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必備】說課稿範文合集8篇

說課稿1.41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說課稿範文合集8篇

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民間舞是幼師專業學生的重點學習內容。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文化古國,各民族民間舞是我國傳統舞蹈藝術的源泉,而彝族民間舞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具有純樸、清新、歡快、豪放的特點,種類豐富,形式多樣。本堂課彝族舞蹈的學習,是為學生能更快的掌握彝族舞的風格、韻律打好基礎。

二 、說教學目標

a、 通過彝族舞的教學,使學生初步瞭解彝族舞蹈的基本風格,基本舞步,基本造型,動作韻律特點等。

b、 擴大豐富學生的眼界及知識,廣泛積累舞蹈素材,以便不斷提高自身鑑賞、表演舞蹈的能力。

c、 培養、增進學生熱愛少數民族文化的情感。

三 、說教學重點、難點

舞蹈雖然是動作的藝術,但不僅僅是做做動作而已,更重要是體現一種內涵,尤其是民族舞蹈,更要舞出本民族的文化與特點。本堂課彝族舞的學習重點掌握第二部分的動律特點及風格,難點在於把握膝部有連續不斷的曲伸和踏步的銜接。

四 、說教法與學法

1、 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結合學生能力水平及舞蹈專業的特點,採用面對面示範,直接面授與學生練習相結合。採用“示範——講解——模仿練習相結合的動作訓練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動作的要領,解決動作規範問題。教學中教師注意讓學生多提問、多觀察、多動腦、多練習,教師多鼓勵、多引導、多幫助的互動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信心,克服傳統的一味“傳授式”“訓練式”的教法。根據教學內容、目的、方式、時段的不同採取相應的教法。如示範、講解、比喻、對比、啟發、討論、提問、練習等方法,提高教學效果。特別強調對不同能力的學生,要求應有所不同。對學習領悟慢的學生要及時的給以幫助和肯定。

2、 在教學中學生以“動”為主,充分感知肢體的感覺,在練習中通過觀察、模仿、對比、思考、提問、幫助等方法領悟知識技能要點。特別是難點,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做動作,正確評價學生的問題,尤其讓差生多鍛鍊,多給機會,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及時糾正表揚,共同進步。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 、 說教學程式

1、 匯入部分

a、 首先我先完整的示範

b、 讓學生們談談:看完老師的示範,說說你對彝族舞蹈的瞭解

c、 對學生舞蹈反饋中出現的易錯動作進行強調分析

2、 授新

在這教學環節中

a、 採用示範——講解——模仿——練習的程式,

首先是彝族舞蹈基本體態和動律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彝族舞蹈的風格特點,激起學生對彝族舞蹈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這個環節教師把舞蹈用肢體動作表現出來,讓學生們仔細觀察,讓學生對彝族舞蹈的動作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隨後教師把這些動作進行分解,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使動作深入人心;(這一環節教師要用慢動作講解的方法來突出教學的重難點,以拐腿步講解為例??) 再來就讓學生自己去模仿,領悟,由組長帶隊進行分組討論練習,教師巡迴指導,(設定這個環節主要是為了增強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讓部分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夠充當“小老師”的角色,在這過程中,不時的`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對比,“誰的動作做得好看?”“為什麼好看”“對在哪裡,錯在哪裡?”;教師的動作與學生的動作進行對比,“老師做動作時,身體的各個部位是怎樣的?”;自己與自己對比:鏡子是最好的老師,通過鏡子,把一些動作上的細節給弄清楚,“一樣的動作,我這樣做與那樣做哪個更漂亮?哪個更能體現彝族舞的特點?”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真正找準彝族舞的特點。)

最後進行分組展示、鞏固提高

b、 為了讓動作更加規範化,教師一邊示範動作,一邊講解要領,這樣能使學生動作更加規範、準確。隨後把每一個基本動作逐個逐個的串聯起來,形成了一個舞蹈。

c、 舞蹈不僅是動作的藝術,還要有靈氣、情感和優美的姿態。尤其是我們幼師班學生,因為基礎不好,不懂得怎樣在舞蹈中運用感情。當他們已能基本完成舞蹈時,我就去引導他們怎樣去運用舞蹈中的眼神,處理舞蹈中的感情。從深處去挖掘學生表達情感的本能。

3、佈置了課後作業 :要求學生對彝族舞進行動作到位練習,並融入情感表現。因為整個舞蹈都已經教授完畢,學生在熟練的基礎上應該加強情感的滲入。

4、最後,教師總結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情況,(總體要以鼓勵為主,這是為了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大象版國小《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四課《我的滑輪》。本單元的總目標是綜合探究活動。二級目標是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試驗,並做試驗紀錄。《我的滑輪》這節課,是在槓桿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提重物的遊戲比賽,自然過渡到理解各種滑輪的原理和作用。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啟蒙課程。它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促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並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在這些理念的指導下,本課教學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通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觀察與提問——猜想與假設——計劃與組織——簡單試驗並記錄資料——交流與結論”的相對完整的探究活動,去認識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制定了本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目標:

⑴.通過探究,讓學生能夠利用滑輪、鉤碼、測力計等簡單器材進行觀察試驗,研究使用滑輪的原理,做好分析試驗紀錄。

⑵指導學生研究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是否省力。

2、科學探究目標:

使學生能根據現象進行推測,並能進行實驗驗證從而發現定滑輪方便不省力,動滑輪省力卻不方便的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並能應用規律,自行設計研究方案,選擇研究材料,最終得出滑輪組既省力又方便的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重證據,敢於嘗試的精神,使學生關注社會生活中的機械給人類帶來的諸多方便。

教學重點: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來驗證使用定滑輪和動滑輪是否省力。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滑輪兩個、鐵架臺、細繩、鉤碼、測力計、回形針、實驗記錄表等等

演示材料:大滑輪一個、學生分組材料一套,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思路:

首先通過播放升旗儀式的錄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以遊戲比賽的活動形式來引導學生的自行探究;然後在老師的演示指導下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工作原理;並且通過簡單實驗來證明使用定滑輪或者動滑輪是否省力?最後指導學生組裝滑輪組。

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採用的教法是:創設情境法、演示法、講解法

學生的學法是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情境激趣,遊戲引入。第二部分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第三部分拓展活動,鞏固新知。第四部分本課總結,課後延伸。

一、情境激趣,遊戲引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首先我讓學生觀看本校升旗儀式的錄影,這個熟悉不能再熟悉的畫面,一下子拉進了我和同學們之間的距離,共同營造了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接著,我詢問學生:

“我們班有誰做過升旗手”?

“升旗的時候你的手是向下用力的,還是向上用力的”?

“為什麼向下拉繩子,國旗卻會向上走呢”。

通過這樣的提問點燃學生的探究欲X,使學生以一種探究的心理重新審視這個在校園裡常見但又常常被同學們忽視的科學現象,真正體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

在這個環節,我並沒有馬上肯定學生的答覆,而是為學生準備了繩子、鉤碼、鐵架臺、回形針和線軸等材料超市,並且出示遊戲規則。讓學生進行提升重物的遊戲比賽,來模擬升旗儀式。

“比一比,看誰想出的辦法多,並把方法記錄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

這個活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會非常高,不僅可以想出很多辦法,而且能夠通過活動自制滑輪,初步體驗滑輪的作用,與下一環節進行有效的連結。

做完遊戲後,我繼續問:

“這種提升重物的方法,我們在生活中還見到過哪些?”

根據學生的聯想,我會及時地展示滑輪在生活中被廣泛應用的圖片和錄影。然後,我再告訴學生:剛才我們使用的回形針、線軸,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機械。我們管這種提升重物的機械叫做滑輪。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探究“我的滑輪”,並板書課題。

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

這個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夠利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做好分析記錄,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我分三個環節來進行:

第一個環節,我先給學生出示一個常見的大滑輪,告訴學生:

“這個是我們實驗室裡做試驗用的滑輪,大家觀察一下,這個滑輪有什麼特點?”

學生會說邊緣有槽、圓形、能繞繩子,從而建立滑輪的概念,並且出示幻燈片。然後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指出滑輪的兩種不同使用方法。一種是把滑輪固定在一處不動,這樣使用的'滑輪,叫做定滑輪;另一種是能隨重物一起上下移動的滑輪,叫做動滑輪。由於課件動畫描述的非常形象,再加上學生已有的經驗,會很容易的瞭解滑輪的兩種用法。然後讓學生利用實驗材料,安裝定滑輪和動滑輪,為進一步研究滑輪的工作原理做好準備。

在此基礎上,我會提出新的問題:

“結合剛才的遊戲及生活中滑輪的例子,大家想一想人們為什麼要用滑輪提升重物呢?” 學生可能回答(方便、省力)

“那你認為定滑輪和動滑輪在使用中都方便嗎?”

我讓學生再次對滑輪的這兩種用法進行觀察、比較。不難得出,使用定滑輪方便,動滑輪不方便。

為什麼呢?

我引導學生用語言來描述滑輪的工作原理。在使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時,要想把重物提上去,就需要向下用力,重物提升的方向與人用力的方向正好相反,也就是說在使用定滑輪之後改變了力的方向,用起來方便。而動滑輪在使用時,重物提升的方向與人用力的方向一致,沒有改變力的方向,顯得非常不方便。我把結論板書在黑板上,來加深學生的印象。在以上的環節中,我注重鍛鍊的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第二個環節,是驗證滑輪是否省力,是這節課的難點部分。我是這樣引入的。我反問學生:

“既然動滑輪使用不方便,人們為什麼又離不開它呢?

學生再次進行了大膽的猜想,這時,我告訴學生,要想驗證你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得通過實驗來驗證。

“請同學們開啟實驗盒,實驗盒裡裝有測力計、鉤碼、滑輪、實驗記錄表等材料。請你們利用提供的材料,選擇要研究的問題,設計方案,開始探究,並認真填寫實驗記錄表。”

計劃與組織是做好探究活動的前提條件。沒有一個好的實驗方案,學生會感到無從下手。為此,我先讓同學們以小組為中心進行討論,設計研究方案,並且各組之間相互交流,以期達到相互合作,共同學習的目的。

教師是學生探究活動的引領者、參與者和合作者。在學生整個的探究活動過程中,我會不停地巡視,瞭解各組的實驗進展情況並做及時輔導。經過學生的討論,交流,分析資料,最後得出結論:定滑輪不省力,動滑輪省力。並板書。

最後一個環節,我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定滑輪方便但不省力;動滑輪省力但不方便。

三、拓展活動,鞏固新知

同學們在前面瞭解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工作原理後,我就引導學生繼續思考:

“定滑輪和動滑輪跟人一樣,也有優缺點,那我們在實際應用中能不能克服它們各自的缺點,發揚優點呢?”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會想出各種辦法。我在巡視指導的同時,找出兩組組裝方法不同的學生到講臺上演示組裝,並且說明這樣做的作用。

最後總結: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來使用,叫做滑輪組。使用滑輪組提起重物,可以做到既省力又方便。同時,向學生指出:剛才同學們組裝的是一組滑輪組,實際應用時還可以組裝成兩組、三組、或多組滑輪組。我會出示滑輪組的多媒體課件,開闊學生的思維空間,為其能夠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合理有效的利用資源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生髮展為本”,讓學生在知識、技能、態度、情感等各個方面得到發展這才算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在學生掌握所學知識之後,我就讓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書上64頁,還給大家介紹了兩個好玩的遊戲,繞繩遊戲和繫鞋帶遊戲。”

“大家動手試試,看看它們各是用了什麼滑輪。”

通過分析解決問題,發展了學生的多方面的能力。

四、本課總結,課後延伸

“通過今天的學習研究,大家都有什麼收穫?(學生回答)

請同學們在課下,多注意觀察在生產和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滑輪,更重要的是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巧妙的利用滑輪,解決實際問題。”

在這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媒體課件,創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掌握教學重點,突破難點;通過開展遊戲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x;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驗證滑輪是否省力,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組裝滑輪組,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總之,各個環節環環相扣,使這節課的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得以提升。

最後介紹一下我的板書:簡單,明瞭、比較直觀、容易理解,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

附板書設計:

我的滑輪

定滑輪 方便 不省力

動滑輪 不方便 省力

滑輪組 方便 省力

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為奧運作貢獻》是嶺南版第十冊的設計應用教材。這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利用紙質材料和廢舊材料製作立體手工,學生通過大膽創新,用稚樸但很生動、豐富的畫面設計,來抒發對奧運的熱愛之情。

我尊重教材,深挖教材,根椐新課標“觀賞自然和各類美術作品的形與色,能用簡短的話語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圍繞目的和用途進行設計與製作,傳遞交流資訊,美化生活及環境,培養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等要求,針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和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特點,制定了“學習設計、製作奧運場館模型的方法技能;在欣賞感受中探討體育館的造型特徵,在合作製作中體驗創作設計的樂趣;增強奧運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培養變廢為美的環保意識。”的三維目標。

五年級學生,手工製作有一定的基礎,但是由於心理髮展的特點,有些學生不愛回答問題。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細心觀察,大膽評述,並進行小組合作,共同完成構思、選材、畫稿、貼上、嵌接等製作工序,養成精心細緻的'工作態度。

我的教學過程始終緊緊圍繞審美的核心,每個環節都面向全體,層層深入。

比如,在“起始階段”我帶領學生欣賞歷屆奧運會場館的圖片,同時課件播放奧運圖片及音樂,渲染奧運氣氛,創新匯入。

在“展開階段” 我創設情景,走進鳥巢參觀。通過欣賞觀察,讓學生自己總結體育場館的特徵,瞭解解奧運會環保、綠色、科技的理念。

在“形成階段”我啟發學生拓展表現。針對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我自制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欣賞同齡人的作品,同時滲透“變廢為美”的教育。我還十分尊重學生的創造精神,鼓勵他們大膽發現問題。特別是在探索奧運場館多種製作方法時,我留出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由探索場館製作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整堂課,我充分發揮平時的音樂課堂管理優勢,讓學生在音樂中輕鬆地學習,做到了熱而不鬧,活而不亂,收放自如,保證了教學的生動性和實效性。

在“結束階段”,當學生們暢所欲言,分享收穫時,當學生帶著成功的喜悅離開教室的時候,我的內心也充滿了滿足感。

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

一、教學內容:

1.顛球(毽子)練習2.遊戲:打電話

二、教學目標:

1.運動參與目標:通過情境、遊戲、競賽等形式提高參與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並且在活動中掌握顛球方法。

2.身體健康目標:通過教學,發展學生靈敏、柔韌、速度素質,提高學生判斷能力和反應能力。

3.心理健康目標:通過各種玩球方法的創編和遊戲教學,建立學生自信──我能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合作意識。

三、教學過程:

(一)語言激勵,匯入課題[1′]

教師: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要用手中的器材來創編一些玩法,相信同學們一定能把你們創編的最好玩法展示給老師和同學們看,你們有沒有信心?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行!

(二)仿生練習,提高創造能力[3′]

1.設情景:今天有一些動物們也來參加我們的活動,它們都是誰呢?聽音樂,根據音樂的節奏來想象一下是什麼小動物?先說出動物名字,然後再模仿。看一下哪些小朋友想象力最豐富,而且模仿最形象。

2.學生先聽音樂,說出動物的名稱,然後進行模仿。

3.教師參與活動,並且指導評價學生的模仿。

(三)乒乓模仿,感受動作[3′]

1.教師領做模仿操,語言提示,並適當口令。

2.學生隨音樂節拍進行各種模仿動作練習。

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要說課的題目是:《液體熱脹冷縮》,選自教科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下冊《熱》單元第3課。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策略、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方面向各位老師說課。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有3頁,分兩個部分。

活動一:水的體積變化的觀察;活動二:其他液體也熱脹冷縮嗎。

活動一延續了前一節課的話題。前一節課學生已經發現,冷水在加熱過程中體積增大了,本課我們將和學生一起進一步研究“水在受熱或受冷後的體積變化”問題。這一活動,不僅僅是為了使學生獲得水具有熱脹冷縮性質這樣的認識,而且要他們通過觀察水的熱脹冷縮現象,體驗到不斷改進實驗和觀察方法的重要性。在活動一結尾,安排了一個讓學生“依據水的體積變化,推測水的冷熱變化”的活動。這項活動將前面的學習成果再次提升,從實驗的現象引導學生關注身邊溫度計的原理。這個設計是水到渠成的一個環節,不僅可以讓學生新的認識得到鞏固,而且更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深度。

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麼其他的液體也有這種性質嗎?教師要提醒學生不要急於做出回答。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開展相應的觀察實驗予以證實。當學生對其他液體進行研究之後,是否就可以肯定所有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了呢?在這還要提醒學生,還不能得出這個結論,因為我們只研究了幾種液體,只能說明我們研究的這部分液體有這樣的性質。活動二設計的“其他液體是否有熱脹冷縮現象”的活動,把學生們的探究活動向著更廣闊的方向拓展,也是對嚴謹科學態度的培養。

【學情分析】

通過兩年多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樂於動手,善於操作。本節課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有趣的實驗活動是科學教師引領學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本節課教師要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教學策略】

科學課應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行解釋,強調過程中的觀察、發現、預測和假設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中,嘗試著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並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驗發現問題,在交流、比較中發現最佳方案,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在觀察——實驗——發現問題——選擇最佳方案——修改實驗方法——探究發現一系列活動中學生經歷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學生在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能力得到了提高,科學素養得了到培養。在教學中應敢於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真真正正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而不是“驗證”新知的過程,在過程中不斷髮現,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教學立足點】

探究性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

主體性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個性性 在教學中能依據學生的身心特點、接受能力,充分挖掘教材,進行創造的教學,最大限度的開發學生的智力和潛能。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2、許多液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變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過程與方法:

1、學生自主設計實驗,並能根據實驗效果修改探究方法的初步能力。

2、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方法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2、意識到要把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教學重點】

觀察及描述水的熱脹冷縮現象,經歷對水等多種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教學難點】

設計觀察水受熱體積膨脹的實驗。小組實驗時,學生之間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材料準備】

分組實驗:小瓶子、紙杯、細吸管、紅墨水、小水槽、暖瓶(內裝熱水)、溫度計

另備牛奶、食油、白醋、黃酒等易分辨的液體。

演示實驗:試管、紅水、酒精燈、氣球皮、橡皮筋。

【教學過程】

課前實驗:噴泉實驗。

[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說過:“成功的真正祕決是興趣”。如果學生對學科、學習內容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和強烈的求知慾,那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境引入, 引導學生猜測

1、教師操作:酒精燈加熱試管中的水。

提問: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想法或問題?為什麼水面會升高?(重在爭論增減和水面、體積等變化)

觀察思考討論:水為什麼沒開就溢位來了?

[從一種生活現象引入,創設問題情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問題情境下讓學生猜測,提供感知,產生認知失衡,激發思維、爭論,培養探求欲。明確本課要探究的內容—冷熱對水體積變化的影響。]

2、演示實驗:試管裝滿水用氣球皮蒙緊,放入熱水中。

提問:你看到了什麼現象?看清了嗎?能想辦法讓大家看清楚嗎?

[初步觀察感知熱脹冷縮的現象,給學生空間,討論思考如何改進探究方法。]

二、水熱脹冷縮的探究

1、設計水熱脹冷縮實驗

(1)老師給大家提供材料。

提問:你們能用這些材料來設計一個實驗,能更明顯看到水受熱會發生變化什麼嗎?小組討論一下,並思考這兩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提供的紅墨水有什麼作用?用一根細管子有什麼好處?

(2)小組討論、完善實驗方案

(3)出示一套組裝好的儀器

把儀器組裝好後,調節細管上的黑色小圈,使它與水柱相平,再放到熱水中。這樣我們就能對比出水柱是否發生了變化。

[出示實驗材料,啟用學生的思維,並通過小組的討論和生生交流,完善實驗方案,並引導學生思考材料在實驗中起到的作用是什麼,從而突破該課的難點。而用黑色的小圈來標明液柱的起始位置,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也難以通過探究討論得出,所以這裡採取講解的方式。]

2、水的熱脹實驗

(1)做實驗時,我們該注意些什麼呢?

提出實驗要求:A、注意安全,小心熱水,小心別把玻璃儀器打破。 B、實驗時,小組成員要互相合作。C、仔細觀察水柱有什麼變化?想想是什麼原因引起水柱的變化?D、小組長負責填寫好實驗記錄卡,並負責小組內的紀律管理。

(2)學生實驗(老師巡視、指導)

(3)小組彙報實驗情況

剛才彙報的小組觀察到的共同現象是什麼?

水柱上升說明水受熱後的體積和原來的體積相比有什麼變化?

在科學上我們的表述是“體積膨脹”。是什麼引起了水的體積膨脹呢?

(4)歸納總結

水受熱,體積會有什麼變化?(水受熱,體積膨脹)

小結:我們知道了水受熱後體積會膨脹。

[實驗前讓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是什麼、在實驗過程中觀察什麼,並思考實驗現象說明什麼問題。只有讓學生有目的去實驗,才能讓他們既動手又動腦,提高實驗的效率,並使實驗後的交流更有效。]

3、水冷縮的探究

教師:通過實驗發現了水受熱,體積發生了變化,會膨脹。那如果水受冷會怎樣?

(1)這次實驗應該怎樣做呢?實驗時我們觀察什麼?

(2)學生做水的冷縮實驗

(3)小組彙報實驗情況

這次的實驗現象和剛才的一樣嗎?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不一樣?

(4)歸納總結

水受冷,體積又有什麼變化?(水受冷,體積縮小)

[有了水熱脹實驗的基礎,這裡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並讓學生自主提出實驗觀察點,理清實驗的思路。彙報時,引導學生對比受熱和受冷的實驗,讓學生分析得出:水受冷,體積縮小。在探究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活動一小結。

1、通過剛才的兩個實驗,誰能說說水受熱的時候體積有什麼變化?受冷的時候體積又有什麼變化?

2、水的體積變化反應水的溫度變化

大家通過自己的研究發現水有熱脹冷縮的特點,那生活中我們知道了這個特點有什麼用

呢?結合教材指出水的體積變化反應水的溫度變化,就像溫度計的雛形。

[學生思考相互討論,深入理解水的熱脹冷縮與生活實踐相系,讓學生體會: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探究其他液體的熱脹冷縮

1、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那其他液體有沒有這種性質呢?除了水,你還知道有哪些液體?

2、提供了食油、白醋、黃酒等易分辨的液體,小組可以選擇你們最感興趣的一種來實驗。用同樣的方法來實驗,觀察和水的實驗現象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學生選擇液體來實驗,要求實驗多做幾次,反覆驗證。

4、小組彙報實驗情況

你們組是用什麼液體來實驗?實驗看到什麼現象?說明這種液體有什麼性質?

5、歸納總結

小結:像醋、飲料、醬油等等屬於同種物體(液體),這些液體加熱或者受冷後有什麼共同的地方?不僅如此,許多液體都能熱脹冷縮。通過今天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準備一些液體供他們選擇,如酒精、醋、食油、豆奶和飲料等,在實驗之前讓學生進行充分的猜測,之後用較多時間放手讓學生自主地討論。這樣就可以把學生們的探究活動向著更廣闊的方向拓展。在探究活動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嚴謹科學態度的培養。]

五、聯絡生活,啟發創造

1、拓展:出示一瓶水、飲料。去超市買飲料,本想挑選一瓶裝滿的飲料。但是卻發現貨架上的瓶裝飲料都沒有裝滿,這是什麼原因呢?

2、現在你能解釋一下,燒開水時,壺裡的水為什麼會溢位來?那麼我們在燒開水時,需要注意什麼?

[讓學生學以致用,解決上課開始提出的問題“瓶裝的液體為什麼不裝滿?”,加深學生對液體熱脹冷縮的認識。]

教師寄語:

像生活看似平常的小事,如果細細想來,還真的有許多科學道理。生活中的科學真是隨處可見呀。希望大家在以後遇到這樣的問題,也能像今天一樣認真思考,積極動手,你將會發現更多的科學奧祕。

板書設計:

液體的熱脹冷縮

醋 受熱 體積膨脹 熱脹

果汁

醬油 受冷 體積縮小 冷縮

牛奶

......

液體 熱脹冷縮

以上是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策略、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方面闡述這一課要怎麼教。我的說課完了,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愛國主義在國小教育中十分重要,愛祖國從愛家鄉開始。根據兒童生活範圍的擴充套件,他們越來越多地接觸到了家庭、學校之外的地方,因而培養學生對自己所在的社群、村莊、城鎮等的情感是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礎。本課的學習內容正是以家鄉的地理景觀和人文景觀為背景,通過了解家鄉的風景名勝、自然資源、家鄉的名人,來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教材中安排了二個主題活動:1、家鄉的風光美2、家鄉的光榮榜。編者從自然景觀到人文景觀,從議別人的家鄉到說自己的家鄉,由表及裡,由淺到深,循序漸進地通過充分開展活動培養起學生熱愛家鄉意識和初步的社會責任感。

二、說目標

根據教材編者的設計意圖,在生活化、活動化理念下,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瞭解自己家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2、學生通過調查活動,學會一些調查瞭解,實地考察等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3、瞭解為家鄉的建設做出貢獻的人物及事蹟,並抱以感激之情,敬佩之情。

鑑於四年級學生對家鄉感情、體驗不夠,我把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作為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紅石林業局宣傳片》錄影及特產,風景和相關圖片。

2、組織學生課前蒐集與家鄉有關的資料。

三、說教學設計

在本課的設計上,我緊扣《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原則,我的設計初衷是在充分考慮學生生活實際的基礎上,廣泛挖掘課內外的可用資源,通過創設生活中有趣的活動情況,捕捉鮮活的內容,引導學生在互動、交流的體驗中愛上家鄉的美景和家鄉的人。

活動一:家鄉的風光美。

1、看一看。

我首先出示中國地理風光的介紹光碟,帶學生去他們最想去的地方看一看那裡的風情,景觀。讓學生在音像動畫中感受風光的美麗。使學生在生動感人的情境中,帶入對自己家鄉渴望瞭解家鄉的情感,把他們帶入情境觀看視訊:紅石林業局的風光片。體驗家鄉的歷史及面貌,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感悟家鄉生活的快樂和美好。我通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畫面繼而提出讓學生說說家鄉,引導學生觀其形、察其言、度其心,使學生進行情感體驗,使師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斷變革,創造內容,融入自己的生活世界,在逐漸創生的具有豐富不確定性的氛圍中,共同對話,體驗理解和實踐。在此基礎上,我帶領學生有感情高唱紅石林業局局歌,《森林之魂》。

2、說一說。

我對同學們說:我們的家鄉美不美呀?誰來說說我們的家鄉有多好、有多美,在我的啟發下:同學們就可以將課前收集到的資料或展示家鄉迷人的風光或講出家鄉動人故事或出示家鄉豐富特產等進行整理、交流。進一步達到了解家鄉、熱愛家鄉,以家鄉自豪的目的。在此,我適時的插播準備的課件,家鄉的特產及家鄉的美景的視訊,配合學生的講述,讓他們用直觀的觀賞,用美妙的語言,激起對家鄉的讚美。

活動二:小導遊

1、活動是教與學的中介,是實施德育的有效載體。因此,在課程實施中,老師重視指導學生活動,讓更多地通過實際參與活動,構建知識和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在讓學生充分談論家鄉,對家鄉的生活再次回味、體驗的基礎上,我組織學生把已經去過的家鄉的風景名勝和沒去過的風景現場編制導遊詞,帶領同學們去觀賞。為了激發同學的興趣,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反映本地區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如街景、建築、田野、樹林、草地等錄影資料,讓學生欣賞。激發學生說的慾望,提高了語言的組織能力和口語的表達能力。孩子們在創作的過程中,融進了自己熱愛家鄉、裝扮家鄉、美化家鄉的細膩情感,同時也表現對家鄉未來的憧憬。讓學生知道家鄉的美不僅構建在瞭解家鄉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更要進一步挖掘家鄉的風土人情、文化底蘊、地域特色。唯有如此,才能昇華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2、活動三:家鄉的故事、家鄉的人

講一講,

1、以教材為範例、引導學生了解家鄉除了有美麗的景色外,還有許多動人的傳說故事。比如:著名的抗日將領魏拯民的事蹟。敬佩的情感漸漸地走進孩子們的心靈。從而更深刻的去找尋身邊最可敬的人。進行全班交流

比如,楊靖宇,關東金王韓邊外,趙希海

適時播出20xx年綠色中國十大傑出人物,趙希海老人,把他的事蹟講給孩子們聽,讓學生從心靈的深處感激這位義務植樹近二十年的老人。從而進一步感受到家鄉一詞的意義,通過感悟家鄉的活動過程中,不僅增強了熱愛家鄉的感情,而且養成了熱愛家鄉的習慣,展示了熱愛家鄉的行為,從突破了難點。

四、說教學方法

1、媒體激情,情感共鳴——多媒體課件音像並茂,操作性強,很符合兒童對事物的認知規律,非常適合於進行情感薰陶。

2、課前調查,合作探究——課前調查時,我發現學生對家鄉的瞭解是支離破碎的,是模糊的,為了讓學生理性的、全方位的瞭解家鄉,我讓學生自己選擇調查的內容,自己與人合作,收集資料,這樣就使得學生學習的空間得到拓展,已經不侷限於課本里提到的知識。“家鄉”這個詞在他們腦海已經不是“模糊”的。而是清晰的,鮮活生動的。同學們通過自己蒐集資料,體現了對學習的自主性。

3、課內展示,各出奇招——瞭解自己的收穫,互相交流,再廣度上充實自己。有實物、有圖片、有歌舞、有故事等,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同學們的介紹多姿多彩,這都極大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同學們通過多種形式的交流彙報後,突然發現自己的家鄉是如此的美好,一種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他們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作為家鄉的一員是多麼幸福!

4、互動評價,真情讚美——暢談交流後的收穫,在評價中昇華對家鄉的感情。

五、說課堂生成的亮點

1、把我們的家鄉介定在共同生活的紅石林業局。激發熱愛紅石林業局的情感拓展性生成新的教學資源。

2、用實地調查,收集資料的方法,讓學生用切身的體會感悟家鄉。是學生流露出的真情實感。

3、創設身邊的情境,有效的把握身邊的生活中的教學資源。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藝術是永無止境的,新課程標準需要我們勇於實踐,勇於創新,更要我們勇於反思,只有不斷反思,不斷總結,才能提升自己教學理念。

各位專家、各位學者,感謝你們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展示自我、互動交流的平臺。我期待著能在賽後聆聽你們的教導和幫助。

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7

《我站在祖國地圖前》是S版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的第十三課,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所以我設計了兩課時教學。

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很簡單,主要是讓學生正確認讀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新詞,並能夠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這樣第二課時也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難點了。對於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設定的: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詩歌內容,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2、注重拓展,深刻感受作者熱愛祖國、建設祖國、關心祖國發展的思想感情。本節課我講授的是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是這樣的,首先我採用了常用的回顧舊知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說出課文內容與結構,這樣不僅能夠很好的瞭解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還為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好了框架,可謂一舉兩得。之後就是對每一小節的教學了。

在第一小節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自瀆並標畫出你認為描寫祖國秀美山川的語句,讀一讀,並把自己的感受或想到什麼寫在旁邊。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動起來,自主的去學習去思考。當學生的學習適當的時候再採用集體彙報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讀出他認為好的句子並說出感受,教師要注意及時的鼓勵與引導。

第二小節的.教學與第一小節大致相同,稍有差別的是在集體彙報自學情況的時候,我著重讓學生去閱讀文中的幾處使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並說出這樣寫的好處,同時還強調了重點字詞的使用。如文中“看三峽之險,望日出壯觀”中的兩種觀察方法,我還特意讓學生試著換一換,看一看有沒有合適的詞語可以替代,警醒學生在平時寫作中應該注意使用最恰當的詞語。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課外收集的能力與習慣,我在課前特意要求學生去收集祖國大好河山的相關資料,這樣做很好的彌補了課堂教學的單一性。

課中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交流,這樣做不但在活躍課堂氣氛,同時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眼,而且還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我想如此一舉三得的做法真的是該多多用之。

對於最後兩個小節的學習,我採用學生自學的形式。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學生可以結合前兩個小節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這樣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之後讓學生集體彙報自己的自學收穫,教學效果還是很好的。

整堂課的教學我都是以讀為主,每一次問題的提出都是讓學生自己去讀,從讀中理解去找到答案,在讓學生從答案中去感受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最後再懷著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和自己的理解去朗讀課文。

文末我還設計了這樣一個內容,讓學生去想象自己就站在地圖前,想象一下那時的自己最想說些什麼?讓學生踴躍發言,孩子們說的很好,可見課前設定的目標已經很好的完成了。

課後反思:

本課的教學基本上很好的完成了之前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環節的設計與實施上也都很到位,但通過實踐教學也出現了沒有預料到的問題。教學中有一名學生標畫了這樣一句“祖國啊,媽媽。你寬闊的胸懷讓我感覺到溫暖….。”隨之她提出了這句話採用什麼修辭手法的疑問。這不禁讓我很困惑,這句話可以說是把祖國比做了媽媽,也可以說是把祖國擬人化了,教學時我只是講解了比喻的手法,並沒有去提及擬人的手法。課後與老師們交流才發現自己的錯誤。這個問題充分說明了我對教材的熟悉度不夠,而且對於教材的分析不夠透徹。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時刻提醒自己,不在犯類似的錯誤。

說課稿 篇8

一、 說教材和學生:

教材分析:本課是黑龍江省教育出版社國小資訊科技教材(第二冊)第一單元第七課《大家一起放風箏》,學習“選取工具”的教學內容,因結合學生心理特點、創設教學情景的需要,我將課題改為《齊心合力》。本課主要介紹選取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利用選取工具進行圖形的複製、移動和改變圖塊的大小操作。

學生分析:三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少,容易對生動形象、趣味性強的內容產生興趣。學生對畫圖程式已有一定的瞭解,所以我利用一個個美麗、生動的任務,讓學生完成圖片的移動、複製和改變圖塊的大小,利用“螞蟻搬蟲子”圖片讓學生自由想像,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在完成任務的快樂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二、 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並考慮到國小三年級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掌握選取工具的用法及其兩種工具樣式會用選取工具定義影象、進行移動、複製、改變大小的操作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

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確能力。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樂於助人的`優秀品質與團結合作的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我制定如下重難點:

重點:移動圖片與改變大小。

難點:圖片的複製。

四、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資訊科技教育的任務之一是要給學生定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制定了本課的教法為以“任務驅動”教學為主,以激趣法、發現法,通過情景教學法與任務驅動相融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教學生動、有趣、高效。

學法: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慣,配合上述教法,在學法上我是這樣處理的,把“自學——嘗試——創新“的思想滲透整個教學當中,通過實際操作、探究學習。

五、教具準備:

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特點,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增強學生對本課的理解,為了突破重、難點,我分別在匯入部分,新課的講解上利用簡單的課件並配以教師的演示,在學生動手操作時為學生準備了圖片,使教學直觀形象,便於學生接受新知。

六、教學流程:

(一)、激情匯入:

興趣是學生積極求知的誘因,當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興趣時,自然便能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上。結合這一特點,我利用課件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出示故事課件:有一隻小螞蟻在草地上玩,忽然它發現了一個大蟲子。它想:把蟲子搬回家,全家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小螞蟻都等不及了,它想馬上跑到蟲子旁邊,先咬上一口。 可是怎樣才能用最快的速度跑在蟲子旁邊呢?”)

接著教師問:同學們,你們是不是很想幫助小螞蟻呢?老師也特別想幫助它。下面請同學們觀察老師是怎樣幫它的。

(二)、探索新知:

第一環節:圖片的移動

首選教師演示選取工具的使用方法:在工具欄的右上角有一個長方形圖案,它就是“選定”工具。我們單擊它,按住滑鼠左鍵,拖出一個虛線框,將圖塊選中。這時將滑鼠放在圖塊上,(小螞蟻身上)呈“+”字箭頭形時,我們就可以按住左鍵拖動它,瞧!這樣就可以移動圖塊了。

師:同學們,你們是不是也等不及要幫小螞蟻了。請同學們開啟桌面的畫圖檔案“1”進行操作。

國小生好奇心很強,對新事物會有很多疑問,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上發現問題:小螞蟻周圍怎麼有白框!教師及時處理學生的質疑:介紹工具樣式欄中的兩個選項,一種是不透明效果(所選項的圖塊帶有背景色),一種是透明效果(所選的圖塊無背景色)。

第二環節:複製圖塊: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幫小螞蟻來到蟲子旁邊了,可小螞蟻怎麼還是高興不起來呢?原來小螞蟻看到這麼大的蟲子時,它想“我怎麼才能把它運回家呢?”同學們,你們能幫它想出一個好辦法嗎?(多找幾個小螞蟻;找它的同伴;請它的哥哥姐姐幫它……)你為什麼會這麼想呢?同學們真是太聰明瞭,說的真好,對,人多力量大,大家只要齊心合力,無論做什麼難事都是可以解決的,你們說是不是。(板書:《齊心合力》)

師:那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找到它的同伴呢?(複製)

師:現在就請同學們利用我們以前複製文字的方法來幫一幫小螞蟻吧!一會老師找同學來說你是怎樣幫小螞蟻找到同伴的。

學生探索方法。

教師總結方法:

1、選中圖塊,右單擊複製,右單擊塊貼上;

2、單擊編輯——複製,再單擊編輯——複製;

3、按住ctrl鍵,拖動滑鼠。

通過上一環節的學習,學生已有一定的學習能力,這時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適時進行幫助、指導,既避免了教師反覆講解,又發揮了學生主動性。

第三環節:改變圖塊大小

師:小螞蟻的同伴都來了,可是老師怎麼分不清它們誰是剛才發現蟲子的那隻小螞蟻呢,你能幫我分清嗎?(改變圖塊的大小)

(三)、拓展延伸:

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圖塊的移動、複製和改變圖塊的大小後,這時我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創作作品一幅小螞蟻在搬蟲子的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主要讓學生帶著一顆愛心去幫助別人,則時也滿足了學生的創作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樂於助人的優秀品質與團結合作的精神。所以本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已經幫小螞蟻找到了同伴來幫它一起運蟲子。可是在小螞蟻運蟲子回家的路上,發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請同學們開啟圖片“螞蟻搬蟲子”,(比如說:遇到一些小動物,會發生什麼;遇到一些小條小河,又會發生什麼……),充分發揮你們的想象力來創作一幅生動有趣的圖畫吧!

(四)、作品展評:

師:現在是我們展示的時間了,同學們請你說一說你小螞蟻運蟲子回家的路上,發生了什麼有趣的故事。

在學生作品展示的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學生無形中給其它學生樹立了榜樣,通過榜樣的力量較好地促進學生的課堂學習,並且也讓其它同學參其中,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五)、總結

今天你們有什麼收穫呢?(略)

以上是我對《齊心合力》一課的整體的教學設計。我的整體教學設想:為學生搭建一個和諧的平臺,創設一個以人為本的教學氛圍,充分張揚和展示學生的個性,將情境創設貫徹整個教學過程,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構建生命課堂。

標籤:說課稿 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