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的國小科學說課稿合集9篇

說課稿1.13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科學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國小科學說課稿合集9篇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1

(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

科學學科是在遵循新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啟動的全新教材。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為學生後繼的科學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基礎。《親歷科學》是科學課的起始課。全課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從學生常見的自然和社會現象入手,引導學生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好奇心,思考現象背後的原因,學習提出問題。第二部分是一個“吹紙片”的活動和一個拓展活動“吹乒乓球”,目的是通過完整的探究活動,讓學生親自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而初步體驗科學地解決問題的過程,引起學生對學習科學課的興趣。

教學目標

探究目標:

1.能進行觀察、實驗、記錄等探究活動。

2.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到的現象做假設性解釋。

情感目標:

1.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及結果,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與他人交換意見。

2.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喜歡大膽想象,有樂於探究的願望,能對探究有趣現象背後的原理產生興趣。

3.感到科學課很有意思,對科學課產生一定的興趣。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材料:

紙片、漏斗、乒乓球

課堂實錄

一、匯入:

同學們,又到了我們的Science、科學課的時間了。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一起做遊戲好嗎?(好)那我也非常高興。我希望同學們在遊戲的時候不僅要玩兒得開心,還要把你的小眼睛擦亮認真觀察,用你的小手做好記錄,行不行?(行)

二、進行第一個遊戲:吹紙片

1.提問引發興趣,鼓勵學生猜想:

師:同學們看(師拿一張紙並向紙吹氣)紙怎麼飛起來了?

生:因為老師吹它了。

生:因為老師一吹有氣了,所以紙就飛起來了。

師:那如果我拿兩張紙從上面把它掰開像這樣拿著(師一手拿一張紙,捏住紙上沿的中間部位,然後分開)我從上邊向兩張紙的中間吹氣,這兩張紙是向兩邊分開呢?還是向中間靠攏?或者有其他的可能?同學們猜一猜。

學生們積極發言,發言的學生都認為紙會向兩邊分開。

師:現在請同學們開啟書三頁,看下邊的猜想與假設,書中給我們寫出了兩種可能,你認為是那種就在後面打對溝。如果你認為有第三種可能,就把它寫在(師指書)這條橫線上,再在後邊打對溝。下面就把你的猜想用對號表示出來。

(學生完成猜想與假設,教師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猜想紙會向兩邊分開。)

2.進行實驗遊戲

師:你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同學們要像我這樣拿著紙(還像剛才那樣,一手拿一張)從上面向下吹氣,試一試就知道了。我要請同學們同桌兩個人合作,一個人先吹,另一個人把你看到的現象認真記錄在3頁下的橫線上,(師在書上給學生明確指出來)然後兩個人再調換。為了看的清楚,同學們可以多試幾次。好了,開始吧!

(學生進行實驗遊戲。教師在巡視中發現,有一個學生拿著紙向上不停地吹,便暗暗記住了)

3.彙報看到的現象

師:誰願意把你看到的現象說一說?

生:我看到的現象是紙向中間靠攏。(幾乎同學們都說紙向中間靠攏。)

師:你們看到的都是這樣嗎?

生:老師我們看到的是向兩邊分開。

師:那你們能給同學們再演示一下嗎?

(在學生演示過程中,教師提示學生稍稍用些力。)

師:現在你們看到了什麼現象?

生:我們看到紙向中間靠攏。

師:剛才老師看到那位同學不停的向上吹紙,你發現了什麼嗎?

生:我發現從下面向上面吹紙,紙會向兩邊分開。

師:你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請同學們都試一試。

(學生親自體驗從下面向上面吹的感覺。)

師:現在你們看到了什麼現象?

生:我看到紙向中間靠攏。

生:我看到從下面向上吹,紙也向中間靠攏。

(學生在演示過程中發現,無論是從上向下吹還是從下向上吹,紙都會向中間靠攏。)

4.解釋現象

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你怎麼解釋這種現象?把你的解釋填在4頁上邊的方框裡,然後再和同桌的、前後位的同學說說,聽聽他們的解釋。開始吧!

(學生在書中寫出自己的解釋,然後和同桌的同學、前後位的同學交流一下。教師要給學生稍長一點的時間,並在巡視時對語句不通順的學生略作指導,另外還要注意有創意的想法,在發言時要給他們機會。)

師:現在誰願意大膽的說說你的解釋?

生:我認為是因為你一吹兩張紙中間的空氣就沒有了,所以兩張紙就吸在一起了。

師:看來你真的動腦筋思考了。

生:我覺得是因為他們兩個是好姐妹,所以不分開。

師:你真實一個可愛的孩子,冒出這麼可愛的想法。其他同學,你的解釋呢?

生:我覺得這種現象與空氣有關。

師:你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為什麼認為它與空氣有關呢?

生:因為我一吹兩張紙中間的空氣就被吹動了,然後就發生了這種現象。所以我認為與空氣有關。

生:老師,我也認為與空氣有關。

……

師:正象有些同學說的.那樣,這種現象與空氣有關。同學們想,如果我們不向兩張紙的中間吹氣,還會有這種現象嗎?

生:不會。

師:當我們用嘴吹紙,讓紙中間的空氣動起來的時候,才會發生這種現象。所以準確的說這種現象與空氣的流動有關。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那就把這種意思在書中記下來。

(學生在書中記下正確的解釋,對於他們自己的解釋,教師沒有作讓他們改動的要求,學生願意保留就保留。)

三、總結遊戲方法,鼓勵做吹乒乓球遊戲。

1.總結遊戲方法:

師:吹紙片的遊戲我們是這樣進行的:先猜想會出現什麼現象,再做遊戲,在遊戲中觀察現象,然後老師又提出了一個問題,最後同學們又解釋了這種現象。(教師邊說邊板書這五個方面)

2.進行吹乒乓球遊戲:

師:接下來我們的吹乒乓球遊戲,我想請同學們按這樣的步驟(指板書)照書上的樣子,分小組做一做。組長要先把你們小組的猜想記下來,然後到前邊拿一個漏斗。同學們,這漏斗和書上的不一樣,要含者漏斗的嘴吹,不要紮了嘴。組長要繼續把你們在遊戲中觀察到的現象、對這種現象提出的問題,和你們小組的解釋都記錄好。咱們要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的同學配合得好。同學們開始行動吧!

3.學生分小組做遊戲。(教師巡視注意提醒組長做好記錄,同時對做得不太成功的組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在巡視中有一個學生興奮的告訴老師,他發現把球放在手心裡,用漏斗對著球吹氣,球也沒有掉下來,老師當即表揚了他。)

4.彙報遊戲結果:

師:哪位小組長願意把你們小組的遊戲記錄告訴同學們?

生:老師我們小組看到乒乓球沒有掉下來。我們的問題是乒乓球為什麼沒有掉下來?我們的解釋是與空氣有關。(引學生到多媒體前展示記錄。)

師:和同學們說說你們小組是怎樣做這個遊戲的,好嗎?

生:好。我們把乒乓球放在漏斗下面,然後用力吹,多吹一會兒,就看到了這種現象。

師:能再給同學們示範一下嗎?

生按照剛才的做法又成功的做了一遍。

師:哪位小組長還願意彙報一下你們的遊戲記錄?

生:老師,我們小組一開始沒有成功。後來又做了幾次,才做成功了。我們的問題就是這是為什麼?

師:那能給大家說說原因嗎?

生:一開始我們吹的時間短,力氣也小,所以沒有成功。後來我們慢慢體會到力氣大一些,吹得時間長一些,乒乓球就不會掉下來。

師:聽了你們小組的彙報,我非常高興。同學們也要像他們這樣,遇到問題不怕困難,積極研究,最後你一定會成功。

師:剛才老師看到第五小組的一個同學發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我想請他給大家展示一下。告訴同學們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把乒乓球放在手心裡,用漏斗對著它吹氣,乒乓球也不會掉下來。同學們看!

(這個學生按照剛才所說認真的進行了示範。)

師:這個同學是一個細心觀察、肯動腦思考的好孩子。我們的科學課就需要這樣的孩子,老師希望在以後的科學課上你們都能像他這樣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其他小組你們的結果是怎樣的?

生:我們看到乒乓球沒有掉下來。

生:我們也看到乒乓球沒有掉下來。

(其他小組的遊戲結果和上述幾組一樣。)

師:在漏斗的下面放上乒乓球,向下吹氣,乒乓球卻不掉下來,這種現象也與空氣的流動有關。同學們,剛才我們所做的這些就是我們的Science科學課,你們覺得怎麼樣?

生:非常有意思。

四、總結本課內容,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科學的興趣。

師:我們的Science不僅有很多有意思的遊戲,還能從中學到很多知識,能幫我們解決一個個“為什麼”以後同學們還要多觀察、多思考。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成為小小科學家。

教學反思

本課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動手進行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了科學的探究過程,揭開了科學課的神祕面紗。本課使學生感受到科學不是高深莫測,而是無處不在。在吹紙片遊戲中學生從下向上吹的發現、在吹乒乓球遊戲中,學生把球放在手心裡吹這些發現都使我欣喜若狂。他讓我感覺到科學是最能引起學生興奮點的一門課程,只要教師精心備課、課上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地方,那我們的課堂就一定生機昂然。同時,在吹紙片遊戲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學生從下向上吹的發現讓我欣喜,也讓我深思。他使我想到如果我把要求說得非常清楚,還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嗎?我深深得體會到一位科學教師一定要錘鍊自己的語言,在課上語言必須清楚、明確、簡練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認識螺絲並瞭解其功能。

2、能說出正確使用工具固定螺絲的方法,要求動作規範、安全。

科學探究

1、能通過觀察螺絲的外形特點,有計劃地選擇合適的工具來固定螺絲。

2、能在選用工具時大膽猜想,並在使用其固定螺絲的過程中對猜想進行驗證。

3、能在探究過程中和同學進行討論、交流。

科學態度

1、能對擰螺絲的活動產生深厚的興趣。

2、能對選擇的工具是否合適進行判斷,在使用過程中用事實驗證猜想。

3、能按要求進行合作探究學習。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孔的帶條,十字螺絲、一字螺絲、內六角螺絲、內三角螺絲,六角螺絲,十字型螺絲刀等。

教師與學生共同準備。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

教學過程:

(一)情境與問題

1、同學們看一下,這些物品都使用了同一個零件,你們能找到它嗎學生回答,對是螺絲,螺絲的'用途可真大,你會擰螺絲嗎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擰螺絲。

(二)探究與發現

活動1:選擇工具

1、螺絲的種類很多,我們要學會選擇工具。

利用大螢幕,讓學生練習。

2、完成《科學學生活動手冊》

活動2、固定螺絲

看視訊。然後讓學生看老師擰,再讓學生一個一個操作,老師一定要手把手的,注意安全。

讓其他學生觀察評價。完成活動手冊。

(三)應用與拓展

讓學生觀察桌子與板凳的螺絲有鬆動的現象沒有,有的話擰緊。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誰流得更快一些》是教科版教材國小科學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的第三課。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液體是會流動的基礎上來學習的,本課通過對不同液體的流動快慢進行比較,讓學生認識到液體會流動,液體自身的黏度會影響它的流動速度,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流動這個液體基本屬性的認識。學生通過問題、猜測、討論、合作、實驗等方式,多角度的認識液體的基本性質,以及學習如何進行對比實驗打下紮實的基礎。教材從三個方面進行:首先是設計流動比賽,通過引導學生經歷假設(猜想)、制定比賽規則、設想比賽方法,理解公平實驗需要保持除變數之外的其他條件相同。其次是運用簡單方便的材料進行驗證比較、實驗後對液體流動的快慢與什麼有關進行思考。最後是液體和的固體的比較,通過比較讓學生了解固體、液體的基本特徵。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及知識儲備上已經形成一定基礎,對其相關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分析問題能力還不夠熟練,特別是在設計實驗方案、控制相關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方面,還顯得不夠成熟,因此在本課以及今後的教學中還要重點注意培養。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讓學生知道液體都會流動,流動得快慢受到液體黏度的影響。

2.通過小組活動,進行預測並用對比實驗進行驗證;理解公平實驗,為保證公平,需要保持除變數之外的其他條件相同。

3.通過學習體驗,讓學生認識到公開的、民主的討論,有助於辨別實驗的準確性,小組內分工合作對開展實驗是十分重要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描述並簡單解釋液體流動的快慢受到黏度影響。

教學難點:設計對比實驗,理解公平實驗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教學準備:給每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潔精、1塊玻璃、1塊塑料板、5個滴管、帶有刻度的紙杯、面巾紙等。

四、學法、教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和解決重難點,本課始終以“探究”為主線,通過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形成假設、設計方案、實驗探究、分析整理、得出結論、知識延伸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參與、研究實踐活動,確立公平的比賽規則及比賽方法。在學生親自參與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體驗並內化,使學生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

五、教學預案

為了更好的凸顯“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設計符合三年級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過程,本節課我從如下四個方面展開: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今天我們要進行一次比賽,不過這次同學們不是參賽隊員,而是當裁判員,好嗎?那麼誰是參賽的隊員呢?你們想知道嗎?(教師出示水、油、洗潔精)是這三種液體,那麼這三種液體誰“跑”得更快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第3課誰流得更快一些。(板書課題)

【比賽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形式,而學校在前一段時間剛進行完秋季越野賽,再次提起那次比賽學生們還同樣激動不已,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激發,所以我在開課伊始以要進行液體比賽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二)親身經歷,主動探究

《課標》指出:“親身經歷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在課堂上,我注重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因此本環節從以下四方面展開:

1.提出猜想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比較這三種液體,小組成員互相交流,你認為哪種液體流的更快?為什麼?請將你的猜測記錄在書中的表格了。”

【任何的發現、發明都建立在大膽猜想的基礎上。在平等輕鬆的課堂上,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猜想,營造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去觀察、比較、思考,然後說出哪一種液體流動的更快的理由,給學生留有思維的空間,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2.設計流動比賽規則和比賽方法

學生對三種液體誰流的更快有了一個初步的猜測,此時教師提出問題:“既然是比賽就應該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前提下進行,那麼你認為這三名隊員在哪進行比賽最好呢?(比賽方法)比賽時應該注意什麼才能保證公平呢?請本次比賽的裁判員——你們,先自己思考,然後小組再進行討論。” 【首先給每位學生獨立思考的`方向和時間,再進行小組討論、交流比賽方法和比賽是應該注意的問題,然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全班交流,這樣既不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又可以補充、完善一些不完整的比賽方法和比賽規則。(根據彙報板書:比賽方法及注意問題)】

“有這麼多比賽的方法,你認為哪種方法最好呢?你選擇的方法需要使用哪些材料呢?” 【學生在選擇方法的同時,明確這種方法所要使用的材料,可以幫助學生更順利的進行實驗。】

【這一部分內容是本課的重點,而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設計實驗是有很大難度的,所以教師鼓勵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再進行全班交流。不論學生提出什麼樣的比賽方法和比賽規則,只要能說出道理教師就應對學生們的發現,給予肯定和鼓勵。】

3.實驗驗證,分析整理

“我們做了這麼多的準備工作,同學們一定都著急了,下面就請同學們用小組選擇好的方法進行公平比賽,比賽時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應該注意的問題,並將比賽結果記錄在書中的表格裡。”

【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法進行實驗,包括材料的選擇,方法、手段的選擇等,但在學生各自不同的選擇中,明確要注意的問題(除三種液體不同之外,其他條件要儘量相同。)這樣比賽才能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進行。使學生形成使用對比實驗驗證時

,需要保持除變數之外的其他條件相同】

實驗結束提問:“哪種液體流動得最快?與你最初的猜測一樣嗎?”【在學生彙報實驗情況的同時頭腦中很自然的形成問題的提升:為什麼同樣是液體,它們的流動速度卻不同?】這時教師順勢提問:“同學們頭腦中一定對這三種液體又有了新的疑問對嗎?是不是想知道為什麼同樣是液體,它們的流動速度卻不同呢?”

【學生們經歷了整個探究過程之後,對液體都會流動,會有一個更新的認識,從而對這個問題能夠自行提出並準確的作出解釋。】在學生作出解釋後提問:“你是怎樣知道這三種液體黏度不同的?”

【學生在經歷實驗的過程中,對三種液體進行了更加細緻的觀察,從而能比較輕鬆的概括出,液體流動的快慢受黏度的影響的科學概念,並通過觀察能對三種液體的黏度不同作出自己的解釋。】

4.液體和固體的比較

教師出示前一節課水和油的維恩圖,提問:“洗潔精具有水和油的共同特點嗎?”在學生髮表看法後,出示液體和固體的維恩圖,讓學生展開討論,液體和固體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展示兩種物質的區別。這樣有助於學生形成液體和固體的概念。

(三)歸納研討,拓展運用

教師小結,三種液體誰流的更快一些,看似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卻經歷了問題、猜測、討論、交流、實驗、分析、得出結論等系列過程,可見生活中許多結論都離不開有力證據的證實。同時要求學生思考:1 對於“水是怎樣一種液體”,我們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2“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在喝牛奶時,最後總是喝不乾淨,這是怎麼回事呢?”3“液體會流動,那麼會流動的物質都是液體嗎?”

【通過歸納、拓展環節,從而更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並與日常生活實際相聯絡,使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是科學同時也為研究空氣的相關內容打下伏筆。】

(四)板書設計

3 誰流得更快一些

比賽方法: 注意問題:

液體黏度越大流動越慢

【板書我採用了圖畫和文字並列的方式呈現,簡單的圖畫展示了比賽的方法,文字提示學生實驗時要注意的問題,這樣圖畫和文字的結合,更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實驗時需要保持除變數之外的其他條件相同,同時也突出了本課重點,突破了難點。】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在學生學習了太陽系的奧祕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地球與太陽的關係,即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為下一步學習地球與月球的關係打下基礎。要求學生認識地球的公轉,以及公轉形成的一年四季變化,為了便於學生理解,教材從四季的變化引入,首先通過教師幫助下的學生閱讀分析資料,瞭解地球自轉公轉,利用模擬實驗的方法進一步驗證地球的公轉是引起四季變化的根本原因。

二、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物件是六年級學生,經過三年半的科學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資訊科技水平。有關地球自轉、公轉的知識學生或多或少的從課外瞭解了一些,他們渴望知道更多的有關知識,而太陽及宇宙世界離我們比較遠,且不易研究。

三、教法和學法

1、教法: 考慮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相對抽象,而學生由於年齡的特點,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差,所以我倡導以形象直觀思維為主,使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變抽象為直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正確的科學世界觀。引導學生模仿課件自己動手做實驗,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2、學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小組合作,類比推理。

四、說教學目標

1、能用模擬實驗研究地球的`公轉和自轉。

2、能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完成調查研究。願意與同學合作共同完成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模擬實驗。

3、能解釋地球的公轉和自轉的概念。能解釋四季變化與地球的公轉有關。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轉與四季變化關係的概念。

五、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驗證明地球公轉是引起一年四季變化的根本原因。

六、說教學過程

(一)、設定問題情景

師:課件展示幾張遨遊太空的圖片,問:同學們,你們想不想遨遊太空,欣賞宇宙的奇觀呢?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太空旅行,你們知道我們所乘坐的“宇宙飛船”是什麼嗎?你們知道這艘“飛船”是怎樣執行的嗎?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使他們產生探索太空奧祕的想法。

(二)、探究新知

1、閱讀、理解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師:(展示課件:模擬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指導學生觀看視訊、閱讀書上資料,並指導學生初步填寫課本87頁表格。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觀看、閱讀、資料分析來加深對自轉和公轉的認識。培養學生獲取資訊、歸納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有效的思考,為下面親身模擬實驗做好準備。

2、猜想地球自轉和公轉導致的現象。

師:提出疑問: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導致什麼現象的發生呢?

生:思考、猜想、交流、修正。

設計意圖:這一設計注重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運用已有生活經驗來解答問題。培養學生大膽想象、積極思考的習慣。

3、模擬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過程。

師:同學們都有了自己的猜想、假設,請動手來進行模擬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吧。教師指導學生具體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

課件出示溫馨提示:

(1)模擬實驗中用什麼來模擬地球公轉的軌道、用什麼來模擬地球和太陽、用什麼來模擬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

(2)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都是自西向東逆時針旋轉,千萬不能轉錯方向呦!

(3)在地球的公轉過程中,應保持地軸始終指向同一方向。

學生進行模擬試驗。分工合作、記錄實驗結果。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注意觀察現象和及時記錄結果

設計意圖:本環節能夠通過模擬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假設。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模擬實驗中去。

4、交流與表達。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通過模擬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哪個小組彙報一下你們的發現。學生展示實驗結果及想法,嘗試解釋其中的原理。其他同學聆聽,並加以評價。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與別人交流。通過質疑與評價,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彙報中要學會尊重別人,在交流中相互提高。

5、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特點、意義。

師:(講述地球的自轉導致晝夜的產生;地球的公轉導致四季的產生。指導學生繼

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在零散的認知之間建立聯絡,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意義。

6、知識鞏固與遷移。請同學們再次模擬地球的公轉,驗證公轉與四季產生的關係。提問:假如地軸不是傾斜的,太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會不會有變化?地球上還會有四季的變化嗎?為什麼?

學生首先進行模擬實驗,驗證公轉與四季產生的關係。

學生再模擬地軸不傾斜的公轉情況,觀察、思考、假設並發表意見。

設計意圖:1。鞏固、驗證地球公轉的意義。2。培養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討論問題的逆向思維。3。在新問題情景中能運用已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提高遷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總結回顧——讓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

(四)、板書設計

18、地球繞著太陽轉

總體設計意圖:在教學過程中,設計運用觀察、演示、操作等教學方法。通過觀察,引導學生髮現事物運動的特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運用例項圖片講解,使學生掌握知識。通過完成模擬實驗的任務,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並用來評價學生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完成練習,給學生提供自評、互評的機會,在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素養的同時,滲透德育。

七、說教學反思

課程標準中提到科學課教學應力求讓教學貼近生活,用學生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突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念,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布魯納說過:“要使學生對一個學科有興趣的最好辦法,是使他想到這門學科值得學習”,國小科學教育就是要利用“科學未知”的不竭魅力,吸引學生走入到科學的殿堂。基於此,新課伊始,就課件演示讓學生欣賞遨遊太空的情景,這勢必會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他們探索宇宙奧祕的願望。

地球的自傳與公轉學生很難理解,為此,教者運用課件模擬了地球自轉與公轉的情景,這比教師空洞的講授不知要強多少倍,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這就是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在教學地球自轉與公轉會導致什麼現象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採取了大膽猜想假設,設計實驗方案,記錄實驗過程,最後再抽象實驗結果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自主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5

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物質的變化》。本課是屬於物體與物質範疇,針對六年級這樣高年級的學生展開教學的,學生經過“物體—材料—物質”這三個層次來進行這方面的學習,物質的變化主題已進入第三層次,通過觀察與探討,瞭解物質到一些基本性質與變化過程,使學生的認識逐漸由具體向抽象過渡。

學生對於一些物質存放久了,就會發生變化已經有了一些零散的認識和知識儲備,比較熟悉物質不是一塵不變的,都是存在變化這個觀點,但對於這些變化到底什麼原因造成的,在科學上我們應該如何對其進行分類等等在系統認識上還是比較模糊的。

為此我從三個方面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 瞭解科學探求的結果應該是可以重複驗證的。

2、 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3、 能用簡單器械作簡單的觀察實驗,並做實驗紀錄。

4、 會查閱書刊及利用其他資訊源。

5、 能反思自己的探求過程,將探求的結果與假設相比較。

6、 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

科學知識

1、 瞭解物質有三種常見的狀態:固態、氣態、液態。溫度的改變可使物質的狀態發生變化。

2、 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另一類會生成新的物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想知道,愛提問。

2、 願意合作與交流。

3、 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4、 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六年級的學生對學“科學”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在解釋事物現象方面會有更多自己的見解,能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想探求的問題,並能運用實驗、觀察等手段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絕對不希望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卻更希望老師能跟著他們“走”,學習自己想學的知識。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就更注重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特長,讓他們做想做的事,說想說的話,營造一個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毫無壓力下,從學習研究中充分抒發自己的見解,從而獲得身心的愉悅。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水平我將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認識典型的化學變化作為本主題的教學重點,而將通過實驗探求物質變化的祕密應該是學生需要突破的教學難點。

本課我安排3教時來完成,我將為學生準備必要的媒體資料以及實驗所需要的實驗用品等好讓學生更好地進行本課的學習活動。

本主題可以分為三各部分,每個部分一課時。

第一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變”來“變”去的鹽,認識可逆的變化,認識青銅器的生產,製造蠟星星等活動進一步讓學生了解這是什麼變化,科學定義這一類變化——物理變化的根據。

我打算採取實驗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讓他了解到向鹽這樣變來變去的變化稱為物理變化,以及物理變化的特徵等等,培養他們通過實驗進行探究的能力以及學會蒐集整理所學知識的得出結論的能力。

第二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常見的銅生鏽的現象,通過實驗探究金屬生鏽的原因的基礎上通過收集資訊進行綜合分析的方法。通過小組的質疑方式,讓他們從各個方面瞭解到金屬生鏽是一種化學變化,並試著自己得出如果是一種化學變化的話,它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徵,培養他們合作交流自主設計實驗這樣的能力。

第三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看燃燒的蠟燭,讓學生知道化學變化會伴隨著什麼樣的典型特徵。通過這些典型的特徵變化,聯絡生活中的其它變化,最終得出:只是形態上的.變化,不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是物理變化;而產生新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我打算採取利用科學欣賞的形式再現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拉瓦錫的實驗這樣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動畫的形式對研究物質在燃燒中會發生哪些變化有直觀的印象,探討在此過程中發生各種變化的原因,對以後進行實驗重複驗證蠟燭燃燒的變化,有著積極的暗示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的形式,讓他了解到科學的結論具有可重複驗證,培養他們今後養成通過實驗驗證結論的意識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因為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倡導以探究為主,學生通過自主實驗的過程中既可以使其對什麼是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這兩種變化有什麼樣的特徵有了直觀地認識,同時又可以在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過程中 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對於以後養成通過實驗自主探究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習慣,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下面我就從教學過程方面來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思路。

根據學生的經驗以及興趣愛好圍繞“科學就是提出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這個思路,進行教學設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首先是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讓學生置身於真實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 “活”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我儘可能多地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的機會學習,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體驗中學習。

第一課時:“變來變去的鹽”需要為學生準備:酒精燈,蒸發皿,燒杯等,“煮海為鹽”、“青銅器的製造”的教學的短片。

我的意圖是先通過問題“我們知道鹽能溶解在水裡,溶解在水利的鹽還能‘變’出來嗎?”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前經驗,積極的根據生活經驗積累進行猜測:得出鹽水是能變回鹽的。如果學生在此遭遇困難教師可以通過“回想水的汽化現象”給學生進行提示。此時再通過小組合作想辦法自己設計合理的實驗來驗證結論。在此基礎上通過媒體出示中國古代人“煮海為鹽”的歷史和方法,讓學生在實驗和媒體資料的基礎上分析分離水與鹽的方法和原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演示酒精燈的使用方法,酒精燈學生生活中不常見,又是國小階段一個重要的實驗操作,同時考慮實驗的安全性,為了更有效率的進行實驗所以由教師演示規範,再讓學生通過小組通過合作實驗進行學習。他們會發現鹽能溶解於水,又能從水中提取出來,這樣的變化過程是可逆的;繼而進一步思考最終發現:生活中還有很多變化過程是可逆的。通過收集和整理有關變化過程的相關資料來加深學生對可逆變化的認識,並且做好資料的記錄和整理,養成實驗中隨時記錄的好習慣,併為以後的學習做好準備。通過青銅器的製作過程的錄影資料簡介以及如何利用可逆的變化之作蠟星星。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他們的動手動腦的意識。

第二課時:失去光澤的銅鏡,我將為學生準備鐵絲、細砂紙、吸水紙、白磁碟,出土銅鏡的短片等

銅鏡失去光澤,鐵釘上鏽等金屬生鏽現象是生活中常見的事,關鍵是如何瞭解他們上鏽的祕密。我通過錄像短片讓學生直接思考,來預測原因,在此基礎上考慮怎樣提高實驗設計比較金屬生鏽與否的實驗,深入到它們的裡面,瞭解事物之間的關係,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概念。通過進行對比實驗進行研究,通過金屬存在的環境差異,預測可能出現的現象,因為此實驗當堂課不能完成,所以此時教師可以延遲評價實驗的結果。

我的意圖是在學習過程中有競爭才有進步,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使他們的探究熱情空前高漲,爭相嘗試各種方法。學生的實驗只要是合理的我都給予肯定,從而使學生明白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多種的。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了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了科學的探究能力,獲取了知識,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生鏽的鐵和銅等讓學生了解鐵與鐵鏽、銅與銅鏽的區別。這個地方學生可能從很多方面進行比較,比較雜亂且有的毫無價值,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實驗表格讓學生從顏色、光澤、軟硬等方面進行重點觀察,讓他了解到這種變化是產生新物質,並不僅僅是形態的變化,為以後第三顆的學習埋下伏筆。同時根據金屬都會生鏽的現象,以及生鏽的祕密,回想在生活中人們是怎麼來處理金屬生鏽的問題的,讓科學回應於生活。此時可以通過補充這方面的資料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防鏽措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銅鏡失去光澤是一種可以看得見的產生新物質的變化,而生活中很多的化學變化人們不容易察覺,所以在第三個部分設計了常見的燃燒現象讓學生進行分析。

第三課時:蠟燭的燃燒,我要為學生準備:蠟燭、燒杯、澄清石灰水等、拉瓦錫實驗的短片

蠟燭的燃燒非常常見,但越是這樣人們越有可能認為是理所當然而不去思考他所蘊藏的科學含義。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我的設計意圖是:先通過一個問題:“在生活中的常見的燃燒的現象,就以蠟燭燃燒為例在此過程中,蠟燭燃燒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讓學生通過觀察燃燒前和燃燒中蠟燭的變化,猜測燃燒掉的蠟燭變成了什麼。在此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如果失火了,應該趕快用溼毛巾來滅火。之後可以通過讓學生討論如何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提出很多方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三個實驗:

(1)罩一個燒杯與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燒杯有什麼變化

(2)罩一個在內壁塗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在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燒杯有什麼變化

(3)用一個白瓷板置於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白瓷板底部有什麼變化 讓學生考慮燃燒掉的蠟燭是不是什麼都沒了?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互相質疑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然後通過錄像重放當年拉瓦錫驗證的燃燒的實驗,通過這樣直觀的實驗使學生更為深刻地瞭解燃燒的本質。瞭解到燃燒會產生新的物質。同時讓學生結合前面的所學拓展瞭解還有那些是產生新物質的變化。

通過前面的學習,讓學生在所學基礎上講物質的變化的種類進行分類:

一類像鹽水轉換為鹽那樣,是可逆的變化,不產生新物質的變化。一類是像金屬生鏽和燃燒現象一樣產生了新物質的變化。

讓學生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關鍵是是否產生新的物質。這樣就將普通常見的現象總結成為一個普通的規律,讓學生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階段。

科學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僅僅從課堂上來解決問題,所以我佈置了一個小任務:收集有關物質變化的資料,讓學生回去完成。因為收集相關資料並進行篩選的能力也是科學課所必備的,在下一堂課進行交流彙報和講評,這樣就使科學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同時也為下個單元整理資訊,讓我們更有效的學習,作鋪墊。

出示板書設計。

物質的變化

鹽到鹽水:可逆的變化 物質形態發生改變,不產生新物質——物理變化

銅生鏽

鐵生鏽 :不可逆的變化 產生新物質的變化

燃燒

我的設計是從現象到本質,讓學生清楚物質變化的分類依據。

以上是我對《物質的變化》這一主題的教學思路,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6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首師大版科國小科學第五冊的《浮力》。而我說課的內容主有以下幾個方面,教學背景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

一、 說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浮力》一課在課標中是處於“物質科學領域”之中的“力作用於物體會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部分。在教材中處於首師大版科學第五冊第三單元《力與生活》中的第二課,前一課為《推力和拉力》,這為《浮力》的知識和技能作鋪墊。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這課中,學生對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瞭解,對使用測力計的方法也已經很好地掌握了。本節課從一個小故事開始,引導學生感受什麼是浮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幾種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況,進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說明

本節課 我採用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的教學方式,提出問題後讓學生進行初步的猜測,然後進行簡單的體驗,然後再進一步做實驗,再一次體驗活動,最後得出結果,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四)技術準備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體鐵塊、繩子、測力計

分組材料:水、水槽、空塑料瓶、正方體鐵塊、鐵釘、泡沫塑料塊、輕木塊、繩子、測力計、記錄單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知道生活中存在著浮力;知道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簡單測量物體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標

通過驗證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實驗,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細緻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收集整理資訊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初步具有對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祕密的探究精神;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進而樹立學好科學的信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意思。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自主探索,實驗操作,知道所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難點:通過實驗分析,知道物體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故事匯入,引入新知——學習新知識,感受物體的浮力——進一步實驗,探究沉在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鞏固與總結

第一環節故事匯入,引入新知

1、教師說故事:一天,小明與小方在打乒乓球,一不小心,小明將乒乓球打進了一個窄小的鐵水管裡,由於水管口太窄小了,他們的手都伸不進去,小明想:將水管翻轉,乒乓球就會滾出來啦,但是這個方法也行不通,因為鐵水管太重了,他們兩個抬不起。怎麼辦呢?同學們,你們有什麼辦法將乒乓球取出來呢?

2、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拿出實物水管和乒乓球,將乒乓球放進水管,讓同學們親身動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學生不能說出教師想要的答案,則由教師引導學生加水進水管,讓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環節學習新知識,感受物體的浮力

1、(1)談話:老師這裡還有一些物品,它們放進水裡是怎樣的呢?是浮還是沉呢?請同學們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老師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體鐵塊、鐵釘、泡沫塑料塊、輕木塊

(2)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結果

提問:同學們的猜想究竟對不對呢?讓我們一起動手做做實驗吧!請同學們一邊實驗一邊記錄實驗結果。

2、學生彙報觀察結果

3、提問:為什麼這些物品會浮起來呢?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小結: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 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義。

第三環節進一步實驗,探究沉在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

1、提問:在水面上漂浮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那麼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2、學生猜想

3、談話:到底同學們的猜想對不對呢?現在,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來證明我們的猜想。

4、老師示範,學生跟著做:用繩子將正方體鐵塊綁著,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氣

中的重量;然後將正方體鐵塊的一半(老師事先已在每個鐵塊的一半上標出一道線)浸入水中;最後將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請同學們說出自己的感受。

6、用測力計把正方體鐵塊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氣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測力計的讀數記錄下來,填寫在表格中;然後將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將它緩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觀察測力計的讀數有什麼變化,把這兩次測力計的讀數也記錄子表格中。

7、彙報實驗結果。

8、小結:測力計的讀數慢慢變小,由此看來,沉在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那麼,測力計上的讀數是不是浮力呢?

9、談話:我們先來正方體鐵塊的手裡情況,在實驗中,它主要受到什麼力呢?(老師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兩個向上的力,分別是拉力和浮力,還受到一個向下的力,是重力。因為當物體不動時,受到向上的力與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於重力大小。

總結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據公式,計算出正方體鐵塊一半與完全浸入水中時所受到的浮力。

通過這環節讓學生知道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會受到浮力並且學會測量、計算浮力的大小。

四、鞏固與總結

1、談話: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無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還是沉下去的物體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聯絡實際:利用水的浮力,我們能做些什麼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五、板書設計

1、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

2、無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還是沉下去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7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國小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光 》第 3 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理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四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在本課內容之前學生探究了光和影的關係,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在這一基礎上再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我認為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鞏固光和影子的科學關係,又為後續學光在傳播途中碰到障礙物會怎樣的研究打下基礎,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探究精神得到全面的發展。

這一課的內容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第二部分是“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五年級學生的已經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同時對實驗課興趣非常濃厚。但是在思維上,邏輯性、嚴謹性不強,考慮問題不周全,實驗操作,對學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鍛鍊。本節課無論是實驗設計還是實證光是直線傳播的探究活動,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發現、探究、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發展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力及多方面的素養。

根據“科學課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的課程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我將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光是直線傳播的。

2、過程與方法: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測要有依據;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實驗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

難點:尋找假設的依據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教具準備: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屏、空心管和直管。

教師演示的圖片和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有人將科學比喻為引導學生過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好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過河”的下腳石,但又不能越過這個度,教師只作啟發式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法確定如下:

從教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採用“引導—發現—探究”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每位學生都能像科學家那樣研究科學,從而讓學生學到探究科學規律的本領。本課通過讓學生對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實驗觀察、研討、推測、驗證、解釋。為了能使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中我還同時綜合運用了(討論法、實驗法、探究——研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

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採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對光傳播的現象進行有意識的初步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能充分發揮手、腦、眼的功能,從而獲取新知識,培養技能技巧。從小組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使他們樂於交流,並善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三、說教學程式

我的教學設計是以“探究、開放、自主、合作”為基本指導思想的。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的說明。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活動一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光照的現象(出示圖片及課件)

清晨,太陽出來,房間灑滿了陽光;黑夜,開啟手電筒,燈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在觀察中提出問題。這些光是怎樣到達被光照的物體上的?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猜測,激發學生利用實驗獲得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

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引入,使學生的思維產生強烈的.碰撞,這一錘就敲到了學生的心坎上,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可以很快使學生積極思維,進入科學探究的活動中來,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組織探究,得出結論。 (重點)需修改

活動二

出示有結構的材料,組織學生討論實驗的方法,猜測實驗的結果。因為教科書上學生操作的驗證實驗,器材簡單,操作容易,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行合作制定實驗方法和步驟,自行操作,但要求實事求是的記錄實驗結果,在圖中的卡紙上直接用箭頭標出光前進的路線。在過程與方法中推測依據很重要。通過實驗得出小孔在一條直線上,手電筒的光就能到達最後的屏上,形成小斑點。否則就不會有此結果。

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先讓學生自主合作、大膽猜測光的傳播是否沿著直線的方式進行的問題產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這時,教師讓學生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學、有效的。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安排下,有的到實驗材料區去選取實驗所需的材料,有的負責記錄,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後小組長把全組的意見整理、彙報,得出了“光是直線傳播”這一結論。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充分的體現新課程自主探究的精神。

(三)擴充套件探究,培養熱情

接著激發學生用其他的方法也來驗證光的傳播路線,可以是直管和彎管的對比觀察,直管眼睛就能看到另一頭的光,彎管就不能,進一步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同時提醒學生不要用眼睛只對很亮的光源。還要給學生留個思考的空間,說說還有哪些方法驗證光的直線傳播。再利用光是直線傳播的理論解釋影子總是在光的背面的道理。為了更有效知識延伸,還可以用課件圖片出示,光的傳播速度以太陽為例,進一步擴充套件了學生的探究活動,使學生所形成的概念得以鞏固。令科學知識從書本走向實踐,由課堂走向社會。

(四)、板書設計

為了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我用簡潔明瞭的詞語進行板書,概況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一目瞭然,讓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學資料:

《磁鐵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磁鐵》的第一課時,本課指導同學認識磁鐵最基本的性質————磁性。教學資料分為三區域性。

第一區域性:我明白的磁鐵。

這區域性是該單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們認識的磁鐵的形狀以和磁鐵的名稱。還有交流我們曾在什麼地方看到過磁鐵,介紹磁鐵在生髮生活中的應用。四年級同學差不多都玩過磁鐵,對磁鐵、磁現象有必須的經驗和認識。他們有表述自身的經歷和體驗的願望。教學時要充沛利用同學認知基礎和學習基礎。經過交流讓他們體會到磁鐵與我們的生活十分貼近,從而激發起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第二區域性: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這區域性首先是讓同學經過實驗感知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然後討論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和不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各是什麼資料做的。由此再進一步認識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是鐵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區域性:磁鐵各區域性的磁性強弱都一樣嗎?

教材介紹兩種方法:一種是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區域性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另一種是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區域性滾,以檢驗磁鐵哪區域性磁性強。相信同學經過小組合作能設計出一些實驗方法來認識、理解“磁鐵兩端磁性最強”。在探究了磁鐵各區域性磁性強弱後,教材經過文字告訴同學“磁性最強的地方叫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這時,同學們可能會不時提出新的問題。例如:“每種磁鐵都有兩個磁極嗎?”等等,藉助這些問題,就會延伸出同學課內或課外的探究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同學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經過探索,讓同學明白磁鐵的磁性。

2。指導同學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和認識磁鐵各區域性磁性的強弱。

發展目標:

1。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測、推測,並能經過實驗驗證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逐步培養同學的科學素養。

2。能不時地提出一些問題,自身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帶有磁性烏龜的魚鉤和幾條帶鐵環的塑料做成的魚。

觀察演示準備: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等形狀不一樣的磁鐵。

分組實驗準備:磁鐵、瓷湯匙、鐵鑰匙、回形針、大頭針、鐵釘、牙籤、橡皮、塑料尺、鐵尺、紙片、棉花等。

三、說教學戰略、方法和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需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沛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經過營造趣味的問題情境,讓同學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磁鐵的磁性。對於本課的教學,我主要佈置6個環節。下頭,我具體說一下這6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課堂伊始,我會引導同學談一談他們的生活經驗。“同學們,你們釣過魚嗎?誰能說說你是怎樣釣魚的。”然後請同學談一談。之後我會說:“今日,教師也想來釣魚,只可是教師的魚杆上綁的不是魚鉤,而是一隻小烏龜,可教師還真能把魚給釣起來。”這時教師演示,讓同學仔細觀察並猜猜為什麼,估計同學能說出是因為磁鐵的原因。然後板書:磁鐵

這一環節的設計經過師生就日常生活中“釣魚”這個話題的交流和教師的扮演,激發同學的探究興趣,充沛調動同學思維,為新課做好鋪墊。

(二)、交流我們明白的磁鐵。

首先教師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們明白哪些物品上有磁鐵嗎?”

同學可能說:磁性黑板、冰箱門、鉛筆盒。

“你們看到的磁鐵是什麼形狀的呢?誰來說?”

估計同學會說:有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環形。

這時教師分別出示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

並請同學拿出與教師手中形狀相同的磁鐵,讓同學根據磁鐵的形狀給它們取名稱。並結合板書: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

本環節的設計注重讓同學聯絡生活實際,交流自身所見過的磁鐵,讓同學根據磁鐵的形狀為磁鐵起名稱,大大地激發了同學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同學學習的進取性,充沛體現了同學的主體地位。

(三)、同學猜想並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首先教師設疑:桌上有很多物體,你們猜一猜,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同學各抒己見。這時教師提示同學能夠經過實驗來研究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同學能夠在桌面上和實驗資料區選取不一樣物體,進行分組實驗,觀察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把能吸引的物體在記錄單上用“√“表示出來。

瓷湯匙瓷湯匙瓷湯匙大頭針鐵釘牙籤橡皮塑料尺

鐵尺紙片棉花

在那裡對實驗資料區和記錄單進行說明(我在實驗室設定了實驗資料區,放置如:鐵夾、玻璃杯等許多物體,供同學實驗,記錄單第三行的空白區域性讓同學填寫從實驗資料區選取實驗資料的物體名稱。

同學分組實驗並彙報結果後,教師因勢利導:我們觀察到磁鐵能吸引回形針、大頭針、鐵釘、這些物體,它們都是什麼資料做成的?

同學回答後教師引導同學進行研究:由此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師生一齊研討總結出磁鐵能吸引鐵一類資料做的物體並板書磁性的概念。

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先讓同學大膽猜想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估計同學能就磁鐵能否吸引棉花或小紙片等這些問題發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這時,教師讓同學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同學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學、有效的。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在小組長的佈置下,有的到實驗資料區去選取實驗所需的資料,有的負責記錄,有不一樣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後小組長把全組的意見整理、彙報,得出了“磁鐵能吸引鐵一類資料做的物體”這一結論。最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整的.構成了“磁性”的概念,這貼合同學的認知規律,又充沛的體現新課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鐵各區域性磁性的強弱。

教師繼續引導:像剛才教師扮演的釣魚就是應用了磁鐵的磁性。那麼磁鐵各個區域性的磁性是不是一樣呢?我們一齊來研究這個問題。先說一說你們想怎樣設計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同學獨立研究,然後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並交流。

估計同學的方案有: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區域性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或者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區域性滾,以檢驗磁鐵哪區域性磁性強等等。

教師認真傾聽同學的各種方案,對於合理、易操作、有創意的方案給予肯定,並讓他們依照同學提出的方案有選擇性的去進行實驗、驗證。然後小組彙報實驗結果,最終得出結論並板書:磁鐵的兩端磁性最強,磁鐵磁性最強的地方是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

(五)、玩弄磁鐵。

首先由教師引導同學繼續探索。“同學們,假如我們繼續玩弄磁鐵,也許還會有更多的發現、更多的問題能夠研究。比方我們把兩塊條形磁鐵吸在一齊,這塊磁鐵是不是就有四個磁極,請同學們自身玩弄磁鐵,假如有什麼發現和什麼問題就把它記在記錄單上並進行研究。”

同學可獨立或小組合作玩弄磁鐵,研究發現的問題,最終把他們的研究效果在全班進行交流。

“研究磁鐵各區域性磁性的強弱”和“玩弄磁鐵”這兩個環節的設計意為同學發明一個活潑、嚴謹的氛圍,讓同學去思索、探究,培養同學的創新精神。“在研究磁鐵各區域性磁性的強弱”時,先讓同學獨立研究,然後在小組裡交流。除了以上估計的兩個實驗方案,可能還有的同學想到把磁鐵放在離回形針2、3釐米的距離,觀察回形針有什麼反應……在玩弄磁鐵的過程中,可能有的同學發現了環形磁鐵的磁極,有的同學發現了兩條條形磁鐵同極相排斥的現象,還有的同學發現兩條條形磁鐵連起來變成一條條形磁鐵時,它得磁極不是4個而是2個,……同學的這些發現是經過自身的實驗來證明的,應當說,在這個活動中,同學思維的開放性和獨立性得到充沛的體現。

(六)、總結延伸。

課堂結束時我會小結“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並讓同學研究問題“一塊磁鐵斷了,它還有兩個磁極嗎?”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同學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並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四、說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同學的態度和本事,所以評價時,不應過於看重同學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和作品的優劣,而應異常關注同學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本事和發明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和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同學發揮自身的個性特長,施展自身的才幹,努力構成激勵廣大同學進取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評價可採用多種形式,如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基於這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例如: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交流我們明白的磁鐵”這兩個環節採取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同學猜想並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研究磁鐵各區域性磁性的強弱”這兩個環節採取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讓同學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他人。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9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中的第三課《斜坡的啟示》。

一、教材簡析

本課是蘇教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第1單元《神奇的機械》中的第3課。對於簡單機械方面的學習,《標準》要求“認識幾種最簡單的和最典型的機械,最好能讓他們動手操作這些機械,真正體驗到這些機械能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能改善我們的工作環境。瞭解這些簡單機械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每種機械有什麼功能,大致可用於什麼場合,會在自己的周圍環境中做簡單的應用,也可以讓他們瞭解這些機械的改進、結合和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斜面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簡單機械。在生活中的運用極為廣泛,卻又極易被大家忽略。本課重在提出斜面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讓學生了解已經運用了幾千年的斜面中所蘊涵的科學道理,使學生能初步瞭解家庭、學校和社群周圍的各種斜面及其相關器械的性質與功能,引導學生去發現身邊的科學。本課結構遵循科學探究活動的一般步驟,經歷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交流資料、獲得發現、拓展運用這幾個階段,使學生認識斜面,瞭解斜面。

課時安排:1課時

二、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觀察,描述斜面構造上的要素;

2、能夠就斜面要素與用力大小的關係提出疑問,瞭解問題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過實驗驗證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斜面是簡單機械之一,瞭解它的結構特徵及組成;

2.知道斜面及其變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3.瞭解斜面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科學實驗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

2.關注身邊的簡單機械的應用。

教學重點:能夠就斜面要素與用力大小的關係提出疑問,瞭解問題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螺旋和s形是斜面的變形和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三、教學準備

演示材料:盤山公路、橋樑的引橋等圖片、斧子、葡萄酒開瓶器、瓶子上的蓋子、水龍頭、螺絲釘、一段圓木等。

分組實驗器材:一個封閉的重盒子、長短不同的木板、鐵架臺或其他支架、彈簧秤、滑輪組、書、各種螺釘、各種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紙片。

四、教法與學法

科學課以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過程要體現以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理念。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相聯絡,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的實踐能力,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併為他們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基礎。

本課教學中,我力求在學生學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探究、獲取知識的能力。我主要採用“實驗法”進行教學,通過讓學生實驗操作,記錄,以及對實驗資料的分析比較培養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探究能力,達到教學目標。

為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抓重點,破難點,課堂教學中我著重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的探究式學習方法,以討論、觀察、小組實驗等活動為載體,開展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設定情境,揭示斜面的概念。這一部分讓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斜坡,知道、感受到斜坡可以省力,並學會利用斜坡去解決問題。我採用談話法進行引導:假如有一個沉重的桶要你從地面搬到汽車上,你有什麼好辦法嗎?通過讓學生想辦法、交流,再看圖片,使學生體會到利用斜坡可以省力。

第二環節: 實踐操作,研究斜面的作用。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點。讓學生自己搭建斜面,自主設計實驗,並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感受和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先根據斜面的特徵去搭建斜面,通過搭建斜面找到影響斜面坡度的因素:斜面的高度和斜面的長度。為學生設計斜面省力的實驗作準備。再引導學生探究斜面坡度的大小與用力的關係。首先提出問題:坡度不同的斜面,它們的省力情況一樣嗎?那是坡度大的更省力,還是坡度小的更省力呢? 接著讓學生大膽預測,設計實驗,進行交流,以完善自己的實驗方案。

然後根據實驗方案和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實驗,測量出三種情況下的拉力大小,即第一次懸提重物時拉力的大小,第二次在斜面上勻速拉動重物時拉力的大小,第三次改變斜面的坡度,在斜面上拉動重物時拉力的大小,並要求學生做好記錄。最後通過分析比較實驗收集到的資料資料得出結論。

小結:斜坡的長度不變,增加斜面的高度,斜面的坡度越大,重物向上運動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即越費力;反之越省力。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變,增加斜面的長度,斜面越長,坡度越小,重物向上運動時所需的拉力越小,即越省力;反之越費力。

第三環節:認識斜面的變形及運用。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難點。教學這一部分時聯絡生活,由易到難,通過引導學生髮現、爭當小小工程師,教師的演示活動來突破難點。首先出示臺階、橋樑引橋、盤山公路、等圖片或實物,引導學生髮現這些物體那些地方用到了斜面?其次爭當小小工程師活動,出示圖片:(1)從一座大山腳下修一條公路到山頂,應該怎樣設計公路?(2)如果橋面很高,又要使汽車能比較省力地開上去,修橋時應注意什麼?

啟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設計,並讓學生繪畫出簡圖。教師組織學生評選優秀設計方案,相機告訴學生:像這樣的螺旋和s形的設計路線,實際上就是斜面的變形。

最後突破難點:斜面是怎樣變形的?為弄清這個問題,我設計了一個實踐操作活動:拿出一個直角三角形,將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貼在一支鉛筆上,然後將斜面圍著鉛筆繞起來。你發現了什麼?斜面變成螺旋了!螺紋就是螺旋,它們也是斜面的變形。

第四環節:瞭解斜面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討論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和螺旋,它們的作用 是什麼?由每個小組派代表分別彙報。

第五環節: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如下:

斜坡的啟示

斜面

省力

坡度越小越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