉積物一起經過石化變成了石頭,但是它們原來的形態、結構(甚至一些細微的內部構造)依然保留著;同樣,那些生物生活時留下的痕跡也可以這樣保留下來。我們把這些石化了的生物遺體、遺蹟就稱為化石

2、形成條件:

雖然一個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決於許多因素,但是有三個因素是基本的:

(1)有機物必須擁有堅硬部分,如殼、骨、牙或木質組織。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也能夠變成化石。

(2)生物在死後必須立即避免被毀滅。如果一個生物的身體部分地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這就可能改變或取消該種生物變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須被某種能阻礙分解的物質迅速地埋藏起來。而這種掩埋物質的型別通常取決於生物生存的環境。海生動物的遺體通常都能變成化石,這是因為海生動物死亡後沉在海底,被軟泥覆蓋。軟泥在後來的地質時代中則變成頁岩或石灰岩。較細粒的沉積物不易損壞生物的遺體。在德國的侏羅紀的某些細粒沉積岩中,很好地儲存了諸如鳥、昆蟲、水母這樣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大概動物柔軟部分的化石得以儲存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在這兩個地區的凍原上發現的大量的凍結的多毛的猛獁遺體——一種絕滅的象。這些巨獸有的已被埋藏達25000年。當凍土融解,猛獁的遺體就暴露出來。也有些屍體儲存得很不好,當它們暴露出來時,其肉被狗吃了,其長牙被象牙商倒賣。猛獁象的毛皮現在在很多博物館展覽,有的把猛獁象的肉體或肌肉放在乙醇中儲存。

生物變成化石的更有趣和不尋常的一種方式就是在琥珀中儲存。古代的昆蟲可被某些針葉樹分泌出的粘樹膠所捕獲。當松脂硬結後並進一步變成琥珀,昆蟲便留在其中。有些昆蟲和蜘蛛被儲存得非常好,甚至能在顯微鏡下研究它的細毛和肌肉組織。

雖然生物體的軟組織的儲存形成了一些有趣的和令人歎為觀止的化石,但這種方式形成的化石是相對罕見的。古生物學家更經常地是研究儲存在岩石中的化石。

3.化石分類:

遺體化石:遺體被埋藏並在一定條件下被石化而成的化石。

遺物化石:生物的排洩物(糞化石、卵化石)及人類使用過的工具形成的化石。

遺蹟化石:古代的生物在脫水後的碳痕及足跡等化石。

4.化石與生物的進化

生物進化的順序和意義:

(1)越是古老的地層(深層)裡化石生物越簡單、越原始,越是晚近的地層(淺層)裡化石生物越複雜、越高階。

(2)意義:動植物化石是生物進化的有力證據。

化石在地層按一定順序出現的事實是生物進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證據;化石在地層中的分佈說明了生物是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逐漸進化而來的,它反映了生物進化的順序是:簡單→複雜;低等→高等;水生→陸生。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學校開展“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活動,本人選擇了孔子的《大道之行也》一文。現就本課的有關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教。

一、說文字

這篇文言文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裡的一段話,通過對理想中的社會特徵的描述,闡明瞭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表達了“天下為公”的思想。文章緊扣“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表達作者追求的是安定、和平、幸福、平等的生活。因為作者是生活在變亂紛乘的春秋末期,所以對人類美好的社會生活充滿了嚮往,迫切希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這就是作者描繪的“大同”社會。

國中生學習本文不宜要求過高,能粗知內容大意即可,但一定要熟練地背誦全文,為將來進一步消化它創造條件。學習本文要理清:“大道”和“大同”兩個概念。“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為完成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注重溫故知新,從學過的《桃花源記》一文理解新課。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東晉詩人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讓人無限憧憬,那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世界人人渴望,其實它只不過是《禮記》中“大同”社會的藝術再現。“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其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及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可以推知“鰥、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社會的關愛。

理清文章的思路對理解“大同”含義很關鍵,文章首先對“大同”社會進行綱領性說明,“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然後從三個方面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人人得到社會的關愛;人人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最後總括並定名為“大同”。全面具體地展現了古人關於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

本文文字不多,全文只有107個字。文短意豐,把人們追求和奮鬥千百年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交待得明白、清晰。句式整齊,適合朗讀。

二、說思路

⒈說目標。

一是知識目標: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瞭解先賢聖哲關於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背誦並默寫全文。

二是能力目標: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儘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聯絡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三是德育目標:《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⒉說重難點:要求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作為教學的重點

通過知識的遷移來突破學生對“大同”社會的理解。聯絡《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聯絡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⒊說教法:

一是朗讀法。教師給學生朗讀的方法與技巧。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琅琅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並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

二是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於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於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是探究創新法。設定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於異想天開,併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教學過程

⒋說學法

一是指導朗讀。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領以下四句,其後均當作一頓。最後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後亦當作一頓。③“不必為己”後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④“故外戶而不閉”後停頓稍長。⑤末句是全文結論,要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計劃文字朗讀10次。

二是指導運用教材和工具書處理字詞。即①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②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③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職守)④貨惡其棄於地也(wù厭惡、憎恨)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撫養”)⑥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⑦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三是指導對文字的理解。文字的層次,即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四是指導理解什麼是大同思想、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 、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等問題。

三、說過程

⒈匯入新課。(2分鐘)

⒉熟讀成誦,積累理解。(15分鐘)

一讀課文,聽一聽,朗讀節奏。⑴視訊朗讀,體會朗讀停頓。⑵教師範讀課,學生勾畫生字詞。⑶學生自讀,注意文中停頓。⑷學生朗讀,試著背誦。

二讀課文,譯一譯:學生圈點勾畫,試譯短文,完成練習。

三讀課文,理一理文章層次。(第一層:總領全文。第二層:闡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徵。第三層:總結全文)

四讀課文,議一議。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3分鐘)

⒊合作探究,大同思想。(8分鐘)

五讀課文,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的?(5分鐘)

六讀課文,怎樣實施“大道”,實現“大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3分鐘)

⒋七讀課文,體驗反思,互動釋疑。(7分鐘)

“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了嗎?21世紀的中國社會,是“大同”社會嗎?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言。然後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⒌總結儲存,課外延伸。在這個環節我選擇了《怪哉》一文與課文比較閱讀,期望藉此拓展學生的視野。不過這個環節我打算留給學生課外去落實。

⒍課堂小結。以此來激勵學生從小關注社會,為社會的進步貢獻力量。

從軍事的角度我認為:戰場是瞬息萬變的,課堂也是瞬息萬變,因為是戰爭和課堂的主導者,學生的學情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前提的,這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斷的調節學生學習的情緒,及時加以引導,再好的教學案需要是實戰檢驗才可以判定它的優劣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老王》。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式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以“愛”為主題的課文,其中幾篇課文講訴的都是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老王》講述的就是一個普通車伕的故事。這個單元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情操。八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思想活躍,敢想,善於模仿,外界的任何新鮮事都令他們感興趣,他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因此,許多同學只知道一味的接受“愛”,而不懂得如何感謝“愛”,更別說去回報“愛”了。像老王這類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弱者,他們不瞭解,更別說去關心了。我認為,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到文學知識,更重要的還要讓學生體會文中的`情感,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狀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及思想情感。

2、揣摩語言,深入領會語句的意味。

3、體會作者的善良,引導學生關愛弱者。

〖教學重點

1、全面把握課文,領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

〖教學難點

領會從文章語言及人物刻畫中滲透出的愛的博大

二、說教法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角色,變知識的傳授者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在本課教學時,採取合作探究法、板書輔助法、質疑法、誦讀法、點撥法、表演法等,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三、說學法

1、學生充分預習:

我認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很重要,如果每一課都能把課前預習落實好,課堂效果就會事半功倍。要想達到這種效果,就要把預習要求明確,讓學生知道怎樣預習。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的預習題:

⑴ 利用工具書疏通生字詞。

⑵ 熟讀課文。

⑶ 對課文質疑。

讓學生學會質疑,這是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因為“提出一個問題比回答一個問題更難得”。我們也知道,學生能對教材提出有價值的質疑,是學好語文的第一步。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圈記出來,以便課堂交流。做好了這些預習,就可以進入到高層次的師生平等對話了。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四、教學程式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為了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有效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我把這堂課分為:懸念匯入、作者簡介、檢查預習、學生質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六大版塊。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吆喝》寫的是現實中業已漸行漸遠的“生活交響曲”,質樸簡單,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斷,人生的種種印象彷彿都隨著這吆喝聲而鮮活起來。學習本文,不僅讓我們瞭解民間蘊藏的豐厚的文化藝術積澱,更讓我們多了一份細膩的情感體驗。本文語言典雅、蘊藉,但又很平易,我準備用一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學習作者合理介紹紛繁複雜事物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揣摩語言,體會吆喝聲的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3、情感與態度:感受京城特色的民俗、民風;體驗中國地方文化的魅力,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動人底蘊,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思路,品味語言,感受民風、民俗,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民風、民俗,體會作者的情感。

說教法

情景匯入法 合作探究法

說學法

自主學習法 誦讀品味法 創造性學習法

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播放多媒體電視廣告)

黑芝麻糊哩——那悠長深情的聲音,讓我們產生很多美好的聯想。

這則廣告的創意就來自民間的吆喝。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蕭乾的《吆喝》,去聆聽京味十足的吆喝,感受作者對吆喝懷有的特殊情感。

以此匯入,點題並激發學生興趣。

二、自主學習

1、學生藉助資料介紹作者。

2、學生藉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此環節學生自主完成為主,教師補充為輔。

二、走進吆喝,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學生聽讀課文錄音,老師依次出示以下問題:

1、 邊聽邊圈點勾畫出文章介紹了哪些老北京的吆喝聲?

2、 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介紹這些繁雜的吆喝聲的?

生反饋、師總結:本文按從早到晚、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時間順序,介紹北京林林總總的吆喝聲,這種組織材料的方法真的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聽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三、賞讀吆喝,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情感

過渡:如此豐富的吆喝聲,哪些是你最欣賞的?

1、 自由朗讀課文找出你最喜歡的吆喝聲,說說為什麼喜歡並試著模仿表演。

在學生品評的基礎上,師總結:這小小的吆喝詞,真可謂手法多樣,貼切生動,比喻、擬人、誇張,寫形、寫色、寫味兒,還有詩般的韻律,音樂的美感,京味兒的唱腔,平實中透著儒雅,質樸又不失鮮活。

學生自選例子品評並模仿的過程會考察學生對吆喝這種民俗的理解情況,並以表演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

過渡:調動我們的聯想和想象,看看這一聲聲的美妙的吆喝把我們帶回了什麼時代,看到了什麼樣的場景,又是什麼樣的人民組成了這樣的場景呢?作者在這樣的場景下生活得如何?

2、默讀品味:

(1)你看到了北京城什麼樣的景象?

熱鬧的街巷,豐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場景。

(2)這樣的場景中的人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純樸的、善良的、樂觀的、熱情的、也有不勞而獲的,虛假的

(3)作者在這樣的場景下生活得如何?從哪裡看的出來?

吞小金魚、留著鼻涕吃烤白薯,嚇個大馬趴……

(4)這些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學生髮言,談自己的領悟和感受,師點撥後總結:作者在描寫中流露出對往事的`美好回憶,那種至今想來人忍俊不禁的情感流露在字裡行間。同時讚揚了老北京人熱情樂觀的生活態度,自信豁達的人生境界,這境界就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更表達了作者這種民俗文化的喜愛與讚美之情。

通過以上環節,解決難點:感受民俗、民風,體會作者流露的情感。

四、拓展探究:

現在的吆喝聲基本都被鋪天蓋地的廣告所取代,所以有人說,在大眾傳媒如此發達的今天, 吆喝還有什麼作用?請你具體說說。你更喜歡吆喝還是廣告?為什麼?

教師總結:其實,不僅北京有吆喝,我國各地都有。而且由於各地語言、風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有不同.現在,這種口頭廣告正逐漸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吆喝自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我們應注意搶救。

通過以上環節,拓展延伸,完成目標3。

五、結語

生活中從來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用來評價《吆喝》一文再恰當不過。街頭巷尾經常回蕩著的商販的吆喝聲,在無心人聽來,或許頓生厭煩。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聽來,卻是優美動人的音律,是一種應當被記載在史冊中的文化遺產。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一切都將深深地烙進心靈深處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

六、作業

1.自己為一種商品創造一則吆喝廣告。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一、 說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是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課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4單元的第3篇課文。本冊書說明文閱讀共兩個單元,可以說重在培養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理解、分析的能力和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以及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整體感知,注意說明的順序和方法;提高默讀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篩選資訊。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說明文,兩篇短文《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都有關於恐龍,但是說明的物件又有所不同,又結合班級情況和單元重點。在重難點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養他們閱讀說明文的能量從而積累知識。

二、說教法

說明文是相當枯燥了,因此必須抓住某一方面來提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上必須讓學生自己找到感興趣的問題加以提煉。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讀,讓學生自己讀懂文章,在相對有難度地方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其閱讀說明文的能力。本文作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問,尤其是語言方面更有許多值得體味的地方。

三、說目標

(一)知識目標1.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2.短文兩篇所說明的研究成果。3.短文的行文順序及說明方法、語言特色。

(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3.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四、說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明確說明物件,理清寫作思路。

2、教學難點: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

五、說教學思路

學生自讀把握兩篇短文的主要內容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學習作者開放而又周密的思維方法。

六、說課時:

依照目標分為一課時。

七、說準備

1、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佈置預習內容。(生字詞、作者簡介)

2、準備好多媒體電腦,投影及相關軟體。

八、說過程

(一)匯入新課:如今統治地球的是人類,人類的歷史也不過幾百萬年。在人類出現之前,曾有一種爬行動物統治過地球,這種爬行動物是什麼呢?(恐龍)然而在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六千萬年的恐龍突然消失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個謎。如今在不同的`地區發現了恐龍化石,這意味著什麼呢?恐龍滅絕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對此,美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針對上述兩個問題分別做出了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兩篇短文。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篩選重要資訊,比較兩篇短文在內容上有什麼不同聯絡?

(三)精讀課文,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教師板書一個圖表,要求學生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物件和說明角度,自己上臺去填表。可以小組之間交流,教師巡視各組,掌握討論情況,可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要求人人發言,個個參與。教師巡視各組,掌握討論情況,隨時給予必要的點撥指導,然後選交流成功的兩個小組介紹閱讀成果。

(四)、揣摩語言,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請學生在文章中找在文中括號中的文字,並請學生結合具體語境,說說他們各自的作用。補充性說明文字主要體現語言簡明精煉、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五、遷讀。

1、請學生寫出《恐龍無處不在》、《被壓扁的沙子》兩文的思維推理過程。

2、“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對文中這句話,請學生查閱有關資料,找一些科學研究的例子,組織一次讀書交流會。

(六)、小結。從兩篇文章的聯絡推廣到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作結。

(七)、板書設計:

設計一 設計二

恐龍 不同科學領域關係密切

被壓扁的沙子……板塊構造理 生物學 地質學

論證的嚴密性 南極發現恐龍化石 佐證 大陸漂移假說

思維的開放性 證明 撞擊說 導致 恐龍滅絕

被壓扁的沙子 否定 火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