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歷史故事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

故事是歷史傳承的主要途徑,故事取材於歷史,而將歷史故事運用於中學教學中具有獨特的真實性、趣味性、針對性和教育性特點,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1:白居易的故事

那一年,杭州大旱,一旱旱了九九八十一天。西湖旁邊的幾千畝農田,地皮都乾裂了口,稻禾枯黃,象火燒過一樣。老百姓天天到衙門裡去請求大老爺:趕快放西湖水,救救農田。可是,那些官府大老爺,只知整天在西湖上尋歡作樂,卻一直不理不睬。

有一天,百姓們又熙熙攘攘地趕到衙門裡來,要求大老爺放西湖水,有的喊:“青天大老爺,趕快放西湖水,救救農田吧!”有的喊:“大老爺,再不放西湖水,我們百姓都活不下去啦!”鬧得那位大老爺睡也睡不安,吃也吃不香,只好親自到衙門口,怒氣衝衝地對百姓說:

“誰說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湖裡的魚龍就沒有地方棲息啦!”

這時,只見人群中走出一個長著五綹長鬚的老漢,不慌不忙地反問道:“魚龍與百姓的性命相比,哪一個要緊?”

大老爺一聽,又氣呼呼地說:

“誰說放西湖水?把西湖水放了,那菱角就不能生長了!”

老漢冷冷地一笑,又反問道:

“菱角與稻米相比,哪一種重要?”

大老爺一聽,更加氣急敗壞:

“誰說放西湖水?放了西湖水,對皇上洪福不利!”其實,這位大老爺想說的是對自己的官運不利,怕說得太露骨了,觸犯眾怒,就把當今皇上抬了出來,嚇唬嚇唬老百姓。

誰知那老漢一聽這話,更生氣了,他理直氣壯地反問道:

“皇上與百姓相比,哪一個要緊?假如沒有百姓種稻谷給他吃,做衣服給他穿,他還當得成皇帝嗎?”

周圍的百姓們,聽了大老爺的話,條條無理,早想大罵他一頓;現在聽了這位老漢的話,駁得句句有力,都高興得跳了起來:“他說得對!他說得有理啊!”

大老爺早已氣得渾身發抖:“你,你是哪一個?膽敢當眾頂撞老爺,煽動百姓!”

那老漢又微微一笑,說:“問我哪一個?我就是白居易!”

大老爺一聽,原來新上任的白居易到了。這老頭兒,當今皇上也怕他三分,不好硬頂,連忙打躬作揖地說:“原來是新任的刺史白大人到啦!下官有失遠迎,當面謝罪。請,請到衙內休息一下。”

老百姓聽說這老漢就是白居易,有的還讀過他關心百姓的詩篇,都說:“白居易來做我們的父母官,我們的農田有救了!”

果然,第二天,碧綠綠的西湖水,嘩嘩地流進了附近的農田,乾枯的稻禾,象喝上了甘露,“唰”地一下子直起了腰。百姓們望著嘩嘩的湖水,流進自己的農田,興奮得掉下眼淚來。

後來,白居易又訪問了附近農家,在錢塘門外,修了一條堤,造了一座石涵閘,把湖水貯蓄起來。他又恐怕後代的地方官不瞭解堤壩對人民的利害關係,親自寫了篇《錢塘湖石記》(當時西湖又叫錢塘湖)刻在石碑上,詳細寫明堤壩的用處,以及蓄水、放水和保護堤壩的方法。

百姓都圍攏來看這塊石碑。當看到上面寫著:放一寸湖水能夠灌溉多少頃田時,大家都為白居易深知百姓疾苦,精密設計了這個水利工程,感動得熱淚滾滾。大家紛紛議論,覺得這大老爺不錯,要為他向朝廷請功。白居易一聽到這個訊息,急忙阻止,還沉痛地做了一首詩。

稅重多貧戶,

農飢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

與汝救凶年。

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對這一湖水,平時管理得可嚴啦。

有一次,白居易去遊湖。看到南面的湖邊上,有人在挑土填湖,建造亭臺樓閣。白居易就傳問是哪一家造的?當差的回來說:“這是衙內二爺的老丈人在造一座花園!”

白居易就把二爺的老丈人傳來,說:“西湖,是百姓的西湖,你一個人為什麼要佔用?現在,罰你開田一百畝。”

那位二爺的老丈人沒辦法,曉得刺史說一不二,只好僱了一批百姓,挖了一百畝湖泥。

又有一次,白居易從白沙堤上散步回來,看見有人從山上砍了兩株樹,揹回來當柴燒。白居易就對那人說:“山上的樹砍光了,山泥就會流到西湖裡去,積聚起來,那怎麼行?罰你補種十株樹!”

那人就只好到山上去補種了十株樹。從此,再也沒有人敢佔湖造屋,上山砍樹了。這樣,白居易在杭州三年,把西湖整治得水綠山青,使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可是,白居易的所作所為,也得罪了那些魚肉百姓的官吏們。他們把白居易看做眼中釘,偷偷地把他寫的《醉後狂言》等詩篇,加油添醋地送到皇帝面前去告發他。皇帝一看,這還了得,就把他貶到另外地方做官去了。

白居易要離開杭州了,手下傭人把他剩餘的俸錢裝好箱子,準備帶走。白居易看見了,說:“把它存到庫裡吧,今後治理西湖好用!”

白居易要離開杭州了,杭州的老百姓,心裡好不難過。他們打聽好白居易上路的日子,紛紛提了酒壺,託了糕點,站在西湖邊來送別。

百姓們在西湖邊等啊等啊,沒聽到鳴鑼喝道的聲音,也沒看到抬著滿箱金銀、滿筐綢緞的行列,只見白居易從天竺山騎著馬緩緩而來。後面兩個傭人抬著兩塊天竺石跟隨著。一路走來,一路與百姓們話別。百姓們跪著攔住白居易,許多人都哭了。

白居易看了,心中十分感動。當即在馬上吟了一首詩,大意是說:我在杭州三年,慚愧沒有什麼功績,只不過是脫不了詩人的習氣,做了十多首詩歌,臨走還帶走了兩塊天竺山的石頭,這怕也有傷清白吧!

白居易離開杭州後,杭州百姓一直親切地呼他為“白舍人”。有的人畫了他的像,供在家裡;有的人把他的詩抄寫了貼在牆上。白居易在西湖修的堤,早已經沒了。但是,千百年來,杭州人一直把原來的一條白沙堤,叫做“白公堤”,來紀念這位關心民瘼的詩人!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2: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故事

一次,王羲之吃飯時,用筷子在桌上劃字,把酒杯撞翻了。他就用手指頭蘸著酒寫字,飯都忘了吃啦。他的第七個小兒子王獻之見到哈哈大笑,說爸是個“字瘋子”。他媽聽見了,說道:

“兒呵,只要功夫深,‘泰山頂,高不過腳面兒’。你爸苦苦下功夫,書法一定會勝過古人的呵。”

這時,王獻之認為自己的字已經寫得很好了,他快活地問道:

“我的字再寫三年也夠好了吧?”

王羲之聽了沒作聲。

媽聽了,搖搖頭說:“遠哩!”

王獻之又問道:“五年行了吧?”

媽還搖搖頭說:“遠哩!”

王獻之氣得跳了起來,問道:“究竟寫多久,才行呀?”

王羲之聽到這裡,站起來,走到視窗,用手指著院心的大水缸說道:“你呀,能寫完這缸水,字兒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穩腿呢。”

王獻之聽了心裡不服,下決心顯點本領給爸看。他跑進書房,拿起筆來,決心打頭重來,先練基本功。就天天照著爸爸的字練筆劃,只練些橫、豎(述shù)、點、撇、捺。這樣足足寫有兩年,捧來給他爸看。他爸望望又沒作聲。給媽看,媽說道:“唔,有點象鐵劃了。”

王獻之這番回到書房,天天光練鉤。又足足寫了兩年,捧來給爸看,爸望望沒聲響。給媽看,媽點點頭說道:“有點象銀鉤吶。”

第五年,王獻之這才開始天天練字,足足寫了一兩年,把字都捧出來給爸看。王羲之拿過來翻了一翻,仍然搖頭嘆氣沒聲響。只是見到字裡面有個“大”字,嫌架勢上緊下鬆,於是在下面點了一點,成為“太”字了。

王獻之又把所寫的字捧給媽看。他媽把字放在桌子上,一張一張看了三天才看完,最後嘆口氣道:

“我兒寫字兩千日,只這一點象羲之。”

王獻之走近一看,驚傻啦,原來媽媽指的那一點,就是爸爸加在“大”字下面的那一點呵!

王獻之這才感到自己的字不行呵。於是煩悶悶地走出門外,在路上低著頭走,心裡有點不舒坦!不覺來到城門口,見到有位老婆婆在烙單餅賣。

哈,怪呵!只見她烙好一張餅,就用竹筷挑起,從肩頭往後面撂,一下子就撂進背後的竹匾裡去了。匾裡一張張單餅疊得齊齊整整,有尺把高哩!王獻之看得驚訝(亞yà)極啦,問道:

“老婆婆老婆婆,你連頭都沒回過去望一望,這餅兒,怎麼撂得這樣準呵?”

老婆婆笑笑道:“沒什麼,也不過象王羲之寫字,熟練罷了。”

王獻之一想,對呀,可不是這樣嗎?於是急忙忙跑回家,一頭栽進書房裡,天天安心下苦功練字了。

有一次,王羲之來到書房,悄悄走到王獻之身後,猛然間拔他手裡的筆桿,沒拔動。王羲之大喜,他知道王獻之寫字有了手勁啦,於是悉心教導他習字,寫了一本《樂毅論》讓他臨摩。到後來,王獻之完完全全寫光了缸水,也成為我國一個著名的書法家啦。

人們把他與王羲之合稱為“雙王”,稱王羲之為“大王”,叫王獻之為“小王”。不過“大王”和“小王”寫的字,功夫還是有差距的。

一次,王羲之到京城去,臨走的時候,在牆上寫了幾個字。王獻之等爸走了以後,連忙把牆上的字擦掉,自己照樣寫了幾個字在原來的地方。自己左看右看,認為很不錯了,象得很呢。等到王羲之從京城回來,又經過這兒,見到牆上的字,反覆仔細端詳了一會兒,嘆道:“咳,我臨走的時候,真喝得太醉了,竟然寫出這樣的字來!”

王獻之在一旁聽到,驚得說不出話來,這才不敢驕傲,更加努力地老老實實練字了。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3:吳道子畫“嘉陵”

唐朝天寶年間,唐玄宗因為安史之亂,曾一度逃往四川。後來回到長安,他十分想念流亡期間、途經千里嘉陵的一路風光。於是,他下了一道聖旨:命令著名畫家吳道子,重返巴蜀,把千里嘉陵的奇麗風光,描繪出來。

叫畫家出門旅遊寫生,潛心作畫,吳道子自然高興。再說他前兩年隨皇上逃往四川的時候,一路上的嘉陵山水早在他心中醞釀多次了,只是當時兵荒馬亂,顛沛流離,哪有心思作畫?如今聖上有旨,這不正合他的心意嗎?當下就叫人備鞍牽馬,即日上路,他走秦川、翻秦嶺,然後順江而下。

這天,吳道子來到秦隴襟帶的咽喉,水陸兩運的集散地一—白水江。這裡,上有來自河州、狄道、秦州的馬幫、駝隊,下有來自重慶、合川、廣元溯江而上的船隻。

街上幾十家店鋪,生意興紅,商賈如雲,土特產堆集如山。在長安書齋的畫家吳道子,猛一下見到這麼多馬幫、駝隊、船隻,人群中有高亢、渾厚的隴地口音,又有詼諧幽默的下江川腔;更叫人激動的是這條源於秦嶺嘉陵谷的山溪,匯流到這裡竟成為“江”;而千里嘉陵,又唯獨上游這段“江”,水清碧藍,故曰“白水江”,與下行三十華里相會的西牛江,水色截然不同。畫家吳道子一時高興,便走進一家酒鋪,買了些酒吃,然後帶上畫筆,登高作畫。

上得山來,只見四周山勢奇峻,峰巒突兀,崖石重疊,色調清晰,心中大喜,馬上取出五色調盤,展絹作畫。他運筆如行雲,立意有詩境,畫花花吐芯,畫鳥鳥有聲;山山嶺嶺,層林盡染,水泉江河,浪卷波滾。真是拈之即來,得心應手。半天功夫,“千里嘉陵山水圖”首卷告成。

吳道子是畫家又是詩人,這會兒他胸中激情滿懷,多年宿願,今日得以施展,為此他興奮不已,於是端起五色調盤,順手一潑,腳下當即浮起一團五色祥雲,久久紆繞于山,數月不散……

畫家完成了“千里嘉陵山水圖”的巨幅長卷,回到長安,受到唐王及滿朝文武的稱讚。從此,便獲得了“一代畫仙”的美稱。

那五彩祥雲籠罩的山上,天長日久,長出了一種“五花石”。這種石頭,色彩柔美,光亮如玉,容易雕刻,造型最佳,下江川客專門買這種石頭,運往四川進行加工。

到宋朝,大文人蘇軾就買得一件五花石雕成的案頭玉器。雕刻工藝,十分精美,就其石質來說,也是別處少見之物。他問起這石頭的來源,賣者告訴他:這是“仇池國”的五花石。蘇軾一時詩興大作,便寫下了“仇池石”這篇著名詩篇。“仇池”是略陽古時候的稱謂,蘇軾說這石頭“秀色如蛾綠,冷氣壓三伏。”

石頭不但質細,色柔,而且幽光閃閃,放在案頭給人一種清涼爽快的感覺。能叫人興奮的睡不著覺,再好看的東西也比不上它。

標籤:五千年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