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國小科學的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1.23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科學的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科學的說課稿範文

國小科學的說課稿範文1

一、教材分析

本課應用第1課中學習的簡單電路製作的檢驗器,通過對周圍物體的導電效能進行檢測,歸納出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並瞭解其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習平安用電常識。激發同學進一步探索電路祕密的慾望,為繼續[第3課]“探測暗盒裡的電路”做好準備。

二、同學分析:

本課的學習主體是五年級同學。

1、五年級的同學已經具備了較系統的科學探究的初步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較好的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2、同學已經學習了簡單電路的知識,具備了製作檢測電路的能力。生活中同學對導電和不導電的物體也有一些瞭解,但還有待於形成清晰的認識。

3、針對同學的動手能力存在差別,教學中要採取小組合作、一幫一(動手能力強的同學協助動手能力差的同學)的對策,讓每個同學都參與到實驗中來,體驗勝利的樂趣。

三、教法學法

科學探究既是國小科學教學的主要方式,也是同學科學學習的主要目標,更是有效培養同學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

本課教師最主要的教學方法是引導探究法,同學的主要學習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

教師以情境設計、探究活動、交流提升、演示說明為引導,同學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把體驗式學習和接受式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促進同學學習方式多樣化,提高科學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四、學習目標預設

科學概念:

知道什麼是導體、絕緣體,並能結合實際加以識別。

知道人體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導體。

過程與方法

能夠設計檢測裝置,檢測常見物體的導電效能。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會與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井然有序的實驗操作習慣和平安用電的生活意識.

五、重難點和處置戰略

根據教材和同學的實際,確定本課重點是:認識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和平安常識.養成認真細緻尊重事實的探究習慣。本課難點:認識人體、水也是導體。

本課的關鍵點在於:同學對資料進行充沛的自主探究,對實驗結果進行認真細緻的.交流活動,促成認知的提升。

解決設想:

注重同學的思維梯度,通過“結構性的資料”和科學的實驗探究,逐步使同學從問題與困惑中走出來。提供由易到難、由簡到繁但隨著同學認知提高過程的資料,為同學不時登上更高思維階梯搭好跳板。

具體措施:

通過用簡單電路檢驗身邊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的探究、歸納概括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

通過提供結構化的資料;鼓勵經歷探究發現過程;注重交流對經驗概括的作用。

六、教學準備

資料的選擇與準備是科學探究至關重要的環節。有結構、有意義的資料不只可以揭示現象,更暗含著科學探究的方向與程式。精心挑選有結構的資料,會引領同學進行深入的探究,使探究活動有效進行。

為了順利完成導體與絕緣體的探究,我精心準備如下資料:

1、電路檢測器——電源、導線、小燈泡

2、待檢測物體——常見物體如:小車、泡沫、鉛筆、剪刀、海綿、回形針、鋁箔紙、玻璃瓶、鑰匙、硬幣、橡皮筋、木夾子等。

[說明:這些資料是同學身邊的資料,有導體也有絕緣體,大區域性同學比較容易判斷,富有結構性;鉛筆、小車、剪刀等是由多種資料組成的,富有一定的挑戰性,更容易實現合作交流;鉛筆的筆芯削得特別長,鉛芯這個資料容易引起同學的認知牴觸;同學身邊的橡皮、水等資料並未提供,為同學自主選擇資料預留了空間]

3、“人體驗電球”[說明:用來進行人體和水的導電實驗,協助同學建立導體和絕緣體沒有明確界線的認識]

4、電工工具等[說明:引導同學分析認識導體絕緣體的生活應用]

[實驗報告單中預留了同學自主選擇資料的空白表格,資料的展示和彙報交流使用實物投影進行,平安用電知識配以相應課件]

七、教學過程預設

教學過程是師生間與生生間的互動的過程,是教師主導下的同學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教學活動的展開應緊扣同學的思維與活動,根據教材的要求和同學的實際,本課我預設了如下教學環節,將根據同學的學習情況進行具體實施。

(一)置疑激趣,引發探究---鞏固新知,切入課題,引入探究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自主預測,充沛探究,形成新知

(三)交流質疑總結提

國小科學的說課稿範文2

尊敬的各位評委及老師們:

大家好!

我上的是國小四年級上冊大象版科學第六單元第一節《飲料瓶的知識》的內容。

現在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飲料瓶的知識》是大象版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節的內容。

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動物家族後進行教學的,是學生進一步體會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的開始。通過學習對飲料瓶知識的認識,可以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自己與周圍環境的緊密聯絡,加深對自己周圍的環境的保護。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能在觀察的基礎上發現飲料瓶所蘊藏的知識

(2)學會使用廢舊飲料瓶進行製作及實驗活動

(3)在科學實踐活動中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飲料瓶的活動,探尋飲料瓶的相關知識;

(2)利用飲料瓶進行科學小製作的設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操作、觀察、想象、探究合作的學習等活動,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科學習慣和在科學實踐活動中的創新精神,滲透法制教育,懂得愛護周圍的環境。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飲料瓶蘊藏的科學知識。

難點:飲料瓶上的資訊與日常生活進行聯絡比較和實踐運用

四、說教學方法

1、針對科學知識教學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針對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主要採用講授法、觀察發現法,以及討論、合作探究的形式,並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導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來學習相關知識點,利用這些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一系列有序活動培養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2、對於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但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夠豐富,本節課將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識,學會運用抽象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師:同學們,在上新課之前老師想問你們一個問題,同學們平時喜歡喝飲料嗎?(學生回答)都喝過哪些飲料?(指名學生說說)老師這裡也準備了幾種飲料,看看大家喝過沒有?請看大螢幕。師:喝完了飲料,你們注意觀察過飲料瓶嗎?(學生回答)從飲料瓶上你看到過什麼內容?(學生回答)這些知識又會告訴我們什麼?(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引入課題)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飲料瓶的.知識。(板書課題:飲料瓶的知識)

二、授新課師:現在請同學們拿出你們準備的飲料瓶,仔細觀察,看看從飲料瓶上能發現什麼?可以在小組內探討,交流,並把觀察的內容記錄下來。(小組活動:學生觀察並記錄)

(1)師:通過觀察你們從飲料瓶身上都獲得了哪些資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彙報)

(2)師:飲料瓶上的這些資訊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到底有哪些作用呢?(學生交流)

(3)師:對於飲料瓶你還想知道什麼?請把你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學生交流)

(4)師:請同學們把我們在課堂上沒有弄懂的問題存入問題銀行吧!

(5)課件展示飲料瓶的知識飲料瓶上的知識飲料瓶的資訊商標條形碼質量安全標誌網址、地址、電話環保標誌綠色產品標誌保質期產品標準號資訊的作用“商標是商品的臉”。有了商標,就能區別相同產品的不同來源,有助於維護合法權益。能告訴產品的價錢、廠家,起防偽、價格作用。它表示此飲料質量絕對安全,請放心的喝,大膽的喝……。它告訴我要想了解此種飲料的一些情況,可上網查詢。它告訴我,喝完飲料後,不要亂扔飲料瓶。它能告訴我此飲料為綠色產品,無毒無害。在規定的條件下保證食品質量的日期。每一種產品都有它的生產標準,達到這個標準就是合格的,反之,則認為是不合格產品。因為產品眾多,每個標準國家有統一的編號,就是標準號。表示正在申請中的商標,使用時間:從拿到受理通知書到拿到註冊證書期間。圈加R表示已經註冊的獲得商標法保護的商標。使用時間:從拿到註冊證書開始使用。TM標誌R標誌

三、飲料瓶的應用

(1)好,剛才我們從飲料瓶上學到了很多的知識,那飲料瓶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沒有用處呢?(學生回答後展示自制作品及課件內容)

四、手工藝製作欣賞。師:老師的製作很有限,這裡為大家帶來了一些用飲料瓶製作的小工藝品,請觀賞。(課件播放:小製作的畫面)

五、課後小結:師:同學們,廢舊的飲料瓶除了可以回收再利用還可以變廢為寶。今天的學習讓我們知道了許多飲料瓶的知識,得到不少收穫,請同學們今後把我們今天學到的飲料瓶的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去,以便讓我們消費時更安全!

六、作業佈置:請同學們自己製作一個小玩具或工藝品並寫上小標籤向其他同學解釋製作過程和用途。

國小科學的說課稿範文3

一、說教材:

《果實累累的季節》是本冊書《秋天,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一單元的第二課,它在學生學習《尋找秋天》這一課,對秋天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科學、準確地認識果實。本節課屬於綜合過程能力訓練教學範疇,由三個活動組成,即"秋天的果實"、"‘找星星’"和"果實分類",把探究的事實定位於果實。從三個不同的層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實,使學生對果實的認識由表象到理性,層層深入,最後上升到科學理論上,重點培養"觀察與提問"的能力目標,同時也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知事物,探究事物,檢驗探究性學習的成果。

二、說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見過以及吃過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經驗與基礎,但對果實的'認識比較淺顯,籠統。本節課通過指導學生對果實的充分觀察,掌握果實的特徵,並用這一知識分辨果實與非果實。這些都是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學生喜歡和願意瞭解的知識。這些都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有利條件。但三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對於本課內容,要採取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簡入深,逐步遞進的方式來學習本課。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全面探究,知道什麼是果實,明確果實的特徵。

2、能力目標:能從不同角度對特定事物進行定向觀察和提問。

3、情感目標:樂於對生活中和學習中的各種現象,提出問題。

國小科學的說課稿範文4

一、說教學內容:

《磁鐵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磁鐵》的第一課時,本課指導同學認識磁鐵最基本的性質————磁性。教學內容分為三區域性。

第一區域性:我知道的磁鐵。

這區域性是該單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們認識的磁鐵的形狀以和磁鐵的名稱。還有交流我們曾在什麼地方看到過磁鐵,介紹磁鐵在生髮生活中的應用。四年級同學差不多都玩過磁鐵,對磁鐵、磁現象有一定的經驗和認識。他們有表述自身的經歷和體驗的願望。教學時要充沛利用同學認知基礎和學習基礎。通過交流讓他們體會到磁鐵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從而激發起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第二區域性: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這區域性首先是讓同學通過實驗感知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然後討論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和不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各是什麼資料做的。由此再進一步認識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是鐵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區域性:磁鐵各區域性的磁性強弱都一樣嗎?

教材介紹兩種方法:一種是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區域性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另一種是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區域性滾,以檢驗磁鐵哪區域性磁性強。相信同學通過小組合作能設計出一些實驗方法來認識、理解“磁鐵兩端磁性最強”。在探究了磁鐵各區域性磁性強弱後,教材通過文字告訴同學“磁性最強的地方叫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這時,同學們可能會不時提出新的問題。例如:“每種磁鐵都有兩個磁極嗎?”等等,藉助這些問題,就會延伸出同學課內或課外的探究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同學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通過探索,讓同學知道磁鐵的磁性。

2.指導同學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和認識磁鐵各區域性磁性的強弱。

發展目標:

我會說:“今天,老師也想來釣魚,只不過老師的魚杆上綁的不是魚鉤,而是一隻小烏龜,可老師還真能把魚給釣起來。”這時老師演示,讓同學仔細觀察並猜猜為什麼,估計同學能說出是因為磁鐵的原因。然後板書:磁鐵

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師生就日常生活中“釣魚”這個話題的交流和教師的扮演,激發同學的探究興趣,充沛調動同學思維,為新課做好鋪墊。

(二)、交流我們知道的磁鐵。

首先老師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們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鐵嗎?”

同學可能說:磁性黑板、冰箱門、鉛筆盒。

“你們看到的磁鐵是什麼形狀的呢?誰來說?”

估計同學會說:有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環形。

這時教師分別出示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

並請同學拿出與老師手中形狀相同的磁鐵,讓同學根據磁鐵的形狀給它們取名稱。並結合板書: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

本環節的設計注重讓同學聯絡生活實際,交流自身所見過的磁鐵,讓同學根據磁鐵的形狀為磁鐵起名稱,大大地激發了同學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充沛體現了同學的主體地位。

(三)、同學猜想並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首先教師設疑:桌上有很多物體,你們猜一猜,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同學各抒己見。這時老師提示同學可以通過實驗來研究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同學可以在桌面上和實驗資料區選取不同物體,進行分組實驗,觀察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把能吸引的物體在記錄單上用“√“表示出來。

瓷湯匙瓷湯匙瓷湯匙大頭針鐵釘牙籤橡皮塑料尺

鐵尺紙片棉花

在這裡對實驗資料區和記錄單進行說明(我在實驗室設定了實驗資料區,放置如:鐵夾、玻璃杯等許多物體,供同學實驗,記錄單第三行的空白區域性讓同學填寫從實驗資料區選取實驗資料的物體名稱。

同學分組實驗並彙報結果後,教師因勢利導:我們觀察到磁鐵能吸引回形針、大頭針、鐵釘、這些物體,它們都是什麼資料做成的?

同學回答後老師引導同學進行考慮:由此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師生一起研討總結出磁鐵能吸引鐵一類資料做的物體並板書磁性的概念。

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先讓同學大膽猜想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估計同學能就磁鐵能否吸引棉花或小紙片等這些問題發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這時,教師讓同學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同學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學、有效的。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在小組長的佈置下,有的到實驗資料區去選取實驗所需的資料,有的負責記錄,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後小組長把全組的意見整理、彙報,得出了“磁鐵能吸引鐵一類資料做的物體”這一結論。最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概念,這符合同學的認知規律,又充沛的體現新課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鐵各區域性磁性的強弱。

老師繼續引導:像剛才老師扮演的釣魚就是應用了磁鐵的磁性。那麼磁鐵各個區域性的磁性是不是一樣呢?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先說一說你們想怎樣設計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同學獨立考慮,然後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並交流。

估計同學的方案有: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區域性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或者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區域性滾,以檢驗磁鐵哪區域性磁性強等等。

教師認真傾聽同學的各種方案,對於合理、易操作、有創意的方案給予肯定,並讓他們依照同學提出的方案有選擇性的去進行實驗、驗證。然後小組彙報實驗結果,最後得出結論並板書:磁鐵的兩端磁性最強,磁鐵磁性最強的地方是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

(五)、玩弄磁鐵。

首先由老師引導同學繼續探索。“同學們,假如我們繼續玩弄磁鐵,也許還會有更多的發現、更多的問題可以研究。比方我們把兩塊條形磁鐵吸在一起,這塊磁鐵是不是就有四個磁極,請同學們自身玩弄磁鐵,假如有什麼發現和什麼問題就把它記在記錄單上並進行研究。”

同學可獨立或小組合作玩弄磁鐵,研究發現的問題,最後把他們的研究效果在全班進行交流。

“研究磁鐵各區域性磁性的強弱”和“玩弄磁鐵”這兩個環節的設計意為同學發明一個活潑、嚴謹的氛圍,讓同學去思索、探究,培養同學的創新精神。“在研究磁鐵各區域性磁性的強弱”時,先讓同學獨立考慮,然後在小組裡交流。除了以上估計的兩個實驗方案,可能還有的同學想到把磁鐵放在離回形針2、3釐米的距離,觀察回形針有什麼反應……在玩弄磁鐵的過程中,可能有的同學發現了環形磁鐵的磁極,有的同學發現了兩條條形磁鐵同極相排斥的現象,還有的同學發現兩條條形磁鐵連起來變成一條條形磁鐵時,它得磁極不是4個而是2個,……同學的這些發現是通過自身的實驗來證明的,應該說,在這個活動中,同學思維的開放性和獨立性得到充沛的體現。

(六)、總結延伸。

課堂結束時我會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並讓同學考慮問題“一塊磁鐵斷了,它還有兩個磁極嗎?”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同學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並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三、說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同學的態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於看重同學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和作品的優劣,而應特別關注同學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明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和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同學發揮自身的個性特長,施展自身的才幹,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同學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評價可採用多種形式,如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基於這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

例如: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交流我們知道的磁鐵”這兩個環節採取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同學猜想並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研究磁鐵各區域性磁性的強弱”這兩個環節採取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讓同學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他人。

國小科學的說課稿範文5

各位領導評委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光的傳播》。

教材分析:

《光的傳播》是粵教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冊《光》單元第一課時內容,是學習光學的基礎課。通過實驗,探究光的傳播特點,是新課程標準對本節課提出的要求。根據這一要求和教材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學情,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使學生認識光是直線傳播的。

2.過程與方法目標: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及日食月食現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知道推測要有依據;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教學重點:認識光是直線傳播的。

教學難點: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為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對本課的教學作出了以下教學設想

教學設想:

因為科學課以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所以在教學光的`傳播的特點時,由學生自己去探究,親自動手實驗進行驗證,從而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學習,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為實現這一設想我做了充分的課前準備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1、猜想 2、探究 3、運用4、小結

教學過程

(一) 第一環節:猜想

我首先以鐳射筆的紅色光線照射螢幕,然後問學生你認為光是沿著怎樣的路線跑到螢幕上的?這種實物作為匯入,讓學生對光學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的同時也作出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測想。然後進入重點環節:驗證 我將分兩步進行

1、提取生活經驗進行初步驗證 2、通過實驗再次驗證

(1)提取生活經驗進行初步驗證

學生作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猜測後我再追問,生活當中觀察到的哪些現象讓你產生了這樣的想法?這時可利用課件配以圖片如:舞臺上的燈光、陽光照射森林┉幫助學生回憶生活中看到的直線形式的光。使學生髮現,原來生活中就的確存在著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現象,讓學生從猜測發展到初步信服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2)通過實驗再次驗證

生活經驗只是一個事實,如何引導學生通過科學的方法證明出來?接下來我為學生安排了兩個實驗活動,實驗由簡到難,層層推進。實驗活動1管子看光實驗,實驗中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充許有有不同方法,但只要學生有一個共識,只有管子是直的光才能傳播出來,當管子是彎的光就不能傳播出來了。這樣就能得出我們的結論: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實驗活動二光線打靶,實驗發現只有B孔和中間擋板的小孔及靶心三點在一直線上光線才能打到靶心,這就又一次地驗證了光是直線傳播的。兩個實驗由簡到難,層層推進對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進行了充分證明學生從初步信服發展到充分肯定光是直線傳播的。當充分肯定光是直線傳播的結論後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進入第三個環節:運用

(三)運用

科學知識的學習在於運用,科學知識的運用又有利於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為達到這一目的先讓學生根椐課文了解小孔成像,再讓學生根據光是直線傳播的特點猜想在白屏上所看到的內容並把它畫出來。之後我通過實物演示讓他們驚奇的發現,蠟燭倒過來了,而且還有顏色,還能動呢。這時學生肯定會有疑問但可通過課件,直觀演示光通過小孔後的傳播過程。結果不用講解,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學生此時的探究慾望非常強烈我緊接著啟發學生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可以用光是沿直線傳播來解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並利用課件演示幫助解釋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現象。

當學生明白光是沿直線傳播的,並能簡單運用後,為提高他們的技能我佈置拓展練習自制簡易

(四)最後一個環節小結

我先讓學生總結這節課有哪些收穫,教師予以補充和肯定,並給以鼓勵。

整堂課,其實內容都很簡單,就是如何一步步加深驗證,對於學生來說可能興趣更大,因為這堂課注重更多的是探究的過程。

國小科學的說課稿範文6

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尋訪小動物》。這一課教學以尋訪為話題,鼓勵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指導學生在動腦筋、想辦法的基礎上嘗試調查和觀察,獲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環境中的小動物的資訊。

在教材中的地位: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為剛剛開始科學課學習的孩子們展開了四段不同但有聯絡的科學學習旅程。其中“植物”和“動物”單元帶領學生走進科學之門,遨遊在生命世界之中,通過關注一個個生命體的特點,逐步建立生命體的概念。《尋訪小動物》在“植物”單元之後為學生觀察小動物開啟了探索之門,是建立單元核心概念的基礎,在過程與方法上承上啟下,也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時機。因此,本課在單元學習中舉足輕重。通過對生命世界的探索,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都形成了一定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再步入後面兩個單元構成的物質世界的學習,相信他們的科學素養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從這一意義來講,《尋訪小動物》一課在本冊教材中的地位僅次於《我看到了什麼》。學情分析:為期一個月的“植物”單元學習,使學生對科學觀察的過程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認識,為進一步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的學校與動物園原址僅有一牆之隔,周邊有著不錯的自然環境,校園裡生長著高大的銀中楊、低矮的灌木以及常見的小草,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自然常與一些小動物打交道。他們常常能聽到小鳥的鳴叫,見到過大樹上的螞蟻和蜘蛛、草叢中的蝗蟲和蚯蚓、飛舞的蝴蝶和蜻蜓,還有一不留神撞個滿懷的瓢蟲。對這些小動物,學生有著與生俱來的喜愛之情,會情不自禁地被小動物的活動所吸引。對小動物有意無意的觀察和從書本電視上獲得的有關資訊,構成了他們對小動物零散的、不成結構的認識。那麼,我們科學課的教學,我們科學教師應該做些什麼呢?毫無疑問,鼓勵他們去觀察和研究,給他們必要的引導和幫助。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於環境,不同的環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過程與方法: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提出尋訪小動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的態度,形成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儘可能地提出尋訪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儘可能地啟發、指導學生動腦筋,想出自己的觀察、調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來。

教學準備:

1、在校園裡尋找一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

2、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

教學活動過程及設計意圖說明:

一、談話匯入:我們已經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同學們在校園及附近觀察各種植物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另外一些有生命的小東西? (設計意圖:學生們在觀察大樹及各種植物的時候,已經留意到各種各樣的小動物,並且被一些動物的活動所吸引,關於動物的一些問題已經在學生的心裡形成。此處的談話有助於學生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周圍小動物的經驗和認識。)想對它們做進一步的瞭解嗎?看來我們需要搞一次觀察瞭解小動物的活動,給活動起一個名字吧。(給活動起名字隱含了對活動的性質和目的的思考)

二、活動前的準備:做足準備是一次好的觀察活動的前提和保障。為此,我設計了四個板塊的討論。首先通過討論明確尋訪調查的物件。“校園裡可能會觀察到哪些小動物?猜猜會有多少種?”在做預測的同時也暗示了活動中需要進行記錄和統計。學生充分預測之後,教師出示一張剪貼拼接的掛圖,儘可能展現學生說到的小動物,激發興趣的同時暗示了“小動物”的大致界限,也有利於學生感受動物的多樣性。然後對尋訪調查的範圍進行了討論。“能把它們都找到嗎?如果是在校園裡,應該留意哪些地方?校園以外的附近呢?”通過討論學生明確了尋訪調查活動的範圍不僅限於校園內,還包括學校附近和家的附近,大體相當於學生的日常生活環境。教學到了這裡,學生已經躍躍欲試了,可是活動之前應該計劃一下吧?活動計劃制定的詳細合理常常決定了活動能否有效進行。

於是進入第三個板塊的討論:分組討論尋訪活動的任務設定和活動計劃,包含尋訪活動的時間、地點的安排和小組內部的分工、調查記錄的設計、活動中想要觀察瞭解的內容等。計劃中時間、地點的安排是指如果課堂上尋訪調查時間不充分,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將活動延伸到課後。最後一個板塊的討論是本課學習的重中之重,目的在於儘可能地提出尋訪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儘可能地啟發、指導學生動腦筋,想出自己的觀察、調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來。“在尋訪調查活動中會不會遇到什麼困難和問題呢?”讓學生集中提出來,“這麼多問題,誰有解決的好辦法?”學生可以針對某一個問題進行答疑,在答疑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不同意見的爭論。在這一輪討論中,提出和解決的問題能夠涉及到觀察和調查的方法,同時也一定會涉及到自身安全、對待小動物的態度、對環境的影響等問題。因此有關活動的注意事項完全可以在此一併解決。在這期間,教師要做的一是控制好討論節奏,組織和引導學生有秩序地進行討論,二是注意提取有價值的意見記錄在黑板上。待學生充分討論之後,老師可以以尋求幫助的口吻提出漏掉的問題,請學生提出解決的方法。到了這個時候,課堂上是否有剩餘的時間去進行尋訪活動已經不那麼重要了。準備已經做足,相信在課間或課後,校園內外一定少不了三年級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身影。這正是《尋訪小動物》一課所希望達到和能夠達到的目的。

國小科學的說課稿範文7

教材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引導學生參與一些活動,讓他們關注自己的飲食情況,學會給食物分類,瞭解一些常見食物所含的主要營養成分,從而懂得自己該吃什麼、該怎麼吃。學生要在一個個實踐活動過程中,瞭解人體生長髮育所需的營養成分存在於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沒有哪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為了健康成長,食物要多樣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們的飲食習慣是否伴隨著知識的增長在向著科學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識有沒有得到增進。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對自己平時吃了些什麼東西還是比較熟悉的,但對所吃的各種食物究竟能夠為人體的生長髮育提供哪些營養等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而這恰好會影響學生飲食態度與習慣的形成和保持。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我們設計了活潑、形象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的過程中,比較輕鬆、清晰地掌握科學知識要點,為後面學習"怎樣搭配食物"作好準備,為建構自己正確的飲食習慣、健康的生活觀念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課由以下四大塊內容組成:

第一塊是引導學生回憶大家平時常吃的食物和最愛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現豐富多彩、品種多樣的食物。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吃過的食物有選擇地帶一些到課堂上來,使活動更直觀、生動。

第二塊是指導學生用分類的方法認識食物。食物的種類很豐富,給食物分類的標準也很多,這一過程中學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標準給食物分類。分類的食物可以是學生自己帶的,也可以由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些食物圖片。

第三塊是通過閱讀資料瞭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營養,幫助學生認識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及其來源和作用,知道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這塊內容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知識呈現出來,這樣會更加直觀、生動、靈活一些。同時還要讓學生從自己所帶的食物中發現它們各含有哪些營養,學習按照營養的成分給自己所吃過的食物分類。這一次分類是對食物所含有營養的分析和鞏固。

第四塊指導學生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這樣的次序編排與教材內容安排上有一些變化,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學生在已經瞭解營養知識的基礎上開展統計活動,再分析班級裡學生的飲食情況是否科學、合理。這一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飲食習慣,還有利於培養學生計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質與能力。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特點,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過程與方法

● 按照自定標準給食物分類;

● 用圖表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知識與技能

● 瞭解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及其來源;

● 懂得營養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關心飲食,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提高自己的飲食質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 增進學生的健康意識。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匯入

1.談話: 看了這些圖片你想幹什麼?

2、我們為什麼要吃東西呢?

3.小組討論、彙報,學生廣泛發言。

【評析】這樣匯入,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情趣,又能引起學生對營養話題的關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時又瞭解了學生的飲食情況,使教學更有針對性,併為統計全班同學愛吃的三種食物做好了準備。

二、 用分類的方法認識食物

1.你能利用學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據日常生活實際將它們分分類嗎?你能說出這樣分的理由嗎?

2.小組交流、彙報。

【評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給食物分類,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渠道和思考的空間,對於學生能講出理由的分類,教師給予合理評價並鼓勵學生大膽想像,這樣的教學方法更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和富有兒童情趣,使全體同學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動之中。

三、 指導學生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1.談話: 以小組為單位統計一下你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2.活動: 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並作出統計圖。

【評析】通過統計活動,使學生了解用圖表的方法,更能一目瞭然地看清統計結果,從而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

四、 閱讀資料,認識人類需要的營養來源和作用

1.讓學生自學教材第44頁的資料,通過閱讀使學生知道糧食類含有豐富的澱粉,供給人熱量和力量;魚、肉、奶、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人體生長髮育必需的食物;油脂類含有豐富的脂肪,供給人能量、保持體溫;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生物纖維。

2.通過閱讀資料和對統計圖的分析,思考: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營養是否均衡?我們應該吃什麼?

3.小組討論、交流、彙報。

【評析】通過討論、分析,使學生凌亂、模糊的認識更加清晰化,使學生了解按營養成分為食物分類的科學方法,明確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從而形成"建立合理飲食結構"的意識。通過學習,學生可以更加關心和注意自己的飲食,為正確搭配食物、設計自己科學合理的飲食做好鋪墊、打了基礎,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把課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實踐。

教學片斷賞析

1. 利用食物卡片給食物分類的教學環節

師: 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給食物分分類嗎?比一比看誰的方法多,想一想為什麼要這樣分?

(學生小組活動,教師巡視並及時給予學生鼓勵)

師: 請同學彙報一下,你們有幾種分法,為什麼這樣分?

生: 我把蘋果、梨分為一組,因為它們都是水果。

生: 我把魚單獨分為一組,因為它是水裡的動物,把雞蛋也單獨分成一組,因為它是雞下的,雞在岸上活動。

生: 我把巧克力、麵包、魚分為一組,那些都是我喜歡吃的,把其他的分為一組,那些是我不喜歡吃的。

生: 我把蘋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為它們都很圓。

師: 噢,你是按形狀把它們分組的,不錯。

生: 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們都是綠色的。

師: 噢,你是把它們按顏色分了組。想法挺好的,同學們如果把思路開啟,把眼界放寬,我們會想到更多的分法。

【說明】學生按自己的標準分,教師不加以限制,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可以挖掘出學生更多的潛能,教師及時鼓勵可使學生更加自信。

生: 我把米飯、饅頭和花捲分為一組,它們都是糧食。

生: 我把魚、豆腐、各種菜分為一組,它們都是菜;把蘋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它們都是水果。

生: 我把魚、蝦、蟹分為一組,它們都生活在水中;把蘋果、柿子、梨分為一組,它們都長在樹上。

生: 我把檸檬、芒果分為一組,它們都是黃色的;把草莓、櫻桃分為一組,它們都是紅色的。

生: 雞蛋、鴨蛋可以分為一組,它們是圓的;芸豆、扁豆可以分為一組,它們是細長的。

師: 通過今天的討論交流,老師覺得你們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學一下子想出很多種分法。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做什麼事都善於動腦的話,你們一定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讓人佩服!

【片斷評析】利用貼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現象,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很快進入情境,更能使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合作與學習,當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升高時,教師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信,使他們的潛能得到進一步發揮。教師鼓勵學生"只要你們做什麼事都善於動腦的話,你們一定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讓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期望學生永遠都不要言敗,只要付出,終歸會有收穫。

2. 閱讀資料、建立合理飲食的教學環節

師: 自學教材中不同種類的食物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的資料,然後,以小組為單位說一說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分別有什麼作用。

(學生自學、討論)

師: 誰能說說通過學習和討論,你們都知道些什麼?

生: 通過閱讀和討論,我們知道米飯、饅頭、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含有豐富的澱粉,它可以供給我們熱量和力量,支援我們的活動。

生: 魚、肉、蛋、奶、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我們生長髮育必需的食物。

生: 各種油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脂肪,它能供給我們能量和保持體溫。

生: 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食物纖維,是我們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師: 通過彙報,我知道同學們對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有了一定的瞭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這種做法科學嗎?為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吃?

(學生小組討論、彙報)

生: 通過討論,我們知道,人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好多的營養,而這些營養又分別含在不同的食物中,比如,我們組有的同學喜歡吃肉、有的喜歡吃魚、有的喜歡吃雞腿,但大多數同學都不喜歡吃蔬菜,這樣營養就不夠全面,如果經常這樣就會損害我們的健康。

生: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每種食物分別含有不同的營養,而這些營養對我們的成長都是十分有好處的,如果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就會使我們缺乏一些生長所必需的東西,這樣,我們的身體健康就沒有保障。

生: 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就會形成偏食的習慣。我們知道,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為了健康我們必須養成食物多樣化、不偏食的好習慣。

【片斷評析】通過學習、討論、交流,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明確不偏食可保證身體正常發育的重要性。

國小科學的說課稿範文8

一、說教學內容:

《飲食與健康》是首師大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關愛健康》的第一課時,本課的主要目的是先引導同學認識食物中含有哪些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然後指導同學學習幾種鑑定食物營養成分的簡單方法,最後向同學進行合理營養的教育。本課內容分為四個區域性

第一區域性:指導同學認識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

第二區域性:指導同學用實驗的方法,鑑定食物中的三種營養成分。由於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一般不容易直接觀察出來,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鑑定。根據學校的儀器和裝置情況,教材選擇了鑑定蛋白質、脂肪和澱粉等三種營養成分的方法。

第三區域性:向同學進行合理營養的教育。在這區域性內容中,主要介紹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報它的結構、兒童少年中的營養不良狀況以和營養午餐的事實、合理營養的原則等。

第四區域性:讓同學應用合理營養的有關知識,進行科學配餐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同學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指導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

2、學會鑑定蛋白質、脂肪、澱粉等三種營養成分的簡單方法

發展目標:

1、關注自身的健康,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資料:雞蛋白饅頭向日葵種子花生碘酒酒精燈等

三、說教學戰略、方法和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需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沛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激發求職慾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同學動起手來,參與到實驗中去,並且能夠積極地去設計實驗方案,自主地探索新的連線方法等。下面,我具體說一下這節課的幾個環節

(一)、認識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開始上課後,教室談話:人每天都要吃食物,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然後讓同學進行討論,進行簡單彙報。教室接著問:你都知道食物中含有人體需要的哪些營養成分?在給同學一些時間進行交流,然後彙報,最後教師小結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

這一環節主要通過同學交流,使每一個同學都能積極地考慮,使同學對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有更多的認識。

(二)、鑑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學習檢驗食物營養成分的方法

談話:我們怎樣來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呢?

(同學討論檢驗的方法)

2、介紹實驗方法:

實驗一:把蛋白質放在酒精燈上燒,問道難聞氣味,檢驗蛋白質

實驗二:把花生米在紙上摁壓,檢驗脂肪

實驗三:給食物點上稀釋的碘酒,檢驗澱粉

3、組織同學分組進行食物營養成分的檢驗

(教師在此處可以給同學們創設“矛盾”,比方讓同學們猜一猜土豆裡面含有什麼營養成分,讓同學們的想法發生分歧,來激發同學們的積極性)

談話:用實驗的方法,可以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下面各小組可以自身選擇一些食物進行檢驗

要求:

(1)、邊實驗邊觀察

(2)、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記錄本上

組織同學彙報交流

小結:

檢驗各種營養物質的方法

本環節主要是讓同學知道鑑別三種營養物質的簡單方法,然後通過自身動手實踐,來驗證一些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物質,

(三)、各種營養養成分對人體的作用

1、談話:各種營養物質對人體各有什麼作用?

(同學討論)

2、組織同學彙報

3、小結:

合理營養是健康的基礎。現在,在兒童少年中,因偏食、挑食等不良的飲食習慣,是肥胖兒童、“豆芽菜”型兒童的數目不時增加。這不只影響兒童少年的正常聲中發育,而且還危和兒童少年成年後的健康。為了改變中國小營養構成不夠科學的狀況,北京市在中小同學中推行由營養師設計的營養午餐。

本環節主要是讓同學知道合理飲食的重要性

(四)應用知識的活動(彈性活動)

1、談話:你喜歡去麥當勞嗎?你認為麥當勞的快餐中營養搭配有什麼特點?

2、跟據學到的知識來設計一份學校營養配餐的食譜。

四、說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同學的態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於看重同學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和作品的優劣,而應特別關注同學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明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和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同學發揮自身的個性特長,施展自身的才幹,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同學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評價可採用多種形式,如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基於這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

國小科學的說課稿範文9

本節課我的教學設想是:用科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因為科學課以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來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併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所以這一課要使學生認識熱傳導的特點,瞭解不同的物體熱傳導能力不同,必須由學生自己去探究,親自動手實驗,從而進行觀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實踐操作中獲得知識。

在《科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本課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並結合國小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使學生認識熱傳導現象,瞭解不同的物體熱傳導能力不同,學會區分熱的良導體和熱的不良導體。

2.能力目標:通過實驗的設計、操作和研討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根據科學程式進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熱傳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設疑、探究、研討、運用等活動,激發學生探索熱傳導現象的興趣,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積極探究、求實創新的科學品質。

本課是本冊教材中“熱”教學單元的第一課,重點指導學生認識熱傳導現象。學生學習後,可以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其他熱的知識打下基礎。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認識熱傳導的特點及瞭解不同的物體熱傳導能力不同。因為“熱”沿著物體傳遞時,只能憑面板的'觸覺感知,不能靠視覺觀察,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困難,所以實驗只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學生認識熱傳導的特徵。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熱傳導實驗的設計與控制。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聯絡國小生對實驗操作很感興趣的實際情況,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為“實驗法”。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在實驗過程中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有利於學生學習本課教學重、難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動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驗探究能力。同時在採用“實驗法”的基礎上,還運用“觀察法”、“討論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

為順利完成本課制訂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抓重點,破難點,在《科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中我著重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同時還以觀察、提問、記錄、討論、小組實驗等活動為載體,開展學生自主性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協作學習能力。

根據本課制定的知識與技能目標,遵循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聯絡國小生的生活實際,本著優化課堂結構的思想,我為本課教學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一)以問題開始,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二)以活動展開,解決問題、獲得新知;

(三)以發現結束,聯絡實際、深化認識。

具體闡述如下:

(一)以問題開始,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有好的開頭,是上好這一堂課的關鍵。針對國小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的特點,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熱傳導現象進行匯入。先請學生猜想用手觸控不鏽鋼杯時有什麼感覺,接著啟發學生對猜想進行驗證,從而引出了杯壁和杯蓋的熱是從哪裡來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一節課所要研究的問題上,自然而然的進入愉快主動的學習情境,強化了有意注意,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探索興趣。通過教學匯入,明確了實驗目的,確定了研究活動的方向。這時教師因勢利導地指導學生開始這一課的學習。

(二)以活動展開,解決問題、獲得新知

這是本課教學的中心環節,也是突破重難點的重要環節。這是因為新的科學課堂要求教師必須樹立以“活動”為載體的基本理念,以“活動”為載體是指課堂教學要以活動為主,以學生的親身實踐、親身體會為主線,通過活動組織課堂教學。其次,人們對知識的理解是通過思維活動實現的,而思維只有在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只有對感性材料綜合、抽象、概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和規律。所以這部分就是通過指導學生從觀察入手,親自實驗操作,經過分析思考,瞭解客觀現實,使學生獲得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並逐步形成理性認識。為抓重點,破難點,面向全體學生,這一部分安排了兩個實驗。將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相結合,通過做實驗教給學生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認識事物。

第一步:指導學生認識熱能以傳導的方式傳遞

這個實驗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我主要採用引導學生定向探究的學習方式突破該難點。首先,教師請同學們猜想:如果將一根鋁絲固定在方座支架上,再將三根火柴抹少許凡士林,並依次粘在鋁絲上,接著用酒精燈加熱鋁絲的一端,那麼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待學生猜想後,需要實驗來驗證時,教師提醒學生操作注意事項,並請學生演示實驗。最後通過討論彙報,學生髮現:熱可以沿著物體傳遞,並且是從溫度較高的部分傳到溫度較低的部分,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這種傳遞熱的方式稱為熱傳導。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回答開始提出的問題:杯壁和杯蓋的熱是從哪裡來的?

第二步:指導學生認識各種物體傳導熱的能力不同

在這個實驗中,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探究式學習。首先,老師請同學們猜想各種物體傳導熱的能力相同嗎?接著請學生利用桌上的實驗材料制定各自的實驗計劃,並進行彙總,這樣進一步培養了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研究興趣。待學生選出一種簡便的實驗方法後,教師出示實驗報告單,並放手請學生用現有的材料充分實驗,大膽操作,目的是引導學生自己探索、自己獲取知識從而享受成功的喜悅。最後,通過討論彙報學生得出結論:各種物體傳導熱的能力是不同的。

在整個研究活動中,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的問題,在教師及時引導下,學生自己探索實踐中得到了解決,從而形成了正確的認識。教師始終作為學生學習的夥伴和合作者,親身介入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並對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突發情況及時修改調整,有效地推動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這樣既體現了學生是科學探究的主體,教師是科學探究的主導,又使學生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體驗到了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了科學探究的能力,同時形成尊重科學知識、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三)以發現結束,聯絡實際、深化認識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首先啟發學生說說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應用了熱傳導的效能。接著再聯絡教學開始時所觀察的不鏽鋼杯傳熱的事實,嘗試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對不鏽鋼杯進行改進。最後,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為了鞏固和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興趣,在本課最後幾分鐘還安排了一道思考題。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強化已有概念,同時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以上就是我為本課教學設計的三個環節。

通過上面的教學活動,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在教師引導下,經歷了“提出問題→猜想→實驗→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程式,順利地完成本課教學內容,使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上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還注重引進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機制,靈活運用教師觀察、與學生談話、填寫實驗報告單等多種方法,通過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瞭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並運用語言和體態及時給予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做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激勵者。

為集中學生注意力,突出教學重點,本課我設計的是圖文式板書。圖增強了直觀性,文一目瞭然地展現出教學的主要內容,整個板書簡潔明瞭,能加深印象,鞏固知識,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為了配合本課教學,我採用的教具和實驗器材有:

1.實物投影儀,實驗研究報告單;

2.不鏽鋼杯,方座支架、酒精燈、凡士林、火柴、銅絲、鐵絲、鋁絲,燒杯、不同材料的小棒(銅、鐵、鋁、塑料、木、竹……)、熱水。

國小科學的說課稿範文10

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水迴圈"的第三課《凝結》。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集中研究有關水的形態變化、水在自然界裡的迴圈,它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第四單元《水的科學》構成國小階段對水的三態變化及水迴圈認識的整體框架。本課繼"蒸發"、"沸騰"兩課之後,指導學生認識水蒸氣凝結成水的現象,也為學習下面兩課《水的三態變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識鋪墊;使學生認識到在周圍熟知的事物中隱藏著我們不熟知的變化,而且是有規律的,是能夠被認識的,促使學生更多關注周圍常見事物,養成善於觀察、探索的科學態度。在能力培養方面,屬於"實驗能力"和"歸納能力"的系列。我們要秉承"國小科學是培養科學素養的科學啟蒙課程" 的宗旨進行教學設計。

課本內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個關於水蒸氣凝結的問題:對著鏡子哈氣,觀察有什麼現象?這是問題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過指導學生探究認識水蒸氣的凝結現象。建立初步的"凝結"概念: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小水珠,這種現象叫做凝結。

第三部分,說說生活中的凝結現象。

二、說學生

通過兩年多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對於科學儀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已經比較熟練。

學生生活中雖然常見到凝結現象,像水燒開時的白氣,冬天我們呼吸的白氣,鍋蓋上的水珠,冬天窗戶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學生通過書籍,父母的教導可能知道凝結現象,但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水珠的成因,對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比較陌生。

對比實驗的方法,學生剛剛在《蒸發》這一課接觸過,有一定的瞭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設計對比實驗,尤其對於實驗的細節還是有一定困難,需要老師的指導。

三、教學目標

《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從而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凝結,知道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2、能設計對比實驗探究小水珠的成因,鞏固使用對比的方法解決問題,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鍊動手實驗能力。

3、體驗自主學習,自主發現的樂趣;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科學自然觀。

4、願意合作與交流。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認識凝結的條件。

五、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1、教法我將用到複習法、實驗探究法、學生演示法;2、學法以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集體討論法為主。

六、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相同燒杯 2個、金屬盤2個、熱水、酒精燈、試管夾、火柴。 演示材料:燒杯2只、熱水、金屬盤2個等。

2、學生準備:小鏡子等。

七、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提倡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為了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先通過學生生活常見現象——向鏡子哈氣出現小水珠從而引出問題,通過思考,提出假設,再讓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最後得出結論並嘗試應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學匯入

我將採用複習法:本課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見過凝結現象,但除個別學生外,一般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學生對蒸發現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響著對凝結現象的認識,因此,這裡我加入複習環節,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為後面的認知作了鋪墊。強化空氣中存在水蒸氣這一知識點。

老師可以這樣匯入:同學們,前面我們一起探究了蒸發現象、沸騰現象,誰說說什麼是蒸發現象?哪些地方有蒸發現象?水在蒸發過程中會怎樣?請生回答 老師小結:江河湖海,動植物體,只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發現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圍的熱量,變成水蒸氣,發散到了空氣中,因此空氣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氣。

這節課老師將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種很有趣的現象,下面我們從一個小遊戲開始。對著鏡子哈氣,會有什麼現象發生?請同學們邊哈氣,邊觀察,邊思考。好,現在開始。

這就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提出問題,進入新課

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再彙報現象。

師:聯絡剛才哈氣時看到的現象,你有什麼問題?【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提出問題:水珠是怎樣產生的呢?】

進入第三環節——

(三)學生猜想

(可能是撥出的(熱)氣中含有水蒸氣,水蒸氣遇到鏡子變成了水珠。)水蒸氣真的能變成水嗎?我們做個實驗驗證一下。這裡有個燒杯,倒入一些溫水,蓋上一個金屬盤,你猜一猜,會有什麼現象?

教師問:這些水珠是怎樣"跑"到杯蓋上去的?小組討論一下。

啟發他們推想出:杯內的'水變成水蒸氣飛散到杯蓋上去。

小結:杯蓋內的小水珠是由杯內的水蒸氣變成的。【由於匯入環節進行了鋪墊,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氣變成的。】

板書:水蒸氣 水

師:看來,鏡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們的撥出的水蒸氣變的。那,水蒸氣在什麼條件下能變成水呢?

學生可能有許多種猜想。

(四)驗證猜想

1、在驗證猜想時,我加入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做了一個過渡。先認識水蒸氣可以變成水,再認識轉變的條件。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我們想要研究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我們先要製造出這種現象,利用我們的實驗材料,你能製造出水蒸氣並使它變成水嗎?)我採用了三個燒杯,分別用同樣多的熱水、溫水、冷水,同時蓋上金屬盤,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認識:水溫越高,蒸發越快,水蒸氣越多,越容易凝結。

2、之後探究:水蒸氣在什麼條件下能變成水?

學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條件下才能形成。這裡我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個別學生知道,就引導學生直接進行設計,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師引導——這種現象什麼季節容易產生?學生可能答:冬季。為什麼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導學生猜想:冬季的氣溫比較低,那鏡子的溫度也比較低。可能是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遇到熱的物體行不行呢?

師:如果老師給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證明水蒸氣是遇到熱的物體,還是遇到冷的物體能變成水嗎?

3、實驗驗證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有:兩個同樣的燒杯,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盤,試管夾、火柴、酒精燈、熱水、冷水,對實驗材料,我進行了新的嘗試,用不鏽鋼金屬盤代替了課本上要求的小瓷盤,這個金屬盤的好處在於加熱方便,安全,效果明顯,缺點就是不透明。

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設計,先小組討論一下:如何進行探究,你們打算怎樣實驗。然後找同學邊演示,邊講解。

如果學生設計不出,教師就這樣引導:要證明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還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首先得製造水蒸氣,方法是向燒杯倒入熱水,(可以提問為什麼用熱水)。

引導學生說出:要用對比實驗方法,在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倒入同樣多的、溫度相同的熱水,在兩個杯口同時分別蓋上冷金屬盤和燒熱的金屬盤,過一會兒,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

【實驗前討論注意事項:怎樣找到熱的杯蓋?加熱時應注意安全,如用鉗子夾著小盤。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師:實驗中哪些條件相同?哪些條件不同?

學生思考討論:燒杯、水多少、水的溫度同、金屬盤相同、蓋金屬盤的時間相同。有一個條件不相同:一個金屬盤的冷熱程度。

學生分組實驗,彙報實驗結果。

師:同學們要知道,在科學研究中做一次實驗是不夠的,科學的結果不是偶然的,科學的結論必須經得起反覆再反覆的檢驗!所以採用多個小組實驗的方法。 小結:如果在兩個實驗中看到了不同的現象,這兩個實驗的其他條件完全相同,

只有一個條件不同,那麼這個不同的條件可能就是發生不同現象的原因。根據這個道理,你認為小水珠是在什麼條件下形成的?

學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教師: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板書課題: 凝 結 ) 我們可以用箭頭和簡單文字來表示這種變化。

板書:水蒸氣--受冷-→水

在對比實驗的設計上,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基礎,即對比實驗的特點,要求要清晰,明確。在講授對比實驗時,我先利用例項進行分析講解,(如研究怎樣加快蒸發的時候,我們用了什麼方法?對比實驗!一個盤加熱另一個不加熱,比較蒸發快慢。)然後讓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知識遷移。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思維的嚴密性不夠,不能簡單彙報一下就直接進入實驗,否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隨意性強、對變數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況發生。因此我在學生的彙報之後,會進行實驗方法的梳理,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實驗。並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

(五)得出結論

對於對比實驗中條件的控制,實驗條件的分析記錄,我放在了實驗後,作為分析實驗進行出示,加深學生對對比實驗方法的認識。鞏固對比實驗的方法。 學生得出結論: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出示凝結的概念,並指導學生用簡單的文字和符號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結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凝結現象 ?

學生舉例:初冬早晨在門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一進入室內,眼睛上長一層白霧,早晨草葉上的水珠等等。師:請小組討論,嘗試解釋以上現象。

【讓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加深對凝結的認識。】

師:老師有個問題,戴眼鏡的同學可能深有體會:在室外眼鏡明亮清晰,可一進入溫暖的室內眼鏡片就會長"白霧",那是不是水蒸氣遇熱變水珠?【激發學生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衝突。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現象含有有趣的科學道理,培養科學興趣、質疑探究精神。】

(七)拓展應用

思考:冬季汽車玻璃內壁上常結有小水珠,影響司機叔叔的視線,想辦法防止它的出現。【讓學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從控制凝結產生的條件入手去思考。】

八、板書設計:

凝 結

凝結:水蒸氣--受 冷-→ 水

五年級 自身身體變化,聲光電現象,天氣變化現象,晝夜變化現象,日月星空現象,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等是學生新的關注和體驗物件,這些方面的生活經驗是五年級教材的"切入點"和"生長基".教材以人的身體器官,動植物的身體器官,聲、光的產生與傳播,電的產生與安全應用,風、雨的形成,晝夜成因、月相成因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變化規律和變化原因;進行問題、假設、計劃、模擬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培養"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珍愛生命,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國小科學的說課稿範文11

一、說教材

《能量的轉換》是《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課(放映幻燈1),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放映幻燈2)通過第一課《各種各樣的能量》的學習,學生對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瞭解後,本課進一步引領學生探究各種形式的能量之間是如何轉換的,為第三課《能源》第四課《節約能源和開發新能源》建構堅實的科學知識基礎,也為他們今後學習物理學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恆定律打下感性認識基礎。四課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邏輯關係。

本課將指導學生認識能量最基本的特點----能量的轉換。教學內容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什麼是能量的轉換。

第二部分:認識能量轉換的過程。

第三部分:做一個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動——畫能量轉換的卡通畫。

(放映幻燈3)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讓學生建立能量轉換的概念,知道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2.科學探究:

(1)、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想、推測,並能通過實驗驗證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2)、指導學生探索,能針對具體情境說出什麼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了什麼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難點。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樂於合作,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裡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並能不斷地提出一些問題,自己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二、說教學策略、方法以及教學準備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能量的轉換。為此特做如下教學準備:錄音機、火柴、縫衣針、花生、涼水、不鏽鋼湯勺、軟木塞、大釦子、長1米左右的線繩。

三、說教學過程

對於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安排5個環節組織教學。

環節一、創設情境, 激發探究興趣,認識能量轉換的概念。

六年級學生對能量轉換基本沒有科學的清晰的認識,教學時通過身邊的生活例項幫助學生弄清能量的轉換是怎麼回事,(放映幻燈4)再通過開燈、放錄音、搓手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能量可以轉換並經常轉換,能量的轉換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為本課重難點突破做好鋪墊。

環節二、親手實驗,感知能量轉換的過程。

這部分是本課的重點,我分為兩個層次循序漸進突破。(放映幻燈5)首先採用美國杜威先生“做中學”的教學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根據書上的提示四人一組完成小實驗。先在湯勺裡倒入適當涼水並測好水溫。然後固定花生米,點燃花生米加熱水,對比加熱前後水溫的變化,最後組織學生描述能量的轉換過程:划著一根火柴,人體中的`化學能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燃燒一粒花生米,加熱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學能就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這個小實驗簡單易操作,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真正的科學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學習者處於一個有著多種多樣的聯絡與刺激的環境中時,才能更好地建構自己有價值的知識並迅速地發展其思維能力。

第二層次是本課教學的難點:通過模式圖引導學生描述能量轉換的過程。科學課強調使學生學會科學的看問題和想問題,定量分析能使他們的頭腦更精確化更科學化,只有能用一定資料來描述事物時,才算達到對事物性質的真正瞭解。因此我採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師生共同討論梳理圖上的一組複雜而連貫的能量轉換過程。這是書上的一幅彩圖,教師引導學生準確描述,“太陽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輻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來自太陽的光能,並轉換成化學能儲存在植物體內,人吸收植物的化學能轉換成機械能,發電機把機械能轉換為電能,電熱水壺把電能轉換為熱能和聲能。”這樣就淺入深出、深入淺出將一個抽象的科學知識體系——能量守恆定律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科學的概念和思維。用活教材,教會學生科學的探究過程,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相當與讓學生有了一根“點石成金的手指頭”,這是學生終身受益,可持續發展的本錢。

環節三、做小玩具,探究飛旋釦子的祕密,體會能量轉換的過程。

動手做小玩具,我認為是本課教學內容安排的一個亮點,它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特點,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再一次被激發到高潮。(放映幻燈6)課文詳細地介紹了製作所需要的材料和製作方法,並且給出了成品樣式和操作情景,學生能順利完成操作,在學生玩過之後探究討論這個小玩具裡是什麼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什麼形式的能量,很容易就能理解動能與重力勢能之間的能量轉換。再讓學生玩玩自己熟悉的溜溜球,充分理解動能與重力勢能的轉變。這個教學內容的設計不僅讓學生充分感受看似平常的事物裡往往蘊藏著科學道理,而且初步感知了抽象的科學體系——機械能守恆定律。

環節四、動手畫一畫能量轉換的卡通畫。

這個活動是在學生理解能量轉換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前面學習的鞏固和檢驗,是從探究到實踐的過程。因此我採用自主式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自由發揮做畫,這個環節不但能使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獨立性得到充分的體現,而且潛移默化培養了孩子的科學素養。

環節五、總結鞏固,延伸運用,學會持續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課堂結束時以“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的收攏式提問結合板書對課堂學習內容做一個掃描式總結,然後觀看一段DVD影象資料引發學生深層思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個教學設計的目的是既加深學生對能量轉換的認識,開拓視野,又引發學生新的思考,最後讓學生課後繼續探究問題:“在能量轉換的過程中,一種能量的增加或減少,轉換的另一種能量是否會發生變化?促使學生學科學,愛科學,能自主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並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四、說板書設計

第二課能量的轉換

轉換

一種形式的能量——→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電燈

電能——→光能和熱能

劃火柴

(燃燒花生米)

化學能——→光能和熱能

飛旋的鈕釦

動能-——→重力勢能

……——→……

國小科學的說課稿範文1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象版四年級科學第二單元的第二課《食物中的營養》。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我對本課的認識和教學。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類主要營養成分;通過實驗掌握鑑別蛋白質,澱粉,脂肪等營養成分的方法;瞭解食物中新增劑對人體的影響。這節課是在學生前一節課調查、統計一天中吃過什麼食物的基礎上,對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進行探究教學的。為此教材在編寫時更注重直觀性和可操作性。將食物的圖片直接呈現給學生,以便了解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是從食物中得到的。接下來的兩課是指導學生探討食物在人體中的消化和設計科學合理的營養食譜,因此這節課是承上啟下的一節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課。

二、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大膽好問,但畢竟這類的知識有限,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食物營養方面的知識是零碎的,模糊的,膚淺的。所以課前還需要查閱資料來幫助他們。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年齡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指導學生認識食物中的七種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澱粉、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

2、能力目標: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實驗方法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培養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營養搭配。

四、教學重難點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用實驗的方法鑑別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澱粉。

五、說教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遊戲激趣法、問題討論法,實驗探究法進行教學。以遊戲激趣展開這節課的教學,暗示引導;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的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實驗探究法,指導學生掌握食物中的各類營養成分,並能通過實驗加以鑑別。

六、說學法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模仿和記憶力,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為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

觀察發現法 動手操作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

讓他們在看一看、議一議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動中感知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

七、教具學具準備

脂肪鑑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棉籤、水。

學生準備:白紙、肥肉、花生。

澱粉鑑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滴管、試管、碘酒。

學生準備:熟蛋白、米飯、澱粉。

蛋白質鑑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鑷子、酒精燈。

學生準備:雞蛋白、瘦肉。

八、說教學流程

一、設景激趣,匯入新課

葉聖陶先生說:入境始於親。一個好的開頭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我通過做遊戲的方法自然的匯入新課。是為了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也是讓學生體會到科學來自於生活,達到我們生活中處處充滿科學的目的。

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來玩個遊戲好不好?遊戲的名字叫《蹲蘿蔔》",學生可能會踴躍參加,那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也為了下一個環節做下了鋪墊。

當學生還在回味剛才遊戲樂趣的`時候,我會抓住這個機會話鋒一轉繼續問:"剛才呀,在做遊戲的時候發現同學們都非常的累,那老師就要有個問題問你們了,我們每天都在做大量消耗體力的活動,但是什麼支配我們的身體呢?"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課,並板書課題《食物中的營養》。(用時5分鐘)

師講解:科學研究發現,食物裡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主要有蛋白質、澱粉、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等。蛋白質是人體肌肉、面板、頭髮、指甲、內臟、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構成人體細胞、促進生長的基本材料。(板書七類主要營養成分的名稱)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我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是食物的能量和營養支配著我們的身體。可能有的學生回答的還不夠完整或正確,但我也不會當時就給他們總結或指出。反而,為他們剛才精彩的回答"獎勵"他們一些豐富的食物。"同學們剛才總結的都非常好,為了獎勵你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好多好多好吃的東西。你們看……!"出示幾組圖片,吸引學生。讓學生邊看邊想對於這些食物他們還想知道哪些資訊,在他們回答的時候,我會著重抓住"營養"二字進行教學。

二、指導實驗,深入瞭解(實驗共用時30分鐘)

實驗1、檢驗"蛋白質"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質嗎?我們又該怎樣鑑別它們呢?請各小組討論並制定檢驗蛋白質的方案。"

(1)小組彙報並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請各位同學用鑷子夾起一塊瘦肉或雞蛋白,然後點燃酒精燈用火燒,聞聞有什麼氣味?(注意酒精燈的使用方法和安全)"

(3)學生分組實驗,彙報實驗現象

實驗結束後,先讓學生說說他們自己的發現和總結出來的結論。在他們原有的結論上加以指導和糾正。

(4) 師生小結:在燒蛋白或瘦肉時,能聞到一股像燒雞毛一樣的氣味,這就是蛋白質燃燒時特有的氣味。所以,我們可以用燒、聞氣味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有較多的蛋白質。

實驗2、檢驗脂肪

師:"剛才呀,同學們做的非常好。但我們知道不同的食物含的營養成分都不同,那你們能不能再用不同的方法檢驗出食物中含有脂肪的營養成分呢?"

(1)小組彙報並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 師指導:" 請同學將花生米放在白紙上,用鉛筆壓碎,觀察白紙上有什麼出現?用手摸一摸這個地方有什麼感覺?" (可能有的學生認不清這是水還是油?所以我會讓學生用棉球蘸水在白紙的另一端塗抹,並將白紙舉起對著亮光,觀察有什麼不同現象?)

(3)學生分組實驗,彙報實驗現象。

(4)師生小結:我們把花生米放在紙上擠壓,紙上會留下油跡,顏色發黃,摸著油乎乎的,不容易幹,而且透光,與水跡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可以用擠壓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實驗3、檢驗澱粉

師:"同學們非常的棒,我們用了不同的方法檢驗出了食物中含有不同的兩種營養,那麼下面請你們再試著去檢驗食物中含有澱粉的營養成分,好嗎?"

(1)小組彙報並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將試管中加入一些幹澱粉加水配製的澱粉液,然後往試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搖晃試管,觀察到澱粉遇到碘酒變成了藍黑色。所以我們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較多的澱粉。"

(3)分組實驗,彙報實驗現象

(4)師生小結:學生在彙報時可能會發現,饅頭、米飯等食物中含有較多的澱粉,滴入碘酒成藍黑色。而雞蛋遇到碘酒不變顏色,說明雞蛋中不含澱粉。這也是我為什麼會讓學生在用蛋白做一次實驗的目的。

設計意圖:實驗是科學的生命線,倡導實驗和探索性學習,引導學生經歷探索過程,是當前國小科學課改的理念。理解營養成份的名稱並牢固掌握實驗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這裡,我讓學生先猜想,再進行小組討論彙報,要求他們說清楚方案設計的理由,然後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和探究。在學生彙報時,我引導他們對實驗現象進行仔細觀察,分析,最後作出合理的解釋,形成結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動手之後也動腦,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探索空間,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我採用啟發引導法,實驗觀察法,交流討論法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始終處於引導地位,

三。提問鞏固,加深理解(用時5分鐘)

師提問:1、誰能概括的說一說怎樣用實驗的方法檢驗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澱粉?

2、食物中的營養對人體有什麼樣的影響?

這一環節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鞏固新授知識,以加深學生對學習知識的掌握。

九。說教學板書

營養成分 檢驗方法

蛋白質 ---- 燃燒

澱粉 ---- 滴碘酒

糖類

脂肪 ---- 擠壓

維生素

礦物質

纖維素 我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和簡潔性,使學生一目瞭然。

國小科學的說課稿範文13

一、說教材

《水》這課是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的第一課。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質,也是液體的典型代表。學生已經在生活中積累了大量有關水的認知經驗,比如水可以用來洗衣服,水可以喝等等。這些知識是有趣的,和生活情景直接相關,學生對於水也比較感興趣。

二、說教法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初步分析和教材的初步分析。我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愛玩、愛動,特別是對三年級的學生的學習特點,整節課我以“找水”來貫穿,這樣就比較貼近玩中學。三年級學生剛接觸科學,我認為國小科學是一門啟蒙課,教學的重點就是對科學感興趣,這其實也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需要我們的老師不斷的探究與實踐。因為水是學生平時很常見的物質,《水》這課也是第一課,為下面的教學做了鋪墊。 根據我對本課的設計思路,我為該課的教學制定了如下目標:

科學概念

物體可以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1、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

2、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

2、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三、說教學程式

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課

猜謎語的形式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二)結合課件,認識水。

在這個環節中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通過讓學生回憶,瞭解學生的前概念。為下面的探究活動打好基礎。

(三)探究活動,找水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認識水和其他物質。這個環節我是通過“找水”來貫穿整個過程。讓學生在石頭、木頭、樹葉、空氣、醋這幾種物質裡,藉助於身體器官來辨認幾種物質並找出水。

(四)分類

這一部分讓學生把幾種物質進行分類,分成固體、液體、

氣體。

(五)倡議節水,進行思想教育

(六)課堂小結,談收穫

(七)佈置課外作業

總的來說,我的設想和實際操作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有所改進。

國小科學的說課稿範文14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首師大版科國小科學第五冊的《浮力》。而我說課的內容主有以下幾個方面,教學背景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

一、 說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浮力》一課在課標中是處於“物質科學領域”之中的“力作用於物體會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部分。在教材中處於首師大版科學第五冊第三單元《力與生活》中的第二課,前一課為《推力和拉力》,這為《浮力》的知識和技能作鋪墊。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這課中,學生對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瞭解,對使用測力計的方法也已經很好地掌握了。本節課從一個小故事開始,引導學生感受什麼是浮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幾種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況,進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說明

本節課 我採用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的教學方式,提出問題後讓學生進行初步的猜測,然後進行簡單的體驗,然後再進一步做實驗,再一次體驗活動,最後得出結果,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四)技術準備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體鐵塊、繩子、測力計

分組材料:水、水槽、空塑料瓶、正方體鐵塊、鐵釘、泡沫塑料塊、輕木塊、繩子、測力計、記錄單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知道生活中存在著浮力;知道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簡單測量物體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標

通過驗證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實驗,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細緻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收集整理資訊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初步具有對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祕密的探究精神;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進而樹立學好科學的信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意思。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自主探索,實驗操作,知道所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難點:通過實驗分析,知道物體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故事匯入,引入新知——學習新知識,感受物體的浮力——進一步實驗,探究沉在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鞏固與總結

第一環節故事匯入,引入新知

1、教師說故事:一天,小明與小方在打乒乓球,一不小心,小明將乒乓球打進了一個窄小的鐵水管裡,由於水管口太窄小了,他們的.手都伸不進去,小明想:將水管翻轉,乒乓球就會滾出來啦,但是這個方法也行不通,因為鐵水管太重了,他們兩個抬不起。怎麼辦呢?同學們,你們有什麼辦法將乒乓球取出來呢?

2、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拿出實物水管和乒乓球,將乒乓球放進水管,讓同學們親身動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學生不能說出教師想要的答案,則由教師引導學生加水進水管,讓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環節學習新知識,感受物體的浮力

1、(1)談話:老師這裡還有一些物品,它們放進水裡是怎樣的呢?是浮還是沉呢?請同學們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老師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體鐵塊、鐵釘、泡沫塑料塊、輕木塊

(2)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結果

提問:同學們的猜想究竟對不對呢?讓我們一起動手做做實驗吧!請同學們一邊實驗一邊記錄實驗結果。

2、學生彙報觀察結果

3、提問:為什麼這些物品會浮起來呢?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小結: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 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義。

第三環節進一步實驗,探究沉在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

1、提問:在水面上漂浮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那麼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2、學生猜想

3、談話:到底同學們的猜想對不對呢?現在,請同學們跟著老師一起來證明我們的猜想。

4、老師示範,學生跟著做:用繩子將正方體鐵塊綁著,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氣

中的重量;然後將正方體鐵塊的一半(老師事先已在每個鐵塊的一半上標出一道線)浸入水中;最後將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請同學們說出自己的感受。

6、用測力計把正方體鐵塊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氣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測力計的讀數記錄下來,填寫在表格中;然後將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將它緩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觀察測力計的讀數有什麼變化,把這兩次測力計的讀數也記錄子表格中。

7、彙報實驗結果。

8、小結:測力計的讀數慢慢變小,由此看來,沉在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那麼,測力計上的讀數是不是浮力呢?

9、談話:我們先來正方體鐵塊的手裡情況,在實驗中,它主要受到什麼力呢?(老師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兩個向上的力,分別是拉力和浮力,還受到一個向下的力,是重力。因為當物體不動時,受到向上的力與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於重力大小。

總結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據公式,計算出正方體鐵塊一半與完全浸入水中時所受到的浮力。

通過這環節讓學生知道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會受到浮力並且學會測量、計算浮力的大小。

四、鞏固與總結

1、談話: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無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還是沉下去的物體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聯絡實際:利用水的浮力,我們能做些什麼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五、板書設計

1、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

2、無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還是沉下去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國小科學的說課稿範文15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中的第三課《斜坡的啟示》。

一、教材簡析

本課是蘇教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第1單元《神奇的機械》中的第3課。對於簡單機械方面的學習,《標準》要求“認識幾種最簡單的和最典型的機械,最好能讓他們動手操作這些機械,真正體驗到這些機械能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能改善我們的工作環境。瞭解這些簡單機械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每種機械有什麼功能,大致可用於什麼場合,會在自己的周圍環境中做簡單的應用,也可以讓他們瞭解這些機械的改進、結合和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斜面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簡單機械。在生活中的運用極為廣泛,卻又極易被大家忽略。本課重在提出斜面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讓學生了解已經運用了幾千年的斜面中所蘊涵的科學道理,使學生能初步瞭解家庭、學校和社群周圍的各種斜面及其相關器械的性質與功能,引導學生去發現身邊的科學。本課結構遵循科學探究活動的一般步驟,經歷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交流資料、獲得發現、拓展運用這幾個階段,使學生認識斜面,瞭解斜面。

課時安排:1課時

二、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觀察,描述斜面構造上的要素;

2、能夠就斜面要素與用力大小的關係提出疑問,瞭解問題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過實驗驗證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斜面是簡單機械之一,瞭解它的結構特徵及組成;

2.知道斜面及其變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3.瞭解斜面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科學實驗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

2.關注身邊的簡單機械的應用。

教學重點:能夠就斜面要素與用力大小的關係提出疑問,瞭解問題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螺旋和s形是斜面的變形和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三、教學準備

演示材料:盤山公路、橋樑的引橋等圖片、斧子、葡萄酒開瓶器、瓶子上的蓋子、水龍頭、螺絲釘、一段圓木等。

分組實驗器材:一個封閉的重盒子、長短不同的木板、鐵架臺或其他支架、彈簧秤、滑輪組、書、各種螺釘、各種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紙片。

四、教法與學法

科學課以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過程要體現以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理念。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相聯絡,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的實踐能力,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併為他們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基礎。

本課教學中,我力求在學生學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探究、獲取知識的能力。我主要採用“實驗法”進行教學,通過讓學生實驗操作,記錄,以及對實驗資料的'分析比較培養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探究能力,達到教學目標。

為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抓重點,破難點,課堂教學中我著重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的探究式學習方法,以討論、觀察、小組實驗等活動為載體,開展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設定情境,揭示斜面的概念。這一部分讓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斜坡,知道、感受到斜坡可以省力,並學會利用斜坡去解決問題。我採用談話法進行引導:假如有一個沉重的桶要你從地面搬到汽車上,你有什麼好辦法嗎?通過讓學生想辦法、交流,再看圖片,使學生體會到利用斜坡可以省力。

第二環節: 實踐操作,研究斜面的作用。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點。讓學生自己搭建斜面,自主設計實驗,並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感受和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先根據斜面的特徵去搭建斜面,通過搭建斜面找到影響斜面坡度的因素:斜面的高度和斜面的長度。為學生設計斜面省力的實驗作準備。再引導學生探究斜面坡度的大小與用力的關係。首先提出問題:坡度不同的斜面,它們的省力情況一樣嗎?那是坡度大的更省力,還是坡度小的更省力呢? 接著讓學生大膽預測,設計實驗,進行交流,以完善自己的實驗方案。

然後根據實驗方案和教師提供的材料進行實驗,測量出三種情況下的拉力大小,即第一次懸提重物時拉力的大小,第二次在斜面上勻速拉動重物時拉力的大小,第三次改變斜面的坡度,在斜面上拉動重物時拉力的大小,並要求學生做好記錄。最後通過分析比較實驗收集到的資料資料得出結論。

小結:斜坡的長度不變,增加斜面的高度,斜面的坡度越大,重物向上運動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即越費力;反之越省力。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變,增加斜面的長度,斜面越長,坡度越小,重物向上運動時所需的拉力越小,即越省力;反之越費力。

第三環節:認識斜面的變形及運用。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難點。教學這一部分時聯絡生活,由易到難,通過引導學生髮現、爭當小小工程師,教師的演示活動來突破難點。首先出示臺階、橋樑引橋、盤山公路、等圖片或實物,引導學生髮現這些物體那些地方用到了斜面?其次爭當小小工程師活動,出示圖片:(1)從一座大山腳下修一條公路到山頂,應該怎樣設計公路?(2)如果橋面很高,又要使汽車能比較省力地開上去,修橋時應注意什麼?

啟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設計,並讓學生繪畫出簡圖。教師組織學生評選優秀設計方案,相機告訴學生:像這樣的螺旋和s形的設計路線,實際上就是斜面的變形。

最後突破難點:斜面是怎樣變形的?為弄清這個問題,我設計了一個實踐操作活動:拿出一個直角三角形,將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貼在一支鉛筆上,然後將斜面圍著鉛筆繞起來。你發現了什麼?斜面變成螺旋了!螺紋就是螺旋,它們也是斜面的變形。

第四環節:瞭解斜面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討論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和螺旋,它們的作用 是什麼?由每個小組派代表分別彙報。

第五環節:課堂小結

板書設計如下:

斜坡的啟示

斜面

省力

坡度越小越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