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熱門】說課稿7篇

說課稿1.66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門】說課稿7篇

說課稿 篇1

這節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年、月、日和時、分、秒等時間單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一定的計時法的感性經驗基礎上教學的,為學生今後靈活運用24時計時法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材有層次地安排了兩個方面的內容:

1、感知一天有24小時;

2、瞭解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的方法。

依據教材的編排和學生實際,結合《數學課程標準》中對第一學段學生的要求,我確定了一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經歷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的過程,學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並能計算所經過的時間;

2、數學思考目標:讓學生經歷觀察、體驗、計算、類推等數學活動,豐富學生對24時計時法的感性認識,發展形象思維;

3、情感與態度目標: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和慾望。

教學重點是:

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教學難點是:

使學生理解和發現兩種計時法之間的聯絡與區別,並能正確地進行互換。

為了較好地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創設情境、媒體演示、指導觀察、組織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師定位於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在學法上重點教會學生觀察、比較、體驗、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實現師生間動態的對話,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鑑於以上分析,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 聯絡實際教學24時記時法。

生活中經常應用24時記時法,學生或多或少都有過接觸。首先,以學生喜歡的腦筋急轉彎引入,他們知道一天的兩個6時可以用普通計時法區分,個別同學會用18時記錄,接著,在生活中尋找類似18時的時刻,然後老師展示自己蒐集到的資訊,引出課題。

(2) 設計了較好的教學形式。

學生理解並掌握24時記時法與普通記時法的關係是有些困難的。我首先提問:你認為一天是從什麼時間開始,什麼時間結束的?藉助課件,學生感受了一天裡時針的轉動過程,知道一天時針轉兩圈,是24時,在轉的.過程中,選擇有些時刻讓學生動作表演,加強了與生活的聯絡。同時加深了學生對一天是24時的理解和體會。

其次,讓學生仔細觀察鐘面,同桌討論:鐘面上的內圈和外圈的數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相差12,這為後面兩種計時法的互換打好基礎。

再次,就是能根據教學的實況和程序來處理好課前預設和課堂動態生成的關係。原來在講解兩種計時方法的互換這個環節的設計上,我本來是做了比較多的鋪墊。但是在上課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孩子對這兩種記時方法的互換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和經驗。所以我就臨時做了改動:這部分內容就讓孩子們自己去講,通過生生互動,他們把自己的課外知識和課內感悟進行交流,這樣等於讓他們去當小老師,這就減輕了老師的負擔,也讓孩子們更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再就是在歸納、小結兩種記時方法怎麼進行互換(這個環節,我根據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讓他們自己來講,這樣,或許孩子們能聽得更清楚.

(3) 紮實、靈活地安排練習形式。

以練習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主。先是學一種練一種,隨學隨練,再就是鞏固練習時,以做一做,畫一畫,搶答題等形式把兩種計時法放在一起加強練習,同時還注意與生活相聯絡,讓他們用兩種計時法生活舉例,帶他們去超市,按24時計時法改寫後,又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一點拓展內容)。這樣練習,層層遞進,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記時方法,同時也培養學生有條理思考問題的習慣。

另外,我還安排了 你知道嗎,和簡單介紹原始人以及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的課外內容,讓學生多瞭解一些與本課有關的內容,增長學生的知識,拓寬他們的視野。

最後課餘時間用二十四時計時法設計週末的時間安排,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與生活相結合。

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們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科學活動《神奇的水滴》,

一、 說教材

水是人類最早接觸的自然物質之一,水作為自然物質,也是孩子喜歡玩樂的物件,在課間總會看到孩子在衛生間玩水,對於大班孩子來說,對水已經不再是停留在單純的玩弄中,而是會思考水的各種科學現象,比如:水的流動性、溶解性、水的動力等等,都將吸引幼兒好奇心。《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於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的積累經驗。”

《神奇的水滴》這個活動的材料是生活中常見的水和各種材質的紙,他們都來源於幼兒的生活,通過實驗操作可以讓幼兒探究、內化水滴在不同紙張上出現的不同滲透現象,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幼兒在活動中學習探究和發現問題,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精神。

二、說活動目標: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起點和歸宿,以《指南》中大班科學活動的目標為依據,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力和發展水平,結合本活動的內容,我制定知識、能力、情感三維目標,具體如下:

1、通過觀察,發現水滴滴在不同材質紙張上出現的不同滲透現象。

2、願意通過實驗來驗證猜想,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樂於與同伴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三、說重難點:

幼兒通過實踐操作來觀察水滴在不同材質紙上的滲透現象,作為本次活動的重點目標。對於大班第一學期的幼兒來說,要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並用自己的符號或圖畫來記錄,有點困難,所以將目標二定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四、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因此,我遵循材料生活化,活動中我準備了幼兒較為熟悉的、便於收集、可供操作的教具,以及幼兒表述交流所需要的材料。

1、不同材質的紙張:餐巾紙、報紙、列印紙、蠟光紙等,各種材質的包裝紙,塑料包裝紙、牛皮紙、鋁箔。

2、水、滴管、大小記錄紙、筆。

五、說教法:

科學活動並不是把現成的科學結論告訴幼兒,而是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設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讓幼兒在做中學,在做中思考《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根據幼兒學習科學活動的特點,我採用的教法主要有:

1、設疑法。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通過提問,會提示幼兒探究的線索,引發幼兒的思考,使幼兒對所感知的經驗進行整理。一個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支援著幼兒的探究逐步深入。

2、觀察指導法。針對幼兒探究過程中出現的情況,採取隨機指導,適當調控活動程序與節奏。

3、操作法。讓幼兒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豐富感知經驗,鞏固技能,提高動手能力。

六、說學法:

教學活動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積極主動地與環境、材料、教師、同伴的互動作用中,去發現、思考、感知、表達,在探究過程驚異科學,在探究過程中建構科學經驗。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主要有:

1、操作體驗法。幼兒科學知識的獲得是與環境互動作用的結果,幼兒的學習需要通過不斷的探索來積累經驗,因此,為了加深對不同材質的紙張不同滲透性特性的瞭解,我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在親歷探究中感知體驗。

2、記錄法。

讓幼兒將探索的結果記錄下來,可以避免遺忘,便於幼兒進行比較,為幼兒的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記錄其實也是對幼兒實驗結果的一種表達,一方面能讓幼兒掌握記錄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能幫助幼兒梳理實驗經驗。

3、表達交流法。

引導幼兒圍繞“不同紙張的不同滲透性”這一個問題進行表達交流,給幼兒提供自由表達的機會,滿足幼兒想說、敢說的願望,一達到分享知識經驗的目的。

七、說教學過程

本次活動力求讓幼兒最大程度的參與投入,採用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運用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習過程成為兒童發現和探究的過程,真正使學習變得快樂起來。因此,我設計四個環環相扣的環節:

1、設疑猜想,激發興趣2、動手操作,實驗驗證3、集中交流,提升經驗4、拓展思維,經驗遷移。

活動環節

解決問題,達成目標

環節一

一、 設疑猜想,激發興趣。

1、教師以猜謎匯入,我們生活中有一個朋友,手髒了要找他,衣服髒了要找他,口渴了也要找他,他是誰呢?引出“水”,今天水要和一些朋友來玩個遊戲。

2、活動開始教師出示滴管,鋁箔,丟擲問題:如果水滴在鋁箔上會怎麼樣?引導幼兒猜測,水滴是停留在鋁箔紙的原處?散開?還是滲透到鋁箔紙裡?

此環節我運用提問法設定疑問,運用猜測法,讓幼兒對水和鋁箔將會發生的狀況產生疑惑,產生想獲得答案的強烈慾望。幼兒會帶著猜測的問題去有目的的進行實驗,為下一個環節奠定良好的基礎。

環節二

二、 動手操作,實驗驗證。

1、第一次實驗的設計是為了解決第一環節幼兒的疑問。

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教師給每個小朋友準備了一根滴管, 讓幼兒自由探索,(1)水滴在鋁箔紙上, 可以多滴幾滴,看一看水滴是如何形成的?(2)用滴管在水邊緣划動,又會如何?(3)能不能將水滴推移到一處,幾滴獨立的水滴在鋁箔紙上移動又會發生什麼情況?

結合第一次的實驗操作的結果,教師小結:水滴在鋁箔紙上,水不能滲透鋁箔紙。

(2)在第二次實驗前教師出示不同的紙張和記錄紙提出規則和要求。(可以做一個實驗就記錄一個結果,防止弄錯結果。)

1、根據做中學的理念,先請幼兒猜測,“水滴滴在不同的紙上會有什麼現象?”,幼兒用簡單的符號或者圖畫記錄在記錄紙上。

2、接下來幼兒自由操作,記錄實驗結果,教師巡迴觀察幼兒動作,及時提問進行引導。與幼兒探究“紙的表面有什麼不同?哪些紙吸水多,哪些紙吸水少?”

在第一次實驗活動中我出示滴管和鋁箔紙讓幼兒自由探索水和鋁箔紙之間互動,此環節我運用了操作體驗法,觀察法。讓幼兒自主探索實驗,利用直觀可見的實驗,將幼兒較為抽象的猜測轉化為具體形象的經驗,幫助幼兒加深水滴在鋁箔紙上產生的.現象,得出鋁箔紙不能滲透的結果。

隨後教師出示各種不同的紙張,提出問題:“水滴在這些紙張上又會產生什麼現象呢?”很自然的過渡到第二個實驗。

在這個環節中讓幼兒通過實驗操作進行比較,運用了記錄法進行記錄,因為記錄是幼兒探索歷程與認識發展真實客觀的呈現,是幼兒自我調整建構知識經驗的見證,也是幼兒表達個人發現與意見的依據。

幼兒自由的探索,能更自主更主動去了解水滴在不同材質紙張上的滲透,在操作中進行記錄,學會思考和發現,能有效解決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有了記錄也為下一個環節的分享交流做好了鋪墊。

環節三

三、集中交流,提升經驗

幼兒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觀察、探索體驗,記錄結果,具備了大膽簡述自己發現的條件,先讓幼兒相互交流,讓幼兒和同伴說說自己的發現。

2、師生共同交流、記錄。

請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的發現,哪些紙吸水,哪些紙不吸水,哪些紙吸水多,哪些紙吸水少?與紙的不同表面有什麼聯絡?教師用大記錄紙幫助幼兒小結。(如果實驗有異議可以集體來驗證一下,允許幼兒有不同的結果,整個活動都是幼兒自己驗證得到的答案,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指南》中也指出:交流是探究過程的關鍵步驟之一,它既是幼兒對探究過程和結果結論的表達,也是與同伴分享,傾聽同伴意見,或進行討論、爭論,達成初步共識的過程。

此環節運用了表達交流法,讓幼兒進行實驗結果交流,鼓勵他們用準確恰當的語言將自己的體驗、發現表述出來, 與同伴交流能獲得更加豐富的經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當然,幼兒在自由交談活動中獲得的知識是零碎的,還需要老師幫助他們把獲取的經驗進行梳理。教師在幼兒實驗結果基礎上做出相應的小結,提升幼兒的知識經驗。

環節四

四、拓展思維,經驗遷移

請幼兒按紙的吸水性來給紙張分類,並說說紙的從特性和用途之間的關係。如:吸水性強的紙用作餐巾紙,吸水性差的紙用作包裝紙。

在此環節引導幼兒理解生活中,不同吸水性的紙會有不同的功用,也進一步鞏固了實驗環節的操作結果,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只有貼近幼兒生活的科學才是幼兒自己想要了解的東西和希望解決的科學問題;才能真正主動地去探究、去操作;才能用心去感受周圍世界的神奇,從而體驗和領悟到科學的無所不在。

延伸活動:談談說落在其他物質表面會出現的

在本次活動中,我自覺運用《指南》的教育理念,突顯幼兒為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的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希望在座的各位領導、老師能給予批評指正,讓我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在新的教育觀念的薰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長!謝謝!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6~9的認識。這部分教材是數的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開始。在這一階段通過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藉助於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在入學前經過了學前教育,很多學生在未學本課之前都能說出、數出6~9各數,對各數的'順序及大小也有一定的掌握,而且在生活中也常常去接觸到這些數;但在孩子的頭腦裡,還沒有形成6~9各數的概念,如何正確書寫還比較模糊。學生的自理能力也有限。

三、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經歷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6~9,認識應會讀寫6~9,掌握6~9的順序。

2.能力目標: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描述生活中的簡單現象,發展初步的數感,感受生活處處有數學,能夠運用數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主動與同伴交流探究的意識。

教材的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6~9各數的的含義,並且能夠正確的書寫各數。

本課難點是:經歷6~9各數的抽象過程,正確理解6~9各數的含義。

四、說教法

1.情景教學法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新課開始,出示“套圈遊戲”的圖,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4人一組充分說一說這些美麗畫面上都有些什麼,並有序的一一數出,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舉例說明法 在授完新課後,要求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用6~9中的任意一個數說一句話,通過學生舉例說明,既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獲得用數學的體驗。

3.發現法 教學6~9各數的認識時候,讓學生自己擺一擺、比一比,通過擺小棒,讓學生髮現在5的基礎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6,在6的基礎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7,從而瞭解數的順序。教師的作用是組織發現活動,關注活動中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

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是x號選手,xxx,來自xxx,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象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課《製造平衡》,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6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教材分析:

《製造平衡》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大象版國小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課。這節課是在《機械是什麼》這一整體感知機械的基礎上,具體感知槓桿的平衡。併為《我能撬起地球》中槓桿省力的研究做鋪墊。

學情分析

平衡現象對四年級學生並不陌生,但學生更多的只是感性的生活經驗,很少對其進行理性分析,更未曾上升到科學層面,本節,我著重帶領學生,從科學層面認識平衡。

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現狀,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簡單遊戲,能準確判斷平衡狀態與不平衡狀態。認識槓桿尺,鉤碼等實驗器材。

2、通過實驗,探究槓桿尺平衡的條件,並準確記錄實驗資料。根據探究過程和記錄的實驗資料,分析、歸納出槓桿尺平衡的規律。

3、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能夠聯絡生活,說說自己知道的平衡例項。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相應問題。

為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會提前準備槓桿尺、鉤碼盒、實驗資料記錄表教具。

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情況,我把自行設計實驗、探究平衡的實驗過程做為了教學重點,把分析、整理資料、歸納出平衡的規律做為了教學難點。

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課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知識層面,讓學生輕鬆把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確定以下教學方法:情境激趣法、多媒體輔助法、問題討論法、實驗探究法進。以情境激趣展開這節課的教學,暗示引導;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的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實驗探究法,指導學生掌握槓桿尺平衡的規律,並能通過實驗加以驗證。

在本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為:觀察發現法 、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說教學過程:

根據“主導和主體”,“開放式教學和主動學習”之間的關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以下教學思路:

(一)設定懸念,激發興趣。

上課時,我讓學生先玩一個遊戲。我出示一把尺子,請學生上臺把一根尺子平放在一個手指上,不讓他掉下來。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能很快做出來。我會告訴學生這種情況就是平衡狀態。同時,我會增加難度,在尺子一段放上橡皮,會怎樣,學生會回答,尺子會掉下來。我趁機告訴學生這種情況是一種不平衡狀態。然後,告訴學生今天我們手中的器材來製造平衡。

本環節我的設計意圖是,看似簡單的遊戲,其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探索的慾望被調動起來了,接下去的學習順理成章。

(二)猜想假設,實驗探究。在這個過程中,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1、認識器材。

通過遊戲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接著給學生介紹本節課我們藉助的實驗器材,槓桿、鉤碼。

2、研究等臂平衡。

認識器材時,我將有意先展示平衡狀態,然後展示不平衡狀態,隨機提出研究問題:老師在左邊第二格掛3個鉤碼,想想右邊二格處應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槓桿尺平衡?學生猜測,並分組進行驗證。驗證時,同時要求學生要分工明確,確保每個孩子有事可做,避免探究活動只是部分孩子展示自我的舞臺。分組活動結束後,學生全班進行交流。如果出現不同結果,我會引導學生再次實驗,尋找原因。接下來在交流實驗探究過程中自己發現的問題,學生可能會提到在右邊的其他位置掛上不同數量的鉤碼,槓桿尺也會平衡。我會根據交流的狀況靈活地進行教學調整,開展不等臂平衡的研究。

3、研究不等臂平衡。

在交流等臂平衡的實驗結果時,如果學生沒有提出在右邊的`其他地方掛鉤碼也能使槓桿平衡,我會直接提出新問題:老師不規定同學們在右邊第三格掛鉤碼,你們還有其他的方法讓槓桿尺平衡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興趣再次被調動起來。這時,我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進行猜測。交流時,我將學生猜測的情況記錄在黑板上,同時告訴學生方法不僅僅這幾種,可能還有更多,鼓勵學生在驗證猜想的同時想出更多平衡的方法。

本環節我這樣設計意圖,使學生經歷了猜想、自行設計實驗,進行探究驗證的過程,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在操作與探索中得以培養,也使學生獲取了資料,為整理分析資料,發現規律提供了基礎。

(三)分析資料,發現規律。

我以談話的形式進入,告訴學生,我們找到這麼多是槓桿尺平衡的方法,那槓桿尺的平衡有沒有規律呢。然後讓學生對實驗資料進行分析,討論、研究,探尋槓桿尺平衡的規律。如果學生自己探究出來,我會請他們講解,如果沒有,我將引導他們探尋規律。

這個環節,使學生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也使學生整理分析資料,發現規律提供了學習保障。

(四)聯絡生活,拓展運用

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科學應用,幫助解決生活問題。因此,我設計了兩項練習:

1、讓學生再次回到開課前的那個遊戲,鼓勵學生利用平衡規律,尋找不同方法讓平放在手指上處於不平衡狀態的尺子再次回到平衡。

2、尋找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左邊



右邊





格數



鉤碼數



格數



鉤碼數



2



3



1



6



3



2





最後的拓展運用體現了分層要求,讓尺子回到平衡狀態,取材簡單也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尋找生活中的平衡現象讓科學回歸生活。兩項活動設計,既可以讓學生再次享受成功的喜悅,更讓整堂課前後響應,實現學以致用。

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可以使人一目瞭然,清晰易懂。因此,我設計瞭如下板書,

製造平衡

左邊



右邊





格數



鉤碼數



格數



鉤碼數



2



3



2



3



左邊格數×鉤碼數 = 右邊格數×鉤碼數

以上是我對《製造平衡》這節課的說課希望各位評委、老師們批評指出,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5

各位專家、老師們,中午好!

我向大家簡要地說一說本課的設計思路。

《雷雨來了》是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炎熱的夏天》中的一課。主要是讓兒童認識夏季常見的雷雨,認識雷雨的形成和雷雨的利與弊,掌握日常躲避雷雨的方法,從而培養兒童認識、探究自然界的奧祕。

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情感方面:通過觀察、認識電閃雷鳴等自然現象,激勵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科學,同時啟迪學生珍愛生命,警鐘長鳴;

2.行為習慣方面:增進兒童對雷雨知識的瞭解,培養他們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知識技能方面:瞭解夏天常見的自然現象和生活中的自然常識、生活常識,掌握躲避雷雨的方法,在觀察活動中增強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

通過對本課教材的分析,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了解雷雨的形成原理,掌握避雷的知識。為突破重難點,我是這樣來設計整個教學流程的:

整個教學過程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談話引入,走進夏天”。課始,我讓學生聊你喜歡夏天嗎?為什麼?在小朋友你說我說中走近雷雨,激發了小朋友學習的興趣。

第二部分是“博士引路,認識雷雨”,也是本課的重點難點所在。我首先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說說夏天怎麼會有雷雨的,然後通過聽聽、擺擺、問問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明白雷雨是怎麼來的。這一環節,我遵循了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將雷雨產生的科學道理情景化、科學化,讓學生輕輕鬆鬆知道雷雨的形成。

第三部分是“行為辨析,躲避雷雨”。在講述雷雨的危害時,我挖掘發生在身邊的資源,講述了要好的小朋友不幸的故事,震撼了孩子的心靈,有效培養了學生的道德情感。通過小組的討論、老師的動情講述,結合視訊中呈現的正反事例的辨析、大家都來幫助小朋友,學生掌握了正確的避雷雨的方法。最後,我還引導學生從一些現象中來提前知道雷雨要來了,把雷雨的危害降到最低。

最後是“轉換角度,感受好處”。雷雨給人類帶來危害,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它也給予了人類許多好處,我將時事巧妙地補充進了課堂,讓學生放眼社會,發現雷雨在一定時候服務於人類,培養了學生的'樸素的哲學理念。

魯潔教授曾經指出:品德與生活作為一門生活實踐的課程,應該從生活出發,還必須再回到生活中去,要真正地融入生活世界,去改善人們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們去學會過一種有道德的社會生活,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迴歸。本堂課我努力關注學生生活的實際,教給學生實用的方法,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實踐品德課程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理念,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衷心希望在座的專家前輩們多提寶貴意見,讓我在品德學科這條道路上走得更寬、更遠!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6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網路文明小公民》。本課教材是20xx年版江蘇省《國小資訊科技》上冊的第18課。教材內容主要包括學習“計算機網路安全知識”和“文明上網知識”。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並結合學生的實際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計算機病毒的概念及特點,瞭解計算機病毒的傳播途徑和防治措施,形成尊重智慧財產權,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文明、安全地使用計算機的意識。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小組協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激發學生熱愛資訊科技的情感。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計算機病毒的概念和特點,計算機病毒的防治以及如何保證計算機系統的安全,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做到“綠色”上網。

本課採用主要的教學方法有“任務驅動法”、“創設情境法等”。 資訊科技教學大綱明確提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通過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藉助其他的幫助,利用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從而表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獲得的方法是學生去發現,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知識的獲得創設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意義建構獲得知識,讓學生在意義建構的過程中進行創造。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帶著一個個任務通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積極主動地學習,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注意調節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使課堂洋溢著人文氣息。 在學習方法上,本課主要讓學生運用嘗試學習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教學環境和教學準備】本課在網路教室進行,使用多媒體教學控制軟體、演示課件、以及《網路文明小公民》專題網站,實現師生交流。

【教學過程】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資訊科技課程學科特點,結合五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談話匯入:

我們已經學會了在網路上瀏覽、查詢、下載資訊。大家覺得網路上的內容多不多呀?你喜歡在網上幹些什麼呀?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老師引入新課,在網上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是同學們在上網的時候有沒有遇到什麼麻煩呢?結合多媒體演示,使學生初步瞭解病毒的`概念和危害。教師總結:網路是把雙刃劍,在為我們提供便利和幫助的同時,往往也會給我們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是威脅到我們的健康成長。今天這節課老師就要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如何文明、健康上網,如何做個網路文明小公民。

二、新授環節:

通過電子教學軟體播放關於病毒危害的動畫。同學們,美麗、可愛的熊貓圖示後面原來隱藏著的是一個橫行一時、破壞力極強的計算機病毒!看了這段文字,同學們有什麼感想?(讓學生說一說,初步感知計算機病毒給我們帶來的危害。)計算機病毒危害巨大,在網路上橫行的可不止“熊貓燒香”病毒一個,有成千上萬個比“熊貓燒香”更厲害的病毒橫行於網路,時時刻刻威脅著我們正常使用計算機和網路,所以我們不能被生活中的一些假象,特別是網路上的一些假象所迷惑!關於計算機病毒,你想知道一些什麼知識呢?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出四個方面的問題。

(廣播出示:

1、什麼是計算機病毒?

2、計算機病毒一般具有什麼特點?

3、計算機病毒一般是通過什麼途徑傳播的?

4、計算機感染了病毒後一般會有怎樣的表現和危害?)

針對上述問題要求學生通過瀏覽《網路文明小公民》專題網站,然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逐一分析解答上述四個問題,並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作必要的補充並適時廣播演示。教師通過舉例人感染了病毒,生了病的處理方法,讓學生來說說如果計算機中了毒怎麼辦?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總結我們應該安裝防毒軟體、查殺病毒、備份資料。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防毒軟體,並強調裝了防毒軟體不是就此萬事大吉、高枕無憂了,因為病毒在不斷地升級、變種,新的病毒又層出不窮,所以要養成及時更新、升級防毒軟體,及時查殺病毒的習慣。

人可以通過打各種疾病疫苗,鍛鍊身體,來預防病毒侵入。讓學生思考,我們該如何預防計算機病毒呢?學生自由的發表各自的看法。教師補充:其實我們還可以通過及時更新作業系統安全補丁、安裝防護軟體(如360安全衛士、各類防火牆)、或是安裝硬體保護卡、封閉常見木馬(蠕蟲)的入侵埠等方法來儘可能地不讓病毒入侵你的計算機。

新授“文明上網”知識:病毒只是我們上網過程中遇到的一種麻煩,對付計算機病毒,我們可以查殺和防範。對於我們這些十一二歲已經開始在因特網中遨遊的網路小公民來說,大家覺得又該怎樣才能做到文明、健康的上網,做個網路文明小公民呢?(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出示《全國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讓學生齊讀一下。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體會、收穫?請填入教材上的“成果藍”。填寫、交流體會和收穫。教師作課堂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網路文明小公民》一課,瞭解計算機病毒的相關知識並知道了計算機病毒的防治措施,我們還了解該如何文明上網、健康上網的知識,希望這些知識能促使大家早日成為一個“網路文明小公民”。

【教學反思】

《網路文明小公民》一課的教材特點是思想教育性比較高,實際操作的教學環節比較少。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通過創設情景等方式讓學生感知病毒的無處不在和巨大危害,從而激起他們想了解相關病毒知識的慾望,自然而然地進行教學,並在學生了解病毒相關知識的時候,適時安排了上網操作,還要求他們可以通過閱讀教材、討論等方式來解決問題,拓寬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渠道。在講述安全、文明、健康上網時,我採用先討論、交流,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找注意點的辦法,自己先說說,然後出示《全國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讓學生在“公約”的要求下,在上網前對網路有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上網後注意自己方方面面的言行。相信學生們能以此為一個起點,慢慢認清網路,逐漸規範自己的網上言行,做個合格的網路文明小公民。

網路文明小公民

查殺 文明

病毒 上網

防治 健康

說課稿 篇7

一、緊扣特點,說教材。

《母雞》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走進本單元的課文就是走進了“作家筆下的動物”的專題。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感受作家筆下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比較一下課文在表達上的不同特點。《母雞》的作者老舍,通過描寫對母雞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之情。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

1、自由認讀“反抗”、“沒完沒了”、“欺侮”等生字詞,繼續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習慣。

2、通過前後對比,抓關鍵詞品讀等方法,感受母雞“負責、辛苦、勇敢、慈愛”的形象,體會作者對母愛的讚頌之情。

教學重點:通過前後對比,抓關鍵詞品讀等方法,感受母雞“負責、辛苦、勇敢、慈愛”的形象,體會作者對母愛的讚頌之情。

二、促進發展,說教法。

葉聖陶說過: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方法是讀,最好的方法還是讀。本課教學我採用了“一法為主,多法相輔,優化組合”的策略。以讀為主,緊緊抓住課文描寫母雞“負責、辛苦、勇敢、慈愛”的句子,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理解,讀中悟情。把創設情境、引導想象,多媒體演示等方法與讀相結合,通過自由讀、範讀、賽讀、反覆導讀等方式把課堂推向高潮,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陶冶、語感的`培養。

三、培養能力,說學法。

掌握學法是學生開啟知識寶庫大門的金鑰匙。本課教學我主要滲透以下學法:

1、重點詞品讀、批註法。

《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年級閱讀教學提出的目標之一是“引導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基於此課程理念,本課我著重培養學生找關鍵詞,並通過關鍵詞感受母雞負責、辛苦、勇敢、慈愛的形象。同時引導學生在課文空白處批註上自己點滴的閱讀感受。

2、合作交流法。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壁或產生片面的看法。因此,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我安排了合作交流。通過生與生、組與組、師與生的多邊合作,學生的認識得到了互補,智慧得到了遞增,思維不斷引向了深入。

四、循序漸進,說程式。

本課教學分五個板塊進行教學。這五個板塊分別是:

1、談話,引入課題。

2、初讀,整體感知。

3、品讀,感受母愛。

4、拓讀,昇華情感。

5、細讀,領悟表達。

自主選擇作業:

1、積累課文優美句子。

2、課外閱讀曹文軒作品《痴雞》。

3、前三段任選一段進行改寫表達作者對母雞的喜愛之情。

總之,本課設計以讀為本,以情為線,從引導學生讀通課文,瞭解大意,到感受母雞偉大的形象,再到學習課文的表達特點,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文章內容到形式,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標籤:說課稿