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按比分配說課稿

說課稿2.23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按比分配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按比分配說課稿

按比分配說課稿1

一、設計理念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基於上述理念,本節課創設了“為學校製作獎章”、“調製洗滌液”、“小亮的早餐”這三個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情景,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探究的過程中,不急於讓學生小組交流,而是先自己觀察、思考,再進行小組交流,使其真正掌握數學知識技能、思想方法和活動經驗,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數學課程標準》第二學段關於“數與代數”中強調:在實際情境中理解什麼是按比例分配,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2、在國小階段中的地位

《按比分配》是北京版教材12冊中《比和比例》中的內容,在國小階段,學生經歷了以下過程:

二年級除法的意義,認識平均分

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繼續理解平均分,直觀認識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四年級商不變的性質為分數的約分、化簡比做準備

1、認識單位“1”,體會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五年級分數的再認識2、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3、分數的基本性質

六年級分數的乘除法及解決實際問題會“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

1、比的意義

2、按比分配

比例

由此可見,《按比分配》這個內容在國小階段是處於後面的應用階段,它是把比的知識應用於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內容,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同時也為以後學習“比例”、的知識奠定基礎。

3、不同版本的教材分析

⑶比較4個版本的教材

內容共同點不同點

北京版分樹苗1、創設情景

2、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要求突出用分率解題的方法

4、強調從兩方面去驗算按比

分物線段圖

北師大分橘子分一分

人教版稀釋溶液按比配製試劑

蘇教版按比塗色結合空間與圖形

2、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學習了除法的意義,瞭解了“平均分”,即按1:1分,學生在五年級下冊學過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本單元學習了比的意義和化簡比。由於比與除法、分數有著密切的聯絡,所以,比的很多基礎知識與除法、分數的相關知識具有明顯的、可供利用的內在聯絡,這些對於學生學習比的應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基礎

前測分析

本次調查的是六年級1班的26名學生

1、幼兒園有150個橘子,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把這些橘子分給大班小班,你覺得怎樣分合理?說明理由

A.平均分給兩個班B.按總人數平均分

請闡述理由:

按照你的分法,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你還有解法嗎?

分析:這是第一題,在第一問中,100%的學生選B,理由:

由此可見學生有按比分配的意識。在解決問題中,

所有的學生都採用了用量去求的方法,

第二種方法中,有69.2%的'學生用的方程(18人),但是與第一種方法原理一樣,

有19.2%(5人)的學生用的份數的方法,說明這部分學生對於比的意義理解很透徹

只有11.6%(3人)的學生採用這種方法,說明對分數的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掌握紮實,而且能夠靈活應用分數乘法來解決問題。

2、永勝國小栽種54棵樹苗的任務交給2個小隊,第一小隊和第二小隊栽種棵數的比是5:4,兩個小隊各栽多少?(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分析:這道題直接給出比,有88.5%的學生解決出了這道題(23人),在這些人中,全都用了按份數去求的方法,在這23人中,有43.5%(10人)的學生寫出了兩種方法,按率去求,說明學生對比的意義理解很好,但是也說明學生對部分與整體的關係理解不夠。

根據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況中理解按比分配的意義及存在價值,掌握按比分配的兩種基本方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

2.通過實際操作,體會按比分配的價值和意義,分析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培養學生的有序思維及分析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突出轉化的數學思想。

3.進一步感受到事物是相互聯絡的;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體會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意義,利用轉化的思想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通過理解比、份數、分率之間的關係,利用轉化的思想引導學生多種方法解題。

五、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練習紙

六、教學流程:

(一)複習舊知,滲透轉化思想

(二)創設情境,自主探究

(三)鞏固新知深化理解

(四)反思總結,提升認知

七、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滲透轉化思想

第一層:找出數量之間的關係,滲透轉化思想

五年級有90人,六年級有120人,你能用我們高年級所學的知識來表示他們之間的關係嗎?

(1、五年級人數是六年級人數的)(板書)

你是怎麼得到的?

通過這個分數你能知道五年級幾份,六年級幾份?

(3份、4份)(板書3份,4份)

你們能快速地把分數轉化為了份數,那誰能把他們轉化為比,來表示五六年級人數之間的關係?

五年級人數:六年級人數=3:4(板書3:4)

你們看,我們可以把一個分數轉化成份數和比,看來分數、份數、比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絡,它們可以相互轉化。

第二層:深化認識,體會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

你們還能想到哪些數量關係?並把它轉化成其他兩種形式。

(1、六年級是五年級的,

2、與總數的關係,

說一說的意義:把高年級看成“1”,把單位“1”平均分成7分,表示這樣的3份是五年級的。

意圖:通過前測,我發現學生能夠根據量去公平分配東西,但是大部分學生沒有想把他們先化簡的意識,沒有把量與比聯絡起來,所以我設計了從學生人數中,引導學生找到兩個量的關係,先通過分數,引導學生想到份數,在與比聯絡在一起,學生初步體會三者之間的密切關係和轉化思想,再讓學生根據其他的數量關係,進一步體會三者之間的轉化,同時複習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係,為後面做鋪墊。

(二)創設情境,自主探究

第一層自主探究,小組交流

這學期我們學校開展了“人人爭當小雛雁”的活動,學校想請我們高年級同學幫助設計“小雛雁獎章”,一共要設計70枚獎章,怎樣分配任務更合理?

把你的分配方案寫在你的練習本上。

先在小組內交流,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其他人聽聽有沒有道理?

第二層:分組彙報、發現聯絡

彙報:

方法1:4+3=7

70÷7×3=30(個)

50÷7×4=40(個)

方法2:4+3=7

70×=30(個)70×=40(個)

看看這兩種方法你更喜歡哪一個?為什麼?

(學生回答說理由,)

看看這兩種方法有什麼聯絡?多叫幾個組發言

小組交流再彙報

(從意義說:方法2是先平均分7份,再求3份,就是的意義

從演算法說:70÷7×3=70×7÷5=70×,這個想不到就不說了)

第三層:驗證推理,總結方法

怎樣驗證你們的結論是正確的呢?

(從比、從總量驗算)

最後總結,看看這樣的問題可以通過什麼方法來解答?

(通過具體的量、分率、份數)

意圖: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學生能夠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體現解決策略的多樣性,本環節重點突出用份數和用分率解決的方法,用份數的方法在數學思考上比用分率的方法好理解,分率方法比份數方法抽象,但是在前面的鋪墊中,強調了部分與整體的關係,又有分數乘法應用題的基礎,所以用分率解決問題,學生能夠接受並且樂於接受,再比較兩種方法之間的聯絡,突出用分率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四)鞏固新知深化理解

通過這個實際問題,我們知道了什麼是按比分配和如何解答按比分配問題。其實,按比分配不僅僅侷限於可以合理地解決分物問題,你們還知道它能幫助我們解決什麼問題嗎?

我們生活中配試劑、調果汁都需要按比分配的方法

1、老師家中的洗滌液是需要稀釋的,這是500ml的稀釋瓶,上面的比表示濃縮液和體積之比

你看看這幾個比,有什麼想說的嗎?

(學生會發現1:1)

1:1什麼意思?(平均分)

平均分和我們的按比分配有聯絡嗎?什麼聯絡

學生通過討論(平均份是特殊的按比分配)

按1:1,我怎麼調製?

(250ml濃縮液、250ml水)

現在請從剩下的幾個比中選取2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出濃縮液和水各是多少ml?

說說你問什麼選擇這個比(1:2和1:3去汙能力較強、其他的不容易傷手,容易洗乾淨)

2、生活中除了調配試劑我們能夠用到按比分配的方法,在早餐搭配問題中存在這樣的方法

亮亮的早餐表

麵包雞蛋牛奶

100g50g200g

1)亮亮的早餐是按怎樣的比搭配的?

2)如果亮亮的媽媽按同樣的比準備420g早餐,算算各種食物分別需要多少g?

試著自己解決,然後再跟同伴交流一下

這個問題有跟剛才有什麼不同?

三個數的比跟兩個數的比有什麼聯絡?

意圖:例題是從分物的角度進行按比分配的,在實際生活中除了分物還有調製試劑,所以第一道練習題是從配試劑的角度呈現的,引導學生看懂稀釋瓶,其中有一個1:1,在交流中讓學生認識到1:1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特殊的按比分配;第二道題是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是三個數的比,首先學生嘗試的寫出三個數的化簡比,再進行組內交流,比較三個數的連比與兩個數的聯絡,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其對按比分配有更深的認識

(五)反思總結,提升認知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了哪些收穫?或者你還有什麼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意圖:讓學生講收穫是對整節課的一個回顧與整理,可以幫助學生將本節課所學的知識串聯起來,並且讓學生體會到成就感。

八、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或其他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

1、橫向縱向進行教材分析

本節課在教學分析時,進行了橫線分析,即4各版本的對比,弄清這一知識在不同教材中的位置和呈現方法,歸納區別和聯絡。還進行了縱向分析,梳理相關的知識,分析和把握知識在國小階段的地位、作用和特徵。豎看是一條線,橫看是一個面,只有上下相通、左右相通,才能正確的認識知識,

2、以學生為本,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節課前,我做了前測,訪談,並回憶以前的經驗,準確把握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學生的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機會。並且在解決問題時,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九、評價體系

1、一個足球表面是由32塊黑色五邊形和白色六邊形皮圍成的。黑色皮和白色皮塊數的比是3:5,兩種顏色的皮各有多少塊?

2、一種混凝土的水泥、沙子、石子的質量比是2:3:5,要配製20噸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噸?

板書設計:

按比分配

法1:3+4=7(個)法2:4+3=73份、4份3:4

70÷7×3=30(個)70×=30(個)

70÷7×4=40(個)140×=40(個)

按比分配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比的應用--按比例分配》是蘇教版國小數學教材六年級第十一冊第三單元最後一個內容,這部分內容含兩個例題,安排3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說的是其中第1課時。

按比例分配問題是比的一種應用,即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它在實際生活工作中有廣泛的應用,學習它能使學生深刻的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最後又服務於生活的辨正關係。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與分數的聯絡,已掌握簡單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數量關係的基礎上,把比的知識應用於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題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生活、工作中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也為以後學習“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礎。

按比例分配問題大致有三種解法,教材是採用先把比轉化成份數,再轉化成分數,使題目成為分數乘法應用題,然後按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方法來解答。這樣安排使得學生容易接受,不僅加深對前面分數應用題的理解,還有利於加強知識間的聯絡。這裡把比轉化成了份數後,也可以把題目轉化為歸一應用題,運用歸一應用題的解題方法解答,所以,教學中可以補充歸一解答,以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教材注意聯絡生活工作實際匯入例題,使學生從中體會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現實意義,並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

(二)、學情分析

對於按比例分配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曾經遇到過,甚至解決過,每個學生都有一定體悟和經驗,但是對於這種分配方法沒有總結和比較過,沒有一個系統的思維方式。通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的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系統化,總結並內化成學生的一個鞏固的規範的分配方法。

(三)目標定位 根據學生生活經驗、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我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第一知識方面:在自主探索學習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現實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溝通比與分數之間的聯絡找到解決方法,能正確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第二能力方面:能夠通過對分配問題的現實考察,提出不同於以前平均分的、更合理的分配方案,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情感方面: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關注培養學生主動的探索意識、靈活的思維品質過程中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

(四)、重點與難點

重點:認識比例分配問題的現實意義和特徵,探索並掌握解決方法,能正確解決相關現實問題。

難點:把比轉化分數或成份,再使題目轉化為分數應用題或歸一應用題。

(五)、教具學具

若干練習本,錄音機,小黑板

二、說教學過程:

鑑於本課的教學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預設如下4部分展開學習。

(一)、聯絡生活,方法求變

1、 根據學生的座位安排,找到人數相同的兩小組,根據總人數拿出同數的練習本,明確要分兩個小組,問:每個小組各得幾本?

2、 再找到人數不相同的兩小組,根據總人數拿出同數的練習本,明確要分兩個小組,問:每個小組各得幾本?

3、 引導學生理解第一種情況是平均分,第二種情況再平均分的話倒不合理了。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學習過程中的分練習本事件,理解兩種不同的分配方法。指出在我們日常生活學習中,常常有許多不應該平均分的情況,由此匯入新課,這樣安排匯入有利於學生把握問題的發展變化與延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交流探索、掌握方法

1、體會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播放一個故事:中秋節小猴和小豬做月餅去賣,他們一共賣得80元,小猴和小豬做月餅的個數比是5 :3,他們準備分錢時,小豬說要把80元平均分成兩份,他拿40元。引導學生討論思考能不能按照小豬的方法來分錢?

[設計意圖:通過故事激趣,引導學生說說不應該平均分的理由,使學生的思考焦點聚到5:3上,理解80元要按勞分配才公平。由此體會到按比例分配的情況就在自己身邊。]

2、教學例2,探索方法、掌握方法:

(1) 藉助提問:那麼你認為應該怎樣分錢才合理?你來分一分。引導學生小組內討論並整理結果。理解兩人一共做了5+3=8份,80元是這8份的總收入,小猴做了這8份中的5份,也就是5/8,它的收入是80元的.5/8,小豬做了這8份中的3份,也就是3/8,它的收入是80元的3/8。老師即時板書計算過程,幫助學生直觀看到算式,邊進行思考比較。

(2) 讓學生思考這個分配結果對不對,引導學生檢驗是否符合已知條件,通過檢驗方法的交流反饋,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並鞏固了剛才的分配方法是正確的。

(3) 向學生中徵詢不同的思考方法解決方法。肯定學生提出的把80元先按總份數平均分,再取不同和份數來計算方法也是正確的。

(4) 出示例2,讓學生自主審題解決。然後在學生的反饋說明中讓學生清楚例2實際是把總人數按5:4進行分配,請學生總結列式計算的方法。

[設計意圖: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一般學生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所以在教學中可以靈活地依據學生提出的方法調換教學順序。用份數歸一的方法相對來更容易理解,而從份數再轉化成分數能夠很好的表現出兩人與總數之間的相互關係,前者與後後者有聯絡,也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兩種不同思路,安排學生的小組討論方式能使學生在一開始就暢所欲言,把幾種不同思路比較和聯絡起來,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並注意培養學生的檢驗能力。]

3、教學例3,提升方法,鞏固方法

(1) 回到一開始兩組分練習本上,共11本,一組5人,一組6人怎麼分合理?要求學生能列式計算。讓學生理解練習本是按人數來分,人數的比就是5:6,再根據得出的比來按比例分配。邀請學生板演,進行集體評析,請學生總結方法。(2) 自學書本的例3 ,老師可巡視傾聽學生的反映和存在的疑問。自學反饋時讓學生弄清分配的是什麼,要按照什麼來分配,理解三個班級分配就和兩個部分分配一樣,只要找到正確的比,從而明確三個班級的人數比就是42:45:44。請學生說清三個班各自是佔了總份數裡的幾份,三個班分得的圖書各佔圖書總數的幾分之幾。最後讓學生把書上的算式補充完整。(3) 根據學生的觀察,讓學生自由說說對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認識,總結一般是已知什麼,求什麼? (4) 質疑問難:學習後,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培養學生大膽發問的好習慣。[設計意圖:出示學生嘗試題後,學生肯定會產生興趣,這時提升問題難度,題目沒有明確的比,班級數擴到三個班級,學生只要能找到正確的比,說清三個班各自是佔了總份數裡的幾份,三個班分得的圖書各佔圖書總數的幾分之幾就能正確解答問題了。通過讓學生從課本中拓展知識,再各抒己見,總結反映出各人學習的收穫,發揮學生之間互補作用,這樣訓練學生的歸納能力,讓學生有一個自我評價的機會。]

(三)、多層訓練,形成技能。

1、分解性練習。我準備先從比向分數的轉化著手,分散難點,促使知識結構的內化。例如已知某班男女學生人數的比是3:4,男生佔全班人數的( ),女生佔全班人數的( )。2、對應性練習。3、編題練習。

按排60頁的第3題看圖編題,後列式計算。目的是培養學生觀察力,使學生能聯絡自已的生活實際,從圖中抓住主要的資料資訊,從而也就全面掌握了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特徵和解決的關鍵。[設計意圖: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環節,我設計的練習力求做到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新舊知識融洽恰當,有利於數學知識的領會、掌握、鞏固和發展,並能初步形成解決此類問題的能力。]

三、教法和學法

以上只是我對本課教學過程的預設,但是推廣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於我們的課堂教學。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現實情景和活躍的情趣,貼近學生的思維調動區,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按比分配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二單元61頁例2。

2、本節課內容的地位與作用。

按比例分配在實際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本節課注重了聯絡生產、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實際,讓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有關的問題。

按比例分配問題是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平均分”和“分數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延伸。教材是採用把比化為分數,用分數知識來解答。這樣安捧學生容易接受,不僅加深了對分數應用題的理解,還有利於加強知識間的聯絡,為今後學習比例知識打下良好基礎。

3、教學目標的確定。

目前,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是我們教育改革的總趨勢,如何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諧、全面的發展是我們制定課堂教學目標的主導思想。因此,我們要端正教育思想,充分發揮數學的教育功能,這對於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我們制定了這堂課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明確按比例分配是比的一種應用,又是“平均分”的發展,進一步明確按比例分配的意義。

(2)、讓學生掌握有關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和解題方法,並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應用。

(3)、培養學生觀察、歸納和語言表達能力,發揚嘗試、合作、協調精神,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4、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及重點難點。

(1)、創設“分物情境” ,建立表象。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和老師的點撥、啟發,讓學生從中發現規律,獲得“按比例分配”的感知,為分散難點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巧設“故事情境” ,引出嘗試題。

讓學生聽喜聞樂見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從中設疑,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自然地把學生吸引到例題的自學中。

(3)、設計“”自學——嘗試——討論——歸納”的教學程式進行例題的教學。

通過自學例2,試做嘗試題,組織討論,引導學生動腦想,動口說並進行歸納總結,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探求知識的全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繫統性的發展。

(4)、安排一個多層次的練習系統鞏固,強化新知識。

運用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和不同的訓練方式,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達到訓練的預期目的。

從上述分析可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有關應用題的解題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可通過“操作感知——自學嘗試——討論總結”等環節來突破,教學難點是如何運用比和分數的關係加深對分數應用題算理的理解,課堂上採用“觀察——比較——說理”等形式來分解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推廣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於我們的課堂教學,如何把學生由被動聽變為主動參與,關鍵在於要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因此,我們要樹立起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的觀念。針對這種教學思想,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

1、營造一個愉快、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

本節課通過老師的語言、動作、表情,傳遞給學生一種親切、鼓勵、信任的情感意識,在師生之間架起互尊、互愛的橋樑,形成和諧的課堂氣氛,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探討新知識。

2、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習興趣。

本節課不斷為學生設定問題和懸念,調動學生積極性。

(1)、動手操作,初步感知。

安排“分卡片”活動,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促使多種感官的參與,在“平均分”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2)、故事引趣,設定懸念。

本節課通過“聽故事”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有問題學,激發他們思考,誘導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始終處於探求知識原由的狀態中。

3、指導看書,培養自學能力。

剛才的故事設疑調動了學生自學的積極性,老師在學生自學中也可以“扶一扶”,讓學生帶著問題邊自學,邊思考,達到學有所思,學有所獲的目的。

4、放手嘗試,主動探求新知。

學生自學課本後找到了辦法,在老師的引導下,可以放手讓學生嘗試做故事裡的題目,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5、討論歸納,創造參與機會。

在自學嘗試的基礎上開展學生之間的討論總結,這是把過去的滿堂灌變為讓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有效途徑。

三、教學程式設計。

教學準備:電腦、錄音機、投影、學生每人六張卡片。

(一)、複習。

1、操作感知,匯入新課。

動手分一分:

(1)、按1:1把六張卡片分成兩部分。

(2)、按2:1把六張卡片分成兩部分。 ’

通過動手操作,指出第一種情況是“平均分” ,而第二種情況不是“平均分” 。說明在我們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常要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除了第一種情況是“平均分”外,還有第二種情況,由此匯入新課,“按比例分配”。

這樣安排匯入有利於學生把握知識的發展變化與延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複習舊知,故事設疑。

(1)、比和分數關係的練習。

如: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裡播種60公頃小麥和40公頃玉米;小麥和玉米的播種面積各佔這塊地的幾分之幾?小麥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多少?這樣安排,目的是把握新舊知識和連線點,為分散難點起著積極的遷移作用。

(2)、故事激趣,引出嘗試題。

放錄音、聽故事:同學們,中秋節快到了,唐僧和豬八戒做了一些月餅,他們一共賣得80元,其中唐僧和豬八戒做月餅個數比是5 :3,正當他們準備分錢時,孫悟空走過來了,唐僧於是叫孫悟空來分錢,豬八戒見了連忙說:“把80元平均分成兩份,我要拿其中的`一份。”孫悟空聽了笑起來。

老師問:

(1) 、同學們,你們認為孫悟空能不能按照豬八戒的要求來分錢?

(2)、那麼孫悟空應該怎樣分錢?誰能動腦筋來解決這個問題?

(二)、進行新課。

1、指導自學,探討原由。

出示嘗試題後,學生肯定會產生興趣,這時老師可引導學生嘗試練習,遇到困難時再把他們吸引到自學課本例2上。自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在課本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出示自學提綱:這道題分配的是什麼?按照什麼分配?播種小麥和玉米的面積比是3 :2,表示播種的小麥佔總播種面積的幾分之幾?播種的玉米佔總播種面積的幾分之幾?

2、大膽嘗試,初步探索。

學生自學課本後,可放手讓他們做故事裡的嘗試題,老師可巡迴視察,及時反饋嘗試情況,學生可邊嘗試邊看課本練習。學生板演。

3、組織討論,交流意見。

針對學生的自學和嘗試情況,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彙報自學情況,校對嘗試錯誤,發揮學生之間互補作用,讓他們各抒己見。

4、教師講解,課堂小結。

先檢查自學情況,再評講嘗試練習,要求學生說:“你是怎樣想的?” 。最後讓學生作概括性的總結:

(1)、按比例分配應用題是已知什麼,求什麼?

(2)、計算時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後算什麼。這樣訓練學生的歸納能力,讓學生有一個自我評價的機會。

5.質疑問難。

你們學習後,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嗎?培養學生大膽發問的好習慣。

(三)、多層訓練,鞏固新知識,形成技能。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環節,我W]的練習力求做到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新舊知識融洽恰當,形成技能技巧,開拓思維,發展能力,達到練習的預期目的。

1、分解性練習。

某班男女學生人數的比是3:4,男生佔全班人數的( ),女生佔全班人數的( )。

這種練習採用分散難點的辦法促使知識結構的內化。

2、對應性練習。

62頁的“做一做”第1題,採用講練結合的形式鞏固所學知識。

3、編題練習。

看圖編題,後列式計算(略)

這種練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觀察力,全面掌握題目特徵與解法。

4、綜合性練習。

(1)甲、乙兩數的平均數是50,甲和乙的比是7 :3,甲、乙兩數各是多少?

(2)一塊長方形地周長120米,長和寬的比是3 :1,它的長和寬各是多少米?

這種練習旨在加強對比,提高學生分析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全課總結

你學會了什麼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這樣做既檢驗了效果,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概括和口頭表達能力。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我們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教學結構是否合理,層次是否分明,思路是否清晰;

(2)、是不是學生學得愉快,老師教得輕鬆;

(3)、能否達到學前有設疑,學中有突破,學後有發展的要求;

(4)、有沒有體現以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

相信通過實踐與改革,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能得到素質教育的實現。

按比分配說課稿4

永勝國小栽種54棵樹苗的任務交給2個小隊,第一小隊和第二小隊栽種棵數的比是5:4,兩個小隊各栽多少?(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根據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意圖:例題是從分物的角度進行按比分配的,在實際生活中除了分物還有調製試劑,所以第一道練習題是從配試劑的角度呈現的,引導學生看懂稀釋瓶,其中有一個1:1,在交流中讓學生認識到1:1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特殊的`按比分配;第二道題是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是三個數的比,首先學生嘗試的寫出三個數的化簡比,再進行組內交流,比較三個數的連比與兩個數的聯絡,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其對按比分配有更深的認識

按比分配說課稿5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比的應用--按比例分配》是蘇教版國小數學教材六年級第十一冊第三單元最後一個內容,這部分內容含兩個例題,安排3課時進行教學,今天我說的是其中第1課時。

按比例分配問題是比的一種應用,即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它在實際生活工作中有廣泛的應用,學習它能使學生深刻的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最後又服務於生活的辨正關係。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與分數的聯絡,已掌握簡單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數量關係的基礎上,把比的知識應用於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題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生活、工作中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也為以後學習“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礎。

按比例分配問題大致有三種解法,教材是採用先把比轉化成份數,再轉化成分數,使題目成為分數乘法應用題,然後按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方法來解答。這樣安排使得學生容易接受,不僅加深對前面分數應用題的.理解,還有利於加強知識間的聯絡。這裡把比轉化成了份數後,也可以把題目轉化為歸一應用題,運用歸一應用題的解題方法解答,所以,教學中可以補充歸一解答,以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教材注意聯絡生活工作實際匯入例題,使學生從中體會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現實意義,並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

(二)學情分析

對於按比例分配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曾經遇到過,甚至解決過,每個學生都有一定體悟和經驗,但是對於這種分配方法沒有總結和比較過,沒有一個系統的思維方式。通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的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系統化,總結並內化成學生的一個鞏固的規範的分配方法。

(三)目標定位根據學生生活經驗、知識背景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我預定如下幾個教學目標:

第一知識方面:在自主探索學習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現實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結構特點,溝通比與分數之間的聯絡找到解決方法,能正確解答按比例分配應用題。

第二能力方面:能夠通過對分配問題的現實考察,提出不同於以前平均分的、更合理的分配方案,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情感方面: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在關注培養學生主動的探索意識、靈活的思維品質過程中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

(四)重點與難點

重點:認識比例分配問題的現實意義和特徵,探索並掌握解決方法,能正確解決相關現實問題。

難點:把比轉化分數或成份,再使題目轉化為分數應用題或歸一應用題。

(五)教具學具

小黑板

二、說教學過程:

鑑於本課的教學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預設如下4部分展開學習。

(一)聯絡生活,方法求變

學生口頭解答下面的應用題。

把12張畫片平均分給甲、乙兩個小朋友,他們各分到多少張畫片?

教師提問:這12張畫片是按怎樣的方法分配的?(平均分配)

(二)交流探索、掌握方法教師談話,引出課題。

1.平均分是把一個數量按1:1的方法進行分配,每一份的數量都是同樣對的。它的解題思路是用總數量除以總份量等於平均數即每份數。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把總數按一定的比進行分配,而不是平均分。如把12張畫片按2:1分給甲、乙兩個小朋友,求他們各分到多少張畫片,這就不是平均分了。這種方法叫按比分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按比分配。

板書:按比分配

2.教師提問:按比分配是把一個數量按什麼進行分配的呢?

學生思考。

小結: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這個種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

教師指出:按比分配在實際生活中廣泛的應用,如藥水的配製、混凝土的配製等。

3.教學例11.提升方法,

1.教學例11(出示例題)

學生先讀題,明確已知條件和問題,教師提出下列問題:

(1)分什麼?總量是什麼?

(2)按照什麼分配?

學生回答後,教師要讓學生著重理解”是紅色與黃色方格數的比是3:2”這句話的含義。讓學生討論發言。為了便於學生理解,可以根據小黑板上的圖分一分。

紅色:有()格?黃色:有()格?

使學生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是把30個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塗紅色,2份塗黃色。

(3)紅色方格和黃色方格各有多少格?用什麼方法計算,為什麼?

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計算,兵說一說思路。

方法一:3+2=530/5*3=18(格)30/5*2=12(格)

這種方法十八個部分的比看著各部分的份數,按份數和總量的關係進行思考,先求每份數,再用每份數分別乘各部分的份數。

方法二:30*3/3+2=18(格)30*2/3+2=12(格)

這種方法是先把各部分的比轉化為各部分分別佔總數的幾分之幾,然後按”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方法求出各部分的數量。教師指出;今後我們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問題時,最好用第二種方法來解。

指導學生檢驗結果。

提問:你能用什麼方法驗證結果是否正確?

學生討論,交流。

方法一:18+12=30(格)把兩部分量相加,看是不是等於總量。

方法二:18:12=3:2求出兩部分量的比,化簡後是不是等於3比2.

(三)多層訓練,形成技能。

引導學生觀察前面的幾道題,想一想他們的結構特徵是什麼,要分幾步區解答。

讓學生明確:按比分配問題的結構特徵是有總量和比,求分得的各部分的具體數量。

它的解答步驟和方法是:

(1)先看分什麼,總量是多少。

(2)再看按什麼來分。

(3)求出總份量。

(4)求各部分佔總份數的幾分之幾。

(5)求出各部分的具體數量,按“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應用題來計算。

2.鞏固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教材第61頁練習十的第1-3題。

三、教法和學法

以上只是我對本課教學過程的預設,但是推廣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於我們的課堂教學。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現實情景和活躍的情趣,貼近學生的思維調動區,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按比分配說課稿6

一、教學背景

(一)教材分析

《按比例分配問題》是蘇教版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的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了比與分數的聯絡,已掌握簡單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數量關係的基礎上,把比的知識應用於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它是“平均分”問題的發展,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題方法,不僅能有效地解決生活、生產中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的問題,也為以後學習“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礎。

(二)確定目標:

教學重點:認識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結構,掌握解題方法。教學難點: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能合理靈活的解答按比例分配問題。

能合理靈活的解答按比例分配問題。

二、關注發展,選擇教法和學法。

合理安排教學流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針對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安排以下幾個步驟完成教學。

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引入課題

1、出示一張塗了紅黃兩色的方格紙,而且紅色方格數與黃色方格的比是1:2。

師問:根據這句話,你想到了些什麼?根據學生回答有選擇的板書:紅色方格數佔方格總數的,黃色方格數佔方格總數的。

2、口答:把100個蘋果分給幼兒園大班和小班,平均每個班分得多少個蘋果?學生口答後,師:這種分法是我們以前學過的什麼分法?(平均分),出示補充條件,如果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你認為每班50個蘋果合理嗎?(不合理)那應該怎樣分才算合理了?(按人數分)學生口答過程。師:當平均分配不合理時就需要一種新的分配方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新的分配方法就是按比例分配。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基本訓練的設計,充分考慮到學生知識基礎,注重溝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形成網路,為新知學習作好鋪墊。然後通過幼兒園分蘋果的情境,創設平均分配與實際分配不合理的矛盾情境,讓新課的匯入順理成章,使數學的教學更有生活的魅力,更接近我們熟悉的生活,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慾望】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教學例5操作探究:要求學生在30格的方格紙上分別塗上紅色和黃色,使紅色方格和黃色方格的比是3:2。提出相應問題,課件出示例5。理解紅色方格和黃色方格的比是3:2這句話的含義。

嘗試解答:師:按3∶2分配塗色,應該塗幾格紅、幾格黃呢?你能獨立試著解答嗎?先同桌交流演算法:交流要求:說明自己的想法,思考的依據。再全班交流,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讀題後,學生在充分明確3∶2的具體含義,幫助學生透徹理解紅色與黃色方格數的關係。鼓勵學生自主探索演算法並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互相交流,可使學生對按比例分配問題的基本思考方法有一個概括全面地瞭解與認識。】驗證:同學們的想法是否完全正確,交流驗證方法。

比較這兩種方法有什麼區別?解法一將總量看作單位“1”,通過3∶2這個比分別求出紅色方格數和黃色方格各佔總量的幾分之幾,然後用分數乘法解答。解法二將總量除以對應的總份數,先求出了每份數。在解題時可以任選一種。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組織學生交流演算法,並在各自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不同的演算法,把握不同演算法間的聯絡並讓學生比一比,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種演算法,為什麼。但並不指定具體的解法,體現了讓學生根據對比的理解去解決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比的應用價值。檢驗是學生必須有的習慣,所以這裡還要讓學生暢談檢驗的過程和想法,讓學生學會在反思中檢驗,在反思中發現,在反思中進步。】

2、做試一試:師:紅黃藍三種方格數的比是1:2:3,你可以知道什麼?三種顏色各佔總份數的幾分之幾?組織學生針對以上問題與同桌交流,隨後請學生嘗試完成。

3、比較例題與試一試的聯絡與區別。相同點:都已知總數求部分數,題中的比表示各部分數之間的關係.不同點:剛才是兩種量的比,現在是三種量的連比。

【設計意圖:讓學生藉助剛才的經驗去探索並解決把一個數量按照已知的比分成三部分的問題,體會連比的含義與兩個數的比有所區別——它只表示三個(或三個以上)同類量的倍比關係,而不能理解為連除,所以一定要引導學生具體理解連比的含義,掌握基本的思考方法。】

4、像今天解決的這類按比例分配問題有什麼特點?在解答時,我們可以怎樣思考?小結:已知總數量和幾個部分的比,求部分量。解答時要先求總份數,然後選擇自己喜歡的演算法求各部分量。板書

【設計意圖:對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特點和解答方法的小結,有利於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問題的本質,為後面的拓展練習做好鋪墊】

三、鞏固強化、發展應用

(一)基礎練習1、練一練第1題2 3、練習十四第4題: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教材習題,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強化,在練習中體會按比例分配問題的特點,培養尋找隱含資訊,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踐應用1、猜粉筆遊戲

(1)粉筆盒裡有白粉筆和紅粉筆共20枝,猜一猜有多少枝白粉筆?你能一下子猜出來嗎?生:缺少一個條件沒法準確猜。

(2)增加一個條件:白粉筆和紅粉筆的比是()① 3:5 ②3:1 ③1:1 ④1:2

你認為應該選哪個?為什麼?如果選1:1就是平均分了,所以說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殊情況。現在你能猜出答案嗎?公佈結果。

(3)如果放紅,黃,白3種粉筆共20枝,它們的比是2:3:5,你能知道白粉筆多少枝嗎?

【設計意圖:《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而且要求“數學教學更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猜粉筆遊戲體現了一題多用的原理,最大程度的發揮習題的作用,並在解答問題時培養了學生合理刪選條件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算頭部的長度讓學生覺得數學與生活,甚至自己的身體是緊密聯絡的,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四、全課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