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二年級上冊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年級上冊連加連減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二年級上冊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二年級上冊連加連減教學反思1

這部分內容是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的知識,是學生在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練習。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因為一年級已經學習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因此這節課的重點放在學習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中需要用豎式計算的方法。

在具體的教學中,我結合情景圖例1,先按照運算順序,分步列兩個豎式計算,接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怎樣寫就比較簡便?簡便在什麼地方?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兩個豎式連寫比較方便。在連減和加減混合的計算中,讓學生結合連加的豎式寫法類推出來。這樣既鞏固了前面的.知識,又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整節課的效果很不錯。

在進行鞏固練習時,我採用一貫的方法,讓全班學生每人出一道題,內容可以是連加的、也可以是連減或加減混合的。然後全班一起計算,教師強調書寫格式和進位、退位的計算。這樣感覺學生計算自己出的題興趣很高,而且還鍛鍊了學生的思維和思考能力。

在本節課中發現不足的地方是學生在自己出題時考慮不是很周全,有的題最後的結果可能超出了100,這樣就給學習困難的學生增加了難度。另外還有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進位和退位容易出現錯誤,審題不是很清。需老師在以後的練習中注意這方面的指導,讓學生認真審題,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二年級上冊連加連減教學反思2

《連加連減》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練習。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提高計算能力。學生對連加、連減運算順序在一年級上、下冊已經學過,因此我將這節課的重點放在教學連加、連減中需要豎式計算的。

我認為這節課的亮點就是讓學生自主探討學習。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教育的宗旨不在於把儘可能多的東西教給學生,取得儘可能大的結果,而首先在於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學會怎樣發展自己,以及離校後繼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什麼,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如何學習,讓學生真正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主動發展,成為學習的主人。由於前面已經教學過列豎式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一年級也已經知道連加的運算順序,所以出示了28+34+23這個連加算式後,讓學生根據前面的經驗,列豎式計算,學生交流彙報後,我再針對學生平常容易錯和忽視的地方給與強調,規範寫法,這樣的能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很多值得我深思的地方:

一、計算教學是否需要情境。教學中創設情境是為了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但是不是每一個內容都需要情境呢?什麼樣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呢?比如在教學《連加連減》時,我是由幫農民伯伯摘西瓜這一情境引入的,到底我的這個情境對學生學習這節課的內容有多大的.作用呢?如果改為由複習前面學的列豎式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引入,這樣讓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來自主探討列豎式計算連加會更好呢。

二、當課堂上出現多種演算法時,不能急於去優化哪一種,而是要學生經過選擇、比較,自己實現演算法的優化,讓他們經過自己的切身體會,選擇出方法,這樣的理解才能更深刻。

另外,在教學時要鑽研教材,要有機整合、研讀教材,注意前後知識的滲透,為以後相關知識的教學埋下伏筆。如,學生知道了三個數連加怎樣列豎式,那加個數,四個數連加,還會做嗎?這樣能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用豎式做連加;還有就是我們知道滿十要向前進一,那現在如果是列的三個數字直接相加的豎式,那就有可能滿20,這要怎麼辦呢?這些問題在這裡都可以涉及到,變成是滿幾十就向前進幾,為後面要學的知識做好鋪墊。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應繼續深入學習課標,研究教材,多瀏覽教育教學書刊,多上網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加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步伐,注意積累,讓孩子們都獲得更多的收益。

二年級上冊連加連減教學反思3

在新課學習時,我利用教材的主題題給出完整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嘗試有條理地分析數量關係,梳理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從收集資訊,發現和提出問題開始,首先教會學生收集資訊並且整理資訊,要求學生會正確、有序地看圖。要讓學生知道看圖的一般方法:先整體地瞭解圖中的情境講什麼事,再看圖中的其他資訊,還要引導學生認真地,仔細地看圖,把所有的資訊收集起來。然後再理一理:哪些是條件,哪些是問題,哪些條件對這個問題有用,哪些條件對那問題有用。

在收集資訊,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它是解決多步計算應用題的基礎,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轉折點。雖然只比低年級多了一步計算,但在思考上卻發生了質的變化,一步計算只要思考怎麼列式就可以了,只用一個數量關係。而兩步計算要用兩個不同的數量關係,要列兩個算式才能解決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還必須先分析和思考先算什麼,後算什麼。

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這個環節中我力求突出思路的提煉和反思的過程,不僅讓學生說出“怎麼想的”更通過追問讓學生反思“怎樣想到這樣想的”,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尋找資訊解決問題,也就是這一過程中實現“從資訊到問題”與“從問題到資訊”兩種解題策略的溝通,使學生感悟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有六條船,每條船上坐4人,這些人後來去玩只能坐3人的碰碰車,問需要多少輛碰碰車?”課堂上有學生利用拆分的數學思想解決的:每條船上去掉一個人,每條船上還有3個人,這樣相當於要6輛碰碰車,再把拿出來的6個人可以坐2輛碰碰車,2加6等於8,需要8輛,於是解決了問題。這種方法其實只有部分學生能想到的,除了要表揚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更要引導學生學會化解決問題。

我本節課主要解決兩個問題:

1、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學生春遊遊玩這一生活情境出發,利用學生身邊的.事物作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解決新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自主收集資訊、理解數學資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資訊、尋找方法,對於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於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增強信心。不斷的引導和鼓勵,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角度去觀察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遺憾的是,由於賽課只有三十分鐘,化策略的思想未能完全滲透。

二年級上冊連加連減教學反思4

最近,我上了《連加連減》這一課,《連加、連減》一課是本單元的一個難點內容,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都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才能完成計算任務。而且這個知識點的思維方法對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個知識點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較重要的。而學生在學習這個知識前已經熟知加減法的含義,絕大部分學生對10以內數的加減口算也比較熟練。而且學生具有“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所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並不困難。但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的結果,學生往往忘記第一步的得數。為了讓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和方法,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創設情境匯入,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創設恰當的課堂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展的陣地。

其次,引導學生看圖也是關鍵。因此在上這節課時,要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例題的投影片稍作改變,使小雞吃米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讓學生感受“來了、又來了”用連加計算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一圖多用,讓小雞吃完米“走掉、再走掉”,讓學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用連減計算的生活經驗。同時,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可採用同桌合作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了解決連加、連減時,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或者由於看不見第一步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本課設計時重點通過在第一步算式下畫橫線確定運算的順序,並記下第一步的得數,然後再接著往後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當學生計算熟練後,第一步算式下畫的橫線不用再畫,第一步的計算得數也只要記在腦子裡就行了。

最後,還要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的培養。本節課我引導學生看算式先畫○,後說計算過程來進一步鞏固連加、連減,深化新知。從而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為今後學習數學埋下種子。

二年級上冊連加連減教學反思5

認識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以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這節課顯然很重要。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通過平均分的活動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後,再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並讓學生經歷這一抽象過程,從中體會並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後解決除法實際問題的主要基礎,因此我在講授時注意以下幾點:

1、通過認真觀察幻燈片和圖畫,要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從而體會除法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把一些物體“按每幾個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再介紹除號、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本課上完後,雖然學生能正確地列出算式,但有相當部分的學生不理解其含義。

2、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並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多次給學生積級的情感支援,讓學生體驗到掌握一種新方法的快樂。

3、充分利用學生已學的知識,鼓勵學生進行使用除法的活動和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強化練習。

4、運用所學的有關除法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理解和鞏固除法知識,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興趣味。

5、要充分了解和照顧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有針對性地強化練習,以利以後的學習,為今後理一步學習有關除法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本節課,我們在“分一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本節課教師不僅教給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更注重了讓他們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每一節課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必需長期進行的。

二年級上冊連加連減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及筆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以及口算連加、連減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節課的`新知識就是,讓學生學會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式題.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這一重點.

教學過程的設計充分利用舊知識,引導學生探索主動獲取新知識.教學一開始,安排兩道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豎式計算,以及連加和連減的口算題,就為學生探索連加法怎樣用兩個豎式進行計算打下了基礎.兩道例題都是放手先讓學生試算,在此基礎上,全班討論、交流,引導學生總結出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以及計算中應注意的問題.這樣安排,使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不僅獲得了新知識,而且培養了觀察、分析能力和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本節課的練習除了邊講邊練外,最後安排了有層次的集中練習,並進行及時反饋,表揚用簡便寫法及結合口算算得正確的同學,從而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二年級上冊連加連減教學反思7

在分析教材後,我認為學生在計算上的問題應該不大,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的計算出來,而該課的教學重難點理解連加、連減的意義,並能正確掌握計算順序。以此為出發點,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環節進行突破,並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一、用剪紙小人呈現學生遊戲的情節,引起學生們關注身邊的數學。

一年級的孩子求知慾很強,在開學不久他們許多人就已經將數學書多次翻看。如果在教學中我再原原本本地使用課本情境,孩子們不會很感興趣。所以我採用自制的剪紙小人來呈現學生遊戲的情節,讓學生通過小人蔘加遊戲的人數變化,逐步建立連加連減的模式。並通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引導學生明確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這樣做達到了以教材為基礎,以學生有興趣的情節為依託,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探尋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充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二、玩一玩遊戲,讓孩子們體驗學習數學有趣又有用。

在課中,我和孩子們一起玩一玩“乘車”遊戲,引導孩子們關注乘客的人數變化,並用算式表示出來。從中使他們充分體驗和理解連加連減含義,能夠運用解決生活、遊戲中的數學問題。讓他們感到生活中有數學,遊戲中有數學,學習數學有趣又有用。

為了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在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同時,接觸連加連減,因此我還設計了購物遊戲。購物是每個孩子都經常性接觸的行為,孩子們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進行連加連減的列式計算,讓運算順序、計算方法,潛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較枯燥、抽象的數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時在教學活動中,由於學生選擇商品的自主性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計算過程也是不盡相同的,既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選擇,又增大了全體學生練習的數量。

三、說一說課本例題的含義,加深對連加連減計算的理解。

在學生充分理解連加連減算式的含義後,就課本上的例題和“做一做”的習題,我讓學生展開想象看圖說一說帶數量變化的數學故事,根據數量變化的先後,結合算式說一說計算順序,培養了學生對生活情節發展的分析能力,並進一步鞏固知識。

課上下來,感覺學生學得還不錯,對計算方法、計算順序掌握的還可以,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的虛心學習,使自己不斷提高。

-

二年級上冊連加連減教學反思8

這節課我主要是想使學生在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同時,接觸連加連減。購物是每個孩子都經常性接觸的行為,孩子們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進行連加連減的列式計算,讓運算順序、計算方法,潛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較枯燥、抽象的數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時在教學活動中,由於學生選擇商品的自主性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計算過程也是不盡相同的,既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選擇,又增大了全體學生練習的數量。最後的購物環節,可以用來複習、鞏固、提高。

雖然是這樣設計的,但是由於我的.原因,所以有許多問題存在:教學的層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課與練習課的分界不太清楚。教學的節奏應該有張有弛,數學課求快,是我的一個誤區,數學應該有快有穩,這樣學生才能學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緊張。還有個別環節處理的不夠妥當,如:練口算時候用了開火車的方式,不利於面向大多數學生,類似的問題,應該多加註意。

二年級上冊連加連減教學反思9

“從加到乘”是數學新教材第三冊第二單元中“乘法的引入”的第二課時。這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在上節課初步接觸了幾個幾,會寫連加算式的基礎上,讓學生懂得同數連加用乘法簡便,會把同數連加的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怎麼寫、怎麼讀,以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新課程理念強調不要一味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乘法的引入”這部分教材是由遊樂園、幾個幾和從加到乘三部分組成的。我將遊樂園作為一個貫穿全課的情境,利用這個情境展開從加到乘的教學。為此,我適當處理並拓展了教材內容。在引入環節,藉助課件讓學生觀察遊樂園裡划船的專案,數幾個3來引出同數連加。教材中是6個3,但現在的學生計算水平還是比較容易算出答案的。於是,我一邊引導學生數數有幾個3,一邊把6個3拓展到了10個3來進一步感知幾個幾。這樣,當學生要一口氣報出10個3連加的算式時,當他們看到長長的'板書時,明顯地感到同數連加太繁了,造成一種強烈的衝突,他們迫切地想去找到用何種方法使同數連加的算式簡便,為乘法的引入打好了基礎。

接著讓學生採用了自學的方法。還有就是讓學生嘗試把同數連加改寫成乘法。學生看書自學後,他們是否真正理解了呢?這時,關鍵是讓學生交流,通過表達把這些知識內化。反饋後再通過進一步應用,引導學生把引入部分幾個幾的同數連加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這個過程既是一種展現數學思維的互動的過程,也是一種數學文化的滲透過程。這個過程始終緊扣課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加號和乘號、加法和乘法的關係。

二年級上冊連加連減教學反思10

在學習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筆算加法和減法的方法。這節課的新知識就是,讓學生學會用豎式計算連加、連減的式題。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這一重點。這節課我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他們自己學會知識。在教學設計上進行了如下的嘗試。

首先,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以幫農民伯伯收南瓜的情境貫穿於本課。由分小組收南瓜引匯出連加算式,再由李大爺,王叔叔運走南瓜引匯出連減算式,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濃厚起來。

在教學連加的豎式時,我引導學生嘗試列出自己所想的豎式,由於,我沒有限制他們的思路,完全讓他們自己思考。通過他們自己嘗試列豎式後,由個別同學發表觀點,其他同學可以贊同可以反駁。在這樣寬鬆的學習環境下,就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豎式方法:一種是用兩道豎式來求出得數;一種是直接把三個數加在一起算出得數;另一種是先算出前兩個數的得數再加第三個數。在解決例1時,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得數,充分尊重了學生,提倡演算法多樣化,在寬鬆的學習環境下,學習非常樂意展示自己的思維。

其次,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學例2,我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做,學生根據連加的堅式計算方法,自主探索連減的筆算方法。讓他們經過自己的切身體會,從而解決問題,發自內心的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遷移能力,又體現瞭解題策略的多樣化。教學中引導學生注意,能口算的可以口算,要根據實際需要示活地選擇解題方法。

本節課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簡單,只要計算不要出現錯誤一般學生都會列對豎式。不過,因為加法可以三個數相疊進行計算,因此也出現了連減三個數一起相疊的豎式。從計算正確率來說,還有點讓人擔憂,以後還要強調計算時的細心和計算後的檢查!

在這次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的不足:

一、教學機智的培養。在對比三種豎式的優劣時,由於學生比較激動,只想贊成自己的想法,所以他們都爭著說自己的方法最簡便,最好。而且有的學生不知如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想法。這種情況下,我便草草結束了對每種豎式方法優劣的討論。由我簡單小結了一下:這些豎式都有優缺點,你們選擇自己適合自己的方法吧。這一問題的出現說明我在課堂教學中出現問題時的調控能力還有待於加強。

二、計算課在鞏固練習時應加大訓練力度。由於我在教學豎式的不同方法時,多讓學生觀察其他同學的計算方法,並慢慢地細心計算,導致教學新知花費的時間過長。有的`學生會出現不專心聽講,不認證傾聽其他同學的想法。這樣也導致了在練習用豎式計算的計算量是不夠的。我應該分層次佈置任務,這樣可能會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穫。

三、運用四導理念不充分。

新課標中強調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四導教學法中也明確提出在課堂中要引導、誘導、指導、互導,有利於學生學習。可是這節課我卻沒有充分運用四導的理念,沒有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列豎式的方法。這是我在潛意識中不夠重視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結果。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會在需要動手操作時讓學生一起去合作完成。其實,像這樣的計算課,也是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一個機會。

如果讓全班分組討論、交流,引導學生總結出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以及計算中應注意的問題。這樣使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不僅獲得了新知識,而且培養了觀察、分析能力和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我應該把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儘量用到每一節課中,最終,讓學生能夠站在講臺,把課堂還給學生。

通過這次的教學,我明白了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後教學中,不僅要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更應該在教學中充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習慣,還要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二年級上冊連加連減教學反思11

《認識角》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本節課主要讓學生經歷由實物上的角抽象為幾何圖形的角的過程,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知道角有大小,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學會畫角,會比較角的大小。因此在教學時通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

找角是通過先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物體角初步感知角,再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為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認角是通過練習辯一辯怎樣才是一個角,幫助學生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並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在處理的過程中感覺稍快了一點,應讓學生來比較任意兩個角的大小,引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可讓同桌兩人用此方法相互比較一下兩人做出來的角的大小,效果可能更好一點。還讓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慾望。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中,並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