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抵抗彎曲》說課稿

說課稿1.09W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抵抗彎曲》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抵抗彎曲》說課稿

《抵抗彎曲》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瓜瀝三小的汪鋼鈞,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國小科學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1、教師演示折厚薄不同的竹片,瞭解彎曲和抵抗彎曲的能力。

2、揭示課題:這節課一起來研究《抵抗彎曲》。板書

【說 明】在研究“抵抗彎曲”時首先要學生明白什麼叫做“抵抗彎曲的能力”,所以,在揭題前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觀察活動,讓學生來了解什麼是物體抵抗彎曲的能力。

二、細心觀察,尋找原因

1、課件展示各種柱和樑的圖片,觀察瞭解“樑”和“柱”的結構。

2、明確橫樑的概念,在建築中,把樑稱為橫樑,用它來抵抗彎曲。

3、結合觀察折竹片活動和課件中的圖片,思考:橫樑的抵抗彎曲能力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4、小組討論,彙報交流。(預設:橫樑的抗彎曲能力與材料、材料的寬度、厚度、長短等因素有關。)

【說 明】通過課件展示來認識生活中常見建築物“樑”和“柱”的構造,聯絡前面的觀察,尋找影響橫樑抵抗彎曲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三、聚焦問題,合作探究

由於課堂受到侷限性,所以,課堂上可以用紙樑代替建築中的橫樑,保證材料的一致,這堂課我們主要研究橫樑的寬度和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係。板書厚度和寬度

【說 明】課堂中需要我們根據材料、學生的實際學會取捨,在這一課時中,我直接聚焦問題,研究橫樑的寬度和厚度對抵抗彎曲能力的影響,作為這節課研究的重點。

(一)研究橫樑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係。

1、讓學生明確在對比實驗中,只能有一個條件不同,其他條件都應該是相同的。

2、學生討論在這個實驗過程中什麼是不同的,哪些應該是相同的?。(預設——不同:紙樑的寬度不一樣;相同:紙樑的厚度一樣,長度一樣。)

【說 明】對比實驗中,我們要識別和控制變數,即哪些是不同的,哪些是相同的。要讓學生明確對比實驗只能有一個條件是不同的,也就是說研究“橫樑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係”時,只能改變橫樑的寬度。要是實驗能得出一個最接近客觀事實的結果,那麼就需要在實驗前有充分細緻的思考,做到實驗的公平、公正。

3、教師小結(邊演示邊講解):寬度不一樣,厚度一樣我們很容易做到,怎麼樣保證紙樑的長度一樣呢?其實,只要承載紙樑的兩個墩之間的距離一樣就可以了。(實驗中的墩用統一墩距的盒子。)

【說 明】教師的演示為學生實驗做良好的示範,規範學生實驗的操作,提高學生實驗的準確性。

4、實驗預測。寬度不一樣的紙樑它們的抗彎曲能力誰會更強一些?

【說 明】在教學實施中,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是全過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進行,如某些課側重在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假設和預測的訓練,某些課則側重在制定計劃和蒐集資訊的訓練。而學會猜想、預測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環節。

5、實驗論證,指導填寫實驗記錄單。

(1)課件出示“溫馨提示”特別要強調:墊圈要輕輕地一個一個加;墊圈的計數時,如果到6個墊圈時,紙樑坍塌,那算就( )個。

(2)完成實驗記錄單。

【說 明】實驗記錄單的填寫是在學生經歷了預測、實驗等過程後,用書面的形式記錄實驗結果,分析實驗結果轉化為語言文字的描述。學生要學會對資料的處理,如:在實測中,如果到6個墊圈時,紙樑坍塌,那算幾個。過程中我們要強調嚴謹的態度,細緻的方法,所以我在課件中用“溫馨提示”再次來提醒學生實驗中的重難點。

6、學生實驗。

7、交流,完成統計,分析得出結論。紙樑的寬度增加,它的抗彎曲能力隨之增加。板書

【說 明】統計是對實驗資料處理的'一種方法,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實驗的結果。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學生要慢慢地學會對資料的分析。

(二)研究橫樑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係。

根據實驗一,學生獨立進行橫樑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關係的研究,填寫實驗報告,統計分析。板書

【說 明】科學探究活動一般應掌握由簡單到複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所以在研究“橫樑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係”時,教師稍加點撥,由學生獨立完成實驗,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獲得成功。

(三)研究橫樑立放比橫放抵抗彎曲的能力更強。

1、引導學生質疑:紙樑的厚度增加,它的抗彎曲能力是大大增加,這說明什麼?

2、學生討論。(預設:說明厚度對紙樑抗彎曲能力的作用比寬度更大。)

【說 明】 通過引導質疑從而順利地引出橫樑的橫放與立放對抵抗彎曲能力的研究。

3、觀察教室的橫樑,說說發現了什麼?(預設:橫樑的厚度明顯大於它的寬度。)

4、教師小結:在建築中,我們把樑的安放分橫放與立放,像教室裡的橫樑就是立放的,它的厚度明顯大於它的寬度,大大地增加對抗彎曲能力。

5、通過條形盒子演示說明橫放與立放。

【說 明】 橫放與立放是相對於橫截面而言,通過實物能讓學生建立“橫放”與“立放”的概念更直觀、容易。

6、實驗求證,每個同學都試著彎折自己的塑料尺,橫折和立折誰更容易彎曲?

【說 明】客觀事實是最能說明問題的,當我們有了假設、預測,甚至已接近於結論,但是還要讓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結論,體驗過程。

四、輻射課外,延伸探究

1、梳理板書,小結課堂內容。通過這節課的研究,我們知道了:紙樑的寬度增加,它的抗彎曲能力隨之增加;紙樑的厚度增加,它的抗彎曲能力大大增加;紙樑立放比橫放抵抗彎曲的能力更強。

【說 明】在教學中,我們要有效地利用板書。板書是一節課中知識的綱領,重點的體現,讓學生通過板書一目瞭然地看到自己所要掌握的知識,並能把知識轉化為技能。

2、課件再次出示圖片(增加一些不同材料,不同形狀的樑),觀察各種建築物的橫樑部分,注意“樑”的作用。

3、從圖片中,可以發現建築設計師們除了利用橫樑的寬度、厚度和安放方式增加了橫樑的抗彎曲能力,還有什麼其他的辦法嗎?(預設:不同的材料、樑的長短、樑的形狀。)

4、課外作業:收集有關資料證明自己的猜測,以便下節課的研究。

【說 明】再次用課件出示圖片觀察各種建築物的橫樑部分時,增加一些不同材料,不同形狀的樑,主要目的是引起學生的注意與思考,作為一項課外作業去繼續研究材料抵抗彎曲的能力,也為下一課時的研究做鋪墊。

板書設計:

抵抗彎曲

寬度↑ 抗彎曲能力↑

厚度↑抗彎曲能力大大↑

立放比橫放抗彎曲能力強

《抵抗彎曲》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抵抗彎曲》是義務教育國小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本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自然引出“寬度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會怎樣”的問題,由此展開一系列關於形狀和結構的研究。所以,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為本單元的後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課探究活動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寬度的紙上放螺帽,比較不同寬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然後收集資料,使學生認識到紙的寬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會明顯提高。第二部分:研究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之間的關係。第三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樑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這個活動是對第一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承重的橫樑都是立著放的,接著讓學生解釋橫樑立著安放的現象,最後要求他們用感受尺子抗彎曲能力的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理由。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發展規律,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通過實驗,能積極分析並善於發現引起實驗結果出現差異的各因素,能根據實驗經驗提高預測的準確性並不斷改進實驗。能通過採集實驗資料和實驗驗證等手段展開科學探究。

2、科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樂於探究不同厚度的紙和抗彎曲能力大小的關係,樂於通過小組合作積極主動完成實驗;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到科學探究的嚴謹性和科學性的同時,亦能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初步感受到科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進一步激發探究形狀與結構的興趣;

3、科學知識目標:通過實驗,認識增加紙條厚度和寬度可以顯著提高紙條的抗彎曲能力。並能理解橫樑平放和豎放的道理。

三、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紙的厚度、寬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係的研究;

教學關鍵:對科學實驗的變數識別與控制;

四、設計理念及基本思路:

本課體現“以探究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採用猜測—驗證—得出結論—的教學方法,將實驗探究、解決生活問題與課外延伸三部分緊密聯絡,使教學內容邏輯化、序列化、生活化、活動化。激趣引入部分:首先安排教師的演示實驗,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引出紙條抗彎曲能力的因素也為引出課題做準備。自主探究部分:三組自主實驗的'設計,完全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服務,用填表形式展示實驗結果,目的是讓學生充分合作,積極彙報,得出比較科學的資料。解決生活問題部分,出示建築圖片,目的是將學生的視角引向生活,讓他們感受生活與科學的聯絡,又一次將所學運用到生活,體現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

五、關於小課題的落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而實驗能力正是創新能力中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內容。在科學課堂如何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一直是科學教師感到困惑的問題,具體的問題有:實驗材料難準備,學生實驗難駕馭,小組討論形式化,種種問題制約著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因此把“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作為科學課研究的小課題顯的尤其重要,本節課中為了落實這一課題,我主要從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注重實驗材料的收集與保管,填充與更新,發動學生備齊實驗材料做好實驗的前提保證。

2、注重制定明確具體的實驗要求,起到約束學生有序實驗的作用。

3、注重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每組設定了小組長、實驗員、記錄員、觀察員,最大限度的使每位學生有事做,有問題想,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

4、注重實驗設計的目的性,提高學生自主實驗的效果:一節課中,如果實驗沒了目的,那麼學生實驗便亂了方寸,更別談實驗的有效性了。本節課我共給學生設計了四組不同的實驗,目的各不相同,第一組實驗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對比試驗要控制的條件,抓住這一關鍵,緊扣這一核心,就為後續實驗打好了基礎,鋪好了路,第二、三組實驗是本節課的重點實驗,通過這2組實驗使學生看到寬度、厚度的增加能明顯提高抗彎曲能力這一現象。感受尺子不同方法的放法讓學生明白橫樑為什麼立放的道理。使科學道理迴歸生活。這些實驗的設計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目的性強,循序漸進的把學生帶入了探究的天地。

《抵抗彎曲》說課稿3

一、說教材分析

《抵抗彎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教科版)國小科學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選取了幾種最常見的形狀結構,聯絡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由淺入深地進行探究,最後進行綜合和應用。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首先引導學生研究橫樑的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係,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為本單元的後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二、說教學環節

(一)用“樑”、“柱”搭建,探尋建築科學

出示兩木塊,介紹“柱”,再引出“樑”。由學生選擇不同材料、寬度、厚度、長度的樑做橋面,搭一座橋。引出課題:抵抗彎曲。用有結構的材料匯入新課,有利於思維發展起點的建立。

(二)從問題出發,走近橋樑結構

猜測是展現學生前概念的好時機。通過猜測可以瞭解學生對要研究的內容已有的認知,有時也能引發認知衝突。本課的猜測主要有兩部分。

1.紙橋的抗彎曲能力與什麼有關

在執教過程中,將書中的“橫樑的抗彎曲能力與什麼有關”轉換成了“紙橋的抗彎曲能力與什麼有關”,能更好地承前啟後,與實驗設計緊密聯絡起來,有利於思維發展的連續性。這部分的猜測有兩方面的意義:從整個單元看,這是本單元的起始課,通過這課可以瞭解學生對本單元內容的元認知,如學生認為紙橋的抗彎曲能力與紙橋的材料、紙橋的形狀等有關,這些內容就涉及到接下來要研究的《形狀與抗彎曲能力》及後面的幾課內容;從本節課來看,這些相關量是實驗設計中必須要考慮到的內容,如紙橋的材料、橋墩間的跨度……這些變數既是單元學習的部分內容,也是本節課需關注的變數。

2.猜測紙橋能承受幾個墊圈

在研究“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和“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兩個實驗時,實驗前需先猜測紙橋能承受幾個墊圈。在猜測中,可以看出學生對這些變數的理解。這種猜測並不是盲目的,在研究“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實驗中,書中有這樣一句話“第一次測試後,先預測,再實測紙的抗彎曲能力,記錄下資料。”我們可以看到,第一次測試前,學生對紙橋的抗彎曲能力並沒有感性認識,因此沒有猜測,因為這種猜測沒有價值,而在第一次測試後,學生有了感性認識,開始預測2倍寬紙橋的抗彎曲能力。在研究“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實驗時,猜測1倍、2倍、3倍厚的紙橋分別能承受幾個墊圈更是有目的的。學生在猜測中一般都認為和前一個實驗資料相近,實測後學生會發現與原先猜測的資料相差很大,因而學生會很自然地得出增加紙橋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它的抗彎曲能力。如果沒有這個猜測,或是猜測目的不明確、走形式,學生在得出結論時就沒這麼順暢了。

(三)從資料著手,探討實驗結論

猜測如果僅以單獨的形式存在就大大削弱了它的價值。猜測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起認知衝突。在猜測階段可以引發認知衝突,在實驗結果出來時,與猜測的比較也可引發認知衝突。當然這種比較並不需要大張旗鼓,只要學生在實驗前教師一句輕輕地提示:實驗後與猜測比較,你有什麼發現?在研究“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實驗中,學生在實測資料與猜測資料的比較可以發現,紙的寬度增加一倍,它的抗彎曲能力增加了許多,接近於成倍增加,雖然我們只要求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但對於發展較快的學生而言,可能會通過這些資料做出定量的猜測,這不正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嗎?而研究“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實驗中,實測資料與猜測資料的比較更讓學生驚奇地發現:紙橋厚度增加一倍,承受墊圈的個數竟能達到這麼多!這種震撼對學生來說是十分深刻的。

(四)為生活服務,解決實際問題

增加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橫樑的抗彎曲能力,但是這種方法需要增加橫樑材料的用量,會增加成本。這也是通過增加厚度來提高抗彎曲能力的侷限性。有什麼方法在不增加橫樑材料用量的情況下,能提高材料的抗彎曲能力呢?本問題作為學生的課後研討任務出現,能夠始終以發展學生思維為主線,教會學生一些科學的思維方法,併為下節課的教學埋下了伏筆。

三、說設計理念

國小科學教學內容有著豐富、生動的現實生活背景做支撐,我們要建立起“生活科學”的理念,以課程標準為指導,大膽應用生活中的素材,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建構活動,激勵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進入“我要學”的積極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同時,建構主義的科學觀認為,學生並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的現在發展區,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瞭解學生的前概念,是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的前提和基礎。

提供有材料的典型材料、促進有效探究是本節課教學的關鍵。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學生與材料的親密接觸是科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蘊含著典型的科學概念的材料也會讓學生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帶給不同水平的學生不同層次的體驗和經歷。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我旨在體現新課標倡導的自主探究的科學精神,體現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即讓出時間讓學生去質疑、思考,讓出機會讓學生去體驗、實踐,讓出講臺讓學生去展現、表達。只有學生親身感受了整個過程,他們才會對知識有更深印象,才能把新學的知識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這才叫體現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而這,也是我校一直倡導的“讓學”教育思想。

四、說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對“抵抗彎曲”這一課的理解和設計。最後,我想借用蘇聯科學家阿?費爾斯曼的一句名言結束我今天的說課。我將在科學教育的路途上,勇敢前行,點燃學生探索未來世界的激情和熱情!

《抵抗彎曲》說課稿4

我說課的課題是《抵抗彎曲》

一、教材分析

《抵抗彎曲》是教科版六年級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第一節課的內容。

根據這一章的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編排,結合六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實際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1、瞭解房屋、橋樑結構中有“樑”和“柱”,同時瞭解樑比柱更容易彎曲。

2、經歷和體驗兩個實驗,探究增加寬度和厚度都可以提高橫樑的抗彎曲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讓學生繼續加強學會識別和控制變數和不變數的對比試驗法。

4、發展樂於合作、善於合作、培養學生探究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根據教學目標的制定,我確立了本課時的重難點:

重點:探究增加寬度和厚度都可以提高橫樑的抗彎曲能力。 難點:識別變數和不變數,根據資料得出結論。大膽假設,又能小心求證。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厚度相同、寬度不同的紙條;寬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相同的卡紙貼上而成);鐵墊圈;尺子

二、說教法

根據《抵抗彎曲》一課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知識層面,讓學生輕鬆達到本節課預定的教學目標,我確立了以下教學方法:(觀察法、直觀演示法、對比實驗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三、說學法

分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培養科學興趣、素養。

四、說教學策略、方法及過程

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讓學生探究增加寬度和厚度都均可以提高橫樑的抗彎曲能力對於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安排6個環節。下面,我具體說一下這個環節

1、談話匯入,明確研究主題

談對面工地想引出房子,從黃河跨過,想引出橋樑,然後觀察房子和橋樑的相似之處,從而引到要研究的主題,房子和橋樑都由豎放的材料和橫放的材料支撐。

2、實驗前探究。

認識柱子和橫樑、討論影響橫樑的抗彎曲能力的因素,通過引導,基本和上說出了影響橫樑的抗彎曲能力的因素。

3、直觀演示法,用對比實驗探究橫樑的寬度與抗彎曲的關係

預測、實測、記錄、分析、結論

4、放手學生自己動手分組實驗,培養他們樂於合作、善於合作、探究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5、把科學知識運用於科學,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6、佈置預習下一節課內容的作業。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這樣設計,看起來有點亂,但還是能看出本節課探究的內容,也可瞭解下節課要探究的東西,相對直觀點。

六、說反思。

1、時間是不是安排的不夠合理,沒突出重點和難點。

2、處理變數的問題上有的囉嗦、有的沒處理,比如出現不同組不同的資料,應該講給學生這兒由於操作難免有誤差。

3、演示實驗叫學生上臺合作完成效果可能會更好。

4、最後歸納本節內容,可一借學生的口說出來才達到教學目標。

以上就是我對這節課的簡單認識,不妥之處敬請老師們多多指正。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抵抗彎曲》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抵抗彎曲》是義務教育國小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從不同形狀結構的物體與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視角,引領學生探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的。本單元知識的編排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樣抵抗彎曲,再研究弧形結構和框架結構,最後再涉及研究結構科學在塔和橋上的應用。本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會怎樣”的問題,由此展開一系列關於形狀和結構的研究。所以,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為本單元的後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課探究活動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厚度的紙上放墊圈,比較不同厚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然後收集資料,並運用曲線圖分析整理資料,使學生認識到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會顯著提高。第二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樑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這個活動是對第一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承重的橫樑都是立著放的,接著讓學生解釋橫樑立著安放的現象,最後要求他們用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理由。

根據科學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能力的要求及本課特點,我確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科學概念:通過實驗,認識增加紙條厚度可以顯著增加紙條的抗彎曲能力。

2、探究技能:通過抵抗彎曲的探究活動,發展識別與控制變數,採集資料和記錄資料,製作曲線圖,運用資料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現象作出合理解釋的探究技能。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科學探究的學習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體會到科學和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進一步激發探究形狀與結構的興趣。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決定以探究“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關係”為教學重點,學生對橫樑立著放的現象作出合理解釋為本課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力和運動的關係,知道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認識了能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一些力。並通過前三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已具備初步的思維能力、實驗設計操作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去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已經能夠識別變數和製作簡單的曲線圖及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

三、教學理念

國小科學特級教師章鼎兒老師說過:“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要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活動時間。”本課教學,我將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把充足的時間給學生探究,在教學中努力體現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想,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及培養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為重點,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動手操作和實驗來學習科學。並通過主動探究,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才能使他們受益無窮。因此,我將積極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因素融為一體。綜合本課特點,我將主要採用觀察實驗法,既能使學生獲得真實可靠的資料,通過分析資料得出結論並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又可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同時充分利用各小組的相互合作,使學生之間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寬學生的視野,讓教學更容易突破難點,再輔以課件教學,激發學生愛科學的情感。

2、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實驗、收集資料和整理資料,在此基礎上我只作適當的點撥,著重從內容、方法方面作歸納小結,使“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得到真正的體現。

五、教學程式

1、激趣匯入,明確研究主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匯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教學一開始,我馬上出示半張普通的列印紙,請一位學生和老師配合,拉一拉,用了很大的力氣才把紙片拉斷,說明紙承受拉伸的效能強,我再把這張紙放在架空的兩個盒子上,引導發現這張紙連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彎曲了,可見薄的紙抗彎曲的能力很弱。厚度和寬度都是影響紙抗彎曲能力的因素,所以我緊接著出示一張寬一些的紙片,通過比較學生認識到不同寬度的紙,抗彎曲能力不一樣。老師接著問:“今天我們研究同一質量的紙,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會怎樣?”

(在三年級時,學生已經研究過紙承受拉伸的效能了,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自然引出研究主題,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通過活動使學生明確這節課要研究的主題是:相同寬度的紙增加厚度,抵抗彎曲能力怎樣。體現了科學的嚴謹性。)

2、設計實驗,作出推測,收集資料

對實驗方法的設計是一個實驗能否獲得有效資料的關鍵。我先出示一張一層厚度的紙,觀察它能承受住幾個墊圈的重量,把測得的資料記錄在黑板上。緊接著老師再出示二層厚度、三層厚度、四層厚度的紙,讓學生說說這幾種厚度不同的紙抗彎曲能力怎樣。再展示提供給學生的材料:一杯墊圈,兩個盒子,控制彎曲度標準的橡皮和四張長寬相同厚度不同的紙片。問:“用這些材料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測,你會嗎?實驗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要使實驗公平,必需要使兩個盒子間的距離保持不變,彎曲標準一致等。

推測要有依據,無憑無據的推測就是瞎猜亂猜了。學生明確實驗方法後,我先發給他們幾個墊圈,要求把測得的資料填寫在記錄單上。再根據剛才測得的資料推測自己組裡厚度分別是兩層、三層、四層的紙片抗彎曲的大小,把推測的資料記錄在記錄單上。然後老師再發給更多的墊圈進行實驗驗證。為了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探究效率,當有的小組測完之後老師隨即就把曲線圖表格發給他們,讓學生把測得的資料記錄在表格上,製成曲線圖。在小組內完成對資料初步的.整理。

3、整理資料,得出結論

結論的得出要有事實的資料作為依據。彙報時,老師問:“比較預測和實測的資料,你有什麼發現?”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會猜測紙的厚度增加一層,那麼紙抗彎曲的能力就會提高一倍,比如一層厚度測得抗彎曲能力是2,那麼他會猜測二層、三層、四層厚度時抗彎曲能力也會是4,6,8,通過和實測資料的比較,學生會發現紙的厚度增加一層,抗彎曲能力會大大提高,比如實測四層厚度的紙抗彎曲能力可以達到五十幾甚至60,學生會驚歎增加一層紙的厚度,抗彎曲能力提高得太顯著了!“看著曲線圖,你能說說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有什麼關係?”引導學生運用直觀的曲線圖,得出結論: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也顯著提高!老師通過談話聯絡到生活中的應用,在建築中人們廣泛採用厚度很大的橫樑來承受巨大的重力。讓學生抬頭看看,認識教室裡的橫樑。老師播放課件,給學生展示更多的橫樑。

4、運用認知,解釋現象

“學以致用”,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在掌握知識後把它轉化為技能,去解決新的問題。老師出示一塊條形的木頭,提問:“條形的木頭,平放抗彎曲能力強還是立放抗彎曲能力強?”學生說一說,接著出示一個棒冰棍,讓學生進行體驗,通過體驗學生認識到木條立著放抗彎曲能力強。接著老師再引導學生髮現橫樑是立放的,老師緊接著問:“你能解釋橫樑立著放的理由嗎?”有了前面的認知,學生自然就能解釋橫樑立著放是增加厚度,提高了抗彎曲能力,能承受更大重力。

5、課後拓展

靠增加厚度來增加材料的抗彎曲能力,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老師再出示一張紙,問:“不增加紙的厚度,你能想出辦法增加這張紙的抗彎曲能力嗎?”讓學生課後做一做。

總之,我認為,科學教學既要重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又要重視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興趣、愛好。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會學”,更要使他們“好學”,只有這樣,才能是科學課成為真正的“科學”。

《抵抗彎曲》說課稿6

尊敬的評委,尊敬的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國小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抵抗彎曲》(板書).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準確把握說教材(首先)

本單元是從不同形狀結構的物體與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視角,引領學生探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的。本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自然引出“寬度厚度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會怎樣”的問題,由此展開一系列關於形狀和結構的研究。所以,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要為本單元的後續研究奠定基礎。

本課探究活動以紙為材料分兩個部分展開:

第一部分: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的研究。

第二部分: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研究。

根據以上教材內容和學生學情及科學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能力的要求我確定瞭如下比較恰當的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通過實驗,認識增加紙條厚度可以顯著提高紙條的抗彎曲能力,並能理解橫樑平放和立放的道理。

2、過程與方法:運用資訊科技手段通過抵抗彎曲的探究活動,發展識別與控制變數,記錄資料,運用資料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現象作出合理解釋的探究技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科學探究的'學習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體會到科學和資訊科技對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進一步激發探究形狀與結構的興趣。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以探究“紙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關係”為教學重點,以對科學實驗的變數認別與控制,即怎樣控制對比實驗中的不變數和改變數為教學難點。

二、創新處理說教法(其次)

本課體現“以探究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採用猜想、驗證、得出結論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努力體現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想,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及培養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為重點,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動手操作和實驗來學習科學。並運用資訊科技通過學生主動探究,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根據本課特點及學生認知水平,我積極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採用:設疑誘導、實驗演示、合作探究等方法。

三、確立主體說學法(接著)

本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 ,自主探究,觀察分析。運用資訊科技“激趣質疑—實驗探究—資料觀察—分析歸納—實踐應用”的這種結構進行教學,使“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得到真正的體現。

四、重點優化說程式(下面我)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須在啟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寬度和厚度對橫樑抗彎曲能力的影響。對於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安排6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激趣匯入,明確主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教學一開始,我用課件出示贛州美麗的建築物的圖片,引導學生明確這些建築是通過直立的柱子和橫放的樑來支撐的,然後設問學生:為什麼有些建築物上面也有柱子和橫樑,它怎麼也會倒塌呢?通過學生的自由發言,同時告訴學生:在受到壓力時,這些橫樑比柱子容易彎曲和斷裂,因此,如何提高橋樑的抗彎曲能力是建築上很重要的研究課題,(進而引出本課的課題:抵抗彎曲。)現在讓我們來當小小科學家,研究橫樑的抗彎曲能力與什麼有關係?從而激起學生的探究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學生初步討論中,他們猜測橫樑的寬度,厚度,間距,形狀,材料等方面,對抗彎曲能力可能會有影響對於學生的大膽的想象,我都給予積極肯定和評價。並鼓勵學生用紙作材料,從實驗探究中尋找答案.從而進入探究實驗部分.(這樣以直觀生動的形式,通過學生討論中引入,激發學生探究興趣。自然引出本課的研究重點:橫樑的寬度、厚度,與抵抗彎曲能力的關係,體現了科學的嚴謹性。)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將通過下面這個環節來完成我的教學目標。那麼在這個環節所花的時間會更多一些。

第二個環節:設計實驗,探究求證

(1)演示求證

對實驗方法的設計是一個實驗能否獲得有效資料的關鍵。我先做演示實驗,通過實驗演示使學生明白實驗要注意的問題, 這樣就為學生接下來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必要的指導)。

(2)自主合作探究

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明確實驗方法後,再提問:你能設計一個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實驗嗎?在這一環節,教師讓學生用準備的材料,小組合作設計實驗,根據表格,填寫預測資料和實驗所測得的資料.在學生實驗中,教師深入到各個小組,一邊瞭解實驗情況.一邊給予指導.”在實驗中,哪些條件是需要控制不變的?”讓學生把測得的資料記錄在表格上,在小組內完成對資料初步的整理.

第三個環節:整理資料,得出結論

通過實驗,學生看著資料表,你能說說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有什麼關係?”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紙樑的厚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也顯著提高!甚至還會發現:從抗彎曲能力的效果來看,相對增加紙的寬度來說,增加紙的厚度這一方法效果更明顯.

第四個環節:運用認知,解釋現象

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學以致用”,將掌握的知識轉化為技能,去解決新的問題。教師通過談話聯絡到,在建築中人們廣泛採用厚度很大的橫樑來承受巨大的重力。讓學生抬頭看看教室裡的橫樑。再說一說,“你能解釋橫樑立著放的理由嗎?”接著讓學生用塑料尺進行實驗,體驗橫壓和豎壓,通過體驗學生認識到塑料尺立著放抗彎曲能力強。接著再引導學生解釋:橫樑立著放是增加厚度,提高了抗彎曲能力,能承受更大重力。

第五個環節:應用知識,拓展延伸

任何知識都不是孤立的,新知識新發現只是後續研究的開始,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思考:靠增加厚度來增加材料的抗彎曲能力,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提高成本。再出示一張紙,問:“不增加紙的厚度,你能想出辦法增加這張紙的抗彎曲能力嗎?請你們課後做一做。(這樣既激起學生繼續研究的興趣,又引導學生考慮科學技術在應用中的實際問題)

五、精心設計說板書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是為了讓學生能一目瞭然,知道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提醒學生。總之,我認為,科學教學既要重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又要重視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興趣、愛好。我們科學老師應該努力做到: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們自由的去發揮.只有這樣,科學課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

《抵抗彎曲》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抵抗彎曲》是義務教育國小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從不同形狀結構的物體與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視角,引領學生探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的。本單元知識的編排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樣抵抗彎曲,再研究弧形結構和框架結構,最後再涉及研究結構科學在塔和橋上的應用。本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會怎樣”的問題,由此展開一系列關於形狀和結構的研究。所以,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為本單元的後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課探究活動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紙的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寬度、厚度的紙上放墊圈,比較不同寬度、厚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樑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這個活動是對第一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承重的橫樑都是立著放的,接著讓學生解釋橫樑立著安放的現象,最後要求他們用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理由。

根據科學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能力的要求及本課特點,我確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科學概念:通過實驗,認識增加紙條寬度、厚度可以顯著增加紙條的抗彎曲能力。

2、探究技能:通過抵抗彎曲的探究活動,發展識別與控制變數,採集資料和記錄資料,製作曲線圖,運用資料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現象作出合理解釋的探究技能。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科學探究的學習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體會到科學和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進一步激發探究形狀與結構的興趣。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決定以探究“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關係”為教學重點,學生對橫樑立著放的現象作出合理解釋為本課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國小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力和運動的關係,知道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認識了能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一些力。並通過前三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已具備初步的思維能力、實驗設計操作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去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已經能夠識別變數和製作簡單的曲線圖及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

三、教學理念

本課教學,我將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把充足的時間給學生探究,在教學中努力體現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想,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及培養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為重點,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動手操作和實驗來學習科學。並通過主動探究,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才能使他們受益無窮。因此,我將積極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因素融為一體。綜合本課特點,我將主要採用觀察實驗法,既能使學生獲得真實可靠的資料,通過分析資料得出結論並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又可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同時充分利用各小組的相互合作,使學生之間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寬學生的視野,讓教學更容易突破難點,再輔以課件教學,激發學生愛科學的情感。

2、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實驗、收集資料和整理資料,在此基礎上我只作適當的點撥,著重從內容、方法方面作歸納小結,使“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得到真正的體現。

五、教學程式

1、激趣匯入,明確研究主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匯入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教學一開始,我馬上出示四張圖片,讓同學們找圖中的相似之處,讓同學們認識柱子和橫樑,然後一起研究橫樑的抵抗彎曲的能力。通過質疑,讓同學們產生興趣,自己動手實驗。厚度和寬度都是影響紙抗彎曲能力的因素,所以我緊接著出示一張卡紙,讓同學們猜可以放幾枚硬幣,然後同學們動手實驗,中間強調注意事項。然後研究紙的厚度對抗彎曲能力的影響。最後拓展到生活“橫樑平著放好,還是立著放好”。

2、整理資料,得出結論

結論的得出要有事實的資料作為依據。彙報時,老師問:“比較預測和實測的資料,你有什麼發現?”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會猜測紙的厚度增加一層,那麼紙抗彎曲的能力就會提高一倍,比如一層厚度測得抗彎曲能力是2,那麼他會猜測二層、四層厚度時抗彎曲能力也會是4,6,8,通過和實測資料的比較,學生會發現紙的厚度增加一層,抗彎曲能力會大大提高,比如實測四層厚度的紙抗彎曲能力可以達到五十幾甚至60,學生會驚歎增加一層紙的厚度,抗彎曲能力提

高得太顯著了!得出結論: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也顯著提高!老師通過談話聯絡到生活中的應用,在建築中人們廣泛採用厚度很大的橫樑來承受巨大的重力。讓學生抬頭看看,認識教室裡的橫樑。

3、運用認知,解釋現象

“學以致用”,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在掌握知識後把它轉化為技能,去解決新的問題。老師出示一塊條形的木頭,提問:“條形的木頭,平放抗彎曲能力強還是立放抗彎曲能力強?”學生說一說,接著出示尺子,讓學生進行體驗,通過體驗學生認識到尺子立著放抗彎曲能力強。接著老師再引導學生髮現橫樑是立放的,老師緊接著問:“你能解釋橫樑立著放的理由嗎?”有了前面的認知,學生自然就能解釋橫樑立著放是增加厚度,提高了抗彎曲能力,能承受更大重力。

總之,我認為,科學教學既要重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又要重視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興趣、愛好。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會學”,更要使他們“好學”,只有這樣,才能是科學課成為真正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