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模板彙總十篇

說課稿1.61W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說課稿模板彙總十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長相思》是新課標國小語文教材第九冊中的第五課《古詩詞三首》,其中《長相思》是第三首,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寫得一首詞,這首詞主要描寫的是戍邊打仗的南方將士,在北方的風聲裡因思念家鄉,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的情景。本單元的教學主題是“熱愛家鄉”,選編這組課文的目的就是一是讓學生能過讀書體會作者對家鄉的思戀摯愛的思想感情,;二是能過對比閱讀,使學生領悟到,思鄉的情是一樣的,思鄉的方式、寄託的物件卻是因人而異的,引發鄉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從而體會到作者的感情是通過一些景物和事情表達出來的。三是通讀書,引導品味語言,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本單元教學,要引導學生充分讀書,用心體會,積累書中美好的的語言,感受人物的美好情感。

二、說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長相思》,背誦《長相思》。

2.通過藉助註釋、插圖,查閱資料,感知詩詞大意。

3.能過朗讀、感悟、想象,體會作者所要表達思鄉之情,並想想作者的感情是能過哪些些景物或事物表達出來的。由於它的體裁特點,所以我將

三、說重難點

品味詩情,體會作者的思鄉懷鄉之情。

四、說理念

1.構建課內外閱讀體系。新“課標”明確規定了各學段的課外閱讀總量,凸顯了課外閱讀的重要作用。本節課我採用了“鋪墊”與“延伸”這兩種方式,構建了課內外銜接的教學機構。開課時用本課的前兩首詩引出鄉愁,而且兩首詩是用兩種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的鄉愁,從而引出納蘭性德的《長相思》,進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由課內知識的積澱走進文字。在拓展,解詞心部分,我引用《菩薩蠻》中“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來讀透詞心。

2.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它們相得益彰,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著永久的活力與生機。鑑於這樣的認識,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從教師與學生共同運用教材的角度出發,創設積極有效的教學情境。課堂上,按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方法由開始的初讀正音到有節奏地讀及帶著詞的味道讀、入情入境的'讀再到最後的背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在讀中走進作者內心,去體會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對親人的牽掛。既突出了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又實現了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統一生成,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3.教師做好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合作者,努力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如在讀詞,懂詞意部分,讓學生藉助註釋插圖,同桌互助來理解詞的大概意思,既教給了他們該如何學,又讓他們有自主、合作的意識。

五、說設計思路

1.還詞的“完整性”。教學這節課,我沒有按照傳統教學方法進行背景敘述,也沒有過多地進行語言上的肢解分析,哪個詞哪句話是什麼意思,而是把重點放在了悟詩情、解詞心部分,從開始的兩首詩不同的鄉愁導課到最後的《菩薩蠻》,我追求的是一種意境,一種詞的意境,一種邊關將士濃濃的思鄉的意境,我覺得這正是這首詞的終極意義,也是古詩詞教學的終極意義。

2.把握一條情感脈絡。《長相思》這首詞,通過描寫征途的艱難,在一個風雪之夜勾起作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所以在教學時,我緊扣這一感情脈絡,設定相應問題,如你的腦海裡留下了什麼印象和感覺?是什麼使作者如此的長相思?作者的心在哪裡?納蘭性德的故園是怎樣的一副情景等問題貫穿全課,讓課堂始終是環節在變,方法在變,唯有這一情感脈絡不變,整堂課都處於濃濃的鄉愁之中。

3.落實一個訓練點。按照國家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的說法:“詩活在誦讀的當下,誦讀保護了詩的存在,詩即誦讀”。所以,在這節課上,我以讀為主,有十幾次要求學生誦讀詩歌,但是,每次的誦讀,學生所帶得任務不同,要求不同,所獲得的情感不同,意境也不相同,每一次的誦讀,都向詩的本體意義更進了一步。如開始的自由讀,要求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也就是課中講到的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再到後邊的帶著詞味讀,帶著身和心分離的感覺讀、帶著想象讀等以及自由讀、默讀、指名讀、齊讀、男女生對讀、引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從而發揚了學生的主體精神,將闡釋的自由還給了學生,把想象留給了學生,這種想象,使誦讀者完成了對作品“空白”的填充,也從而完成了詩歌作品的意義。

4.培養兩種學習習慣。培養“誦讀、想象”和“主動蒐集資料”的學習習慣。這兩種習慣,既是學習的習慣又是學習的方法,它時刻體現在教學中。如在誦讀中想象身在征途的情景及故園的情景,而在學生對作者的簡介及作業的佈置內容都是對學生主動蒐集資料的習慣體現。

說課稿 篇2

一、課題: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藝術

二、教學分析:

學生分析:自古以來中國人對玉就有獨特的情感,並在長期使用中賦予其特殊的意義,因此,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是比較喜歡的;但由於玉器是珍貴工藝品,學生平時又不易直接接觸到,所以鑑賞時又存在難度。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興趣展開教學,並儘可能地藉助圖片或視訊資料滿足學生的視覺需求,加深其對玉器的認識。

教材分析:本課從玉的起源說起,有側重地介紹了玉器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殊地位、意義以及其特別的製作工藝、人們在長期使用和鑑賞其過程中形成的不同審美傾向等。玉器最繁榮的時期離現代很遙遠,加大了學生學習、理解其特殊意義的難度,因此,教師課前要仔細備課,認真蒐集材料,尤其是蒐集一些內容準確又生動的視訊資料,幫助學生了解相關歷史,瞭解玉石文化。

三、教學目標:

1.認識目標:瞭解人類審美意識的萌生與發展,瞭解玉器的豐富內涵和對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並由此對工藝美術獲得初步的瞭解。

2.技能目標:初步掌握我國古代玉石藝術的特點,能夠對自己身邊的玉器及相關工藝品進行一定的欣賞、交流、評論。

3.情感目標:感受我國古代玉石文化,感受玉石精品所體現的中華智慧與創造才能、所承載的偉大民族精神。

四、教學重點:

瞭解古代玉器的特殊地位、特殊意義。

五、教學難點:

結合一定的課外資料,瞭解我國古代玉石文化。

教學設計思路:

引用“完璧歸趙”的故事匯入本課。以時間為線索,引導學生了解玉的起源、種類、製作工藝;不同時期的用途、地位、意義,以及在發展過程中,人們對玉的欣賞形成的不同審美傾向等。藉助相關資料,使學生在欣賞中理解我國古代的玉石文化,生髮民族精神與自豪感。

六、教學準備:

教師蒐集相關圖片資料、視訊資料。

七、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略)

(二)匯入:“完璧歸趙”的故事(觀看視訊)

(三)講授新課:

1.玉的起源;對玉的審美認識;玉的種類

舊石器時代的先民們在製作石器的過程中,發現有些石材質地堅韌,具有美麗的色彩與光澤,讓人看了感到愉悅,便將其珍重地區別開來。

將玉從石頭中區分開來,是人類審美認識上的一個重要的發展。

對形體、質感、色彩、對稱、秩序感等造型規律的認識與掌握。

分類:①硬玉、軟玉、碧玉、蛇紋玉、水晶、玉髓等。②工具、裝飾品、祭器、陳設等。(藉助圖片幫助學生了解)

2.玉的特殊地位、意義;玉的特殊製作工藝;對玉的審美

①原始社會後期和夏商周時代:玉器被賦予特殊的社會意義,成為貴族社會地位與財富的.象徵,對玉的審美被比附於社會道德規範。

最早主要做神器:璧、琮、璜、虎、圭、璋

分別代表什麼?(觀看視訊)

瞭解書中作品:《玉璧》、《玉龍》、《獸面紋玉琮》

商代俏色工藝:《俏色玉鱉》

②兩漢以後,對玉的審美有了很大變化,人們看重玉作為財富的意義,視它為可以養生、殮葬屍體防腐之物。漢代以後,人們更看重玉的珍寶性:玉在人們心目中一直受到珍視,總是把它和最寶貴、最美的人和事物聯絡在一起。

“錦衣玉食”、“如花似玉”、“金玉良緣”……(觀看視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的一個方案)

3.玉器的製作在漫長髮展過程中,體現出兩種不同的審美追求:

①追求玲瓏剔透的華麗之美

②突出玉的天然材質,追求至大至高的樸素之美

“大圭不琢”

瀏覽書中兩件現代作品,體會其製作工藝、時代意義上的新突破。

(四)課堂小結: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玉有獨特的情感,在長期的使用、製作過程中,又賦予玉獨特的人文價值,玉的審美對中國文化、社會習俗有深遠的影響。

(五)課後作業與拓展:

日常語彙中有哪些與玉有關係,它體現了什麼樣的審美觀念?

調查社會上流行的玉石類工藝美術作品,從審美意義上分析,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敗的,原因何在?

推薦參考書目:

趙永魁、孫鳳民編著,《玉器鑑賞與評估》,地質出版社,20xx年第2版。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要剖析的是《雜技表演》一課,整個剖析分三部分來完成。

一、剖析教材

《雜技表演》是浙教版第六冊第七課的內容,屬於造型表現領域。所謂造型表現領域即是讓孩子們通過看看、做做、畫畫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雜技藝術的悠久歷史,感受雜技特有的藝術魅力,並能用泥塑的方式去表現雜技的動作形態。由於教學物件是三年級的孩子,已積累了一定的泥塑經驗,鑑於此,我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初步瞭解中國雜技藝術,通過欣賞中外雜技,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練習與創作,提高學生對立體造型的審美認識和泥塑語言的應用能力。

技能目標:能用橡皮泥塑造一個正在表演雜技的人。

情感目標:能通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對中國雜技藝術的熱愛,增強對泥塑的喜愛。

明確了教學目標,那麼教學重難點也顯而易見了:重點:瞭解雜技藝術,能抓住人物在運動中特有的姿態。

難點:對泥塑形態特徵的表達和造型變化,能抓住運動時某一特有的褚錦姿勢來塑造形象。

二、剖析教法和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加上新課標新課程設計要體現人文關懷,側重學生的體驗過程,在教學中我始終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通過遊戲匯入,創設愉快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在評價中激勵學生去點評他人的作品,培養學生進一步的創作想象。

三、剖析我的課堂本課的設計

我是從學生的層面上去思考的,分六個環節。

第一環節:遊戲表演匯入第一環節這一環節我用遊戲表演匯入是因為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三年級的孩子還屬於低年齡階段,做遊戲能最大的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表演頂碗走板凳遊戲中讓孩子去觀察、去思考,從而進入本課的第二個環節,也就是教學重點。

第二環節:花樣把握重點第二環節為了讓孩子們掌握重點,我設計了三種教學方式:1、說,先讓孩子們欣賞雜技圖片,說說各是麼雜技運動,從哪些動作上發現的。

2、3、猜,請幾個孩子表演一個雜技動作,讓大家猜一猜。

做,把老師事先分發給他們的沒有動態的泥人,動一動、改一改、變成一個在耍雜技的泥人。

這一環節學生充分佔據了主體地位,學起來也非常帶勁。重點接受了,接著就是突破難點了。

第三環節:突破拓展第三環節在這一環節讓孩子們嘗試用橡皮泥自由創作一個簡單的雜技泥人,並向大家介紹。大家互相交流學習。

在小試牛刀之後孩子們都變得躍躍欲試了,那麼就趕快進入第四個環節,一起大膽創作吧!第四環節:激勵創作,無限想象。

第四環節首先播放雜技表演的民間音樂,伴隨著音樂聲孩子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一起完成一件表現雜技表演的泥塑組合作品。

讓學生的想象自由滋長,很多時候,精彩的意外就是這樣出現了!第五環節:展示評價第五環節評價中我主要設定這樣幾個問題:猜猜他們表現了什麼雜技運動?你覺得怎麼樣?有什麼地方還可以更好去表現?激勵孩子去點評他人的作品,目的是讓孩子在點評前仔細觀察他人的作品,點評時發現別人的優缺點,點評後能再一次地進行創作想象。

第六環節:課外拓展在最後,我給孩子們欣賞了雜技表演的片段,再一次增強他們對雜技藝術的熱愛,告訴孩子們雜技的中心精神就是排除困難,樂觀向上。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積極面對每件事,樂觀面對每一天!我今天的剖析就到這裡,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還請評委老師們批評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4

設計理念

教學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學生在每一節課中呈現出的認知水平、情感態度、經驗感受等並不相同,而閱讀教學又因為充滿了人文色彩,學生在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時又能接受人文精神的薰陶,他們必定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讓語文課堂真實而又雋永 ——《掌聲》說課稿。我們學習語文就是要從語文的特點出發。語文學科的特點是什麼?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換一句話說,就是從文字出發,這就包括對字詞句篇的揣摩和體悟,去感知文字中所蘊藏的人文精神。所以語文學習既有一個學習語言文字基礎的問題,也有一個打好人文底子的問題,這二者是統一的,是血肉相連的。語文的學習是母語的學習,它的根本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去感知祖國語言文字的豐富和美麗!怎樣感知,當然是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感知,除此以外,難道還有什麼其他的途徑嗎?語言感知具體表現在閱讀過程之中,而且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過程,是不斷在預設中生成的過程,不需要任何矯飾與做作,必須是真實的。語文課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人文情懷的留念,更應該是語言魅力的回味,又是雋永的。理想的閱讀教學應該是在對話中精神與語言的整體共提,並能讓學生久久回味。

教材簡說

課文寫的是殘疾小女孩英子內心很自卑,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不得不面對全班同學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學們給了她鼓勵的掌聲。掌聲從此改變了英子的生活態度,她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著面對生活。”課文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之間的鼓勵和關愛。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後的變化。難點是通過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

設計思路

中年段的閱讀教學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要把低年級的詞句教學予以鞏固和運用,還要在閱讀教學中滲透進段、篇的教學,讓學生對佈局謀篇有初步的認識,教育論文《讓語文課堂真實而又雋永 ——《掌聲》說課稿》。在操作模式的四個環節中,以讀為主線:粗讀感知課文內容;細讀感悟文字情感;再讀拓展文字外延。讓學生在個性飛揚的讀書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的切切關愛之情,感悟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真諦,從而深深地陶醉於語言文字藝術的魅力,並激發學生熱愛我們的母語,努力學好母語的興趣與願望。

教學設計

一、匯入課文

我用設定情境的方法匯入課題。由於老師初來乍到,並不熟悉同學,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和學生溝通、交流,縮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樣既營造了和諧的師生氛圍,又自然地引出課題,並在不知不覺中把第一個問題拋給了學生。

二、閱讀過程

1、初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把初讀課文的目標變換一種方式呈現給學生,也就是在匯入結束時留下的問題。學生圍繞著情境中的問題來讀書,就會更有興趣,更積極主動。

2、細讀感悟,感受文章真情。閱讀教學忌諱對文字語言過多的分析,支離破碎的講解,而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感受。在這個環節中,仍然把學生放置到情境之中,與人物同歡笑、共悲慼。

首先抓住文字中的關鍵句子、詞語採用多種方法感悟、體驗、拓展。語文教學主要憑藉課文語言文字教學去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要充分發揮教材潛在的可以促使學生智力發展的因素,應該在詞句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的能力,而不是脫離課文語言學習專門去進行思維訓練,發展學生智力。

(1)、她很文靜,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抓住“文靜、默默、一角”感悟。)

(2)、輪到英子的時候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英子立刻把頭低了下去。(感悟“立刻、低”)

(3)、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在全班同學的注視下,她終於一搖一晃地走上了講臺。(“猶豫、慢吞吞、紅紅的”體會英子的內心活動)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文是新課程標準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1課。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通過一詳一略的兩件具體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對人物語言的細節描寫,敘述了兩度當選為美國總統的林肯,雖然出身貧寒,但面對態度傲慢,自恃上流社會的所謂“優越的人”的嘲諷,憑自己的智慧與寬容,捍衛了尊嚴,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愛戴。

全文共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當林肯成為美國總統時,那些上流社會的人,都有點尷尬,想要羞辱林肯。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寫林肯面對參議員的嘲笑,以他出類拔萃的才華,贏得了大家的尊重。第六自然段寫林肯堅定地反對國家分裂,領導人民維護了國家統一。

在這一課中,作者寫得最多的是人物的語言。要想品讀林肯,那麼就勢必抓住這幾處對人物語言的刻畫。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文字去感悟人物形象

二、說教法

1、緊扣題目

以文章的題目《鞋匠的兒子》為著眼點,感悟林肯的.人格魅力。林肯是一個鞋匠的兒子,而參議員又是以此來羞辱林肯,但林肯也是對“鞋匠的兒子”這一話題展開他精彩的演講,使得“鞋匠的兒子”這一名詞賦予了更深層的含義即“平等”這一概念。

2、抓住主線

課文是一片寫人的文章,在刻畫人物形象時,通常的寫作手法是對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進行細緻描寫。而本課主要抓住人物的語言描寫來突現人物的精神風貌,人格魅力。

在教學中牢牢抓住林肯的演講辭進行研讀感悟是重點,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層的內涵是關鍵,看似平淡普通的語句,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只是那樸實的話語,只有從中讀出人物的內心,才能讀出人物的神來,真正讀出人物的魅力所在。

因此在教授時,層層推進,讓學生抓住林肯的語言,逐句進行探討。比如:三個“永遠”,多次提及父親與修鞋等。讓學生對林肯有了實質性的瞭解,體會他深深地愛著父親,深深地愛著人民,深深地愛著國家,不僅是鞋匠的兒子,還是美國人民的兒子,把林肯的平民思想與人格魅力完美統一起來。

3、藉助輔線

刻畫人物上,有時從側面也能烘托處人物的形象。本課,參議員對林肯的態度發生戲劇性變化的線索“尷尬——羞辱——大笑——靜默——讚歎”也是文章的重點。

在教授時,首先質疑:林肯究竟發表了怎樣的演說,使得他們的態度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其次,通過參議員們逐步的態度變化的過程,使林肯這一人物形象逐漸豐滿。

三、說學法

1、以讀促情

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學會閱讀和發展語言,那最佳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讀,熟讀。反覆讀,也就是說,課文“典範”是憑藉,閱讀實踐是根本,以課文為憑藉,以讀書活動為根本的外部語文資訊的加工內化過程。教師要不斷創造機會,採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充分讀書,讀而不厭,讀中理解。通過反覆朗讀,每次讀都有新的體會,從而感受文章內在的思想。

2、以思為重

純粹的以讀為讀不是重點,在朗讀中應加入自己的思想。只有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對課文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學習課文時,學生應積極進行思考。比如:林肯三次語言中,都提到自己的父親,並表示自己不如父親。三次所說的是否都是一個意思,那這樣又何必多次說明呢;他為什麼不以鞋匠的兒子為恥呢?等問題。都是把握文章的重要問題,只有通過思考,才能真正意義上去理解林肯這一人物形象。

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大自然的語言》。

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

一、說教材

《大自然的語言》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上第四單元第16課,這篇課文,這是一篇科學性事理說明文,作者用富有邏輯的思維和簡練的文筆為我們講解了“物候學”的相關知識。通過此篇的學習,同學們除了可以對“物候學”有相關了解外,還會可瞭解到事理說明文各方面與說明物件的內在聯絡。因此,在此篇學習中,邏輯框架的學習就顯得尤其重要。

二、說學情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八年級的學生對於語文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但邏輯思維還處於形成階段,本文篇幅不長而且語言簡練且富有邏輯性,正好可在不太難的文字的基礎上重點學習邏輯框架。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著重採用列表的方法進行文字分析,列表是幫助學生分類資訊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一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生可用自己的話簡述出何為“大自然的語言”,以及物候學的定義、影響因素及意義。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速讀文章瞭解文章的邏輯框架,並且可通過文章框架下的.細節深入地瞭解文章內容,並通過小組討論及聯想,將曾經學過或課外讀過的詩詞等篇章與本文聯絡起來。用這種方法回憶舊知識,使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具體,更立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通過學習本文,可提高對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經驗的認識,同時也認識到藝術從來都是脫離不了生活實踐的。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難點是:

學生可結合註釋簡單敘述文章大意,並可簡述“物候學”的定義,影響因素及意義。

五、說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列表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聯想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首先,我會用多媒體出示竺可楨的照片,介紹他的身份是我國著名氣象學家、地理學家,並告訴同學們,這就是本文的作者。

然後,我會出示第二張圖片,即竺可楨的自然日記,如下:

為了讓學生了解潑水節的民俗特點。我運用電教媒體,播放傣族潑水節的視訊,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潑水節,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能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濃厚興趣,為學習新知識起到鋪墊作用。

3、合理藉助電教媒體,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藝術課堂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使用歡快的音樂、豐富多彩的影象,生動形象的動畫來傳遞知識素材,具有其他教學手段所不可比擬的獨特魅力,能有效地引發學生愉快主動地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歡樂的潑水節》的教學當中,我通過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創設故事情境,使孩子們對少數民族充滿了幻想與嚮往。通過觀看傣族舞的圖片和教師的示範,讓學生了解傣族舞的基本特徵,為即興創編舞蹈奠定基礎。

4、運用電教媒體,昇華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強化新知。

在課堂的最後,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通過小組競賽的方式,將孔雀羽毛獎勵給學生,然後:“請同學們將自己得到的羽毛給孔雀貼起來,看看,你們的小巧手能把孔雀裝扮美麗嗎?”在音樂《金孔雀》的旋律中,學生打扮孔雀。師:“瞧瞧你們打扮出來的孔雀多美呀,那咱們把今天學的《金孔雀》也送給它好嗎?最後學生在載歌載舞的環境中結束本課的教學。

三、教學效果及反思

通過以上的教學設計,有機合理運用電教媒體,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充滿藝術氛圍的課堂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很自然地、輕鬆地走進課堂去了解潑水節以及傣族人民的地域、風俗、和服飾。而且,教學中通過音樂與視訊的有效介入,讓學生聽著音樂看著畫面,同時也感受了所學歌曲的節奏,透過畫面感知了舞蹈動作的特點與要領,這樣很好的讓學生在生動的活動中、觀察中有效的實現了藝術知識與能力的構建,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因此整節課學生歡樂輕鬆地學唱兒童歌曲、學跳傣族舞蹈的基本舞步和動作,感受傣族人民在歡慶潑水節中歡快、喜悅的情緒。另外,教學中,反覆運用多媒體課件中的音樂,引導學生即興創編舞蹈、表演舞蹈,有效的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對我國民族文化的喜愛與讚賞,同時潛移默化地愛到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感染薰陶。總之,整個多媒體的學習有效地引發了學生愉快主動地學習,取得了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現代化的電教媒體以其形象、直觀的優勢吸引著學生,特別在藝術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在展示藝術意境,表現藝術內涵等方面,具有形象、快捷、模擬逼真、超時空等的優點,它能引導學生在有聲、有色、有像的展示下,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優化了藝術課堂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達到了藝術教育寓教於樂的審美教育的目的。作為藝術教師,我同時更希望:現代教育技術與藝術課程的整合發展能成為我們的教育浪潮中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本課是部編版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外國名著。根據新課程標準,教學過程中最關鍵的是要體現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即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與文字進行充分接觸,充分突出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平等對話,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制定教學目標應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著眼於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特點。因為課文是原著的縮寫和片段,所以要對《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進行充分的閱讀。正確把握思想內容,從而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利用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

2、默讀梗概,能用小標題梳理出魯濱遜流落荒島後的事情。

3、默讀節選片段,瞭解主要內容,體會人物心態變化,感知人物形象。

聯絡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煩惱,學會從正反兩面來分析問題,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並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學習重難點:

1、默讀梗概,能用小標題梳理出魯濱遜流落荒島後的事情。

2、默讀節選片段,瞭解主要內容,體會人物心態變化,感知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2課時

三、說教法

首先,我將力圖貫徹“教學思想的開放性,教學內容的系統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的原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讓學生質疑、討論、品味文中主人公不尋常的經歷,幫助學生創設一種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能大膽地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我將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進行組織、引導、點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根據教材內容和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合理的進行多種教法的優化組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法、討論法、以讀代講法,做到扶與放結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一種愉悅民主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成為教學的著眼點和落腳點,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要提倡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老師的指導,圍繞重點開展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四、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皮亞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兒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意象活動教育就不能成功。

1、整體感知,初步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學生先自讀課文。自學完以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樣,學生就會從整體上知道這篇課文講的是什麼內容。

2、充分自學。人的大腦接受資訊,有意注意總比無意注意有效得多。本課內容淺顯易懂,可以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學,經過自學,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大概瞭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領,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進入探討階段就會全身心投入。一方面可以從容、有條不紊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另一方面略有所悟的急需得以印證和深化,不得要領的急需理清頭緒,困惑不解的急需弄個明白,自然都格外注意,毫不懈怠。這樣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留下了深刻印象,還強化了自主意識。

3、自學研討。學生自學後質疑讓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自己見解,聽取別人的意見,思索別人的看法,反駁錯誤的觀點。這一過程在教學時還注重不同層次的學生,一般先由基礎較差一些的學生解決課文中的共性問題,並積極引導尖子生對個性問題進行探討,以求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這一參與過程既使學生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聽說能力、判斷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五、說學情

學生已經有五年多的學習經歷,思維比較活躍,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本課內容學生很感興趣,很容易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這學期教材的重點是《注意收集有關的材料》和《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前一單元的學習學生已初步把握其方法。因此,對本課的教學,可以滲透,從而把握學生把學習例話的收穫運用於讀寫實踐。而文中魯濱遜在荒島戰勝種種困難的經歷及積極的人生態度,既是學生理解學習上的重點、難點,也是激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所以在反覆朗讀課文之後,可以從“悟”字出發,著眼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六、說過程

1、設疑談話、匯出新課。

出示課文插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人物,說說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今天,我們就和作家笛福一起,走進荒島,去認識一下這位獨自置身荒島生活28年的魯濱遜。設定懸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學生快速引入課文情境。

2、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1)大聲流利地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自學生字新詞。(3)讀梗概,理清思路,梳理出魯濱遜流落荒島後發生的事情。

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然後用合適的方法來解決生字詞。

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相機指導。師生一起解決本課字詞。

3、再讀感知,理清脈絡

課文是需請同學默讀課文,讀通句子,讀完請同學來描述一下文章中魯濱遜的經歷。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及人物整體把握,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快速默讀梗概部分,瞭解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內容,並練習說說這部小說的大概內容交流這部小說的大意。結合學生概括,相機引導學生說簡潔,說完整。可以這樣引導:(1)從“梗概”中,我們看出小說的`重點部分。(2)默讀“梗概”,把魯濱遜所遇到的困難及解決的辦法做上記號。(3)嘗試著把重點部分展開來,再講一講小說的大意。全班交流這部小說的大意。

再次默讀梗概,概括一下魯濱遜在荒島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難。(1)住──用木頭和船帆搭了一個簡易的帳蓬。(2)吃──打獵、捕魚,畜養山羊,種糧食。(3)安全-防禦。(4)孤獨-救助“星期五”。

引導學生嘗試用小標題梳理出魯濱遜流落荒島後的事情,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後的收穫,教師巡視指導。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彙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教師總結:流落荒島—搭蓋住所--馴養野羊--播種糧食--救星期五--奪船回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基於這理念,本設計力求為學生創設個性化的閱讀空間,體現在閱讀實踐中自讀、自疑、自悟、互評、合作、探索的學習過程。

這樣設計實施了開放式教學,注重的是學生對文字的個性化理解與感悟,他們的自主精神和創造才能得到發展,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更受到了人文精神的薰陶。

第二課時

4.拓展思維,深化主題。

老師講故事:沒有開啟冷凍功能的冷藏車凍死工人的故事。

對比質疑:同樣是身處險境,為什麼魯濱遜能活下來?而工人卻在一夜間丟了性命?丟擲中心議題:“是什麼讓魯濱遜活了下來?”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思考討論。

小結:

閱讀教學重要的不是讓學生獲得一個閱讀的結果,而是經歷一次閱讀的過程。通過課外故事的引入,在兩則故事結果的懸殊對比中丟擲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讓魯濱遜在孤島上活了下來?”這個問題問域寬,答距長,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很有思維訓練的價值。學生開始認真解讀文字,自己思考得出結論。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對魯濱遜的認識是自己發現的,是通過自己的閱讀、思考得出的結果。閱讀的過程是一個探究的學習過程,充滿了學習發現的無窮樂趣。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發現、自己的體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獨立解讀文字,學會讀書,學會思考,並自己獲得真理。課堂上真正呈現了學情,展示出學生的學習過程。

5.總結談話,深化主題。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一)專題要求:

《鳥啼》是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必修二“珍愛生命”專題“生命之歌”板塊中的一篇文章。本專題重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學生通過本專題的學習,激發熱愛生活的感情,培養珍愛生命的意識,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對生命價值作深層思考,啟示學生珍愛生命。

(二)文章特點:

《鳥啼》是英國詩人、散文家、小說家勞倫斯的一篇散文。該文寫於1919年,那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不到一年,在那場戰爭裡,十幾億人被捲入,幾千萬人喪失生命。整個歐洲一片廢墟,滿目瘡痍,戰爭給歐洲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肉體和心靈創傷,戰爭的陰影在歐洲人民的心中始終揮之不去。面向人類如此慘烈的死亡、歐洲人民對戰爭的心理陰影,勞倫斯通過描寫嚴冬消逝、春天來臨之際鳥兒的啼鳴,表達了作者對生與死的思考和對生命神奇的由衷讚美。鳥兒囀鳴的目的指向是生命的慾望:創造新生而不是沉湎於死亡,鳥啼這一動物的本能行為由此獲得了意義上的昇華。啟示我們學會珍愛生命。

勞倫斯在本文運用擬人、象徵等手法,將鳥人格化,把自然當人看待,展示了自己對死亡與再生獨特的思考: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們是為著生的,或者是為著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質上不可兼得;同時,他充分肯定了生命的價值,春天必然來臨,誰也無法阻止生命的衝動,無法阻止我們對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和追求。不難想象,讀這樣的文章,淺層表象的內容可以理解,但對文字裡透悟出的對“鳥啼”的象徵意義、作者的生死觀學生很難理解、體味並認同。基於上述,本課教學將從兩個層面上展開。其一,文字層面,通過誦讀,瞭解本文描寫、抒情、議論的內容;其二,思想層面,抓住文中抒情議論的語句瞭解“鳥啼”的象徵意義,理解作者的生死觀,並在理解的基礎上,聯絡實際引發學生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提高學生對生命意義的認識。

二、說學情:

本文的教學物件是高一的學生,通過本專題的其他三篇文章的學習,他們對“珍愛生命”這一主題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思考。但學生平時閱讀比較多的是敘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對哲理性散文了解甚少,更缺乏鑑賞這類散文的能力。面對這樣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他們理解上還有一定難度,對“珍愛生命”內涵的認識有很大的侷限性。

三、說教法、學法:

現代教學論的核心是確立教師教學中的主導地位的同時,還要認定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由此引發出“教與學是雙邊活動”、“提倡教學民主”等主張,從而要求全面培養學生的個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創新精神。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認知規律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生對知識初步獲得整體印象後,會有意識地進入知識的探究情境之中,從而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質疑、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探究、合作、自主的閱讀、鑑賞並體悟散文的能力。

1.朗讀感受

本文是散文中的名篇,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

2.質疑探究

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學生朗讀後肯定有許多疑惑,在課堂中讓學生大膽提問,學生提出的問題就是課堂上要重點探討的問題,教師要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組織教學。

3.設疑討論

對於本文,其重點在於感悟賞析文中議論、抒情的語句,理解作者的生死觀,從而引發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提高對生命意義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應該貫穿始終。

四、說教學程式:

(一)學習目標:

1.通過誦讀,瞭解本文描寫、抒情、議論的內容;

2.通過文字研習,知道“鳥啼”的象徵意義,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3.通過討論探究,引發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提高對生命意義的認識。

(二)重點:體悟、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難點:通過對本文的閱讀,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意識。

研究點: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三)準備: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包括作家作品、生字生詞、熟讀課文、質疑),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實施:

一、匯入:

史鐵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他絕望得曾想要放棄一切,是地壇接納了他,他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與地壇的交流中,領悟了生與死,感人至深。今天,勞倫斯又帶著一篇生命的讚歌來到了我們面前,這就是鳥啼。(板書課題)

二、新授

(一)整體把握:

1.那麼就讓我們來讀一讀這篇散文,從中領略那生命的激情。(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快速朗讀課文)

2.學生質疑:

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同學們讀完後有不懂的地方請儘管提出來。(學生自由提問)

3.出示學習目標:

剛才同學們提的問題,其實就是我們這節課要探討的問題,請大家閱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這是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和對本文的理解而預設的學習目標)

(1)通過誦讀,瞭解本文描寫、抒情、議論的內容;

(2)通過文字研習,知道“鳥啼”的象徵意義,理解作者的生死觀;

(3)通過討論探究,引發對生命價值的思考,提高對生命意義的認識。

4.本文的題目是“鳥啼”,那本文通過鳥啼主要揭示了什麼哲理呢?大家能不能找出全文的文眼呢?

明確:15段的“向死而生”。

(二)文字研習:

1.“向死而生”的含義是:明白了生與死的關係,因而能勇敢地面對死亡,積極的生活。作者在本文要展示自己的生死觀。生與死本是極其抽象的概念,但為什麼本文讀來卻並未有這樣的感覺?作者又為什麼用“鳥啼”作題目呢?

明確:因為勞倫斯巧妙地將小鳥擬人化,並將鳥啼作為切入點,向我們展示了死的哀痛、生的萌動。

鳥啼,歷來我們就不陌生,中國傳統詩詞中更是信手拈來。但勞倫斯筆下的鳥啼更多了一分震撼。請大家聽課文1—5段的示範朗讀,看看勞倫斯筆下的鳥啼有何特點。(友情提示:注意描寫鳥兒啼叫的形容詞)

鴿子開始不間斷地緩慢而笨拙地發出咕咕的叫聲,這聲音顯得有些吃力,彷彿還沒有從嚴冬的打擊下緩過氣來。

從夜色中浮起的隱約而清越的聲音。那小小的清越之聲已經在柔弱的空氣中呼喚春天了。它們的啼鳴,雖然含糊,若斷若續,卻把明快而萌發的聲音拋向蒼穹。

田地間響起斑鳩的叫聲。每一個夜晚以及每一個清晨,都會閃現出鳥兒的啼鳴。

它活潑,像泉水,從那裡,春天慢慢滴落又噴湧而出,新生活在鳥兒們喉中凝成悅耳的聲音。小結:由劃線短語我們可以看出,鳥啼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有活力。

思考:鳥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啼叫的?

文章第一段描繪了這樣一副圖景:由於寒冬,遍地鳥屍。面對慘烈的死亡,鳥兒們何去何從呢?它們沒有選擇永久的沉寂,反而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勇敢的啼叫,那是新生命的象徵,那不是簡簡單單的生,而是向死而生!

介紹背景:其實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也面對著慘烈的死亡,本文寫於1919年,那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不到一年。在那場戰爭裡,十幾億人被捲入,幾千萬人喪失生命。整個歐洲一片廢墟滿目蒼夷,戰爭給歐洲人民帶來了巨大的肉體和心靈創傷,戰爭的陰影在歐洲人民的心中始終揮之不去。面向人類如此慘烈的`死亡,面對歐洲人民對戰爭的心理陰影,作者希望人類能和鳥兒一樣向死而生!

2.鳥啼給予了作者怎樣的啟示?

面對著向死而生的鳥兒,作者得到了啟發,於是文章的後半部分充滿了議論與抒情。請大家跳讀文章6—15段,找找你最喜歡或你最受感動的一些抒情議論句,讀一讀,悟一悟。(友情

提示:注意那些能體現向死而生的語句)

教師預設了以下五個句子:

不必再注視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鳥屍,也無須再回憶嚴寒中沉悶的響雷,以及重壓在我們身上的酷冷。冬天走開了,不管怎樣,我們的心會放出歌聲。

——破碎的鳥屍、沉悶的響雷、身上的酷冷,那便是沉重的悲哀的死亡,我們面向死亡,絕對不能沉湎於其中。

春天不能抑制,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鳥兒悄然,不能阻止大野鴿的沸騰,不能滯留美好世界中豐饒的創造,它們不可阻擋地振作自己,來到我們身邊。

——世界不能選擇,復甦與更生也無可選擇,生命的力量是不可阻擋的。

我們知道過去的是冬天,漫長、可怖。我們知道大地被窒息、被殘害。我們知道生命的肉體被撕裂,零落遍地。……它像高空中的一陣風暴,一陣濃霧,或一針傾盆大雨。……但它永遠不是我們最深處真正的自我。我們就是這樣,是銀色晶瑩的泉流,先前是安靜的,此時卻跌宕而起,注入盛開的花朵。

——我們就是這樣,新的日子正在開始,無論曾經有過多少哀痛和憂傷,甚至面向死亡,生命就是這樣頑強的存在,這樣頑強的生命也是值得讚美的。

它們不能哀傷,不能靜默,不能追隨死亡。死去的,就讓它死去。現在生命鼓舞著、搖盪著到新的天堂,新的昊天,在那邊,它們禁不住放聲高唱,似乎從來就這般熾烈。

——我們知道死亡不可避免,我們也知道死亡非常強大,每個人在它面前都十分渺小;但我們不能屈服,我們甚至要笑對死亡,因為生活有時需要的便是勇氣。向死而生,也是一種生的方式,或許更好。

誰能阻撓到來的生命衝動呢?它從陌生的地方來,降臨在我們身上,使我們乘上了從天國吹來的清新的柔風,就如同向死而生的鳥兒一樣。

——這是一種新生的力量,更是一種哲理的力量:死亡只屬於過去,現在面向死亡,我們已經置入嶄新的開始。

小結:勞倫斯在本文中展示了自己的生死觀: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們是為著生的,或者是為著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質上不可兼得;但強調的是生,那種面向死亡勇敢的生,不可阻擋的生。讓我們牢牢記住四個字:向死而生;也牢牢記住這篇生命的讚歌。(大家齊聲朗讀12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那麼,珍愛生命僅僅是活著嗎?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也展示了自己的生死觀: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個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

是的,該怎樣活著呢,即人怎樣活才更有意義。其實許多名人對這個問題都提出過自己的看法:

人生的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於能夠屢仆屢起。 ——拿破崙

所謂活著的人,就是不斷挑戰的人,不斷攀登命運峻峰的人。 ——雨 果

生命是一條艱險的狹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過。——米歇潘

你若要喜愛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 ——歌 德

對於我來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愛因斯坦

教師點撥:在挫折面前永不言敗的生命是有意義的;狹路相逢勇者勝,勇敢的活著也是有意義的;關愛他人,奉獻社會,那樣的生命更是有意義的。那麼,同學們,你們認為怎樣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呢,不妨結合具體的例子,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生小組交流,教師巡迴)

大組交流。

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評點、點撥,並作適當補充:

小結:他們毫無疑問是熱愛生命的,而且這種愛已經超越了“活著就好”的層次。他們中有的人還活著,有的人已經死了,但他們的生命都是流光溢彩的。

自然界中萬物也都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自己生命的精彩,植物中的草,在石縫中頑強的生長,創造生命的奇蹟,動物中的螞蟻,在火海中慘烈的求生,展示生命的悲壯。

作為高一的學生,我們應該怎樣熱愛生命,展示自己生命的精彩呢?這個問題留給大家課後思考。

(四)總結:我們一直沉浸在熱愛生命的氛圍中,這令我想起了一首自己特別喜歡的詩,就把詩的其中兩節作為我們今天這堂課的總結吧。

我有著向命運挑戰的個性,雖是屢經挫敗,我決不輕從,我能頑強地活著,活到現在,就在於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也許經過人生激烈的搏鬥後,我死得比那湖水還要平靜,那請去墓地尋找我的碑文,那上面仍會刻著:熱愛生命。

(五)作業

1.摘錄本專題文中關於珍愛生命的警句,蒐集幾則古今中外名人關於珍愛生命的論述,與同學交流並討論其意義。

2.閱讀讀本中《珍愛生命》《敬畏生命》兩文,結合本文,聯絡你的實際,思考:作為高一的學生,我們應該怎樣珍愛生命,展示自己生命的精彩呢?寫一篇隨筆。

五、說評價: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評價具有導向、激勵、反饋、總結等多重功能。語文課堂評價涉及到的內容是多方面的,語文課除了本身的學科特點外,還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在課堂評價中,如果只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正誤、優劣進行評價,語文課堂將無法充分體現其自身的活力,也無法真正成為學生靈性培養的天空。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語言、行為、思想的評判。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對課堂學習的評價,也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即要在語文課堂中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評價主體地位。

1、學生自評,就是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和要求,對自己在學習實踐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評價。如學生自己回答一個問題後,獨立思考、判斷,想想自己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自己進行評價。

2、學生互評, 在“指導-自主學習”中,強調小組合作學習精神的培養。給予這個有利條件,開展集體和學生間的互相評價更有實現可能。學生互評可以通過同桌或學習小組成員互說、互評,全班互評,拓展自主評價的空間,促進人人蔘與,提高學習效率。本節課有兩次小組交流,主要採用學生互評的方式。

3、老師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更多的是定性評價,也就是用描述性的語言或者鼓勵性的語言在學習活動實踐中的表現,知識掌握的情況和能力水平進行表述,側重於評價學生髮展性領域的表現。 本節課老師除了對學生問題回答作出評價外,更多的是對學生的作業作出評價。在本節課佈置的隨筆中,評價的標準就是學生能否聯絡自身的努力拼搏,能否把自己作為一個社會的人來談“珍愛生命”這個話題。如果能,說明學生已經達到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如果不能,則說明學生對“珍愛生命”的內涵理解還不到位。

板書設計:

鳥 啼

勞倫斯

(1-5)鳥啼的場景 鳥屍 啼叫

↓ ↓

(6-15)生與死的思考 向死 而生

說課稿 篇10

一、說大綱

《邊城》《荷花澱》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課文。屬於現代文閱讀單元。這兩課都是小說,應該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小說的三要素。這兩篇課文從知識角度說,都著力表現一種人性之美。從思想教育角度來說,有利於讓學生返樸歸真,由《邊城》感受上世紀初湘西少數民族純樸的風情和善良的心靈。從《荷花澱》感受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新一代婦女的崇高思想覺悟和傳統美德的有機結合。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沈從文和孫犁的語言都具有清新秀美自然的'特點。值得讓學生反覆體會摹仿。

二、說教材

這兩篇課文寫作年代不同,生活地域不同,一南方一北方,一種是人與人之間的純樸情感,一種是先進思想武裝起來的高尚情操。

《邊城》是一部愛情悲劇,表現湘西苗族人民純樸的心靈。《荷花澱》的思想境界就不同了,是新型婦女的愛國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作品。

這兩課的語文都十分優美,兩篇文章的共同特點就是有詩情畫意。可作詩體小說,值得學生好好品味。

三、 教法

這兩課都可以藉助於多媒體教學課件。

《邊城》可以讓學生先觀看電影故事片,可以使用PPT教學課件,讓學生了解對作者的介紹,觀看鳳凰縣城的優美景色。

《荷花澱》可以讓學生觀看有關白洋澱的視訊資料。

從課堂活動上考慮,教《邊城》可以讓學生給課文加小標題,《荷花澱》可以讓學生編故事提綱。讓學生去分析結構。

還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讀課文。

可以就課文主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如翠翠為什麼哭?

可以進行比較閱讀,把水生嫂和翠翠進行比較,或把祥林嫂和水生嫂進行比較。

教學程式可以有如下考慮:

1、用視訊資料進行鋪墊;

2、作者介紹;

3、分角色朗讀;

4、概括段意;

5、討論語言特色;

6、討論主題。

四、說學法

鼓勵學生查資料,進行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反覆閱讀體會語言精妙優美。

課堂上配合教師概括段意,討論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