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錦集七篇

說課稿2.75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錦集七篇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對三角形有了直觀地認識,能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在原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它的特徵,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其他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些生活經驗,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但本班學生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四年級的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理解三角形的意義,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掌握三角形高的畫法,瞭解三角形的穩定性。

2、經歷觀察、分析、猜想、實踐的學習過程,培養空間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體驗數學學習的過程,發展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掌握三角形畫高的方法。教學中,為了形象直觀的展示學習內容,我使用了多媒體、塑料小棒、三角形硬紙板和彩色平面圖形等教具和學具。

這節課,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式:

第一環節、舊知匯入,激發興趣。

在第一環節我分為兩個層面:

首先我出示一組生活中圖片,讓學生找學過的平面圖形,我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將這些平面圖形貼在黑板一側,然後重點問對平行四邊形都有哪些瞭解? 我對高和特性作重點板書。

接下來讓學生回顧生活中的三角形,再通過我提供的第二組生活中的三角形圖片,引出課題。

這一環節由學生熟悉的生活匯入,在情境中自然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達到舊知遷移的目的。突出平行四邊形的複習,尤其是高和特性的複習,為新知過渡做了較好的鋪墊。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這一環節我安排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是三角形意義的教學,安排了以下活動:

1、摸三角形,觀察三角形特徵。

2、小組交流,派代表闡述小組意見。

3、師生共同總結三角形的意義及特徵

多媒體演示三角形的特徵,教師介紹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三角形意義教學既是本節課重點也是難點,我安排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的活動,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學生自主探索三角形意義和特徵,通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既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體現教師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用。

第二層面:畫三角形的高

我首先安排學生嘗試畫高,一名學生板眼,試說方法,選擇畫高工具,然後我引導畫高的方法。此環節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1)是學生畫的高和說的方法都正確,教師就可以借用他的話來說,重新演示。(2)是學生畫得不正確,這時可安排其他學生表述意見,教師再引導。接下來多媒體演示用三角板畫一條高,然後學生獨立畫出一條高。通過展示學生畫的不同底的'高,師生共同總結高和底的概念,然後學生嘗試畫另外兩條高。最後通過多媒體的動畫演示,使學生掌握在一個任意三角形內畫出三條高的方法,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接下來通過一組判斷練習,既鞏固任意三角形的高,又拓展了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高。

這個層面中,主要是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學生不僅能學會高的畫法,還能領悟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思想,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及初步的空間想象力。

第三層面:感受三角形穩定性

首先通過回放生活中三角形圖片,使學生產生疑問:這些物體中三角形起什麼作用?然後學生猜想。最後學生動手實踐,用老師提供的塑料小棒拼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

整個層面通過觀察——分析——推理——驗證為主線,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獲得感性的認識,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縝密性。

第三環節、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為了體現數學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

首先出示一組基礎判斷題,達到鞏固基本概念的目的。

第二層面是實踐應用題:首先出示一個三角形狀的檯曆,使學生明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接著多媒體出示一把歪斜的椅子,讓學生思考如何修理。

這個精心設計的練習,不僅幫助學生建立了正確的概念,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應用數學的能力,體會到把數學知識用於解決實際問題所帶來的快樂。

第四個環節: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

1、說課內容:五年制國小課本第八冊第三章第3節。[數學網更多國小數學說課稿]

2、教材簡析:梯形的面積計算是在梯的認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以後學習圖形面積計算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面積的計算公式,能夠正確計算梯形的面積。

(2)通過做圖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梯形面積公式。

難點:熟練正確的進行應用。

5、教具:課件、小黑板

學具:兩個三角形,兩個梯形。

二、教學:

在這堂課中設計過程中,我採用目標教學,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講解法:在本課教學中,梯形面積的計算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我通過學習(三角形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過程)進行梯形面積計算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推導能力。

2、引導發現法:運用邊講邊提問的方法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在積極獲取新知。

3、討論法:由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熟練掌握是本節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使學生能將本節課的新學的知識進行消化吸收,我採用了討論法、操作法,通過討論互相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練習法:通過各種形式分角度練習,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保證了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形成。

三、學法:

1、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學習知識,讓學生初步理解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

2、通過教師的啟發講解,提問教會學生觀察區分相似事物之間的規律,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培養、總結、歸納、概括能力,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培養學生的判斷力、應變能力。

四、教學過程:

1、複習鋪墊,又促遷移: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中安排以下幾個過程。

〈一〉、前提測評:

師: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什麼圖形?

生:平行四邊形

為了喚起學生的舊知識,促進遷移,上課一開始出示拼一拼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什麼?

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出示課件1)

師:看,老師把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什麼圖形?

生: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梯形面積的計算。

板書:梯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這樣安排教學,既複習了舊知識,又為學新知識打下了基礎。

2、引導發現,歸納總結。

(1)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拼一拼,和學生觀察知道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這樣把梯形面積的計算轉化成以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2)教師讓學生觀察課件和自己拼的平行四邊形,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與拼成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總結梯形面積公式。學生回答師板書: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教師說明如果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那麼字母公式應怎樣寫?學生回答,師出示例題理解橫截面積,指名說出題目告訴我們什麼了?你是怎樣想的?學生回答集體練習訂正。

(3)為了鞏固梯形面積的計算,做“做一做”,學生練習集體訂正,這樣有利於學生熟練掌握公式。

[設計意圖]本環節教學目的在於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和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總結梯形面積的公式,從而在理解梯形公式的推導過程的基礎上進行熟記,正確求出面積。

3、多種形式練習。

1、做一做:(課件)

2、下面是河堤壩的橫截面圖,它的面積是多少?(課件)

3、求下面梯形的面積:(只列算式,不計算)

(1)上底是1.8分米,下底是4.6分米,高是3分米。

(2)上底是32釐米,下底是47釐米,高是14釐米。

(3)上底是4.2分米,下底是3.6分米,高是5分米。

(4)上底是18米,下底是26米,高是8.4米。

4、選擇:(將正確的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裡)

(1)求下圖的面積,正確的算式是( )(課件)

A、(13+15)×7÷2

B、(13+15)×4÷2

C、(4+7)×13÷2

D、(4+7)×15÷2

(2)一塊梯形草地,上底為75米,比下底短20米,高為25米,計算它的面積的正確算式是( )

A、(75+20)×25÷2

B、(75-25+75)×25÷2

C、(75+25+75)×20÷2

D、(75+20+75)×25÷2

5、梯形的面積是120cm2,如果高是6cm,那麼它的上底、下底之和是( )cm。

6、梯形的面積是70dm2,上底為8dm,高為4dm,則梯形的下底是( )dm。

7、求下面梯形的面積:(學生自己討論)(課件)

[設計意圖]本環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1)熟記梯形面積計算公式,並能進行實際應用。(2)養成認真做題,正確書寫作圖的良好習慣。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說學情。

“字母表示數”是國小生學習代數初步知識的啟蒙課,是後續學習簡易方程以及中學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在數學知識整體結構和學生學習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用字母表示數這一內容,看似淺顯,平淡,但它是由具體的數和運算子號組成的式子過渡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轉折點,也是認識過程上的一次飛躍。教材通過三個情境,學習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及數量關係,並體會其方法和作用,學會用字母表示學過的有關圖形計算公式和運算定律,體現了由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的意圖與特點。

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了用字母表示一定一種事物或含義的生活經驗以及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的知識經驗,但是用字母表示數是由個別到一般的抽象化過程,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所以對學生來講有很大難度。因此,我將教材進行了一些處理:

1.加法交換律啟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初步體會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和必要性。

2.將算淘氣媽媽的年齡改為貼近學生實際的“猜老師”年齡,以此激發學生興趣,深入學習內容,更好解決問題。

3.將“青蛙兒歌”整體呈現分段進行,作為拓展練習,減緩學生認知上的坡度,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能力。

二、說學習目標

依據《課標》與學生實際,我將本課的學習目標確立如下: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學會用字母表示數,學會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簡寫、略寫方法。

過程與方法:經歷觀察、發現、交流、歸納的過程,發展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感受符號化思想,發展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滲透函式思想。

教學重點:探索用字母表示數的過程,理解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學會用字母表示數。

教學難點: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正確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間的關係。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數學新課標解讀》中要求:“要儘可能的從實際問題引入,使學生感受到字母表示數的意義。”以及“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與應用的過程。”為此,我在教法運用和學法指導上努力做到三個注重:注重創設貼近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注重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傳統方式的結合。結合上述分析,我將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四、教學流程

(一)結合生活實際匯入

本環節,我以字母a、b引入,啟用學生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出課題《字母表示數》使學生初步感知字母表示數的簡潔性和必要性,激發學生繼續探索字母還可以表示什麼的學習積極性。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這部分,我結合教材,創設三個教學情境來完成。

情境一:數青蛙

這個環節中我從學生喜歡的兒歌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明晰課堂教學。

首先出示課件《數青蛙》,學生共同說兒歌,在意識到這樣說下去永遠也說不完,激發學生想辦法把說不完的.話表示出來,結合學生的回答,區別n只青蛙n張嘴和n只青蛙m張嘴兩種說法的不同,使學生明確,第二種說法不能表達出青蛙只數和嘴的張數之間的關係,所以不採納,然後讓學生試著用其他字母代替說一說,同時使學生明確兩種量相等時可以用同一個字母表示。

然後繼續出示課件《數青蛙》,學生共同說兒歌,然後老師說出一個數字18只青蛙,學生已經沒有前面的說的快了,但通過計算也能接下去,接著我又說了54只,126只,學生速度越來越慢,但明白都能通過計算得出來青蛙腿的條數。這個時候讓學生明白,不管有多少隻青蛙,它的腿的條數永遠是隻數的4倍,這樣學生就輕輕鬆鬆理解了青蛙腿數和只數的關係,水到渠成的用n只青蛙4×n條腿來表示這首兒歌。

情境二:學簡寫

當學生用4×n表示青蛙條數時,我告訴他們我還有一種更簡單的寫法,問他們想不想知道,一下吊起來了他們的胃口,接著我出示自學資料,學生讀一讀和同桌交流一下,學生在交流自學中馬上找到了4n這種簡單的寫法。

情境三:猜年齡

因為在課前交流是學生已經猜過老師的年齡,並已經揭示了老師的年齡,所以在這個環節中,我先偷偷的告訴一個學生我兒子的年齡和我的關係,學生迅速算出我兒子的年齡,然後讓其它學生猜一猜我告訴了那個學生哪句話?在學生知曉了我和兒子的年齡關係後,引導學生用字母來表示年齡,再通過換位思考:老師b歲時,兒子的年齡怎樣表示?促進學生有效思考的同時學會字母表示數,懂得字母的取值要符合實際生活,體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個結果及兩個數量間的關係。此環節設計更貼近生活實際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

(三)鞏固練習

結合《課標》的要求,因此我把練習題的目的定位於對本節知識點的強化,共設計了三種形式的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練習題。

1.小練習:

(1)笑笑有20元錢,買書包用去a元,還剩()元。

(2)一個儲錢罐裡有a元錢,平均分給4人,每人分()元。

(3)同學們做早操,每排站了a人,共站了a排,共有()人做早操。

(4)操場上有a個小朋友在跑步,又來了a個小朋友,現在操場上共有()人在跑步。

通過練習,使學生明白字母表示數可以是多少、倍數關係,並引導學生區分2a和a2意義的不同。

2.課堂檢測

(1)你能用一句話說說下面的兒歌嗎?與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2)填空。

通過課堂檢測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在交流對改過程中,如有答案不統一的在組內討論交流解決,組內解決不了的在課堂進行集體討論解決。

讓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四)梳理新知,歸納總結

此環節讓學生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穫,是為了讓學生經歷一次再學習、再鞏固的過程,達到充分吸收鞏固的目的。

(五)拓展提升

4a還能解決生活中哪些問題?舉例說一說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三角形邊的關係》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5單元的重要內容之一。教材先安排了一副緊密聯絡生活實際的情景圖,匯出所要研究的問題,接著介紹以實驗的方法進行探究,目的是讓學生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進而找到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原理。教材篇幅簡短,但思路清晰,要點突出,教法學法寓於其中,方便教師教學。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編寫者力圖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驗,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探索過程,自己發現和得出結論。為了讓學生獲得更深的感受和體會,我遵循編寫意圖,對教材還做了適當的擴充處理,增加了一些環節,讓教學過程更顯層次性和動態性。

這一內容的教學,能使學生在已經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三角形穩定性特性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的另一個重要特性,豐富三角形的知識。同時,也為以後繼續學習三角形與四邊形及其它多邊形的關係打下基礎。

經認真研讀教材和課程標準,本節課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2.通過動手實驗、觀察分析、總結髮現的過程,進一步培養自主探究能力。

3.加深認識數學與生活的聯絡,理解數學學習的現實意義,增強數學學習的情感。

教學的重點是記住並理解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難點是自主發現並總結得到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這種關係。

二、說教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要貫徹直觀性、實踐性、趣味性的原則。根據本課的內容特點,我將實踐性原則擺在重要位置,將教學過程設定為學生自主活動的過程。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談話法、實驗法、演示法、發現法等。教學中我將把這些方法有機結合在一起,靈活運用,期望實現最佳效果。

三、說學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化的過程。遵循這一理念,考慮與上述教法相適應,突出主體性和實踐性,本節課我引領學生立足三自,主動學習,即:自由探究,自我總結,自主運用。安排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

四、說程式

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將整節課分為四個大環節,教學程式是: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二)動手實驗,探究發現

(三)反思明理,解決問題

(四)自主運用,鞏固深化

以下對每個環節的具體做法展開說明。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上課開始,複習提問:我們認識了三角形的一個什麼重要特性?請例舉它的用途。學生說後轉入話題:我們這節課繼續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

接著對教材的情景圖稍作改動並出示:

讓學生回答:小明上學應走哪條路呢?為什麼?

這是生活常識問題,四年級學生應該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但教學意圖不在乎學生正確回答這個問題,而在於隱含在已知問題背後的未知問題。

學生回答後,我反問:小明應走中間這條路,你能用數學知識來說明道理嗎?學生這時也許會感到困惑。問題擺到了面前,我順勢引導: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吧!

(二)動手實驗,探究發現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本環節為學生搭建三個實驗探究的平臺。

1:擺一擺,猜一猜

我讓學生拿出一根準備好的小棒,任意剪成三段,來擺三角形。

學生操作後反饋情況。這時有的學生可能如願以償地擺成了三角形,有的學生卻抓耳撓腮,左顧右盼,怎麼也不能擺成三角形。

於是我引導猜想:同學們,看來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擺成三角形的,那麼,用三根小棒能否擺成三角形,可能跟什麼有關呢?

讓學生討論交流意見,然後提出猜想:用三根小棒能否擺成三角形,跟小棒的長短有關。

【設計意圖:在這個實驗,剪出小棒的長度沒有規定,教學既無刻意安排,也未設定陷阱,力圖真實自然,讓學生積極主動。自然生成的結果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再思考。】

實驗2:擺一擺,想一想

這次實驗以4人為小組進行合作學習。要求從214釐米長的若干根小棒中任選兩根,與固定一根10釐米長的小棒擺三角形,看能否擺成。並邊擺邊填表記錄結果,想一想,三根小棒存在怎樣的長度關係能夠擺成三角形。

固定的小棒長

(釐米)

第一根小棒長

(釐米)

第二根小棒長(釐米)

能否擺

成三角形

三根小棒之間的長度關係

10

10

10

10

10

這次實驗為學生提供了大顯身手的機會。學生通過實驗1對三角形邊長的特點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粗淺的認識,加之猜想和合作討論,可能在表中填寫如下資料(見課件)。此時,我著重請在實驗1中用3根小棒沒有擺成三角形的同學來談一談,這一次是依據怎樣的想法來擺三角形的。

學生可能會這樣彙報:(配動畫演示)

老師,上次我沒有擺成三角形,是因為較短兩根小棒合起來比第三根短,所以中間連不起來。這次我把較短的一根換成稍長一些的一根,使得較短的兩根合起來比第三根小棒長的時候,就可以擺成三角形了。

也可能這樣彙報:(配動畫演示)

老師,我剛才之所以沒有擺成三角形,是因為較短兩根小棒合起來剛好和第三根小棒一樣長,這樣中間都頂不起來了,這時只要把最長的這根換成較短一些的,就能擺成三角形。

通過上述實驗,學生可能會初步得到一個結論: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大於第三根就能擺成三角形。

為了引導學生驗證這個結論的正確性,我安排下面第三個實驗。

實驗3:擺一擺,算一算

本次實驗,我用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再次動手操作和周密思考,促使學生獲得正確認識和結論。

問題1:是不是隻要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大於第三根,就一定能擺成三角形?

問題出來後,學生可能陷入了認知矛盾衝突,不置可否。此時,我及時從表中選出一組不能擺成三角形的資料(1、7、10)反問學生:10釐米的小棒和1釐米的小棒相加長度大於第三根7釐米的小棒,怎麼還是擺不成三角形?這裡面還隱藏著什麼我們沒有發現的祕密?然我們繼續動手合作去發現吧!

問題2:將你表中每組的3個數據,分別兩兩相加,再與第三個比較,看看兩個數的和與第三個數比較,有怎樣的大小關係?

這個問題提出後,學生的好奇心可能再次被激發。我用課件舉例一組資料的演算法,如3+810, 3+108, 8+103。讓學生照著做。

最終學生在比較分析計算的資料和電腦課件的直觀演示下,可能完整地得到結論:任意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大於第三根小棒,這三根小棒就能擺成三角形。

教學至此,難點得以突破,獲得完整的認識。

【設計意圖:在問題引導的設計上我花了一些心思,力圖扣住要害,抓準本質,用兩個簡潔的提問幫助學生搭建最終解決問題的腳手架。】

通過以上三次實驗,學生在操作、猜測、計算和思考中,對於用三根小棒擺三角形的問題有了比較深刻的體會,該到教學總結提升的時候了。這時我對學生說:在用小棒擺成的三角形裡,小棒被看成了三角形的邊,如果直接畫出三角形,你知道三角形的邊有怎樣的關係嗎?能從上面的探究中得到啟發嗎?

讓學生說一說,然後總結並板書: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繼續談話:這就是本節課我們共同學習探究的知識三角形邊的關係(板書課題)。

(三)反思明理,解決問題

我再次出示上課開始的情景圖,重新亮出問題,啟發思考:現在你能用數學知識說明小明上學應走中間一條路的道理嗎?讓學生互相交流,認識到:圖中每連線三個地點的路線共有三條,剛好是一個三角形,根據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的關係,走中間的路相當於走三角形的一條邊,而走其它路都相當於走了三角形的兩條邊,相比之下,走中間的路肯定最近。

通過這個環節的反思明理,既讓學生學會了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又深深感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更愛學數學。

(四)自主運用,鞏固深化

為了幫助學生及時鞏固知識,我設計了有層次的訓練,讓學生在自主運用中達到熟練。

1.辨一辨:哪組小棒能擺成三角形(教材練習十四第4題)。

2.寫一寫:自己寫3組數,每組數有3個,構成三角形三邊的長。

3.想一想:李叔叔買回一根12米長的木料,準備截成三段,做成三角架,如果三角架的每條邊正好是整米數,那麼他做成的三角架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形式?

【這道題目有一定難度,能夠綜合培養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靈活運用知識、學會有序思考、發展邏輯思維等多方面作用】

附:板書設計

三角形邊的關係

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a+bc

a b a+cb

b+ca

c

這是我本節課的板書設計:此板書把圖形、文字和算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直觀性和邏輯性強,能夠顯示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有助於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為大家說的課題是: 連減的簡便計算

一、教材分析

《連減的簡便計算》這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冊四年級下冊數學第三單元P39的內容。讓學生體會到運算定律在簡便計算中的意義的基礎上學習減法的簡便計算。教材緊密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會減法的性質,體現演算法多樣化。使學生能根據運算特點和資料特點,靈活選用合理簡便的計算方法,它為後面學習除法的簡便計算做了鋪墊。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可以改為減去兩個數的和,還可以先減去後一個數再減前一個數這兩種減法的簡便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絡,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探索、研究數學的意識與能力。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減法運算性質用性質進行簡算。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減法運算性質簡便運算。

四、學生分析:

1、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特別是對於加法、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這些經驗構成了學習本單元知識的認知基礎。

2、將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的內容集中在一個單元學習,雖然系統性很強,但是教師教學難度增大,部分學生接受知識有困難,知識內容易混淆,課時安排也顯得比較緊。我故適當調整課時安排,並充分考慮學生練習中可能出現的錯誤,加強易混知識的辨析練習。

五、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絡實際安排教學內容。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

1、緊密聯絡生活,創設"幫助李叔叔解決數學問題"這一情境,把簡便計算的討論與實際問題的解決有機地結合起來,便於學生理解筭理,掌握簡便的計算方法。

2、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3、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理解和體會減法的簡便演算法的多樣化。如"、判斷題、連線、簡便演算法、等等"在練習中掌握減法的性質,體會簡算的意義,領悟計算方法。

(二)、說學法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體會演算法多樣化。

本節課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索計算方法。使學生理解解題思路和方法,明確了連減的簡便方法,在探索交流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2、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進一步掌握減法的簡便計算,明確一個數連續減去幾個數等於這個數減去這幾個數的和,會根據題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演算法。

六、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本節課以"幫助李叔叔解決數學問題"為背景,引出問題"昨天看了66頁,今天看了34頁,這本書共有234頁,還剩多少頁?"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

(設計理由:藉助讀書這一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讓學生關注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預設學生讀題後能找到其中的數學資訊和所要求的問題。)

2、小組合作交流解題思路,探究不同的解題方法。

引出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探究解題方法,"你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嗎?然後讓學生小組交流演算法,"看看你的解題方法符合題意嗎?同學之間互相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思考空間,引導學生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為產生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了條件和空間。同時培養了學生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最後全班彙報交流,教師板書每一種演算法,讓學生說說每一種解法的思路,判斷是否符合題意。

隨學生板書:234-66-34、234-(66+34)、234-34-66

師:同學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講得很有道理,那李叔叔到底還剩多少頁沒看呢?好,請拿出練習本,請你從這三個算式中選擇一個進行計算,然後在小組裡交流一下。"

(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鼓勵學生用各種方法解決問題,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理念,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組長的回報,讓其他學生更明白了算理。)

3、小組合作交流總結演算法,得出簡便演算法

讓學生觀察三種方法,三個算式,"方法不同,結果相同,可以用什麼符號連起來?"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連減的計算方法,在計算連減時,有多種多種方法,可以從左往右按順序計算;出可以把減數加起來,再從被減數裡去減;還可以先減去後面的減數,再減去前面的。我們可以根據算式中資料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演算法,進行連減的計算。然後觀察算式,說說哪種方法簡便,明確根據算式中資料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簡便演算法。

你喜歡用哪種方法,為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說讓同學認識到哪種方法簡便,為什麼?)使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理解連減得簡便計算,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演算法的意識和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4、練習鞏固

練習題設計了五個層次的練習。1、判斷題,讓學生明確連續減去兩個數等於減去這兩個數的和。培養學生對減法性質的掌握;

2、連線題。

3、在() 裡和橫線上填寫相應的運算子號和數。

4、用簡便方法計算。根據題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讓學生在簡算中明確方法,掌握方法。

(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的數感,從而找出簡便計算的方法;)

5、拓展練習

(整個聯絡設計有坡度有層次,由易到難,適合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使每個學生對所學知識都有收穫。)

6、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在總結中回顧所學,昇華所學知識。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條理清楚,是學生一眼看出本節課所學內容,連減有幾種演算法,簡便方法有幾種,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方法解答最簡便,一目瞭然;連減得簡便計算用字母如何表示,都比較清晰,板書能緊扣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便於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掌握。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將空間與圖形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的想象能力。本課時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線段、射線、直線和角等概念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基礎之一。教學中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充分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三課時,在認識點到直線的距離、垂直線段的基礎上,主要解決平行的概念問題。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尚不豐富,仍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雖然平行這樣的幾何圖形,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學生頭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表象,但他們理解概念中的同一平面永不相交比較困難;再加上以前學習的直線、射線、線段等研究的都是單一物件的特徵,而平行線研究的是同一個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的相互關係,這種相互關係,學生還沒有建立表象。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幫助他們解決。

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在數學活動中,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瞭解互相平行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平行線的過程,會用語言描述兩條直線的平行關係,逐步形成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積極參加數學活動,對平行現象充滿好奇心。

(2)感受平行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平行美。

(3)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激發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的主動性。

教學重點:

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在同一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認識平行線。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的含義。

三、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

以實踐觀察總結歸納運用為主線。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歸納、總結出平行的概念,最後以課堂與生活聯絡來鞏固所學知識,加深 平行的理解。

2、學習方法

本課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通過觀察、實踐、分析、總結、運用等手段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過程中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

本節課所用教具學具:課件、木棍。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目標展示

1.我們學過哪些線?它們有什麼特點?

2. 拿出準備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條直線,每兩根為一組,請你用這些小棒擺一擺,看看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你能擺出幾種情況,在練習本上畫出來。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預習成果)

二、目標感知

課件出示同一平面內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1.討論:你能根據它們的位置關係給它們分分類嗎?說出分類的理由.

2.小組彙報。 (當學生在彙報過程中出現交叉一詞時,教師隨即解釋:也就是說兩條線碰一塊兒了。在數學上我們把交叉稱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在分類過程中重點引導學生弄清看似兩條直線不相交而事實上是相交的情況。先想象是否相交,再畫一畫,從而達成共識。)

3.教師小結:表面上看起來不相交,如果把兩條直線無限延長後相交於一點,看來今後不能先看表面現象,要看到其實質.

4.教師講解:

這兩組直線表面不相交,延長後也不相交,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平行線.(板書課題:平行線)

5.學生嘗試概括:什麼是平行線?

6.教師演示不在同一平面內的兩根小棒, 教師提問:這兩條直線延長後相交嗎?它們是平行線嗎?

7.師生進一步概括平行線的定義(給重點處加標記)

學生討論:平行線應具備哪幾個條件?

三、目標達成

課件出示 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線。

四、目標累積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五、目標檢測

課件出示檢測題,師生共同完成。

六、目標預覽

1.我們認識了平行線,也找到了很多的平行線。你還能找出什麼地方有平行線嗎?

2.你會畫平行線嗎?需要什麼工具嗎?預習79、 80頁藉助工具自己嘗試畫一組平行線。

七、板書設計

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也可以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人教版教科書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第120頁例3及部分練習。

2、教材分析:

大家知道,人教版的新教材都專門安排了“數學廣角”單元,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加強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冊教材主要是滲透有關植樹問題的一些思想方法,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後再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教材中安排了三個植樹問題的典型問題:例1是探討關於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並且兩端都要栽樹的情況。例2討論的是兩端都不栽樹的情形。例3是植樹問題的另一種情況——關於一個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教材藉助圍棋盤的最外層每邊都能放19個棋子,求圍棋盤最外層一共可以擺多少棋子的問題,介紹如何解決類似的植樹問題。

教學時,學生很容易會出現教材上的女孩子一樣,認為每邊放19個棋子,最外層一共就是19×4=76個棋子,而忽略了角上的棋子算重複了。

教材用直觀圖的形式展示了兩個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一種方法是:先看上下兩個邊,每邊是19個棋子,然後再看左右兩邊,由於上下兩邊已經包括了兩個端點,所以左右兩邊每邊都少了2個棋子,只有17個,把四邊上的棋子加起來就可得到最外層總共的棋子數。另一種想法是:每邊都只算一個端點,這樣每邊正好都是18個棋子,18×4=72得出結果。接下來小精靈提出“你是怎樣想的?還有其他的方法嗎?”鼓勵學生開闊思路,找到自己的方法。教材這裡沒有給出解決關於封閉圖形植樹問題的規律,而是用這種直觀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體現了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有不同的發展。如果學生可以接受的話,也可以讓他們自主探索這種植樹問題中包含的規律,即栽樹的棵數正好等於間隔數。例如,圍棋盤最外層擺放的棋子數等於最外層每兩個棋子間的間隔數,最外層每邊有18個間隔,最外層總共擺放的棋子數是18×4=72。

3、教學目標

(1)藉助圍棋盤探討封閉曲線(方陣)中的植樹問題;

(2)初步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探索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4)情感與態度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他人意見,樂於與人合作,從不同角度欣賞他人的良好心態。

4、教學重點:從封閉曲線(方陣)中探討植樹問題。

教學難點: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二、說教法、學法:

教學時,教師從圍棋的棋盤,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3顆棋子、5顆棋子、6顆棋子……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讓學生用教師提供的圍棋和方格紙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討論彙報。讓學生通過搶答、驗證、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動,自己發現規律,教師在關鍵之處疏通點撥,引導學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對於學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正確,教師都給予表揚和鼓勵,保護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同時也要適時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各種演算法,學習、吸收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和策略,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練習從現實生活出發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遊戲中、在具體情境中充分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並進一步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三、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讓同學說說自己知道的一些圍棋知識,教師提出本堂課的學習內容——進行一場特殊的圍棋比賽。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教師巧妙地設定導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索新知

1.教學每邊擺放3粒棋子的方法。

教師課件出示圍棋格子圖,讓學生說說“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3顆棋子。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學生口答時可能會出現多種答案,9顆、8顆、12顆。教師課件演示,確定正確答案。

接著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數的?學生又會出現多種數的方法,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有選擇地板書,並隨時表揚學生的創新擺法。

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方法:

3×2+2=8(上邊和下邊各3顆,左右兩邊還有2顆)

3×3-1=8(一共有9個交叉點,中間一個點沒有擺)

2×4=8(2顆2顆數)

直接點數

……

2.教學每邊擺放5粒棋子的方法。

課件出示每邊放5顆棋子的格子圖,四人小組動手擺一擺,擺完後小組討論一下數的方法。小組彙報時著重請學生說出數的方法,教師隨學生的回答板書。

這次,學生數的方法會比第一次多很多,所以要請學生說清數的方法,必要時還要演示一下襬法。

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方法:

5×2+3×2=16(上邊和下邊各5顆,左右兩邊各3顆)

5×5-3×3=16(假設全部擺滿,一共是5×5=25顆,實際上中間9顆沒有擺,去掉9顆)

4×4=16(每邊只數一個角上的棋子,另一個角上的棋子放到另一邊去數)這時可以有的`同學一下不理解,請這位同學來演示數的方法,數一遍給大家看。

4×5-4=16(4個角上的棋子重複數了一次,所以要去掉4顆)

3×4+4=16(4個角上的全部不數,每邊是3顆,再加上4個角上4顆)

……

數的方法很多,但有的方法算起來很麻煩,所以要讓學生在比較時說說自己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

3.教學每邊擺放6粒棋子的方法。

這時學生已經有了擺和數的經驗,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操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數,並寫出算式。彙報時教師隨學生回答板書。最後和同桌說一說自己最喜歡的方法。

設計意圖:讓每位學生都參與活動,通過搶答、驗證、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動,藉助圍棋盤探討封閉曲線(方陣)中的植樹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生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發展。

三、總結規律

(1)根據板書,請學生試著總結數的幾種方法,教師適當加以點拔。

(2)根據規律計算:如果最外層每邊放10顆、18顆、19顆棋子,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進行計算。

學生根據規律,獨立計算。交流時讓學生說出計算的方法。

(4)運用規律口答:

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100個,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

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200個,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

如果最外層每邊能放300個,最外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顆棋子?

(5)拓展思維:如果一個三角形,怎麼算?一個五邊形呢?(集體口答)

設計意圖: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學生為主歸納問題;教師在關鍵之處疏通點撥,引導學生加深理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三、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1、做第121頁第三題。

為迎接元旦,學校舉行團體操表演。四年級學生排成方陣,最外層每邊站9個人,最外層一共有多少名學生?整個方陣一共有多少名學生?

這一題的第一個問題與例題相同,只是在例題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問題,即求整個方陣的總人數,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

2.請你思考:

元旦即將來臨,四(1)班同學準備開聯歡會。大家圍坐在一起,如果每邊做14人,(如下圖),這個班一共有多少個同學?每邊都有8張課桌,一共要多少張課桌?

這題的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容易上當,把它當成用規律進行計算。這題的設計要讓學生知道認真審題的重要性。

3.請你參加:

12名學生在操場上做遊戲,大家圍成一個正方形,每邊人數相等。四個頂點都有人,每邊各有幾名學生?

這題知道了正方形四邊上的總人數,求每邊有幾個學生,是例題的逆向思考的題目,所以要在學生充分掌握規律的基礎上完成。學生計算後請12名學生在教室裡圍一圍。

4.請你設計:

學校為了慶祝元旦,改變校園環境,想全校範圍內徵集校園花壇設計方案。有以下三種,請每組同學選擇一種你最喜歡的圖形,算一算如果每邊放三盆花,一共可以擺放多少盆花?

設計意圖:整個練習從現實生活中出發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遊戲中,在具體情境中充分動口、動手、動腦,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