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實用】國小語文說課稿範文集合5篇

說課稿2.18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語文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國小語文說課稿範文集合5篇

國小語文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來自寧源國小的劉銀蘭,耽誤大家一點寶貴時間,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語文冀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7課《賣火柴的小女孩》。

一、作品解讀。

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以“安徒生和他的童話”為主題,編排了5篇主體課文,意在引導學生“既讀作品又讀作家”,教材收入了孫雲曉在《一根火柴》裡的一句話:你是那樣善良,你是那樣悲哀,你用一根小小的火柴,燒痛全人類的心,燃起了我不熄的愛。這應該是對整組教材精確而高度的概括,如果說這個單元的內容有一個主題的話,那就是愛,這種愛是純真的、美麗的、善良的、仁厚的、無私的。

其中《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傳世之作,是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地位尤其重要。這篇童話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我認為這篇作品最光彩或者說最觸動人心的地方是小女孩用細細的火柴點燃美麗的幻覺世界的那一刻,因為小女孩用她那細細的火柴為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點燃了溫暖與光明。賣火柴的小女孩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萬萬個孩子們的縮影,他們是社會生活中被壓榨、被欺侮、被*視的弱者。安徒生筆下的形象是一個弱者頑強不屈的抗爭與追求,這是安徒生自身的寫照。這個氣息可聞、身形可見的小女孩,她的可憐、她的孤苦激起了讀者切入心底的同情,與安徒生對小女孩的同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在童話世界裡,安徒生對小女孩憐憫的愛最終變成了一種撫慰的愛——小女孩在痛苦的極點留下了微笑。安徒生最後給予小女孩的是永恆的愛。

二、解讀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感受小女孩命運的悲慘以及她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豐富的想像能力、表達能力和朗讀能力。

方法與過程目標:

通過對比、想像、朗讀等多種方法,增強對文字的理解,讓學生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命運,激起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學重點:感受賣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激起對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學難點: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三、設計理念:

對於這樣語言悽美、情感強烈且富於變化的文章來說,“讀”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所以,在設計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我緊扣一個“讀”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引領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環節設計:

《賣火柴的小女孩》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是一篇篇幅較長的文章,我在設計本課時充分考慮了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理解能力,在第一課時讓學生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瞭解了五次幻象的基礎上進行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將本節課分以下幾步進行:

1欣賞美文,感受魅力。

2、創設情境,初讀感知。

3、品讀課文,感受悲慘。

4、課外延伸,清滿人間。

下面,我具體說說我是怎樣教學這一課的:

(一)欣賞美文,感受魅力。

孩子們大多都讀過《安徒生童話》,但那都是簡單的情節記憶,為了讓孩子們在課前對安徒生的童話作品有一個初步的瞭解,我在上課以前出示了一段話,讓孩子們在準備上課之餘提前感受到安徒生童話的魅力。

(課件出示)安徒生的童話

有人說安徒生的童話,就是一部世紀交響樂,優美的詞句、奇妙的想像,讓人陶醉在音樂的海洋;有人說安徒生的童話,就是一部走訪世界的遊記,每讀一則童話,就有一束陽光射進我們的心靈;有人說安徒生的童話就是一部跨越年齡的經典,每一篇的來歷,都是那麼不同尋常。他的童話中有對假、惡、醜的揭露、鞭撻,但更多的是對真、善、美的讚揚和嚮往,從而給人以朝陽般的溫暖和健康向上的.力量。他以自己美好的幻想向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們展示了一個充滿愛與同情、善良和真誠、平等和正義的未來世界。

(二)創設情境,初讀感知。

上課伊始,我和學生進行談話,讓學生回憶過除夕的情景,調動學生快樂的情感體驗,在此基礎上,出示賣火柴的小女孩圖片,以充滿感情的話語匯入新課,把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讓孩子們除夕的快樂和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悽慘形成顯明的對比,激起孩子們迫切想了解這個小女孩的強烈慾望,達到“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接下來,我讓孩子們靜靜地欣賞《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動畫,伴著哀傷的音樂,體會著畫面中小女孩痛苦的神情,我相信整個班裡都會迴盪著悲傷的氛圍。這種氛圍的營造,為下面理解課文做了很好的情感鋪墊。

然後,我讓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初讀課文,暢談感受。孩子們可能會說:她是一個可憐的孩子、貧窮的孩子、美麗的孩子,一個聽話的孩子,一個孤獨的孩子……葉瀾教授曾指出:“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在孩子們談感受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用眼神和表情來和學生產生情感的溝通,老師要充分尊重孩子獨特的情感體驗,不要給予是非評價,而是讓孩子們自己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去不斷地印證自已的感受。

(三)品讀課文,感受悲慘。

我在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同時,也注重了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所以我設計了下面的問題:

(課件出示)有愛就有發現:

愛可以給人以溫暖,愛可以給人以力量,請你敞開愛的心扉,用心去細細品讀文章,在你眼前的這個小女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詞句,帶著自己體會到的情感讀一讀,並談談自己的理解。

教你一招:你可以通過品詞酌句的方法談理解,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談理解。

1、靜心悟讀,體會悲慘。

出示閱讀提示後,老師要給孩子靜心悟讀的時間,因為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在讀書的過程中,有的孩子的臉色變得凝重了,有的孩子的眼睛溼潤了;有的孩子用自己的情感朗讀感染了周圍的同學,有的孩子拿起筆在書上勾勾畫畫,孩子們在靜心悟讀的過程中從字裡行間深切地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憐,便有了不吐不快、急於交流的迫切願望。在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孩子們就比較容易找到知音、引發強烈的共鳴。

2、展開想象,體會悲慘。

在描寫小女孩“賣火柴”的一部分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充分地展開想象,比如:

(1)、小男孩在嘲笑她時,可能會說些什麼?

(2)、小女孩在街頭叫賣時,那些拒絕她的人會說些什麼?

(3)、小女孩的爸爸為什麼一定會打她,他爸爸可能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通過老師創設的情境,培養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這就給這個本來就可憐的孩子又抹上了一筆濃重的悲劇色彩。

3、情境朗讀,激發同情。

語文課堂,不僅要有同學們的議論紛紛,更要有孩子們的書聲朗朗。所以要讓孩子們採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讀,尤其是配著哀傷的音樂朗讀,孩子們與這催人淚下的情感氣氛融為了一體。作者採用了對比的寫法寫小女孩的5次幻象,反襯了小女孩生活的痛苦。特別是後兩次幻象,是前三

的高潮,在看見奶奶的一剎那,她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趕緊想把奶奶留住,於是擦燃了一大把火柴,她和奶奶一起飛走了,她死了!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出幻象的美好和現實的殘酷。在文章最高潮的部分,可以通過齊讀的方式讓學生的情緒也達到最高潮!通過情境朗讀來感受小女孩生不如死的悲慘,激發學生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孩子們感受得越深,對文章中的難理解的句子理解得越到位。

4、品讀句子,理解幸福。

課文中有兩句對於三年級學生較難理解的句子,

(1)、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所以,我把這兩句的理解放到文章最後去處理,由於學生對文章有了深刻的體會,學生可以理解到:對於這個小女孩來說,死了才能得到解脫,她最終的“幸福”就意味著死亡。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課外延伸,情滿人間。

其實生活中,也不乏有像小女孩一樣遇到困難的人,但他們有著和小女孩敢擦燃火柴一樣的勇氣去戰勝困難。比如在這次汶川地震中受傷和遇難的孩子們,他們是不幸的,他們失去了家園,失去了親人,但他們同時又是幸運的。他們得到了我們所有人的關愛和祝福,我們大家用愛心築起了一道愛的長城,撫平了他們心中的傷痛,讓這個世界充滿了愛。最後,我們就在欣賞《讓世界充滿愛》的歌聲中結束今天這節課。

整堂課的設計,我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遵循學生的年級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教學理念,基本達到了教學效果。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評委和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國小語文說課稿 篇2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鳥的天堂》它選自就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國小語文“注提”第八冊第一課。

教材分析

這篇文章主要記敘了作者(巴金)和他得朋友們兩次遊歷“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美麗的大榕樹和群鳥歡騰的奇異景象,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這是一篇經典課文。然而,在保護生存環境日趨重要的今天,又賦予了這篇精品佳作以新的內涵。因此,教學時,我緊扣“自主—探究—實踐”進行設計,努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積極探究中獲得思想啟迪,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

學生分析:

四年級學生已具有了出版的調查能力、蒐集資訊的能力和表達的能力。而在閱讀中真正體會文章所孕育的能力還不夠,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還不夠明顯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積極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悟、自學探究為基礎,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雪中的主體行和創造行。因此,本課設計時我是根據課文特點、單元訓練重點和多媒體課件的特點,從培養學生“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出發,以學生雪得主動、學得生動、學會創新、學習實踐為指導思想,緊緊圍繞單元教學重點來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按由扶到放的程式來安排課堂結構。

三維目標:

1、 時要有自己的見解。

2、 培養學生積極收集有關資料,並運用資料的習慣和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語感及審美情趣,背誦指定的段落,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教學重點:閱讀時要有自己的見解。

難點:對多媒體教學手段有機地整合到課堂教學中去。

教學流程:

一、初讀課文、理“線索”

葉聖陶先生在談到閱讀教學的任務時明確指出,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線索,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因此,我採取以下步驟完成教學。

1、引導質疑、揭示課題

大螢幕出示:文中“鳥的天堂”指什麼?在哪裡?為什麼稱為“鳥的天堂”?

通過質疑,啟用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

2、初讀,理線索。

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自讀,整體感知課文,同時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作者幾次去鳥的天堂?分別是在什麼時候?每次看到了什麼?這些問題並不難,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解決。然後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輔導個別有困難的學生。通過自學,學生不僅讀通順了課文,而且把握了作者的思路,理清了課文的線索,達到了整體感知課文的 目的。

二、自主學習、談“感悟”

《鳥的天堂》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感情真摯,很適合學生自己去體會、去感悟。這一單元的訓練重點也不再是分辨事物的靜態和動態了,二是閱讀時要有自己的見解。這一改變,也進一步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得理念,尊重學生,發揚民主,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去感悟。因此,我從以下三點來引導學生學習:

1、抓段落,談感悟

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已見,說說喜歡哪一次去鳥的天堂,並陳述自已喜歡的原因。這時出示課件,按照順序依次出示兩次去“鳥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的畫面,以幫助學生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個性,談出自己的見解。

2抓句子,談感悟

在學生暢談段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反覆閱讀,細細品味,從自裡行間去尋找美。再組織學生討論,談感受,談見解,在交流中,去再現生機勃勃的大榕樹,去再現鳥兒在枝頭歡唱,去感受美的畫面,美的韻律,美的語言,美的生命,美的行為,美的情感``````

3。抓品讀,促感悟

這是一篇訓練學生朗讀的好課文,所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自己朗讀,自己感受是否讀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後在小組中都,推薦都得好的同學在全班同學面前比賽讀。這一設計意在通過朗讀展示自我對課文的見解,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欣賞課文。

三、悟“環保”

《鳥的天堂》確實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精品佳作,尤其是在大力提倡“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今天,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探究,透過表面現象看到實質:為什麼這裡會成為鳥的天堂?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環保意識,真是一舉兩得。

首先這兒生態環境好。

1、這兒環境幽美。文章一開頭幾個自然段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夏日的傍晚,這兒不僅四周很靜,只聽見船槳激起的流水聲,而且景色迷人,燦爛的紅霞還在天邊。

2、這幾天氣候溫暖,土地溼潤,河流縱橫,有利於萬物生長,所以大榕樹是那樣蓬勃而有生機。

3、這兒資源豐富。由於氣候溫暖溼潤,穀類蟲子繁殖旺盛,因而鳥兒的食物豐富。

4、這兒的榕樹大。大榕樹生長旺盛,枝葉繁茂,非常適合鳥兒在這裡棲息、衍。是名副其實的鳥的天堂。

其次、人們保護意識強。

這兒的人們不許捕鳥,因此鳥兒們得到了保護,能夠無憂無慮的生活、繁衍.

四、綜合實踐練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我們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去學會蒐集,學會應用、學會交際。《鳥的天堂》一課有一個聯絡生活實際的綜合實踐作業。“鳥的天堂”目前已成為一處瀏覽勝地,請你根據課文內容,並想辦法蒐集一些有關材料,為導遊寫一篇簡短的解說詞。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使學生做到三練:

1、蒐集材料,練“查閱”蒐集的方法可以多樣:上網、去圖書館、看電視、調查訪問等。

2、學寫解說詞,練“習作”。為“鳥的天堂”錄影配上適當的解說詞,根據自己蒐集的材料,學寫一段解說詞,寫清楚導遊的身分,旅遊的地方及這個地方的特點,力求寫得清楚明白,形象生動。

3、學做導遊,練“交際”。

這時出示課件,對比展示作者第一次和第二次去“鳥的天堂”看到的景象,為學生導遊解說提供畫面。

這是繼寫解說詞後的一個延伸,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與人合作、與人交際。要求學生自由組成旅遊團,自我推薦嘗試當導遊,全程陪同作解說。然後在班級進行優秀導遊評選,學生一定會興起盎然,積極參與在這一綜合實踐活動中,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較大的提高。這一設計意在培養學生收集資料,運用資料的能力,並潤物無聲地內化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得的知識,潛移默化的培育學生審美意識,並由此獲得美感

國小語文說課稿 篇3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西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的第32課《將相和》。

一、 說教材

《將相和》是一個流傳千年的動人故事,是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在“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中,秦國最強,常常以強欺弱,欲滅六國,統一中原。課文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記述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寫出了將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發生、發展過程,讚揚了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全大局的政治遠見,也讚揚了廉頗知錯就改的愛國精神。

三個小故事即互相獨立又有內在聯絡,即前兩個小故事是第三個小故事的起因,第三個小故事又是前兩個小故事的結果。全文層次分明,具有較強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鮮明,我想會受到學生的喜愛的。

二、 說教法、學法

教師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必須把學生的具體情況作為設計的出發點,積極創造有利於學習的環境,讓每個學生都享有同樣的機會。激發,促進學生內部的學習動機,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效地學習。將整個教學流程設計成發現問題,確定問題,尋求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基於平時我對學生的觀察,發現學生在思考問題時,經常從一個方面,一個角度去想,不會或者說不善於從正反兩方面,或者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我想這是由於學生的年齡和能力特點決定的。但是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又是創新能力的組成部分,它能幫助學生擴開思維的空間,擴充套件思維的廣角和深度,因此我覺得必須在結合課文的基礎上採用直觀的`電教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讓生自讀自悟作旁批等方法,讓有不同風格的學生都參與學習,這樣教師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三、 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的思路,我制定了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

(一) 創設情境

1、 從課題入手,請學生思考:“將”“相”各指誰?“和”是什麼意思?在初學課文的基礎上,學生能很容易地說出將是廉頗,“相”是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 我藉此引導:既然是和好,就有不和之時。今天我們就來共同關注將相之間的故事。

3、 根據課文內容和學情,學生應該學會什麼,達到什麼標準呢?為此我將把自己的教學目標轉化成學生的學習目標。具體是:

知識目標:

能夠理解文中三個小故事之間的關係,即事情的前因後果。

能力目標:

1、學習通過人物言行的描寫,表現人物優秀品質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複述文中的小故事。

情感目標:

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和藺相如、廉頗二人的愛國精神。

重點:

學習用人物言行表現人物品質的方法。

難點:

三個小故事的因果關係。

確定了目標,這樣,教師的教什麼與學生的學什麼都十分清楚,那麼如何通過教學設計體現教學思路,達成目標呢?

1、給學生自學的時間和空間。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同,給學生選擇學習方法的餘地,讓學生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讓生談理解、講看法、互相補充,也可用讀的方式再現自己的理解。

2、小組合作探究,互讀自己標劃的句子,(即從哪裡看出藺相如的機智勇敢?) 學生很快就能從“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小故事中找出相應的句子。然後讓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這樣既理解的課文內容,滲透了多角度思考的意識,又沒有脫離語言文字的訓練。

3、共同探討,強化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

在充分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請生探討:澠池會上的秦趙兩國外交之戰是誰勝利了?估計生會持有兩種觀點:趙國勝和秦趙打平。此時將生分成兩部分,請他們從文中找理由。我從秦趙兩國的實力,藺相如與秦王的地位,琴與缶兩種樂器演奏的技巧及澠池是秦國的地方,秦國都沒佔到便宜這四個方面幫助學生分析總結,得出趙國勝利的結論。

4、 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

在學生充分懂得了藺相如與廉頗,一個顧全大局,一個知錯就改,都具有愛國精神後,我再利用文中略去不寫的部分讓生思考:廉頗揹著荊條來請罪,藺相如熱情地出來迎接,他們見了面會說什麼呢?請生自由結合成組,扮演其中一個人物,並從多角度思考,他們會說些什麼?

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給學生展示才華的空間,同時,練習了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也使多角度思考問題能力的培養貫徹到底。

5、 回顧全文,巧設結尾。

學習了全文之後,再請學生說說三個故事之間有什麼聯絡,學生就不難答出前兩個故事是第三個故事的原因,第三個小故事是前兩個故事的結果。這樣就很好地完成了教學難點。一堂好課,在結束時能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讓生課後還能主動去學習,結課時,我利用課文最後一句話: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我對學生說:“此後趙國真的強大起來了嗎?歷史是怎樣的呢?請課下查詢資料,多角度想想歷史為什麼會是這樣的?”

《將相和》一課板書設計的最大特點是對每個故事都作標題形式的概括,對“將相和”這一課題也作了具體分析,即明確課題中人物的特點及“和”的內涵,學生根據板書不僅能發現自己的學習過程,明確自己的學習方法,還可以根據板書所列出的這一提綱對這篇課文作簡要的複述。

相:顧全大局機智勇敢

將:知錯就改

國小語文說課稿 篇4

閱讀教學是文字、學生、教師三者之間的對話交流活動。因此可以說提高閱讀教學效益,就是提高“三者”對話的效益;也可以說閱讀教學設計就是“文字、學生、教師”之間相互對話的設計。所以閱讀教學設計就是在鑽研教材,瞭解學生,自我感受的基礎上進行因材施教,因人設法,因已定教。下面就以《學弈》教學設計為例,說說我對“閱讀課”的構建和思考。

一、吃透文字,最好的辦法是多讀文字,感悟文字。“作者思有路、循路識斯真。”(葉聖陶)儘量達到“再現”的境界。(例如:讀“其一人專心致志,唯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一句時,腦海中就應當浮現兩個學生一起學習時不同表現,一個專心聽課,一個開小差。)

二、吃透學生

支玉恆老師的課例,就是榜樣,我認為主要有兩點:1、親近學生(於永正);2、瞭解學生的學生情況,愛好及性格等。

三、構建教案:

1、目標設定:(體現工具性,人文性,三維多元原則)。

A、認識生字,積累新詞,讀通課文以至正確流利有感情。B、瞭解古體文特點,初步感知。(熟讀成誦)。C、引導學生感悟課文表達的'兩個訊息:1、專心致志=成功,開小差=失敗。2、學習好壞不是智力問題,而是專不專心的問題,從而激發落後學生的上進心。

2、重難點設計:

A、指導古文朗讀。B、適度拓展。

3、教學流程設計:

(一)匯入課題:

匯入課題一直受到教師的重視,賈志敏老師說,要一錘子敲在學生心絃上,意思很清楚,導課就是要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為目標。導課的方法很多,我比較喜歡開門見山的方法導課。

(二)掃除閱讀障礙,主要是識字教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也要重視,並且要寓於教學的全過程。(板書要認真,作示範;不必用過多的時間,開展識字教學活動)

(三)讀書與討論活動,也就是文字、學生、教師的交流對話活動。

讀書以入境為要,入境的表現形成就是以語言為訊號在頭腦中建構畫面,再現語言情景。我有感情朗讀課文目標落實為十二字:“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繪聲繪色”。(解讀是為“為解而讀”,不若“感受”好。)

例讀: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古人讀書,身心俱染)

在這個環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示範”引導,同時要倡導“多元解讀”,感受分享,使“三者”對話相互交融。

(四)適度拓展

(五)課後延伸(推薦或讓學生自己搜尋一些淺顯的古體文讀)

(六)教後反思

主要寫自己教學的感受。

最後我要特別說說在教學過程中怎樣設計給課堂“增添情趣”環節的教學。我們都知道情趣性是優質課的共性要素之一。

環節(一):我的教學實錄片斷,詳見參考。

案例

師:弈秋的兩個學生,一個專心致志,一個學習時三心二意。我想讓同學們與他倆對話,為了對話時不會弄錯,請大家給他倆取名字,好嗎?

生:好!

師:會取嗎?

生:會!

師:一定要取好,要抓住他倆的不同點取,以便我們對話時不會混淆,先想一想再說。

生:我給學習專心的那個學生取名“致志”。

師:“致志”,大家說怎麼樣?

生:不怎麼好,我給學習不用心的哪個學生取名“心不在焉”。

師:這個名字取得好!誰還有更好的名字嗎?

生:我給學習用心的那個學生取名為“專心致志”。

……

師:好,大家都肯動腦筋,會取名字,這麼多名字又好聽又符合人物特點,今後要是有人再找我取名字,一定請你們幫忙。

生:(笑聲)

師:我也給他倆取了個名字,大家想知道嗎?

生:想!

師:我給學習用心的同學取名為“一心”,給學習不用心的同學取——(逗留)

生:(會意)三心。

師:你們真聰明,老師想了半天才取好的名字,一下子就被你猜到了。下面,請大家與“一心”或“三心”說話。

環節(二):仿寫,以《學漁》為題,幫助理解和背誦,感受古文的美妙。(有水之魚)(學織……)

學漁(下水文)

暉良(學生名),通國之善漁者也,使暉良誨二人漁,其一人勤學苦練,唯暉良之為聽,一人雖學之,一心以為有飛機將至,思援導彈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學生情趣倍增,提高了教學效益)

課文《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專,唯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

曰;非然也!

國小語文說課稿 篇5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實驗教材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一課,這裡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首先說說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冊的一篇看圖學文。這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簡短精悍,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葉子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

學情分析:我所教授的班級是二年級的孩子,他們聰明活潑,領悟能力強,善於表現自己,這些都有助於他們很好的理解課文。

(課件)葫蘆是一種非常可愛的植物。我們知道植物的生長一般要經歷生根、發芽、長葉、開花、結果。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使學生懂得在這一過程中,前一環節直接影響著後一環節,要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不能只注意結果。該寓言故事就是想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

之所以選擇這篇課文,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喜歡讀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則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發學生對生活的理解,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課件)根據以上教材分析確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字。

2、自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為了達到預期目標確定瞭如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難點是:1、正確認讀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植物葉子與果實之間的聯絡。

2、教學難點是讓孩子們自己領悟到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

二、教法與學法

(課件)《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故事性較強,考慮到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設計了情境創設法、採用變序閱讀法等教學方法,既使學生的語感得到訓練,個性得到張揚,創造性也得到培養。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通過讀讀、找找、畫畫、想想、說說等方法讓學生充分閱讀,自主探究。另外,由於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學生很喜歡讀,因此,教學中採用不同形式的讀,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能使學生更好地去領會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物的神態、語言都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

三、教學預備: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流程:

在此基礎上,我的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部分。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慾,是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樂知者呢?我覺得首先應該在活躍課堂氣氛這一環節上下功夫。我根據低年級孩子喜歡的動畫的特點,因此,在上課伊始,教師利用課件出示各種葫蘆製品,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老師引出課題並引導學生學習 “葫蘆”二字。(課件)這樣,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會不知不覺地瞭解更多的有關葫蘆的知識。然後老師再進行簡單介紹,補充有關葫蘆知識。告訴學生,它可以用來盛東西,裝水、裝酒,可以炒著吃,也可以放在櫃子裡供人們觀賞,多可愛啊!學生對葫蘆一定會充滿興趣,從而轉入對課文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根據課標中指出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優良的閱讀情境,同時讓學生在讀中解決一些簡單的基礎問題。因此,這一環節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或請教同桌多讀幾遍,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課件)新版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低年級段課本每篇課文都配有一定的插圖。這些插圖使教科書圖文並茂,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更重要的是這些插圖可以作為課堂教學最為直觀的教學輔助用具。在此基礎上我利用書上的插圖,把它變成一本有趣的連環畫,藉助連環畫師生一起來合作,講故事,這樣既帶領學生熟悉了課文,又為後面的朗讀指導打好了基礎。在完成合作講故事後,讓學生就課文質疑。

(三)還原畫面,讀中積累

在把課文讀通讀順,學生就課文提出自己對課文的疑問後,老師接著說“我們聽了這個故事,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學了整篇課文之後啊,相信你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激發了學生學文的興趣,引入學習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在第一自然段的學習中,我考慮到學生學習課文可能存在的閱讀困難,教學中將課文以連環畫的方式呈現,融整體感知、初讀反饋、學習字詞於一體,展開教學。並巧創情境,以補充連環畫為抓手,充分發揮板畫的功能,逗引孩子反覆讀書,在讀中還原畫面,在讀中積累語言。讓學生告訴我們,該在畫面上畫寫什麼,同時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圈圈畫畫,找出描寫葫蘆藤、葫蘆花、葫蘆葉、小葫蘆的句子,教師進行板畫(課件)既找到了這一自然段的學習重點,又進行了學法的滲透指導,讓學生體會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邊讀書邊圈畫的好習慣。在二年級,識字寫字依然是學習的重點,在本課中,我採用隨文識字的方法,(課件)在學習第一自然段的過程中,讓學生髮現其中比較相似的兩個字——哇和掛,這兩個字在本課中既是要求會認的生字也是要求會寫的生字,在處理上,讓學生採用字形和字義聯絡的方法,利用偏旁來進行區分,並且利用換一換的辦法,換不同的偏旁對這兩個生字進行擴充套件,由兩個字擴散到水窪的窪、青蛙的蛙、娃娃的娃,為了便於識記,我引入了一首生字童謠,在節奏和律動中我們既學習了知識,又感受了趣味,符合二年級孩子的學習特點。

( 課件)在學生找到描寫葫蘆藤、葫蘆花、葫蘆葉、小葫蘆的句子,讀出來跟大家分享時,我相機進行朗讀指導,並且通過給葫蘆藤添葉子的環節讓孩子體會”長滿了”一詞的意思,並且以添葉子作為激勵手段,鼓勵孩子讀好“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這句話。

(課件)在把葫蘆畫好後,我又有了一個“誇一誇”的設計,首先以誇可愛的小葫蘆作為示範,讓學生仿照誇一誇葫蘆葉、葫蘆花、葫蘆藤,其中既點燃了孩子對小葫蘆的喜愛,又進行了說話訓練,同時還為與後文葫蘆葉變黃、小葫蘆的掉落進行對比作了鋪墊。

(四)首尾對比,造成懸念

我們知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怎樣讓如今的課堂成為充滿愛意的課堂,體現創意的課堂,就要在“教與學”上下功夫。這裡教師主要是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打破了按課文順序分析的常規教學法,採用變序閱讀法,先學習課文的

第一段和最後一段,課件出示課文中的兩幅插圖進行對比,直觀形象,在對比中感悟種葫蘆的人傷心之情,達到使學生真正走進文字,同時也起到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的目的。而在惋惜難過之時學生心中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小葫蘆為什麼會慢慢變黃而且一個一個都落了呢?產生了新的疑問“是呀,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呢?”,發現問題使他們對下面的學習充滿了期盼,再一次激發他們繼續學習課文的興趣。

(五)隨樂起舞,趣味兒歌

在課堂的結尾,教師通過一首兒歌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跟著熟悉的兩隻老虎的旋律進行哼唱,這樣的形式是二年級的孩子們所喜聞樂見的,使學生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讓語文和音樂相結合相滲透,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