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認識比說課稿

說課稿2.48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認識比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比說課稿

認識比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

教材第73~74頁

【教材分析】

11~20各數的認識是幫助學生建立數位概念的重要知識點之一。學生對數的認識不僅僅是單獨的一個個數,而是以十個為一群進行數數,這是建立十進位制數位概念的重要階段。教材中呈現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數一數,擺一擺,這是運用學生原有的經驗,建立十個一捆的觀念,進而幫助學生建立11~20各數的表象;擺一擺,想一想,這部分內容的側重點是把影象與數結合起來,這也是學生過渡到抽象符號的重要環節。同時,學習本部分的內容,讓學生知道十幾的數分別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合成的。二是數的認識的拓展。為了讓學生較全面地認識數,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讀數。

【學情分析】

10到20各數學生大部分能數出來,但是對於它們的組成還不瞭解。對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概念更是一片空白。怎樣能讓學生感知11~20各數都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是本節課重點,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來理解和建立數位的概念。而一年級的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怎樣實效地組織活動也是本節課所要考慮的重點。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認識11~20各數,能正確數出數量在11~20之間的物體的個數,知道這些數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和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藉助多媒體、小棒、直尺等直觀素材,充分經歷數數的過程,認識數的組成、數序並感受數的大小關係。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活動中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11~20的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難點:建立初步的數位概念。

四、說教法與學法

1、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數一數的學習方式去認識11-20各數。

2、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數一數、擺一擺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數”的讀法、組成、數的順序和大小。

3、創設一系列的遊戲情境,讓學生通過數一數、擺一擺、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去鞏固新知識。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出示水果卡片圖讓學生數一數,由此揭示11-20的主題並複習數數的方法是按順序點著數

(二)提供探索機會,經歷學習過程

1、數數

①老師這裡有一些小棒,請你數一數多少根?

數出10根小棒,10個一是十,捆成一捆,一捆就是代表10。

(設計意圖:通過猜測根數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猜測意識,並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大小來培養學生的數感。通過一捆就是10,為以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的湊10法作準備。)

2、數的組成

學生擺小棒遊戲,學生先觀察多媒體播放的11組成過程再同桌之間擺出12-19,這個數裡有幾個十和幾個一。擺完19說一說再添一根有幾個十是幾根。根據11-20各數的組成。(設計意圖:當前的教學改革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在這裡,教師給學生提供了直觀、形象的學習材料,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激發學生尋找好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供了充分的活動與交流的機會。)

3、數的順序

①看直尺上的數,填空格

②多媒體出示3道小題,學生看著直尺上的數完成。

(設計意圖:學生根據前面學過的0-10這11個數的順序很快的完成這幾道小題,是對學生以前知識的一個複習和鞏固。

4.鞏固練習

(設計意圖:書本上的和課外相結合,讓學生把本節課知識學會應用以至於熟練運用)

5.全課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自由說:“今天這節課,我們又認識了哪些新知識?可以對這節課的知識進行自我整理,又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整節課感覺很多地方還是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1.在課堂上怕學生說錯,不敢放手讓學生說,一節課覺得自己說的多。

2.在課堂上也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怕混亂收不住。

3.總之還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夠好,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的意見。

認識比說課稿2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乘法的初步認識》,它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節內容。

一、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乘法知識體系的起點,也是整數四則運算系列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學生掌握了乘法的意義,可以幫助理解乘法口訣的來源和意義,為解決相關乘法的實際問題提供依據,也是以後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具有統領全域性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學生已學習了加法的相關知識,並且也學習了找規律、分類等一些數學認知策略,具備了一些知識經驗,學生在生活中有一組一組數的經驗,通過一年級的學習,學生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為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奠定基礎。有些學生在生活聽說過乘法,有的學生甚至還會背乘法口訣,但知其所以然,教師若能很好地把學生帶入到學習乘法的教學園地中,一定能激發學生探究乘法的慾望。

基於以上對教材及學情的分析,我對本節課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認識乘法,會讀、寫乘法算式。

2、在經歷乘法形式的過程中,培養動手、動腦、動口等多種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識

3、通過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理解乘法的意義,體會同數相加與乘法的關係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小棒等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一個壞的教師是奉送真理,一個好的老師是教人發現真理。”可見教學方法的選擇對於學生接受知識,鍛鍊能力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我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採用情境教學法,提問引導探式的教法等,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希望通過我的這些教法,能夠讓學生掌握對比認識、由分析到綜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以及合作交流法。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親近數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藉助於電教媒體,利用小朋友喜愛的米老鼠邀請森林裡的小動物到家裡做客創設情境,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良好愉悅的學習心情,積極熱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2、自主實踐,探索新知。

(1)在問題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數。

這時老師繼續課件演示並提問:你們看來了多少小動物呢?能用算式表示嗎?(數學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趣的,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幫助米老鼠數數朋友的人數,捕捉孩子們喜歡的問題,體味數學來源於生活的樂趣,將學生自然地帶進求知的情境中)。然後以同桌為單位學生討論後回答。但是學生說的算式可能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加數不同,另一種是加數相同。

(2)舉例設疑,感知概括幾個幾。

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像這樣加數相同的加法?這裡主要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直觀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體驗相同加數相加的實際問題很普遍。同時引導學生從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不同等角度去看待問題,學會“幾個幾相加”的表達方式。比如:鞋子是一雙一雙地數,一雙就是兩隻,三雙鞋子多少隻?就要把3個2相加。

(3)在困惑中創造,認識乘法意義。

如果想知道這些小動物一共有多少隻腳怎麼辦?一隻動物四隻腳,難道一個四一個四的加嗎?那樣要寫多長的算式呀!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使學生自然產生“如果有一種簡便的寫法該多好哇!”的願望,這時教師放手讓學生在充滿自信的基礎上,積極開動腦筋、自主探索,並通過小組合交流,創造出一種比較簡單的表示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彙報情況,適時地利用媒體講述“三百多年前,英國科學家發明創造乘法的過程”拔亂反正引出乘法並介紹乘法的寫和讀、認識乘號。

(4)認識乘法意義。

學生經歷了的創造過程,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寫乘法算式)

再讓學生將所舉生活中的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寫成乘法,並說出各自表示的意義。這樣能鞏固和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3、聯絡生活實際,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4、課堂總結,情知共融。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你覺得最令你高興的收穫是什麼?

這一環節設計,是想通過學生的'回憶,不僅反饋本課的學習情況,總結所學知識,促進知識建構,同時也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實現知情共融。

五、遠端資源的應用

恰當的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減少注意活動中意志成份的參與,能夠有效吸引和保持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注意力。在上課之初,由於學生剛入教室,學生情緒尚未穩定,甚至還沉浸於課間的歡聲笑語和趣味活動之中,急需將注意轉移到教師的教學上來。所以我藉助現代教育技術,選擇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景畫面刺激學生感官,使其產生興趣,較好的維持了注意。其次,在教學重難點時,我通過多媒體輔助,創設學生的感知過程。比如,先讓學生書寫加法算式,再觀察找到相同點,從而得出簡便演算法,最後介紹乘法的讀、寫和認識乘號。學生課堂練習,傳統的方法是請幾個學生上黑板板演,其餘的學生在座位上練習,但座位上的學生,往往不是自己做而是看別人做,這樣實際上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而使用了視訊展示臺之後,就可以增加學生練習的機會,還可以採用互動式教學,從而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多媒體技術,減少教師板書的時間。增加了學生的活動時間,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認識比說課稿3

【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實驗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內容是認識圓的特徵和學會畫圓。這部分知識是國小最後一個平面圖形的教學,是在前五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安排的,是為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以及為下學期學習圓柱和圓錐的知識做好準備,起到橋樑的作用。

【學情分析】:

本班有57名學生,大多數學生對圖形教學非常感興趣。,敢於動腦、動手。但是有部分學生,特別是留守生,在家未能得到父母的關愛,形成不愛動腦筋的習慣,針對這些情況我實行小組合作式教學。

【目標定位】:

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和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及認知規律,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我初步擬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 認識圓的特徵,瞭解圓的各部分名稱。

2、 學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與直徑。理解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 使學生能正確地、比較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步驟。

目標定位後,我結合學情分析確定了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認識圓的特徵。

2、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

掌握圓的正確畫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圓紙片,直尺、圓規。

【教法運用】:

依據教材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出發,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宗旨。本節課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通過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去建構新知,儘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操作、觀察、交流、質疑、概括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與人交流,學會與人分享,學會反思,實現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發展。

【教學過程】:

基於上述設想,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知識的“再創造”,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為了增強課堂的凝聚力,複習引入的時候我就動用了課件,出示了一組圖形,讓學生直觀感受,從中找出與眾不同的圖形,找出“圓”。再讓學生說出區別於其他圖形的理由:圓不是由線段圍成的圖形(是由曲線圍成的),而其他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接下來我又用圓形鐘面、硬幣等實物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圓”,激發學生說出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從而揭示課題,引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學習圓的特徵

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主要分為三個環節:

(1) 認識圓心。請學生們拿出課前已備好的圓形紙片,引導他們按不同的方向對摺手中紙片,看看能發現什麼。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再在全班交流彙報。老師在大家的眾多發現中,突出肯定“許多摺痕都相交於圓中心的一點”,並不失時機的告訴學生這個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讓學生在自己的圓形紙片上點上“點”,用“O”表示出來。之後在“圓周上、圓外、圓中心、圓中任意地方”點一“點”,讓學生辨誤,強化對“圓心”的認識,瞭解“圓上”的概念,為學習半徑和直徑做好準備。

(2) 認識半徑。請學生在自己的圓周上任意定幾個點,再用有刻度的直尺量一量圓心到圓上這任意一點的距離,請同學報出測量結果,說說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容易的就能發現“同一個圓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老師再用課件演示,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這個圓的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從而揭示半徑的概念。讓學生在自己的圓形紙片上用字母“r”表示出半徑來。引導學生探究:在同一個圓裡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從而掌握“在同一圓裡可以畫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長度都相等”這一基本知識。

(3) 認識直徑。引導學生觀察手中圓形紙片,動手描一描這些摺痕,通過實踐活動,感知直徑的特點,並讓學生練習畫直徑。讓成功者告訴其他學生“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用字母d表示,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並感染其他學生。隨之老師用課件揭示直徑的概念,讓學生也在圓上表示出來,並通過比一比在單位時間內畫直徑,看誰畫的多?量一量你又能發現什麼?通過畫、量、想等心智活動,讓學生自主發現直徑有無數條且長度都相等。最後請學生觀看課件,並讓學生探索出在同一個圓裡,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這樣通過半扶半放的教學,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在學完半徑、直徑、圓心的概念後我安排了兩個小練習,目的是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提高運用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進行計算的能力。

三、學習圓的畫法

(1)、瞭解畫圓的工具和使用方法

畫圓的工具很多,這裡著重介紹圓規。圓規有兩個腳,它的一腳有針尖,另一腳裝有鉛筆或粉筆,針尖一腳固定在一點上,右手握圓規,左手按住紙,不要用力過大,另一腳旋轉畫圓,教師邊講邊示範。

(2)、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步驟

第一步:把圓規的兩腳分開,定好兩腳間的距離(即半徑)。

第二步:把有針尖的一隻腳固定在選好的一點(即圓心)上。

第三步:把裝有鉛筆尖的一隻腳旋轉一週,圓就畫好了。

(3)、練習畫圓

1、學生自己隨意畫圓。

2、學生動手按指定的半徑與直徑自己畫圓。

四、拓展延伸,強化理解。

學習了半徑、直徑、圓心,通過辨析比較,深化對概念的理解。結合半徑、直徑的特點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設計兩個層次的練習:

(1) 判斷題與填空練習,強化對概念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題。

設計這組練習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並把所學知識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從而培養學生的運用意識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信心。

【評價反思】:

本節課我教學的基本思路是:教師既是這堂課的設計者、引導著、也是這堂課的參與者,而讓學生成為這堂課的主人,讓他們在操作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在這堂課中,我沒有刻意去追求教學過程的完美,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走,靈活把握,適時點燃學生求新知的慾望,讓學生在反思中成長,在享受成功中成熟。在這堂課中,我遵循數學源於實踐,服務於實踐的原則,給學生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走進生活,辦他們樹立解決問題的信心,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認為,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走出課堂,這才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

我的說課完畢,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認識比說課稿4

西崗區石道街國小 劉曉玲 “倒數的認識”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乘法、分數加法和減法計算、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演算法則、分數乘法應用題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理解倒數的意義和會求一個數的倒數是學生學習分數除法的前提。學生必須學好這部分知識,才能更好地掌握後面的分數除法的計算和應用題。

聽了穆曉慧老師執教的“倒數的認識”一課,我收穫很多。總的認為這一課設計巧妙、思路清晰,流暢,重點突出,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具體評議如下:

1、直奔主題。通過幾道乘法算式,引導學生髮現,乘積為一的兩個數互為倒數。(也是課本的例題)

2、認真分析概念,抓住關鍵詞“兩個數”“乘積是1”來分析,為後面的練習打下基礎。同時也為下面“0沒有倒數”設下埋伏。

3、老師對教材內容理解透徹。並且能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把例題設計成了新課前的準備題。

4、教學過程思路清晰、流暢,環節設計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到位,教學設計嚴謹,語言簡練。對教材理解全面、深刻。如設計的.練習面面具到。如練習中設計到求真分數的倒數、假分數的倒數、帶分數的倒數、整數的倒數、小數的倒數。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給學生創造了思維的空間。

5、充分體現新理念,讓學生充分感知、發現概念。在教學過程中能提供給學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現的機會,促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去。在遇到困難時同時教師能做到引導到位。在讓學生通過研究求各種數的倒數的方法的環節上,避免了學生在學習中只會求分數的倒數的

知識的單一,延伸的所學的內容。在最後,面對特殊的0和1這兩個數時,學生們出現了小小的“爭執”。有人認為:“0和1有倒數。”有人認為:“0和1沒有倒數。”對於學生的“爭執”老師沒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導他們互相說說自己的理由,在他們的交流中,學生們達成了一致的認識:0沒有倒數,1的倒數時它本身。並且在說明理由時,學生還認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沒有倒數”這個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給學生的知識內容。

6、大量的課堂練習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入掌握。以前的課堂老師總是隻能完成“做一做”和練習中的一、兩道題,今天的課堂穆老師可以說完成了全部教學任務。分析原因,就是一開課,沒有兜圈子而是直接進入學習,節省了時間。因此,才能完成這麼多的練習。

當然也有一點小小的不足:求倒數的書寫格式應教給學生。以放防有的學生把一個數和它的倒數劃等號。另外倒數的意義、倒數的求法和倒數的規律學後馬上跟進練習,這樣會幫助學生強化新知。

認識比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時分的認識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四冊的內容,在此之前的教材,學生沒有接觸過任何與時間有關的知識,但在生活中,學生已有大量的生活體驗和實際的認知經驗,對教材可以說是既陌生又熟悉。如何讓即熟悉又陌生的內容在學生面前顯得有生氣?在教學時,我採用了多媒體課件,並組織學生進行小範圍討論,利用多數學生的經驗,互教互學,並在教學中,設計了體驗活動,想來,這樣的課必定不會以冷場收尾。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時,分。初步建立時,分的時間觀念,知道1時=60分。。

(2)學會看鐘面,能正確讀寫鐘面上指示的時間。學會記時間的兩種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概括推理和創新能力,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讓學生體會到要珍惜時間,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認識時間單位時分,及進率,建立1時和1分的時間觀念,

(2)讀寫鐘面指示的時刻

2,教學難點:時分間進率及正確認讀鐘面上的幾時幾分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新課

上課開始,老師很神祕的說:今天這節課先不學知識,咱們先來看動畫片好嗎?學生肯定會說:好。此時我播放課件《龜兔賽跑新傳》讓孩子們體會到兔子和烏龜雖然跑的路程不同,但是他們所用的時間是相同的,這樣就自然的引出本節課的課題,這樣的設計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學生對學習新知識充滿了期待可謂是一石三鳥。

第二環節:學生研究體驗與自主探索

本節課的第一個知識點

(一)認識鐘面

1、我說:請小朋友友們拿出自己的鐘,先認真觀察,然後告訴大家在鐘面上你看到什麼了?(同座位的可以討論一下)當學生彙報時此時我結合課件進行演示。有的學生可能會說:我發現鐘面上有數字,那好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吧,還有的學生會說:我發現有三根針,這時我明確告訴孩子:最短的這根針叫時針,稍長一點的叫分針,最長的這根針叫秒針,除此之外誰還有不同的發現,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可能會說:我發現鐘面上有12個大格,那咱們一起來數一數,還有的會說:我發現大格里面還有小格,我對他的發現給予充分的肯定,那麼每個大格間有幾個小格呢,我們的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小格呢?請同學們在自己的鐘面上數一數。在學生彙報時我適時的演示課件,幫助學生認識和了解鐘面各部分的名稱。

第二個知識點:

2、認識分

(1)我對學生剛才的發現給予高度評價後,說現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分針?看看分針有什麼變化?然後用課件演示,學生很快就能說出,分針走了一個小格,我說:對呀。分針走1小格的時間就是1分鐘,接著提問那分針走一大格是幾分鐘呢?用課件演示從12走到2是幾分鐘,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鐘?通過這樣的訓練為下一步認讀時刻起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2)那麼1分鐘到底有多長時間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我們來欣賞一段音樂(請你用心的體會一下一分鐘到底有多長?

(3)我們剛才體會到了一分鐘有多長,現在我們來看一看,1分鐘我們能做多少事情呢?我用電腦記時,學生分組活動,有的小組做口算題,有的小組寫生字,有的小組拍皮球,有的小組踢毽子,等等,時間到讓各組的同學進行彙報,有的小組做了20到口算題,有的拍了45下球等等,總之各組的收穫都不小,這時教師滿副感慨的說,同學們我們在這短短的一分鐘裡做了這麼多事情,從現在開始我們要珍惜每一分鐘,做一個珍惜時間的孩子。及時的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

第三個知識點

(4)認識時,知道時分的關係

(5)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觀察,看看分針走一圈後時針有什麼變化?出示課件學生經過短暫的思考後,肯定能說出分針走了一圈,時針走了一大格。我順勢引導。對呀。時針走了一大格就是1小時。那麼通過剛才的觀察你發現時和分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學生不難得出?

1時=60分

(6)為了讓學生體會到1小時有多長。我設計了這樣的一道習題(課件出示)

第四個知識點

3、看鐘表

(1)先學看整時課,

我說:同學們,你們會看鐘表嗎,請你認一認現在鐘面上是幾時。此時我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小組討論認讀時刻,我則完全成為學生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和幫助者,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或合作不暢的小組給予必要的幫助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後,我請各組組長說一說本組研究的成果,重點說一說,你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彙報時我進行板書,並且強調指出:

時刻除了用文字表示外,還可以用數字表示,例如:1時,可以寫成1:00,時和分之間用兩點擱開,兩點的左邊表示幾時,右邊表示幾分。這剛好是時整,所以後面用兩個0代替,其他的兩副圖你會表示嗎?讓學生自己寫在書上。學生填完之後。我說:

現在請小朋友們認真觀察這三個鐘面有什麼共同點?學生經過組織自己的語言基本上能總結出:

分針指到12,時針指導幾,就是幾時。

(2)認識幾時幾分

我說:同學們,我們剛才看的都是整時刻的,如果不是整時刻應該怎樣看呢?

出示例10時15分(小組討論)再一次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因為有了認讀整十刻做基礎,所以這一部分難度有所降低。當學生彙報時,重點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時針走過幾?分針指向幾?幾時幾分?學生再彙報6時5分時,我重點強調一下6:05的數字寫法。,因為5不滿10,所以用0佔位。再一次請同學們觀察這幾個鐘面有什麼共同點?學生經過討論得出:

(課件)判斷幾時幾分,先看時針走過數幾,再看分針從12起走了幾個小格,這時的時刻就是幾時幾分。

第三個環節:

走進生活,應用創新

《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站性的,要使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遵循這一指導思想,我把學生對鐘錶的認識和理解和運用巧妙的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問題,下面把我設計的幾個問題展示給大家

1、操作題:“我讀你撥”和“我撥你讀”的活動先找一名同學和老師示範練習,例如:老師說請你撥到10:15分,學生操作然後小組合作練習

2、實踐題:請同學們瞭解一下我們學校幼兒園小朋友的作息時間請你幫他們讀出現在的時刻(課件出示)

3,開放題,為自己設計一份科學合理的.作息時間表。然後大家一起交流怎樣安排自己的時間最合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做到學以致用。

4、欣賞鐘錶:為了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美的感受中更加珍惜時間,體驗到時間的寶貴。我和孩子們欣賞世界各地的鐘表

5、研究體驗性作業:帶著對鐘錶的認識和對鐘錶的喜愛之情,結合自己的想象,設計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時鐘。這個家庭作業的設計即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又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又一次的得到鍛鍊和提高。

第四個環節:

師生反思,總結延伸

本節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我和學生對一節課的學習進行反思與小結,談一談這節課的收穫和體會,反思一下在哪些地方還存在不足,最後,我對這節課進行總結:同學們,正象你們剛才所說的那樣,在這短短的40分鐘裡,我們不但認識了時分,建立了時分的時間觀念,認讀了鐘錶,而且我們在真切感受時間的對我們的重要性,你們不但增長了知識,而且你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得到增強,老師希望你們能夠在數學的海洋中能夠爭分奪秒。做一個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小主人。最後老師送給大家幾舉話,請同學們齊讀:(時間就是知識,時間就是生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認識比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國小數學課本第一冊第二單元《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中的《9的認識和有關9的加減法》第二課時(見教材P48頁)。

2、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主要包括數10以內數、認數字、寫數字、10以內各數的組成、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這部分教材是國小生開始學習數學的最基礎的課題之一。在這一階段給學生打好基礎,對進一步學習數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單元的重點是教學生寫數字和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一般來說,兒童在入學前都會數10以內的數,有些還能認數字,即使有些還不認識,逐步記住數字的字形,也不困難。而寫數字就比較困難了。初入學的兒童對數字的結構和筆順不易掌握,另外,手指也不靈活,拐彎不圓滑,要寫得整齊勻稱就更難一些,因此,教學生寫數字要作為一個重點。

10以內的加、減法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是學生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10以內加、減法,教材在講認數的時候,出現數的組成,在知道數的組成的基礎上講加、減法。因此,學好10以內的數的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今天教學的內容主要有三個部分:9的組成、基數與序數的含義、指導9的寫法。

在教學9的組成時,教材強調要通過讓學生動手擺,自己歸納9的組成。初步培養分析、綜合的能力。

在教學基數與序數的含義時,教材要求把序數與基數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兩者的區別和聯絡有進一步的認識。

在指導9的寫法時,因為9與6容易混淆,要加強分辨字形的練習。

根據編者意圖以及一年級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要求:

⑴通過操作發現9的組成。

⑵通過說一說、對一對、連一連、拍一拍等遊戲熟悉9的組成。發展學生的思維,初步培養學生對應的思想方法和分析、綜合的能力。

⑶會寫數字9。

本課的重、難點:發現9的組成。

3、練習安排

圍繞本節課的重、難點,在練習的安排上,我採用學練結合的方式,其中,在9的組成的練習上,我先讓學生說9的組成卡片,再對口令,然後連線,最後擊掌,採取了多種方式,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環境中由不熟悉到熟悉,從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作業的安排上,我安排了練習九第1題和在□中填數,使學生對9的組成作進一步的練習。

二、說學情

1、現有基礎:學生通過9以內的數的學習,對9以內的數的組成以及發現過程已十分熟悉,對基數和序數的含義已有一定的`認識,但寫數時,還不夠圓滑、勻稱。

2、學習動力:一年級學生處於智力開發的初級階段,自覺性很差,動力明顯不足,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學習能力:一年級學生剛剛入學,他們思考、觀察、表達、練習、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培養。

三、說教法

根據本課知識特點和國小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一年級國小生的認知規律,我採取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動手操作,引導探索,發現規律。

兒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數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同時也還保留著直觀動作思維的形式。因此,教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時,如果教師能為他們創設一個實踐操作的環境,讓他們動手擺一擺、弄一弄,用多種感官進行學習,使之在探索中對未知世界有所發現,找到規律,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同時,也學會了學習。

2、寓學於樂,逐步提高。

寬鬆和生動活潑的氣氛,可以使情緒具有動機和知覺作用的積極力量,它組織、維持並指導行為。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會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狀態下學習和工作時,思路開闊,思維敏捷;而情緒低落或鬱悶時,則思路阻塞,操作遲緩。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興趣。

四、說學法

教師的任務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學生會學。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下列學法:

1、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學會發現規律、掌握規律。

2、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學會分析、綜合、整理。

五、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為新授課,具體步驟如下:

1、複習:9以內數的順序。

2、新授:

⑴學習9的組成。

先讓學生用學具擺一擺,學生找出四種不同的擺法,再引導學生歸納、整理按順序填在書上。

⑵熟悉9的組成。

通過填數的組成卡片、對口令、連線、擊掌等形式逐步熟悉9組成。

⑶區分基數與序數的含義。

把基數與序數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進一步加深對基數與序數含義的理解。

⑷指導9的寫法。

加強9與6的比較,指出9的上面象個0,下面象個1,但要連續起來寫,還要注意筆順。

3、總結:對本課所授內容進行回顧。

4、作業:

練習九中的第1題和在□中填數。

認識比說課稿7

一、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國小數學第 11 冊第四單元圓中較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孩子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的認識和圓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是孩子認識發展的又一次飛躍。本課時的教學是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的重要基礎,同時對發展孩子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

二、說教學方法

遵循“教師為主導,孩子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原則,孩子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關鍵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如:電腦的演示、練習的設計、學法的指導、討論的組織,沒有教師精心的安排是不行的。

1、教法:以演示法、嘗試法為主。

採用教師引導下,課堂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演示與孩子嘗試相結合、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功能,以多媒體圖象、文字、聲音,動畫的綜合運用來吸引孩子,刺激孩子的感官,啟迪思維,從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2 、學法。教師不單要把知識傳授給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獲取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很注重學法的指導。

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為主線,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教學圓的特徵時,主要採用了操作法,孩子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發現特徵後,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培養孩子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能自學的儘量讓孩子自學,教學圓的畫法時,採用了嘗試法與操作法相結合,以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教學半徑與直徑的關係時,主要採用了討論法,使個人實踐與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相結合,孩子取長補短,團結協作,有利於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說過程和意圖

(一)複習鋪墊 匯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過哪些平面幾何圖形?舊知識的複習,為新知識學習做好鋪墊。教師有意分類,匯出圓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從而匯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 探索新知

1 、感知圓,使孩子對圓有足夠的感性認識。

①舉例項 ②藉助實物比照畫圓 ③剪出圓形紙片

小孩子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由孩子熟悉的圓形物體引入。再借助實物比照畫圓。由實物→圖形→特徵,符合幾何知識教學的結構。

2 、實驗操作,抽象概念。

思維與動手密不可分、教師引導孩子藉助圓形紙片,通過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等活動,有意識地對摺痕進行觀察,讓他們探索、發現圓的特徵。

①認識圓心、半徑。懂得: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孩子悟出圓的特徵,在感性認以的基礎上,形成理性認識,符合認知規律。

A:畫半徑比賽:誰畫的半徑最多。(誰畫完了嗎?)

B:它們的長度都相等嗎?為什麼?

當孩子通過比賽、測量得出在同一個圓裡,半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②認識直徑

A:觀察摺痕有什麼特點?讓孩子懂得: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B:組織孩子分小組討論,你能否發現直徑有什麼特徵?為什麼?留給孩子思維的空間和機會,啟迪孩子的思維。C:彙報得出:同一個圓裡,直徑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③認識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直徑和半徑的關係,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又是繼續學習圓的`有關知識的基礎。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適時地組織孩子進行討論:在同一個圓裡,直徑的長度與半徑又有什麼關係?孩子通過動手、測量、觀察、比較等活動後,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我力爭為孩子創造一個平等和諧、活躍的課堂學習的氣氛,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使他們獲得在群體中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於在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內化為表象,形成思維;同時培養孩子團結協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講清用什麼辦法得出“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的長度等於半徑的 2 倍”這一結果的。

3 、師生小結圓的特徵。

(三)感知形成 操作畫圓

1 、觀察電腦投影,演示圓的形成,向孩子滲透圓是與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軌跡。

2 、讓孩子自學課本,嘗試畫圓的步驟及應注意的問題。

①介紹圓規 ②自學畫圓步驟,嘗試畫圓 ③討論:怎樣用圓規畫圓? ④彙報、教師示範畫圓。

讓孩子嘗試畫圓,碰到困難時,教師才給予適度指導。如:圓規的正確握法等。畫任意圓是不難的,較難的是給定直徑長度畫圓。為了突破這一難點,孩子畫圓時,由不熟練到熟練,由畫任意圓到按給定半徑長度畫圓,再到給定直徑長度畫圓,循序而漸進。再次藉助多媒體演示,感知圓的形成,結合實際操作,關鍵讓孩子體會圓規兩腳的距離即半徑,體會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有利於加深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圓的畫法是本課時又一個教學難點,我採用操作法與嘗試法相結合,力求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效果,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嘗試精神。

(四)綜合練習 啟智培能

精心安排課堂練習,以教材為主,在不脫離教材的同時,突出思維訓練,形式多樣,孩子樂於參與,課堂氣氛和諧、有利鞏固所學知識,開拓孩子思維。

1 、基礎訓練:判斷題和練習二十五第五題。

使孩子加深對概念的認識,鞏固圓的特徵。

2 、發散練習:下面圖形你看到了什麼條件?聯想到了什麼條件?

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

3 、實際應用: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裡?

經孩子討論自己得出結論,再用多媒體演示。趣味性展示了用圓形、方形、橢圓形做成的三種車輪在行進中的優劣,進一步感受到車輪要做成圓的道理。努力把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喜悅,又使課之將終,而趣猶在。

(五)總結

簡要總結,使孩子明確學習目的,利於系統的掌握知識。

(六)作業

1 、練習二十五第4題

2 、思考:你能想辦法在操場上畫一個很大的圓嗎?作業佈置適度、適量力爭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又把培養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延續到課外。

(七)板書設計

力求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在孩子眼前。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孩子的印象。

認識比說課稿8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第三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教材一開始就專列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為以後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2: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達到以下三個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的含義,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2)會讀寫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義。

3:教學重、難點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正確寫出乘法算式是本節課的重點;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是本節課的難點。其中識別相同加數是本節課的關鍵。

二、說教法和學法

教學這一節課,我從四個方面入手: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2、觀察實踐,探究新知

3、合理練習,強化新知

4、指導總結,鞏固新知

三、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匯入是課堂教學的

重要環節,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因此在本節課一開始,我就給學生呈現教科書第44頁的遊樂場情景掛圖,目的是想通過這張圖片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我讓學生觀察圖中每種遊樂活動的人數,並算出小火車、過山車、觀覽車上各有多少人?學生看見這張圖後興致很高一下子就完成了老師交代的任務,回答出:小火車有3+3+3+3=12人,過山車上有2+2+2+2+2+2=12人,觀覽車上有4+4+4+4+4=20人。(教師同時板書)

2:觀察實踐,探究新知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主要環節。葉聖陶先生曾說過:“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根據這個宗旨我分四個層次進行教學:

1、分小組擺圖形遊戲

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小棒擺出幾個相同的圖形,喜歡什麼就擺什麼,如小松樹,小傘、三角形、五角星,小房子等。

2、小組交流:

(1)讓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說一說你擺了什麼圖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並把算式寫在紙上。

(2)討論後,老師把一些有代表性的圖形展示出來,要求學生看圖寫出加法算式,然後叫學生進行觀察,這些算式有什麼特點?學生進行觀察後,得出結論他們的加數都相同。圖形的展示是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觀察以上三個加法算式的特點。從而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認識乘法

這是本課的重、難點所在,

(1)首先我講解“乘法的含義”,出示一個加法算式,讓學生說一說這個加法算式有什麼特點:由於有了剛才觀察的結果做鋪墊,學生很快說出這個加法算式的加數相同。

通過觀看加法算式演變成乘法算式的過程,教師稍加指導,使學生知道了幾個相同加數相加還有加一種表示方式,從而引出“乘法”並把“乘法”板書在黑板上,同時指出5×4表示4個5,讀作:5乘4。此時教師向學生提問:加法算式中只有5,為什麼到乘法中卻多了一個4,並讓學生再仔細觀察一遍演變過程,學生立刻得出結論,乘法算式中的5是原來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數,這裡的4就是相同加數的個數。接著演示另外兩個例子來鞏固學生得出的結論,經過這樣一番演示,本課的難點就輕而易舉地被攻破了。

(2)剛才我們知道了幾個相同加數相加除了用加法算式表示,還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乘法算式的讀寫。通過這樣的過渡,以3+3+3+3+3+3=18為例學習乘法算式的讀寫。我先讓學生說一說3×6的含義(學生回答:表示6個3),那6個3連加的和等於多少(18)。既然3×6是由加法算式3+3+3+3+3+3改寫成的,那麼3×6應該等於多少呢?學生很自然地說出18,接著教師立刻教學生這個算式讀作:3乘6等於18。同時告訴學生這個算式還有另一種表示方法,就是把前後兩個數互換,寫作6×3=18,讀作6乘3等於18。並通過動畫演示認識乘法算式中第一個數叫做因數,中間的符號叫做乘號,第二個數也叫因數,以及最後的結果叫做積。利用這個動畫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很快地就掌握了乘法的讀寫。

4、改寫算式,鞏固新知

A:首先我叫學生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B:接著我板書幾個練習,讓學生分別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馬上發現乘法算式比加法算式更簡便,並告訴學生以後遇到這類題目都可以用乘法表示。

四:運用新知,鞏固拓展

1、教師引導學生看圖,發現圖上每一群跳繩的人數是一樣的。

2、要求學生用剛才學過的知識列出乘法算式。(圖上生動有趣的畫面,吸引住了學生的目光,調動起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計算中去。通過這個練習鞏固和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五:引導學生總結,提煉昇華

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總結,能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提煉昇華的作用,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知識結構。

認識比說課稿9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材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圓柱的認識。圓柱的認識作為立體圖形的一節知識,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有關知識以後進行教學的,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對於認識立體圖形已經有了方法上的基礎。基於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認識圓柱,瞭解圓柱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探索圓柱基本特徵的過程,提高學生觀察、操作、比較、概括和判斷等思維能力。

(3)創新目標: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使學生掌握研究立體幾何的一般方法,豐富其學習數學的積極體驗。

教學重點:認識圓柱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圓柱的側面與他展開圖之間的關係。

一、說教學理念。

1、在活動探究中共“創生”。

“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兒童社會交往的最初方式,《新課標》在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學的“知識技能目標”的同時,提出了數學學習的“過程性目標,”並且通過“經歷、體驗、探索三個層次的目標要求。這表明國小數學不但要完成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任務,而且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發展。本節課,無論是“直觀感知”層面上的觀察交流活動,還是“操作驗證”層面上的驗證活動,還是“應用拓展”階段的製作圓柱的活動,都是讓學生“經歷”、讓學生“體驗”、讓學生“探索”的思維指導下完成的,從而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從不完整、表面的認識向較深層的理解,整體上的把握和發展,實現了課程的“創生”。

2、在已有經驗中求發展。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學生的個性差異往往會影響到其參與活動的整個過程。學生的個性不同,關注的焦點也不同,課堂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認知水平,要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本節課,我通過談話交流,充分了解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原有的認知水平,尊重學生,認可學生對圓柱觀察的不同著眼點,在次基礎上組織活動,並且通過反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過程,展現自己的認識個性,從而使整個課始終處於活躍的狀態,充滿勃勃生機。同時,教師完成了一名“引導者”要做的事,創造一定的條件,讓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疑為主軸,動為主線”的教學原則,採用以活動探究為主,設疑誘導為輔的教學方法。適時地點撥,並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為動,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說學法

根據學法指導自主性和差異性原則,我讓學生在“觀察中感知一操作中探究一應用中拓展”,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

四、說程式設計:

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活動:

(一)、創設情景,直觀感知:

《新課標》指出: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本節課的第一個活動我採用了三個環節進行教學:匯入——引導觀察,初步感知——反饋活動結果。

1、匯入。

上課開始,我以立體圖形為話題激情引趣組織談話,(課件展示圓柱體形狀的物體,提問:你們認識這種形狀嗎?對圓柱有哪些瞭解?學生回答

2、引導觀察,初步感知。

這一環節我組織學生以一種標準的圓柱形狀的實物為研究物件,四人一組進行活動,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合作觀察圓柱的特徵。

3、及時反饋。

學生通過觀察、觸控,根據以有的認知水平,一部分學生把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方法遷移過來,在未知與已知之間找到某種相似、建立關聯,由此類比遷移,比較有序的說出圓柱的某些特徵,如:面、邊、高等。但由於圓柱與長方形、正方形有明顯的差異,能比較清晰地表述出圓柱的特徵的`學生可能較少。更多的學生還不能遷移方法,而是從自己的最感興趣的或最明顯的特徵入手進行說明。為了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有一個較完整地把握,我利用媒體演示協助引導,同(出示課件)時設計了一個比較完整清晰的板書。從而以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圓柱的特徵。

(二)、引導參與,操作探究.

這一環節我根據:談話質疑——操作驗證——反饋活動展開活動。

1、質疑。

教師首先提問:對圓柱的特徵還有什麼疑問嗎?要不要進一步加以驗證?(學生回答;沒有了。)教師再次設疑,你們沒有,我可有兩個問題:圓柱的底面確實相等嗎?它的側面展開後一定是長方形嗎?你們有沒有辦法加以驗證呢?(學生回答:有。師;那就試試吧)

2、驗證。

小組選擇一個問題進行驗證,方法有學生自定。在實施過程中,我注意了三個方面:一是提出選用的物件必須是典型的圓柱形狀的物體,二是時間上充分保證多數學生至少能解決一個問題,三是教師作為“參與者”參與到活動中,給予適當的幫助。

3、結果。

學生在驗證過程中,得到了成功的體驗,而且方法較多。如:在驗證圓柱的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兩個圓。有的同學用了一個相當簡單的方法:把圓柱形狀的茶杯蓋子旋下來直接與下底面進行比較,有的同學將上、下底面的兩個圓畫在紙上,再把它們剪下來比較,對“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這一特徵進行驗證中,期間有的同學發現,要使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必須沿著圓柱的高展開才行。如果不沿著高剪下就得到平行四邊形。學生的驗證,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領會展開後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原來的圓柱的底面周長、高之間關係的教學變得順其自然了。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內驅力。

(三)、拓展延伸,實踐應用.

這一環節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活動,起到鞏固新知的作用。除了採用填一填、找一找、判一判等形式我還設計了一次製作圓柱的操作活動。(自由結隊,尋找合作伙伴)

1、活動提示:結合你對圓柱的認識,夥伴合作做一個任意大小的圓柱,看哪一組既快又好,並要求完成後談體會,製作圓柱時要注意什麼?

2學生完成後展示成果,並談製作體會。

3、學生自由點評。

這次操作活動與直觀感知或探究層面的操作不同。它不是驗證,也不是探究,而是一次強化學生對圓柱整體的認識,從更高層次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與此同時,夥伴合作的形式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協作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另外,在對製作後的作業評價中,打破了傳統的單一評價的形式,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評價,體現多層次評價、多元評價的意圖,充分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總之,本堂課我遵循了國小生的認知特點,以活的匯入啟動學生,以活的氛圍激動學生,以活的形式牽動學生,以活的知道鼓動學生,使學生在差距中感悟,在跳躍中思考。在動手操作中創新。

認識比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⒈教學內容。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課本第三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除法的初步認識》。

⒉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它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乘法(一)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學的“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為學生今後學好除法的其他知識打下基礎。

⒊教學目標。根據大綱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⑴讓學生初步瞭解除法的含義,明確“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計算。

⑵認識除號,能正確地讀、寫除法算式。

⑶通過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

⒋教學重難點及關鍵。由於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對今後初學除法應用題會感到有些困難。為此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瞭解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計算;教學難點是理解“平均分”的含義;也是教學的關鍵之所在。

二、說教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促使他們保持較久的學習熱情,為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採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啟發引導法:教師步步啟發,層層設問,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取知識,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

⒉嘗試法:通過嘗試,讓學生自己探索,發現知識規律,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使學生在探索知識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觀演示能給學生提供鮮明的感性材料,通過多種感官協同作用,利用學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

⒋談話法:運用師生之間的談話組織教學,既可使學生的思維方向明確,又便於教師瞭解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程度。

⒌練習法:通過各種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練的解題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⒍討論法:運用討論法,可以降低教學難度,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來,同時培養了學生積極參與、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說學法

古人云:“教之以魚,只供一餐,授之以漁,受用終生”,教師既管教,又要管學,把教落在學上,重點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學習並初步掌握的學習方法有:

⒈歸納法:通過例題的教學,經過理解、分析、歸納推匯出除法的意義。

⒉觀察法: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學會找知識的生長點和解題的關鍵所在。

⒊在練習中,學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地掌握知識,解決問題。

⒋通過提問與練習,讓學生逐漸培養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解題技能。

⒌指導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逐步擴充套件到用語言表達思維的方法。

⒍在觀察、比較中分析,初步滲透抽象概括數學知識的思維方法。

四、說教學程式

合理安排教學程式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掌握知識的一般規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學程式:

(一)認識“平均分”。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的認知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鑑於這個特點,此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⒈貼出圖片:8個梨,4個盤子。提問:

⑴老師這兒有8個梨,平均分在4個盤子裡,每盤分幾個?“平均分”是怎樣分呢?小朋友,請你們仔細看老師分。(演示:每個盤子裡放一個)

⑵每個盤子裡放了幾個?分完了沒有?為什麼?那麼再繼續分。(演示:每個盤子裡再放一個)

⑶分完了沒有?現在你們看,每個盤子裡梨的個數是幾個,它們的個數怎麼樣?在此,通過教師演示,讓學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為學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打下基礎。

⒉說明:這樣一個一個地分,每份的數量同樣多,叫做“平均分”。通過教師說明,使學生明確“平均分”的含義。

⒊指名生說一說:“平均分”要注意什麼?通過說一說,不僅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

⒋判斷。投影出示一組圖形。

⑴指出圖中哪些是“平均分”?

⑵為什麼第二圖和第四圖不是“平均分”?能不能變成“平均分”?學生回答後,教師抽動投影片成下圖。

⑶指名生說出各圖是把多少平均分成幾份?此題的練習,讓學生及時鞏固對“平均分”含義的理解。

⒌提問: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根?怎樣分?可讓學生利用學具邊分邊說。通過實際操作和口頭表述,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而且還能使學生初步瞭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含義。此環節的教學,通過教師示範演示、學生觀察、辨析比較、動手操作等教學過程,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解決了除法初步認識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二)揭示課題

像這樣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幾,要用除法計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除法。開門見山將具體清晰的學習目標呈現給學生,較好地發揮了目標的導向和激勵功能,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產生積極的學習心向,從而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三)認識除號

⒈我們知道加法、減法、乘法每一種運算都有運算子號,除法也一樣,它的運算子號叫做除號。

⒉先讓學生試著說除號是怎樣寫的,再教師講解除號是這樣寫的,中間寫一橫,上面一個小圓點,下面一個小圓點。注意上下兩點要對齊。

⒊教師示範,小朋友在練習本上寫兩個除號,一定要注意上下兩個點要對齊。

此環節把“除號”的認識作為一個單獨的教學環節進行講解,通過教師示範,學生練習書寫,讓學生對除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列式計算及講解意義。此環節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我採用了邊講邊練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步驟:

⒈教師引導:剛才,我們把8個梨平均放在4個盤子裡,求每盤有幾個,要用除法計算,怎麼列式呢?

⑴我們把幾個梨平均分?“8”是被分的數寫在除號前面。

⑵平均分成了幾份?“4”寫在除號後面。

⑶每盤分得幾個?就等於2。

⑷這個算式怎麼讀呢?讓學生試著讀。

⑸“8 ÷ 4 = 2”表示什麼?

通過實物圖的演示及教師的講解,讓學生明確除法算式的寫法,同時也能讓學生明確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為下節課教學打下基礎;通過讓學生試著讀,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同時能正確地讀出除法算式;通過說意義,不僅讓學生明確除法的含義,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⒉練習。

⑴填空:

24 ÷ 4 = 6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12 ÷ 6 = 2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

⑵先說出圖意,再列式。

⑶根據題意,說出算式。

①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幾?

②把1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幾?

⑷看算式說出意義。

6 ÷ 2 = 3 12 ÷ 2 = 6 12 ÷ 4 = 3 20 ÷ 4 = 5

以上練習題的設計,圍繞著此環節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著,由形象具體逐步抽象化,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於學生完善數學認知結構,建立良好的數學知識體系。

⒊小結。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什麼方法計算?通過小結,讓學生明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⒋質疑。國小數學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啟發學生動腦筋想問題,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還有哪些弄不明白的問題”,接著教師及時解答或請同學幫助解答。

(五)鞏固練習。眾所周知,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節

課我安排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

⒈讀出下面的算式,用擺一擺,再填得數。

8 ÷ 2 = 10 ÷ 5 = 12 ÷ 3 =

此題的練習,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鞏固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⒉在下面算式的方框裡填上適當的數。

⑴把15個,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個?15 ÷ =

⑵把15個,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幾個?÷ =

此題的練習,以進一步加深對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⒊根據題目說出算式。

⑴把18棵樹,平均捆成3捆,每捆有幾棵?

⑵小冬把6只兔子,平均關在3個籠子裡,每個籠子關幾隻?

⑶媽媽買來8個蘋果,平均分給爺爺和奶奶,每人分幾個?

討論:為什麼列式是“8÷2”,“2”是從哪裡來的。

⑷把10個蘋果平均分給5個人吃,每人吃幾個?

⑸把5個蘋果平均分給10個人吃,每人吃幾個?

討論:上面兩題為什麼一個列式是“10÷5”,一個列式是“5÷10”?

以上的5小題所反映的事實都來自於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了應用的數學和

問題解決的數學,⑷⑸兩題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較,有利於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雖然學生還不會計算“5÷10”,但讓學生先試一試,可以瞭解學生的思維水平,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⒋遊戲。

教師出示12朵花,請學生把12朵花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再列出算式,看誰的分法多。

此題的練習,是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同時,一題多解的練習,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和發散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以上練習題是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設計的,層層遞進,由“再現性”進入到“內化性”深入到“創造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六)課堂總結

同學們都學得很好,我們對除法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下節課我們還要繼續學習除法的有關知識。

評價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並預告下一節課學習的內容,做到了承先啟後。

認識比說課稿11

一、說設計理念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建構主義理論,本著以學生髮展為本,讓學生學習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內容出發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二、說教材

1、說教材分析

《認識時、分》是北師版二年級上冊第64頁教學內容。在一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鐘面,能認讀整時、半時,對時間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等。這節課要掌握的知識很多,而時間單位具有抽象性,時間進率具有複雜性,低年級學生掌握這些知識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材注意通過直觀,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並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便於學生接受。這部分知識學習之後,將為學習“年、月、日”的知識打下基礎,養成遵守時間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有著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要求學生達到以下教學目標:

(1)、結合猜一猜、畫一畫、撥一撥、說一說等活動進一步認識鐘面,認識時、分,知道1時=60秒。

(2)、會正確認、讀、寫鐘面上的時間。

(3)、在實際操作及有趣的課堂活動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

3、說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知道1時=60分。

難點:正確認、讀、寫鐘面上的時間。

4、說教學準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需要作以下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一套,大鐘表一塊。

學生準備:每個學生準備一塊鐘錶。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及低年級學生的年齡、認知特徵,緊緊抓住課堂知識的結構關係,遵循“直觀認知――操作體會――感悟知識特徵――應用知識”的認知過程,採用觀察法、操作法、講解法、練習法、小組合作法,設計出包括:觀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內容的教學流程。

2、在學法指導上,通過遷移、指導、滲透、點撥,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通過讓學生想一想、看一看、數一數、說一說、撥一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積極參與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問題:

在這個環節我以“猜”為設計的切入點,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出本節課要探究的問題:於老師幾時起床的?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存在,並進入解決問題的思考狀態。通過情境創設這一學生熟悉的內容,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這樣的設計既使學生了解要知道時間必須要學會看鐘表,產生對學習新知的渴望,又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來源於生活的真實問題情境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他們被要求做的事情是什麼,能促進他們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從而有利於他們自主的解決問題。通過解決這些問題,讓學生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讓他們真實的感受到數學真管用,從而幫助他們解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並引發他們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探究發現,建立模型

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三大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說一說

讓學生憑已有知識基礎和經驗說一說:關於鐘面你知道些什麼?

數字,1—12

指標,有時針,分針,秒針。

第二部分我抓住低年級兒童樂於助人這一特點,讓學生數一數格子,幫我畫鐘面。

這兩部分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通過觀察,把自己所看到的說出來,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在黑板上畫出、寫出學生所彙報的內容,使學生加深了對鐘面知識的再認識。

第三部分:撥一撥

這一部分主要探究時與分的關係,有一定的難度。我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動手、動腦、動口的時間。這通過動手撥一撥,看一看,解決了問題,這樣不僅使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又達到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理解疑點的目的。

(三)、理解應用、強化體驗

1、第一個練習:我撥你說。教師演示,同桌兩人再合作,通過這個練習在讀的同時還可以把它記下來,既練習讀也練習寫。

2、獨立完成65頁讀一讀作為鞏固、強化。

3、認、讀、寫於老師起床的時間。

學以致用,教師既要創設生活情境把學生帶進去學習數學,又要幫助學生從情景中走出來解決問題。

(四)、梳理經驗、總結強化

1、這節課學會了什麼數學知識?

2、怎樣讀鐘面上的時間?

3、還有什麼問題?

4、佈置課後活動內容

遊戲:小組同學輪流拔一拔,考一考。

這一環節強化了數學知識,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促進課後體驗性活動的開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滿足學生的探索慾望。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主要根據學生的探究為主線,通過教師的板書設計逐步的把內容展示給學生,這樣的設計能充分的體現知識點的生成過程,便於重難點的突破,有利於指導學生觀察、討論、概括,充分達到對新知識的理解、鞏固、應用。板書力求用簡潔的表達豐富的教學內容。

回顧整堂課的設計,我把數學根植於生活,將枯燥的數學內容設計成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有價值適合學生髮展的數學過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認識比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在入學前,經過了學前教育,很多孩子在未學習這一課前,已能數出100以內數,而且在他們的生活體驗中,常常會接觸到100以內的數。但孩子們的頭腦中,還未有100以內數的概念,這一課教學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為以後學習數學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教材很注重學生數感的建立,主題圖給了學生100這個數有多大的概念,通過估計和比較建立數感。教材還十分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例題1、2、3的教學都是在學生的動手實踐中進行,通過操作建立100以內數的概念,初步掌握數100以內數的方法。

經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確定以下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我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2、我能學會比較兩個數大小的一般方法。

教學重難點: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二、教法和學法分析:

1.動手操作學習,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做到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體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合作學習,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貫穿教學全過程,注意學生之間的資訊交流,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營造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的指思想是力求體現:“以發展為主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增強教學內容的開放性,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高度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按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我們班一共有58名同學,如果用1根小棒代表一個同學的話,需要多少根小棒?(生58根)

師:請學生各自獨立數出58根小棒(生數,老師巡視學生彙報自己的數法,可能的答案是一根一根數,二根二根數,5根5根數……設計意圖:明確的.目標驅動,使學生嚮往積極的操作活動。也能充分展示學生的真實水平,再通過交流,使學生感受到數數的方法多樣性。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自主建構計數單位“十”

師:同學們用自己的方法數出48杯小棒。但擺放在一起,老師很難判斷你們數的是否正確。你們能開動腦筋,想辦法清楚地表示你數出來的小棒正好是48根嗎?

生:獨立嘗試,教師巡視,並把學生中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可能的情況有以下幾種:

a.二根二根的擺29堆

b.五根五根的擺11堆還多3根

c.十根十根的擺

d.5堆還多8根教師引導學生對出現的幾種情況進行觀察,並反覆地教,在數的過程中感悟第三種方法的好處。能一眼看出結果是58根。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呈現不同的表示方法,再引導學生進行比較並選擇最佳的計數方法。這樣做不僅滿足了學生的主動探究的慾望,突破了為什麼要用“十”來表示的難點,還很好地體現了數學中的優化策略。

2、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

(1)理解幾十幾的組成

(2)掌握整十數的組成。

(3)認識100並掌握100裡面有10個十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十幾的組成這一知識基礎知識進行適當的遷移。讓學生自己說出58的組成並及時進行鞏固練習,再通過50的認識來強化把10個當作一個“十”,為100裡面有10個“十”鋪墊,整個過程層層遞進,十分有助於學生牢固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課本第33頁做一做

2、多媒體出示許多小星星(87個)

(1)估計有多少個?

(2)怎樣擺放才能清楚地看了小星星的個數?

(3)怎樣變成90個,再變成100個?

(4)從不同方向數出100。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課題:100以內數的認識,通過學習談談你有什麼收穫?

2、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介紹教室內的人數和物品。

設計意圖: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成功,激勵學生進一步學習教學,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用教學,逐漸滲透數學的應用意識。

(五)板書設計

板書作為課堂語言另一種表現形式,應具有藝術性、指導性、啟發性、實用性、應發揮其“引”、“導”功能,引學生之思,導學生之路。

設計意圖:這樣板書,層次分明,便於學生觀察、突出重點,體現了突破難點的過程,使學生對所學內容一目瞭然,有利於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

四、評價分析

根據國小生年齡小、好勝心強的特點,充分發揮多媒體作用,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揮、說、議、練中學習;從而達到人人想學、愛學、樂學的目的。

體現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利於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的學習活動中,掌握100以內數的激發了學生主動思考,巧妙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認識比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三冊p38-39頁《角的初步認識》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在已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通過主題圖校園一角——引導學生從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再通過讓學生實際操作。如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並掌握角的基本特徵,讓學生熟練這部分內容後為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3、教學目標:

①教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感知角的大小,會畫角。

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④創造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助協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質。

4、教學重點:

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尺畫角。

5、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說出通過直觀感知角的大小與兩邊開的大小有關,而和邊的長短無關。

二、說教法學法:

角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角,教師主要以談話法和引導法為主,學生則由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可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了"讓學生經歷將實際抽象成數學模型"這一基本理念,而多媒體的運用則通過形象生動的直觀演示變靜為動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將努力達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讓全體學生樂於探索新知。

三、教學流程:

大家都知道二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是以直觀形象到邏輯思維過渡,學生是以無意、注意為主,認識水平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為了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共設計了四個環節創設情境、觀察探索、拓展延伸、小結反思。

(一)創設情境,故事匯入。

師: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上課前老師想請大家聽一個小故事。

話說小圓點拉著太陽的'鬍鬚在空中晃來晃去,好不痛快,可是手一鬆,"啪"地從空中摔下來,一下子摔到地上,有兩條射線被小圓點扯掉下來啦。

"這怎麼辦呢?"小圓點對躺在地上的兩條射線說:"不要緊,請圓規大叔來幫忙,請他把兩條射線連起來。"這時大鉛筆博士出現了,笑咪咪地指著身後的高個子,戴著一頂黑帽子的圓規說:"能是能,不過連起來不見得一條直線,那是怎麼回事呢?"小圓點問:"我們試一下不就知道了".把它們連在一起,結果呢?"哎喲"小圓點叫起來"這是什麼呀?"這上面還有一個拐角呢?聰明的小朋友們,你們猜出來了嗎?學生回答後,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認識這位新朋友。

(大部分孩子都是愛聽故事的,特別是配有動畫的故事,用故事設疑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一開始就能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地學習)

(二)觀察實踐,引討探究。

①情境展示找角課件展示請大家先來看一看《校園一角》圖,從圖中你找到了哪些角。

②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角。

③抽象圖形形成表象。

a、觀察一下分組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說出角各部分的名稱(並板書)。

b、師:角爺爺今天過生日,客人都是家庭成員,快來幫幫角爺爺,他該歡迎誰呀?

課件展示:

c、學生活動彙報交流(本環節通過找角——認角——再找角的活動,讓學生在初次找角的活動中建立角的表象,並及時安排觀察對比與發現,用小組交流的學習形式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情境,在找角的過程 中讓學生體驗到"角"就在我們身邊,培養了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生活,而幫助角爺爺則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到了角的基本特徵。)

認識比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認識》是同學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籠統的圖形概念。對於剛上二年級的小同學來說,如此籠統的圖形會讓他們感到很難理解,因此在教學中,要為同學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為日後深入的學習角的含義和系統的學習直角的知識提供必備的條件。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區域性的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能力目標:通過教學,培養同學的初步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會從實物、平面圖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標:讓同學知道周圍許多物體外表都有角,瞭解數學和日常生活的關係密切,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大膽嘗試。

3.教學重點:對角的認識。

4.教學難點: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和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5.教材編排特點:先由實物入手,讓同學指、摸、感知角的形狀,然後利用折角,找尋角的特點。第三層,利用活動角大小的變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最後是畫角。總體來說,教材採取小步子,從形象直觀到籠統運用的編排,符合同學發展的規律。

6.教具準備:計算機裝置、教學課件、自制活動角、三角板、直尺、紅領巾。

7.學具準備:自制活動角一個、三角板、直尺、不規則的紙。

二.說教法、說學法:

本節課在教學上運用嘗試教學法和動手操作法相結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發同學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以同學為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知識,探索數學規律,發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在教學中,教師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本課製成生動、新穎的多媒體課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橋樑,使同學在“寓教於樂,寓智於趣”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探索,獲取新知。

知識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識的過程更重要;嘗試結果固然重要,但解決問題的嘗試過程更重要,因此在學法指導上,注重對同學觀察、操作、歸類的思維能力培養,注重組織同學合作討論,讓他們互相啟迪,多向交流,儘可能的給同學們多一點考慮的時間,多一分活動的空間,多一次表示自身的機會,多一些嘗試勝利的喜悅。

三.教學程式設計:

(一)活動引入:同學們,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圖形,你們知道哪些圖形嗎?出示圖形,問有角嗎?誰願意上來指一指。

意圖:根據二年級同學的特點,首先從同學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溢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同時,教師運用合作的語言,創設寬鬆、民主、活撥的課堂氣氛,使同學心情愉快精神振奮,這種積極的情緒很容易開啟思維的閘門,萌發發明力。

(二)匯入課題:“角的初步認識”。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學習些什麼?

【意圖:在此讓同學談一談自身的要求,設定懸念,把同學帶入到嘗試新知的境界,讓同學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教學活動中。】

1.(準備題)出示實物大三角板,紅領巾,一本書,在這些圖形中有角嗎?誰可以上來指一指,說一說,注意引導同學正確的指角方法,並且同桌間互相指指看。

【意圖:在實踐中充沛感知角,讓同學儘量放開手腳,思維真正“展翅高飛”充沛調動同學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

(嘗試題)利用自身喜歡的圓形紙或不規則紙折角,找出哪裡是角,摸摸有什麼感覺?請找出角的特點。

【意圖:小朋友的智慧來自於指尖。小朋友們動手實踐,操作參與這一優秀教案適應了兒童好動的年齡和心理特徵,符合著兒童認識事物的規律。讓同學充沛感知角的內涵,並利用語言描述出角的特點: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從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2. 出示有爭議的嘗試題:

出示摺好角的圖形 這是角嗎?

【意圖:“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問的嘗試題可以鼓勵他們找出規律和方法,使同學在嘗試學習中感覺到知識的力量,擁有學習的快樂。】

3.嘗試練習題:判斷下列圖形是否是角?為什麼?(小組間討論)

【意圖:這一組嘗試題目既是對前面學習知識的總結,同時也是對有關角的表象知識的鞏固。嘗試教學中“同學討論”這一步,動員大家積極發言,說出他們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使同學在討論中“悟”出道理,發現獲取知識的手段和方法,從爭論中篩選資訊,區分真偽,分析對錯。既培養了同學數學的表達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積極參與的意識;既發展了同學思維,也發揮了同學間的相互作用。】

4. 解決有爭議的嘗試題:

【意圖:同學利用自身學到的知識,解決了嘗試題,同時對“什麼是角”在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5.請同學們列舉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外表有角。

【意圖:由具體到籠統,又由籠統回到具體,在這樣周而復始的過程中,同學在獲得了從感性資料向理性知識的飛躍過程。在各抒己見的發言中,知識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結:第一階段的嘗試,同學在想、做、說中進行嘗試和探索,使同學對於教學重點角的認識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嘗試:

(1) 和(2)兩個角一樣大嗎?請你想想方法。

【意圖:這是本節課的難點——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讓同學自身想方法判斷,自身嘗試一下,從而找出好方法,為同學提供了充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通過想各種方法,養成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2教師講解並歸納: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出示課件嘗試練習題,鐘面的指標間角度的大小在變化,請同學判斷角度變大還是變小了。

【意圖:加深對教學難點的理解,是引導探究,深入理解的過程。組織引導同學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學難點”讓他們在嘗試中體味勝利。在小小的成績感面前,感受學習的快樂。】

2、同學自學畫角:同學看書後,畫一個自身最喜歡的任意形狀的角。通過師生討論、糾正後,再次畫角。

【意圖:學習畫角的過程是本節課的最後一個內容,引導同學畫出任意的角,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們稚嫩的小手,畫出自身最為滿意的角。】

(四)第三次嘗試練習:

1.數數每個圖形中有幾個角:

2.動手利用小棒(2根)擺圖形,數數你擺的圖形中角的個數:

【意圖:動手實踐是培養同學創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題是一個鋪墊,第二題讓同學利用擺一擺,數一數的實踐活動,既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又在動手操作中,創新精神得到了展現。】

3.發展題:

一張正方形的紙,用剪刀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小組討論,每個人試著剪一剪:

【意圖:發展題的設計,體現了教學的全部內容,同時也增加了內容梯度,出現了階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題。使同學的發散性思維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數一數中,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同學在交流、切磋中迸發出了思維的火花。】

課堂小結:這節課開始時,你提出的問題都解決了嗎?還有其他的問題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同學答,教師總結)

四、板書設計:

① 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② 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和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③畫角:先點頂點再畫邊,

角的標誌填裡面。

【意圖:通過板書,將教學重、難點清晰的出現同學面前,整體板書設計重點突出,分散難點,有利於同學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

五、作業設計:

課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擺幾種圖形並數出每種圖形裡有幾個角。

全課設計意圖:

認識比說課稿15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比”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五單元的起始課,是本冊教材的教學重點之一。教材密切聯絡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定了多種情境圖。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已有的兩個數相比的知識得以昇華,同時也能夠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比的性質、比的應用和比例的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認識比”這部分知識內容學生缺乏已有的感知、經驗。針對知識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組織學生圍繞“比”的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較、總結的教學方法,實現學生有效學習。

二、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教材特點及學情分析,結合數學教學“知識與技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時目標確定如下:

(1)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過程,理解比的意義。

(2)能正確讀寫比,會求比值,理解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

(3)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利用比的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

其中,理解掌握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絡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活動過程與安排

教學伊時,以落實第1個目標,教材中學生非常熟悉的實物圖為例,引出比的概念。在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後,我引導學生認識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關係還可以用“比”的形式,在講練結合中,引導學生學習比的讀寫;並通過自學,讓學生認識比的各部分的名稱。“試一試”的教學先讓學生說一說四個“比”的具體意義;通過交流,讓學生說出把每種溶液裡洗潔液看作1份時水的份數。引導學生討論每種溶液裡洗潔液與水體積之間關係的其他表示方法,從而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絡,加深對比的意義的認識。

接著利用教材裡生活中行程問題為例,引導學生填表後說明還可以用比的方法表示路程與時間的關係。啟發學生觀察分析已認識的比進而組織學生討論:“兩個數的比又表示什麼?”這一問題,使學生認識上面的例子都是通過比來表示兩個數相除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對比的認識,從而正確描述比的意義及比值的概念,促使學生把比的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

例2後面“試一試”與“練一練”的第3題整合在一起,學生完成填空後,組織學生討論:比的前項、後項和比值分別相當於除法和分數的什麼?並通過自學“試一試”後面一段話發現兩個數的比也可以寫成不同形式,但仍讀作比,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最後討論“比的後項可以是0嗎”這一問題時穿插數學中的比與體育比賽中引用比寫法的區別。使學生對比的認識更加透徹。在上述過程中,用討論與交流的方式對比與除法和分數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對比,加強了知識間的聯絡。

鞏固練習我安排了兩個環節,第一環節完成練一練1、2題,練習十三1-4題,目的在於瞭解學生的掌握程度;第二環節對本課新知進行了相應拓展。首先讓學生從身邊找比,課件呈現人體中有趣的比及一組圖片,國旗、國畫、建築圖。結合“黃金比”使學生認識到按照每種規格做的國旗,長和寬的比都是3:2,這樣看起來是最美麗的,梅花圖、建築圖的呈現,讓學生感受黃金比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中“比”的魅力,同時也使健康、愛國等教育在數學中得到有效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