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4篇

說課稿2.08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說課稿4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是蘇教版語文課本第六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語言淺顯易懂,看似平淡卻含義深刻的童話故事。

通過講述小駱駝因小紅馬嘲笑他難看而委屈,到沙漠裡親身體驗後,發現自己的駝峰、腳掌和睫毛都很有用,而認識到自己應該感到自豪才對的故事,賦予我們這樣的道理:我們要辨證地看待事物,判斷事物的美醜,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實質,看其有沒有用處,對於自己,更要樹立起自信。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課文層次清楚,語言簡潔、富有情趣,寓動物常識於生動形象的童話故事中,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好教材。但三年級的孩子對駱駝和沙漠缺少一定的認識,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基於以上教材特點和學情分析,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考慮,初定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條理地講述這個故事。

2、聯絡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重要詞語

3、懂得駱駝的駝峰、腳掌、睫毛在沙漠裡的特殊用處,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

其中,教學重點是:

(1)感悟課文內容,知道駱駝的'駝峰、腳掌、睫毛在沙漠中的用處。

(2)充分理解小駱駝的情感變化。教學難點是:憑藉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感悟課文蘊涵的道理,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為了較好的實踐新課標的理念,達到教學目標完成的最優化效果,我預定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三、說教法

如何讓三年級的學生通過這童趣橫生,扣人心絃的故事,去自然而然,比較到位地感悟文章賦予我們的深刻道理呢?根據文章及學生特點,我決定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創設與課文相匹配的情境,以情為基點,以讀為主線,以悟為手段,真正走進小駱駝的這個角色中,再在步步推移地比一比,看一看,讀一讀,問一問等學習活動中,揣摩體會小駱駝的心路歷程,情感變化,從而在角色體驗中感悟:判斷事物的美醜,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實質,看其有沒有用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匯入。

(二)、入情入境,角色體驗,感悟“自豪”。

第一步:外表比較,體驗“委屈”。

1、創設這樣的情境:一天,小駱駝在小溪邊照“鏡子”,小紅馬看見了(點選課件,書上插圖),小紅馬對小駱駝說了什麼嗎?

出示填空:你的(腳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長著(兩層睫毛),背上還有(兩個肉疙瘩),多難看呀!

(1)引導學生看圖,瞭解小駱駝腳掌、眼睫毛和駝峰不美的外形特點。

(2)觀察小紅馬的神態,抓住“噴著響鼻”看出小紅馬看不起小駱駝。

2、想象:假如你是小駱駝,對小紅馬的嘲笑,你會想些什麼呢?

3、指導讀,讀出小紅馬“噴著響鼻”瞧不起的態度,嘲笑的語氣以及小駱駝委屈、自卑的內心。

4、聽了這些話,小駱駝十分委屈,於是它把這些話告訴了媽媽,駱駝媽媽是怎麼說的?指名讀,讀出疼愛的語氣。

過渡:正因為小紅馬說它難看,所以小駱駝覺得挺委屈的。於是,媽媽決定和小駱駝到沙漠中去旅行一次。

第二步:沙漠之行,深感“自豪”

1、瞭解沙漠

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你看到了怎樣的沙漠”引導閱讀,並劃出有關描寫沙漠的句子。組織交流時,我將抓住“茫茫、無邊無際、鬆散、鋪天蓋地”指導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沙漠的特點,並結合自己的瞭解說說對沙漠的印象,然後播放一段沙漠的錄象,藉助課件媒介幫助學生感受沙漠的惡劣環境,建立對沙漠的瞭解,感受在沙漠生存的極其不易。

小結並過渡:雖然沙漠裡的氣候如此乾燥,環境這麼惡劣,可小駱駝和它的媽媽還是愉快地結束了這次沙漠旅行,而且小駱駝還有了新的想法。

2、引導質疑

點選課件——(最後一節)讀讀這一節,思考一下,你特別想知道什麼?(交流篩選後點選課件——兩個問題:(駱駝的駝峰、腳掌、眼毛在沙漠裡各有什麼作用?小駱駝因為什麼事而深感自豪?)

3、走進沙漠

請同桌合作學習課文的第3、4小節,解決上面的兩個問題。

學生交流,隨機出示:(點選駱駝相應部位,出現文字)

A、駝峰:點選課件:駝峰和文字

望著無邊無際的沙漠,小駱駝擔心地問媽媽:“再走下去,我們餓了怎麼辦呢?”媽媽說:“我們背上的那兩個肉疙瘩叫駝峰,裡面貯存著養料,足夠我們路上用的了。” (板書:貯存養料 )

同桌分角色讀,男女生讀(讀出小駱駝的擔心和媽媽的自豪)

B、腳掌:點選課件:腳掌和文字

媽媽又指著腳下鬆散的沙子,對小駱駝說:“多虧我們的腳掌長得又大又厚,如果我們的腳也像小紅馬那樣,陷進沙子裡怎麼拔得出來呢?”

引導學生讀出媽媽自豪的語氣

說課稿 篇2

一、教學內容的分析和教材定位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中學生對於函式單調性的學習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國中學習了一次函式、二次函式、反比例函式圖象的基礎上對增減性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第二階段是在高一進一步學習函式單調性的嚴格定義,從數和形兩個方面理解單調性的概念;第三階段則是在高二利用導數為工具研究函式的單調性.高一單調性的學習,既是國中學習的延續和深化,又為高二的學習奠定基礎.

(2) 函式的單調性是學生學習函式概念後學習的第一個函式性質,也是第一個用數學符號語言來刻畫的概念.函式的單調性與函式的奇偶性、週期性一樣,都是研究自變數變化時,函式值的變化規律;學生對於這些概念的認識,都經歷了直觀感受、文字描述和嚴格定義三個階段,即都從圖象觀察,以函式解析式為依據,經歷用符號語言刻畫圖形語言,用定量分析解釋定性結果的過程.因此,函式單調性的學習為進一步學習函式的其它性質提供了方法依據.

(3)函式的單調性是學習不等式、極限、導數等其它數學知識的重要基礎,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常用工具,也是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和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的重要素材.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對於函式的單調性,學生的認知困難主要在兩個方面:

首先,要求用準確的數學符號語言去刻畫圖象的上升與下降,把對單調性直觀感性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這種由形到數的翻譯,從直觀到抽象的轉變對高一的學生來說比較困難.

其次,單調性的證明是學生在函式學習中首次接觸到的代數論證內容,而學生在代數方面的推理論證能力是比較薄弱的.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教學大綱對單調性的教學要求,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函式單調性的概念,判斷、證明函式的單調性;難點是引導學生歸納並抽象出函式單調性的定義以及根據定義證明函式的單調性.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從形與數兩方面理解函式單調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利用函式圖象和單調性定義判斷、證明函式單調性的方法.

2.通過對函式單調性定義的探究,滲透數形結合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抽象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對函式單調性的證明,提高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

3.通過知識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細心觀察、認真分析、嚴謹論證的良好思維習慣;讓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

本節課是函式單調性的起始課,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主要採取教師啟發講授,學生探究學習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提供的線索,安排適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展示相應的數學思維過程,使學生有機會經歷數學概念抽象的各個階段,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開展思維活動,深入探究,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最終形成概念,獲得方法,培養能力.

2.教學手段

教學中使用了多媒體投影和計算機來輔助教學.目的是充分發揮其快捷、生動、形象的特點,為學生提供直觀感性的材料,有助於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教師畫幾個增減和波動的圖象.

2.讓學生大體根據自己的身高隨年齡的增長列一表格,然後畫一簡圖。提出問題

圖象的變化趨勢,怎樣用數學符號表示和不等式表示。

(二)歸納探索,形成概念

1.藉助圖象,直觀感知

本環節的教學主要是從學生的已有認知出發,即從學生熟悉的常見函式的圖象和事例直觀感知函式的單調性,完成對函式單調性定義的第一次認識.

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我主要設計了兩個問題:

問題1:分別作出函式的圖象,並且觀察自變數變化時,函式值有什麼變化規律?

在學生畫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圖象,獲得資訊:第一個圖象從左向右逐漸上升,y隨x的增大而增大;第二個圖象從左向右逐漸下降,y隨x的增大而減小.然後讓學生明確,對於自變數變化時,函式值具有這兩種變化規律的函式,我們分別稱為增函式和減函式.

而後兩個函式圖象的上升與下降要分段說明,通過例項明確函式的單調性是對定義域內某個區間而言的,是函式的區域性性質.

對於概念教學,若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概念的相關屬性,則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因此我設計了問題2.

問題2:能否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什麼是增函式、減函式?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增函式的定義:

如果函式在某個區間上的圖象從左向右逐漸上升,或者如果函式在某個區間上隨自變數x的增大,y也越來越大,我們說函式在該區間上為增函式.

然後讓學生類比描述減函式的定義.至此,學生對函式單調性就有了一個直觀、描述性的認識.

2.探究規律,理性認識

在此環節中,我設計了兩個問題,通過對兩個問題的研究、交流、討論,將函式的單調性研究從研究函式圖象過渡到研究函式的解析式,使學生對單調性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使學生完成對概念的第二次認識.

問題1:右圖是函式的圖象,能說出這個函式分別在哪個區間為增函式和減函式嗎?

對於問題1,學生的困難是難以確定分界點的確切位置.通過討論,使學生感受到用函式圖象判斷函式單調性雖然比較直觀,但有時不夠精確,需要結合解析式進行嚴密化、精確化的研究,使學生體會到用數量大小關係嚴格表述函式單調性的必要性,從而將函式的單調性研究從研究函式圖象過渡到研究函式的解析式.

問題2:如何從解析式的角度說明在上為增函式?

在前邊的鋪墊下,問題2是形成單調性概念的關鍵.在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先分組探究,然後全班交流,相互補充,並及時對學生的發言進行反饋,評價,對普遍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在辨析中達成共識.

對於問題2,學生錯誤的回答主要有兩種:

(1)在給定區間內取兩個數,例如1和2,因為,所以在上為增函式.

(2)仿(1),取很多組驗證均滿足,所以在上為增函式.

對於這兩種錯誤,我鼓勵學生分別用圖形語言和文字語言進行辨析.引導學生明確問題的根源是兩個自變數不可能被窮舉.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給定的區間內任意取兩個自變數,然後求差比較函式值的大小,從而得到正確的回答:

任意取,有,即,所以在為增函式.

這種回答既揭示了單調性的本質,也讓學生領悟到兩點:(1)兩自變數的取值具有任意性;(2)求差比較它們函式值的大小.事實上,這種回答也給出了證明單調性的方法,為後續用定義證明其他函式的單調性做好鋪墊,降低難度.至此,學生對函式單調性有了理性的認識.

3.抽象思維,形成概念

本環節在前面研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抽象出函式單調性的定義,使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過程,完成對概念的第三次認識.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嚴格的數學符號語言歸納、抽象增函式的定義,並讓學生類比得到減函式的定義.然後我指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中有關單調性的概念,對定義中關鍵的地方進行強

(三)掌握證法,適當延展

本階段的教學主要是通過對例題和練習的思考交流、分析講解以及反思小結,使學生初步掌握根據單調性定義證明函式單調性的方法,同時引導學生探究定義的等價形式,對證明方法做適當延展.

例 證明函式在上是增函式.

在引入導數後,用定義證明單調性的作用已經有所降低,我選擇一個較難的例子,主要是考慮讓學生對證明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

證明過程的教學分為三個環節:難點突破、詳細板書、歸納步驟.

1.難點突破

對於函式單調性的證明,由於前邊有對函式在上為增函式的研究作鋪墊, 大部分學生能完成取值和求差兩個步驟:

證明:任取,

因此學生的難點主要是兩個函式值求差後的變形方向以及變形的程度.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變形,不敢動筆;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在變形不徹底,理由不充分的情形下就下結論.

針對這兩方面的問題,教學中,我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回顧函式在上為增函式的說明過程,明確變形的主要思路是因式分解.然後我引導學生從已有的認知出發,考慮分組分解法,即把形式相同的項分在一起,變形後容易找到公因式,提取後即可考慮判斷符號.

2.詳細板書

在上面分析的基礎上,我對證明過程進行規範、完整的板書,引導學生注意證明過程的規範性和嚴謹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歸納步驟

在板書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歸納利用定義證明函式單調性的方法和步驟(設元,求差,變形,斷號,定論).通過對證明過程的分析,使學生明確每一步的必要性和目的,特別是第三步,讓學生明確變形的方法以及變形的程度,幫助學生掌握方法,提高學生的推理論證能力.

為了鞏固用定義證明函式單調性的方法,強化解題步驟,形成並提高解題能力,設計適當課堂練習。

(四)歸納小結,提高認識

本階段通過學習小結進行課堂教學的反饋,組織和指導學生歸納知識、技能、方法的一般規律,深化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1.學習小結

在知識層面上,引導學生回顧函式單調性定義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對單調性概念的發生與發展過程有清晰的認識,體會到數學概念形成的主要三個階段:直觀感受、文字描述和嚴格定義.

在方法層面上,首先引導學生回顧判斷,證明函式單調性的方法和步驟;然後引導學生回顧知識探究過程中用到的思想方法和思維方法,如數形結合,等價轉化,類比等,重點強呼叫符號語言來刻畫圖形語言,用定量分析來解釋定性結果;同時對學習過程作必要的反思,為後續的學習做好鋪墊.

2.佈置作業

在佈置書面作業的同時,為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設計了探究作業供學有餘力的同學課後完成.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上午好!

我叫鄭永鋒,來自安慶師範學院。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A版必修5第二章第三節《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

我嘗試利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和評價分析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的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數列是刻畫離散現象的函式,是一種重要的屬性模型。人們往往通過離散現象認識連續現象,因此就有必要研究數列。

高中數列研究的主要物件是等差、等比兩個基本數列。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及其簡單應用。

在推導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過程中,採用了:

1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2倒敘相加求和。不僅得出來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而且對以後推導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有一定的啟發,也是一種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

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是學習極限、微積分的基礎,與數學課程的其他內容(函式、三角、不等式等)有著密切的聯絡。

二、目標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能較熟練應用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求和。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公式的推導過程,體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學會觀察、歸納、反思。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獲得發現的成就感,逐步養成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提高代數推理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

2、難點:獲得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推導的思路。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教法

教學過程分為問題呈現階段、探索與發現階段、應用知識階段。

探索與發現公式推導的思路是教學的重點。如果直接介紹“倒敘相加”求和,無疑就像波利亞所說的“帽子裡跳出來的兔子”。所以在教學中採用以問題驅動、層層鋪墊,從特殊到一般啟發學生獲得公式的推導方法。

應用公式也是教學的重點。為了讓學生較熟練掌握公式,可採用設計變式題的教學手段,通過“選擇公式”,“變用公式”,“知三求二”三個層次來促進學生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

(二)、學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應該與學生熟悉的背景相聯絡。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通過觀察、操作、歸納、探索、交流、反思參與學習,認識和理解數學知識,學會學習,發展能力。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學過程設計

1、問題呈現階段

泰姬陵坐落於印度古都阿格,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傳說陵寢中有一個三角形圖案,以相同大小的圓寶石鑲飾而成共有100層。你知道這個圖案一共花了多少寶石嗎?

設計意圖:

(1)、源於歷史,富有人文氣息。

(2)、承上啟下,探討高斯演算法。

2、探究發現階段

(1)、學生敘述高斯首尾配對的方法(學生對高斯的演算法是熟悉的,知道採用首尾配對的方法來求和,但是他們對這種方法的認識可能處於模仿、記憶的階段。)

(2)、為了促進學生對這種演算法的進一步理解,設計了下面的問題。

問題1:圖案中,第1層到第21層共有多少顆寶石?(這是奇數個項和的問題,不能簡單模仿偶數個項求和的方法,需要把中間項11看成是首、尾兩項1和21的等差中項。

通過前後比較得出認識:高斯“首尾配對”的演算法還得分奇數、偶數個項的情況求和。

(3)、進而提出有無簡單的方法。

藉助幾何圖形的直觀性,引導學生使用熟悉的幾何方法:把“全等三角形”倒置,與原圖補成平行四邊形。

獲得演算法:S21=

設計意圖:

幾何直觀能啟迪思路,幫助理解,因此,藉助幾何直觀學習和理解數學,是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觀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藉助幾何直觀進行思考,揭示研究物件的性質和關係,從而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問題2:求1到n的'正整數之和。即Sn=1+2+3+…+n

∵Sn=n+(n—1)+(n—2)+…+1

∴2Sn=(n+1)+(n+1)+…。+(n+1)

Sn=(從求確定的前n個正整數之和到求一般項數的前n個正整數之和,旨在讓學生體驗“倒敘相加求和”這一演算法的合理性,從心理上完成對“首尾配對求和”演算法的改進)

由於前面的鋪墊,學生容易得出如下過程:

∵Sn=an+an—1+an—2+…a1,

∴Sn=。

圖形直觀

等差數列的性質(如果m+n=p+q,那麼am+an=ap+aq。)

設計意圖:

一言以蔽之,數學教學應努力做到:以簡馭繁,平實近人,退樸歸真,循循善誘,引人入勝。

3、公式應用階段

(1)、選用公式

公式1Sn=;

公式2Sn=na1+。

(2)、變用公式

(3)、知三求二

例1

某長跑運動員7天裡每天的訓練量如下7500m,8000m,8500m,9000m,9500m,10000m,10500m。這位長跑運動員7天共跑了多少米?(本例提供了許多資料資訊,學生可以從首項、尾項、項數出發,使用公式1,也可以從首項、公差、項數出發,使用公式2求和。達到學生熟悉公式的要素與結構的教學目的。

通過兩種方法的比較,引導學生應該根據資訊選擇適當的公式,以便於計算。)

例2

等差數列—10,—6,—2,2,…的前多少項和為54?(本例已知首項,前n項和、並且可以求出公差,利用公式2求項數。

事實上,在兩個求和公式中包含四個元素,從方程的角度,知三必能求餘一。)

變式練習:在等差數列{an}中,a1=20,an=54,Sn=999,求n。

知三求二:

例3

在等差數列{an}中,已知d=20,n=37,Sn=629,求a1及an。(本例是使用等差數列的求和公式和通項公式求未知元。

事實上,在求和公式、通項公式中共有首項、公差、項數、尾項、前n項和五個元素,如果已知其中三個,連列方程組,就可以求出其餘兩個。)

4、當堂訓練,鞏固深化。

通過學生的主體性參與,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方法,從而實現對知識的再次深化。

採用課後習題1,2,3。

5、小結歸納,回顧反思。

小結歸納不僅是對知識的簡單回顧,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知識、方法、經驗等方面進行總結。

(1)、課堂小結

①、回顧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②、體會等差數列的基本元素的表示方法,倒敘相加的演算法,以及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③、掌握等差數列的兩個球和公式及簡單應用

(2)、反思

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①、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

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業設計

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延伸與連貫,強調學以致用。通過作業設定,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

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1、必做題:課本p118,練習1,2,3;

習題3。3第2題(3,4)。

2、選做題:

在等差數列中,

(1)、已知a2+a5+a12+a15=36,求是S16。

(2)、已知a6=20,求s11。

(三)、板書設計

板書要基本體現課堂的內容和方法,體現課堂程序,能簡明扼要反映知識結構及其相互關係:能指導教師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通過使用幻燈片輔助板書,節省課堂時間,使課堂程序更加連貫。

五、評價分析

學生學習的結果評價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我採用了及時點評、延時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和頑強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通過鞏固練習考查學生對本節是否有一個完整的集訓,並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補充。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謝謝!

說課稿 篇4

一、學情分析:

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學生通過對七年級上冊數學課本的學習,已經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數的技能,會判斷同類項、合併同類項,同時在學習了有理數乘方運算後,知道了求n個相同數a的積的運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結果叫做冪,即在an中,a叫底數,n叫指數,這些基礎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學生活動經驗基礎:在相關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完全可以藉助於已知的冪的意義,通過個人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進行知識遷移,總結出新的知識。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同底數冪的乘法》是在學習了有理數的乘方和代數式之後編排的,是對冪的意義的理解、運用和深化。同時又是後面學習整式乘法的基礎,整式的乘法最終都轉化為同底數冪的乘法進行的,因此本節內容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同底數冪的乘法與現實世界中的數量關係聯絡也很緊密,如本節課的設計,教科書從天文中的有趣的問題引入新課,學生要經歷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符號的過程,在探索中,學生將自然地體會同底數冪運算的必要性,有助於培養訓練學生的數感與符號感,同時也發展了他們的推理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可進一步啟發要求學生往更深一層次去研究、剖析知識,概括出“底數互為相反數”時的運算方法,培養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經歷探索同底數冪運算性質的過程,進一步體會冪的意義,發展推理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

2)、瞭解同底數冪乘法的運算性質,並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

1)、在探索性質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創新、交流、驗證、歸納總結的思維過程;

2)、在推理和運用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維方法和辯證的數學思想。

(3)情感目標:

1)、在探索和訓練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細心嚴謹的學習態度,積極進取的探索精神,團結協作的良好品質;

2)、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輕鬆、和諧、有序的教學氛圍中,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

3、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及其靈活應用。

教學難點:理解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是由乘法和乘方的概念加以具體到抽象的概括抽象過程。

二、說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併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法。通過節前語中創設的情景,讓學生觀察並發現同底冪相乘如何計算這個問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合作探究法。教師通過設疑,引導學生合作學習,逐步啟發學生探究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增強學生探索的信心,體驗成功。

(3)、練習鞏固法。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三、說學法

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儘可能多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可以進行了以下學法指導:

(1)、觀察分析:讓學生要學會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探究歸納:讓學生通過探究歸納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學會發現問題的規律。

(3)、練習鞏固:讓學生知道數學重在運用,從而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及其差距。

四、教學程式及設想:

Ⅰ、創設情景,引出課題:

1、複習七年級上冊數學課本中介紹的有關乘方運算知識:

通過此活動,讓學生回憶冪與乘方之間關係,即多個相同因數乘積的形式,從而為下一步探索得到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提供了依據,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2、情景:學生觀察節前語,教師提出問題:比鄰星與地球的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從天文中的有趣問題引入同底數冪的乘法運算,學生在探索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將自然地體會到學習同底數冪運算的必要性,體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絡。

師生共同列式為:3×105×3×107×4.22=37.98×(105×107)(千米)

那:105×107等於多少呢?進而引出本節課題。

Ⅱ、探究新知:

1、要求各學習小組合作探究

根據自己的理解,計算下列各式:

(1)102×103; (2)105×108; (3)10m×10n(m,n都是正整數)

2、展示合作學習的成果,加深對冪的意義的理解,總結得到:

(1)102×103=105 =102 3

(2)105×108 =1013=105 8

(3)10m×10n =10m n

在乘方意義的基礎上,讓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採用觀察分析、探究歸納、合作學習方法,易使學生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突破難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觀察、概括與抽象的能力。

思考:底數不為10的同底的冪相乘後的結果又如何呢?

2m×2n等於什麼? ()m×()n呢,(m,n都是正整數).

根據冪的意義,可得:

2m×2n =2m n ()m×()n =()m n

可以發現底數相同的冪相乘的結果,底數和原來的底數相同,指數是原來兩個冪的指數的和。

3、形成法則:

啟發學生探求規律,設疑歸納am·an= 進而形成法則。am·an=am n(m,n都是正整數)即同底數冪相乘,底數不變,指數相加。

4、引導學生剖析法則

(1)等號左邊是什麼運算?

(2)等號兩邊的底數有什麼關係?

(3)等號兩邊的指數有什麼關係?

要求學生敘述這個法則,並強調冪的底數必須相同,相乘時指數才能相加。

Ⅲ、應用新知,體驗成功

1、試一試:口算:(搶答)

(1)105×106 ( ) (2) a7 ·a3 ( )

(3)x5 ·x5 ( ) (4) b5 · b ( )

(5)x10 · x ( ) (6) x5 ·x4 ( )

展示合作學習的成果,加深對冪的意義的理解

2、例題講解:

以基本習題為落腳點,讓學生學會判別、應用所學字母表達式,以達到鞏固新知的作用。

例1 計算:

(1)(-3)7×(-3)6; (2)()3×(); (3)-x3·x5; (4)b2m·b2m 1。

要求學生說明每一步計算的理由。

3、下面的計算對不對?如果不對,怎樣改正?

通過一組判斷,區分“同底數冪的乘法”與“合併同類項”的不同之處。

(1)b5 · b5= 2b5 ( ) (2)b5 b5 = b10 ( )

(3)x5 ·x5 = x25 ( ) (4)y5 · y5 = 2y10 ( )

(5)c · c3 = c3 ( ) (6)m m3 = m4 ( )

4、變式練習:(同底數冪的乘法性質的逆應用)

(1)x5 ·( )= x 8 (2)a ·( )= a6

(3)x · x3( )= x7 (4)xm ·( )=x3m

5、獨立處理例2,從實際情境中學會處理問題的方法。

突出重點,使學生體會到運用同底數冪的運算性質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讓學生感受較大數,發展數感。

Ⅴ、應用提高

完成課本“想一想”: am·an·ap等於什麼?

學生可以用多種方法進行證明,培養解題的靈活性。

Ⅵ、拓展延伸:

1、若am= 3,an= 4, 則am n=。

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靈活解題。

2、計算:(寫成冪的形式)

(1)①(-5)6×53 ②(-7)5×74 ③(-6)3×64×(-6)5

(2)(a-b)2×(a-b) ②(b-a)2×(a-b)

本題為了讓學生體驗數學中的轉化思想和整體思想,是一種拓展和提高。

Ⅶ、歸納小結: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歸納、能夠使所學的知識進一步內化為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明確了幾個須注意的地方:

1、同底數冪相乘,底數不變,指數相加,對這個法則要注重理解“同底、相乘、不變、相加”這八個字;

2、公式中的底數和指數可以是一個數,也可以是一個單項式或多項式等;

3、解題時,有時要注意a的指數是1。

Ⅷ、課堂作業:

P15 知識技能 T1

P16 問題解決 T 2、3

標籤: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