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6篇

說課稿2.1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數學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6篇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節課內容是滬教版新教材二年級數學上冊第65-66頁的《角與直角》,它是第五單元幾何小實踐的第一課。在之後的課中學生還要逐步認識正方體和長方體,正方形和長方形,是進一步研究幾何的工具性內容,因此安排在第一課進行教學是為了讓學生累計角與直角的認知經驗,為之後的幾何學習打下基礎。這裡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幾何中角的概念。這裡對角的描述“角有一個頂點,兩條直邊”是建立在有限的生活空間中的,沒有給角下數學定義,數學中角的定義要在以後的學段才出現,而教材安排的這一課只是為了讓學生對於角的特點有一個初步的瞭解。另外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接觸觀察尋找生活中的角,然後在此基礎上認識直角,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絡的。因此本節課不僅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更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依據以上教材特點和兒童的心理特徵,我確定了《角與直角》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⑴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⑵能辨認、判斷角和直角。

過程與方法

⑴在觀察角,尋找角,標示角的過程中認識角的特徵,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⑵通過轉動三角尺認識直角,在量一量的過程中體驗判斷直角的方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等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通過找生活實物中的角逐步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⑵在探究直角過程中,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特徵,會判斷角。

教學難點:

會找三角尺上的直角,並用它來測量直角。

二、說學情

從心理特徵來說二年級孩子的邏輯思維從具象型逐步向抽象型發展,觀察、記憶、想象、操作能力也隨之迅速發展,但同時他們仍然積極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學生熟悉的鐘面知識引發學生興趣,另一方面創造條件,安排了較為

豐富的操作實踐活動——指一指,找一找,轉一轉,量一量,來幫助學生認識角和直角的特點。

從認知情況來說,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積累了一些角的經驗,但往往學生生活經驗中的角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對直角的感覺也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所以教學中只有讓他們通過親自操作活動,獲得直接的經驗來正確認識和辨別角與直角,形成空間圖形感。

教學過程:

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說明。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從生活的角度出發,用學生已經學過的時鐘知識來讀一讀鐘面,再影去刻度與數字,讓學生逐漸注意到鐘面上的兩根指標組成的圖形。這樣的匯入方式既鞏固了原有的鐘面知識,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也為之後引出角的概念做了準備。

二、觀察歸納感悟新知。

探究一認識角

讓學生觀察放大之後鐘面上的角有什麼特點,學生能比較容易的發現這些圖形他們都是尖尖的,有一個點和兩條直線,這時我再出示各部分名稱幫助學生總結角的特點,這樣設計是從生活實物裡抽象出角的概念,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知識水平,使他們可以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由於時針分針有長短區別,因此在抽象出鐘面上的角時,我將前三個角的邊畫成一樣長,而後兩個是一長一短來避免學生產生邊有長短的誤解。

在緊接著的跟進練習中,先是運用剛剛掌握的角的特點來判斷是不是角,這樣能讓學生對角的特徵有更準確更完善的認識,再從一些生活圖片中找角畫出頂點與邊,雖然學生對角的特徵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但從實物圖片中找角對他們仍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這樣設計正是要學生把學到的與生活事物結合起來,把一些理論的東西(角的概念)應用於實踐中(根據概念去尋找角)。這樣,不但鞏固了知識,還能讓學生充分的動起來,符合低年級孩子愛動的年齡特點,使他們加深對角的認識,同時標上角的符號則是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探究二認識直角

直角是一個比較複雜而抽象的概念,為了讓學生對直角的形狀有個初步的瞭解和判斷,我通過轉動三角板讓學生髮現當一條邊水平放置時另一邊是豎直的角就是直角,讓學生對於直角的形狀有一個簡單的感知,能使他們在三角尺中快速的找到直角。並且形成一種空間圖形感。

接著通過讓學生找三角尺上的直角,引發他們對於三角尺上直角的關注,而讓學生相互找一找轉動的三角尺上的直角則是為了豐富直角的變式圖,有利於學生在變化中體會直角的基本特徵,建立起比較豐富的直角表現,而突出學生對於三角尺上的直角認識也以便於他們在下節課中以三角尺來判斷比較直角、銳角和鈍角的大小關係。因為我的數學科研小課題是研究教師組織低年級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方法,其中我的一個研究點就是如何組織課堂討論、開展同桌合作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發現教師明確學習任務和進行規範的示範操作會直接影響小組合作學習開展得是否有序、有效。也就是教師要向學生說明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完成任務的方法,評價的標準等等。所以在讓學生找三角尺上的直角時,我先示範轉動尺子的方法並讓小朋友上來指一指直角,對於指的方法規範與否直接作出評價,這樣學生目睹了一系列的操作過程,在同桌間開展這個活動時就不至於無從下手而且也掌握了評價對方的方法。

我覺得學習數學很重要的就是要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所以在學習判斷直角的方法時,我牢牢抓住兩把三角尺中直角的素材,引導學生去想如何來驗證另一把三角尺中也有一個直角,從而揭示判斷直角的一般方法。而之後讓學生從生活圖片中找直角,則是讓學生大膽地猜測、估計,把直角的知識延伸到了生活中,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進一步在腦中鞏固直角的概念。而小紅旗的設計是讓他們瞭解只是目測有時不一定準確,還需要科學的驗證。這樣把學生充分搬到學習的主動地位,啟用學生的思維,並且能夠讓學生在猜想和驗證中獲得學習數學的方法,培養一種科學的態度。

三、練習鞏固拓展提高。

數一數是考察學生能否靈活運用角的定義來數出角的個數,使他們形成一種有序觀察的習慣,做到不重複不遺漏。而數直角則要他們經歷先目測再驗證的過程,不但鞏固了使用三角尺測量直角的方法,還培養了他們嚴謹規範的數學習慣。

最後在周圍找直角則是拓展學生思維的一個活動,有利於他們將知識內化遷移。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三角尺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了教學難點:直角的度量。通過活動培養了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活動中,有些活動能力比較薄弱的學生也許會碰到一些問題,這時,同組的同學可以對他進行幫助,因為是他的夥伴教會了他,他的'記憶會更深刻,同時與人的交往能力得到了發展。在度量時,我也可以參與到其中,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從而難點得到了解決。這正是二期課改中的“注重學習體驗”的思想。這樣有利於形成互幫互助,團結協作的氛圍。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教學內容:

有幾塊積木”

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積木的塊數,初步學會用乘法解決簡單問題,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2.初步會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數排列的物體的個數,列出乘法算式。

3.在數出得數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加法與乘法的關係。

養成教育訓練點:

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

能根據具體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學難點:

理解乘法的意義,能根據具體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具準備:

課件、練一練第三題的房子和算式卡片。

教學過程:

一、動手畫一畫

1. 每行畫4個圓形,畫5行。

2. 每列畫5個圓形,畫4列。(同桌互相檢查畫的結果)

二、提出問題

1. 想一想,寫在本子上。

2. 全班交流。

三、嘗試解答獨立完成。

全班交流,你是怎麼想的?乘法算式是……

四、觀察積木

1. 說說你是從哪個角度觀察積木的?同桌交流不同方法:橫著看…… 豎著看……

2. 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有幾塊積木嗎?5×7=35(塊) 7×5=35(塊)

3. 全班交流。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曹xx老師的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始終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觀察、探究和討論,使學生經歷瞭如何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去探索,注重指導學生操作,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主動獲取知識,促進自身主動發展。如:“量一量”這一教學環節,先讓學生自主探究量法,再在集體交流中得出正確又簡便的方法。把時間和空間教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得到主動發展。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估測”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如:“量一量”這一教學環節,教師組織了幾次估測活動:⑴通過尺子測量去驗證各自的估測,使估測與實際測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幫助發展長度的空間觀念,增強測量的靈活性,估測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加深了學生對釐米量長度的價值。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課程標準強調《統計》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低年級要求:讓學生經歷簡單的資料統計過程,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來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個過程,從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統計知識和方法。教材選取的例題給我們很好地提供了一個如何去使用教材,設計教學過程的資訊。

說學情:

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比較、分類,能正確進行計數,所以填寫統計表不會太困難,關鍵在於引導學生學會收集資訊,整理資料,畫統計圖,能利用統計圖表中的資料作出簡單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體會統計的作用。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本課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說教學目標:

1、藉助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感受到統計活動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初步的統計意識。

2、在情景中初步掌握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經歷統計的過程。

3、初步感知簡單條形統計圖及統計表,能將統計結果填入表內,會在格子紙上畫簡單的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和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4、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觀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加深對數學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經歷收集和整理資料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圖和統計表,正確填寫統計圖表。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驗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過程,能看懂圖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資料,進行簡單分析,感受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說教學理念與教法:

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所以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將整堂課的設計分成“創設情景------收集、整理資料------操作實踐------拓展深化”四個層次,我以教材為基礎,本著數學來源於生活這一事實,力求從實際出發,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親近感,使學生樂學、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圍繞教學目標,我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時,力求體現以下理念:

1、在生活中學數學

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的要求。所以“統計”這節課我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從學生喜歡看動畫片引入,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探究慾望。其次結合本校“播種習慣責任樹,人人為樹添果實”的活動,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學習,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在活動中學數學

讓學生學習動態的數學是新課程的要求。使學生形成統計觀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其真正投入到統計活動的過程中,所以我設計運用投票表決的活動,來確定最喜歡看的是哪部動畫片,從中讓學生初步體驗統計的過程,也就是經歷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過程,學會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學生在經歷“動態建構運動”之後,再讓他們獨立觀察教材提供的靜止的畫面上採集資訊、分析、整理資料,進行填寫統計表、繪製統計圖、說說統計作用。一方面鞏固剛剛建構的統計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另一方面進行“間接思維” 訓練,既錘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與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統計紅、黃、藍蘋果個數的活動中,不僅讓學生學會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還讓學生感悟到一個方格表示2人,那麼1人可以用半格來表示,為後續學習打下能力基礎。學生在這些活動中通過實踐操作,體驗到了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也認識了統計及其作用,獲得了數學知識,發展了能力。

3、在問題中學數學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討感受到,要解決老師提的問題必須調查統計,在調查統計後,學會思考,能根據資料回答和提出簡單的問題,深化對統計意義的理解,同時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人人都得到發展

學生通過教學活動,理解和體驗了統計的過程,體會到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同時結合“習慣責任樹”,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說學法

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聯絡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2、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3、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等方式,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自己的學法。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認識路線圖是蘇教版國標本教材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確定位置中的一個教學內容。在學習本課之前為學生已經認識了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八個方向,會用這些表示方向的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部分學生還曾在生活中見過,但通過課前調查發現他們對於路線圖並不瞭解。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在觀察公交車站牌、遊樂場路線圖、城市平面圖等活動中,認識路線圖,並會運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線。在情感態度方面,要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在數學思考方面,要使學生在觀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運用生活經驗幫助思考的意識。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在實際場景中運用八個方位詞描述行走路線,教學難點是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培養學生運用意識,我對教材做了以下處理。

在新授環節,教材呈現的公園裡的四季亭、盆景園等場景是學生不熟悉的,我把公園平面圖換成學生喜愛又常去的遊樂場平面圖,喚起他們的生活經驗。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在歡快的音樂中展示一幅幅遊樂場里人們歡快遊玩的圖片,視覺和聽覺的強烈衝擊一下子吸引住學生的注意,並以此很快引入新課。接著我藉助課件指導學生觀察平面圖,使學生了解要描述路線圖,就要知道遊玩景點、明確方向再確定路線,通過認識小明和小芳的遊玩路線幫助學生學會用八個方位詞描述路線。對於個別描述有困難的學生可以藉助方向板描述方向。

在練習環節,我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路線圖對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直接意義和作用,我拍攝了汽車上的行車路線圖、街頭路牌分別新增在想想做做第3題和第5題的前面。同時,在試上中發現學生對於書上的城市平面圖沒有感受,因此我把這幅平面圖改成了學生熟悉的學校周圍情況平面圖,使學生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絡,學得也會比較有興趣,也讓學生在模似情景中學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對於生活中遇到的環形車問題,由於學生並不都具有這方面的乘車經驗,而僅根據教材中的簡單示意圖學生很難理解環形車的概念,因此我把這題融入第5題的城市地圖中。先讓學生觀察站牌,初步明白環形車的特點,再在地圖中演示行車路線,使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和理解環形車概念。

新課標提倡學生學習中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本節課我努力為學生創造合作交流的機會。我採取了小組討論、同桌交流的學習形式。小組活動是在新授環節,學生初次學習描述小明遊玩路線時。小組交流的活動形式讓學生放鬆地暢所欲言,各人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體驗描述路線,學生在描述中相互補充,達到理解上的共識,並完善結論,再通過全班交流的形式尋找自己與他人在認識上差距。

在認識了公共汽車的路線圖後,我按排了同桌互相提問的教學環節,充分調學生已有的乘車經驗,學生的提問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如一個學生提出需要轉車的問題。個別學生對轉車有經驗,班上出現了兩種答案,這時我是引導者,點撥、引導學生選擇更合理的路線。通過這樣的提問和回答全班共享解決回答的策略,今後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就會自己解決了。

通過這節課學生學會了確定路線圖的方法,並學會在實際生活中制定合理的路線,把今天學到的知識延伸到課外。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對教材的分析、理解,定位教學目標,找到教學切入點。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新數學讀本》第四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P34、35《對稱圖形》。

2、關於對稱圖形的知識點分析、定位。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包括軸對稱、中心對稱、平移對稱、旋轉對稱、鏡面對稱等多種形式。在這課中出現的對稱圖形主要是軸對稱圖形,是平面圖形,且是一個圖形。用“對摺”、“摺痕的左右(上下)大小、形狀一樣”、“摺痕兩邊的圖形能完全重合”等描述作為對稱圖形的內涵,需要學生初步瞭解,並且通過操作,對對稱圖形有一點直觀性的瞭解。

3、教學目標

(1)經歷多種感觀、多種形式的參與,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提高認識水平;

(2)經歷觀察、操作和比較的過程,學會辨認對稱圖形,提高判斷能力;

(3)經歷拼、畫、折、剪的操作,豐富學習方式,增強操作技能,體驗學習的快樂。

4、教學重點: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學會辨認對稱圖形的方法。

5、教學難點: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靈活地辨認對稱圖形。

6、瞭解本課內容的銜接與鋪墊,找教學切入點。

一上《認識物體與圖形》中認識基本圖形,二上《圖形小世界》中拼七巧板,平移與旋轉、圖形的分與和這些是學習對稱圖形的基礎。點陣畫對稱圖又為後續點陣、面積等內容的學習進行了鋪墊。

二、設計教法,預設學生學習過程。

(一)多種學習形式,認識對稱圖形。

1、直觀演示法,感知對稱圖形特點。

2、動手拼一拼。解開對稱圖形的基本事實。

3、點陣畫圖形,加深對稱圖形的認識。

(二)大眼睛找對稱,學會判斷對稱圖形的方法。

(三)課外延伸,欣賞對稱事物,感受對稱美

(四)剪對稱圖形,運用對稱圖形特點,創造對稱美。

三、實際教學,看學生實際學習反饋。

學生在“觀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檢驗一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

(一)圖形超級變變變,感知對稱圖形的特點。

片斷一

(注:學生對圖形變化的過程很感興趣,投入地觀察,一直跟隨著課件,發揮著想象力,同時又在積極思索著變身的竅門。)

學生:正方形對摺,撕成兩個一模一樣的長方形,在拼成大的長方形。(兩個一樣的圖形拼圖,這個變身的竅門就是對稱圖形的特點)

從基本圖形入手,向學生初次展現對稱圖形的特點。這段引入一方面喚醒學生已有的對圖形的分與和、平移與旋轉方面的經驗,經驗是有層次性的,因人而異,所以學生學習的起點會不同,後續的學習和發展也會不同,在這裡為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提高設定了自己的起點。另一方面圖形平移、旋轉、分、和,又為下一環節創設性的拼圖作了鋪墊。同時學生對圖形的變化感興趣,發揮想象力,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有了拼圖的慾望。

(二)學生操作拼圖,發現對稱圖形的“基本事實”。

1、現在利用她們的竅門,請你也來變一變,從上面的圖形中,選兩個拼

一拼,你打算選哪些圖形?學生操作。(圖形在信封裡,一組一個信封)

片斷二:學生拼圖的興趣很濃,儘管只要求她們選兩個圖拼一拼,還是有不少學生拼了第二個、第三個圖形,喜歡這樣的動手操作,並運用了平移、旋轉的知識努力拼出不一樣的圖形來。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

2、學生展示作品。觀察拼圖。

片段三:展示拼圖是那麼地歡快,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現給同學,希望得到同學們的肯定,在展示的同時也注意到了和其他同學一樣的拼法,然後努力想拼出不同的圖形。

片斷四:敏銳地捕捉到了圖形形狀有一樣的事實,經過平移、旋轉後可以更清楚地找到相同的圖形。

這些圖形你怎麼拼的?(選擇一樣的圖形,

對起來拼拼,對摺,大小、形狀一樣。)這裡都是這樣的圖形嗎?(拿掉不同類的)

像這樣的圖形,我們可以叫它(對稱圖形),對稱圖形有什麼特點?(對摺重合、上下左右圖形一樣等)(課件出示“對稱圖形”)這就是我們今天認識的新夥伴兒,你對他有了哪些認識?我們來進一步認識他。

通過前一環節中所得的關於對稱圖形的認識,來拼一拼,材料來源——做與說、書上習題第3題,由於圖形有難有易,故學生有選擇的餘地,學生先估計自己的能力,分層操作,選擇圖形拼接,展示拼圖。通過學生說拼法,感知圖形左右、上下一樣大等。解開對稱圖形的基本事實,將對稱圖形正式介紹給學生,讓學生說說已經知道的對稱圖形的內涵。

(三)點陣畫圖形,加深對稱圖形的認識。

1、出示點陣,出現半棵松樹,這是什麼?(樹)怎樣可以證明是樹?(畫出另一半),你準備怎麼畫?(對摺畫,畫點,連連起來等)

片斷五:學生感知了點的位置是根據左邊已有的點與摺痕的關係得到的,點和點連成線,形成面,左右形狀是一樣的。

2、學生動手畫第二幅(魚)。展示有問題的作業,分析原因。

通過畫對稱圖形,讓學生了解很多對稱圖形來自與生活中的對稱事物,把生活中的對稱事物畫在紙上,就能得到對稱圖形。

(四)大眼睛找對稱,學會判斷對稱圖形的方法。

1、大眼睛找對稱,說說是不是對稱圖形

片斷六:在判斷中,關於對摺產生了疑問,豎的對摺是對稱了,橫的對摺卻不是對稱,怎麼辦?帶著這個疑惑,動手摺一折,引導學生髮現只要有一種對摺是對稱的,他就是對稱圖形。

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對稱圖形,只要看它們對摺後是否能夠重合,能夠重合的就是對稱圖形。利用了對稱圖形的特點,判斷對稱圖形。

(五)課外延伸,欣賞對稱事物,感受對稱美。

欣賞生活中的對稱事物。(建築、剪紙、臉譜、飛機、風箏、蝴蝶等)

片斷七:經過學習,學生已經能判斷對稱圖形了,能感知對摺的摺痕,同時被美麗的對稱事物所感染,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數學也可以很有意境、是一種感官上的享受。

美麗的對稱圖形,除了欣賞還可以裝飾環境,大家一起設計或收集一些對稱圖形,來裝點我們的教室,好嗎?(有學生馬上提議剪一剪)

(六)剪對稱圖形,運用對稱圖形特點,創造對稱美。

有什麼辦法能製作一個對稱圖形呢?我們要製作一顆小松樹,有什麼好辦法?(對摺畫半棵樹,我直接畫就行了)讓學生動手操作,剪自己喜愛的圖形。創造對稱美。

作業反饋:課堂作業本p26第一題,判斷16個對稱圖形是否是對稱圖形,全對有4名佔,錯1個有4名佔,錯2個有5名,錯3個有5名,錯3個及以下的佔69.23%;錯4個有3名佔11.54%,錯5個有3名佔11.54%,錯7個、9個的各一名佔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