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文

隆中對閱讀答案

語文2.81W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我們寫閱讀題就會用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所涉及的內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識體系中的一個或幾個知識點,或某一知識點中的一部分內容,在我們的學習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是規範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隆中對閱讀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隆中對閱讀答案

隆中對閱讀答案1

【甲】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選自《孟子?告子下》)

【乙】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選自陳壽《隆中對》)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4分)

(1)行拂亂其所為( 違背 ) (2)人恆過然後能改( 常常 )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幹。

(2)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2)這個人你可以前去拜訪他,而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

3.乙文中劉備描述了當時“漢室傾頹”的混亂局面,如果用甲文中的`話概括導致這種混亂局面的原因,最恰當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2分)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1句1分,2分)

4甲文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乙文中的劉備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2分)

類比論證或對比論證(1分) 求賢若渴,延攬人才,復興漢室,禮賢下士,善聽諫言,謙虛(答出一個即可,1分)

隆中對閱讀答案2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1.在諸葛亮的對策裡,對不同的物件所採取的對策不同。說說對下列物件所採取的對策分別是什麼?用精煉的語言加以概括。

①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孫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荊州、益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諸戎、夷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諸葛亮為什麼要分析曹操?擺了哪些事實?得出了什麼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諸葛亮從哪幾個方面分析了孫權?結論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劉備來說,荊州有哪些有利條件?諸葛亮是怎樣暗示劉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為什麼要分析益州,諸葛亮認為益州有哪些優越條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此誠不可與爭鋒

②可以為援

③奪取、佔領

④和、撫

2.因為曹操使“主上蒙塵”,“漢室傾頹”,是劉備“欲信大義於天下”的頭號敵人。曹袁並論,用事實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謀略出眾,兵力雄厚,政治地位優越。得出強弱懸殊,難與為敵的結論。

3.從政權、地位、人和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結論是孫曹矛盾,可結為外援。

4.荊州的有利條件是物產豐富、軍事要塞、劉表無能。諸葛亮用反問句的.方式來暗示劉備,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將荊州可取,勿失良機的資訊傳給了劉備。

5.由於荊州四通八達,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圍,不能做主要的根據地,因此最後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條件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天然糧倉,條件優越;政權動搖,民心已失。因此有機可乘,並且益州可以作為可靠的根據地。(以上意對即可)

隆中對閱讀答案3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隆中對陳壽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在文中的意思。

(1)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屏( )

(2)欲信大義於天下信( )

(3)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日( )

(4)願諸君勿復言 願( )

2.下列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猶魚之有水也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B.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

C.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唐雎不辱使命》)

D.曹操比於袁紹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的`句子。

(1)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在“隆中對策”前,作者先採用側面敘寫的方式襯托出諸葛亮的與眾不同和非凡才智。

B.諸葛亮以高祖劉邦在益州成就帝業為例提示劉備可以將益州作為建立蜀漢大業的基地。

C.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既論及地理、經濟、軍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賢的重要。

D.文章通過隆中對策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諸葛亮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遠見卓識。

參考答案

1.(1)屏:(2)命人退避信:(3)(通“伸”)伸張日:(4)一天天願,希望

2.A

3.(1)這個人值得到他那裡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您應當屈尊親自去拜訪他。

(2)將軍親自統率益州大軍從秦川出擊,百姓誰敢不用竹筐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水來迎接將軍您呢?(意對即可)

4.A

隆中對閱讀答案4

課內文言文閱讀(每小題2分,共6分)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節選自《隆中對》)

6. 下面加點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挾天子而令諸侯 (挾持,控制) B.國險而民附(國家)

C.於是與亮情好日密(一天天) D.總攬英雄(廣泛地羅致)

7. 下面四個選項中,加點詞語的解釋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①挾天子而令諸侯 ②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B.①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②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C.①此用武之國 ②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D.①賢能為之用 ②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8. 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既論及地理、經濟、軍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賢的`重要。

B.文章通過隆中對策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諸葛亮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遠見卓識。

C.本文詳略分明,如劉備三顧茅廬,僅用“凡三往,乃見”一句帶過;諸葛亮論對策則詳寫,著力從側面表現諸葛亮的謀略。

D.選段語言“言簡而意豐,文省而深刻”,如結尾一個“善”字,就把劉備對諸葛亮的高度評價準確地表達了出來。

答案:

6. B (國險而民附:地勢)

評分意見:本題2分。 sp; C.①的 ②主謂之間無實義;D.①被 ②結為)

評分意見:本

7. B (A.①表修飾 ②錶轉折,卻 B.①②來&nb分。

8. C(諸葛亮論對策,是從正面表現諸葛亮的謀略。)

隆中對閱讀答案5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小題1】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3分)

(1)將軍宜枉駕顧之( ) (2)欲信大義於天下( ) (3)遂用猖蹶( )

【小題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小題3】劉備說自己“智術淺短”,你怎麼看?結合選文內容說說你的看法和理由。(2分)

答案

【小題1】(1)拜訪 (2)通“伸”伸張 (3)因此

【小題2】因此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

【小題3】劉備並不是一個“智術淺短”的`人(這是他自謙的說法),從“欲信大義於天下”中可以看出劉備志向遠大;從“三顧茅廬”中可以看出他求賢若渴;從“志猶未已”中可看出他有恆心有毅力。(2分,觀點正確,理由中答出任意一點即可得2分)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顧”“信”“用”皆是古今異義字詞,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概括語境判斷。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2】

試題分析:把關鍵字詞“由是、遂、詣、凡、見”理解準確,翻譯後要疏通句子。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抓住文中關鍵的語句如“欲信大義於天下”,再從劉備“三顧茅廬”的行為來分析說明劉備並非“智術淺短”。

考點: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能力層級為探究F。

隆中對閱讀答案6

選文,完成後面問題。(10分)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節選)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3分)

(1)然操遂能克紹 克

(2)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圖

(3)西和諸戎。 和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共4分)

(1)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2)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小題3】結合上文和諸葛亮的《出師表》,說說你如何評價諸葛亮這個人?(3分)

答案【小題1】(3分,每詞1分)(1)克:戰勝。 (2)圖:圖謀、謀取。 (3)和:與……交好。

【小題2】(2分)(1)這大概是上天用來資助將軍您的啊,將軍難道沒有奪取它的意思嗎?

(2分)(2)百姓誰敢不用簞裝食物用壺裝酒來迎接將軍呢?

【小題3】(3分) 1諸葛亮是一個頭腦清醒有全域性觀的政治家,2一個有韜略的戰略家、軍事家,3一個知恩圖報、忠心耿耿的道德典範。要寫出三個方面,每方面各1分。 10、外滑內筋,軟而不粘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能力。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時候,除了根據具體的語境之外,還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和”這個字,在不同的語境中意思是不同的。這裡為動詞,“與……交好”的意思。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2】

試題分析:所謂“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夠根據上下文的語境、領會某一個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從思想內容、表達效果等方面對這個句子作深入的分析。這裡注意“殆”“所以”“簞食壺漿”等重點詞的理解。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學生通過感知文字內容,繼而理解文字的中心主題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徵。可以從原文中直接摘取對人物的評價性詞語;也可以結合文章中描寫的重點,自己概括總結;還可以遵循“找原文——細分析——得結論”思維的過程。學生學會結合文字內容來進行具體分析能從原文中找出依據。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隆中對閱讀答案7

一.解詞

【1】通假字

1. 欲信大義於天下 2.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

【2】古今異義詞

1.將軍宜枉顧之 2.凡三往

3.孤不度德量力 4.此殆所以資將軍

5.遂用猖獗 6.遂用猖獗

7.抑亦人謀也 8.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3】詞類活用

1.亮躬耕隴畝

2.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3.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4.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4】重點詞語解釋

1.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2.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3.遂用猖獗,至於今日

4.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5.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6.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7.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二.翻譯

1.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2.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3.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4.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5.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6.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三.閱讀

(一)

【甲】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乙】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1.解詞

(1)將軍既帝室之胄 (2)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

(3)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 (4)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2.譯句

(1)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2)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3.甲、乙兩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標是什麼?(用原文或自己的話概括均可)。

4.“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體現了前句中的 。 乙段中最能體現“老臣心”的一句話是 。

5.在公眾眼裡,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歷來被人們所稱頌,除以上杜甫的詩句外,有關他的典故、成語、名言警句以及俗語等還有很多,請列舉三個(句、對)。(不必每項都列出,只要寫出三個即可)

(二)

【甲】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乙】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1.解詞

(1)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2)由是先主遂詣亮

(3)不恥勞辱 (4)嘗輟業投筆嘆曰

2.譯句

(1)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

(2)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

3.乙文中有一個句子與甲文中的“時人莫之許也。”有同樣的表達效果,找出來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4.刻畫人物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比較兩文在這方面有何異同,試結合原文加以分析。

附《隆中對》閱讀題答案:

(一)3.恢復漢室一統霸業。(或:“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 興復漢室”“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等) 4.“天下計”╱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5.有關典故如:初出茅廬:火燒新野:借東風;空城計;失街亭;氣周瑜。等等。 有關成語如:三顧茅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等。 有關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等等。

有關俗語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等等。 (不必每項都列出,只要寫出三個即可。)

(二)2.(2)家中貧寒,常被官府僱傭抄書來謀生(供養家庭)。3.左右皆笑之。4.相同之處:兩文都有對人物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甲文除開頭的正面描寫外,均為側面描寫。乙文大部分都屬正面描寫,“左右皆笑之”是側面描寫。不同之處:甲文以側面描寫為主,乙文以正面描寫為主。

隆中對閱讀答案8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完成22—24題(10分)

【甲】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選自晉朝.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隆中對》)

【乙】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妻,趙括之母也。秦攻趙,孝成王使括代廉頗為將。將行,括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賜幣帛,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盡藏之;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王以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執心各異。願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計已決矣。括母曰:王終遣之,即有不稱,妾得無隨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頗三十餘日,趙兵果敗,括死軍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誅。

(選自西漢.劉向《烈女傳.趙將括母》)

2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1)將軍宜枉駕顧之

顧:

(2)欲信大義於天下

信:

(3)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

用:

(4)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

日:

23.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3分)

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誅。

24.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3分)

A.凡三往,乃見、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兩句中的乃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王以為若其父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兩句中的若的意義和用法也不同。

B.劉備善於聽從他人意見,以誠心求得人才,終成就三國鼎立之勢;而孝成王不聽從他人意見,最終兵敗。

C.兩段選文在塑造人物時都採用了側面描寫的方法。甲文徐庶極力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側面表現了諸葛亮的謀略與才幹,乙文第一段寫括母分析趙括父子是側面表現括母仁智。

D.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兩件事三顧茅廬和長平之戰在兩段選文中僅以凡三往代廉頗三十餘日,趙兵果敗就概括了,這是因為這兩件事本身與突出兩篇傳記的主人公的性格關係不大,這也告訴了我們寫文章時與中心關係不大的事件要略寫。

參考答案:

22.(4分,每小題1分)(1) 拜訪

(2)通伸,伸張(須寫出本字和解釋。)

(3)因此

(4)每天

23.(3分)孝成王因為趙括的母親有言在先,因此最終沒有加罪於她。(以卒各1分,句意通順1分。)

24.(3分)C

隆中對閱讀答案9

閱讀甲乙兩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17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乙】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小題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將軍宜枉駕顧之

③欲信大義於天下 ④遂許先帝以驅馳

【小題2】翻譯下列的句子。(4分)

(1)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2)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小題3】甲文中諸葛亮回顧了與先帝之間的哪三件大事?回顧這些大事的目的是什麼?(5分)

【小題4】乙文對諸葛亮的描寫採用了什麼方法?結合甲文說說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人?(4分)

答案

【小題1】⑴ 身份低微,見識短淺 ⑵ 拜訪 ⑶ 通“伸”伸張 ⑷ 奔走效勞 (4分)

【小題2】⑴在亂世間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 ⑵ 然而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你說該採取怎樣的辦法?

【小題3】 三件往事:①三顧茅廬 ②臨危受命 ③臨崩寄大事(每點1分)目的是:表達了作者對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忠於劉備父子的真摯感情,並以先帝創業的艱難激勵後主。(2分)

【小題4】 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諸葛亮是一個有遠大抱負,有卓越才能,知恩圖報的人。(每問2分)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瞭解全文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自己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比如本題中的“卑鄙”是古今異義詞,要注意分辨。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2】

試題分析:根據文章的語境,瞭解句子大意,準確理解關鍵字詞,比如本題中的“苟“聞達”“猶”“計”“安”,翻譯後疏通語句。所學課文,做過翻譯練習要加強記憶,可直接寫出譯句。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通讀文段,瞭解內容,根據諸葛亮的自述經歷,概括事件,體會諸葛亮自述經歷表達什麼心意,從諸葛亮的個人情感上的.知恩圖報和對後主的鼓勵兩個方面來概括。

考點:理解文言文內容要點。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4】

試題分析:乙文第二段從徐庶的角度介紹諸葛亮是側面描寫,第三段“三顧茅廬”是正面寫諸葛亮。從諸葛亮對先帝的忠誠、對身負已任的盡心盡責、對後主的悉心關照等方面來分析人物形象。

考點:欣賞作品的形象,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隆中對閱讀答案10

比較閱讀【甲】【乙】兩個文段,完成後面題目。(21分)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選自《隆中對》)

【乙】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選自)

小題1:解釋加點字詞。(6分) A.此殆天所以資將軍()B.既帝室之胄()

C.總攬英雄( )D.夙夜憂嘆 ( )

E.庶竭駑鈍( ) F.攘除奸凶( )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以迎將軍者乎?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

B.今操已擁百萬之眾以傷先帝之明

C.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當獎率三軍

D.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先帝知臣謹慎

小題3: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2)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小題4:【甲】【乙】兩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標是什麼?(用原文或自己的話均可) (2分)

小題5:“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文段正體現了前半句中的'“ ”,【乙】文段中最能體現“老臣心”的一句話是 。 (2分)

小題6:諸葛亮備受後世推崇,而【甲】【乙】兩段文字正好體現了他最受推崇的兩個方面特點,你認為是哪兩個方面呢?請結合文段加以分析(4分)

參考答案:

小題1:A大概B後代 C招致 D早 E比喻才能平庸 F剷除

小題2:A

小題3:(1)不僅僅是時機好,也是人謀劃得當。

(2)這些就是我(諸葛亮)用來報答先帝(劉備)並且盡忠於陛下(劉禪)的職責與本分。

小題4: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小題5: “天下計”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小題6:【甲】遠見卓識【乙】忠心耿耿,需結合文段加以分析

試題分析:

小題1:文言文詞語,平時有應多識記積累。“駑”本義是劣馬,在此處用的是比喻意義。

小題2:A

試題分析: A項中的“以”,前一個是“來、用來”的意思,後一個是“把”的意思。B項中的“之”意思都是“的”。C項中的“率”都是“率領”的意思。D項中的“知”意思都是“知道”。

小題3:(1)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瞭解了關鍵字詞的意思,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注意“非惟……抑亦……”固定句式的翻譯。②翻譯時要注意“所以”字在句中表示目的,是“用來”的意思。

小題4:根據兩文比較可知,兩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標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回答時用原文或自己的話均可

小題5:通讀甲乙兩文,根據題目的要求可用原文來回答問題。

小題6:讀懂文意,分析並提煉出人物的高貴品質,儘量結合文章的內容來談,注意語言的簡潔通順。

隆中對閱讀答案11

【甲】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乙】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1、聯絡兩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將軍”也就是乙段中的先帝

2、甲段中加點的兩個字,“胄”的讀音是Zhu :“身”的意思是親自乙段中加點詞語“不毛”的意思是不長莊稼(的地方),意思是荒涼的地方

3、甲、乙兩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標是什麼?(用原文或自己的話概括均可)恢復漢室一統霸業(或:“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 興復漢室”“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等)

4、“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體現了前句中的 “天下計”,乙段中最能體現“老臣心”的一句話是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5、在公眾眼裡,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歷來被人們所稱頌,除以上杜甫的詩句外,有關他的典故、成語、名言警句以及俗語等還有很多,請列舉三個(句、對)(3分)(不必每項都列出,只要寫出三個即可)有關典故如:初出茅廬:火燒新野:借東風;空城計;失街亭;氣周瑜等等 有關成語如:三顧茅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等 有關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等等 有關俗語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等等 (不必每項都列出,只要寫出三個即可)

(三)閱讀下面《隆中對》中的文段,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苑、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字可興矣”

1(1分)用“/”給下面語句標出正確的停頓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2(2分)下列“以”字意義和用法不同於其他項的是( A) A.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B.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C.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D.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3(2分)在諸葛亮的對策裡,對不同的物件採取的對策不同說說對下列物件所採取的對策分別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①曹操: ②諸戎、夷越: ①曹操: ②諸戎、夷越: ①此誠不可與爭鋒②西和諸戎,南撫夷越

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自董卓已來 ( ) (2)名微而眾寡 ( ) (3)挾天子而令諸侯( ) (4)利盡南海 ( )

(1)通“以”(2)而且(並且)(3)挾持(控制)(4)物資

5.翻譯下面文言語句(2分)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譯文: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筐(竹籃、竹筒)盛著食物、用壺裝著水(酒水)來迎接將軍你呢?(2分,如關鍵詞漏譯或錯譯,酌情扣分)

6.問題探究:諸葛亮認為“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應該採取哪些策略?(1)奪取荊、益二州,作為“霸業”的根基(2)外結孫權,內修政理,與西南少數民族和睦相處(3)聯吳抗曹,並從荊、益二州出兵

7簡答:(3分) (1)諸葛亮在對前景的分析中,反覆強調“人謀”的重要性,請從文中任舉一例說明 (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2)聯絡實際,談談“人謀”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2分) (1)①曹操“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②孫權“賢能為之用”⑧劉備“總攬英雄”(1分,可選其中一例回答)(2)當今世界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因此,要善於發現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2分,意同即可)

文言文(共13分)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1.下面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2分)(B ) A.挾天子而令諸侯 挾:挾持,控制 B.利盡南海 利:利用 C.國險而民附 附:歸附 D.時先主屯新野 屯:駐紮

2.下面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分)(B ) A.①賢能為之用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 B.①而其主不能守 ②捨生而取義者也 C.①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②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D.①今操已擁百萬之眾 ②輟耕之壟上

3.句子翻譯(3分)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譯文:這大概是天拿(它)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這個意思嗎?(本題要注意“殆”、“資”及反問語氣,翻譯意思對即可)

4.填空(3分) 選文中諸葛亮對三方形勢的分析十分準確:分析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兵力優勢;分析孫權,指出他具有地理和人才優勢;分析劉表,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物產優勢,也指出了他軟弱無能的一面,此為劉備爭霸天下定下了大計

7.簡答題(3分) 選文中“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一句,反映了諸葛亮什麼樣的思想?天命觀 (或“唯心主義”,意思對即可)

【甲】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乙】班超字仲升,扶風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辮,而涉獵書傳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詣校書郎⑥,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擾當效傅介子⑦、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1” 註釋:①扶風:漢朝郡名②平陵:漢朝縣名③徐:徐縣.漢朝縣名④永平:漢明帝年號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漢書》的作者⑥校書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漢冒險家,以計斬樓蘭王聞名於世

1.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具體含義(2分) ①由是先主遂詣亮( ) ②不恥勞辱( )去拜訪 ②以……為恥辱(認為……是恥辱)(每詞1分)

2.乙文中有一個句子與甲文中的“時人莫之許也”有同樣的表達效果,找出這個句子寫在下面的橫線上(2分)左右皆笑之

3.將乙文中畫線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2分) 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 譯文:家中貧寒,常作為受官府僱傭的抄書人來謀生(供養家庭) 或:家中貧寒,常被官府僱傭抄書來謀生(供養家庭)

4.下面的句子中有一個通假字,試推測是哪一個字並寫出本字(2分) 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 通假字是,本字是通假字:研 本字:硯(各佔1分)

5刻畫人物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比較兩文在這方面有何異同,試結合原文加以分析 (4分)相同之處:兩文都有對人物的正而描寫和側面描寫,如甲文開頭的話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屬正面描寫甲文除開頭的正面描寫外,均為側面描寫;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側而描寫不同之處是,甲文以側面描寫為主;乙文以正面描寫為主 或:甲文的正面描寫有對行為的描寫和對外貌的描寫;乙文的正面描寫既有對行為的描寫又有對語言的描寫,但無對外貌的描寫甲文的側面描寫既有對行為的描寫又有對語言的描寫;乙文的側面描寫只有對行為的描寫(從兩種不同的角度分析均可,異同各佔2分,不結合文字扣一半分)

(甲)①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 (乙)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②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隆中對》)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3分) (1)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拜訪) (2)由是先主遂詣亮 (到……去,這裡有“去拜訪”之意) (3)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2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因為) (2)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總共)

3、翻譯文中劃線的兩個句子(4分) (1)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2)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1)我原來是平民,親自在南陽耕種,只希望在動亂的年代中苟且保全生命,不要求在諸侯中做官揚名 (2)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當時一般人沒有誰同意他這種比附

4、回答下列問題(4分) (1)甲文段著重記敘了劉備和諸葛亮的哪兩件事?表明作者高潔志趣的句子是哪句?三顧茅廬、臨危受命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2)乙文段在寫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麼?請作簡要說明: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如正面寫諸葛亮隱居時的不平抱負,側面寫徐庶的推薦

5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D)(3分) A 以弱為強者 B 曹操比於袁紹 賢能為之用 信義著於四海 C 此用武之國 D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⑴ 此誠不可與爭鋒 爭鋒:爭強、爭勝⑵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資:資助、給予 ⑶ 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殷:興旺富裕⑷ 總攬英雄 攬招致、羅致

7.諾葛亮在隆中對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請根據文段內容簡要概括(4分) 對曹操“不可與爭鋒”(1分);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1分);勸劉備先取荊、益二州,等待機會,然後進取中原(2分)(意思

燕昭王招賢 燕昭王於破燕之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謂郭隗曰:“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誠得賢士以共國①,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先生視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②,先從隗始況賢於隗者,豈遠千里哉!”於是昭王為隗改築宮而師事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③燕燕王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軼輕戰,於是遂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獨追北④,入至臨淄,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 [註釋]①共國:共同治理國家②致:招致,引來③趨:奔赴④追北:追擊敗北的敵人

1.解釋下列文言語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1)卑身厚幣以招賢者(降低身份,指謙卑; ) (2)孤之願也(願望) (3)燕國殷富(殷實富足) (4)燕王弔死問孤(慰問)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意思(3分)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從隗始況賢於隗者,豈遠千里哉!” 郭隗說:“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納有才能的人,那就從(敬重)我開始,(我這樣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禮遇)何況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們又怎麼會因為與燕國很遠而不來投奔您呢?”

3.從文中看,燕昭王最終能擊敗強齊的原因是什麼?(2分) 我的理解:①招納賢士;②與百姓同甘共苦

4.你覺得閱讀本文在當今有什麼現實意義?(3分) 我的感悟:示例:人才是取得勝利的法寶,我們必須尊重人才,用好人才,這樣才能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才能促進我們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文言文比較閱讀【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節選自《出師表》) 【乙】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卑身厚①幣,以招賢者,故往見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返以報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馬且買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 ’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③今王誠欲致④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⑤,況賢於隗者乎?”於是昭王為隗築官而師之士爭湊⑥燕 (節選自《燕昭王求賢》,有刪改) 【注】①厚:豐厚,用做動詞②涓人:國君身邊的侍從人員,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虛數④致:招來⑤見事:被任用⑥湊:聚集,奔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1)由是感激(此(或“這”,或“這件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見識短淺) (3)遂許先帝以驅馳(答應) (4)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買)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B )(2分) A.苟全性命於亂世 / 況賢於隗者乎 B.受任於敗軍之際 / 臣聞古之君人 C.於是昭王為隗築宮而師之 /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D.遂許先帝以驅馳 / 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3.用“/”劃分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只劃一處)(2分) 士爭湊燕士/爭湊燕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語句(4分) (1)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 .譯文: (2)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譯文:(1)三次到我住的草廬拜訪我,向我詢問當時的天下大事 (2)於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馬送到燕國

4.結合兩篇選文,概括劉備和燕昭王對待人才的共同之處(2分) 思賢若渴,尊重人才,虛心求教(意思接近即可)

隆中對閱讀答案12

隆中對 陳 壽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小題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 屏

(2)欲信大義於天下 信

(3)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日

(4)願諸君勿復言 願

【小題2】.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猶魚之有水也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B.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曹劌論戰》)

C.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唐雎不辱使命》)

D.曹操比於袁紹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小題3】. 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6分)

(1)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3分)

翻譯:

(2)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3分)

翻譯:

【小題4】. 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在“隆中對策”前,作者先採用側面敘寫的方式襯托出諸葛亮的`與眾不同和非凡才智。

B.諸葛亮以高祖劉邦在益州成就帝業為例提示劉備可以將益州作為建立蜀漢大業的基地。

C.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既論及地理、經濟、軍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賢的重要。

D.文章通過隆中對策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諸葛亮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遠見卓識。

答:( )。

答案

【小題1】(共4分)屏:命人退避 信:(通“伸”)伸張 日:一天天 願:希望 (一詞1分)

【小題2】(3分)A (A項均為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B項分別為並列關係、修飾關係的連詞。C項分別譯為“憑藉”、“於是”。D項分別為“同”、“在”。)

【小題3】(共6分)(1)這個人值得到他那裡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您應當屈尊親自去拜訪他。(3分,就見1分,枉駕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確1分)

(2)將軍親自統率益州大軍從秦川出擊,百姓誰敢不用竹筐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水來迎接將軍您呢?(3分,“出於秦川”1分,“簞食壺漿”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確1分)

【小題4】(3分)A(應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隆中對閱讀答案13

[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選自《出師表》)

[乙]時先主(劉備)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日:“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日:“君與俱來。”庶日:“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選自《隆中對》)

【小題1】《出師表》中諸葛亮向後主提出了三條修明政治的主張,即 、 、其中最主要的是 。 (2分)

【小題2】下列句中劃線的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2分)A.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將軍宜枉駕顧之 B.時先主屯新野發閭左逋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 C.遂許先帝以驅馳高可二黍許D.諮臣以當世之事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

【小題3】下列句中的“以”與“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A.諮臣以當世之事B.扶蘇以數諫故 C.遂許先帝以驅馳 D.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小題4】下列句中劃線的字詞指代的物件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A.臣本布衣(諸葛亮自稱B.遂許先帝以驅馳(劉備 C.孤不度德量力(劉備自稱) D.君謂計將安出(徐庶

【小題5】甲、乙兩段敘述了同一件事,但內容側重點不同,請各用一句話概括大意。(2分)

甲文: _____ 乙文:

【小題6】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2分)

(1)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譯文: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題1】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親賢遠佞。

【小題1】C

【小題1】B

【小題1】D

【小題1】甲文:諸葛亮自述經歷 乙文:劉備思賢若渴,三顧茅廬

【小題1】略

解析【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親賢臣,遠小人”等方面的`內容來概括諸葛亮向後主提出了三條修明政治的主張。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能力。A、拜訪。B、駐紮。C、答應,大約。D諮詢。經過分析,應選C。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能力。A、拿。B、因為。C、來。D、憑藉。例句中“以”的意思為“因為”,所以選“B”。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能力。D.君謂計將安出(諸葛亮)。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甲文中諸葛亮的生平介紹“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以及出世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已文中“劉備拜訪諸葛亮時所說的內容“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來概括甲乙兩段的大概內容為甲文:諸葛亮自述經歷 乙文:劉備思賢若渴,三顧茅廬

【小題1】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翻譯句子時,第一步:聯絡語境明大意。聯絡具體語境,把握句子大意,寫出主幹。第二步:字句落實莫疏漏。注意重要實詞、虛詞,看清語法現象,如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偏義複詞等;明確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裝、固定句式等。第三步:翻譯句子要得法。文言文“六字翻譯法”:留、替、補、刪、移、猜。“留”,指凡朝代、年號、人名、地名、官職等專有名詞,皆保留不動;“替”,將單音詞換成現代漢語雙音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後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凡該換的,一律換之;“補”,即補出所省略或隱含的內容,特別是對省略句;“刪”,指刪去那些無意義或沒有必要譯出的虛詞;“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要求調整過來;“猜”,指文言句中多義實詞、帶修辭的句子,要根據上下文靈活猜測處理。第四步:隱性失分要避免。回顧原文,檢查是否符合語境——“看”;再讀一遍,保證句子準確通順——“念”;謄上卷子,字跡清楚端正無誤——“寫”。所以翻譯時,除了注意“於是在的意思、孤作者自稱、度是估計的意思、於是在的意思”等重點字的意思,還要補充出省略的成份,比如(1)句就要補出省略的主語“諸葛亮”,同時還要保證整個句子翻譯的流暢性、準確性。

隆中對閱讀答案14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小題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2分)

①欲信大義於天下 ②挾天子而令諸侯

③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④將軍既帝室之胄

小題2:下面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①賢能為之用②不足為外人道也

B.①曹操比於袁紹②信義著於四海

C.①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②以是人多以書假餘

D.①今操已擁百萬之眾②輟耕之壟上

小題3:句子翻譯。(4分)

①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②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小題4: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最終戰略目標是什麼?為達到這個目標,諸葛亮提出了什麼戰略方針?(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通“伸”,伸張 挾持 大概 後代(2分)

小題2:C(2分)

小題3:(1)不僅僅是時機好,也是人謀劃得當。(2分)(2)這大概是老天拿它來資助將軍,將軍難道沒有奪取它的意圖嗎?(2分)

小題4:目標:成就霸業、興復漢室。戰略方針: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2分)

小題1:

試題分析: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比如本題中的通假字“信”,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對課文註釋中有明確註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

小題2: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瞭解全文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自己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進行比較。可用排除法,將明顯不符合答案的項先行排除。A項“為”一是“被”一是“對”,B項“於”一是“與”一是“在”,D項“之”一是“的`”一是“到”,故C對。

小題3:

試題分析:根據文章的語境,瞭解句子大意,準確理解關鍵字詞,比如“惟”“ 抑亦”“謀”“殆”“資”“所以”等,翻譯後疏通語句。所學課文,做過翻譯練習要加強記憶,可直接寫出譯句。

小題4:

試題分析:從文段中最後幾句“若……”中概括,注意這幾句是先說策略後說目的的,與題目提問的順序相反。

隆中對閱讀答案15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題目。(12分)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yì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小題1:下列詞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由是先主遂詣亮(告訴)B.此人可就見(接近、趨向)

C.先主器之(器重,重視)D.欲信大義於天下(通“伸”,伸張)

小題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則名微而眾寡而其主不能守

B.此用武之國或置酒而招之

C.因屏人曰:“漢室傾頹……”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D.信義著於四海出沒於鯨波萬仞中

小題3:翻譯下面文言文語句。(4分)

① 將軍宜枉駕顧之。 (2分)

譯文:

②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2分)

譯文:

小題4:下列有關選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從分析天下形勢,並提出對策、藍圖中,可見諸葛亮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軍事家、具有天才的`預見能力。

B.談到建立“霸業”根基,諸葛亮先集中論述了佔據荊州、益州的可能性,再緊承論述佔據兩州的必要性。

C.選段層次清晰,結構嚴謹,圍繞“隆中對”的“對”前、 “對”中、“對”後依次寫來,且詳略得當。

D.選段語言“言簡而意豐,文省而深刻”,如結尾一個“善”字,就把劉備對諸葛亮的高度評價準確地表達了出來。

小題5:在諸葛亮的對策裡,對不同的物件所採取的對策不同。根據文意,分別用一個字概括對下列物件所採取的對策(不能用原文中的詞。)(2分)

①孫權: ②益州:

參考答案:

小題1:A

小題2:D

小題3:①將軍應該屈尊親自拜訪他。②然而(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你說該採取怎樣的辦法?

小題4:B

小題5:①聯(合) ②奪(取、佔)

解析:

小題1:

試題分析:A項中的“詣”應該解釋為“拜訪,請教”,所以選A。

小題2:

試題分析:A項中的“而”,第一個表並列,第二個錶轉折;B項中的“之”,第一個是 “結構助詞,的”,第二個是代詞;C項中的“因”,第一個是“於是”的意思,第二個是“憑藉,靠”的意思;D項中的“於”都有“在”的意思,所以選D。

小題3:

試題分析:第一句翻譯時要注意“宜”和“顧”的意思必須要翻譯出來。第二句翻譯時要注意這是一個問句,譯文也必須為問句形式,同時需注意“然”和“謂”的意思。

小題4:

試題分析:對照原文分析,B項中應該是先談“必要生”,再談“可能性”。

小題5:

試題分析:此題要注意“一個字”的要求和“不能用原文中的詞”這一限制條件。由原文“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這兩句話我們可以概括出對孫權是“聯(合)”的態度,對益州則是“奪(取,佔)”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