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認識角》說課稿

說課稿5.84K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認識角》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識角》說課稿

《認識角》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認識三角形》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上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角,初步認識了三角形,但對三角形的三邊關係未曾探索,本課將引導學生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係,理解任意二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教材給我們提供2個例子,例題1提供場景圖讓學生觀察,並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再聯絡日常生活說說還在哪裡看到三角形。通過找和說喚起學生對三角形初步認識的回憶,從整體上初步感知三角形。例題2讓學生任意選三根小棒圍一個三角形,在此活動基礎上我增加了讓學生找出第三邊的長度範圍,這樣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第三邊的長度是有一定範圍的,更容易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最後教材還安排"想想做做",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所以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可以從形的方面加深對周圍事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可以在動手操作、探索規律等方面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學習其他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積累知識經驗。

二 說教學目標

根據這一教學內容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與作用,以及新課標的要求"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結合教材,根據學生的知識現狀和年齡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使學生知道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2.能判斷三條線段的長度能否組成三角形。

過程與方法:1.在學生探索三角形三邊規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能力。

2.在學生探索發現規律後,培養學生自主總結得出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鼓勵學生探索發現,培養學生小問題大鑽研的精神。

2、在數學中很注重結論的嚴謹性,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

三、說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四、 說教法學法

在教法上採用實驗法、以及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並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動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多媒體課件及時驗證結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髮展為本,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在學法指導上,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激發他們主動探索。借鑑杜威"做中學"的思想,將學生分成5人學習小組,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在猜想、質疑、驗證、探究、測量、實踐操作、問題解決等過程中,經歷想一想,猜一猜,畫一畫,比一比等活動,努力營造協作互動、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將課堂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得以發展。

五、說教學過程

1、聯絡生活,提出問題:出示情景圖,找出圖中的三角形。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學生聯絡生活說說見到過的三角形,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絡,生活數學化。從整體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再抽象出圖形讓學生認識,教師並介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幫助學生形成三角形的概念。讓學生思考:三角形是由三條邊組成的,那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三角形呢?

2、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國小生好奇、好動,根據國小生的心理特徵,教師要千方百計為學生提供操作的機會,手腦並用,化抽象為具體,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在動手操作中激發出創新的潛能,體驗到發現的樂趣、成功的愉悅。

第一層次是動手操作,發現問題;為每組同學準備好的4根小棒(10釐米、8釐米、5釐米、2釐米),任選其中的3根圍一圍。並設計"從中你有什麼發現?"為學生自主學習搭建一個平臺,讓學生在更自由、更廣闊的空間中去合作、探索和發現。學生在小組的合作與探究中發現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實推翻了學生頭腦中以前的錯誤認知,激起了思維的矛盾,使學生不得不重新認識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這種重新認識是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係認識上的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是小組合作,探究規律;我抓住契機巧妙設疑:任意選擇三根小棒,為什麼有的能圍成一個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祕密?提出活動二的要求:給你兩根小棒,一根10釐米,一根8釐米,你還能配多長的小棒和它們組成三角形?兩人合作把小棒的長度量出來,比一比誰配的小棒最短?誰配的小棒最長?課堂上,學生小組的合作交流、形成頭腦風暴,我有充分的時間去關注學生的動態生成,多方面的深入瞭解學生的情況,及時點撥。接著組織學生交流,交流時適時運用幾何畫板演示驗證。從而使學生知道第三條邊的長度是有一定範圍的,這種初步認識是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係認識上的第二層次,也是學生思維發展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

第三層次是推廣驗證,得出結論。第一步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長度,用語言敘述三角形的三邊關係;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學生把結論寫規範。重點幫助學生理解"任意"兩字,我這樣引導學生思考:剛才活動一中10釐米、8釐米、2釐米不能圍成三角形,那10釐米和8釐米的和也大於2釐米的,為什麼不能圍成三角形?你認為對於三角形三邊關係,怎樣表達更嚴密?最後學生終於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對"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學生對三角形三邊之間關係的認識得到了深化。這種深化的認識和理解是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係認識上的第三層次。

3 深化認知,拓展應用。

基礎練習 線上測試,接著實時反饋測試情況。這部分的練習鞏固了基本的知識點,強化教學重點和難點,提高學生對組成三角形的規律的認識,掌握更好的判斷方法——較短兩條線段之和大於第三條線段,便可構成三角形。

《認識角》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認識角”。

2、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許多物體中存在著“角”,學生對它也是相當熟悉,我在課前也瞭解過,他們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一個物體的邊沿,或是轉角的地方,就是角。”而這些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也是本課的學習起點,正確選擇學生的學習起點,對於數學學習將產生積極的影響:一方面能夠培養學生主動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形成以交流與研究為特徵的學習方式。

3、教學目標:

①結合生活情境,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②通過“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動,直觀認識角。

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4、教學重點與難點:

通過動手實踐直觀認識角。

二、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學習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分割的。教師的教需要通過學生的學來體現,而學生的學則是需要教師引導的。本課我一改傳統式的教學方式,把獲取新知的過程交給學生自己,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學生活動為主線的思路,注意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根據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創設學生熟悉的教學情境,鼓勵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整個教學過程大致可以分為"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問題解決"三個階段。問題解決的過程,正是學生們態度、情感、價值觀及學習能力全面發展的'過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開拓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體現生本的理念“先做後學”,達到“教少學多”、“無為而為”的教學效果。

三、說學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給學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並能成為一種思索活動。當代新知識、新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能聞一知十,觸類旁通,終生受益,達到“教是為了最終的不教”的目的。因此,本課時主要進行指導學生運用遷移的方法學習新知。如:我先讓在情景圖中找角,說生活中所見到的角,再在課桌上找角,最後,根據學生的彙報共同在黑板上畫出角。並在以後的練習中加深角理解,完成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我一共設計了七個教學環節:一是瞭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激趣引入;二是從實物中抽象角,豐富學生的感知;三是共同觀察討論,建立角的正確表象;四是尋找生活中的角,鞏固對角的認識;五是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六是比較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七是設計綜合練習、提升學生能力。

(一)瞭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激趣引入。

課始,通過“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活動,直觀感知“角”。

這個活動學生喜歡,既能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又能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搭起了現實生活與抽象數學的橋樑。

(二)從實物中抽象角,豐富學生的感知。

本課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

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衝突,也正是這種衝突將激勵著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三)共同觀察討論,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通過剛才的一系列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著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然後及時設計“判斷”練習,通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

(四)尋找生活中的角,鞏固對角的認識。

由於學生已經形成了角的正確表象,為了加深對角的特點的認識,我們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在身邊尋找角,並通過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動過程,既能加深對角的特徵的認識,還能讓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性,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也能及時對某些錯誤的認識進行糾正與彌補。

(五)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

“動手做一個角”是本課濃墨重彩的部分,這裡,提供給學生好多的材料,學生可以藉助這些材料做出角,學生展開活動時,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資訊,為教學服務。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

(六)比較角的大小、發展學生的思維。

在學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礎上,設計了“比較角的大小”的環節,這裡注重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與語言來描述比較的方法,教師通過有效的引導與小結,將學生的方法加以及時提升,同時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與水平。從教學的情況來看,孩子們的比較方法很多,也很有創意,從中也可以發現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與層次性。

(七)設計綜合練習、提升學生能力。

經過多樣性的活動過程,學生積累了對角的正確認識,最後,我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綜合練習,意在引發學生的思維向更高層次邁進,這三個層次的練習,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碰撞,思維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整課的設計,通過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注重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通過“摸一摸、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的活動過程,在多種感官協調參與下初步認識角。倡導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展示與交流,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既發展了求異思維,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認識。

《認識角》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內容: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64-65頁的《角的認識》。

2、地位:數學是一門重要而應用廣泛的學科。本課時《角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掌握知識,是應用數學的一個體現。《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對於剛上二年級的國小生來說,如此抽象的圖形會讓他們感到很難理解,因此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為日後深入的學習角的含義及系統的學習直角的知識提供必備的條件。

3、重點和難點

在以課程標準為本,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在考慮到學生對於角的認識往往只是藉助於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的具體情況,我覺得本堂課的重點:掌握角的概念,所以她將角的正確表象及各部分名稱的認識作為本課時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角的大小與兩條邊*開的大小有關,和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4、說學生

思維能力:低段的學生(二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是以直觀形象到邏輯思維過渡

注意:低段的學生主要是一無意注意為主

學習動機:直接動機為主

認知水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滾動邏輯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生活經驗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數學思考:警力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考。

3解決問題:能大膽地與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學會評價。

4情感與態度: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較中發展數學思考的能力。

三、說教學法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教師主要以談話法和引導法為主,學生則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為主,讓他們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四、說流程

根據本節課的四個目標,我設計了五個教學流程:創設情境、提供材料、概括歸納、辨別延伸、及小結反思。

(一)情境匯入:

老師有一個禮物(大紅五角星),準備送給今天最表現好的同學,誰能表現的最好呢?想不想知道是什麼獎品呢?(老師放在一個盒子裡,請學生上來摸一摸),等學生摸了之後肯定能夠得出是五角星,讓學生進行觀察並且說一說你為什麼叫它是五角星呢?學生會回答有五個角。老師邊摸角邊說這就是我們今天這堂課要學的認識的———角。教師指著角問:關於角你想知道些什麼呢?教師歸納學生的回答。這些問題,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將逐漸解決。

揭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意圖: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低段的國小生的學習動機是很直接的,對於獎品(例如小紅花、火炬、五角星等等)是非常喜歡的,何況是大大的五角星呢?有物質獎勵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掌握知識。其次是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

(二)提供材料,引導探究

生活中會有哪些角呢?請學生來舉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數學中的角呢?也讓學生來說,老師可以引導和補充什麼是數學中的角。

課件出示教學圖街景圖生活中也有許許多多的角,請你找一找這副圖中有哪寫角呢(媒體應用)在學生找到實物圖中的角後,螢幕上出現閃動角。

通過剛才的找角的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著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也可以讓剛才摸過五角星的學生說一說感覺),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對角的概念進行明確的闡述(角是由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並且能夠會讀法和寫法。

折一折讓學生用手中的學具(圓紙片)做出一個角,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資訊,為教學服務。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

做角的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折、畫等等),讓每位學生親自摸一摸,感受角是如何的,(頂點是尖尖的,兩條邊是直直的,面是平平滑滑的),這樣經歷可以讓學生的腦海中對角的認識會有更加深刻。

課件出示練一練進行“判斷”練習和“找角”練習,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

本意,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衝突,也正是這種衝突將激勵著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三)、概括歸納

老師請學生來說說自己對角的認識,再由老師總結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這樣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瞭解。

(四)、辨別外延

課件出示提出問題用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由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和研究問題並得出結論,帶著這兩個問題思考:1、有什麼辦法可以比較角的大小?2、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

老師可以叫幾個小組說說自己小組的結論和想法,歸納得出(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疊方法比較角的大小),學生在比較角的過程中發現可以藉助其他工具,如(做一做)製作活動角來比較角的大小。這個環節孩子們的比較方法很多,也很有創意,從中也可以發現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與層次性。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最後由老師歸納總結:角的大小和它的兩邊有關,兩邊張得越大,角也就是越大。與它的兩邊無關。

課件出示接著可以做一做相關的題目,1判斷下面角,哪個更大;2說出下面圖形中各有幾個角。

(五)、小結

總結今天學習的知識。

《認識角》說課稿4

教學目標:

1. 結合生活情景,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會用直尺畫角。

2. 通過觀察、操作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3. 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根據角的特徵辨認角。

教學難點:通過角的特徵會畫角。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1、 新的一天開始了,校園裡可熱鬧了。看,今天在校園裡來了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角”,你發現它了嗎?請你快把書打到38頁,看看“角”藏在哪裡呢?(彙報)

2、 同學們的觀察能力真是太強了,那麼現在請你也用你的大眼睛好好看看,在我們周圍的哪些物體表面上藏著角?你還在哪裡發現過角?你能說出來在我們生活中有多少個角?

3、 那你願意到數學王國裡認識“角”這個好朋友嗎?(板書)

二、 初步認識認識

1、 不管“角”藏在我們生活中的哪裡你都能找到,那麼在數學的大家庭中的“角”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想看看嗎?

2、 拿起你的三角形,找到這個點摸摸,說說什麼感受?這是角的頂點。(讀)現在請你摸摸這兩條邊,什麼感受,這就是角的`邊,(讀)一個角有幾條邊?小小角真簡單,一個頂點兩條邊。(讀)

3、 請你用三角形中的一個角,給你同桌介紹一下角的各部分名稱。

4、 你能指出黑板這個角的各部分名稱嗎?

5、 練習。你能在判斷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嗎?

三、活動:既然角已經和我們成為了好朋友,現在讓我們站起來,擺個有角姿勢。

四、 做一做

1、(出示不規則紙)我們玩的高興可是這張什麼也不是的紙先生不高興了,他也想和角成為朋友,我們能幫他找到角嗎?我們可以動手摺一折,就能折出角,每折一次要把紙按平,然後再折。

2、請你把摺好的角舉起來,互相看看你們折出的角一樣嗎?你發現了什麼?角也是有大有小啊。(指名貼三個)你能比一比黑板上哪個角大嗎?紙先生高興了,現在把你的紙先生放在桌位裡吧。

3、我們還可以用兩條紙條和一個圖釘做個活動的角呢。這圖釘就是角的頂點,這就是兩條邊,現在請同桌兩個同學合作,做一個活動的角。

4、誰願意和我比一比誰的角大?(兩條邊開叉的越大,角越大)

5、看看這兩個角誰大?雖然這個角的邊很長,但是這兩個角是一樣大的,也就是說角的大小和邊沒有關係,角的大小隻和兩條邊開叉的大小有關。

四、畫角

1、角已經和我們成為好朋友了,讓我們來畫畫角吧。畫角時要牢記,先畫頂點再畫邊。(讀)

2、請你認真看。教師畫,先畫一個點,然後從這個點起,用尺子向不同方向畫兩條線,就能畫出一個角。(強調向不同方向)

3、畫角時要牢,先畫定點再畫邊,現在請你畫角。

4、展示。

五、拓展

1、我們手裡都有三角形,請你拿出來,它有幾個角?給你一把剪刀,你能讓變成四個角嗎?再剪一刀,看看有什麼發現?再剪一刀看看,有什麼發現?

2、給你三根小棒,看看能擺出角嗎?

六、全課小結

1、這節課就要結束了,還有什麼問題想要問老師嗎?

2、說一說,這節課你的收穫。

《認識角》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三冊第五單元56頁《角的初步認識》。

2、教材分析:

數學是一門重要而應用廣泛的學科。本課時《角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掌握知識,是應用數學的一個體現。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摺疊、拼擺、測量、製作學具等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教材能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進行編寫,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教材中還特別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摺紙、制角、畫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就為以後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3、教學目標的確定:

從學生認知水平來看,由於國小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在教學中,這就不可避免的要產生幾何圖形的抽象概括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怎樣去解決這一矛盾呢?我認為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對角的認識建立在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之上。因此,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從素質教育的三個方面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學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方面: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並對學生進行事物的運動發展變化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4、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對於角的認識往往只是藉助於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所以本課時的重點是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難點是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二、說教法和學法: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並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裡。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鑑於此,我在教學設計上著重以下幾方面考慮:。

1、分藉助形象直觀,運用多媒體的特殊功能,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因此,要解決數學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具體的操作與觀察。教學中必須重視形象直觀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條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學生通過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實踐,及觀察電腦的動態演示,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在觀察中動腦過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認識,形成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徵。讓他們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

2、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說明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除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還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

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實踐創新這一模式進行,使教學過程始終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3、重資訊反饋,堅持師生間的雙向交流。

根據資訊反饋的理論,在學生接觸新知時通過鞏固練習、辨析練習及時反饋,在師生間雙向交流的過程中,不斷解決新矛盾,使認識得到深化、昇華。

4、堅持面向全體,發展為本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此,我將根據問題的不同難度,教學時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設計練習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練習,也有發展性練習,盡最大努力體現因材施教。並通過教法、學法的使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時間、空間諸方面為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

三、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多媒體應用分析及設計思路

〈一〉激趣匯入

(媒體應用)螢幕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的實物圖。引導學生回顧複習,依次回答出各個圖形的名稱。

教師指著三角形說,誰願意告訴大家三角形是由幾條邊組成的呢?——三條邊。早晨上學的時候,粗心的“小馬虎”卻把一條邊忘在了家裡,(媒體應用)〈計算機將三角形的一條邊移走〉大家看這還是一個三角形嗎?——不是。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來認識的——角。

教師指著角問:關於角你想知道些什麼呢?

生A:我想知道怎樣畫角。

生B:我想知道角的組成。

生C:我想知道角的用途。

〈……〉

教師歸納學生的回答。這些問題,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將逐漸解決。

〈揭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二〉引導探究

1、影像激趣,整體感知。

(1)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角。

(媒體應用)〈螢幕依次出示:紅領巾、三角板、鐘面和摺扇實物圖〉。

仔細觀察,紅領巾上的角在哪裡?數一數有幾個?其它物體的面上有角嗎?

學生討論找角。

(媒體應用)在學生找到實物圖中的角後,螢幕上出現閃動角。

(2)舉例

其實在你身邊就有很多角,仔細觀察,你發現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上也有角?

生A:桌面上有角。

生B:書本上有角。

生C:地面瓷磚上有角。

(……)

(3)啟發學生用紙片折角。

(媒體應用):利用計算機的動畫功能教學折角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對摺的含義。

學生討論折角,(媒體應用)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作品,說折角的過程並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後同桌兩人互相比較角的大小。

你能折得再小些嗎?用這種方法可以折出多少個角?

(4)做活動角

引導學生用兩根硬紙條和一個圖釘,做活動角(兩人為一組)。讓學生邊操作邊思考邊討論: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角?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較大的角?怎樣可以得到一個較小的角?

(媒體應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作品。

組織學生討論角的大小與紙條張開大小的關係,角的大小與紙條長短的關係。

學生分組討論並彙報討論結果。

(媒體應用)多媒體演示製作過程、討論過程及結論。

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找出最終結論: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與紙條長短沒有關係。

2、通過感知並利用媒體,建立概念。

讓學生用剛才所折角的頂點扎手心,感知角的頂點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兩條邊,感知角的兩條邊是直直的。從而揭示了角的本質屬性。

(媒體應用)螢幕出示:四個實物圖的角。

四個圖的角閃動,淡化實物外形,留下閃爍著的角。

讓學生嘗試歸納出角的組成。

教師訂正,講解角的各部分名稱。

學生練習,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

3、指導學生正確的畫角。

我們剛才看到了許多實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畫下來,該怎樣畫呢?

讓學生討論:先畫什麼?再畫什麼?

學生嘗試畫角。

(媒體應用)展示作品,講畫法。

學生交流角的畫法,討論後老師歸納:畫角的時候,一般都是先畫頂點,再向不同方向畫兩條直線。

(媒體應用)計算機出示畫角的全過程。

學生在本子上練習畫角。

( 媒體應用)展示作品,說畫法並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

4、歸納角的本質特徵。

用學生所畫的角,引導學生討論、歸納,這些角的相同點及不同點。

學生討論。

學生歸納:這些角大小不一樣,但它們都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5、練習:(螢幕出示練習)

判斷下列圖形是不是角?

A B C D

〈三〉歸納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些什麼?

生 :怎樣折角

生 :怎樣畫角

生 :怎樣比較角的大小

(……)

學生回顧小結。

〈四〉鞏固練習

1、找出下列圖形中的角:

2、比較角的大小。書58頁

學生先觀察得出初步結論。

(媒體應用)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個角。

學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得出結果。

(媒體應用)兩個角慢慢重疊。

引導學生找出比較的方法

3、要下面的圖形中,各有幾個角?(媒體顯示)

4、(發展思維)一個長方形剪去一個角剩下幾個角?

四、評議:

由舊知過渡到新知,採用激趣法從而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滲透“一切客觀事物之間具有內在聯絡”的啟蒙教育。

用計算機輔助由“三角形”到“角”的轉換過程,變“靜”為“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更能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從而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活躍起來。學習的內容由學生自己提出,教師只起“橋樑”作用,使學生由“要我學”轉到了“我要學”。

由學生身邊熟悉的實物圖過渡到幾何上抽象的直觀圖,貼近學生的生活,便於學生理解。計算機對實物圖中角的顯示效果在這裡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閃動時變換為較醒目的色彩,並加上聲音。)

從生活中不同物體表面上找出角,使學生更好地初步感知角。

利用計算機的動畫功能,展示“對摺”的含義,直觀、易懂。

紙片的大小要不同,顏色要醒目。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便於比較所折角的大小。

讓學生到講臺上展示作品,說折角過程,以便全體學生觀看,可以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教師的教學思路是探求——研討——彙報——結論。學生在邊操作、邊思考中從認識靜態中的角過渡到動態中的角,觀看紙條的張合產生大小不同的角,紙條的長短對角的大小沒影響,由此滲透角的本質特徵,學生輕易掌握難點。並引導學生用語言表述,使操作、思維、語言有機結合,既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紙片小的缺點,便於學生觀察和比較,同時再次培養了學生的成就感。

用多媒體展示探究過程,即便於學生觀看,又便於學生比較、歸納出結論。

充分利用媒體優勢,由實物直觀過渡到抽象直觀,突破重點。

巧用媒體的動畫、聲音等特點,從實物過渡到圖形,為後面的畫角打下基礎。

通過前面對角的感知,逐漸過渡到“畫角”,使學生的思維從具體到抽象過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認識”的過渡,從而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利用計算機對“頂點”、“邊”的閃爍及相應的聲音,直觀、形象,學生對畫角加深了認識。教師適時給予講解指導,如畫邊時要強調邊要畫直、均勻。

在學生畫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歸納,找到角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再次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再次活躍起來。

在學生對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讓學生做該練習,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增強分析、判斷能力。

先引導學生回顧本節所學到的知識,再讓學生小結,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複習,加深了認識。 鞏固練習緊扣知識點,對知識基礎知識起了鞏固作用。

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用動畫演示結合學生動手操作,不但更形象生動地說明兩個角一樣大,而且也教給了學生比較物體大小的不同方法,蘊含了數學學法的指導。

設計思考題以本節知識為基礎,具有趣味性、思考性.讓學生以學習小組人單位討論,意在因材施教,提高智慧,開發智力,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創新精神。

《認識角》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三冊p38-39頁《角的初步認識》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在已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通過主題圖校園一角——引導學生從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再通過讓學生實際操作。如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並掌握角的基本特徵,讓學生熟練這部分內容後為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3、教學目標:

①教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感知角的大小,會畫角。

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④創造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助協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質。

4、教學重點:

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尺畫角。

5、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說出通過直觀感知角的大小與兩邊開的大小有關,而和邊的長短無關。

二、說教法學法:

角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角,教師主要以談話法和引導法為主,學生則由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可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了"讓學生經歷將實際抽象成數學模型"這一基本理念,而多媒體的運用則通過形象生動的直觀演示變靜為動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將努力達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讓全體學生樂於探索新知。

三、教學流程:

大家都知道二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是以直觀形象到邏輯思維過渡,學生是以無意、注意為主,認識水平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為了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共設計了四個環節創設情境、觀察探索、拓展延伸、小結反思。

(一)創設情境,故事匯入。

師: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上課前老師想請大家聽一個小故事。

話說小圓點拉著太陽的鬍鬚在空中晃來晃去,好不痛快,可是手一鬆,"啪"地從空中摔下來,一下子摔到地上,有兩條射線被小圓點扯掉下來啦。

"這怎麼辦呢?"小圓點對躺在地上的兩條射線說:"不要緊,請圓規大叔來幫忙,請他把兩條射線連起來。"這時大鉛筆博士出現了,笑咪咪地指著身後的高個子,戴著一頂黑帽子的圓規說:"能是能,不過連起來不見得一條直線,那是怎麼回事呢?"小圓點問:"我們試一下不就知道了".把它們連在一起,結果呢?"哎喲"小圓點叫起來"這是什麼呀?"這上面還有一個拐角呢?聰明的小朋友們,你們猜出來了嗎?學生回答後,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認識這位新朋友。

(大部分孩子都是愛聽故事的,特別是配有動畫的故事,用故事設疑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一開始就能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地學習)

(二)觀察實踐,引討探究。

①情境展示找角課件展示請大家先來看一看《校園一角》圖,從圖中你找到了哪些角。

②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角。

③抽象圖形形成表象。

a、觀察一下分組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說出角各部分的名稱(並板書)。

b、師:角爺爺今天過生日,客人都是家庭成員,快來幫幫角爺爺,他該歡迎誰呀?

課件展示:

c、學生活動彙報交流(本環節通過找角——認角——再找角的活動,讓學生在初次找角的活動中建立角的表象,並及時安排觀察對比與發現,用小組交流的學習形式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情境,在找角的過程 中讓學生體驗到"角"就在我們身邊,培養了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生活,而幫助角爺爺則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到了角的基本特徵。)

《認識角》說課稿7

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三冊角和直角的第一課時。這節課是在學生以前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在學習前面的幾何知識和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過角,這為本節課的教學提供了感性認識基礎。教材只是把建立角的概念放在初步的水準上,這就要求教學時,既要巧妙地避開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質屬性。為中高年級繼續學習角和其它幾何圖形奠定基礎。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中的角開始,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用一張紙折角,用兩根硬紙條做活動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後再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可見,這種獲取知識的途徑實際上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

從學生認知水平來看,由於國小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在教學中,這就不可避免的要產生幾何圖形的抽象概括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怎樣去解決這一矛盾呢?我認為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對角的認識建立在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之上。因此,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從素質教育的三個方面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學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方面: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

(3)思想情感方面: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其中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難點是:通過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和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為了順利達到教學目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我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識規律,採取了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剪一剪等教學手段,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親身感知親手操作,把外在可見的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裡。鑑於此,我在教學設計上著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一、加強觀察和操作,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因此,要解決數學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具體的操作與觀察。因此,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條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摺疊、製作等活動,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在觀察中動腦,在手腦並用中獲得感性知識,形成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徵。從而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

首先,我讓學生依次觀察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摺扇,並指出這些物體表面的角。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角,豐富學生對角的感性認識。

接著,出示一張圓形紙,讓學生觀察有沒有角,啟發學生用圓形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我不講怎樣折,而是鼓勵學生自己折。再對摺出的角進行觀察比較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然後讓學生用角的頂點扎手心,感知角的頂點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兩條邊,感知角的兩條邊是直直的。從而揭示了角的本質屬性。

最後,鼓勵學生用圖釘和硬紙條做一個可以活動的角,也是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做。然後讓學生隨著教師一起活動自己的角,邊活動紙條邊觀察:角的大小有什麼變化?這一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從認識靜態中的角過渡到動態中的角。使他們直觀地看到,紙條張得越開,角就越大,紙條合得越攏,角就越小,由此滲透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本質特徵。

在學生的所有操作活動中,我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教具為自己動手,使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多感官並用,充分發揮學生獨立操作的主體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創造意識。

二、利用多媒體優勢,優化課堂教學。

這節課,我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直觀、形象的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優化課堂教學。

1、利用多媒體,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

作為一名教師重在授之以漁,教學中關鍵是讓學生掌握知識形成過程,使其知其然,還需知其所以然。本節課中,從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是教學的關鍵。如何把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呢?這又是教學的難點,針對這一難點,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分兩個層次進行突破。

首先,從活動角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教學中,讓學生從觀察生活的角、折角、做活動角,然後從活動角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如何抽象呢?為此,我設計了由活動角到角的幾何圖形抽象過程的動畫。用點來代表圖釘,用一條直直的線來代表這根紙條,再用一條直直的線代表另一根紙條。這樣,變抽象難懂的知識為直觀的畫面材料,很自然地把實物中的角與角的幾何圖形聯絡起來,增強了角是源於生活的認識。而且,用線代表紙條的連續過程,也孕伏了角是由一點引出兩條射線形成的圖形這一幾何概念。

然後,從學生已經感知過的實物中再次抽象出角。在學生初步形成角的概念後,我又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學生感知過的實物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摺扇,利用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實物上的角的形狀,緊接著把實物的模像去掉,再次抽象出幾何角。讓學生觀察這些角雖然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但都有什麼共同特徵?這時畫面上同時閃動所有角的頂點,然後閃動各自的兩條邊。幫助學生再次抽象概括出所有的角都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這樣,就實現了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2、利用多媒體,變靜為動,化難為易。

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因為學生認知水平還處於具體形象階段,其思維活動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援。而讓學生直觀感知不管邊伸長還是縮短,角的大小始終不變,在傳統教學中很難做到。比如用實物演示,首先角的兩邊伸長縮短的教具難以製作,其次是演示時角的位置方向大小容易變動,不易比較。於是,我在教學這一環節時,先讓學生通過活動角感知角的大小跟紙條張開的大小有關,再提出疑問:角的大小跟紙條的長短有沒有關係呢?這時,我設計了把活動角的兩根紙條伸長和縮短的動畫,讓學生觀察,角的大小變沒有?學生非常形象直觀地看到,不管紙條伸長還是縮短,角的大小始終不變,說明角的大小與紙條的長短無關。這樣,就達到了變抽象為直觀,變靜為動,化難為易的目的。

另外,在完成練習題第二題,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我先用動畫演示怎樣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個角,接著讓學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在學生得出兩個角的大小一樣的結果後,我又告訴學生:剛才,我們是藉助三角板比出了這兩個角的大小,我們還可以用重疊的辦法進行比較。這時,又藉助多媒體用動畫演示把兩個角移近,使兩個角重合,不但更形象生動地說明兩個角一樣大,而且也教給了學生比較物體大小的不同方法,蘊含了數學學法的指導。

三、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說明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使教學過程始終對學生有一種吸引力,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1、匯入激趣。

課一開始,我就用動畫顯示出色彩鮮豔的`鐘面,鐘面上時針和分針在滴答滴答地走動,有聲有色的畫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等聲音和畫面靜止後,才問學生:剛才是什麼聲音?對,剛才是時鐘走動的聲音。這時閃動時針和分針形成的角,問學生:現在,時針和分針之間形成了一個圖形,認識這個圖形嗎?這是什麼圖形?自然地匯入了新課。這樣,利用模擬逼真的動畫和聲音,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於課堂,而且渲染了氣氛,創造了意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

2、在動中感悟知識。兒童的特點是好奇好動,對單調的刺激容易產生厭倦。針對這些特點,我在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例如,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剪一剪等活動,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狀態,在師生共同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

3、練習中創設故事情景、競賽情景。這節課我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這一得天獨厚的教學功能,使練習生動有趣。如判斷角的大小一題,我是這樣出示的:小烏龜畫了一些圖形,這些圖形是不是角,要請小朋友們用角的特徵來判斷一下。然後投影出示一隻小烏龜和圖形,讓學生用手勢判斷,並伴隨有趣的聲音。又如,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一題,我也是把題目融入故事當中,對學生說:我們來做一個遊戲,請你當裁判。有兩個角,一個叫紅角,一個叫藍角,一天兩個角爭吵起來,紅角驕傲地對藍角說:我比你大,可藍角不服氣地說:你並不比我大,那麼,這兩個角到底誰大呢?請小朋友來噹噹裁判。並伴隨藍角紅角的聲音。這樣,一段形象生動的故事,激起了學生解疑的興趣。最後的發散練習勇奪智多星,我用比一比誰最聰明能幹,誰能奪得智多星,創設競賽的情景,激起學生的競爭意識,以達到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的目的。

四、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注重人際交往活動。

素質教育要求課堂的交往形式優化和多樣化,根據教材的特點,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摸式,能發展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及健康的人格,提高智力及創造力。為此,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我採用了小組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剪一剪等操作活動中,讓學生在各自獨立學習的基礎上,一起討論,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問題。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給學生以活動的空間,各個學生親身體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使知識的獲得有活力、有創造力的。更重要的一方面,積極創設一種平等和諧、富有人情味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且,培養了學生的互相協作精神,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以上就是我設計本堂課的一些想法。

總之,教學中我本著將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思想,促使學生全面、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在生動、活潑、和諧、合作的氛圍中,達到既長知識,又長智慧的目的,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設計中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認識角》說課稿8

一、說教材

三角形內角和上九年制義務教育四年級數學下冊4~5頁的內容,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的性質,它有助於學生理解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間的關係,也為以後進一步學習角的證明起到鋪墊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用實驗的方法探索規律。

二、說教學目的、重、難點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及教學內容,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並能運用它進行簡單的`計算,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掌握三角形的內角和並能應用。

教學難點:用實驗的方法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

三、說教法與學法

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激趣法、實驗法、直觀演示法、啟發式教學,以觀察法和練習法為輔助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把單項傳授轉化為雙向互動。以學生自己學習為主,充分開發學生的思維,通過實驗觀察,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分析、比較、綜合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1、激趣匯入,創設情境

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複習鞏固舊知識,為新知識打下基礎,然後採用電化教學手段出示幾個不同形狀的三角形,標出每個三角形的兩個角的度數,這時提問:“你知道另一個角的度數嗎?”當學生面面相覷時,教師說出答案。這時在學生們的心目中樹立了教師的高大的形象,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自然而然的匯入了新課。

2、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怎樣才能求三角形的內角和呢?根據這個問題,我放手讓同學們自己解決。當同學們回答後,我予以表揚和肯定,樹立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並指導學生親自動手量一量,求出三角形的內角和。可是得不到一個確定的數,又怎麼辦呢?這時,我又鼓勵學生動腦筋想一想,還有沒有別的辦法?這就激起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同學們動腦筋想辦法。此時,教師指導學生再通過剪、折等不同方法實驗,觀察三個角的變化,找出新舊知識的聯絡,以舊引新,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性質。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在指導時,我採用高科技手段演示課件,讓學生既感興趣,又一目瞭然。

3、及時練習,歸納總結

這個環節我出示了三種練習:

(1)主要鞏固對例題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2)完成課後2、3題,是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的加深;

(3)小組競賽,意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求三角形任意一個角的方法,加深學生印象。

4、總結歸納,突出重點

結合板書,讓學生說一說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5、板書設計

條理清楚,重點突出。

《認識角》說課稿9

親愛的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角的初步認識》。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教材的理解和設計意圖。(點選)

一、說教材

首先說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作為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領域的一分子,是在學生已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為日後深入學習角的知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整個教材體系中起著承前起後的作用。

2、學情分析: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對“角”的感知僅僅停留在生活實際上,較難把握數學意義上抽象的角,因此教材只是把對角的概念建立在初步的水準上,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既要巧妙地避開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質屬性。

3、教學目標與重難點: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我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課件)

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是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教學難點是: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動手操作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二、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採用引導探索法和動手操作法相結合的形式,將觀察、演示、操作、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各個教學環節中,並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充分感知角的特徵,並通過現代多媒體手段,把靜態的`課本教材變成生動的教學內容,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設計

下面,我重點說說我的教學設計。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魔術表演,激趣引入

一堂成功的數學課,離不開新穎有趣的課堂匯入。因此,我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了這樣的匯入:小朋友們,你們喜歡看魔術嗎?下面就讓我們歡迎著名的魔術大師卡卡先生為大家表演!(點選課件)接著,我利用電腦演示了從長方形到正方形,再從正方形到三角形的變化過程,然後去掉三角形的一條邊,由此提出了疑問:這還是個三角形嗎?學生紛紛搖頭,都說不是。我順勢引出了課題: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一起來聽聽它的自我介紹吧!(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二、引導發現,活動探究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活動內容:

活動一、聯絡實際,感受角;

校園中也有這樣的新朋友,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課件)我出示課件,讓學生找出校園裡藏著的角,然後讓學生聯絡生活,找找生活中的角,並讓學生上臺比劃角的形狀。剛開始,學生會指著某個點或某條邊說這就是角,對於學生錯誤的指角,我並沒有急於糾正,而是充分利用了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通過質疑:(邊畫邊問:這是角嗎?)從而巧妙地引導學生正誤,角不是一個點,不是一條線,而是兩條線和一個點圍成的圖形。這樣,角的輪廓逐步形成,為後面進一步認識角做好了鋪墊。

活動二、自主探索,認識角;

我讓學生自由地摸一摸身邊的角,例如三角板中的角,數學書封面的角,並說說有什麼感覺?與同桌的小朋友相互交流。學生在彙報時,說出了角是尖尖的,直直地;這時,我再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課件)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成功地將生活中的角,轉化成數學中的角,從而提示出了角的本質屬性:(課件)角有一個尖尖的頂點,兩條直直的邊,這樣,角的表象順利形成。

活動三、小組合作,創造角;

孩子的智慧來自於指尖。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動手創造一個角。有的小組是利用不規則的紙折出了角,有的小組利用鉛筆、吸管等工具創造出了角;還有的小組則用兩個硬紙條和一個圖釘做出了活動的角,整個活動中學生們興趣濃厚。

接下來,我利用活動的角,和學生一起做遊戲:新朋友,大點,大點,再大點;小點,小點,再小點。

遊戲的介入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角有大有小,同時也讓“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張開的大小有關”這一難點,變得更直觀,更容易理解。

緊接著,我又問道:那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有沒有關係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讓學生觀看了一個故事:紅角和藍角。(課件)

動畫故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

在剛才的實驗活動中,學生充分調動眼、耳、手、口、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並在活動中抽象出角的表象,在遊戲中發現角有大有小,在故事中體驗角的兩條邊可長可短。這樣設計不僅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讓課堂充滿神奇地魅力,更在不經意間攻破了本課難點。

活動四、實踐操作,畫畫角;

一開始,我並沒有講怎樣畫角,而是讓學生自己嘗試畫角。然後將他們畫的各種角投影在螢幕上,針對他們在畫角中出現的問題,我鼓勵學生想辦法,發揮集體的智慧,共同探討畫角的方法。在總結學生們的畫法基礎上,歸納出畫角的正確方法(課件)最後我把角的特點和角的畫法編成了一首兒歌:(課件)

在這裡,以學生的自學自誤為主要形式,讓學生體驗角色小畫家創作的快樂,並在提煉中進一步加深對角的感知。

三、闖關遊戲,鞏固新知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了三個有層次的練習,通過闖關的競賽形式,再次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第一關,慧眼識角。

第二關,我會數角。

第三關,巧手擺角。

以上練習的設計,既有針對性,又有趣味性,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特別是巧手擺角的第二題,(點選課件)思維空間大,擺法靈活多樣,較好地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四、課堂總結,完善新知

課堂最後,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穫,並對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行自我評價。(課件)

縱觀本課的整個教學流程,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新。在此過程中,我對每個學生的點滴進步都給予了充分關注,及時評價。我通過一句鼓勵的話,一個微笑,一個讚賞的眼神,來鼓勵學生,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耕耘中收穫。課堂上,學生獲取的不僅僅有數學知識,更有對數學的好奇心以及對數學問題深入研究的科學態度,是知識背後蘊藏的更有價值,更富生命張力的東西。

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意義就在於創新。但願,我的課堂,我的課堂教學能帶給學生以新的啟迪、新的思考!

我的說課就到這,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認識角》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畫角。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就能為以後進一步學習幾何圖形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感受角的大小與邊的關係。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操作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活動中,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身邊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的方法。

教學難點: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它的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二、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我主要採用以下兩種方法:即情景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

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節課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新的一天開始了,校園的早上熱鬧起來,操場上更是生機勃勃……教師用多媒體出示教學主題圖片,請學生說一說,看到些什麼?待學生各抒己見後,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主題圖片中所隱藏的角。並告訴學生它們有個好聽的名字——“角”,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一認角,板書出學習內容《角的初步認識》。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本環節主要包括四個活動:認一認角、做一做角、玩一玩角、畫一畫角。

1、認一認角

首先,教師出示一組圖片:剪刀、吸管、水管,讓學生找角,並指給同桌看(這些物品中都有角)。

接著,以小組為單位,請每一位小朋友們在自己身邊找一個角,用手摸一摸並與同桌說說自己的發現,這時學生就會說出自己摸角的感覺:角有一個尖尖的地方,還有兩條直直的線,這時我及時告訴小朋友,在數學的王國裡,我們把這個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頂點,兩條直直的線叫角的兩條邊。

最後,引導學生總結出角的特徵: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2、做一做角

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與要求做一做角,然後請學生上臺展示自己做的角,並指名說一說角的各部分名稱。

3、玩一玩角

我設計了兩個遊戲,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

遊戲1:變角

要求用身邊的材料(如手指、課本或其它學具)一起來玩變角的遊戲。通過角的變大變小,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遊戲2:誰的眼力好

出示兩個大小相等,邊長不同的角,讓學生猜一猜這兩個角誰大,誰小?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4、畫一畫角

(1)觀看視訊上角的正確畫法。

(2)請小朋友說畫角時先畫什麼?再畫什麼?

(3)學生動手畫角。教師巡視,強調畫角時一定要用尺子從頂點起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直線。指名學生到黑板上畫角。(學生評價。)

(4)兒歌總結畫角的方法

小小角,真簡單,一個頂點兩條邊。

畫角時,要牢記,先畫頂點再畫邊。

(三)巧設練習,鞏固提高

基礎練習:1、識角。2、數角。 3、比角的大小。

拓展練習:一張正方形的紙,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

(四)回顧新知,總結全課

這節課,你們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

四、說教學反思

《角的初步認識》是讓學生在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縱觀這節課,比較成功的有幾點:

1、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學習數學,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性,加深學生對角的特徵的認識。

2、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觀察、比較和操作的方法學習。本課通過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經歷知識形成過程。

3、敢於放手,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整個教學過程無一不是學生的動手操作與探索,正是敢放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與思考,才有了學生的全員參與,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認識角》說課稿11

一、說教材、學情

《認識角》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認識圖形》第一課時內容,學生將第一次接觸角的概念,它是後續認識直角、銳角、鈍角和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今後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與三角形、梯形等知識的重要基礎。教材首先在主情境圖中呈現學生熟悉的三件生活物品——剪刀、鐘錶、紅領巾,並特意用紅線分別描出其中角的圖形;接著又設計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讓學生嘗試“自由”畫角,第二個問題——認識角的頂點和邊,第三個問題——在圖形中辨認角。教材這樣編排,體現了由淺入深、逐層推進的特點。

從學情分析:學生在一年級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時,已經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個角,三角形有3個角,並且具備了一些角的感性生活經驗;但是,學生頭腦中想象的生活中的牆角、桌角等與數學上作為一種抽象圖形的“角”尚存在較大差異,他們並未真正理解“角”的本質意義和特徵。

基於以上對教材與學情的簡析,我確定本課時的教學重難點是:從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建立角的正確表象,初步發展空間觀念。

二、說教學目標:

依據xxxx版《數學課程標準》精神和教學內容實際,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是:

1、結合生活實際直觀認識角,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以及記法和讀法。

2、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學習活動,經歷發現角、認識角、辨析角的過程,培養觀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初步發展空間觀念。

3、感受角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及其廣泛應用價值,在逐步探究和認識角的過程中體驗成功與快樂。

三、說教法、學法

一位教育家說得好:“你怎樣去教,也許比你教什麼更為重要。”為此,我針對本課教學實際需要,在教法運用和學法指導上努力做到“四個注重”:一是注重創設具體問題情境,既提供豐富感性材料,又有利於激發求知慾;二是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在自主探究中逐步深化對角的認識;三是注重開展交流討論,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學會思考,辨析正誤;四是注重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特別是通過其動態演示,有的、有效地凸顯本質,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所有這些,將具體體現在教學過程之中,這裡不作贅述。

四、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擬分四個環節展開教學活動。

第一個環節——遊戲激趣,自然引出角

具體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遊戲摸“圓”。讓學生從裝在信封中的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把圓給摸出來。

第二層,設問引“角”。通過設問“他們摸出的'都是圓嗎?為什麼?”引導學生說出“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邊是直直的,有尖尖的地方或尖尖的角,而圓的邊沿是彎彎的,沒有尖尖的地方或尖尖的角。”得出“有角和沒角,摸起來感覺還真就不一樣。”

第三層,舉例說“角”。讓學生舉例說說在哪些東西上見到過角,並把所看到的角的樣子比劃一下。

第四層,匯入新知,揭示課題。

【本環節設計意圖:通過在熟悉的四種平面圖形中摸出圓的遊戲,既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又順勢利用摸的不同感覺自然引出角;再讓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見到過的角,並比劃角的樣子,旨在進一步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收集豐富的感性素材,為後面的認識角奠定基礎。】

第二個環節——感知、抽象,逐步認識角

具體分四個層次:

第一層,抽象角的幾何圖形。先用課件出示剪刀、鐘面、紅領巾等圖片,提問“你能指出每個角藏在什麼地方嗎?”(生上前用手比劃,課件配合閃爍其中的角)再用課件動態演示,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

第二層,讓學生嘗試“自由”畫角。

第三層,認識角的邊和頂點。通過設問“仔細觀察螢幕上三個角和你自己所畫的角,你發現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引導學生髮現“它們都有兩條直直的線,都有一個尖尖的地方”,由此得出:在數學裡,這兩條直直的線(師用手示意)叫做角的邊(課件在一個角上標示:邊邊),這個尖尖的地方(師用手示意)叫做角的頂點(課件在同一個角上標示:頂點,)一個角是由兩條邊和一個頂點組成的。並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數學上的角是什麼樣的?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邊有什麼特點?

第四層,學習角的記法和讀法。師:為了把角表示出來,並且區別不同的角,在數學中規定了角的記法和讀法。比如黑板上畫了一個角,在這個角上標一條小弧線表示這裡是一個角,並在它的旁邊寫上“1”(師邊說邊板書),這個角就記作∠1(板書記作:∠1),讀作角1(板書讀作:角1)。並引導學生比較角的符號和小於號的區別。再用課件出示一個角,引導學生說出它的記法和讀法。

【本環節設計意圖:角是一種比較抽象的幾何圖形,與兒童頭腦中所想象的生活中的角不盡相同。為此,本環節教學中,首先,注重引導學生充分直觀感知幾種日常生活物品上所藏有的角,並藉助多媒體課件動態演示,從中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清晰表象,接著,讓學生自由畫一畫角;然後,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角的基本特徵,認識角的邊和頂點,知道數學上的角都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最後,從表示並區別角的需要入手,引出角的記法和讀法。】

第三個環節——練習、反饋,鞏固認識角

具體安排三項練習:

1、辨一辨

課件出示:

①②③④

提問:它們是角嗎?不是角的,說說為什麼不是;是角的,請指出角的邊和頂點。其中,特意針對圖①追問:“你能想出辦法使它變成一個角嗎?”生答,課件配合演示;圖④用課件出示不同擺放方式,追問:“這樣擺放,它還是角嗎?”

2、標一標

課本第62頁:在下面的圖中各找出三個角,標一標。

學生在書上獨立完成,然後選擇有代表性的作業投影反饋,注意糾正最後一幅圖中可能出現兩處所標的不是角的錯誤,同時發現如有標出圖形外面的角的同學當即給予表揚。

3、做一做

課本第64頁:做一做,填一填。一張正方形紙有4個角,如果用剪刀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

學生動手操作,彙報。

【本環節設計意圖:先通過“辨一辨”、“標一標”反饋練習,旨在及時鞏固和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理解與掌握。再通過“做一做”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有趣的剪或畫的過程中,一方面熟悉對角的認識,另一方面體會多邊形的邊數與角的個數的變化情況,有利於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空間想象能力。】

第四個環節——總結、延伸,深化認識角

具體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總結學習收穫。

師:這節課我們認識了角,平面圖形的王國裡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員(課件出示)。大家表現都非常好,老師借用這個“√”來肯定你們的學習態度和成果,這個符號裡有角嗎?假如你就是一個角,你能用這節課學到的有關角的知識介紹一下自己嗎?(生暢所欲言,師相機評價)

第二層,欣賞和感受角。

課件展示:古今中外有關建築物圖片,重點選取由各種角組成的美麗圖案,讓學生盡情欣賞角的圖形美,感受角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本環節設計意圖:課堂總結力求富有新意:一是採用新穎有趣的交流方式,引導學生系統梳理知識,達到進一步鞏固深化之目的;二是通過課件展示古今中外建築物中由各種角組成的美麗圖案,讓學生盡情欣賞角的圖形美,充分感受角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及其廣泛應用價值。】

《認識角》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這一活動主要要求幼兒辨識平面幾何圖形——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小班小朋友他們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在學習過程中要著重感知事物的明顯特徵,總結出來一句話是先入為主,容易形成定勢。然而幾何圖形的認識往往過於單調、抽象。因此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這不僅使幼兒感興趣的事物的問題,又要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觀察瞭解圓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樣的特徵。出示三種圖形,提問:這個圖形有幾條邊?幾個角?你們看,正方形有四條邊,上下面的邊長和左右兩條邊平平的,四條邊都相等。這個圖形像什麼?等

設計此活動的主題是讓幼兒能大膽地參與活動,積極地投入實踐中去。

二、說目標

中國傳統的幼兒園數學教學非常的死板、機械,不僅使抽象的數學知識使很多老師越教越煩,還讓很多幼兒越學越厭,那怎樣才能使幼兒全身心的、主動地投入學習、探索之中呢?那首先就要對幼兒進行數學興趣的培養,才能激發幼兒學習慾望,也才能達到“先入為主,容易形成定勢”的目的。

我在本次教學活動中的3點嘗試:

1、運用遊戲教學,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遊戲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形式,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開展一些與教學有關的遊戲活動,同時能激發幼兒學習,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的途徑。

2、開展“連連看”活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開展連連看活動能促進幼兒對圓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種圖形增強直觀形象,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易於感知。

3、讓幼兒自己動手畫畫,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自己動手畫圓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種圖形能引起大腦的積極思維,因為大腦皮層的分析和綜合活動來自運動器官傳輸過來的訊號,當幼兒認知變為幼兒自己動手畫圖形的轉變時,就會使大腦皮層的細胞處於積極的活動狀態,引起高漲的學習興趣,來提高學習的質量。

所以該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總結,對此活動起著導向作用,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標.其中有探索認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標分別以下幾點:

1、先對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認識,再複習和鞏固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性。

2、培養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思維的靈活性。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難點定為第一個目標:認識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三種形狀和特性。希望幼兒能在舉行的活動中讓掌握認識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能力。

三、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小班幼兒是通過環境、圖形的材料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題、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品準備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

物品準備:1.紅、藍、綠剪紙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各6張。

2.紅、藍、綠若3條。請N名小班幼兒上前進行“連連看”。

知識準備: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是常見的圖形

四、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出臺的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教學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活動我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之外,還從中挖掘此活動的活動價值,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活動中我運用了

1、情景表演法: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常見圖形(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在此活動中,我設定了掛“圓形、正方形、三角”燈籠識辨圖形的情景,

2、演示法:是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把“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圖形演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動的演示是運用幾何圖形的基礎上,學會區分異同。此外我還運用了觀察法、談話法等,對於這些方法的運用,我“變”以往教學的傳統模式——教師說教,為以幼兒為主體,教師以啟發、引導的方式,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並以“遊戲”貫穿活動始終,讓幼兒在玩中獲得知識,習得經驗,真正體現“玩中學,學中樂”。

(二)教學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角,要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更多探索活動,這不僅提高幼兒探索能力,更讓幼兒獲得了學習的技能和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本活動採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使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認識圓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種幾何圖形。

2、交流法:幼兒之間相互交流探索問題。在交流的過程中既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將自己獲得的經驗與同伴交流分享,“互動”得到真正體現學習的快樂,因為幼兒是學習的主人,只有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並且在遊戲中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

五、說教學程式

1、認識幾何圖形

在活動中,我先幫幼兒複習圓形、正方形、三角形三種幾何圖形,並通過眼看(觀察)、腦想(想象)、連連看、說一說(嘗試)等多種方法鞏固三種幾何圖形的區別。

2、結束活動

小朋友與小朋友之間一起做遊戲,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幾何圖形。

3、活動延伸

1、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形狀。

六、效果預測

整個活動程式的安排,能遵循出臺的新《綱要》中組織與實施中的教育性、互動性、針對性的原則,也符合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規律。因此,我想通過這樣的一個活動,孩子們不僅能認識幾何圖形,能詳細地說出各圖形的區別。而且在以後的學習中遇到困難時通過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及與同伴交流等方法來解決問題。

《認識角》說課稿13

李老師執教的本節課是青島版國小數學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情景窗一第一節新授課——《認識角》,主要教學內容有:認識角的特徵以及角各部分的名稱,能從具體抽象的事物中認識角,認識直角。初步學會畫角。並在認識角的過程中,發展初步的觀察、想象、動手操作、形象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體會身邊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的來說李老師這節課教學思路很清晰,先由學生觀察情境圖引出角,再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角,認識角各部分名稱,總結角的特徵,最後通過各種練習以及畫角、做角等活動鞏固對角的認識,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教學效果良好。我覺得本節課有這樣幾個亮點:

1、從學生生活經驗入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初步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給出角基本形態之後,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在生活中見到過的角,這時的舉例已屬於驗證、應用狀態,讓學生體會學以致用,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2、加強學生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積累數學經驗,如做角、畫角等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3、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這節課中我覺得不盡人意之處有這樣兩點:

1、在課堂各環節中,從角的表象的給出、角的各部分名稱到角的特徵的認識,教師導的痕跡較重,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和機會相對較少。

2、角的畫法指導不是很到位,學生只是處在模仿的階段。可以結合角各部分的名稱和組成來理解如何畫角。

學生合作學習探究過程方面:課堂中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動手操作、上臺展示等手段來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方面做得還不夠,教師引導過多使得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興趣沒有被充分激發出來。

《認識角》說課稿14

教學內容:國小數學蘇教版第四冊第64—66頁例題、想想做做1-5題。

教學目標:

1、教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感知角的大小,會畫角。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經歷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

4、能大膽地與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學會評價。

5、感受角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積極參與探索角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建立角的正確表象,認識角的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說出通過直觀感知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而和邊的長短無關。

教法:引導、點撥、探究

學法:探究法、操作法、討論法、小組合作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三角板、釘子板、皮筋、小棒五根、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紙、兩張硬紙條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談話:小朋友喜歡做手工嗎?(課件出示64頁例題圖)看!小明和小紅也在做手工呢!你能說說這幅圖上有哪些我們認識的平面圖形嗎?其實,在這些平面圖形中還藏著一位朋友,它是誰呢?讓我們來看一看(課件演示上面的圖形都是角)。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有關角的知識。(板書:認識角)

(抓住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創設情境,並配有動畫的圖片,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一開始就能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地去學習)

二、認識角

1、感知角。

摸角:

*請你在三角尺上找到一個角,摸一摸這個角,有什麼感覺?

*誰來說一說?(角的這部分尖尖的)

*再摸一摸角的這部分呢?(平平的,直直的)

*誰再來說一說?

2、介紹角並畫角。

*老師就把這個角畫在黑板上。(依據三角尺其中的一個角畫)

*剛才同學們摸著尖尖的地方,這個點叫做角的頂點。(標:頂點)

*剛才同學們摸著平平的地方,從這個點出發的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這是角的另一條邊。(標:邊)

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小結:對!角是由一個頂點和由頂點出發的兩條直直的邊組成的圖形。

3、觀察實踐,引討探究。

談話:生活中有許多地方有角,你能在四周圍找一找這些角嗎?看看它們都藏在什麼地方?指出所找的角的頂點和邊?

(1)學生在小組裡交流 (2)指名學生舉例。

(本環節通過找角——認角——再找角的活動,讓學生在初次找角的活動中建立角的表象,並及時安排觀察對比與發現,用小組交流的學習形式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情境,在找角的過程 中讓學生體驗到“角”就在我們身邊,培養了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生活,而幫助角爺爺則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到了角的基本特徵。)生活中找角。

《認識角》說課稿1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以及在座的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二年級數學《認識角》。接下來我就從教學理念和目標、教學內容和過程、教學評價與反思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學理念和目標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角》第一課時,國小階段對角的認識分兩個層次,本課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初步認識角,是第一個層次。僅僅讓學生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為以後進一步學角,掌握角的概念、度量、分類等知識奠定基礎。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因此,對於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知識點接受起來比較困難。

(三)教學目標

我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年齡特點,確定了本課的三維目標:

1.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讀法和記法,學會比較角的大小。

2.讓學生經歷從實物中認識角,辨析角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發展符號感及空間觀念。

3.在生活情境中認識角,感受角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在探索角的活動中體驗成功

教學重點:認識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稱,讀法和記法。

教學難點:理解角的大小與開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四)、教法與學法

教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我採用了直觀情境教學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

學法

我採用操作法和觀察思考法,即鍛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留意身邊的事物,培養了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內容與過程

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我創設了為學生帶來了禮物的教學情境,首先出示紅領巾,問學生紅領巾上有幾個角?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很容易就能說出有三個角,教師示範指角。讓學生到白板上指出其它兩個角。再出示鐘錶、三角板,讓學生指出角。由於學生對角的概念模糊不清,在這裡我預設了扇子(白板出示)的這個部分是不是角的環節,設疑激趣,匯入新課。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活動一:找生活中的角

生活中有大量的角,你能找出你身邊的角嗎?讓學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初步形成角的表象,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活動二:折角

讓學生用圓紙片折一個角,摸一摸,感知角的兩邊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扎手的,引導學生髮現數學中的角與生活中的角是有一定區別的。

活動三:介紹角各部分的名稱,讀法和記法

教師示範畫角(白板),介紹尖尖的地方是角的頂點(白板),由頂點引出的兩條直直的線是角的邊(白板)。引導學生髮現,原來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組成的。這時,我問怎麼來記住這個角呢?我們可以用小弧線把兩邊連起來,用數字1來標記,讀作:角1,記作:∠1。(板書:記作:∠1,讀作:角1。)同學們還可以用2、3、4等數字或用字母a、b、c來標記,再請同學們標出自己折的角。

活動四:區分角、數角

我創設了“幫小蜜蜂區分角”的教學情境,依次出示這幾個圖形,讓學生區分哪些圖形是角,哪些圖形不是角,並說明原因。並抓住教學契機,解決剛才的扇子問題,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接著創設我們幫了小蜜蜂一個大忙,小蜜蜂邀請我們到它家裡做客,可是卻忘了家門的密碼,我們幫忙找密碼的情境,利用白板的幕布功能,依次出示三角形、五角星等圖形,讓學生到白板上數出角的個數,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利用電子白板輔助教學,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練習容量大大增加,課堂效率也提高了。(幕布)

活動五:比較角的大小,探究與角的大小相關的因素

1.玩角

讓學生拿出活動角,玩一玩,拉一拉角的兩邊,看看角有什麼變化,引導學生小組探究,最終發現角的大小與兩邊張口有關,張口大,角就大,張口小,角就小。

2.比一比

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我是這樣突破難點的,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拖出一個角)變!這兩個角一樣嗎?學生都說一樣大,仔細看,再變!學生驚喜的說角變大了。再變!角又變大了。這時,我問:這個角真的變大了嗎?我們來驗證一下,結果發現兩個角一樣大!這是為什麼呢?經過小組討論,最後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利用電子白板輔助教學,方便省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學生記憶的更加深刻,理解的更加透徹。

3.做一做

以小組為單位,做一做這道題,教師參與小組活動,請同學到白板上彙報。請看我的課堂實錄。這樣的設計,旨在讓學生明確在不能直接看出角的大小時,可以用重合的方法來比較,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三)鞏固練習 加深理解

1.數一數

旨在使學生明確一個頂點兩條邊組成一個角,在國小階段我們研究圖中有3個角,如有學生髮現有4個角,老師要讓學生明確這個答案完全正確,這個外角我們以後再學,並要積極鼓勵這種創造性的發現。

2. 剪一剪

發給學生數張長方形白紙,要求只剪一剪刀後,數一數剩下的部分共有幾個角。這一開放題的設計,融遊戲、探索、創新於一體,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學生會有無數種剪法,讓學生在組內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全班展示,注意指導學生數角的準確性。

(四)總結收穫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角,如果你是角,你會怎樣介紹自己?問題設計新穎,讓學生自己隨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梳理,知道自己一節課來有什麼收穫,提高學生整理資訊的能力。

三、評價與反思

本課的教學,力求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讓學生經歷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說一說、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動,感知角、認識角、理解角,教師真正成為了組織者和參與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利用電子白板輔助教學,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了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同時利用白板中的時鐘、三角板、幕布等功能輔助教學,方便省時。學生學得輕鬆、愉快,教師教的遊刃有餘,大家共同感受著數學帶來的快樂!以上就是我的說課,感謝大家的傾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