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小班語言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班語言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班語言教學反思

小班語言教學反思1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故事,感受、理解小蛇吃各種水果身體變形的故事情節。

2、學習用恰當的詞彙描述物體的顏色與形狀,樂意表述自己的觀察、猜測與想象。

3、感受故事幽默、滑稽的氛圍,初步體驗趣味閱讀的快樂。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FLASH、PPT截圖)一套,音樂。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好餓的小蛇》。

PPT:這條小蛇長什麼樣?看看,它在什麼地方?它會幹什麼呢?

二、欣賞PPT課件,熟悉故事趣味內容。

1、觀察小蛇吃蘋果圖片PPT:好餓的小蛇扭來扭去,在森林裡散步,它發現了什麼?什麼樣的蘋果?(教師小結蘋果的形狀和顏色)師:好餓的小蛇看到蘋果會怎樣呢?(幼兒自由想象回答)師:蘋果哪兒去了呢?小蛇的肚子變成什麼樣了?(幼兒自由回答、請幼兒來指一指畫面)請幼兒模仿小蛇吃蘋果的體態動作。

教師語言指導:它發現了一個圓圓的蘋果,小蛇“啊…嗚”一口,“咕嘟”一下,把蘋果吞(念這個字的時候,略慢、強調一下,並理解吞的意思)到肚子裡去了。

通過提問、模仿,幼兒集體學說短句:啊嗚——咕嘟,啊,真好吃。

2、觀察小蛇吃香蕉圖片PPT:第二天,好餓好餓的小蛇又出去散步了,它扭呀扭呀,看看小蛇變成什麼樣了,你能猜出它吃了什麼呢?

師:如果是香蕉,那香蕉是什麼樣子的?

請幼兒模仿小蛇吃香蕉的體態動作:它發現了一根黃色的香蕉,啊嗚,咕嘟,啊~真好吃。

3、觀察小蛇吃掉葡萄的圖片師:好餓的小蛇扭來扭去在散步,這次小蛇會吃掉了什麼呢?如果是葡萄,那葡萄是什麼樣子的?

請幼兒模仿小蛇吃葡萄的體態動作。

教師語言指導:這次好餓小蛇吃了一串紫色的葡萄。“啊…嗚”一口,“咕嘟”一下,“啊…嗚”一口,“咕嘟”一下……把一大串的葡萄全都吞到肚子裡。

4、觀察小蛇吃掉菠蘿的圖片PPT:,好餓的小蛇還是沒有吃飽,它扭呀扭呀,這次它吃掉的又會是什麼呢?瞧,這一次,小蛇變成什麼樣了?多奇怪的小蛇呀,小蛇到底吃了什麼東西才變成這樣奇怪的樣子呀?

PPT:如果是菠蘿,那菠蘿是什麼樣子的?菠蘿的頭上是什麼樣子的.?是什麼顏色的?菠蘿的身體是什麼樣的?是什麼顏色的?

PPT:小蛇果然吃掉的是菠蘿教師幫助幼兒歸納:菠蘿的頭上是綠綠的,長著許多長長的葉子;菠蘿的身上是黃黃的、摸上去刺刺的,菠蘿吃起來酸酸甜甜的,很好吃。

請幼兒模仿小蛇吃菠蘿的體態動作。

5、觀察PPT小蛇吃掉樹的圖片。(教師重點引導,鼓勵寶寶誇張表現。)PPT:第六天,好餓的小蛇扭來扭去在散步,你們看它又發現了什麼?這回,它發現了一棵結滿紅蘋果的樹。你猜猜好餓的小蛇會怎麼樣?

PPT:小蛇到哪兒去了?(請幼兒來指指,小蛇的尾巴呢?頭呢?)小蛇變成了什麼?

師:小蛇真調皮。老師覺得很奇怪,小蛇是怎麼把小樹吃下去的?

引導寶寶用簡單的語言講出小蛇爬樹、翻身、吞等等動作。

請幼兒模仿小蛇吃小樹的體態動作。

教師語言指導:小蛇真調皮,它扭來扭去,扭來扭去,爬上小樹,爬到高高的上面,張開大嘴巴,“啊………………………嗚”一口,“咕嘟”一下,把整棵小樹都吞了下去,變成了一棵奇怪的小蛇樹。哈哈!

三、完整欣賞,體會故事的滑稽與幽默。

1、師:我們再一起看看小蛇吃了那些東西?

2、教師簡單針對故事內容進行提問,幫助幼兒進一步體會故事的滑稽與幽默。

鼓勵寶寶再次觀察故事結尾處(小蛇背後)的小樹林。

師:寶寶仔細看,小蛇背後的小樹林好象有什麼變化呀?怎麼會少一顆樹的?你們覺得這棵樹好吃嗎?

教師小結:真是一隻好餓的小蛇,竟然連小樹也吃掉了,它看見什麼吃什麼,吃了什麼形狀的東西,肚子就變成什麼形狀,真好玩,真有趣。吃飽了的小蛇呼呼大睡起來。

四、模仿小蛇找東西吃,大膽表現故事中的擬聲詞1、看著小蛇吃了那麼多的好吃的,老師也餓了也想找些好吃的東西來吃,你們想不想啊!那我們就學這小蛇的樣子來找些好吃的好不好呀!

2、(將水果放在的不同位置)請小朋友帶上頭飾,模仿小蛇進行情景表演。

3、提問:你吃了什麼,肚子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五、引導孩子,學習吃東西的正確方法。

1、你們覺得小蛇這樣吃東西好嗎?為什麼?

2、教師歸納幼兒講述內容,進行簡單小結:我們小朋友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細嚼慢嚥,千萬不能學小蛇,啊嗚一口、咕嘟一下吞到肚子裡,小肚皮要撐壞的。

六、幼兒模仿小蛇的各種動作,隨音樂自由出活動室。

教師帶領幼兒模仿小蛇的各種動作,在歡快、悠揚的音樂聲中自由出活動室。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幼兒興趣濃厚,生動形象的PPT圖片及動畫,能提高幼兒融入活動的能力,但是有一些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孩子,沒有能夠得到重視。

小班語言教學反思2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穿衣服是幼兒很熟悉的一項生活內容,他們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分享閱讀讀本《今天穿什麼》激發了孩子關注“穿什麼衣服”的興趣,同時也符合幼兒社會性知識發展需求。

本次教育活動是在“大書閱讀”和“小書閱讀”的環節之後,幼兒初步掌握相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一次拓展活動——運動穿什麼。目的是引導幼兒通過閱讀讀本來認識常見的衣服,在掌握有關服裝穿著的知識之後,強化理解不同場合需要穿不同的衣服,並嘗試幫助幼兒獲得運用已有知識經驗認知真實生活問題的能力。

活動目標:

1、通過閱讀大書幫助幼兒理解不同場合需要穿不同的衣服。

2、啟發幼兒通過觀察圖畫所提供的資訊進行簡單判斷,並願意表達。

活動準備:

1、小班幼兒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穿不同衣服的生活經驗,通過閱讀大書《今天穿什麼》,瞭解一些有關服裝穿著的知識,掌握簡單句式“……時候,穿上……帶上微笑”。

2.《今天穿什麼》大書一本、畫架、畫板、黑板各一個;小公主、小王子、小青蛙、小巫婆、小白兔等裝飾物品若干個;圖畫兩幅;《歌聲與微笑》音樂一曲。

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幼兒根據自己已有經驗,理解不同場合穿不同衣服。

難點:通過觀察畫面進行簡單的線索推理和判斷,得出不同場合、不同天氣穿不同衣服的結論。

活動過程:

1、興趣匯入,閱讀大書。

(1)教師出示幾件常見的不同型別的衣服,引導幼兒一起看看說說(個別幼兒可以穿一穿),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教師請一名幼兒引領小朋友一起復習閱讀一遍大書《今天穿什麼》。(教師強調“帶上微笑”,把握這個線索很重要)

教師:為什麼他們都帶著微笑?(穿上合適的衣服感到很舒服)

2、閱讀圖畫部分。

(1)出示一幅圖畫:一位阿姨穿了一雙高跟鞋正在打球。引導幼兒充分觀察畫面,並根據簡單線索找到一處不合理的地方。(引導幼兒在一幅圖畫中根據簡單線索進行判斷)

教師:小朋友在畫上看見了什麼?她在做什麼?穿了什麼?什麼的圖畫時,教師扮演了一個傾聽者,認真傾聽幼兒每一次的勇敢表達,同時還扮演了一位極盡讚美之詞的支持者和引導者,不斷為幼兒的`表現鼓掌,豎起大拇指,帶領幼兒一起共同完善語言表達,分享大家的知識經驗。

通過分享閱讀《今天穿什麼》,教師、家長和幼兒受益匪淺,不僅使彼此得到互相理解和信任,而且讓幼兒感受到教師和家長的愛,引導幼兒喜歡閱讀,分享不同經驗,不是灌輸式學習,而是在輕鬆的氛圍中感受學習樂趣,效果很好。分享閱讀其實就是在分享快樂!

2、活動中的不足:

在引導幼兒表達的時候,要思考引導語怎樣能啟發幼兒,怎樣最有效;對於讀本要進一步深人研究體會、挖掘讀本中教育價值,從而使幼兒通過閱讀活動在社會性、語言、想象力等方面得到發展。

主要內容:

1、教師能從幼兒的生活人手引導幼兒。

(1)本活動重點是語言的運用,老師本次活動的切入點很好,能夠從幼兒身邊尋找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在開始部分展示幼兒常見的不同季節不同質地衣服,引導幼兒認識和試穿,把幼兒的興趣調動起來;能夠把握讀本的切人點——運動穿什麼,出示圖片引導幼兒進行推理、判斷,符合讀本要求,環節清楚,有一定的聯絡性,把幼兒的原有知識經驗聯絡起來。

(2)本次拓展活動設計巧妙。運用認知圖畫的衝突,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觀察、分析、判斷,兩幅圖畫由一個錯誤到兩個錯誤(由淺到深)來調動幼兒不斷思考。

(3)教師設計“你覺得……”式的提問,體現出對幼兒的尊重。教師肯定讚賞每個幼兒不同的想法,利用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同時鼓勵幼兒通過線索發現分析,這一環節突破了傳統的語言教學模式。提出的問題能激發幼兒的積極思維,大膽表達,讓幼兒感受圖片奇特荒誕的同時,加深了幼兒對不同場合穿不同衣服的感受和理解。

2、幼兒的相關經驗沒被充分調動。

教師還可以從“服裝、尺碼、標籤”等方面,引導幼兒從身邊談起,當談到園服的時候,就可以充分引導幼兒說說“為什麼要穿園服上幼兒園”,而且通過幼兒身邊常見的羽絨服、雨衣,對衣服的材質、式樣及穿著的感覺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同時可以提供衣服實物,最好每人手裡都有一件,進行選衣服,扮演角色。

綜合評析:

1、分享閱讀已成為幼兒從伴隨閱讀到獨立閱讀的最佳開展方式,是幼兒園實施的一種類似遊戲的閱讀活動,旨在以輕鬆愉悅的方式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

本次語言活動的主題貼近幼兒生活,語言幽默,形、音、義高度結合,提供的圖畫色彩豐富、極富創意,給幼兒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間。活動目標設計與幼兒的認知水平相適應,充分滿足幼兒發展不同階段的閱讀需要。教師通過設計提問引導幼兒關注畫面細節,思考畫面與結果的關係,調動和豐富幼兒體驗,讓幼兒在各種真實的語境中感受語言的美,以貼近幼兒生活環境、經驗的主題故事,深化其的情感體驗。閱讀學習與其他領域的學習緊密相連,相互滲透的領域活動進一步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習慣、綜合能力,其豐富的拓展活動也為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的發揮和發展創設了良好的環境。

2、個人反思中,教師能夠根據幼兒在活動中的大膽表現,教師對幼兒的支援進行深入反思,認識到教師作為傾聽者和支持者時,幼兒會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對教師創造的寬鬆學習環境有較好的理解和實際行動。

小組反思中對閱讀材料的選擇進行了細緻深入地分析,對於教師出示兩幅圖畫的順序:“一個錯誤到兩個錯誤,由淺到深地調動幼兒已有經驗”進行了具體點評,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策略更加清晰,對於教師如何進一步拓展幼兒的相關經驗提出了具體建議。但在小組研討中對教師的指導過程中什麼地方、哪句話不到位,應該怎樣說,沒有充分體現。

附:內容介紹 《今天穿什麼》

這本書通過簡單的畫面,引導幼兒觀察圖中兒童的穿著、表情,從而使幼兒理解在不同季節、做不同事情時需要穿不同的衣服。

內容原文:

上學穿什麼?穿上花裙子,帶上微笑。打球穿什麼?穿上運動鞋,帶上微笑。游泳穿什麼?穿上游泳衣,帶上微笑。跳舞穿什麼?穿上舞蹈裙,帶上微笑。下雨穿什麼?穿上紅雨衣,帶上微笑。下雪穿什麼?穿上羽絨服,帶上微笑。做飯穿什麼?穿上花圍裙,帶上微笑。洗澡穿什麼?……只有微笑。

小班語言教學反思3

《摘果子》這一活動運用了我們自行設計製作的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這一課件以小猴與小朋友做遊戲的形式展開並貫穿始終,讓孩子們在遊戲的情境中進行思考和學習,為幼兒創設了極佳的教學環境。

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我發現多媒體系統的運用是幼兒園數學教學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解決難點的有效途徑且每一部分結構緊湊,使幼兒在動眼、動手、動腦與動口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鞏固記憶,發揮了幼兒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小班語言教學反思4

活動目標:

1、能按照序觀察圖片,學習描述小動物的表情。

2、懂得小夥伴要友好相處。

3、引導幼兒細緻觀察畫面,積發幼兒的想象力。

4、鼓勵幼兒敢於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5、引導幼兒在兒歌中學習,感悟生活。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活動前組織幼兒玩蹺蹺板,讓幼兒自由交際玩蹺蹺板的感受,學念兒歌《蹺蹺板》。

2、材料配套:掛圖、幼兒活動操作材料《語言·蹺蹺板》

活動過程:

一、以談話的形式進行匯入。

師:剛才我們去哪裡玩了?玩了什麼?你們覺得好玩嗎?

二、教師出示大圖,引導幼兒觀察後提問:

圖上有誰?他們在玩什麼?蹺蹺板是怎麼玩的? 引導幼兒觀察圖片,逐幅啟發提問,幫助幼兒理解和講述圖片內容。

1、圖①:公園裡,小白兔和小灰兔在玩什麼?它們玩得怎麼樣?(豐富詞彙:開心)

2、圖②③:這時來了一隻小熊,它做了哪些不對的事?它是怎樣對待小灰兔和小白兔的?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情怎麼樣?(豐富詞彙:害怕)

3、圖④小熊還說了什麼?小白兔和小灰兔怎麼樣了?

三、一邊念兒歌,一邊做《蹺蹺板》遊戲。

1、先請兩名幼兒上來做示範。

師:請大家想想:還可以怎麼變蹺蹺板呢?(先請幼兒思考後教師再請一名幼兒上來做示範,邊做邊念兒歌)

2、請幼兒自發找朋友,兩個為一組,集體一起邊做遊戲邊念兒歌。

四、討論交流,給圖片取名。

議一儀:小熊做了哪些不對的`事情?它應該怎麼做才對?小夥伴要怎樣玩蹺蹺板才會玩得高興又快樂?我們可以給圖片取個什麼名字?

活動反思:

在進行本課教學的時候,我首先出示圖片蹺蹺板。問大家:玩過蹺蹺板嗎?現在出了一個問題: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蹺蹺板,那你怎樣把爸爸翹起來呢?這個問題較具有激發性,學生能夠較好的根據生活經驗進行發言。有的同學說可以自己報一塊大石頭,或者再找一個夥伴。這個時候,我強調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東西,或者找一個同學。這樣同學們的思維就只能從爸爸,自己和蹺蹺板身上進行找了。學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這個較為情景較為單一的環境中,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好的的思考。從學生的回答中看,學生能夠進行較好的思考和解決問題。

小班語言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懂得謙讓的道理。

2、教育幼兒懂得禮讓,知道尊老愛幼。

3、體驗謙讓所帶來的快樂。

【教學重點】

幼兒初步懂得與人相處應謙讓的道理。

【教學難點】

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為他人著想的品德。

【教學準備】

知識準備:鼓勵語:小手小手轉一轉,你棒,我棒,大家棒!

物質準備:圖片2張、故事《孔融讓梨》、兒歌《讓座》、一盤梨。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音樂律動《爸爸瞧媽媽看》

二、基本部分。

(一)出示孔融畫面,引出內容。

導語:今天老師給大家聽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孔融讓梨》,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吧!

(二)聽故事孔融讓梨。

提問:你們猜孔融拿了一個什麼樣的梨?(故事聽到一半)

師:讓我們繼續來聽聽孔融到底拿了一個什麼樣的梨!

提問:

1、孔融為什麼挑最小的.梨?他是怎麼想的?

2、你認為孔融這樣做對嗎?好在哪裡?

師:我們在來聽一遍故事,聽聽孔融對爸爸是怎麼說的?;。教。案來自:大。考。吧幼。師網;(請幼兒學講孔融的話)爸爸是怎麼誇獎他的?

提問:你喜歡孔融嗎?為什麼?

小結:孔融才四歲,就知道讓梨,是不是很懂事啊?古代的小朋友懂得謙讓,我們現在的小朋友是不是也懂得謙讓呢?

(三)聽兒歌《讓座》

導語:老師帶來一首好聽的兒歌《讓座》,一起來聽聽吧。(播放兒歌《讓座》)會唱的小朋友跟著一起唱。

提問:兒歌好聽嗎?兒歌中的小朋友做了些什麼?這位小朋友也這麼有禮貌,我們是不是應該向她學習啊?

三、結束部分

小結:孔融四歲就知道把好的留給別人,兒歌中的小朋友也懂得給老奶奶讓座,大家都誇他們是好孩子,我們也要向他們學習,兄弟姐妹之間要友好相處,有好的東西應該和大家一起分享,不要只顧自己。我們要學會尊敬關心長輩,愛護兄弟姐妹。

今天老師請大家吃梨,你挑哪個?為什麼?小朋友排隊上來拿。

故事:

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有一天,家裡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個什麼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裡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讚他。

教學反思:

故事《孔融讓梨》讓幼兒通過簡單的故事理解,深刻地體驗到謙讓這種美德,在討論中幼兒很清楚地明白了什麼叫謙讓,什麼時候該謙讓。

小班語言教學反思6

在《水果謎語》的教學活動中,幼兒的表現沒有我預想的好,在教學活動中我準備了三個謎語,在猜第一個時,“紅果子,麻點子,咬一口,甜絲絲,“猜一種水果的名字,一開始幼兒能有興趣的亂猜,不是水果的也猜了進去,對於這樣的問題我也進行了引導而在與幼兒一起分析謎面的時候,發現多是我在講,給我的感覺是幼兒聽不懂,而且興趣也沒一開始好了,因此我也急於把答案說了出來。而在猜第二個謎語時,“兄弟幾個真和氣,天天並肩在一起,少時喜歡穿綠衣,老來都穿黃衣裳。”聽完謎面後,發現幼兒不是很積極的參與其中,幼兒的表現還是不會猜謎語,但是我還是鼓勵幼兒大膽的講述自己的答案。可是還是沒有我預想的那樣。因此再一次的對謎面進行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我為了吸引幼兒的興趣,出示了準備好的實物,邊講邊讓幼兒觀察,發現幼兒對實物是比較感興趣的。但是我也發現幼兒還是不會猜謎,興趣沒有故事的高。

對於這樣的現象,我也進行了一定的反思,小班的幼兒對猜謎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為他們還不具有一定的知識經驗。,所以謎底應是幼兒熟悉的,謎面描述事物特徵是明顯而生動的,用的比喻應和謎底實物相似的.。 再次,教給幼兒解謎技巧,即讓幼兒仔細聽謎面所描述事物的主要特徵,然後要求他們對每一句描述應引起聯想與分析,從事物特點上去猜。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猜謎活動之前,對於小班的幼兒教材的選擇很重要,應該是幼兒所熟悉的水果,而且要形象,這樣才能引起幼兒的興趣。

當然猜謎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學會的,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我也將在延伸活動中,飯後散步時以及教學活動開展前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猜謎的遊戲,相信,猜謎會讓我們的孩子們愈來愈聰明!

小班語言教學反思7

在整個活動中,我以“媽媽帶寶寶遊戲”的形式,貫穿始終,讓幼兒在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遊戲環境中玩玩學學。整個活動幼兒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不同的形式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濃厚。

但是在第一環節的處理上有所不妥,我以媽媽帶寶寶遊戲的形式,在音樂聲中作鳥飛,魚遊,兔跳,鹿跑的動作,並且邊學邊引導幼兒說:“拍拍翅膀飛呀飛”、“搖搖尾巴游呀遊”等等。目的是為了讓幼兒學念兒歌,因為這些都是兒歌裡的`句子

活動後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是有侷限的,活動的目的性太強,沒有讓幼兒充分發揮自主性,讓他們根據自己對各種動物的理解,來進行模仿,表達表現,完全是跟著教師做動作。雖然兒歌中的句子時熟悉了,但是如果能先讓幼兒自由表現,然後再用兒歌中的句子對幼兒的動作概括,可能效果會更好!

小班語言教學反思8

活動目標:

1、學習並理解兒歌《嫩芽娃娃》。

2、激發幼兒探索樹葉變化的興趣,瞭解植物生長的自然條件。

3、願意分角色表演簡單的兒歌內容。

4、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活動準備:

自制大樹佈於場地四周、自制樹葉每人一片在場地一角。

活動過程:

一、老師帶領幼兒觀察幼兒園的花草樹木。

1、現在是什麼季節?

2、春天來了,花園裡的花草樹木發生了什麼變化?(幼兒四散觀察)

二、席地而坐說一說

1、幼兒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

2、教師小結:春天到了,地上長出了新的草,草地變綠了,樹上也開始長葉子了,剛長出來的'葉子是淡綠色的、嫩嫩的,我們叫它嫩芽。

三、學習兒歌《嫩芽娃娃》

1。教師朗誦兒歌幼兒欣賞。

2。嫩芽娃娃是怎麼長大的呢?

3。春風吹,春雨下,陽光照,嫩芽娃娃慢慢長大。

4、教師向幼兒簡單介紹植物的生長規律。

5、教師複述兒歌,幼兒學念。

四、嫩芽長出來了

1、找一找嫩芽娃娃躲在哪裡?

2、看一看它們長得什麼樣子?比較葉子的顏色、大小上的差異,它們應該誰的嫩芽娃娃。

3、我們一起來做春姑娘,讓周圍的長出嫩芽。

4、幼兒邊念兒歌邊為周圍的自制大樹粘上小樹葉,最後一起完整地念兒歌。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幼兒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情緒高漲,注意力集中,孩子們正是在我創設的這個寬鬆的語言環境中發展了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並樂意與人交往。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連續性的過程,需要教師把幼兒語言的發展滲透到各個領域的教育中去,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充套件幼兒的經驗,促進幼兒語言發展。

小班語言教學反思9

眾所周知,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是幼兒所熟悉喜愛的。《綱要》指出:“一個活動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要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結合幼兒的這一特點,我們在主題活動《過生日啦》中開展了語言活動《小熊請客》。《小熊請客》故事內容簡單,形象鮮明突出,能夠激發幼兒興趣,學習時不用刻意去記憶,且將表演融入到教學活動過程中,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同時還能通過活動將幼兒零碎的經驗進行整合,幫助幼兒提升經驗,發展思維能力,提高幼兒學習積極性,讓幼兒在故事中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行為習慣。

《綱要》中指出:目標要注重全面性,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根據小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和年齡特點,本次活動我確立了包含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1、認知目標:瞭解幾種小動物的生活習性。2、能力目標:理解故事內容,瞭解請客、做客的簡單禮節,學會使用禮貌用語“你好”“請”“謝謝”,培養幼兒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3、情感目標:感受朋友友好相處的快樂。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喜歡傾聽故事,瞭解幾種小動物的生活習性。難點是感受朋友友好相處的快樂,理解學會使用禮貌用語“你好”“請”“謝謝”。在活動中我以提問、表演、模仿等方法來突破此難點,鼓勵幼兒積極表演,表演的同時也加深了對故事的記憶。

《綱要》中指出:教師是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與引導者。因此在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了提問引導法、視聽結合法和角色表演法這三種教學方法。幼兒始終為活動的主體。通過觀察、討論、遊戲練習等方法,由淺入深,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演演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

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活動目標,本次活動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課件匯入,激發幼兒興趣;角色表演,學說禮貌用語;活動延伸,提升幼兒能力。

第一環節,我出示小熊的課件並提問:“小朋友,畫面上是誰?”幼兒觀察後說出小熊。“猜猜今天它在家要做什麼?”通過問題引導幼兒說出今天小熊要請客。“小熊都準備了哪些好吃的東西?”引導幼兒說出畫面中的食物,並讓幼兒根據食物想一想小熊會請哪些客人,以此提高幼兒注意力,引發幼兒興趣。接著,我演示課件第一部分,請幼兒觀察畫面,引導幼兒討論:“誰來了?它說的什麼呀?小熊是怎麼說的?小熊會請它吃什麼呢?”討論後得出結論:喵喵喵,喵喵喵,原來是小貓來了,小貓很有禮貌地說:“小熊你好!”小熊也很有禮貌地迴應:“小貓,請你吃魚。”讓幼兒瞭解別人在給你東西時,應該說“謝謝”。在幼兒理解了故事的第一部分後,為了讓他們加深對故事的理解、記憶,我又引導他們學一學小貓的聲音和接受食物時的動作,讓幼兒能大膽地參與活動。同樣方法依次演示課件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讓幼兒理解故事並仿編動作。這一環節的創設,採用提問引導法和視聽結合法,在講述故事時,充分調動幼兒的視覺器官,邊講述邊提問,通過課件再現故事情景,讓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便於理解故事內容,並以不同的口吻有表情地講述,以此激發幼兒學習故事的興趣,突破了教學重點。

第二環節,角色表演,學說禮貌用語。在此環節我引導幼兒根據故事內容進行講述,請幾名幼兒自主選擇喜歡的動物頭飾,分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模仿小動物進行對話,並加上相應的動作,這樣不僅使幼兒加深了對故事的記憶,更鞏固了對等禮貌用語“你好”“請”“謝謝”的認識。過程中我及時對幼兒進行鼓勵。活動中幼兒能積極參與其中,成為故事的主人,在親身體驗中獲得了表演的愉悅性,增強了對故事的理解。表演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鍛鍊和加強,以此突破了教學難點。

第三環節,活動延伸,提升幼兒能力。充分發揮區角的'用途,將圖片、頭飾投放到表演區供幼兒繼續表演。

本次活動我突破了以往故事教學環節單一,講多動少的弊端。在整個活動中始終圍繞小熊請客的過程,配以課件,圖文並茂,刺激幼兒的視覺,培養幼兒感恩的美德;幼兒能較好地理解故事內容,並將故事巧妙地與表演相結合;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自由靈動的氛圍中完成了教學目標。

當然,本次活動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情境性還不夠強。在活動前,可以請幼兒參與環境的創設,和教師一起佈置“小熊的家”的場景,相信在這樣的場景中更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表演時幼兒更容易進入角色。

2、在自主選擇角色表演時,個別幼兒在角色分配上發生了爭執。小班幼兒年齡小,在自主選擇角色時需要教師及時的指導,這樣可以避免幼兒之間的爭執。

3、在角色表演的過程中部分幼兒比較興奮,以至於不知道去看去傾聽別的小朋友的話。如果可以先選出一組當做範例,當眾教給他們如何表現會更好些。

4、這個故事比較簡單,很多重複的話,大部分幼兒一學就會,只是在表演時還不夠大膽,這需要老師適時鼓勵。另外,在平時的遊戲中也可以給幼兒提供多一些表演的機會,鼓勵他們大膽展示自己。

小班語言教學反思10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喜歡閱讀的興趣。

2、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大膽的表現能力。

活動準備:

《好餓的小蛇》繪本書、故事課件等

活動過程:

一、匯入

教師出示繪本《好餓的小蛇》引導幼兒觀察圖書封面

提問:封面上有什麼?小蛇餓了,它會找什麼吃呢?會發生一件什麼有意思的事情?

1、出示小蛇吃東西的圖片,引導幼兒進行猜測。

提問:請你猜一猜小蛇肚子裡吃了什麼?(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力大膽猜測)

2、教師根據課件生動的講述故事

指導語:讓我們一起完整的`聽一聽故事,看看小蛇是究竟吃到了什麼好東西。

提問:故事的名字叫什麼?"小蛇都找到了些什麼好吃的東西?

總結:蘋果是圓圓的、紅色的;香蕉是長長的、黃色的;飯糰是三角形的;葡萄是一串一串的、紫色的;菠蘿是帶刺的。

3、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學小蛇吃東西的樣子。

雙手分開表示小蛇的嘴巴,生動的表情表現“啊嗚”和“咕嘟”這兩個擬聲詞。

4、教師第二遍完整的講述故事

(1)教師和幼兒共同分享圖畫書《好餓的小蛇》

(2)教師講故事,幼兒進行大膽表演。

二、結束

討論:最後小蛇會怎樣?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後環襯和封底。

小結:小蛇吃飽了在呼呼呼的睡覺呢。

活動反思:

《好餓的小蛇》是一本適合小班年齡特徵的繪本,其內容簡單、畫面有趣。整個活動,我是以PPT的形式和幼兒共同閱讀的。在活動過程中,大部分幼兒可以感受到故事的風趣幽默,能夠理解故事的情節。在活動中我採用一定的互動形式,讓幼兒主動開動腦筋,根據小蛇的形狀大膽猜想。幼兒的思維基本上是跟著我走的,在活動中幼都能被有趣的童話故事所吸引。

小班語言教學反思11

《綱要》中指出:語言是在運用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語言活動"小熊請客" 是根據我班幼兒現有語言表達水平設計的表演活動。根據孩子的水平設計了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的活動形式,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它改變了以往的語言活動形式-----只注重藉助文學作品的學習方式,老師講孩子聽再回答問題,而將故事教學與木偶表演相結合,同時滲透了社會領域的內容的語言活動。活動中教師給孩子創設了寬鬆的`語言氛圍讓孩子願意說、敢說、敢表達,並對不同能力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給每一個幼兒充分說的機會。在活動的組織上教師能在集中、分組的不斷變換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收方有餘。並根據幼兒的現有經驗分別設計了啟發性提問:用不同的聲調錶現不同的小動物;小動物在見到狐狸和小熊時說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通過問題的提出使幼兒瞭解並表現出不同性格的人物.從材料上看,材料的難易程度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易於幼兒理解情節、體會情感。

幼兒對於這種表演的形式非常趕興趣,表演的慾望及高,但幼兒對故事的內容還沒有熟悉到不用教師指導的程度,幼兒在表演中的體態語還有所欠缺需要進一步完善.

小班語言教學反思12

在開展小班語言活動《圓圓歌》的過程中,為了先讓幼兒形成對圓形的初步感知,我選擇了利用孩子觸覺和視覺相結合的方式,讓每個孩子在裝著圓形物體的“魔術盒”裡“尋寶”,並啟發幼兒能用“××圓圓”的短句表達自己手中的物品形狀,課堂效果以及活躍程度都是可以的。

不足之處就是在組織這一環節的時候,我選擇的是部分拿到“寶物”的小朋友去交給另外一部分沒參與的小朋友,或許是無形間增加了消極等待,孩子們的思緒已經開始轉移到自己是否順利“交接”。對於此環節如果放在另外的活動比如交換的前提下,我想會更加適合,而小班幼兒略顯有點專注力不夠,以致於孩子注意力有些分散。

接下來我在丟擲兒歌中“什麼圓圓紅彤彤”的時候,過於著急給出答案(太陽圓圓紅彤彤),以至於後面聽到了有孩子說“小臉也是圓的.”,在這一點上,教師應該優先以開放性的問題發問,養成幼兒獨立思考,培養起初步的創新意識。如果是在幼兒討論之後,再師幼共同總結出好聽的這首圓圓歌,或許效果會更好一點,尊重幼兒的主體性的同時,以幼兒喜歡的方式組織開展活動。

小班語言教學反思13

《樹真好》是一個整合活動,又是一個生活化的活動。豐富的生活給整合活動提供了多彩的內容,綜合的生活給整合活動提供了多種的樣式。這次活動我做到了以下三點:

一、選材生活化

新《綱要》在第三部分“組織與實施”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應“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生活和遊戲是幼兒園課程的重要內容和實施途徑,我們應該讓教育迴歸生活和遊戲、讓幼兒迴歸生活和遊戲,讓幼兒的學習課堂生活化、遊戲化。這次綜合活動《樹真好》我充分地考慮了課程的生活化。題材“ 樹”來自於幼兒生活之中,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常見的一種植物,對幼兒來說開展這樣的題材內容,是幼兒感興趣的、樂於參與的。

二、內容整合性

大班綜合活動《樹真好》的`整個設計內容整合了科學、數學、社會、語言領域的內容,從各個方面促進了幼兒的發展,讓幼兒從多個角度獲得了“樹”的一個完整概念。

活動的目標定位為:1.區分常綠樹和落葉樹的顯著特徵,感受樹給人們帶來的好處。2.感受植樹中的各種排列樂趣。從這兩點目標上看,就可以發現大班綜合活動《樹真好》這一內容整合了科學、社會、數學這幾個領域。而語言領域的內容——欣賞散文詩《樹真好》是作為活動延伸,所以我在目標中沒有寫到。同時也能看到,其中的主要領域為:科學領域,主要是引導幼兒區分常綠樹和落葉樹的顯著特徵。

三、過程探究性

生活是一種動態的、複雜的現象。在生活中學習,就是在活動中、在不斷的探究中學習。幼兒是生活的主人,也是生活的主動探究者。生活中的事物、事件、現象、人員等都是幼兒探究的物件,甚至幼兒也會探究生活中的自己。因此,生活化的課程最重要的特徵就是鼓勵幼兒自發的、持續的和深入的探究,把幼兒看做是有巨大潛能的個體,有智慧的個體。

小小遺憾:

整個活動雖然自然、流暢的開展了下來,活動目標也基本達成,但在活動的一些細小環節中,我還是找到了一些不足,比如在“第二環節——說說認識的樹”中,根據幼兒的回答我發現雖然“樹”普遍的種植於我們的生活周圍,但孩子對以往的記憶並沒有想象的那麼豐富。他們只是知道柳樹,以及期初我們開展過活動的“水杉”、“銀杏樹”等,當一個小朋友說到“橘子樹”時,孩子們的思維被打開了,“蘋果樹”、“石榴樹”、“香蕉樹”,“梨樹”,甚至連“西瓜樹”也從孩子們的口中跑出來了,因此我想如果我事先準備一些常見樹的圖片,在孩子們回答的同時出示就可以豐富幼兒對樹的認識,加深幼兒的印象。

小班語言教學反思14

今天上午我們班進行了第一次語言活動《老師早》,由於幼兒剛來園不久,還不懂得教學活動的基本要求,沒有形成有效的常規,讓他們安安靜靜坐在椅子在聽老師講課是很困難的,針對這一情況和小班孩子愛模仿的特點,我採取了表揚其他坐得好小朋友的辦法,形成榜樣示範作用,其他小朋友就會馬上坐好,個別非常好動的幼兒需要老師不斷提醒。

由於小班幼兒正處於直覺行動到具體形象思維的過渡階段,他們的認識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行動,所以要求他們“坐好了”唱歌、聽故事的做法本身就沒有尊重和把握他們的年齡特點,因此我根據兒歌每一句的意思創編了簡單易學的動作,讓幼兒邊說邊做,用口頭和肢體語言一同來表達內容。這種方法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模仿太陽和小鳥的動作活潑有趣,本來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兒也跟著做了,通過老師的表揚和鼓勵,體會到集體活動的樂趣。

語言活動《老師早》是對幼兒禮貌教育一個很好的活動。我的活動目標包括

1、能夠理解兒歌內容;

2、初步學會禮貌用語“老師早”;

3、樂意朗誦兒歌。

本節活動的重點是幫助幼兒發準“走”“師”“早”的讀音,並讓幼兒初步學會禮貌用語“老師早”。課上下來,幼兒基本都能夠達到。活動過程中結合掛圖,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和採取談話的方式讓幼兒掌握來園、離園的基本禮節,能有禮貌地向老師、阿姨、同伴問好和說再見。希望通過此次活動,小朋友不僅學會了兒歌,還懂得要做一名懂禮貌的好孩子。

附教案:

(一)活動內容:

語言活動《老師早》(文學)

(二)活動目標:

1、能夠理解兒歌內容。

2、初步學會禮貌用語“老師早”。

3、樂意朗誦兒歌。

(三)活動準備:

材料配套:教育掛圖《領域活動·語言·老師早》。

(四)活動過程:

1、出示教育掛圖,激發幼兒觀察興趣。

(1)指導語:小朋友今天我們班來了一個小朋友,她叫做小寶寶,小寶寶今天來到幼兒園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們一起來看看。

2、引導幼兒講述圖片上的內容。

(1)指導語:圖片上有誰呀?(小寶寶、幼兒園、老師、太陽、鳥兒)

想一想他們在做什麼?(寶寶上幼兒園)

猜猜他們會說什麼?(寶寶見到老師說聲老師早)

太陽的表情是怎麼樣的啊?(眯眯笑)鳥兒在做什麼呀?(跟著小寶寶叫)

老師的`表情是怎麼樣的啊?開心的還是難過的?(開心)

3、結合掛圖,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

(1)教師配合形體動作,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

(2)重點啟發幼兒思考什麼事讓“太陽眯眯笑”“鳥兒跟著叫”。

師:你們知道是什麼事情讓“太陽眯眯笑”“鳥兒跟著叫”嗎?

4、引導幼兒學習朗誦兒歌。

(1)教師結合掛圖,引導幼兒朗誦兒歌。

師:老師這邊有一首好聽的兒歌,兒歌的名字叫做《老師早》,一起來聽聽看吧。重點幫助幼兒發準“走”“師”“早”的讀音,並讓幼兒初步學會禮貌用語“老師早”。

(2)師幼朗誦兒歌。

指導語:現在請小朋友跟著老師一起來讀讀看吧。

(3)師幼再次朗誦兒歌(根據時間的許可)。

(4)播放領域配樂兒歌《老師早》。

師:現在我們加上音樂,一起跟著讀一讀。

5、請個別幼兒說說“老師早”結束活動。

小班語言教學反思15

所思所悟

通過多種方式方法,幼兒表現的這麼積極,真的很不錯。但是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個別幼兒表現的不夠認真...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本次活動少了一個結尾,在結束部分,忘記總結了。情景表演之後,直接結束了本次活動,沒有讓幼兒進行自我總結。其實可以讓他們概括總結冬天的特徵,談談自己在表演中的感受。但有一點我覺得值得肯定的是我有注意到與幼兒進行互動。表演時,我扮演樹媽媽,和孩子擁抱互動,和孩子交流。

在以後的實踐中,我還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以後應該更加用心準備每一次上課機會,珍惜每一次去幼兒園的機會。

內容介紹

《樹葉鳥》是一節語言活動,主要是讓小朋友安靜地傾聽故事內容,並知道秋天到了,有的樹葉變黃了,會落下來,但是等到春天來臨時,樹上又會長出綠葉來。

評價分析

本次活動在材料的準備上挺充分的,既有掛圖又有用樹葉做的鳥,還有小鳥粘紙,利用這些材料是為了增強課程內容的`趣味性。

孩子們對故事內容非常有興趣,還能輕聲地跟著老師一起念故事內容。而且能很快的理解故事裡所講的內容,知道了秋天到了,樹上的樹葉會漸漸地變黃了,並掉落下來。故事的內容簡單地讓幼兒知道黃黃的樹葉掉落了,等到美麗的春天來時,就會長出綠綠的樹葉,樹媽媽又會長出一片片綠色的樹葉。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前提下,幼兒還能自己編動作,表現樹葉鳥在湖裡喝水、洗澡等情節。使得進一步掌握了故事內容。

幼兒對語言活動都非常地積極,而且幼兒的表現能力都還不錯。能和同伴友好地參加活動。幼兒還能突發其想的發揮自己的想象,把故事內容進行了創編。雖然很簡單。但是,幼兒能自己動腦筋想,真的已經很不錯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