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有關國小科學說課稿範文錦集十篇

說課稿7.49K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科學說課稿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國小科學說課稿範文錦集十篇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溫度和溫度計》是教科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的教學內容。它由4個活動構成:比較冷熱程度不同的水、觀察溫度計、攝氏溫度的讀寫、讀出溫度計指示的溫度。攝氏溫度的讀和寫,是訓練學生的認讀和記錄,教材進行舉例,重點區別零上和零下。指導學生準確使用溫度計屬技能訓練。它與後一課時測量水溫的方法有所不同,前一方法適用範圍更廣。

二、說學情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溫度有一定的瞭解,本課的教學從生活實際出發,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來搭建知識的結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愉快地探究知識,在已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使他們感悟到科學的樂趣,達成了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本教學在以學生探究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理念指導下設計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物體的溫度可以用溫度計測量;常用液體溫度計是利用玻璃管內的液注隨溫度變化而上升和下降來測量溫度的。

2、過程與方法:觀察和研究作為測量工具的常用液體溫度計的主要構造;識讀溫度計(模型)刻度上的數字,並把刻度上的數字與更熱或更冷的溫度聯絡起來。

3、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測量工具使用規定的意義,並願意

遵守這些規定。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經歷比較觀察溫度計的過程。攝氏溫度的讀和寫,訓練學生的認讀和記錄溫度是難點(特別是零下的.溫度),要增加一些幾組溫度加以訓練,運用模型等方式,儘量結合運用,強化訓練,提高課堂效益。

五、說教學程式

(一)、比較水的溫度

1、比較冷、熱不同的五杯水,請學生用手觸控感知哪一杯溫度高,哪一杯溫度低?提示溫度是感知物體的冷熱程度的。

由於手指獲得的感覺是不同的,也是不能進行準確判斷的,那有什麼辦法可以準確地知道物體的冷熱程度呢?引出測量溫度的常用工具——溫度計。

(二)、觀察溫度計

出示溫度計,我們要正確使用溫度計,首先必須要認識這個溫度計,瞭解它有哪幾個部分組成?

1、學生觀察溫度計的構造。提醒學生觀察中的注意事項:觀察時注意溫度計要小心拿放,謹防破裂。如果溫度計的管子劈裂,請立即告訴老師。確保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安全。

2、彙報交流。根據學生彙報時的情況,教師適當補充講完整:溫度計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刻度、液柱四部分組成

3、用手捂住溫度計的玻璃泡,觀察溫度計產生的變化。放開手等一會兒再觀察。彙報交流。

(三)、攝氏溫度的讀和寫

1、請學生讀出講臺上某一杯水的溫度,並結合學生生活:廣播、電視中的天氣預報員是怎樣預報天氣的?

2、“21攝氏度”怎麼寫?學生讀一讀,寫一寫。

(四)、測量水的溫度

1、準備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先用手預測(不要將手伸進杯裡,也免燙傷),並將預測的結果填寫在2號卡片上。

2、用溫度計實際測量這兩杯水的溫度,也將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測量情況

4、認識溫度計的作用——能給我們帶來準確的資訊,我們應儘量多使用工具。

(五)、拓展延伸

1、教師提出問題:快速配製半杯一定溫度(如350C)的水,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讓學生快速配製半杯一定溫度(如350C)的水。

(1)小組討論配製的方法,並記錄在3號卡片上。

(2)學生實際操作,並記錄下每次配製的溫度情況。

3、彙報配製的情況,教師點評。

4、學習快速配製的方法,並改進自己的配製過程(先測出冷水和熱水的溫度,按照一定數值估計進行)。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2

“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是新課改的亮點,也是我校這幾年在武主任領導下進行的一個課題實驗。實施“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模式,目的是培養學生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科學態度和勇於質疑、善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在操作過程中,首先要有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要放下架子,讓學生把老師當作知心朋友,當作學習夥伴,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對於學生提出的個別離奇古怪的問題,教師的態度應是不指責,不迴避,並適當地給予肯定和引導。其次是在學習的過程和體驗中,關鍵是能否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選擇、判斷和運用。最後就是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特別是採取小組合作的形式,更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模式能改變傳統教學壓抑學生興趣和熱情的狀況,能讓學生在平等的環境下“自主、合作、探究”,討論總結,獲得成功。

究竟怎樣的教學模式,才能適合新課改的要求,才能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實踐的“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教學模式,正是符合新課改精神和素質教育要求。情境設定、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方法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同和採用。但是,情境如何創設,才能發揮其導向作用呢?

再如,小組合作學習。何時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是最恰當時機?對於動手實踐,特別是新課改的年級,我們不能被表面上的熱熱鬧鬧所沉醉,而應更關注學生究竟在做什麼?活動產生的效果又是什麼?而對於主動探索,我們建議採取以問題為中心,以發現為目標的開放性學習方法,但是如果把每一個問題都當作探究來處理,不僅時間條件不允許,也可以說把探究神祕化、複雜化了。針對以上問題,結合我們的教學實踐,談一談我在執教《燈泡亮了》這節課所做的一點嘗試:

我先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寬"的模式展開。好的問題情景是引導學生進入科學探究的火把,我們要善於用產生於真實背景中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啟動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先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迷人的夜景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使他們能迅速進入思維發展的“最近區”,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達到自評與綜合評價的目的。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態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於看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及作品的優劣,而應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及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評價可採用多種形式,如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

基於這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例如:在“創設矛盾情境,激發學生觀察小燈泡.”環節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佈局自由心境,激發學生連線小燈泡”,“建構對比環境,激發學生討論小燈泡”,這兩個環節採取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總之,我們認為“自主、合作、探究”這一模式的教學,是通過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達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是一種平等的同伴互助,共利互惠的學習關係,是學生求知快捷而科學的通道。

教後反思: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我感覺到孩子對科學探究活動有著強烈的興趣,身為一名科學教師我們應該在平時留心學習和積累各種科學知識,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餘的指導和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在指導和評價孩子的時候,老師說的話一定要尊重科學的嚴謹性,對於某些沒有定論的問題,不要做肯定性的.回答,而應該是對孩子進行一個探究方向的引導。課堂中,教師要善於抓住孩子的興奮點,適時的引導,讓孩子在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合作、互助、自主的進行探究活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的學習、探索、實踐。

從課堂情景來看,學生主動完成了教學任務,體現了新課標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模式,更難能可貴的是孩子抓住課堂上“幫別人做線路”這一情景,生成了“幫別人做事不如教給別人做事方法”這樣一個道理。在老師提供的教學材料面前,孩子主動學習的機會與風采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組成“電路”的同時,孩子的合作能力與合作願望進一步得到了張揚,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興趣。課堂的結束並不是這類問題的結束,只是給這類問題開了一個好頭,留給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空間與機會。

孩子的動手能力、思維面、深度及制定方案的能力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咱們孩子的動手能力與動口能力的失調,在這一方面對孩子的鍛鍊一直是少得可憐。課堂上老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功力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我認為在課堂上以疏導學生為主,這樣可能在體現學生自主學習上會做的更好。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3

一 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題目是《拱形的力量》(出示課件),《拱形的力量》是教科版科學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課,學生通過前兩課的學習已初步瞭解改變材料的厚度和形狀會增強抗彎曲能力。在本課中,提出了一種新的形狀——拱形。拱形結構是一類很重要的結構,應用廣泛。拱形結構又叫推力結構,它的特點是把受到的壓力分解成向下的壓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結構中唯一產生外推力的結構。而研究拱形的承重特點更具趣味性和挑戰性。

教材精心設計安排了兩項活動。第一項是測試紙拱的承受能力,這個活動讓學生初步瞭解拱形承重的祕密。第二項活動是搭一個瓜皮拱,這個活動是讓學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和深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理。

教學目標:

據此,我設定了一下幾點教學目標:(出示課件)

1 科 學 概 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所以能夠承受很大的壓力。

2 過程與方法:根據觀察到的拱形產生的形變,來推想它受力的狀況。

3 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重點 (出示課件):我認為在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設法保持拱形的形狀,使它承受更大的壓力。

難點(出示課件):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發揮拱的受力特點。

教學準備 (出示課件):要完成本節課的教學,需要準備的材料有: 做拱形的紙 ,鐵墊圈若干 ,課件 , 小木塊若干,西瓜皮塊若干 、 抹布。

二 學情分析:(出示課件):

通過本單元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對增加材料厚度和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增加物體抗彎曲能力的探究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種氛圍下相信進一步探究拱形,學生們的熱情會更加高漲。

三 教法學法分析:

教學目標能夠順利的完成,需要合理的科學的教學方法,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本課我將採用“探究-研討”法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出示課件)

(一):自主——探究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動手操作的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本課主要引導學生利用舊掛曆紙和墊圈探究紙拱的'承受壓力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學生的科學素養能夠更好的得到自主發展。

(二):合作——研討法。

科學活動以小組的形式開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而且可以在活動過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同伴之間進行互相交流,最終達成共識。

四 教學過程:

我一直認為科學課堂必須是充滿情趣和智慧的課堂,它著力於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的興趣更濃厚,讓學生的智慧更靈動。以這個為基點,我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出示課件)

首先我將出示一張紙,引導學生觀察:看老師手中的這張紙。它連自身的重量都承受不起,這樣柔軟無力的紙你能用什麼辦法讓它至少能承受自身重量不塌下去嗎?通過學生回答,不但可以檢查學生對前節課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說到拱形,這時我(做一個拱)繼續啟發學生,做成拱形後它沒有塌下去,看來拱形也有科學道理。你們發現了嗎,我們的周圍中也有許多的拱形建築,請看(播放課件圖片:趙洲橋、拱門、九洲體育館) 為什麼這麼多的建築都採用了拱形呢?同學們願意和老師一起來研究拱形中的學問嗎?(這時我板書:拱形的力量 )

我這樣

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到“拱形”是“改變形狀”的另一個視角。通過欣賞拱形建築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拱形的神奇作用,最後的提問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並且通過教師演示平紙和拱紙的承重能力,使學生明白同樣大小和材料的拱紙比平紙承重能力強,同時親眼目睹了拱紙承重過程中的形變,初步感知拱形受力的特點。

(二):探究研討——測試紙拱 (出示課件)

這裡我設計了三個實驗活動:

為了突破重點,我設計了第一個實驗:做一個紙拱,試試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課件)

學生把紙拱放在墊板上,並在拱足的地方做好記號。觀察之後,說一說拱自身的重量落在哪裡?引導學生說出在拱的下部。

教師解釋概念:在拱與墊板接觸的地方,我們把它叫拱足。下面請同學們輕輕地放一個墊圈在紙拱上,來測試拱的承受力,仔細觀察紙拱的變化。並回答:哪個部分承受著墊圈的重力?學生會發現拱足向兩邊伸展,而墊圈的重力是被拱頂承受的。

再加一個墊圈,觀察一下新的變化。學生髮現紙拱隨著壓力的增大,拱足伸展得更大了,最後就平了。根據這一現象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來解釋。“紙拱”為什麼會向兩邊伸展開去?

在這個環節中,通過觀察描述活動,學生能清晰地認識拱形的受力軌跡,從而建構第一層次的“拱形”概念――拱形可以通過材料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看到拱足分開自然想到要用什麼東西去抵住它。

教學進行到這裡,基本抓住了本課的第一條基本概念。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深刻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我又設計了第二個實驗:把拱足固定,測試紙拱能承載多大的重量。

實驗二:把拱足固定,測試紙拱能承載多大的重量(課件)

教師設問:既然我們知道了紙拱受力變形的原因,你有什麼辦法使紙拱不容易變形,能承受更大壓力?承受幾個墊圈你能預測一下嗎?怎樣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用實驗檢測一下看行不行。學生開始分組實驗:用東西(書本)抵住拱足,在拱頂上不斷加墊圈。實驗時教師巡視指導。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抵住拱足的物品越大越重,紙拱的承受能力就越強。引導學生進一步改進實驗方案,讓拱形能夠承受更大的壓力。

通過師生談話,進一步肯定學生的想法,用東西抵住拱足,拱承受的壓力要大一些。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討論觀察到的現象。當拱頂上的壓力不斷增加時,它的形狀會有什麼變化?紙拱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變化?通過這樣的設問,再一次讓學生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讓學生在認真觀察現象後,對出現的問題作出解釋,當拱頂上的墊圈不斷增加時,紙拱還是要塌,向左右偏,通過操作適當開動腦筋去思考解決方案,怎樣讓拱形承受的壓力再大些,進而引出實驗三: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

實驗三: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出示課件)

科學必須用事實講話。科學資料就是探究活動中獲得的事實性資料,對科學資料的分析是啟用學生理性思維的重要途徑。

我提問:我們怎麼做能讓紙拱承受更大的壓力?你打算怎麼做?讓學生把自己的方案寫下來,再彙報。

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我用課件出示:(【溫馨提示:1、進行實驗時,做好資料記錄。2、每個實驗,“拱橋”的拱足之間的距離要保持一致。3、如果紙條被壓壞或有明顯摺痕,應該換上新的紙條。】)

學生分組實驗大多數學生都在拱形的兩邊放木塊,把拱足抵住,實驗結束後,教師提出問題,現在你能解釋一下為什麼抵住拱足,就能提高拱的承受力,

請學生試著解釋。

(演示課件說明:拱形承載重量時,能把壓力向下向外傳遞給相鄰的部分,拱形各部分相互擠壓,結合得更加緊密。拱形受壓時會產生一個向外的推力,抵住這個力,拱就能承載很大的重量。) 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從同學們剛才的實驗中我們看到抵住拱足的物體的多了、重了,拱的承重能力就增強了!那現在老師有個問題了,要是我們繼續在旁邊加,拱是不是會一直都這樣,承受的物體越來越多呢?學生可能回答:不能或能,老師點撥:拱有一定的承載能力,不能超過它的限度,就如我們天天經過的大橋——招蘇臺河大橋,他的限載重量是20噸 。 通過生活中的拱形建築可以引出極限限載的含義。&nbs

p; 最後讓學生總結拱形承載的祕密。(同時我把拱形承重的祕密展示在黑板上) 通過這個環節學生不僅瞭解了拱形承重的祕密,同時培養了大家的自主操作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這樣課堂教學主線清晰,學生探究情趣盎然,深入有效。

(三):理性認識—搭瓜皮拱

學生分組活動,課前每小組準備了西瓜皮塊來搭一座拱橋,兩組學生分別在講桌兩邊搭拱,

本環節的活動用到了瓜皮,會弄髒學生的手和課桌,我會讓學生用準備的抹布,待實驗結束後擦乾淨,讓學生增強環保意識 。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紙拱畢竟是一個不會轟然垮掉的拱,做一個瓜皮拱不但饒有趣味,而且更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拱形的承重特點,兩個活動相比,前者是感性的探究,後者是理性的認識,相輔相成。

(四):拓展延伸 ,情感昇華

在教學的最後,通過身邊一些熟悉的建築中拱形的運用讓學生將知識還原生活。再讓學生欣賞培江三橋等(課件圖)拱形建築的圖片,讓學生吸收資訊,提高創新意識,從而使學生感受到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

五 板書設計

結合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把拱形承重的祕密展示在黑板上,讓學生能清楚、明瞭地理解拱的受力原理

拱形的力量

拱形承重的祕密: 拱形承載重量時,能把壓力向下向外傳遞給相鄰的部分, 拱形各部分相互擠壓,結合得更加緊密。

俗話說:“科學探究無止境”。我更覺得:“科學教學藝術的探究更無止境”。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大家!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評委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光的傳播》。

教材分析:

《光的傳播》是粵教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冊《光》單元第一課時內容,是學習光學的基礎課。通過實驗,探究光的傳播特點,是新課程標準對本節課提出的要求。根據這一要求和教材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學情,我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使學生認識光是直線傳播的。

2.過程與方法目標: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及日食月食現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知道推測要有依據;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教學重點:認識光是直線傳播的。

教學難點: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為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對本課的教學作出了以下教學設想

教學設想:

因為科學課以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所以在教學光的傳播的特點時,由學生自己去探究,親自動手實驗進行驗證,從而引導學生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學習,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為實現這一設想我做了充分的課前準備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1、猜想 2、探究 3、運用4、小結

教學過程

(一) 第一環節:猜想

我首先以鐳射筆的紅色光線照射螢幕,然後問學生你認為光是沿著怎樣的路線跑到螢幕上的?這種實物作為匯入,讓學生對光學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的同時也作出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測想。然後進入重點環節:驗證 我將分兩步進行

1、提取生活經驗進行初步驗證 2、通過實驗再次驗證

(1)提取生活經驗進行初步驗證

學生作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猜測後我再追問,生活當中觀察到的哪些現象讓你產生了這樣的想法?這時可利用課件配以圖片如:舞臺上的燈光、陽光照射森林┉幫助學生回憶生活中看到的直線形式的光。使學生髮現,原來生活中就的確存在著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現象,讓學生從猜測發展到初步信服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2)通過實驗再次驗證

生活經驗只是一個事實,如何引導學生通過科學的方法證明出來?接下來我為學生安排了兩個實驗活動,實驗由簡到難,層層推進。實驗活動1管子看光實驗,實驗中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充許有有不同方法,但只要學生有一個共識,只有管子是直的光才能傳播出來,當管子是彎的光就不能傳播出來了。這樣就能得出我們的結論: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實驗活動二光線打靶,實驗發現只有B孔和中間擋板的小孔及靶心三點在一直線上光線才能打到靶心,這就又一次地驗證了光是直線傳播的。兩個實驗由簡到難,層層推進對光是沿直線傳播的進行了充分證明學生從初步信服發展到充分肯定光是直線傳播的。當充分肯定光是直線傳播的結論後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進入第三個環節:運用

(三)運用

科學知識的學習在於運用,科學知識的運用又有利於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為達到這一目的先讓學生根椐課文了解小孔成像,再讓學生根據光是直線傳播的特點猜想在白屏上所看到的內容並把它畫出來。之後我通過實物演示讓他們驚奇的發現,蠟燭倒過來了,而且還有顏色,還能動呢。這時學生肯定會有疑問但可通過課件,直觀演示光通過小孔後的傳播過程。結果不用講解,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學生此時的探究慾望非常強烈我緊接著啟發學生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可以用光是沿直線傳播來解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完成並利用課件演示幫助解釋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現象。

當學生明白光是沿直線傳播的,並能簡單運用後,為提高他們的技能我佈置拓展練習自制簡易

(四)最後一個環節小結

我先讓學生總結這節課有哪些收穫,教師予以補充和肯定,並給以鼓勵。

整堂課,其實內容都很簡單,就是如何一步步加深驗證,對於學生來說可能興趣更大,因為這堂課注重更多的是探究的過程。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結構

記錄一天的食物一天的食物給食物分類回憶並記錄自己早中晚餐所吃的食物快速認識眾多食物的一種方法

二、教材分析

教材從記錄一天中吃過的食物開始,並讓學生把食物一樣一樣分解開來。當幾十種食物呈現在學生面前時,怎麼去觀察研究呢?這就自然而然地進入到第二個活動,給食物分類。 給食物分類,方法很多。希望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不同的分類方法,可以是按“味道”分,可以按“是否喜歡”分,可以按“早中晚餐”分,這些方法雖然可以,但都較為主觀的,分類的結果因人而異。教材希望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得出科學的分類方法:如按人們的生活習慣,可以把食物分成糧食、蔬菜、水果、調味品等;根據食物的來源,可分為來源於植物的食物(素食)和來源於動物的食物(葷食)。教材中的素食和葷食的兩幅插圖,可以使孩子們直觀地瞭解這兩類食物的區別,有助於孩子們進行分組討論,進一步瞭解葷食和素食的主要種類,使孩子們對食物分類的研究更加深入。

三、設計理念

這堂課我主要想以孩子們一天當中吃的食物為載體,讓學生體會科學就發生在自己身邊,與自己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孩子們為了認識和解釋這些內容,也要像科學家一樣,通過觀察和實驗,親身經歷,親身體驗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從而使學生們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關注身邊的科學,使他們不斷深入到科學的探究過程之中,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

四、重點過程

1、課前談話。通過課前 “猜”這種遊戲式談話拉進師生情感距離,放鬆心情,同時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努力的方向。

2、說一說自己的收穫。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是請學生欣賞食物圖片,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對食物直接、形象地目視交流,打下一步探究食物的興趣基礎。接著讓學生談了談自己初步觀察、收集資料之後的收穫,學生對自己的經歷都有了做一個小結式的認識,還能交流記錄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同時促使學生在經歷活動的過程中養成思考的習慣。

3、、動一動:給一天的食物分一分類。

在這個過程中我試圖讓學生從一種無認識的狀態逐漸摸索、實踐到一種形成認識的狀態。首先讓學生去玩兩個活動,活動的目的是關注學生尋找、收集、整理資訊和證據的能力,並以此推動學生去進行歸納、分析、邏輯推理。同時讓學生自選標準給食物分類,目的在於調動他們已有的認識儲備,通過分類進一步認識食物,知道食物的種類很多。

在彙報分類情況時,各組也只要說出分類的依據,分類結果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就這樣通過實踐、交流、實踐、交流螺旋上升式的教學,讓學生不僅瞭解了食物的豐富性,還讓學生學會了能夠用多種方法對食物進行分類。最後通過情景認識,實物操練,讓學生對人們常用的“葷、素”這種分類方法有較深的認識。最後是,想一想:有什麼收穫?還想研究什麼?

通過學生這種自我反省式認識,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過程的回顧,對食物的探究,提升了學生學習總結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質疑精神,為本單元下一步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6

一、主題確定

我們確定了以教科版科學四上教材《天氣》單元為教學內容;以課堂教學為主要途徑;以學生實際觀測、記錄分析為重點;以提高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能力為主題的教研課題。

本次四位一體教研活動分為三個階段進行,即:課題制定階段;課題實施階段;課題延伸及成果展示階段。《我們觀察到的天氣》一課,是我們對第二階段中開展關於雲量、風和氣溫方面教學研究的階段性彙報。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具備了初步搜尋資訊、整理資訊的能力。我們在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尊重事實、注重證據,逐漸養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而《天氣》單元需要學生利用所學的關於對天氣現象的觀察和記錄的方法,對一段時間的天氣現象進行分類的統計和分析,還要利用柱形圖等做出關於這一季節天氣變化的一般規律,可以真正提高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天氣是不斷變化的,對一段時間內觀察記錄的天氣資訊進行整理和分析,幫助我們認識天氣特徵,瞭解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

2、過程與方法:對一段時間內收集到的天氣資訊進行分析,並利用這些資訊對天氣情況進行解釋。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長時間進行科學觀察和記錄的重要意義。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對一段時間內觀察到的天氣資訊(氣溫、風向和風速、雲)以各種形式進行彙報。

2、難點:學生根據觀察到的天氣資訊進行整理和分析。

五、主要活動方法分析

本課題探究以對觀測結果進行記錄、分析、加工整理為主要研究方式,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實踐研究和分析交流。重點解決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提高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的問題。採用的具體活動方法有:

1、資料記錄法:

學生每天記錄電視或報紙中天氣預報內容,利用所學的天氣符號畫在自己的《天氣日曆》中;在每天跟蹤記錄天氣的過程中,學生真實地感受到天氣是在不斷地變化著,激發研究天氣的興趣。

通過參與觀察的途徑,採取小組合作用學生們的感官和自制的觀測工具對天氣現象進行持續觀測,獲得天氣特徵和記錄資料。同時進行較全面的記錄,用以作為感知和分析秋季天氣變化特點的依據。

2、資料查詢法:

通過上網、查資料、詢問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與學生自己觀測到的天氣現象進行對照,加深學生對天氣現象的理解。比如:只依靠教材中的圖片資料,在對雲的認識上,學生很難區分拍攝到的雲屬於那個種類,這時教師指導學生上網查詢不同種類雲的相關圖片,與自己拍攝到的關於雲的圖片相對照學生不但能區分不同種類的雲,還對不同種類雲預示不同天氣有了更深的理解。

3、持續觀察記錄法:

對一株植物、一種動物以及周圍的人群在這一段時間內的變化進行觀察,利用文字、圖片加以記錄,感受秋季天氣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的影響。

4、資料統計分析法:

利用柱狀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統計表對這段時間裡觀測、記錄到的有關雲量、氣溫、風力和風向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形成學生生活地區天氣的概括性認識。

六、活動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和應對策略

此次教研活動要求學生對較長一段時間的天氣進行觀測、記錄,由於學生對於觀測方法、測量儀器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不同,難免在實踐觀測中出現錯誤,因此我們對每一天佈置的內容第二天都及時的檢查,發現問題團隊成員集體討論,分析原因,找出解決的最佳方案。而後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在過去一段教研中對一下問題進行了研討:

(一)各個小組同一時間的溫差較大。

分析原因

1、測量的位置不同,有的在向陽、無風的地方氣溫就高。

2、溫度計質量差、不準確導致較大誤差。

3、讀數時生沒有水平視線看讀數,讀資料方法錯誤。

4、發現有的小組沒有實地觀測,只是憑感覺確定溫度數值。

應對策略

1、在背陰的地方氣溫就低。教師給予及時的指導:必須在背陰、通風的地方測量。

2、教師對每一組的溫度計進行檢查,更換誤差大的.溫度計。

3、教師又重新演示讀溫度計的方法。

4、教師及時進行糾正,教育學生必須用科學的資料說話。

5、教師再次重申測量的時間分別為7:00—8:00、12:00—1:00、2:30—3:00、4:00—5:00。

(二)不能準確的確定風向、風速。

分析原因

1、觀測地點選擇在了建築物中間或高大植物附近。

2、風向標、風速旗製作不規範。

3、觀測時風向不定。

應對策略

1、帶領學生選擇空曠地帶測量風向、風速。

2、指導學生選擇符合教材要求的材料製作風向標、風速旗。

3、教師親自帶領學生實地測量,並指導學生測2分鐘之內保持時間最長的風向就是本次要測的風向 。

(三)資料加工整理和分析不夠“準確”和“到位”。

分析原因

1、受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徵的影響,使得我們在實施研究的過程中流失了許多寶貴的資源和成果。

2、個別學生不能持久、認真地進行觀測、記錄,應付了事。

3、學生觀測、記錄、資料整理、分析能力不強。

應對策略

1、提供給學生有結構材料。

2、課堂上教會學生觀測、記錄方法;觀測儀器的使用方法,課後和學生一起觀測,對出現的錯誤及時進行糾正。

3、對學生製作的圖表及時檢查、評析,指導學生對統計圖中的資訊進行科學分析。

在整個前一個階段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對天氣進行了一定時期的實地觀察、記錄並利用所學方法對所得資料進行了整理和分析,這些活動使他們懂得了用科學的資料可以證明天氣變化的規律,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提高了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能力。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消化器官》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國小《自然》五年級下冊第23課,內容主要包括: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認識消化器官的作用、消化器官衛生保健教育,是繼《食物的營養》之後具體認識人體的器官。消化器官是人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人體知識中佔有重要地位,學習消化器官,既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消化器官在人體的主要作用,又為今後學習人體的其它器官作了必要的準備。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消化器官的作用和消化的過程,教學難點是食物被人體消化吸收的過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及功能,知道食物的大致消化過程。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協作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生分析、綜合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三、教學準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

分組實驗材料——試管、澱粉液、小燒杯、碘酒、滴管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激發探究慾望

⑴演示實驗:出示兩根裝水的試管和一些米飯、白糖,把白糖和米飯分別放入盛水的試管裡搖動,讓學生觀察出現的實驗現象。目的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⑵提出問題:“像米飯這樣不溶解於水的食物人體能吸收嗎?是怎樣被消化吸引的呢?”引導學生討論。這一問題其實就是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問題的提出有利於讓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去學習,在學習活動中抓住核心,有選擇有重點的學習科學知識。

⑶揭示課題。

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積極的學習慾望,使新課的出示水到渠成。

2、討論交流

認識消化器官

在這一教學環節中,首先提出了一個開放性問題“你知道人體有哪些消化器官,說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然後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使學生取長補短,豐富對消化器官的認識。在學生充分討論交流的基礎上,用多媒體課件,按順序把各個消化器官依次展示給學生看。

最後,讓學生對照自己的身體,互相說一說消化器官,並指一指它們的大體位置。

這樣的設計,既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把學生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比較完整的體系中,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實驗探究

認識消化過程

⑴瞭解唾液的作用

⑵認識各消化器官的作用

口腔:初步消化

食管:運送食物

胃:繼續消化

小腸:充分消化,充分吸收

大腸:殘渣通道

⑶理解食物的'消化過程

首先讓學生對照消化器官作用圖,分組討論食物的消化過程,並在小組內交流。

然後,在學生交流彙報的基礎上,總結食物的消化過程。

最後,讓學生對照消化器官作用圖,用自己的話,準確、

全面、系統的說一說食物的消化過程。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告訴我們: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這部分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先進的教學理念,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寓教於樂,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聯絡實際,進行飲食衛生教育

學生認識了消化器官的作用,理解了食物的消化過程,在此基礎上,先讓學生說一說消化器官對人體的重要性,再聯絡生活經驗,談一談怎樣保護人體的消化器官。最後,提出一個拓展延伸問題“我們有過消化器官生病的經歷嗎?原因是什麼?”

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體現學以致用的教學觀念。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體驗學習的樂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就教師的教學方法來說,主要採取了

1、探究研討法,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觀察實驗——思考與結論”的科學探究歷程,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2、觀察實驗法,通過學生實驗和觀察,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分組討論法,採用分組討論的方法,使每位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

就學生的學習方法來說,主要是讓學生通過“看、想、議、說、做”等活動,以落實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看一看,就是讓學生看實驗現象,看消化器官的大體位置。

想一想,就是在每個環節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思考。

議一議,是通過小組內的討論評議,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人人蔘與學習,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說一說,就是讓學生說消化器官的名稱,說食物的消化過程,說保護消化器官的方法,讓學生在說中學,學中說。

做一做,就是讓學生動手做唾液消化澱粉的實驗,經歷科學探究過程。

在整個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既經歷了科學探究的歷程,又學得了科學知識,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認識物體的科學方法。

2、通過比較方法認識水是什麼樣的?

3、知道什麼是液體?

過程與方法

1、會利用多種感官從多種液體中找出水。

2、能利用語言、文字、圖畫等形式表達自己的發現。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夠細心觀察,尊重事實、尊重別人的意見。

2、在觀察中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3、培養學生敢於合作交流,樂於探究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運用多種感官認識水的各種性質。

難點:選擇器具將水運到遠處的空桶中。

教學準備

1、分組實驗器材:空果凍盒4個、牛奶、糖水、酒、水

2、演示器材:塑料袋、不同形狀的杯子4個

3、遊戲材料:小杯子1個、長短不一的接水管2根、塑料桶2個、秒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設計意圖:

認識水的重要性,激趣匯入。

1、談話:同學們知道動物、植物的生存離不了哪些東西嗎?

2、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匯出課題並板書:觀察水

二、分組找水、瞭解特點

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的自身實踐,把認識物體的經驗上升到用科學方法的層次,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

1、談話:今天我為大家準備了四種不同的液體,分別是水、糖水、酒和牛奶,可忘了貼上標籤。你們能用自己的方法給它們分辨出來並帖上標籤嗎?

2、學生分組實驗 ,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1)先在小組內討論使用什麼方法。

(2)觀察過後在小組內交流並貼上標籤。

3、學生討論、彙報。

4、教師引導小結:

先用眼睛看找到牛奶,再用鼻子聞找出酒,最後用舌頭嘗分辨出水。這裡我們用到了認識物體的常用科學方法:看、聞、嘗,當然還可以摸。但以後要注意,在不瞭解物體時千萬不能隨便聞、嘗、摸。(板書:眼睛看、鼻子聞、舌頭嘗、用手摸)

5、談話:我們大家都找出了水,可依據水的哪些特點呢?現在請同學們觀察分辨出的水,把你的觀察方法和結果寫下來。

6、學生組內觀察並記錄。

7、組織學生彙報,引導並板書: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透明

三、實驗演示,認識液體的特徵

設計意圖:

通過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準確的表達能力。

1、談話:現在請大家觀察講桌上的四杯水,都是什麼形狀的。把你的結果寫在書上或畫在書上。(出示裝滿水的不同形狀的杯子)

2、學生觀察彙報。(水可以是各種形狀的,取決與盛水的`容器形狀,也就是水本身是沒有固定的形狀的。板書:沒有固定形狀)

3、談話:是這樣的嗎?我們在來做個實驗。

4、演示說明:將杯子中的水倒入塑料袋中,並利用不同的方法變化樣子。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塑料袋是正方形的則水是……;如果塑料袋是球形的則水是……;如果塑料袋是像小貓一樣則水像……。

5、將塑料袋弄個洞,讓水流進容器。

6、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水在流動。)還有哪些物體是容易流動的呢?

7、根據學生回答後板書:容易流動

8、小結:像水這樣沒有固定形狀、容易流動的物體叫液體。(完成板書)

 四、團結合作

設計意圖:

通過遊戲,讓學生感受到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帶來的快樂,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培養團結合作精神。

1、談話:下面我們做一個小遊戲。(出示物品,提出要求:哪一組能把這個塑料桶中的水運到另一個塑料桶中,當然不能直接倒。)

2、學生分組討論方法。

3、全班彙報(用管子吸、用小杯子舀)

4、哪一種方法好呢?

5、分組近距離演示,測時間。

6、距離較遠,哪種方法快呢?學生預測後再試一次。

7、小結:近距離用杯子舀的快,遠距離用管子吸的快。

五、總結

1、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

2、學生思考討論,教師補充。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9

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水迴圈"的第三課《凝結》。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集中研究有關水的形態變化、水在自然界裡的迴圈,它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第四單元《水的科學》構成國小階段對水的三態變化及水迴圈認識的整體框架。本課繼"蒸發"、"沸騰"兩課之後,指導學生認識水蒸氣凝結成水的現象,也為學習下面兩課《水的三態變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識鋪墊;使學生認識到在周圍熟知的事物中隱藏著我們不熟知的變化,而且是有規律的,是能夠被認識的,促使學生更多關注周圍常見事物,養成善於觀察、探索的科學態度。在能力培養方面,屬於"實驗能力"和"歸納能力"的系列。我們要秉承"國小科學是培養科學素養的科學啟蒙課程" 的宗旨進行教學設計。

課本內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個關於水蒸氣凝結的問題:對著鏡子哈氣,觀察有什麼現象?這是問題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過指導學生探究認識水蒸氣的凝結現象。建立初步的"凝結"概念: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小水珠,這種現象叫做凝結。

第三部分,說說生活中的凝結現象。

二、說學生

通過兩年多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對於科學儀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已經比較熟練。

學生生活中雖然常見到凝結現象,像水燒開時的白氣,冬天我們呼吸的白氣,鍋蓋上的水珠,冬天窗戶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學生通過書籍,父母的教導可能知道凝結現象,但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水珠的成因,對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比較陌生。

對比實驗的方法,學生剛剛在《蒸發》這一課接觸過,有一定的瞭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設計對比實驗,尤其對於實驗的細節還是有一定困難,需要老師的指導。

三、教學目標

《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從而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凝結,知道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2、能設計對比實驗探究小水珠的成因,鞏固使用對比的方法解決問題,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鍊動手實驗能力。

3、體驗自主學習,自主發現的樂趣;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科學自然觀。

4、願意合作與交流。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認識凝結的條件。

五、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1、教法我將用到複習法、實驗探究法、學生演示法;2、學法以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集體討論法為主。

六、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相同燒杯 2個、金屬盤2個、熱水、酒精燈、試管夾、火柴。 演示材料:燒杯2只、熱水、金屬盤2個等。

2、學生準備:小鏡子等。

七、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標準》提倡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為了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先通過學生生活常見現象——向鏡子哈氣出現小水珠從而引出問題,通過思考,提出假設,再讓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最後得出結論並嘗試應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學匯入

我將採用複習法:本課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見過凝結現象,但除個別學生外,一般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學生對蒸發現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響著對凝結現象的認識,因此,這裡我加入複習環節,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為後面的認知作了鋪墊。強化空氣中存在水蒸氣這一知識點。

老師可以這樣匯入:同學們,前面我們一起探究了蒸發現象、沸騰現象,誰說說什麼是蒸發現象?哪些地方有蒸發現象?水在蒸發過程中會怎樣?請生回答 老師小結:江河湖海,動植物體,只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發現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圍的熱量,變成水蒸氣,發散到了空氣中,因此空氣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氣。

這節課老師將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種很有趣的現象,下面我們從一個小遊戲開始。對著鏡子哈氣,會有什麼現象發生?請同學們邊哈氣,邊觀察,邊思考。好,現在開始。

這就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提出問題,進入新課

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再彙報現象。

師:聯絡剛才哈氣時看到的現象,你有什麼問題?【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提出問題:水珠是怎樣產生的呢?】

進入第三環節——

(三)學生猜想

(可能是撥出的(熱)氣中含有水蒸氣,水蒸氣遇到鏡子變成了水珠。)水蒸氣真的能變成水嗎?我們做個實驗驗證一下。這裡有個燒杯,倒入一些溫水,蓋上一個金屬盤,你猜一猜,會有什麼現象?

教師問:這些水珠是怎樣"跑"到杯蓋上去的?小組討論一下。

啟發他們推想出:杯內的水變成水蒸氣飛散到杯蓋上去。

小結:杯蓋內的小水珠是由杯內的水蒸氣變成的。【由於匯入環節進行了鋪墊,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氣變成的。】

板書:水蒸氣 水

師:看來,鏡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們的撥出的水蒸氣變的。那,水蒸氣在什麼條件下能變成水呢?

學生可能有許多種猜想。

(四)驗證猜想

1、在驗證猜想時,我加入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做了一個過渡。先認識水蒸氣可以變成水,再認識轉變的條件。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我們想要研究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我們先要製造出這種現象,利用我們的實驗材料,你能製造出水蒸氣並使它變成水嗎?)我採用了三個燒杯,分別用同樣多的熱水、溫水、冷水,同時蓋上金屬盤,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認識:水溫越高,蒸發越快,水蒸氣越多,越容易凝結。

2、之後探究:水蒸氣在什麼條件下能變成水?

學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條件下才能形成。這裡我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個別學生知道,就引導學生直接進行設計,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師引導——這種現象什麼季節容易產生?學生可能答:冬季。為什麼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導學生猜想:冬季的氣溫比較低,那鏡子的溫度也比較低。可能是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遇到熱的物體行不行呢?

師:如果老師給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證明水蒸氣是遇到熱的物體,還是遇到冷的物體能變成水嗎?

3、實驗驗證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有:兩個同樣的燒杯,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盤,試管夾、火柴、酒精燈、熱水、冷水,對實驗材料,我進行了新的嘗試,用不鏽鋼金屬盤代替了課本上要求的小瓷盤,這個金屬盤的好處在於加熱方便,安全,效果明顯,缺點就是不透明。

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設計,先小組討論一下:如何進行探究,你們打算怎樣實驗。然後找同學邊演示,邊講解。

如果學生設計不出,教師就這樣引導:要證明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還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首先得製造水蒸氣,方法是向燒杯倒入熱水,(可以提問為什麼用熱水)。

引導學生說出:要用對比實驗方法,在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倒入同樣多的、溫度相同的熱水,在兩個杯口同時分別蓋上冷金屬盤和燒熱的金屬盤,過一會兒,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

【實驗前討論注意事項:怎樣找到熱的杯蓋?加熱時應注意安全,如用鉗子夾著小盤。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師:實驗中哪些條件相同?哪些條件不同?

學生思考討論:燒杯、水多少、水的溫度同、金屬盤相同、蓋金屬盤的時間相同。有一個條件不相同:一個金屬盤的冷熱程度。

學生分組實驗,彙報實驗結果。

師:同學們要知道,在科學研究中做一次實驗是不夠的,科學的結果不是偶然的,科學的結論必須經得起反覆再反覆的檢驗!所以採用多個小組實驗的方法。 小結:如果在兩個實驗中看到了不同的現象,這兩個實驗的其他條件完全相同,

只有一個條件不同,那麼這個不同的條件可能就是發生不同現象的原因。根據這個道理,你認為小水珠是在什麼條件下形成的?

學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教師: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板書課題: 凝 結 ) 我們可以用箭頭和簡單文字來表示這種變化。

板書:水蒸氣--受冷-→水

在對比實驗的設計上,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基礎,即對比實驗的.特點,要求要清晰,明確。在講授對比實驗時,我先利用例項進行分析講解,(如研究怎樣加快蒸發的時候,我們用了什麼方法?對比實驗!一個盤加熱另一個不加熱,比較蒸發快慢。)然後讓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知識遷移。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思維的嚴密性不夠,不能簡單彙報一下就直接進入實驗,否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隨意性強、對變數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況發生。因此我在學生的彙報之後,會進行實驗方法的梳理,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實驗。並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

(五)得出結論

對於對比實驗中條件的控制,實驗條件的分析記錄,我放在了實驗後,作為分析實驗進行出示,加深學生對對比實驗方法的認識。鞏固對比實驗的方法。 學生得出結論: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出示凝結的概念,並指導學生用簡單的文字和符號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結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凝結現象 ?

學生舉例:初冬早晨在門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一進入室內,眼睛上長一層白霧,早晨草葉上的水珠等等。師:請小組討論,嘗試解釋以上現象。

【讓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加深對凝結的認識。】

師:老師有個問題,戴眼鏡的同學可能深有體會:在室外眼鏡明亮清晰,可一進入溫暖的室內眼鏡片就會長"白霧",那是不是水蒸氣遇熱變水珠?【激發學生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衝突。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現象含有有趣的科學道理,培養科學興趣、質疑探究精神。】

(七)拓展應用

思考:冬季汽車玻璃內壁上常結有小水珠,影響司機叔叔的視線,想辦法防止它的出現。【讓學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從控制凝結產生的條件入手去思考。】

八、板書設計:

凝 結

凝結:水蒸氣--受 冷-→ 水

五年級 自身身體變化,聲光電現象,天氣變化現象,晝夜變化現象,日月星空現象,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等是學生新的關注和體驗物件,這些方面的生活經驗是五年級教材的"切入點"和"生長基".教材以人的身體器官,動植物的身體器官,聲、光的產生與傳播,電的產生與安全應用,風、雨的形成,晝夜成因、月相成因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變化規律和變化原因;進行問題、假設、計劃、模擬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培養"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珍愛生命,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10

教材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引導學生參與一些活動,讓他們關注自己的飲食情況,學會給食物分類,瞭解一些常見食物所含的主要營養成分,從而懂得自己該吃什麼、該怎麼吃。學生要在一個個實踐活動過程中,瞭解人體生長髮育所需的營養成分存在於不同的食物中,明白沒有哪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為了健康成長,食物要多樣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們的飲食習慣是否伴隨著知識的增長在向著科學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識有沒有得到增進。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對自己平時吃了些什麼東西還是比較熟悉的,但對所吃的各種食物究竟能夠為人體的生長髮育提供哪些營養等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而這恰好會影響學生飲食態度與習慣的形成和保持。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我們設計了活潑、形象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的過程中,比較輕鬆、清晰地掌握科學知識要點,為後面學習"怎樣搭配食物"作好準備,為建構自己正確的飲食習慣、健康的生活觀念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課由以下四大塊內容組成:

第一塊是引導學生回憶大家平時常吃的食物和最愛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現豐富多彩、品種多樣的食物。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吃過的食物有選擇地帶一些到課堂上來,使活動更直觀、生動。

第二塊是指導學生用分類的方法認識食物。食物的種類很豐富,給食物分類的標準也很多,這一過程中學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標準給食物分類。分類的食物可以是學生自己帶的,也可以由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些食物圖片。

第三塊是通過閱讀資料瞭解食物中所含有的主要營養,幫助學生認識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及其來源和作用,知道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這塊內容可以利用多媒體將知識呈現出來,這樣會更加直觀、生動、靈活一些。同時還要讓學生從自己所帶的食物中發現它們各含有哪些營養,學習按照營養的成分給自己所吃過的食物分類。這一次分類是對食物所含有營養的分析和鞏固。

第四塊指導學生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這樣的次序編排與教材內容安排上有一些變化,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學生在已經瞭解營養知識的基礎上開展統計活動,再分析班級裡學生的飲食情況是否科學、合理。這一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飲食習慣,還有利於培養學生計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質與能力。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的特點,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過程與方法

● 按照自定標準給食物分類;

● 用圖表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知識與技能

● 瞭解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及其來源;

● 懂得營養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關心飲食,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提高自己的飲食質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 增進學生的健康意識。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匯入

1.談話: 看了這些圖片你想幹什麼?

2、我們為什麼要吃東西呢?

3.小組討論、彙報,學生廣泛發言。

【評析】這樣匯入,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情趣,又能引起學生對營養話題的關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時又瞭解了學生的飲食情況,使教學更有針對性,併為統計全班同學愛吃的三種食物做好了準備。

二、 用分類的方法認識食物

1.你能利用學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據日常生活實際將它們分分類嗎?你能說出這樣分的理由嗎?

2.小組交流、彙報。

【評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給食物分類,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渠道和思考的空間,對於學生能講出理由的分類,教師給予合理評價並鼓勵學生大膽想像,這樣的教學方法更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和富有兒童情趣,使全體同學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動之中。

三、 指導學生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1.談話: 以小組為單位統計一下你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2.活動: 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並作出統計圖。

【評析】通過統計活動,使學生了解用圖表的方法,更能一目瞭然地看清統計結果,從而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

四、 閱讀資料,認識人類需要的營養來源和作用

1.讓學生自學教材第44頁的資料,通過閱讀使學生知道糧食類含有豐富的澱粉,供給人熱量和力量;魚、肉、奶、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人體生長髮育必需的食物;油脂類含有豐富的脂肪,供給人能量、保持體溫;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生物纖維。

2.通過閱讀資料和對統計圖的分析,思考: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營養是否均衡?我們應該吃什麼?

3.小組討論、交流、彙報。

【評析】通過討論、分析,使學生凌亂、模糊的認識更加清晰化,使學生了解按營養成分為食物分類的科學方法,明確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從而形成"建立合理飲食結構"的意識。通過學習,學生可以更加關心和注意自己的飲食,為正確搭配食物、設計自己科學合理的飲食做好鋪墊、打了基礎,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把課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實踐。

教學片斷賞析

1. 利用食物卡片給食物分類的教學環節

師: 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給食物分分類嗎?比一比看誰的方法多,想一想為什麼要這樣分?

(學生小組活動,教師巡視並及時給予學生鼓勵)

師: 請同學彙報一下,你們有幾種分法,為什麼這樣分?

生: 我把蘋果、梨分為一組,因為它們都是水果。

生: 我把魚單獨分為一組,因為它是水裡的動物,把雞蛋也單獨分成一組,因為它是雞下的,雞在岸上活動。

生: 我把巧克力、麵包、魚分為一組,那些都是我喜歡吃的,把其他的分為一組,那些是我不喜歡吃的。

生: 我把蘋果和西瓜分在一起,因為它們都很圓。

師: 噢,你是按形狀把它們分組的,不錯。

生: 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起,它們都是綠色的。

師: 噢,你是把它們按顏色分了組。想法挺好的,同學們如果把思路開啟,把眼界放寬,我們會想到更多的分法。

【說明】學生按自己的標準分,教師不加以限制,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可以挖掘出學生更多的潛能,教師及時鼓勵可使學生更加自信。

生: 我把米飯、饅頭和花捲分為一組,它們都是糧食。

生: 我把魚、豆腐、各種菜分為一組,它們都是菜;把蘋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起,它們都是水果。

生: 我把魚、蝦、蟹分為一組,它們都生活在水中;把蘋果、柿子、梨分為一組,它們都長在樹上。

生: 我把檸檬、芒果分為一組,它們都是黃色的;把草莓、櫻桃分為一組,它們都是紅色的。

生: 雞蛋、鴨蛋可以分為一組,它們是圓的;芸豆、扁豆可以分為一組,它們是細長的`。

師: 通過今天的討論交流,老師覺得你們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學一下子想出很多種分法。老師相信,只要你們做什麼事都善於動腦的話,你們一定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讓人佩服!

【片斷評析】利用貼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現象,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很快進入情境,更能使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合作與學習,當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升高時,教師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信,使他們的潛能得到進一步發揮。教師鼓勵學生"只要你們做什麼事都善於動腦的話,你們一定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讓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期望學生永遠都不要言敗,只要付出,終歸會有收穫。

2. 閱讀資料、建立合理飲食的教學環節

師: 自學教材中不同種類的食物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的資料,然後,以小組為單位說一說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分別有什麼作用。

(學生自學、討論)

師: 誰能說說通過學習和討論,你們都知道些什麼?

生: 通過閱讀和討論,我們知道米飯、饅頭、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含有豐富的澱粉,它可以供給我們熱量和力量,支援我們的活動。

生: 魚、肉、蛋、奶、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是我們生長髮育必需的食物。

生: 各種油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脂肪,它能供給我們能量和保持體溫。

生: 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食物纖維,是我們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師: 通過彙報,我知道同學們對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有了一定的瞭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這種做法科學嗎?為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吃?

(學生小組討論、彙報)

生: 通過討論,我們知道,人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好多的營養,而這些營養又分別含在不同的食物中,比如,我們組有的同學喜歡吃肉、有的喜歡吃魚、有的喜歡吃雞腿,但大多數同學都不喜歡吃蔬菜,這樣營養就不夠全面,如果經常這樣就會損害我們的健康。

生: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每種食物分別含有不同的營養,而這些營養對我們的成長都是十分有好處的,如果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就會使我們缺乏一些生長所必需的東西,這樣,我們的身體健康就沒有保障。

生: 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就會形成偏食的習慣。我們知道,沒有一種食物含有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為了健康我們必須養成食物多樣化、不偏食的好習慣。

【片斷評析】通過學習、討論、交流,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明確不偏食可保證身體正常發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