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文

《定風波》閱讀答案

語文2.9W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我們時常需要做些閱讀題,而與閱讀題如影隨形的則是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教師進行閱卷打分時的參考,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份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能稱之為好閱讀答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定風波》閱讀答案,歡迎大家分享。

《定風波》閱讀答案

《定風波》閱讀答案1

定風波暮春漫興

【宋】辛棄疾

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鍾。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①香篆②小簾櫳。

卷盡殘花風未定,休恨,花開元自要春風。試問春歸誰得見?飛燕,來時相遇夕陽中。

【注】①茶甌:一種茶具。 ②香篆:指焚香時所起的煙縷。

1.上片詞人通過對少日和老去時的行為表現和 的對比,抒發了 的感慨。(2分)

2.下片的飛燕,來時相遇夕陽中一句歷來為人稱妙。試分析其妙處。(5分)

【答案】

1.內心感受 春光易逝,人生易老

2.作者運用擬人手法,(1分)想像離此而去的春天,與飛來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陽中相遇,(2分)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問,(1分)想象奇特,生動形象,引人聯想。(1分)

【解析】

1.試題分析:這是一道手法的探究題,題幹中已經標明是對比,尋找的是對比的物件,題出得較繞,給出了表現,另外對比的內容是什麼,表現為醉千鍾茶甌香篆小簾櫳另外的是春懷

病酒,應是內心的感受。

2.試題分析:這是一道山西的題目,賞析主要是內容和手法,此題集中在手法,詩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間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間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懷、懷古傷今、託物言志,一般用於整首詩歌;表現手法,主要是對比、襯托、渲染、鋪墊、動靜、虛實、抑揚等,主要用於某一聯的賞析;第三是修辭。此題主要是一句,應該在表現手法和修辭上探究,寫燕子相遇應該是想象和擬人,答題時注意答效果。

註釋

①漫興:漫不經意,興到之作。

②少日:少年之時。

③鍾:酒杯。

④茶甌(ōu):一種茶具。[2]

⑤香篆:指焚香時所起的煙縷。茶甌(ōu歐):茶罐。香篆(zhun賺):篆字形的盤香。

⑥簾櫳(lng龍):掛有簾子的窗戶。

⑦元自:原來,本來。

譯文

少年時代,一旦春天來臨,就會縱情狂歡,插花、騎馬疾馳,還要喝上些酒。年老的時候,春天來了,覺得毫無興味,就像因喝酒過量而感到難受一樣。現在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裡燒一盤香,喝上幾杯茶來消磨時光。

春風把剩下的花瓣也給捲走了,但它還是沒有停息。可是我不恨它,因為花兒開放是由於春風的吹拂。想問一下,誰又看見春天離去了?離此而去的春天,被飛來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陽中碰上了。

賞析:

《定風波暮春漫興》,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閒居帶湖之作。上情下景,情景交融。上片以少年春意狂態,襯托老來春意索然。下片風捲殘花,當悲,但以休恨開解;花開元自要春風,一反一正,寓意頗深,耐人尋味。春歸無跡,但飛燕卻於來時夕陽中相見,則於迷惘惆悵間,掠過一縷欣慰情思。

上片以少日與老去作強烈對比。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鍾二句是寫少年時代逢春的狀態和表現,那時風華正茂,一旦春天來臨,更加縱情狂歡,插花、騎馬疾馳,還要喝上些酒,其樂無窮。但這一切,早已成為過去,只有在追憶中才能出現。老去逢春如病酒寫眼前的現實: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懷不是似酒濃,而是如病酒。同樣用了一個酒字,而酒濃與病酒卻境況全別。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是詞人的無奈之辭:現在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裡燒一盤香,喝上幾杯茶來消磨時光。這句抒發了對時光逝去的深深的慨嘆和無奈。唯有二字寫出老年生活的孤寂和無聊,除了喝茶之外什麼都不關心了。

下片首句卷盡殘花風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與上片毫無聯絡。然而仔細尋味,卻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過渡的橋樑。上片用少日逢春的狂歡反襯老去逢春的孤寂。如此看來,詩人自然是恨春風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說休恨,為什麼?因為花開元自要春風。當初如果沒有春風的吹拂,花兒又怎麼能夠開放呢?在這出人意外的轉折中,蘊含著深奧的哲理,也飽含著難以明言的無限感慨。試問春歸誰得見,想問一下,誰又看見春天離去了?這個問句唐突,讓人難以回答,於是迫切地期待下句。看詞人的回答,更是 匪夷所思,妙不可言:飛燕,來時相遇夕陽中。感慨春天逝去的詞句很多,但此處詞人卻獨闢蹊徑,循循善誘,啟發讀者追尋春天的蹤跡,角度獨特。

《定風波》閱讀答案2

定風波暮春漫興

辛棄疾

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鍾。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椀。卷盡殘花風未定,休恨;花開元自要春風。試問春歸誰得見?飛燕,來時相遇夕陽中。

13.電視臺的詩詞鑑賞欄目打算將這首詞上闋的意境實景拍攝出來,第一個鏡頭指令碼已經寫出,請補寫第二個鏡頭的指令碼。(3分)

【地點】江西上饒帶湖

【時間】暮春時節

【人物】辛棄疾

鏡頭一:青年時期的辛棄疾風華正茂,頭上插著春花,與朋友們飲酒作樂,趁著酒興,策馬遊春。

鏡頭二:

14.辛棄疾的詞不僅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而且風格多樣,從詞作風格的角度看,下列各句與這

首《定風波》最為相近的一項是(3分)()

A.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菩薩蠻》)

B.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鵝鳩天》)

C.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養菜花。(《鵝鳩天》)

D.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振英雄淚?(《水龍吟》)

15.鑑賞欄目短片講解本首詞末兩句時,引用了黃庭堅《清平樂》詞中的名句:“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鵬。百嘮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說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閱讀答案:

13.示例:年老的辛棄疾十分慵懶,倚靠著窗戶,喝著茶來消磨時光,案上香菸嫋嫋升起。

(3分。有畫面感、形象感,3分;有畫面感,2分)

14.C(3分)

15.示例:兩首詞都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春天離開無跡可尋,頓生惜春之感;分別想象春天與飛燕和黃鸝相逢,構思巧妙,給人以新奇的想象與啟發,言雖盡而意未窮。

(6分。相同點,2分;相同點的分析,4分)

《定風波》閱讀答案3

定 風 波

次高左藏使君韻① 黃庭堅

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②?戲馬臺南追兩謝③,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

注:①此詞為作者在黔州貶所的作品,宋時是邊遠險阻的處所。②華顛謂白首也。③晉時劉裕北征至徐州彭城,九月九日會將佐群僚於戲馬臺,賦詩而樂。當時著名詩人謝瞻、謝靈運各賦詩一首。

8、後人在評價這首詞時認為詞的上片首二句讀來比使用人鮓甕中危萬死(人鮓甕,長江險灘之一)的說法來得蘊藉耐味,請對這兩句加以賞析。(5分)

9、全詞結構呈現出一抑三揚的特點,請結合全詞鑑賞。並說說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6分)

參考答案:

8、上片首二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了天氣和居住環境。(1分)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新穎地寫出秋雨連綿不絕、人不堪其苦的情景,突出了黔州貶所環境之險惡。(2分)聯絡萬里二字,暗含作者去國懷鄉,身世浮沉的淒涼之情。(2分)這比使用人鮓甕中危萬死的誇張說法來得蘊藉耐味。

9、詞的首二句寫出了貶謫之所環境的惡劣,生活的困苦,前兩句起調低沉,起篇為抑;後三句緊跟重陽佳節天氣放晴,縱酒豪飲,有意外之喜與豪放之情,此為一揚;下片借老翁頭上插花不入俗眼的舉止,寫出自己不服老的氣概,這比前寫縱飲更進一層,詞情再揚,此為二揚;最後三句自己還要騎馬射箭,吟詩填詞,其氣概直追古時的風流人物,更將豪邁氣概表現到極致,此為三揚。(4分,每點1分)全詞結構一抑三揚,筆力豪邁,抒發了作者雖被貶黔州、身居惡劣環境,卻窮且益堅、老當益壯,不屈於命運的擺佈的樂觀精神和博大胸懷。(2分)

(1)(原創)賞析上闋前兩句,並指出這兩句對錶現思想感情的作用。(4分)

(2)(原創)概括這首詞的思想感情。(2分)

參考答案:

15.(1)參考答案:(1)比喻、誇張(手法各1分),用漏天屋居似乘船 (詩句內容1分)形象描繪出黔中陰雨連綿、潮溼陰暗的惡劣環境(特點1分),反襯(作用1分)。

(2)表現詞人雖身遭貶謫仍老當益壯,渴望比肩前代風流人物(內容總結1分)的樂觀自信(豪邁、豪放等皆可)(情感基調1分)

《定風波》閱讀答案4

  定風波

  宋·周邦彥

  莫倚能歌斂黛眉,此歌能有幾人知。他日相逢花月底。重理。好聲須記得來時。

  苦恨城頭更漏永,無情豈解惜分飛。休訴金尊推玉臂。從醉。明朝有酒遣誰持。

(1)從內容上看,本詞從 與 的角度,細膩地刻畫了人物的內心世界。(2分)

(2)周邦彥是寫離愁別恨的高手,周詞“使讀之者驟遇之如在目之前,久誦之而得雋永之趣”。本詞造語淺近而情意真摯,請結合全詞,就“情意真摯”加以賞析。(3分)

答:

參考答案:

一、閱讀下面的宋詞,按照要求,完成賞析(5分)

(1)從內容上看,本詞從 與 的角度,細膩地刻畫了人物的內心世界。(2分)

答:歌(聽歌,唱歌)//酒(餞別,飲酒)

周邦彥是寫離愁別恨的高手,周詞“使讀之者驟遇之如在目之前,久誦之而得雋永之趣”。本詞造語淺近而情意真摯,請結合全詞,就“情意真摯”加以賞析。(3分)

答:1)首句對歌者表露心跡:雖然我們在依依惜別,但須打起精神來唱,因為我們是難得的知音。寬慰中蘊涵真情。2)“他日”是寫期待,未別而盼重逢,期待中飽含深意。3) “漏永”兩句,寫聽歌飲酒而醉,恨漏永無情,表現了相聚之久,惜別情深。4)“休訴”三句既寫今日一醉方休,也想象別後無人共飲,借相聚一刻千金,來寫友情珍貴深摯。(以上4點,答對3點給滿分)

備課參考:①本詞從一歌一酒的角度,細膩地刻畫了離人瞬間的內心世界。②上片寫聽歌的感受。下片寫舉酒飲別。[注]①倚:依照。斂黛眉:眉間凝聚憂愁。斂,收。黛,青黑色。②漏永:夜長。③金尊:金制的酒杯,泛指酒杯。

《定風波》閱讀答案5

原文:

定風波

作者:黃庭堅

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戲馬臺南追兩謝,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

定風波 黃庭堅拼音:

wàn lǐ qián zhōng yī lòu tiān ,wū jū zhōng rì sì chéng chuán 。jí zhì zhòng yáng tiān yě jì ,cuī zuì ,guǐ mén guān wài shǔ jiāng qián 。

mò xiào lǎo wēng yóu qì àn ,jun1 kàn ,jǐ rén huáng jú shàng huá diān ?xì mǎ tái nán zhuī liǎng xiè ,chí shè ,fēng liú yóu pāi gǔ rén jiān 。

定風波 黃庭堅閱讀答案:

(1)上片前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氣候特點?這樣的描寫在全詞中有什麼作用?

(2)這首詞塑造了一個怎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0.(1)陰雨連綿,遍地是水,難以外出活動。突出了貶謫地環境之惡劣,為下文的情感抒發作鋪墊。

(2)塑造了一個不服老,不消沉,氣概直追古時風流人物的老者形象。抒發了作者雖遭貶謫、身處惡劣環境,卻不向命運屈服的豪邁之情。

定風波 黃庭堅翻譯:

黔中陰雨連綿,彷彿天漏,遍地都是水,終日被困家中,猶如待在一艘破船上。久雨放晴,又逢重陽佳節,在蜀江之畔,暢飲狂歡。

不要取笑我,雖然年邁但氣概仍在。請看,老翁頭上插菊花者有幾人呢?吟詩填詞,堪比戲馬臺南賦詩的兩謝。騎馬射箭,縱橫馳騁,英雄直追古時風流人物。

定風波 黃庭堅字詞解釋:

(1)定風波:詞牌名。左藏(cánɡ):古代國庫之一,以其在左方,故稱左藏。

(2)黔(qián)中:即黔州(今四川彭水)。漏天:指陰雨連綿。

(3)及至:表示等到某種情況出現;直至。霽(jì):雨雪之止也。

(4)鬼門關:即石門關,今重慶市奉節縣東,兩山相夾如蜀門戶。

(5)老翁(wēng):老年男子,含尊重意。氣岸:氣度傲岸。

(6)華顛:白頭。

(7)戲馬臺:一名掠馬臺,項羽所築,今江蘇徐州城南。晉安帝義熙十二年,劉裕北征,九月九日會僚屬於此,賦詩為樂,謝瞻和謝靈運各賦《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一首。兩謝:即謝瞻和謝靈運。

《定風波》閱讀答案6

定風波 重陽

蘇軾

與客攜壺上翠微②,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③,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④。

(注)①該詞作於元豐三年(1080)重陽節,是據杜牧的《九日齊安登高》一詩改寫而成,另一版本題為“重陽括杜牧之詩”。②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處。③雲嶠:聳入雲霄的高山。④春秋時,齊景公遊於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想到自己終將死去而淚流滿面:“我怎麼捨得離開這麼美好的國都而死呢?”

22.下面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B)(3分)

A.上片,描繪登高賞菊、飲酒言歡的情景;下片,寫以酒助興,飲酒抒情。全詞以景入情,即景生情。

B.上片開頭兩句,前一句交代“上翠微”的行蹤,後一句描繪了“江涵”“秋影”和“雁初飛”三幅畫面。

C.“難逢”道出了作者對人生多憂的感慨,與下文的“年少”“須插”形成因果照應。

D.作者用“攜壺”“菊花”“佳節”“登臨”等反覆點題,進一步表現重陽節的風俗習慣。

本題考查鑑賞古代詩歌的能力。B項,“三幅畫面”錯,“江涵秋影雁初飛”的意思是江水倒映著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剛剛從這裡飛過,展現了“江涵秋影”和“雁初飛”兩幅畫面,其中“江涵秋影”展現的是一幅畫面,不能將其分為“江涵”“秋影”兩幅畫面。故選B。

23.詞作結尾四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借用齊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5分)

第一問: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暉”,衰亡老去是自然規律,不必為此而感傷,表達了面對生死曠達超脫、積極樂觀的思想感情。

第二問:作者借用齊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觀的表達更顯得超凡脫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遠。

《定風波》閱讀答案7

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戲馬臺南追兩謝③,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

14.下列對這首宋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詞前兩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黔中秋來陰雨連綿,叫人困苦不堪的狀況,表明貶謫環境之惡劣。

B.“及至”“催醉”描繪了重陽放睛詩人登高痛飲的形象,流露出喜悅之情,表現了詩人忘懷得失的胸襟。

C.“鬼門關外蜀江前”迴應“萬里黔中”,點明歡度重陽的地點。以鬼門關的險峻襯托詩人被貶後的悲愁。

D.全詞“催醉--簪菊--馳射”,結構一抑三揚,襯跌有力;鑄詞造句新警生動,用典自然貼切,富於生氣。

15. 吉林大學喻朝剛教授在《宋詞觀止》中評價此詞,顯示了作者雖身處逆境,卻不甘消沉的精神風貌。你是否同意這一評價?結合全詞分析。(6分)

閱讀答案:

14. (3分)C

15. (6分)同意。①縱飲狂歡,喜出望外。詩人雖被貶謫,然而當重陽放晴,照例縱飲狂歡,表現出喜悅之情。②頭上簪花,自負不服老。以老翁頭上插花的舉止,以“莫笑”“君看”的自負口吻,表現出不服老的氣概。③比肩古人,豪情滿懷。末尾引用典故,表明詩人重陽節不但照例飲酒賞菊吟詩,還騎馬射箭,氣概要直追古時名流。(同意2分,每點1分,3點全對4分)

《定風波》閱讀答案8

閱讀以下甲乙兩首詞,完成第14、15題。

【甲】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A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乙】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B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4.甲詞中加點的“嬋娟”在詞中指的是 。(1分)

15.甲乙兩詞共同體現了蘇軾哪種可貴的人生態度?請結合詞中劃波浪線的A、B兩句具體闡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1分)月亮

15.(3分)兩詞都表現了詞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1分)。A句體現出詞人感悟到: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自古皆然。表現了詞人達觀超然的生活態度(1分)。B句寫詞人在雨中瀟灑徐行,不懼困難,表現了他順應自然、樂觀曠達的心態(1分)。

《定風波》閱讀答案9

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鍾。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卷盡殘花風未定,休恨,花開元自要春風。試問春歸誰得見?飛燕,來時相遇夕陽中。

詞分上下兩片。

上片以“少日”與“老去”作強烈對比。“老去”是現實,“少日”是追憶。少年時代,風華正茂,一旦春天來臨,更加縱情狂歡,其樂無窮。對此,只用兩句十四字來描寫,卻寫得何等生動,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懷”,用了“似酒濃”,已給人以酒興即將發作的暗示。繼之以“插花”、“走馬”,狂態如見。還要“醉千鍾”,那麼,連喝千懷之後將如何顛狂,就不難想象了。而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憶中才能出現。眼前的現實則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懷不是“似酒濃”,而是“如病酒”。同樣用了一個“酒”字,而“酒濃”與“病酒”卻境況全別。什麼叫“病酒”?歐陽修《蝶戀花》詞說:“誰道閒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病酒”,指因喝酒過量而生病,感到很難受。“老去逢春如病酒”,極言心情不佳,毫無興味,不要說“插花”、“走馬”,連酒也不想喝了。只有呆在小房子裡,燒一盤香,喝幾杯茶,消磨時光。怎麼知道是小房子呢?因為這裡用了“小簾櫳”。“櫳”指窗上櫺木,而“簾櫳”作為一個詞,實指窗簾。掛小窗簾的房子,自然大不到那裡去。

過片“卷盡殘花風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與上片毫無聯絡。然而仔細尋味,卻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過渡的橋樑。上片用少日逢春的狂歡反襯老去逢春的孤寂。於“茶甌香篆小簾櫳”之前冠以“唯有”,彷彿除此之外什麼都不關心。其實不然。他始終注視那“小簾櫳”,觀察外邊的變化。外邊有什麼變化呢?春風不斷地吹,把花瓣兒吹落、捲走,如今已經“卷盡殘花”,風還不肯停!春天不就完了嗎?如此看來,詩人自然是恨春風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說:“休恨!”為什麼?因為:“花開元自要春風。”

當初如果沒有春風的吹拂,花兒又怎麼能夠開放呢?在這出人意外的轉折中,蘊含著深奧的哲理,也飽和著難以明言的無限感慨。春風催放百花,給這裡帶來了春天。春風“卷盡殘花”,春天就要離開這裡,回到別的什麼地方去了。“試問春歸誰得見?”問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難於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伊所思”,妙不可言:離此而去的春天,被向這裡飛來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陽中遇見的。那麼,她們彼此講了些什麼呢?

古典詩詞中的“春歸”有兩種含義。一種指春來,如陳亮《水龍吟》:“春歸翠陌,平莎茸嫩,垂楊金淺。”一種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發傷春之感。辛棄疾的名作《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亦不例外。而這首《定風波》卻為讀者開啟廣闊的想象領域和思維空間,誘發人們追蹤春天的腳步,進行哲理的思考,可謂另闢蹊徑,富有獨創精神。

把春天擬人化,說她離開這裡,又走向那裡,最早似乎見於白居易的《潯陽春·春生》:“春生何處暗周遊?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風報訊息,續教啼鳥說來由。展張草色長河畔,點綴花房小樹頭。若到故園應覓我,為傳淪落在江州。”

黃庭堅的《清平樂》,則遵循這種思路自制新詞:“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王觀的《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構思也很新穎:“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辛棄疾《定風波》的下片和上述這些作品可謂異曲同工,其繼承與創新的關係,也是顯而易見的。

《定風波》閱讀答案10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結合這首詞,展開合理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上闕內容所展示的畫面。(2分)

(2)這首詞作者以風趣幽默的筆調,寫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態度?(2分)

答案:

(1)詞人穿著草鞋,拄著竹杖,出遊遇雨,卻一點也不驚慌,悠閒地漫步在風雨中,把那“穿林打葉”的風雨聲當作音樂,一邊吟詠長嘯,一邊思索人生。(只要能結合上闕內容描述,語言通暢即可得分)(2)表現了詞人樂觀曠達的生活態度,(答到“樂觀”“曠達”等相關詞語均可得分)

《定風波》閱讀答案11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孤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7.下面對詞的內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詞的上片前幾句寫景,後一句抒發了詞人的情感。

B.詞的上片寫主人公冒雨徐行,心情是輕快無比、安詳自若的。

C.下片寫主人公經歷了陣風驟雨,還是覺得輕鬆平靜,一切依然。

D.下片的前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

8.下面對詞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這首詞借途中遇雨這樣一件生活小事表達了獨特的人生態度。

B.下片“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

C.“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是全詞的點睛之筆。

D.這首詞體現了詞人無喜無悲又無奈的心情。

參考答案

7. A (2分) 8.D(2分)

《定風波》閱讀答案12

定風波·重陽

蘇軾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注】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雲嶠:聳入雲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時,齊景公遊於牛山,北望國都臨淄而淚流滿面:“我怎麼捨得這麼美好的國都而死呢?”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詞作題為“重陽”,說明作者是在農曆九月九日這一天與友人—道登高賞菊,飲酒賦詩。

B.詞作開頭兩句,前一句交代行蹤,後一句描繪了“江涵”“秋影”和“雁飛”三幅畫面。

C.“難逢”道出了作者對人生多憂的感慨,與下文的“年少”“須插”形成因果照應。

D.作者用“攜壺”“菊花”“佳節”“登臨”等反覆點題,進一步表現重陽節的風俗習慣。

E.上片即景生情,下片以酒助興,作者在上下片所表達的情感明顯不同,形成鮮明對照。

2.詞作結尾四句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借用齊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6分)

參考答案

1.BE(選對一項給2分,選對兩項給5分。B“三幅畫面”有誤,“江涵秋影”不能分開;E“明顯不同”“鮮明對照”有誤)

2.第一問: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暉”,衰亡老去是自然規律,不必為此而感傷,表達了面對生死曠達超脫、積極樂觀的思想感情。(意思答對即可,3分)第二問:作者借用齊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觀的表達更顯得超凡脫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遠。(意思答對即可,3分)

《定風波》閱讀答案13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其後問題。(7分)

定風波

李珣

雁過秋空夜未央①,隔窗煙月鎖蓮塘。往事豈堪容易想,惆悵,故人迢遞在瀟湘。

縱有迴文②重疊意,誰寄?解鬟臨鏡泣殘妝。沉水香消金鴨③冷,愁永。候蟲聲接杵聲④長。

[注]①央:盡。②迴文:前秦才女蘇蕙作迴文詩以傳情意。 ③金鴨:如鴨形的金屬香爐。④杵聲:以杵搗物聲,此指製作寒衣發出的聲音。

(1)下列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雁過秋空夜未央”,開篇寫北雁南歸、長夜漫漫,點明具體時間。

B.“隔窗煙月鎖蓮塘”的“鎖”字,既寫景緻特徵又含人物觀景心情。

C.“沉水香消金鴨冷”寫香不覺間已燃盡,以香消爐冷表現時間推移。

D.末句“候蟲聲接杵聲長”寫周圍環境的喧鬧使人物的愁緒得以排遣。

(2)全詞抒發了主人公長夜難眠之愁,說說引發主人公愁緒的原因有哪些?(4分)

參考答案::

13.(1)D(3分)[末句“寫周圍環境的喧鬧使人物的愁緒得以排遣”錯。末句以聲襯靜,突出周圍的冷寂及人物的長夜難眠,進一步表現了愁苦之深重。]

(2)a美好往事不堪回首(1分);b與故人天涯相隔(2分);c對故人的心意無法傳遞(1分)[評分標準:本題4分。其中“與故人天涯相隔”為核心。答“寂寞冷清”“冷夜無依”“青春空度”,可酌情給1分。]

《定風波》閱讀答案14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詞中記敘的只是出遊時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從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在表技巧方面有哪些特點?

3)“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4)“也無風雨也無晴”中“風雨”“晴”的`含義是什麼?

5)這首詞與《念奴嬌》“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情基調是否相同?為什麼?

【參考答案】

1)答案:表達了作者灑脫、放達的人生態度,更寄寓了他對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擊的憤懣和故作曠達之情!上闋寫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闋寫雨過天晴後的心理感受

2)答案:詞人用象徵手法,寫出──在突如其來的政治風雨面前,自己內心的坦蕩與氣度的從容。從歷史和磨難中走來,在穿林竹葉聲中吟嘯徐行,不避崎嶇,走入安寧,走入心靈的坦途,在紛擾的世界中尋找自己嶄新的位置。

3)答案:披著蓑衣在風雨中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風雨,聽任自然的生活態度。

4)答案:披著蓑衣在風雨中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風雨,聽任自然的生活態度。

5)答案:不同。前者表現詞人豁達、樂觀、積極的心境;後者則反映其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

《定風波》閱讀答案15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這是作者貶謫黃州的第三年。②嘯:撮口長嘯,魏晉者常作此以示灑脫。②吟嘯:吟詠嘯歌。 ③芒鞋:草鞋。 ④向來:此處為方才之意。

(1)古人評蘇軾這首詞時說,足徵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筆直寫胸臆(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結合作品簡要分析詞人是如何任天而動的。(4分)

(2)古今不同讀者對這首詞的理解各異,有人認為這首詞是曠達人語,也有人認為這首詞是歸隱人語。談談你對此的理解。(4分)

答案:

(1)謂任天而動即自然景物引發、牽動人的主觀情感。這首詞表面寫道中遇雨,雨過天晴遂又感春風,又見陽光;實指人生亦會遭遇突如其來的風雨(如政治生活的風浪),而這一切終會過去,不要把它們放在心上。這便是作者的以曲筆直寫胸臆。(本題3分,答出任天而動的意思給1分,結合作品分析曲筆表意給2分。)

(2)(示例一)風雨不定,依然吟嘯與徐行;暫失鞍馬,內心依然輕鬆;縱然是蓑衣煙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風、朝陽終會有,風雨陰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總會歸去由此可見這首詞確是曠達人語。(示例二)隱居山林,吟嘯徐行;視竹杖草鞋勝過鞍馬品級;情願蓑衣獨釣,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歸去的生活中無所謂風雨陰晴由此可見這首詞確是歸隱人語。(本題3分,能結合作品自圓其說即可給分。若認為曠達人語與歸隱人語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閱讀練習二:

(1)這首詞,寫眼前景,寓心中事,談人生哲理。請結合詞的上片,作簡要賞析。(3分)

(2)比較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談談本詞主人公的形象特點。(3分)

(3)上片哪些詞語表現了作者豁達的胸襟?

(4)你如何理解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

參考答案:

(1)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只莫聽二字便寫出性情,穿林打葉聲,既是眼前實景,又何嘗不是作者在官場多遭打擊的寫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嘯,增加了挑戰色彩,誰怕就更見出作者坦蕩胸懷。一蓑煙雨任平生,既豁達,又無奈。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風雨一樣自然,不必害怕,順其自然,山頭斜照自有到來之時。

(2)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嚴寒,不懼官場黑暗,傲然獨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體現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面對挫折打擊,能自我解脫,顯示出的是曠達。

(3)莫聽、何妨、誰怕、任平生。

(4)在作者眼中,風雨交加也好,晴天麗日也好,都是沒有什麼差別的。結合作者當時的政治處境來看,他顯然是用來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態度。

閱讀練習三:

⑴本詞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作者在這首詞中表現了什麼人生態度?

答案:作者在這首詞中表現了面對人生苦難之時,無喜無悲、榮辱皆忘、曠達超脫的人生態度。

⑵ 作者在詞中又是如何表現這種人生態度的?

詞人寫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同時還採用一語雙關的手法,詞中的風雨既指自然界的風雨也暗指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全詞將深邃的人生哲理寓於日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領略不盡。

⑶上片連續用了莫聽何妨誰怕任等詞語,表達了詞人什麼感情?

答案:上片連續用了莫聽何妨誰怕任等詞語,寫出了蘇軾面對自然風雨時的從容的心理感受,也寫出了他面對人生風雨時的曠達和樂觀,進而言之,這便是面對苦難時一種可貴的超脫精神。

閱讀練習四

4.能表達本詞主旨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5.山頭斜照卻相迎中的相迎運用了修辭手法,請你分析其表達效果。(2分)

6.詞的末尾寫道: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詩人藉此表達了怎樣的獨特感悟和性格?(4分)

參考答案:

4.一蓑煙雨任平生(2分)

5.這句詩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相迎一詞,表現出詩人經過風雨之後,感受到夕陽斜照給他帶來的雨後清新的喜悅(大意相同即可)(2分)

6.這兩句表達出詩人獨特感悟是:自然界如此,人生的旅程何嘗不是如此! 一切政治風雨都會過去,經過了陣風驟雨的洗禮,得到的常常是輕鬆與平靜。表現出詩人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及其超脫的人生觀(大意相同即可) (4分)

閱讀練習五:

1、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風很大,雨點很猛,穿林打葉,風聲呼叫,面對這樣的情勢,一般人都會驚惶失措的。可是作者是怎樣的呢?他做了些什麼事情?

答:他不慌不忙,一邊吟唱長嘯,一邊慢慢走路。

2、作者對於這種在雨中漫步是怎樣看待的?由此可見出他怎樣的心態?

答:作者認為拄著竹杖,穿著草鞋在雨中漫步比騎馬還要輕快,這風雨有什麼可怕的?表明了他泰然自若、悠閒自得的心態。

3、詞的第一句寫到了穿林打葉之雨,是眼前自然界中的雨,那麼,一蓑煙雨任平生寫的是什麼雨呢?作者對這種雨怎麼看待?

答:一蓑煙雨任平生寫的是人生中的風雨,作者對人生中各種各樣的風吹雨打都是無所畏懼的,體現了他堅強、樂觀的精神。

4、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照應小序中哪一句?

答:照應小序中已而遂晴這一句,這是眼前實景實寫。

5、如何理解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一句?

答:表層,回頭看剛才風雨吹打的地方,一切都歸於平靜。深層,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遇到多少喜悅,都是無所謂的,寫的是作者心靈的天空無風無雨。這裡運用了一語雙關的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

這首詞寫蘇軾在路途中遇到下雨的事情,但他卻從這芝麻大的小事中想到了人生,從而寫到自己的處事態度,這叫什麼寫法?試做分析。

答:以小見大。詞中記敘的只是出遊時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從中卻表達了作者灑脫、放達的人生態度!

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大家沒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說,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寫作背景】

《定風波》是一首記事抒懷之作,作於元豐五年(1082)謫居黃州時。據《東坡志林》卷一記載: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螄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這首詞及小序雖然著力表現了吟嘯徐行、任憑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實際上瀟瀟春雨和料峭春風卻使蘇軾得了一場病。但蘇軾不提病事,而直寫胸襟,表現了他曠達的胸懷。

賞析: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上片著眼於雨中,下片著眼於雨後,全詞體現出一個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之道,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豐富,詮釋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著作者的精神追求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髮。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